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会计行业的优劣势

会计行业的优劣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6: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会计行业的优劣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会计行业的优劣势

篇(1)

资金管理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适合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模式,可以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可以监控集团总部和下属子公司资金状况,防止发生支付危机,资金周转不畅,保持资金良好的流动性,有利于企业集团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及其流程图

目前对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公认可操作的模式有以下五种:

(一)统收统支模式。该模式是指企业集团的一切现金收付活动都集中在集团总部的财务部门,下属企业或分支机构不单独设立帐号,也不单独设立财务部门,一切现金支出都通过总部财务部门付出,现金收支的批准权高度集中在集团最高经营者,或最高经营者授权的代表手中。其流程图如图一所示:

图一 统收统支模式流程图

图二 拨付备用金模式流程图

2.拨付备用金模式。拨付备用金是指企业按照一定的期限统拨给所属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一定数额的现金,备其使用,等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发生现金支出后,持有关凭证到企业财务部报销以补足备用金。流程图如图二所示:

3.资金结算中心模式。结算中心通常是由企业集团内部设立的,办理内部各成员企业或分支机构现金收付和往来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它通常设立于总部财务部门内,是一个独立运行的职能机构。流程图如图三所示:

图三 资金结算中心模式流程图

图四 内部银行模式流程图

4.内部银行模式。内部银行是将社会银行的基本职能与管理方式引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资金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进行企业或集团内部日常的往来结算和资金调拨、运筹。流程图如图四所示:

5.财务公司模式。财务公司是一种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经营范围除抵押放款以外,还有外汇、联合贷款、包销债券、不动产抵押、财务及投资咨询等业务。我国的财务公司大多是在集团公司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由人民银行批准,作为集团公司的子公司而设立的,所以,它还担负着集团公司的理财任务。流程图如图五所示:

图五 财务公司模式流程图

三、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1.统收统支模式优劣势分析

统收统支模式,资金的控制比较简单,企业能全面控制企业的资金流,从而杜绝不合理使用资金的现象。这种方式可以使总部对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经营状况有清晰的把握,从而做出即时准确的判断,有利于集团的收支平衡。总部获得了完全的资金控制权,会大大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减少资金的沉淀,控制现金的流出,降低资金成本,大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形成投融资规模效益。

2.拨付备用金模式优劣势分析

它给了下属单位一定的资金自由支配权,使基层经营变得灵活。在此模式下,企业可以合理地控制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资金支出,使集团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合理地把握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经营状况,特别是收入状况,从而为进行合理的绩效考核打下了基础,使集团维持收支平衡有了相当大的保障,为集中资金运作提供了便利。

3.资金结算中心模式优劣势分析

集团若使用资金结算中心模式,下属单位对资金将会有更多自由支配权,方便进行灵活经营,也可对集团资金流向进行有效监控,防范财务风险,通过结算中心可准确把握下属单位的资金状况和经营情况,及时调剂资金余缺。

4.内部银行模式优劣势分析

内部银行模式真正实现了资金集中管理,避免了频繁使用银行结算系统的弊端,可以模拟银行职能,有利于内部资金融通的风险控制。由于内部银行可以使资金更加集中,所以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融资需求,并且能够对资金流动的监控力度进一步加大,从而有力地支撑了集团战略的执行和风险的防范。

5.财务公司模式优劣势分析

财务公司实现了完全的市场化运作,资本运作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相比前几种模式更强,它运用多种融资手段,结合集团优势,进一步优化了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通过财务公司合理的投资,可使集团闲置资金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它也可以作为集团金融信息平台,可为各子公司的投融资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影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相关因素

通过以上对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建立资金管理模式对企业集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然对企业如此不可或缺,那么就应当尽快地建立这些资金管理模式,来更好地帮助企业管理。但是建立这些模式要考虑哪些因素?让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的发展通常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处于初创期的企业现金需要量大, 回报率低, 但风险居高不下。由于风险大,上市和银行贷款非常困难,只能主要依靠风险资本来满足其对现金的需求。

2.行业特征。全球行业可分为金融、工业、原材料、能源、日常消费品、医疗保健、信息科技、电信业、公用事业等。日常消费品、医疗保健行业的企业集团因为其产品具有生产周期短、价格低、使用时间短、更新快等特性,通常现金周转期短,为了减少资金沉淀,更趋于使用结算中心模式。

3.企业规模大小。企业集团规模较小、分公司主要在本地的一般用统收统支模式或拨付备用金模式。企业集团规模中等偏大,各分子公司跨地域经营的一般选择结算中心模式或内部银行模式。规模大的集团一般选择财务公司模式,以利用银行式的手段帮助集团做好投融资。

4.组织结构。企业集团不同的组织结构,会对现金流的管理模式选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财务控制方式、方法及程序。

五、总结

各种现金集中管理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性,没有不好的模式只有不适用的模式,所以企业集团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非常重要。统收统支模式和拨付备用金模式通常适合生命周期处于初期的企业集团,适合公用事业和原材料行业等,且适合那种集团规模较小、主要从事本地经营、组织结构为直线职能制的高度集权或在一定范围内灵活的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优劣势;对策

一、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状况

金融服务外包是当今金融领域的新兴业务,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企业降低成本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金融服务外包覆盖了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各种规模的金融机构,而且离岸外包不断增加。塔屋集团通过调查认为,世界银行15强信息技术外包的金额将从2004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34%;德勤会计事务所估计,2003年全球67%的金融机构已设有离岸业务机构,13%的机构正计划向境外转移部分业务;金融研究与服务公司Tower Group则认为,金融机构离岸外包在未来8-10年内将以15%的速度增长。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预测,美国金融业务离岸外包发展迅速,2010年将达到4000亿美元,占整个行业总产值的20%。

在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欧美等发达国家是金融服务的发包地,发展中国家是金融服务外包的承接地,其中,印度是承接金融服务的最大受益国,很多跨国金融机构都在印度设立了规模浩大的客户呼叫服务中心,印度也从世界许多大银行手中争取到大量的外包订单,在全球金融业务离岸外包市场中,印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80%,年均增长保持在20%左右。

但是随着印度外包市场的成熟,它的服务成本在逐渐提高,而欧美等国家的金融企业出于安全及成本等的考虑,会寻找新的服务承接地。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金融业与国际的接轨,国内金融机构为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因此我国存在较好的机遇去承接金融服务外包,实现从制造大国向服务大国转移,2007年上海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研讨会预计,到2010年,中国在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市场将高达500亿美元,离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也将超过50亿美元。

可见,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巨大,如果我国能抓住机遇,必将利于服务业的升级,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利于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二、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劣势分析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中国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并被认为有机会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彼得郝勒维茨就曾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那我国究竟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方面有何优势及不足?

(一)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势

相对于其他服务外包的承接地,我国具备以下优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投资环境良好;国内市场庞大,而且这个市场还在不断扩大;在综合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优势;人才储备量大,拥有较多的高科技人才,培训、教育能力强,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二)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劣势

虽然我国在金融服务外包的承接方面有着很多优势,但差距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外包服务部门零散,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以软件服务商为例,在人员规模上,大约8000家服务供应商中,约四分之三员工不足50人,只有5家拥有2000名以上的员工,而印度约3000家服务供应商,前十家供应商人员规模均在1万人以上;在营业规模上,只有不到5%的供应商超过一亿元,超过一半的供应商的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下,而印度仅10亿美元以上的供应商就超过10个,有的高达40亿美元。

组织和管理经验缺乏,专业资质较低。在排名前三十的软件供应商中,只有20%获得了CMM4或CMM5认证,而国际上这一比例高达80%。

专业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缺乏,尤其是掌握关键技术、精通外包规则、熟悉海外金融企业的语言和文化人才极其缺乏,而同时拥有这些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就更为不足。而印度一些大型的服务商拥有很多精通各个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没有建立全国性的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使得服务商的服务标准和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在承接海外业务时,没有行业协会形成的行业联盟,服务商只能单兵作战,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法律法规方面与欧美国家存在差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也存在不足。

三、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对策选择

我国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方面,优劣势并存,这就需要我们在巩固扩大已有优势的同时,还要采取种种措施改变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承接金融服务外包。

(一)进一步优化外包环境

1、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园区。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如印度班加罗尔的电子城高科技园区、天津的中信金融物流园区等)的发展经验和成功做法,按照国际标准在基础设施、功能配套等方面培育打造金融服务外包的专业园区,提高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为承接高端金融服务搭建良好的平台。

2、组建全国性的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信息交流、组织协调、标准制订、规范自律、市场拓展、对外宣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3、建立切实可行的金融服务外包统计体系。可由行业协会牵头,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和服务外包企业,根据有关规定,从多个方面确定外包数据信息的统计对象、指标、方法和口径等,定期统计有关信息,为外包的宏观决策和行业内信息的交流奠定基础。

4、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外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借鉴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我国相关的立法建设,尽快和国际金融服务法律框架接轨,同时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规范商业秩序,建立良好的金融服务外包法律环境。

(二)进一步加快人才的培养

1、加快高校金融服务外包相关学科的建设。充分发挥我国教育方面的优势,整合相关学科资源,设立金融服务外包研究方向,加快相关学科的建设,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相结合,为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提供实用的人才。

2、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由行业协会和外包服务企业共同制定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计划,引进先进的外包人才培训理念和模式,开展包括人才定制、人才资质、国际认证、知识产权、英语、日语和计算机运用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培养高层次的外包复合人才。

(三)进一步提高金融外包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

1、给予外包服务企业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政府可以制定一定的标准,对符合标准的企业给予减免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等优惠,通过出口补贴、信用保险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外包服务企业积极开拓市场。

2、拓宽外包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拓宽融资渠道,如鼓励外包服务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境外上市等方式加速扩张;鼓励对外包服务企业的风险投资,引导设立风险投资专项资金;鼓励各种担保公司为其提供贷款担保,引导银行资本及民间资本流入服务企业等。

3、外包服务商自身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外包服务商可通过与国际金融企业合作、合资、海外并购、承接高端项目、进一步细分市场等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增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琳,王佳佳.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M].人民出版社,2008(11).

2、王力.金融产业前后台分离的新趋势研究[J].财贸经济,2007(7).

3、姜文杰.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与我国的承接对策[J].现代经济,2007(6).

篇(3)

【关键词】 决策有用性;网络会计;网络财务报告;swot分析法;xbrl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迈进数字化时代,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会计环境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会计信息使用群体越来越重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通常称为决策有用性。因此,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是当前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传统财务报告在应对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以及资金的高速流动性方面都存在缺陷,这就需要一种新的财务报告模式来弥补传统的不足。在信息用户需求和网络经济环境的推动下,计算机、internet、信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企业会计产生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网络会计。在这一新趋势下,人们获取企业财务信息的主要方式开始转为网络财务报告,对于网络财务报告有助于增强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本文将对网络财务报告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通过swot分析法最终得出,网络财务报告带来的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及其网络会计的兴起,使网络财务报告的实行成为必然和可能。WWw.133229.cOm

一、网络财务报告兴起的背景

信息使用者获取企业相关的财务会计新信息主要是通过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在网络会计出现以前,企业几乎都是以纸质的财务报告向信息使用者传递相关信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经济高速发展,电子商务日趋成熟,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出现,电子货币和支付工具诞生……这些使得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上。传统财务报告模式在新环境下已显不足,缺陷越来越明显,不论是信息提供者还是使用者都希望报告模式得到改进和完善,加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的信息支持,网络会计应运而生。从本质上讲,网络会计就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其核心价值在于解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两个关键问题。网络会计的产生改变了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为财务报告的呈报方式和模式的改进提供了契机。

网络财务报告是伴随着网络会计的诞生而出现的,是时展的必然产物。eliott(1992,1994)和wallman(1995,1997)最早研究了网络等新技术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eliott认为信息技术改变了商业交易运作的方式,这种变化也要求外部报告也有所变革。在网络环境下,通过internet与数据库和报告分析技术的结合和相互的支持,公开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和各项经营情况,信息更为丰富和及时,满足了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需求和要求。从此,传播和获取财务报告的媒介从纸质开始走向互联网,财务报告制度也从传统的定期到现在的及时。这种更加个性化、针对性、时效性和智能性的网络财务报告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和会计界关注的热点。

二、对网络财务报告的swot分析

从国内外各类文献、书刊及网络可以了解到,目前已经有众多的学者对网络财务报告的优越性和存在的相关问题等方面都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不过他们更多的是把目光集中在了网络财务报告相对于传统财务报告的优越性和它所面临的机遇方面。但是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双面性,外部环境在提供给网络财务报告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并存着一些潜在的威胁和挑战。因此,网络财务报告将在优劣势伴生、机遇和威胁共存的环境下存在和发展。

下面,笔者将用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对网络财务报告进行探讨。将网络财务报告自身具有的特点和会计外部环境有机结合,用来确定网络财务报告自身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明确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

(一)网络财务报告自身的优势分析(strength)

1.网络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和时效性:这是指网络财务报告披露信息更为及时、实时,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时效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资本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这使得企业财务信息使用群体更加重视所获得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而传统的定期财务报告制度和静态性的纸质报告,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

相比之下,网络财务报告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一方面,从会计信息提供者角度看, 网络财务报告具有实时跟踪功能,用网络技术能实时采集、加工会计信息,实现了业务和财务处理的一体化,缩短了会计财务信息的生成、传输、获取的时间,从而在财务报告的最终编制和时间上优于传统报告;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角度看,网络财务报告具有实时跨越时空传输的功能。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进入企业网站点击相关的网点,获取财务报告的信息,并进行比较分析,及时作出预测和决策。

2.网络财务报告的动态性和低成本性:这是指网络财务报告披露信息的方式和模式动态化,报告的呈报更加方便灵活,而且也降低了报告的编制成本和呈报成本。

动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财务报告呈报模式的动态性和呈报方式的动态性。网络财务报告改变了传统财务报告呈报的模式和方式,从定期模式到及时模式,从纸质呈报到电子网络呈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普及使得会计核算工作走上了无纸化阶段,超越传统方式,企业将会计报告相关数据信息存储在企业的数据库和相关网站上,通过互联网财务报告无需印制成册和刊登公布。这是从传统的静态化模式向动态化模式的转变。动态化传递信息模式更加方便快捷,使用也更灵活,这都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从而降低了成本。网络财务报告使得“成本效益原则”得到了最优体现。

3.网络财务报告的针对性和互动性:internet 实现了人机对话交流,提供了多种互动交流模式。互动性是网络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特征。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可以更为直接地交流,充分了解到供需信息。双方的互动性增强了信息的针对性。信息提供者一方不再传统地编制和提供统一固定的财务报告格式,在传统报告模式的通用性基础上更加具有针对性。网络财务报告使企业更好地满足了日益个性化,为特殊性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提供了技术保证。信息使用者一方则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要和要求、决策模型等来重新组合企业提供在网络上的数据,然后对其筛选加工处理,这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使用者被动地接受统一格式的局面。网络财务报告的这个特点提升了信息使用者的反馈价值。

4.网络财务报告的全面性和广泛性:这是指网络会计在线数据库包括了企业的所有财务及其非财务信息,突破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种种约束。传统财务报告无法反映非数字化的信息,无法反映报告的生成程序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信息。网络会计下,企业实时输入与经济业务相关的所有数据源,存入企业专用数据库,生成与信息使用者相关的财务信息。同时,也揭示了非财务信息如:企业的预测信息,管理信息,资金筹备信息等。这都弥补了传统财务报告的不足和空缺,有效地扩大了会计报表和辅助信息含量,提供更加丰富完整,满足不同层次的信息使用者。

5.网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可靠性是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之一。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信息区别于其他信息的最主要特征,也是财务会计的优势(葛家澍,2003)。

葛家澍和杜兴强在《当代会计的发展趋势》一书中写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单个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一系列会计数据经过企业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分析综合、加工汇总后的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单一、仿佛十分精确的项目的可靠性。

传统上编制和提供财务报告时,人工参与的更多,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估计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从客观上看,传统会计信息生成中涉及到的处理程序和编制方法受到技术和专业水平限制,其推导出的财务报告数据真实性、精确性都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使得最终获得的信息可靠性受到影响,进而降低了决策有用性。随着计算机处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升级以及相关系统分析性工具或财务软件的开发更新,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传递过程更多地由计算机、网络、软件分析工具来完成,这避免了人为的主观操纵。先进的处理技术和程序,使得最终的会计信息更为准确、真实、可验,增强了可靠性。

6.网络财务报告的开放性和公允性:以往传统财务报告仅局限于把企业财务信息通过财务报告方式提供给当前的利益相关群体如企业的股东,投资者,债权人,而没有考虑到其他对企业有投资意向和合作意向的潜在利益群体的信息需求,这不利于企业业务的拓展和资本的壮大。相比之下,在网络财务报告形式下,自愿披露的企业将财务信息的公开在可供众多人群获取、使用的互联网上。广阔的信息披露平台——企业网站,让更多人了解到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使企业在完成应有的披露任务之时,也附带地起到了宣传作用,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增强了竞争优势,将会赢得更多的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和供应商的支持。

网络财务报告的公开性赋予了更强的公允性,报告的公开让其使用群体更为广泛,不仅有来自于股东、投资者、债权人的关注,而且有来自于同行业竞争对手和其他行业(如同类行业企业、政府、银行、供应商、证券、审计、外汇、财税等部门)的关注。在关注的同时也起到了一种监督的作用。信息关注人数的增加,使监督企业财务报告人数增加,则企业提供不可靠性信息就更可能受到指责、批评和攻击。绝对没有一个企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灭亡。在网络财务报告形式下,企业会更加诚实地反映企业信息,通常会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来反映经济事项,这充分体现出网络财务报告比传统财务报告更具有公允性。

(二)网络财务报告自身的劣势分析(weakness)

虽然网络财务报告的出现更多地呈现了它众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它也具有两面性,其劣势与优势是共同存在的。我们有必要对其自身的劣势进行分析了解,绝不能忽略。笔者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网络财务报告使企业在竞争者面前更多地暴露了自己。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使企业在利用internet寻找潜在贸易伙伴、完成网上交易的同时,也将自己暴露于风险之中(张运来,2007)。网络财务报告体系下,会计信息的公开性使企业的透明度得到提高。从企业立场上考虑,这种透明度的提高也使得企业受到了更多同业竞争者的“跟踪监视”,面临了更多的竞争压力和风险。

在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盛行的当今市场上,各类企业的竞争是来自多方面的,有来自生产技术、资源获取、资本积累、知识水平、员工素质、管理结构更改方面的,也有来自对同行业竞争企业的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的竞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及时、准确、全面地获悉竞争者的情况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被看作是企业核心的财务会计信息更是竞争者之间最想获取的信息。而网络财务报告的披露平台——互联网,具有公开性、广泛性、便捷性和快速性等特征,这让竞争对手获得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等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企业的竞争对手,通过网络财务报告获得了诸如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之类的数量化信息和非数量化信息(管理会计信息、预测信息、前瞻性信息和盈利构成信息等),可以分析、判断企业的当期状况,可以预测出企业在未来将采取的行动,以此制定相应竞争策略,减少不确定性。这对企业本身来讲,网络财务报告的公开性、透明性对自身也是一种风险。所以,企业从自身利益和立场考虑,应该对网络财务报告公开性和透明性的两面性进行权衡。

2.网络财务报告使企业在信息使用者面前容易粉饰和伪装。在先前罗列的网络财务报告优势中有提到: 网络会计出现后,会计核算工作走上了无纸化的道路。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多交给计算机系统和分析软件,最终信息使用者也是根据自己的要求来筛选及控制信息的获取。总体上讲,这使得会计信息更为真实、精确、可靠。但如果企业对所披露的原始数据源加以修改,对其数据库中数据的实时输入和储存环节做手脚,或是更改信息系统的处理程序,以此出具更加具有吸引力的网络财务报告,则这样的“粉饰手段”在网络财务报告中是很难被使用者发现的。因为企业的交易业务从发生时就开始录入到数据库中,接下来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最终生成报表都是由网络一手操办的,这样,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企业在其数据库中实时录入和保存,还有信息处理系统的科学性、标准性、严密性。而企业内部人员篡改伪造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是及其容易且隐蔽的,并且鉴于网络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本质上也是人为设计开发的,对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更改是很容易的。不像传统财务报告,更改、伪造、涂改的迹象很明显,并且更容易受到原始凭证单据这些实物证据的验证核查。

对于外部审计工作而言:会计网络化后,手工明细账、日记账不存在了,记账凭证数据存储在磁性介质上。传统审计线索变化了,而且计算过程也不直观了。财务处理过程在计算机内自动完成,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大大减少,过去证账、账账核对的办法现在不方便使用了,这无疑给审计工作者带来了困难。

(三)网络财务报告所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

在信息用户需求和网络经济推动下,计算机、互联网及其各类分析工具和财务软件都被广泛应用于会计领域。会计环境的改变给网络财务报告的诞生和实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它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1.计算机、internet、extranet(企业外联网)和intranet(企业内联网)的发展,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支持,使企业可以随时通过企业信息网络采集数据,实现了财务与业务协同,而且会计数据处理呈现集成化趋势,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生成财务报告并在企业网络上,大大提高了企业编制和披露财务报告的效率。同时,各类财务软件和应用程序开发快速和实时升级更新,符合当今各类企业的不同业务需要和信息用户要求,更好地减少了企业随时出现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各部门可充分利用网络服务器和财务软件实现资源的共享,优化使用效率,实现会计业务的分布式处理,为网络财务报告的实行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xbrl技术的成功开发和普及。企业财务报告是商业社会受数字时代影响的最后领域之一。传统收集、整理和编制企业所需的信息既耗费时间,缺乏及时性,又收集不全面且容易出错,成本费用高昂。最主要的问题是,各企业系统使用的报告语言也有差异,也造成了语言转换的额外负担。为此,一种新的语言工具——xbrl被开发出来。xbrl是可扩展性商业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的缩写,它是一种可免费获取的用于财务报告的商业语言,为财务机构准备、公布各种格式的财务报表、可靠地抽取公司的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提供标准化方法,用以整合不同来源企业数据的方法,使得数据可以在不同系统之间以及公司内外使用。采用xbrl可以让原先分析软件需要几小时才能整理完整的报告在几秒内便可完成,它让企业能够更有效地传达和管理所披露的数据,而且信息用户只要付出更少的额外成本就能收集到更多的信息。xbrl的开发和普及是存取网络财务报告的一大创新,为网络财务报告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虚拟性信息经济的出现、电子商务交易的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支付工具和方式的改变都要求会计领域适应这些变化,这为网络财务报告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四)网络财务报告所面临的威胁(threat)

网络经济的到来、会计环境的改变、信息技术的提高在给网络财务报告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潜在的威胁将与其共存,并向它提出了挑战。因此,不论是企业还是信息用户要想更好地利用网络财务报告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以作出有用决策,在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其优势之时,必须意识到所潜在的威胁并加以防范,这对于风险的降低更为必要和重要。

1.来自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各类财务分析软件科学性的威胁。网络会计下,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网络财务报告的生成披露流程都是建立在企业内外网络系统和财务软件平台上的。基础平台的安全性和科学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报告的质量。从现实状况看,外部风险主要包括黑客的袭击、高破坏性的病毒到处施虐、不安全媒体的拦截、潜在不道德事件、客户欺诈风险等。加之企业使用的各类财务软件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漏洞不可避免,缺乏严密性,这些都给网络财务报告构成了威胁,带来了高风险性,可能会严重影响甚至破坏最终网络财务报告中的数据。特别是对于那些交易业务网络化、会计业务处理自动化的金融行业(银行,证券,股票,外汇……)而言,其带来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2.网络财务报告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现有的会计准则和法律规范对网络财务报告这一块还相对缺乏。网络会计还是一个新事物,会计准则和规范中还没对其出台具体的相关标准。因此,在实务中,各企业在具体的会计程序、方法操作不一,可能会出具不同模式的网络财务报告,不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间信息的比较分析,导致会计信息可比性降低。同时,与之相关的如《电子商务法》、《网络知识产权法》等法律也都不完善,宏观上缺乏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控制以及对网络经济业务的监督,网络犯罪日益猖獗,对网络会计的发展和网络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造成了威胁,企业的相关利益群体利益受损,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

三、对网络财务报告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为了更好地迎合网络经济中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各种需求,体现网络会计的作用,确保网络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增强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对于其自身劣势和面临的威胁应综合治理。

(一)加强对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网络会计的出现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掌握专业财务知识,还要熟悉电算化知识和网络知识及其对各类软件的操作运用。企业应该对他们定期进行网络操作和网络安全业务培训,以使会计人员能适应虚拟办公条件下的特定会计方法、程序及控制和评价措施。

(二)加强对网络设备、软件系统的开发使用和安全管理

在开发使用上,寻找技术合作伙伴,根据企业自身具备的条件开发个性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以使最终的网络财务报告更具参考价值。 在安全管理上,应该多从技术上和制度上考虑到其安全措施,防范网络风险。充分利用系统的安全功能和安全机制,加强存取控制,防止非法访问。同时,要加强内联网与互联网连接的管理,防止病毒从外部网络侵入内联网,要经常进行检查,定期对重要文件和数据进行备份。使用先进的防杀毒软件,及时进行软件升级。

(三)建立健全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都应该有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实施。网络会计正处于发展初期,需要政府适时的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法规,行业部门也要作出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而不要等到网络会计实践成熟后才开始制定,这样才能指导网络会计的发展,企业公布披露的网络财务报告才能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四、结论

随着网络会计的应运而生,会计角色受到信息技术演进的极大影响,网络财务报告逐步成为人们提供和获取相关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方式。从swot分析中可以看到,网络财务报告优劣势并存,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和威胁并存,总体上是优势多于劣势。这使得传统财务报告走向网络财务报告成为必然。外部环境带来的众多机遇也为网络财务报告的实行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的网络财务报告显现出的及时性、相关性、针对性等优势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会计外部环境的改变都使得网络财务会计的发展成为必然和可行。网络财务报告的运用给会计信息披露带来了一场革命,这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处于发展初期的网络财务报告面临着网络技术安全性、相关复合人才的缺乏以及法律和会计法规不健全带来的道德风险等方面的挑战。我们应有效地利用其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制定具体的对策,使网络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更强,迎合时代的发展,满足各类群体的需要,以便决策者们获取更多利益。

【参考文献】

[1]布莱恩·伯杰伦(bryan bergeron):xbrl 语言精要——21世纪的财务报告. 廉晓红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

[2] 葛家澍,陈少华. 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6).

[3] 葛家澍. 现行财务会计与报告的缺陷及改进. 财会通讯,2004,(5).

[4] 黎庆元. 网络会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3,(6).

[5] 何玉,张天西. 自愿实施网络财务报告公司的特征研究. 会计研究,2005,(12).

[6] 沈颖玲. 网络财务报告研究.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7] 张运来. 会计发展新趋势——网络会计探析. 中国总会计师,2007,(8).

[8] 张天西. 网络财务报告:xbrl的理论基础研究. 会计研究,2006,(9).

[9] 郑庆良.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及其防范. 财会通讯,2006,(12).

[10] 周仁俊.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3).

[11] elliott.r.k..1992.the third wave breaks on the shores of accounting. accounting horizons,6(2).

篇(4)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的巨变,人口红利将会在未来几十年逐步减弱,劳动力以及生产要素资源也会随着通货膨胀价格不断增加,企业不能只注重成本管理与企业内部效率的提高。在此背景下,企业越来越注重企业管理,而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由于其成本控制的时滞、管理目标无法实现以及管理期间短、管理视野狭窄等因素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会计管理需求,战略管理会计营运而生,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在企业管理中,如何通过战略管理对企业的预算、规划、执行、决策已成为企业的发展趋势。

二、企业竞争优势概论

成本优势只是企业在生产成本低,相比其他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增值优势是指企业能够在产品种引入增值服务,吸引消费者;聚焦优势只是企业产品在性质上能够符合并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需求;速度优势是指企业在产品创新的速度上能够跟上市场节奏,并先与竞争对手;机动优势是指在面对市场环境骤变或突况时,企业具有的迅速反映能力。企业竞争优势可以通过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以及专业化战略三种基本战略模式实现。成本战略模式只是企业通过技术革新、扩大市场份额或者优化人才管理等方式降低生产以及管理成本,在同质化产品以及替代品市场中获得超额利润。例如家电企业中的“格兰仕”通过扩大生产规模经济效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在1993年到2000年成功完成了企业转型,并成为微波炉行业的巨头。差异化战略是指通过营销手段树立企业品牌,使得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认可度提高,或者通过技术手段生产差异化产品,使得其他产品无法替代该企业产品,以产品的“独特性”在市场中独树一帜,这种战略模式在垄断竞争市场中经常使用,并且十分有效。以苹果公司为例,该公司注重品牌定位,更重要的是苹果的操作系统以及独特的设计风格,是其他手机以及电脑公司无法替代的,保证了其在电脑、手机消费中的市场份额。专业化战略是指对进行市场细分,并针对细分市场推出产品,使得目标集中,保证其在细分市场的专业性和服务的优质。亚马逊公司生产的kindle电子书阅读器针对部分喜欢或寻求电子阅读方式的消费者设计,其功能虽不如平板电脑强大但在灯光等设计风格上备受消费者好评。

三、以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分析企业竞争优势

(一)内外部竞争环境分析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清晰识别了所处环境,才能充分利用内外部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识别企业的竞争优势。

1.内部环境

从企业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方面出发,利用杠杆效应、抑制性、脆弱性、问题性对企业的优劣势结合内外部环境建立模型分析。五力分析法则更加注重竞争环境分析,从供应商、消费者、替代品、潜在进入者、产业内现有竞争情况分析企业竞争环境。

2.外部环境

经济因素例如GDP总量、消费者价格指数、失业率等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冲击;而法律和政治环境规范企业生产管理环节,专利保护等条例更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市场人群的风俗习惯、等企业文化制定、产品风格设计上也有着指导意义。特定经营环境是指企业产品的市场环境,通过企业市场份额、消费群体类型、企业数量等指标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

(二)竞争对手分析,不了解对手的实力,就难以制定可行的竞争策略。竞争对手包括现有直接竞争对手以及行业潜在进入者。标杆法是竞争对手分析的常用方法,将该企业运营活动与行业中活动最佳者进行比较,分析自身经营状况,并参考其经营手段做出反应。标杆法的基本流程包括确定标杆分析项目、选择标杆分析对象、收集分析数据、确定行动计划、实施计划并分析结果。总之,标杆分析着力于发行企业相对其他企业的不足,并引进他人的解决方案对生产经营环境进行改善,最终实现加强企业竞争优势、弥补竞争劣势的目的。

(三)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在迈克·波特的《竞争优势》一书中被首次提出,它指的是企业在生产活动的每个环节都会形成一定价值,并转移、传递到最终产品。价值链分析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包括对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三部分的分析。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个单元的成本、收入、资产等进行分析,尤其是在企业的产品的生产销售、采购与材料管理、技术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可以识别企业在哪一环节创造价值多、耗费成本少,这也就是企业的优势所在,同时对行业内以及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得到企业竞争优势所在战略业绩评价结合质量、服务、市场指数等多非财务指标衡量企业业绩,对企业评判其竞争优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战略业绩评价具有战略性、综合性、竞争性、动态性等特征。企业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业绩指标实施进行控制管理、考核评价、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经营决策完成企业的战略业绩评价。平衡计分卡是战略业绩评价中最常用的方法,根据对财务、内部流程、顾客、企业学习四方面的业绩进行衡量和评判。

四、结语

篇(5)

所谓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指企业或部门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来执行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由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内部审计外部化并不是内部审计定义的变化,而只是内部审计主体的变化,这是其与内部审计最根本的不同点。

一般而言,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形式:①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②企业不设内部审计机构,而是与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审计服务机构签约,由其提供职业内部审计服务。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劣势分析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

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其行为必然受到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的干预、这样就会损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而使内部审计职能弱化。而内部审计外部化则能克服其独立性差的弱点,外部审计人员在提供审计服务时,要严格地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要求实施审计,而不受企业管理当局的约束和控制,这将极大地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从而保证审计结论的正确性。

2为企业节约成本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增加价值的需求,因此,内部审计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不断扩充其职能,逐渐向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拓展。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业务的开展需要金融、会计、财务、人事、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共同完成。此时企业将面临高额成本。而外部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降低企业成本:①节约招募、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外部化可以避免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费用,为更新和扩充知识而发生的培训费用以及支付专业人员的高额薪金。②节约开发软件和新方法的成本。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内部审计面临的新环境,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审计,必须不断开发新的审计软件以及对新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会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开发费用。如果外部化,咨询机构的这些开发费用可以分摊在多个客户身上因而降低了使用企业的成本。③降低雇佣成本。外部咨询机构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在相同的价格下企业可以通过比较,选择更为优质的服务。

3.有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随着会计职业界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咨询必将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业务的拓展,使得一大批各方面的专家如工程技术、投资评估、计算机、市场策划、税务、人事管理、经营管理人员汇集于事务所,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的知识结构远比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优化,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社会资源。企业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才的知识而不必再去培养自己的内审人员。

此外,外部会计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技术上能完全胜任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这样,由这些具有良好社会声誉、拥有丰富知识的外部专家提供的内部审计报告更会得到管理当局的重视,其建议更会得到贯彻执行。因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内部审计外部化也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劣势

1.放弃了内部审计自身的资源优势

首先,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公司的管理政策、业务程序、经营活动和人事状况,了解企业的组织文化、业务过程和风险控制方面的特点,能更好地提供符合管理当局长期战略和风险特点的咨询服务。而外部咨询机构只能通过一些公开的资料以及通过询问和观察来确定服务的重点。往往由于保密的需要,企业不可能向他们提供完整的资料,这势必影响到外部咨询机构的判断和对企业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影响咨询服务的质量。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有着很高的忠诚度。他们是企业的成员,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他们的目标,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休戚相关,再加上他们对组织的文化有强烈的趋同感,因此,他们会比外部审计人员更加投人地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2.使内部审计职能失去灵活性

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比较熟悉本单位的情况,可随时掌握各种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建议,采取措施。而外部审计人员却不能一直驻在委托单位,只是在接受聘用期间提供临时的服务。内部审计人员相比而言具有更高的忠诚度和责任感,更愿意接受加班或出差的任务,而外部审计人员不可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3.破坏内部审计职能的整体性

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咨询的职能是相互支持、互为基础的一个整体,能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咨询活动是建立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而咨询意见增加价值的咨询活动是建立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而咨询意见的采纳和顺利实施需要对过程进行监督,并且对绩效和风险进行评价,保证过程按预期方向发展。因此,将任何一项职能外部化都不利于内部审计发挥其整体

4.当外部审计人员同时提供内审服务时,独立性可能会受到损害。

一方面,对大多数事务所而言,法定年度审计只是其收人来源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当从一个客户那里所获得的收人过大特别是来自与非法定审计的业务收人过大时,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会受到损害。另一方面,如果有关改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建议是由外部审计人员提出的话,他们就无法进行客观、无偏见的观察和评价。

由以上的优劣势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否实行的关键是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部门二者中谁更会为企业利益着想,谁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结论是由管理层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更是由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部门的竞争来实现的。在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部门之间如何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远不是根据成本效益比率就能确定的,因为内部审计业务本身的价值就是不确定的,是因企业而异的。因此可以预见,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结果,必将是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组织相互结合开展内部审计业务,结合的比例会因企事业单位的规模、行业的特点及内部审计部门的能力等不同而不同。

三、我国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分析

1.理论上看:按照受托责任学说,审计是在会计提供的各类受托责任报告的基础,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进行重新认定、计量和报告。由于公司外部各委托人往往以自己确定的标准来评价公司最高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所以,公司最高管理当局会依据这些“委托人标准”来评价其下属各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结果,这样最高管理当局对外是受托人,对内是委托人。这说明内部受托责任是外部受托责任向公司内部的延伸,内部受托责任的基本目标就是完成外部受托责任。这种内、外部受托责任的一致性,使外部审计取代内部审计成为可能。

2.法律上看: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1995年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也规定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及金融机构等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

因此对我国部分企业而言,内部审计功能完全外包对有些企业可能是行不通的,但是企业根据需要实行部分审计功能的外包在法律上是可行的。

3.现实上看:随着我国加人WT(),市场竞争将愈加激烈。企业管理层将越来越重视内部经营过程的有效性、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我国显然没有足够数量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会计市场的开放,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掀起了兼并联营浪潮,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也趋向白热化。会计师事务所业务也由单纯的会计、审计、评估、税务业务扩大至新的专业服务领域。内部审计将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新的业务领域和盈利空间,因此,内部审计外包可以成为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双赢战略。

四、我国内部审计外部化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会计事务所而言,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明确规定内审服务业务的承接、人员配置、业务开展、责任限制、报酬等相关事项,从而降低事务所的风险,及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内审服务。

篇(6)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问题分析

1.1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水平

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最主要原因是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复杂性、系统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审计能力,?M行过系统完善专业的学习或培训。但是,目前我国对审计人员任职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注册会计师专业水平不高、水平分布不均、人员年龄层次不合理。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知识的更新换代,审计业务量迅猛膨胀,面对数量众多的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更多的会计师以及审计人员,在人员不足的情形下,出现专业水平低下、临时工、短租工、没有任何审计经验的人员,极大地影响审计质量的水平,形成恶性循环,更大地导致专业审计人员的缺失,对审计行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审计独立性问题也会对审计公平、客观性造成损害。我国存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为同一单位的现状,这与审计的独立性是非常不符合的,这也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压力面前不得不屈服于被审计单位,无法严格的遵循审计执业准则,审计人员也会出具与会计事实不相符的财务报告。而且,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存在非审计业务方面的亲密关系也会造成审计独立性的缺失。由于非审计业务是会计师事务所收入的重要来源,而注册会计师往往可能是处在管理者的位置,这就会促使审计人员不能够客观、独立地出具审计意见,这也就直接降低了审计质量。

1.2不完善的法律监管环境

首先,我国目前的法律监管环境还不够成熟。与日渐成熟的市场相比,现行的法律法规、监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事务所监管的需求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出现不少漏洞,部门之间配合不合理,造成监管漏检或重复检查的现象。其次,难以对事务所追究民事责任。由于事务所涉及的领域广、专业性强、信息涵盖复杂、更新速度快,司法部门在与事务所进行法律诉讼的过程中缺乏如此庞大而专业的知识面储备,造成法律实践举步维艰。最后,目前法律法规对事务所刑事处罚还很模糊,执行存在较大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审计人员的行为,这也让审计人员可以钻法律的空子、漏洞,抱有法律漏洞的侥幸心理,影响了法律法规对审计人员的震慑力,极大的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水平。

1.3激烈的行业竞争

随着市场的飞速发展,行业存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收入来源的审计收费,在面临行业趋于饱和的状态时,在效益、利益的驱使下,为降低审计成本,往往会降低审计质量,简化或去除审计过程中必须的审计流程,极大地削弱了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把握力。此外,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中小型的竞争压力,逼迫中小型事务所采取非正常手段、虚假审计报告、非法审计信息以维持客户关系。这些都将导致审计质量下滑,损害审计行业的发展。

1.4复杂的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

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以来,带来了大量的国外文化和信息,国内外信息的杂糅,增加了审计难度。我国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众多,业务量、业务范围、业务结构涉及的范围都很广,对审计人员知识面、专注度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审计分析以及评估的困难也会越来越大。大量的信息中难免包含有隐匿的信息,这些信息要求需要专业背景、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或者问题,而被审计单位为了股东、合伙人利益最大化,可能提供虚假或错误的信息,这就会增加审计难度、严重影响审计质量,也触犯了国家法律法规对审计信息真实性的规定。

2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应对策略

2.1提升审计人员执业素质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竞争压力多大、信息复杂度多大,核心还是审计人员执业水平。提供专业的审计技能培训,提供审计人员执业素养,明确审计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报告,保持审计独立性。宣扬优秀审计人员,表彰审计人员执业精神,披露、处理审计道德低下的审计事件,使得审计人员能够正道、正义的执行审计任务,广泛的发挥审计公正性、客观性,提升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水平。

2.2推动组织形式改革

根据国家政策,逐步完善的特殊普通合伙制。随着组织形式的变革,落实到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也明确而清晰。事务所经营理念、内部治理机制、管理思想等多方面的改进,利益分配也随着发生变化。采取良性的组织形式,一方面可以推动企业的合理发展,可以让职责担当承担合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带给审计人员更明确的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质量。

2.3完善法律法规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各项法律法规也会逐渐完善,存在的法律漏洞也会慢慢得到解决,审计失败者将会有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可以直面会计师事务所,对其提出诉讼。而对于出示虚假、错误审计报告的行为,法律也将明确追究责任,对审计人员以法律约束力、震慑力。

2.4规范审计制度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业务定位;混业经营

近年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及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与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同时,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形成了挑战。在此情形下,中国商业银行开始了投资银行业务的探索。200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经央行审批后,可以办理金融衍生业务、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这使得商业银行在现有的政策和法律框架内探索投资银行业务拥有了巨大的实践空间。而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随着近年来市场需求和竞争的变化,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也对其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1.1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增强盈利能力和优化收入结构的要求

随着我国加人WTO后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金融市场竞争的逐步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已成为突出问题。为竞争优质客户,各商业银行被迫下调贷款利率,贷款收益率逐年减少。投资银行业务绝大部分品种具备高附加值的业务特点,这已经成为国际大银行的支柱性业务。中间业务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具备风险较低回报可观的特性。国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普遍占利差收入的40%~60%,而中间业务收入中投资银行业务又是主要收入来源,其他风险较高的投行业务,也可以通过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有效规避、分散和化解风险。因此,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助于商业银行增强盈利能力和优化收入结构。

对商业银行而言,它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其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在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之中,有些风险银行可以通过适当的风险识别、评价和监控机制,运用某些金融工具来防范。近10多年来,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和债务证券化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规避风险。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其有通过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需要。

1.3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面对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的必然选择

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外资金融机构将在更大的空间和范围开展全方位的金融业务,由此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肯定会越来越大。国际全能银行和一流投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必将竞争中国商业银行的一流客户,达到投资级以上信用级别的优质公司客户可以通过国际全能银行和一流投资银行直接到海外发行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筹集低成本资金,也可以在国内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发展反过来也将吸引公司和个人存款通过基金等投资管道流入资本市场。客户资源和资金来源的相对甚至绝对萎缩,必将对已经存在过度竞争的商业银行业务带来负面冲击。因此,处于包夹之中的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创新业务品种(主要是投资银行业务品种),提供与国外商业银行相同或相近的服务,才能适应金融市场一体化竞争的需要。

2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劣势

2.1优势

(1)客户资源优势。我国商业银行有着广泛而坚实的客户基础,与广大企业客户有着长期紧密的业务往来关系和有效沟通渠道,对企业乃至所属行业生产情况、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前景、财务状况都十分熟悉,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金融需求十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客户“量体裁衣”的投资银行服务,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

(2)信息优势。商业银行网点遍布全国,业务触角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这些遍布全国的庞大分支机构网络,在日常经营中,各地分支机构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商业银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信息中心”,完全可以从信息的角度,掌握经过资本市场分配的资金在社会经济各层面的使用及运作效率情况,为其开展资本市场业务提供决策依据。

(3)综合服务优势。当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的金融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需要通过投资银行业务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也需要信贷结算等传统银行业务的支持。因为商业银行有着门类齐全的资产负债业务,能向客户提供从财务顾问到配套融资、会计结算等“一条龙”式的综合服务。

(4)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投资银行业务尽管属于典型的批发业务,很难作为标准化产品进行全面推广,但同类业务的基本做法和操作思路仍有触类旁通之效。同时还可分摊向客户提供服务中所发生的固定成本费用,凭借范围经济效应降低服务成本,这是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难以企及的。

(5)资信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各类金融机构中信用级别最高。优良的信誉是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先决条件,可以获得客户的依赖,得到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6)资金融通优势。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中介服务,需要强大的资金实力作保障。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存款等负债业务聚集了大量资金,为其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提供了资金保证,尤其对于企业的购并贷款、项目融资等,都可提供巨额资金支持。

2.2制约因素

(1)业务范围受限制。在分业经营的监管条件下,银行只能从事部分投资银行业务,与资本市场、资本运作相关的一些业务项目需要作变通处理,因而束缚了银行的手脚。目前商业银行无法获得IPO经营牌照,堵住了商业银行直接为客户进行IPO业务的大门;《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股票业务,不得向企业投资,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在股票包销和证券交易上服务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