时间:2023-09-18 17:06: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智慧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地方性智慧;现代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C4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山区省份,相对于全国的情况,云南的国家现代学校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民族种类众多意味着民族文化事象数量富积,可以整理应用的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非常丰富。国家现代学校教育发展滞后,意味着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更有进入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必要。但是,在一个统一的国家教育制度下,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传授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都是按国家主流文化和意识确定的,要打破教育体制主流文化大一统的格局,让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进入现代学校教育体系,还需进行更多的探索,付出更大的努力。笔者在对云南的国家现代教育制度和各民族智慧成果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致力于将少数民族地方性智慧植入民族地方的现代学校基础教育中的教育实验,希望找到使两者很好结合的途径。
二、云南各民族地方性智慧解析
云南历史上就是人类群体迁徙移动的走廊。在唐代以前,云南境内大约有16个民族的先民生息繁衍,他们就是今天的彝、白、哈尼、壮、傣、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怒、阿昌、德昂、基诺、独龙等民族。唐代以后约有9个民族先民从邻省或邻国迁入云南,他们是今天的藏、回、蒙古、普米、布依、苗、瑶、满等民族。生活于云南土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与生存需要相适应的文化传统。这个创造过程是各民族的社会成员在对自然、社会及认识自身的基础上,通过生产、生活实践,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经过持续不断的传递和延伸获得的。从各民族文化的结构看,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心理文化的多个层面。所以,各民族文化传统中蕴涵着的基本内核就是各民族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知识系统,各民族高度发达的知识成果是其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
(一)生产劳动中的知识和智慧。围绕农业生产,各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劳作经验和知识。他们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了适合自己生产方式的劳动工具,如刀、斧、青铜锄、竹木锄、铁锄、犁、耙、播种工具、运输的背具、挑具、马帮、车、舟、打谷棍、连枷、掼斗打谷船等,而且还总结出了非常独特的生产技术经验。例如,壮族把水稻种植的整个过程做出了几个技术环节的区分:选种、撒秧、开秧门、驱害虫和中耕、收割。每一个环节又都以民俗性的神话传说和农谚形式将它固定下来。
(二)社会生活中的知识和智慧。围绕社会生活的需要,各民族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知识成果。自然历法的知识方面,彝族有十月太阳历,傈僳族、佤族有物候自然历,傣族有傣历,藏族有藏历。
此外,在生活技能方面,苗族的蜡染,白族的扎染、白族建筑和家具的木雕工艺,迪庆藏族的木器、银器工艺、土陶制品的制作等,这些制作都有十几道工序,各个工艺环节都有极高超的技巧,凝结着各民族的智慧。
在医学知识方面,民族的医疗技术分植物药疗法、动物药疗法、矿物药疗法等方法。这些医疗手段与各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有密切的联系。在云南民族医学宝库中有藏医、彝医、傣医、苗医、佤医几大医学体系。还有许多著名的医典,如彝族的《医算书》、《元阳彝医书》等,傣族著名的医经《腕纳巴微特》,藏医《月王药珍》、《医学大全》和《四部医典》,这些知识成果丰富了中华医学宝库。
(三)精神生活中的知识和智慧。围绕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各民族创造了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了精神生活中的独特智慧。云南民族艺术种类数不胜数,主要有:歌、舞、乐器、绘画、雕刻、雕塑、服饰、刺绣、书法、戏剧、制陶、彩灯、竹草编织等。在民族村寨生活中,歌舞艺术遍布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许多民族的织布歌、纺麻歌、绣花歌都是关于穿戴制衣的歌舞;和饮食联系的有酒礼歌、醉酒歌、采茶歌。反映生产劳动的歌舞有:伐木歌、栽秧时的吹唢呐,打锣鼓;盖房时藏族有跳盖房锅桩舞;景颇族盖房时要跳祈祷舞、平地基舞。这些多是将自己劳动生产中的动作和最熟悉的动物的动作模仿再现了出来,就产生了自己的音乐和舞蹈。
以上所述内容只是非常丰富的民族知识智慧成果的一小部分,这些知识成果至今还在各民族的现实村寨生活中发挥着作用。只要我们对云南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略加留意就会看到非常丰富的知识成果。
三、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的应用
整理、发掘云南各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知识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了解和认识上的需要,我们的目的是要努力让它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笔者做了深入的观察探讨,从已经获得的经验来看,如何有效利用地方性智慧主要有三条基本的实践途径:
第一,通过科技部门的加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收集整理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完成弃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整理出符合科学原理、具有科学指导价值的内容,通过各民族地方村社组织中的农科员、农技员加以推广应用。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云南农科院受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IPGRI)的委托,于1996年由云南省农科院品种资源站、农科院科技情报所和云南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组成了一个课题组,进行“在云南省创办一份土著知识杂志可行性研究”项目。其宗旨为:收集、调查云南省以植物资源为主的、有利用价值的土著知识,寻求可传播的途径,保护农民的权益,最终实现农民创办自己的杂志的目标。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第二,与企业实体结合,借企业中的研究开发力量,将科学工作者的工作成果在企业中进一步开发研究,实现产业化规模生产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民族智慧知识成果的知识产权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是开发生产要让民族地方知识的原创者获益,不能是企业独占民族地方知识成果带来的利益。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已先后启动了相关的项目,直接从民族地方性知识宝库中挖掘成果投资生产。问题是这种投资和生产应该与各民族主体结合,建立让各民族人群受益的机制,保护民族地方性知识成果原创者的权益,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
第三,通过学校教育的努力,将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具体的做法是,与科技部门结合,通过发掘、整理、研究的过程,尽快编写出符合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地方性知识教材,通过教师的教学努力将民族地方性知识推广普及给下一代。这是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最有效的途径。
分析以上三条途径的可行性,笔者认为,前两条途径已经有成功的案例,最为困难的当属第三条途径。
让民族地方性知识成果进入学校教育是一种最具有深远意义的选择。通过编写出实用的教材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各民族子弟,在身边冠以民族教育名称的现代学校中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现在,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已经大量地进入民族高等教育领域,民族艺术的成果、民族医药的成果、民族语言文字的成果、民族体育的成果都已直接进入大学的专业设置,进行高层次的教学。而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中作为国家的统一的教育制度,担负着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在强调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地方性知识并不包括在此类学校的教学设计中。然而值得重视的是,民族地区的农业技术职业学校可以担起这项任务。民族职业中学的设立是中国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民族地区农业技术职业学校就有将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融入学校教育的责任。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云南石林县的彝族乡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的实验性研究。实验内容是将当地的民族地方性智慧的知识成果,植入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的学生学习中,让学生学到两种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和地方性知识。实验开办了彝族撒尼人的传统刺绣工艺课,专门招收了传统刺绣服装设计专业班,学生既学现代服装设计制作也学民族传统刺绣技术,学生毕业有了谋生的技能,实验取得了成功。
总结以往经验,要成功将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应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的普查工作,搞清楚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的状况。与科学技术部门合作做出相应的研究、整理、提高的工作,确定哪些知识可以进入学校;(2)选择合适的专家编写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的教材,组织专家研讨审订教材,做好学校使用的准备。规范有积极性进行教学实验的教学单位的教学行为,防止各行其是,影响这一工作的健康发展;(3)做出总体规划,编制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选择学校先做教学实验性研究。开展教师培训,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做好教育管理部门措施、政策配套的工作。
总之,我们的前提不是讨论做不做的问题,而是研究怎么做的问题。相信通过国际合作和国家、地区间机构的共同努力,此项探索性的努力一定会取得应有的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英]大卫・布鲁尔(著),艾彦(译).知识和社会意象[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关键词】医学生;哲学;人文精神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医疗技术的现代化为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效益。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光荣任务,科学的深入探究进一步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而且出现了一批与医学相关的学科,进一步拓展了医学的研究领域。但随之也出现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错综问题,例如医学教育的知识化、技术化和工具化使医学生缺乏了应有的人文修养,医学教育缺少了人性化、人本化和人性化;医学生哲学素养差、人文精神缺失、职业道德水平低。而真正的医学人才除了需要有精湛的技术,更需要富有哲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瑞士学者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认为“探求自然界现象的唯一之道为哲学,医者而不知哲学者,实由旁门潜入而杀人,乃与盗贼无异。”因此,作为医学院校,必须重视和提高医学生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一、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智慧
随着人类疾病谱、致死病因不断的转变,医学及其相关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面对当前医疗发展中不断出现的突出问题,例如医疗费增长过速、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显著等,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医生智慧与技能的发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以及解决纠纷的艺术都需要正确的哲学理念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医务人员除了要有高超的技术,更应该拥有一颗懂得尊重生命、理解他人需求的职业修养和人文智慧。
二、哲学指导医学,并服务于医学
我国心血管病学青年学者郭航远教授曾谈到:“医学如果没有人文和哲学这对翅膀,并不能飞,即使勉强飞起来,也不可能飞得很高,非得很远,费得很安全。哲学把握和指明医学的方向,人文柔化和修复医学的创伤。医生如果没有人文和哲学这对翅膀,医生不能行医,即使勉强去行医,也不可能成为大医,成为儒医,成为名医。”
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试图获得某种终极至上的真善美,从根本上说,是对人自身“安身立命之本”的寻求,从而获得某种关于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最终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哲学的本质是反思、批判,是创新,不断克服片面性,能够全面地、发展地认识问题,从而促进事物健康良性地发展。这正是当代医学发展所需要的,当代医学前沿问题、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尤其需要哲学的指导。因此,真正实现医学教育的价值,首先要使医学生具备基本的哲学素养,从而指导医学生的医学学习和研究。
哲学倡导理性,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探究人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对医学的发展有卓越的辩证思维和预见力量。哲学的研究发展及时转化为医学生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的认识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判断和决策能力。卫正勋在《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思维方法》一书中就这样谈到:“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认识一个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作用。”
因此,只有重视和培养医学生的哲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使其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造就创新思维能力,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三、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我国传统的仁爱精神追求人与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其目的是对生命的爱。同时,人的生命问题也是生命伦理学和西方生命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马克思哲学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领域。
所谓生命伦理学,即以道德价值和原则为标准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医学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关医疗道德和伦理问题也逐渐突出,例如辅助生殖、避孕流产、产前诊断、人体器官移植和临终关怀等问题。如何保护人类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合理使用先进的医学科技和医疗仪器;如何规范医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合理利用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应该成为医学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所谓生命哲学,以生命为关切的中心展开哲学的探问和思辨,从而形成的整套学问的钻研。医学是以治疗和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的一门科学,从狭义上看医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功能的极限恢复。也就是说,医学事实上也是一门关乎生命的健康发展的一门科学。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教育者不能仅仅满足受专业知识的熏陶和培养,而要直接切入“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也就是直达科学与人文之生命。既要关注学习对人的外在功利的意义,更要重视学习对人的内在生命的意义,包括心灵世界的丰富、精神境界的提高、自由幸福的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等。
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强化医学与哲学的融会整合
从医学本身来说,它首先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有着显著的自然科学性质;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又是一门关于人类生命的科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有着显著的社会科学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最高意义上的“人学”,医学则是哲学实践者之一。因此,医学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与哲学的融会整合。
在医学教育中,除了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之外,也要注重学生培养哲学思维能力,领悟哲学理论,深入挖掘医学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强化医学教育内容的哲学渗透,强化哲学在医学教育坐标体系中的基础性、前导性位置。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哲学讲座、人文沙龙、读书活动等方式全方位进行医学与哲学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医学的人文精神核心,即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发展生命。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胡大一.医学的哲学思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精神;医学人学本质;医学人文教育复归
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本地区先民们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而积累下来的经验反思与智慧总结,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其深层本质是人学。医学之人学质趣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彰显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与体现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医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国内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的题中之义与基本要求。但令人遗憾与深感忧虑的是,时下国内医学高等教育由于深受西方医学思维方式与科学主义之影响,体现在其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中表现出“重技轻德”、“崇业贬道”之倾向,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功效之微或根本不在教育者视域之内,这与医学的人学本质渐行渐远。本文旨在倡导,深刻理解医学之人学本质并按其要求适时规范课程设置,借鉴扬弃国际国外医学教育之经验方法,总结探索中医药精神传承之途径是当下医学高等院校思政工作者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一、医学人学本质规约与当下医学人文教育之错位
医学集科学、技术于一体,兼具艺术与美学之特征,其深层内涵与本质规定是人学。从其达到预期功效而言,它不仅要敬畏与救治生命,而且要解读与体悟生命从而为人之全面发展提供广阔时空;从其体现的伦理意蕴而论,“医院和医生是成为生命伦理的骄子还是弃儿,就在于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取舍存毁之间。”故而,医学不仅是医技单纯物理之展现,而且是人文关怀人理的深层蕴涵,这是所有医学的最终企求表征与最高价值归宿。从哲学维度而观,人究其本性是自然、社会、精神属性三位一体,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人性之医学观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其日益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可与广泛赞同的深层缘由。
“医学技术与医学美德构成了医学人道的一体两面”随着医学的纵深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医学的科技尤其是人学本质内在地规约着医生不仅要医技高超,而且要医德高尚。世界医学伦理四大经典之一的《论大医精诚》的“精”字,是对医生医学知识广博精准,技艺精湛方面的要求;“诚”字是对医生道德品质至真至纯,仁爱无偏方面的规定。而历经时空筛选积淀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概括为仁者爱人,赤诚救世的事业准则;一视同仁,不分贵贱的道德品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贪财利,作风正派的伦理标准;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的学习精神五个方面。正是在此种意义上,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虽然医学仁德情怀在理论上历来倍受人们推崇与赞颂,但现实生活中却因医德失范与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引发医患冲突日益加剧,剖析其原因,国内医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做为一个重要因素日渐浮出水面。受科学理性主义价值观与机械论还原主义之影响,现代医学教育秉承“人体像一台机器,疾病是这台机器的故障,医生的职责是修理这台机器”之理念,在医学生教育偏颇之现实表现主要有二:其一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重技轻德,其二为医学人文课程在整个医学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偏斜失调。据调查显示:国内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最高为9.3%,最低为4.6%,大多数院校在7%―8%,平均为7.45%。
二、国际医学组织人文教育规定与发达国家之范例
医学人文教育的复归基于人们反思医学高新科技的不可控后果与期待医学发展的惠民真谛。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政策与西方发达的范例作用是其现实回应。
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规定。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爱丁堡宣言》宣称:医学教育旨在培养促进全民健康的医生,人们心中理想的医生应是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哥本哈根《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行为和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高标准规定:三者在课程计划中所占的分量应当适合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日益变化的人口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的卫生保健需求。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将医生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置于医疗实践的核心地位,超半数以上核心能力与医学人文素质密切相关。
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为:医学人文目标清晰;医学课程设置合理。Cooper J教授在美国医学院协会第105届年会上的“为21世纪培养医生”报告声称: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缺乏的医生,智力挑战能力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常发挥不畅乃至丧失。《医学教育未来方向》、《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美国和加拿大医学生教育掠影》标志着新时期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的塑造,其中心要义是“弘扬作为灵魂的医学职业精神,倡导的是人文医学的回归,是在向医学科学、向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理念、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大爱。”“英国总医学委员会”曾先后三次出版权威性报告《明天的医生》,在医学知识、技能、医学伦理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对医学人文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旨在展现“一个日益丰满、更加有血有肉的未来医生形象。”此外,法、德、日在此方面目标也非常明确清晰。
美国医学院校一般开设人文社科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教学内容注重现实问题,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师资知识结构合理,一般兼具人文社科与医学知识背景。法国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并定期检查,以医学教育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为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62.5小时,约占第1学年课堂教学515总时数的12.34%,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10%。”其特色是政府保驾护航、增设护理见习教育、重视医学伦理教育、专题教学讲座等。
三、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规范与传承提升之途径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与树立医学人文关怀观,这需从两方面进行努力,其一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其二是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
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同疾病做斗争过程的集体智慧结晶与实践经验总结,也是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展示与对生命的体悟反思。随着西学东渐与科学主义与理性思维的霸权,中医的非科学性与存废之声曾喧嚣一时,但中医的实践功效经受住了疾病对其考验,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医的文化特质再度被高度重视与重新挖掘,中医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奉行的思维理念再度被传承与发扬。整体主义医学思维、辩证施治疗疾方法、博及医源未病诉求、仁德慎独伦理气质、生命贵重责任使命、大医精诚职业理想等皆为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精华之所在,构成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之魂,它们潜藏于医学典籍之中或蕴含在古代医家个人的品格修行之内,需要现代医者深悟体味与总结挖掘,更需要当下医学教育与医学生努力传承并发扬光大。它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与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
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国外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疾病诊疗方法与医学伦理思想,是西方医者智慧的凝结与品格的结晶,也是时下中西医展开对话语境的史学背景与现实基础。希波克拉底所倡导的医德品质与南丁格尔所体现的护理精神,被全世界所认可并被医界所称颂,而科学精神与人文品格并举,实验方法与理性分析并存,精确性追求与临终性照护并重,是值得医学教育合理吸收与全面借鉴的。
医学人文教育培育的必备条件。对中外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伦理品质进行挖掘提炼与传承发扬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若想达到既定目标与预期效果还需其它必备条件,其中开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和兼具人文与医学知识背景的可资利用的师资不可或缺。医学高等院校进行医学人文科研的基础条件包括数量与质量可观的网络资源与实体书籍与学术期刊,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匹配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主管部门重视与提供支持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此外,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相互补充、医学人文教学始终如一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全部,是使医学生人文知识得以完备、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人文品格得以形成、人文情怀得以塑造、人文行为以实践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虹,张宗明.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2):28-31
[2]李振良,孟建伟.技术与美德之间:西方医学人道主义思想渊源[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1-4.1
[3]曹洪欣.人民日报建言: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5-3-25
[4]威廉・科克汉姆著,杨辉,张拓红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
[5]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6]梅人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生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组的中期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01.22(4):1-8.16
[7]于双成,金祥雷,于雅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景及本质特征[J].医学与哲学,2011.32(12):11-14
[8]嵇艳.英国本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嬗变[J].医学与哲学,2013.34(8A):30-33
[9]陈建平.美国大学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及启示[J].医学教育,1999(3):24-2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钢要》中指出“专科教育的发展应遵循重在改革,重在建设,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进行”。在新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下,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地向医学渗透,并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二十一世纪必将使医学科学处于高科技水平的发展阶段,而药学专科教育此时的地位前景如何?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
展望二十一世纪,我国药学专科教育具有发展的良好前景和巨大潜力,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目前医药保健卫生水平仍很低,特别是占总人数9/10的广大农村人口缺医少药,距离世界卫生组织要求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差距甚远,任务艰巨。要在短期内完成这项目标,需要发展医学教育,尤其是医药高等专科教育,培养大批医药高等专门人才。
其次,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标志是使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具有开放、公平、规范有序的竞争机制。在髙度现代化生产条件下,普通教育、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只能培养出从事一般生产劳动的后备力量,只有高等教育方能担负起为现代化生产培养从事高技术的复杂劳动的人才。目前高等药学教育还没有达到与医药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匹配的程度,更谈不上适当超前发展。
第三,药学专科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教育层次,专科人才是根据经济建设实际需要设计的人才层次。要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网需要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主要靠医药高等专科教育;随着现代医疗设备、手段的增添,医技科室也需要大量增加专科层次人才;同时,药学专科教育也有为医药生产及其流通部门输送人才的任务。医药产业是高科技产业,也是高織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面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药品专利法的挑战,我们必须尽快建立新药开发体系和机制。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人员结构中大专以上只占11.3%,而日本70年代医药职工中,大专以上为33.6%,相比差距悬殊。这种局面持续下去是难以形成我国医药工业优势的。
从上述原因中看出,国家制定大力发展专科教育的长期规划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的。
二、药学专科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药学专科教育既是一个独立层次,就要办出专科的特色,也就是要突出动手能力强,突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关键环节。如何摆正位置,处理好理论与实验敎学的关系,真正围绕“应用型”这条主线实施教学改革,似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就是传授知识,通过传授知识给人以智慧,称为智慧型教学。教育科学的研究认为,知识是经验的总结,它可以启迪人的智慧,但知识不等于智慧,它们不是必然的正相关,所以传授知识不等于给人智慧。人才的本质是创造,创造属于智慧的范畴。实验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学生会做什么实验,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哪怕仅有一次操作机会,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汇贯通,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纵向联系起来,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为转变成创造性工作打下基础。
2.教学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针对学年有限和课程多、知识信息量大等诸多矛盾,抓住“三基”教育,优选出有效教学结构和有效实验教学组合。实验教学要围绕基本技能这个中心,选择开设的实验是同类试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少而精,需熟练掌握的操作技能要反复训练,直至精益求精。使学生通过代表性试验掌握基本要领,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实验课时的减少,要求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要将以往零散的单一实验改为综合性实验,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全过程的训练,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使之了解和熟悉实验的基本方法,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那种课时越多越好,什么实验都开的做法,反而使学生忙于应付,疲惫不堪,以至失去学习兴趣,是不可取的方法。
3.尊重教学规律,服务市场经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一转轨时期,高校从高度计划经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校具有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资格。市场需求、应用型人才的“俏销”往往成为学校办学的指挥棒。教育必须服务于、服从于社会的需要,但教育还具有自身的规律,忽视基础理论教育,压缩实验经费,减少实验项目,或盲目上专业、改造专业,都是短期行为,是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的。遵循教育规律不等于因循守旧,不要让计划经济的那一套思维方式左右我们的行为。办学、办专业不能一刀切,全国一个模式,各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有所侧重,办出自己的特色,使培养出的学生既有共性,又具个性,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4.发挥电化教学优势,改变单一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有一部分内容是属于示教性或形态教学,这部分实验可以用电影、电视等电化教学手段取代。系统和完善的录像教材,以它标准规范的操作、清晰的图象,以及显微放大技术等满足学生们多次学习的要示。同时对某些罕见标本和特殊实验在实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也可“照常开出”,解决了实验教学中的难题。由于电化教学的可重复性和多室同步教学的特点,实际上降低了实验经费的消耗,减少了教学人员,在效果上取得与实验操作相同的效果或更佳效果。
5.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把实验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可使我们在探索教改中少走弯路,缩短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学习国外的开放型教学和综合型教学的经验,在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使用率的前提下,实行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由学生甚至几个专业的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或是采取综合型教学,以解决问题为焦点,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实验方法,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融合指导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临床医学融合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的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创新创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机遇面前,高校也更加重视创新型创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然而,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存在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指导不紧密等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尚未渗透到临
床医学教学系统中西方国家对创新创业起步早,重视程度高,成果显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教育模式的成熟应用。首先,他们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在校常规教育的核心元素来对待,贯穿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全过程。第二,建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由学校直接管理,还有一支相对合理、富有创造力的师资队伍。第三,形成了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科研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第四,组织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实践和模式的研究,划拨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同时在技能竞赛中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体现其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缓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发展就更缓慢了。据可靠数据证明,我国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者就业指导课来对待,课时相对少,重视程度也不够,这与临床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和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首先,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对专业的严谨性、操作性和标准化程度要求都很高,不仅需要理论学习,还需要有10到12个月的临床实习期。第二,在校期间课程设置比较紧凑,实验课也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就很难兼顾。第三,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影响到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临床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科研任务繁重,学生学业紧张,学习压力大。一些老师认为根本没有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校开设更多的课程,参加更多的比赛,设立更多的科研项目,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来教育学生创新和创业,这是明显地将创新创业从专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观点。一些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是一小部分从事科技创新、参加比赛获奖、或个别学生从事与自己无关的商业活动的优秀学生,与自己关系不大。这些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课堂、课程、竞赛和具体项目,他们甚至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教育相分离。这种可有可无的观点是导致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和项目化的具体体现。
(三)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协作平台缺乏
虽然高校提倡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但并没有相应的长效保障机制,创新创业工作也没有制度化。例如,创新创业导师加强培训、量化工作量和促进机制的能力,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设置、量化考核和毕业相关设置,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维护与利用,创新创业融资的来源、使用和监管实验室的开放性或实践性教学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与创新和创业有关的课程或讲座也比较少,一些创新创业课程没有列入学校的必修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以选修课或网络课程为主,覆盖面不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验室开放不够,未能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应有的作用,同时与医院的合作、实习实训结合不紧密,学校和医院一体化培养尚未实现。
二、初步构建“专业指导、辅导员指导、学校指导”的指导体系和模式
(一)学校指导:构建教学——临床——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这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对于培养临床医学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来说。不仅包括在校期间的专业课、通识教育课学习,还包括不间断的见习和有时间、质量限制的临床科室实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其中。因此,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是临床医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二是加强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体系建设,设立相应的创业培训课程和创业培训班。三是“以技能培养操作为特色,建立角色岗位为参考的情景教学模式。”[1]四是充分利用智慧校园等现代化先进教学手段,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实践的全过程。
(二)专业指导
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育贯穿教育全程。创新意识是创新实践的动力,是创新教育必须奠定的基础。学生只有形成创新意识,才能参与创新实践,这也是创新教育的迫切任务。这就需要以激发创新意识为切入点,优化课程设置。“临床医学课程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组成。这是对工作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2]一是确保总学时不动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举办相关讲座。如开设“互联网+”技能大赛、创新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工匠进校园”“杰出校友回母校”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二是发挥网络课堂优势,适当减少线下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课时,开设以融资与资源整合、撰写创业策划书、创新创业竞赛、素质拓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网上课程,把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三是传统课堂教育教学不可少,由于在校教师企业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经验比较少,有的甚至没有,需要把一部分创新创业课程安排到学校的创新创业基地,校企合作单位,以现场说法的形式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三)辅导员辅导
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切入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平台建设,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可靠保障。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实施者。首先,高校可以从内部选拔符合创新创业要求的教师,鼓励他们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教学资源。对外,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到学校授课,或者聘请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和考核,有时需要对教师群体进行动态管理,分阶段考核,确保辅导员的进出。也可以采用学校与二级学院或多学院联合的方式,统一量化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指导方面所做的工作,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加强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智慧校园优势,打造“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在教育手段和方式方面的优势,推行互动、交流、培训的新模式,构建“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智慧校园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能够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也能随时随地掌握基本情况。”[3]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移动终端,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这种线上线下的教育平台,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辅导员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C管理模式的名称来自“CHINA”的第一个字母“C”[2],从名称上可以理解C管理模式与中国的管理理念有着密切关系,它不是对A管理模式的否定,而是在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融入了中国传统儒学的智慧和精髓,中外管理方法相互结合,构建了以人为核心的智慧型组织,突出体现了人的价值,以此赋予了企业更大的能动性、灵活性与应变能力。
2C管理模式在医院中应用的必要性
2.1有效的缓解医护人员之间的矛盾
医院中工作人员共存在三种角色,分别是工作在机关的管理者和各个科室医生和护士,其中医护人员长期处于工作一线,接触时间最频繁,两者关系的和谐是决定医院整体工作氛围的主体。在以往在A管理模式下,医护之间并没有明显矛盾的产生,其原因如下:
(1)在年龄上分析,早期医院规模较小,加之受到我国精英式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每年培养的医学人才数量较少,造成了医生的普遍年龄偏大。与之相比,同期护士从业者的年龄普遍在20岁左右,医生自然以长辈自居;
(2)在学历职称上分析,医生的职业具有极高的从业要求,在大中型医院,医生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而护士的教育层次以中专为主,具有明显的差距,在工作中医生更多的处于指导者的地位。因此,医护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工作的合作者,但实际上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医护间的A管理模式很难长期维持稳定。首先在医院规模扩大和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向大众化的转变的背景下,大量的医学人才走向工作一线,青年医生的比率逐年提高,尤其在很多的医院的疗区病房,很难见到中老年医生的身影;同时护理学科的高速发展,使本科、专科层次的护士工成为作在一线的主力军,甚至不乏博硕等高级人才,在对医学方面的见解上,护士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在这种条件下,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日益加深了医护之间的矛盾。C管理模式与A管理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即将人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强调和实现了医护之间的平等关系[3]。
2.2加强了科室之间的分工和合作
医学的发展和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深入,加强了医院各个科室之间的分工和合作。但在A管理模式下,科室间独立的管理方法和奖惩体系,并不能很好的适应以上要求。如伴有心衰和肾病的患者,肾内科和心内科往往会从自身的独立角度出发诊治患者,若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受害的不仅仅是患者,两个科室都承担相应的责任。C管理模式以人为核心构建了智慧型的组织,科室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有机的整体,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动态的调整[4]。
3医院C管理模式的管理架构
C管理模式的人形组织从前文C管理模式的概念可知,C管理模式应用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要把组织中独立的人,组合成为一个更为强大的完整的“人”,从而构建完整的具有智慧的“以人为形”的组织(如图1)[5]。其中“人”的大脑为医院的院级领导层,他们从最高领导层面分析医院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指引的作用;“人”的躯干是医院各个科室的中级领导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呈上表现在执行大脑的指令信息,使躯干的各个脏器协调工作,启下表现在指挥四肢的运动;“人”的四肢为医院基层的医护工作者,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C管理模式的”人“形组织虽然仍然具有大脑、躯干、四肢这样的等级划分,但其最大的优势是在执行工作时以整体的形式,从医院的高层至底层协调有序的开展。这一过程可以形象的将医院“人“形组织比如成一个球体,每一个科室都是球体中的一个圆,每一个医院工作者是圆的圆心,这样无论从球体的任何纵切面观察,都是以基层工作人员为中心,圆的圆周根据实际的观察角度可以随意变化,实现智慧化管理。
4医院C管理模式的核心问题
4.1加强人与人之间沟通
加强院级领导与科室领导,科室领导与基层工作者之间的沟通是实现C管理模式首要解决的问题。因为等级观念在包括医院在内的各个行业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首要瓶颈,建议医院从以下途径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问题(。1)经济角度出发,如在奖金等利益分配上,从按等级分配改为按劳动量分配;(2)从思想角度出发,医院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活动,向医院领导和员工灌输正确的为人处事方法。尤其要注意工作生活中的细节,如开会时领导先走等明显的官本位思想要重点改善,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平等的关系。
4.2加强科室与科室之间的沟通
医院C管理模式的”人”形组织的整体协调离不开在各个部门相互协作。但院的科室是独立设置的,分工较为明确,除科室会诊等情况外,几乎没有工作的交集,加之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精神压力较为巨大,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科室交流的障碍。为了促进科室之间成为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的整体,可以采取方法如下:在医院原管理层面的院领导至科室管理层中,增加一个科室系统管理层,如分别设置内科系统管理层、外科系统管理层和医技管理层,其主要目的加强各系统内科室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积极探讨和发现科室之间的共通点,弥补由院领导直接领导科室范围过大的缺陷[6]。
4.3明确医院各级员工的岗位职责
把自身工作做好是实现工作中平等沟通的前提和根本保证,若工作者没有很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再融洽的关系也形同虚设并最终会土崩瓦解。明确岗位职责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医院的各个科室均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医护人员的素质因人而异,工作中不严格执行的情况时有发生。医院借着C管理模式建立和实施的契机,根据管理模式的改善,再次明确和强调岗位职责。同时为了保证工作的执行效果,可采取目标管理的模式,对每一名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分,根据评分情况采取相应的奖惩[7]。
5结束语
摘要:护士的职业素质就是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关键,是通过护理工作保证病人处于接受治疗最所具备的特有素质。一名合格的护士,首先须有献身护理事业的高尚思想境界、扎实的理基础知识、娴熟的的操作技能和能适应时代需要不断理新知识的科学素质。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及护理范围的拓宽和优质护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护士的综合素质也要提高。
关键词:护士;提高;自身素质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96-01 1要认清形势
培养职业荣誉 国家医疗卫生改革,质量管理精细化,优质护理工作的深入推进等这些都是大势所趋,时展的必然,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积极应战。21世纪的护士素质和能力是多元化的,护士自身要有明确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是增强整个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1.1有谋求事业成功的最大乐趣
兴趣是谋求事业成功的内在驱动力,当我们将护理工作从谋生手段升华为爱好追求进,更能全身心投入其中,取得更大成就。
1.2有正确的从业动机
要要使热爱护理工作的事业心更有稳定性、专一性和持久性。
1.3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毅力、高度的自觉性、坚韧的耐受力;坚持正确的行为准则,严谨认真、正直无邪,以高尚的人格忠实地维护患者的利益。
1.4有美好的情感
知识、技术、情感的综合应用是护理专业的特色之一,情感的核心是“爱”,对生命的爱和对事业的热爱而铸就了美好、细腻的情感,是对患者最好的心理治疗,同时也是行使护理使命的必要条件。
1.5要优化自己的性格
待人热情诚恳、宽容豁达;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有灵敏的思维,稳定的情绪,活泼开朗的个性,稳重、冷静的处事态度,是护士的特色。优化自己的性格,不仅能使患者感受到温馨,对护士产生信任,而且能产生良好的护理效应。
2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拓宽知识伯广度和深度 随着WHO新的健康观的提出,以及新的医学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的产生,护理的服务范围也由单纯的疾病护理拓宽到了以“人”为中心的对身、心、社会等方面的全方位的护理。与此相适应,护理人员的作用将会发生明显的转变,需承担起作为一名健康管理者、社会支持者、初级卫生保健提供者、健康教育者和积极的终生学习者的角色。护士角色的转变和服务对象的变化,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泛的外延,如人文、心理、美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作为健康教育者,护士要对本专科的研究进展,最新的治疗方法有敏锐的嗅觉,才能有效的教育患者改变高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生存质量。
3要夯实基本功
练就娴熟的操作技能 技术在我们的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术两者是互相依存的,过硬的操作技术是衡量护士能力的标准,也是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而且娴熟的技术往往能为治疗赢得时间。比如出血性休克病人,从接诊测血压,脉搏及观察意识情况等到采血、备血建立静脉通道一系列工作都要求护士在短时间内立刻准确无误地全部完成。在护理工作中想要得心应手地解决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那么一定要夯实基本功。平时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及时认真地学习掌握新技术及新医疗器械的操作技能,培养独立的工作能力,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应做到精细认真,动作熟练,应付自如,使患者感觉到你是一个业务很强的护士,是一个完全可以依赖的护士。
4培养沉稳的心理素质
沉着 、镇静、理智,不仅让自己在遇到突发事件,紧急事件时不慌乱,镇定自如;还能给别人以力量,增强自信心。
4.1有些病人遭受疾病的折磨
就医时因一个人离开他熟悉的家庭,中断工作,改变生活习惯,进入陌生的环境,使情绪不稳定,感情脆弱,还有些病人要面临手术,死亡的威胁,心理上恐惧和不安,此时,护士要运用自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她们、引导他们、鼓舞他们。
4.2作为护理人员不应带着情绪去工作
要正确处理妥善解决所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镇静自己的情绪,运用理智、沉着正确地对待病人,应从职业道德出发,并保持高昂的情绪,乐观的态度,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决不能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施加于病人,对每个病人应一视同仁,不能感情用事,使每个病人都感到护理工作者对他们的关心和体贴。
5要学会机智应变
灵活奕用现有知识 护理工作随机性很大,应急、应激事件很多,常常会遇到手中的活没干完,不得不放下,去干更急的事的情境,有点应接不暇,因此要学会灵活应变。患者病情剧变的情况下,护士应有细致人微的观察力,分折、判断能力,沉着果断、机智灵活地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合理安排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完成复杂的护理操作任务。
6丰富的临床经验 学会应用俗智慧
6.1丰富的临床经验
护士的临床经验是保证护理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是长期临床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应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全方位地观察患者身心细微的变化,从细微深处发现患者的变化和转机,及时给医生提供反馈信息,准确及时地处理执行医嘱,为患者治疗赢得时间。
6.2学会应用俗智慧
我们面对的病人来自社会各界,文化参差不齐,医学常识不同程度缺乏,而且对医学知识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应用俗智慧解决问题显得比较容易,尤其当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解释病情时,不妨将难以理解的发病机理,特殊治疗手段等用常见的现象作比喻,使医学术语通俗化,易于理解。例如:一次一位文盲农村妇女问到,关于肺部疾病方面普通胸部拍片和CT检查哪能个仔细的问题时,我解释了一边,而她仍一脸迷惑,这时我用她手中的梨来打比方“拍片就是把梨整体拿起来看是否有虫眼,只能大致看一下,马德里将梨切成片一片一片仔细检察是否有虫眼,当然CT看得清楚”,她满意地笑了。学会应用俗智慧,还会让我们养成诙谐幽默的性格。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及护理范围的拓宽,21世纪护理将面临日益扩大的工作领域,护理学将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医疗卫生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优质护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时刻都在挑战护士的能力。因此,护士的综合素质要必须提高,以达到为病人提供有效面适应时代要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断加强对身在各个方面的砺练和培养,使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运用科学的护理方法,把患者作为完整的“社会人”给予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护理,使患者真正得到人文的关爱和服务,这心将加强护患沟通,密切护患关系,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推动护理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