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6: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发展的方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城郊型经济 产业化 经济结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如火如荼的都市经济突飞猛进,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从而有效拉动了城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乡间经济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形成了一个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人们经济活动范围较广、与城市经济联系紧密,兼具城市和农村特征的地域空间,人们习惯称之为城郊型经济区域。
近年,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村进步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党和国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这种大的气候的影响下,城郊农村凭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打破传统、勇于开拓、锐意创新,以“城郊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城乡一体、和谐发展”为原则,以“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面向市场、致富农村”为发展目标,与都市经济遥相呼应,使城郊农村特别是较发达城市的城郊农村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郊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明确发展目标,走城郊城市化道路
城市要发展,规模要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城郊农村必然是城市发展的首选之地,使不可再生的耕地资源迅速减少。为了实现城市与城郊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城郊农村必需明确未来经济的发展目标,“依托于城市、服务于城市、致富于农民”,积极地走好“农业特色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环境生态化”的城郊城市化道路。
1、充分利用城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做精有限资源农业。
2、借助城市工业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夯实工业经济基础,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做强短小精悍工业。
3、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搞活三产服务业,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郊农村经济体系。
4、以城带乡,以乡促城。面对耕地逐年减少的现实,引导农民向城市集聚,以“城乡一体,共同发展”为目标,借鉴城市管理的成功经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整治乡容村貌,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郊农村城市化、城郊农民市民化,使城郊农村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
二、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合理
多年来,传统的农村经济由于产品缺乏市场性、有限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生产技术缺乏指导性、经济管理缺乏规范性,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更是“多劳少酬”。为了摆脱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各地农村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特别是与都市毗邻的广大农村,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以城市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科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做法,以“多心、多层、组团式”为空间格局,以“点、线、环、面”为网络格局, 以“高起点、新格局、多功能、有特色、服务城市”为区域定位、形态定位和目标定位,使城郊农村经济结构日趋科学合理,其成功做法为远离城市的农村起到了典范的带头作用。
以辽北城郊乡龙山乡为例。该乡是唯一的城郊乡,下辖的12个自然村分布于城市周边。以前,该乡以传统旱田作物为主,品种仅限于玉米、白菜、大葱等,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品种单一,虽然亩产量较好,但却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农民即便早出晚归,仍然收入甚微。为了改变此种状况,本地的区、乡两级政府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一是利用沃土优势,大力开发种植业,从外地引进名优新特蔬菜和花卉品种,一年四季为城市提供新鲜蔬菜和花卉需求;二是利用距离产粮区近的优势,大力开发养殖业,鸡、牛、羊等畜禽产品竞相出栏,充分发挥城市的后厨房作用;三是利用与城市零距离的优势,大力开发农家特色餐饮业,吸引城里人到乡村驻足;四是根据耕地逐渐减少的特点,大力发展加工业,实现城郊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这样,不仅激活了农村经济,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还使部分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投身到其他行业的生产队伍。
三、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农村品牌效应
特色是进步的动力,品牌是壮大的前提,信誉是发展的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财富,谁拥有特色,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为了使城郊农村经济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广大城郊农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力求打造自身特色,营造品牌效应。
1、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在种植结构上有特色。随着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延伸,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花卉农业、农业度假村不断涌现,城郊农村和农业成为城市的绿化带、景观带和大花园,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观光场所,成为中心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2、坚持在发展上有特色,在特色上有差别,在差别上创优势。大力发展花卉、蔬菜、林果、特色餐饮等产业,形成特色优势和规模效应,推动城郊型特色农业的发展。用工业化手段推进城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用工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把农业当工业抓、把农业当项目搞,实现企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工业化发展。
3、围绕城市二、三产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提供充足的农业生产资料,满足城市产业发展需要,使城郊型特色农业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大仓库”。着眼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使城郊特色的农村成为中心城市的“后花园”。
四、壮大产业链条,促进工农共同发展
要想把城郊农业做大做强,必须壮大产业链条,促进工农联合,以农业促进工业,以工业反哺农业,使工农业共同发展,实现产业化、集约化生产是广大城郊农村达成的发展共识。
1、服务城市,立足特色。以服务城市为发展动力,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有发展前景、有市场、有特色、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名优新特蔬菜种植业、鸡鸭牛羊养殖业、花卉栽培业,丰富城市居民的厨房,美化、绿化城市居民的客房。
2、延伸产业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动力,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终端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实施开发净菜袋装、脱水蔬菜等蔬菜制品生产、禽畜肉制品等。
3、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反哺农业为发展后劲,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源源不断地吸纳工业生产原材料,扩大农副产品的生产规模,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的工业化路线,改变城郊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身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以辽北城郊乡龙山乡为例,所属大禾肉禽公司从一家养鸡场做起,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集鸡雏孵化、饲料加工、肉蛋鸡饲养、肉食鸡加工于一体的规模企业,扶持养鸡户30余户,为200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4、建设工业园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为城郊经济发展提供拓展平台。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实现有限资源的科学整合,有效促进企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联合,为外地客商前来投资提供融资平台,颇有筑巢引凤之效。
城郊型经济虽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典型的历史范例,但经过勤劳奋进的城郊农民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城郊农村经济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使城郊农民早日受益,奔赴小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污水治理技术;发展方向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sewage has become the influe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endanger the countrysid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ven damage the farmers the main factors of physical health. Combining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analysis in rural domestic sewage produce way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extremely, introduces the current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rural sewage treatment proces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sewage dispos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the discussion.
Keywords: rural sewage; Sewage dispos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 [R1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和以往相比,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逐年增加,一直没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和有效的控制。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每年产生量超过80亿吨,90%以上的村庄缺乏污水处理设施,超过3亿人面临着生活用水不安全的状况,农村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因此,分析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途径及其特征,进而研究并推广先进的、有效的、适宜的污水处理技术,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途径及其特征
1、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途径
农村生活污水的来源主要包括厨房污水、清洁污水、人类粪便及生活垃圾产生的渗滤污水等。由于农村缺乏科学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各种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或者采用的污水处理技术落后,导致各种本可以被有效处理的生活污水最终成为危及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
2、农村生活污水的特征
和城镇相比,农村的居住人口较为分散,多数的人口聚居点缺少专门的、完备的排水及收集系统。从排放形式上讲,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就地就近排放,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正确的引导。从水质成分上讲,农村生活污水水质简单且浓度较低,污水中的成分以氮、磷居多,通常会在雨水的作用下带来水资源富营养化的问题,许多藻类灾害便是有机物含量过高的生活污水造成的。
此外,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一般较小,但水量变化波动较大,具有持续但不稳定的特点。
二、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技术
目前,农村生活污水的主要治理技术包括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地下土壤渗滤净化技术、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等。
1、人工湿地净化技术
人工湿地净化技术是结合农村生活污水独有的特点,依靠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实现半生态净化治理。具体做法是在人工湿地中种植各种沼泽植物,借助沼泽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过滤作用,实现多层过滤消除污染的目的,从而完成对生活污水的净化。由于这种技术充分利用了湿地的缓冲作用和植物的吸收作用,不仅净化效果较好,而且净化方式自然,不会带来新的污染。人工湿地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人工湿地剖面图
目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主要形式有表面流和潜流,这两种湿地运行费用较低,建造、运行和维护简单,同时具有水力负荷与污染负荷较大的特点,卫生条件好,少有恶臭和滋生蚊蝇的现象。
2、地下土壤渗滤净化技术
该技术的原理在于依靠碎石、沙土等土层的过滤和微生物的作用,使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的过滤和降解,达到可供灌溉使用的标准和要求。操作方法是几户人家统一进行污水收集,选择合适的地点设置集水、渗水设施。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对水质的治理效果较好,并且技术简单易操作,设备少,成本少,不需要大量的维护,还不会产生异味。然而该技术还存在一些弊端,例如需要处理的生活污水量较大时,该技术就难以满足污水治理的要求。
3、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好氧生物来消耗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常用的工艺有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滤池、生物转盘、序批式反应器(SBR)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之间的处理技术。它是在填料表面上培养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并采用与曝气池相同的方法向微生物供氧,污水流过时与填料上的生物膜接触,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间歇运行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处理效果,对于水量不均匀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更具有实际意义。然而对于农村生活污水来说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偏高,所以此工艺适合在我国南方及东部城市化速度快、比较富裕的农村推广应用。
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分散、水质单一且浓度低、水量不大但变化幅度大等特点,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现状,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总体发展方向应满足以下要求:建设及管理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简便、处理稳定、低耗能、耐负荷冲击等。
1、厌氧生物处理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发展的潜在方向
厌氧生物处理主要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在无氧的条件下,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和少量细胞物质。厌氧生物处理适用于处理不同浓度、不同性质的污水,其污泥产率低,所以可节省污泥处理费用。同时厌氧生物处理还具有低耗能和运行管理费用低等优点。
2、生物-生态组合工艺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发展的主要方向
组合工艺是目前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不同的单一处理工艺的组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取得更好更高效的处理效果。例如对于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艺(地下渗滤、人工湿地等)因其建设运行费用低、能耗低、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而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则可以弥补生态处理工艺受气候影响大,处理效果不稳定的缺点。
四、结束语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尽快研究开发出新的有效的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工艺和技术,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有的治理技术各有特点,能够在适宜的情况下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未来应着重加大厌氧生物处理及组合工艺的推广应用,同时应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在国内因地制宜引进和消化吸收,以全面推进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事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梁卓, 何国富, 刘伟, 王凡. 城郊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05)
[2]姚铁锋, 程永玲, 赵树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J]. 广西轻工业, 2009,(08)
[3] 白晓龙, 顾卫兵, 杨春和, 金胜哲, 姚进一, 花海蓉, 乔启成.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6)
[4] 刘呈波, 樊娟, 石静, 李国良. 净化槽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05)
关键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和发展;方向;原则
中图分类号:G726.9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在新的形势下,自学考试必须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原则。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和发展的应有方向
(一)从工具性教育到发展性教育
教育是作为一种满足社会对人要求的工具还是作为一种发展人的手段,是一个教育价值问题。在自学考试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人们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一种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而把自身生命的发展放到了第二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命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工具性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学考试从工具性教育走向发展性教育是其必然的发展方向。所谓发展性教育,就是要在自学考试中,主动地、自觉地促使全体自考生实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使全体自考生实现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使自学考试由作为考生求得生存基本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的工具走向提升考生生命质量,使考生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发展的途径。当然,强调发展性教育并不否认和排斥自学考试更好地发挥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人谋生重要工具的作用,只不过,促进考生的发展应成为自学考试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早已成了我国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当然也应该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方向。
第一,要培养考生具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因素。
第二,要使考生掌握比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第三,要培养考生的创新素质。这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应注意加强的环节。
第四,要培养考生的实践能力。这一在素质教育中被着重强调的内容,恰恰是自学考试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应更加重视。
第五,要培养考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比较强的主体精神,使自学考试成为一种促进考生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的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一种以考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制度,对于培养考生主体精神,促进考生自我实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更应把促进考生具有健全人格和较强的主体精神作为发展的方向。
(三)从学历教育为主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从单一的阶段性教育考试转变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最初是以学历考试的面目出现的,在此后很长的时期内,取得高等教育学历文凭成了考生们参加自学考试的最大动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激增,职业变动的频繁,单一的阶段性学历考试文凭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促使人们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必须终身接受教育,终身学习,这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方向势必就要从单一的学历教育考试转向,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人的个性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人开始摆脱了追求学历文凭的动机,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完善自己来参加自学考试。因此,非学历教育在自学考试中的兴盛就成了必然的趋势。如果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学历教育侧重于补偿性教育的话,非学历教育则更侧重于发展性教育,这也符合整个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当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学历教育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方向必定是从学历教育为主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从单一的阶段性教育考试转变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从以城市为主到向农村延伸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立30年来,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发展得较好,而在农村则还比较薄弱,但可以预期的是:向农村延伸必定是自学考试发展的方向。理由如下:
第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身是一种具有最大民主性的教育制度,向农村地区延伸是保障农村地区人员学习权利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是实现教育民主的需要。
第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向农村发展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需要。在“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是根本问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考试,特别是非学历证书考试给农民的发展提供了新渠道。
第三,自学考试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业,搞好我国新农村建设,因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向农村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第四,农村为自考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是自学考试新的增长点,是自学考试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五,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向农村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为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和保障。
(五)从单一发展自学考试教育到进一步与各种教育形式沟通融合
我国是农业大国,尽管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比较少,但是废弃物资源却比较多。所以如何利用好废弃物资源,变废为宝,是被广泛关注的话题。发展农村沼气,不但绿色环保,节约能源,还可以防止农业污染,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改善农民生活,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沼气工程是国家扶持的工程之一,在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显著成果,但是农村沼气和农村能源建设工作要想再上新台阶还需要加倍努力,积极探索。本文首先总结了发展农村沼气的重要性,而后提出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加快我国农村能源建设的建议,供读者参考。
1 发展农村沼气的重要性
1.1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增加了沼气清洁能源供应,减少了煤、电以及石化能源的消耗,也可适当避免使用薪柴,优化了农村能源的消费结构。
1.2节省农民开销,降低生产成本
沼气不但可以用来炊事,也可发电、照明等,大大节约了农户的电费以及使用燃料的费用,减少了农民的开销。同时沼液和沼渣当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可以作为农家肥使用,还具有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功效,不但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还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节省了农民开支,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1.3有利于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菜、粮、茶)”模式,增加沼肥施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通过改变土壤的性状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推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促进资源消耗型的传统农业向资源利用型的生态农业转变。
1.4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保护了生态环境
农村沼气工程的开展符合我国环境保护和发展绿色农业的大方向,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还有利于带动新农村建设中的其他方面,比如对改厨、改厕、改圈等方面的影响就比较大,也有利于解决农村粪土乱堆、污水处理不当以及垃圾乱堆乱放随意处理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农村柴草垛问题,更加有利于美化农村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2 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的对策
如今发展农村沼气已经成为加快我国农村能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我国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意义深远,要想进一步做好我国农村沼气建设,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尤为关键。
2.1加强沼气建设规划和布局,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沼气建设
要做好沼气建设的规划和布局。 笔者建议可以从两个方向把握,即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沼气建设。
一般来讲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民收入相对高一些,经济条件好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就会相对高一些,针对这样的地区,就要以开展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建设为中心,致力于沼气示范村和示范户的建立,树立典型,提高农民参与和支持沼气建设的积极性;针对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受当地农户经济条件影响,应该作为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加大对该地区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接受沼气这一新能源,带动该地区农民发展致富。
2.2提高技术人员服务水平,加大技术人员培训力度
农村沼气建设的顺利开展需要强大的技术人员队伍来支撑,农村沼气建设人才对于我国农村沼气发展至关重要。要培养一批技术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技术人才。要加大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不断更新技术人才思路,提高其为农户服务的水平。也要加大农村沼气相关知识的普及,让广大农户了解农村沼气工程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我国农村沼气建设。同时,要建设和完善农村能源建设的网络体系,扩大网络服务范围,增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对农村沼气建设进行一体化管理,推动农村地区养殖结构的调整。
2.3加强后续服务,切实保证沼气建设的经济效益
沼气建设是为农民谋福利的重要举措,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后续服务是关键。在加强后续服务时,要提升服务质量,要有专职人员负责帮助农民排忧解难,及时解决农民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保证农户安全、顺利、及时的使用沼气,为农民提供优质技术服务,让农民在沼气建设中得到实效。
作为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一年,浙江省联社带领全省农信系统坚持支农支小、服务实体经济,各项业务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存款率先浙江银行业突破万亿大关,总量和增量继续保持浙江银行业第一;贷款增量继续保持浙江银行业第一,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在去年浙江经济金融形势复杂、银行业不良贷款较大反弹的情况下,不良贷款增幅低于浙江银行业平均增幅,资产质量继续保持在全国农信前列。
当前,浙江正在全面落实贯彻党的十重要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面向未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现代化浙江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决策部署。下一步,浙江农信将坚持“四主定位”,加快推动“三转变一加强”,全面推进新型浙江农信建设,为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作出新的贡献。
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坚持“四主定位”,即坚持“主方向”,打造“主力军”,巩固“主阵地”,建设“主渠道”。
坚持“主方向”,坚持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的经营方向,把握好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而推动农村大发展的有利契机,持续深耕农村市场。
打造“主力军”,持续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做好各种存取款、汇款、代收代付等农村基础性金融服务。
巩固“主阵地”,紧紧抓住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深耕农村和县域市场,坚决杜绝盲目走出去的冲动倾向,不断提高服务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
建设“主渠道”,发挥农村普惠性、基础性金融服务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服务渠道建设投入,积极拓展电子银行客户,不断拓宽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紧紧围绕银监会“守住风险底线”和“推动转型发展”的要求,加快推动“三转变一加强”,即从“防风险”向“控风险”转变,从“打基础”向“强基础”转变,从“拼资源”向“优资源”转变,加强精细化管理。
一是从“防风险”向“控风险”转变。增强风险管理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树立全面、全程、全员风险管理的科学理念,以科学预判代替简单善后,以导向控制代替简单防堵,不断提升风险掌控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二是从“打基础”向“强基础”转变。巩固提升原有改革发展成果,持续做大市场、做强领域、做深渠道、做活机制、做实内控,着力增强制度执行力、核心竞争力和系统凝聚力,进一步筑牢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
三是从“拼资源”向“优资源”转变。从单纯依靠要素投入、资源消耗,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转变到依靠浙江农信体制机制优势,依靠省联社行业管理服务、资源配置和系统协作的发展模式,按照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科学配置资源,全面增强系统整体竞争优势。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职业规划;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近些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师职业规划的作用和重要性逐,并且开始关注教师职业规划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教师职业规划,教师才能明白自己在教育道路上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法和途径,从而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让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从另一方面来说,为了应对社会发展对于教育提出的各种新的要求、面对各种新的挑战,教育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如果教师仍然以自己一成不变的想法和思路去思考问题,以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知识去解决问题,那么结果可想而知,教师的教育生涯中必定是充满了重重阻碍的。因此,教师的职业规划是非常有意义有必要的。对于身处农村普通高中的教师们来说,由于受到区域条件、经济条件等等的限制,对于职业规划的了解和重视更加缺乏,他们对于职业规划的需求更应该受到重视。
那么,什么是教师职业规划呢?所谓“教师职业规划”,是指在开放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主体在内外双重机制的交互作用下,自我规划设计、主动谋求个人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生涯中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崇高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再加上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手段,进而实现其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最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教师职业规划的认识,缺少教师职业规划的动力
很多农村普通高中的教师缺乏对于教师职业规划知识的了解,他们总觉得这个话题离自己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不了解这项活动的意义所在。少数教师虽然有所了解,但是也并非出自本身职业发展的需求,而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学校的要求或者职称评定的条件。因此,很多教师并没有足够动力和积极性去开展教师职业规划的活动。
2.缺乏教师职业规划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农村普通高级中学由于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的限制,教师接触到职业规划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能够获得专业的指导的机会也不多。上级主管部门缺乏针对农村高中教师的职业规划指导,学校对于教师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也不足。因此,教师缺乏针对职业规划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规划方法和职业规划实践和反思能力的指导。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职业规划缺少有效的支持。
3.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发展难以匹配
由于农村普通高中教师的职业规划受到社会和学校的种种局限,例如薪资偏低、职业发展前景不明、学习晋升机会贫乏等,教师对于自身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都觉得模糊不清,因此农村普通高中教师的职业规划相对落后。而当今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这迫使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改革手段,以此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地处农村的普通高中因其自身发展条件有限,也就更加迫切地需要教师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学校的发展带来动力和活力。但是目前,农村普通高中教师中大部分仍然是为了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倾向于先满足自己对现实的物质利益的追求,狭隘地追求个人前途,这明显与学校的发展要求无法协调一致。
(二)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职业规划的对策
1.制定完善的教师职业规划方案和管理政策
作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从农村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职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耍制定完善的教师职业规划指导方案,研究出可行的管理机制,从而为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职业规划提供政策指导,把握农村教师的职业规划的发展方向,引导其往符合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道路上发展。
2.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师职业规划管理体制
教师的日常活动和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进行,而工作环境对于教师职业规划的影响可想而知。作为农村普通高中,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最大限度地引导教师的职业发展。同时,要想通过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来推动学校的发展,学校还应为教师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调动教师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例如很多农村高中开展的“青蓝工程”、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教学基本功大赛、资深教师评优活动以及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等活动,都对于本校教师的职业规划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此外,学校的管理机制对于教师的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师职业规划的活动要进行及时的跟踪、反馈,从而帮助教师进行针对性强的职业规划指导。对于他们在这项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学校也要制定出一定的奖励政策。农村普通高中通过对教师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行为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奖励,才能引导教师向正确、完善、持续的方向发展,促进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形成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采取积极主动的职业规划行为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教师的主体意识不可缺少。只有通过教师的主体意识与工作实践相互结合,才能形成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名农村高中教师,面对物质资源的不足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必须能够坚守教师乐于奉献教育事业的底线,从自己的思想意识根源上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形成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学校为教师制定的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发展途径,将自己的职业规划系统化。
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早已不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更要在“经师”的基础上成为“人师”要想实现这种转变,职业规划就必不可少。作为新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新教师岗前培训,了解自己所在行业、工作环境和岗位职责等,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从教的优势及不足,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参加学校的职业规划培训活动,教师可以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教师接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才能不断丰富自身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再次,由于社会环境、学校要求和自身情况的不断地变化,教师职业规划也必须随之变化。因此,作为农村普通高中的教师,也要有职业规划终身发展的意识和观念,教师的职业规划不可能一次或者两次就完成,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法;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
信用社经营的好坏对于其服务能力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农村信用社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法律问题,例如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不清晰,法人治理不完善,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法律地位的不准确,严重地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和方式;目前还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来约束和管理农村信用社,导致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混乱。特别是不同学者对农村信用社的认识不同,导致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方向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缺少有效的法律保障,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给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改革速度明显加快,而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在改革的过程中缺少有效的法律支持,在改革的方向上不明确,虽然出现了政策化、商业化以及合作化的模式,但是这些模式难以满足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要求。许多学者认为农村信用社的定位不准确,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可以考虑建立股份制商业化的金融服务组织,这样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地区提供经济服务。目前在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方面,不同的学者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例如一些坚持合作制的学者认为应当让信用社回归其本质,特别是由于我国城乡地区经济差异以及区域经济差异比较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所以合作制能够起到有效地弥补作用。在经济法律制度下,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过程中则存在着产权不清晰的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解决谁出资、谁管理以及谁受益的问题。但是在目前执行的过程中,导致股东在管理资产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不便甚至掣肘或者制约,难以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管,行使收益权。虽然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进行了相关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但是产权不清晰的情况依然突出,难以突出股东在农村信用社经营过程中的合法权利。
二、农村信用社的法律制度现状及意义
(一)农村信用社法律制度的现状
目前我国缺少比较有效的农村信用社方面的法律,没有针对性的经济法律,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参考其它类似机构或者法律体系来进行管理,例如主要参考了商业银行法、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经济法律来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理念以及组织性质方面,都与其它的商业银行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难以真正地贴合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实际情况。2007年实施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了合作社,有利于农村经济建设,但是并没有将农村信用合作社纳入到其中。目前在涉及到农村信用社的相关经济法律中主要由两种,一种是地方性质的法律法规,例如相关部委的关于农村信用社管理的规定,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机构社团贷款指引等。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管理的过程中缺少针对性的经济性法律法规,导致这些约束性的法律规范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对立的情况,最终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以及人大代表等都提出了制定专门的农村合作金融法律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环境还不够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缺少有效的保障,在法律制定方面存在着滞后性。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经济法律制度的意义
我国农村信用社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如:相关的法律规范相互矛盾等,同时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冲击,对农村信用社的功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在深化产权和监管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比较多的法律制度的约束。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环境的改变,现代金融服务业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都需要不断地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法律法规,从而解决信用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顽疾。通过制定专门的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法律,符合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农村信用社等相关经济法的保障下,能够将改革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提高改革的稳定性。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机制决定了其独特的使命,在国外信用社发展的过程中,都通过法律的方式确定了其合作制的原则,确定了其主体地位。目前在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过程中,还缺少法律意义上的合作保证,导致了改革方向的模糊,难以发挥农村信用社合作优势。此外农村信用社经营过程的特点,也决定了需要法律来维护其合法的权益。例如农村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弱,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差,需要从法律的角度来进行保障。通过明确农村信用社的法律性质、地位等,明确其产权,从而实现法律上的保障;同时在法律的要求下,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治理水平,减少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以及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法律制度下的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途径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法律法规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法律是其标准,也是其运行的依据。农村信用社要想实现良好的发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有效的改革,需要建立并不断地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法律法规,从立法的角度来保障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范围逐渐地扩大,需要由专门的法律来明确其性质,保障其改革的顺利进行。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法人类型不突出,需要通过立法来明确法人类型。此外,在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方面,应当明确其产权形式,特别是应当明确农村信用社的产权,社员对于自己出资具有收益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信用社对于资本的要求也在逐渐地提高,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所以可以通过提高社员的持股比例来促进信用社资本的增长,这就需要减少社员出资的动态现状,适当地扩大其额度。
(二)加强农村信用社的监管
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提高其透明度,加强其监管,减少农村信用社运行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和法律风险。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比较多元化,因此需要通过法律的角度来进行有效地监管,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准入、财务指标等监管措施,从而不断地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和价值。我国在农村信用社的法律规定方面不完善,缺少有效的操作性;为了实现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应当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在农村信用社监管的过程中,需要着眼于时代的发展,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进行及时地调整,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对于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来说,在相关的指标和标准方面,应当随着农村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在农村信用社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明确信息披露的机制,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从而自觉地接受社会的监督。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能够进一步地实现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的完善,从而实现农村信用社的有效治理。在社会监管方面,应当不断地满足其层次性的需要,不仅要及时地披露相关的信息,同时还应当根据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求,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
(三)从法律角度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农村信用社具有独特的服务功能,在市场化竞争和经营的过程中处于弱势的地位。根据西方国家的管理方式,一般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与其它的商业银行进行差别性的对待。例如美国的农村合作银行的准备金率就比城市银行相对小一些,日本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方面对于经营过程中的利率差进行政府财政补贴。目前在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过程中,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手段,例如财政支持方面,主要发生在信用社的经营困难的过程中;在税收方面也缺少相应的优惠措施。这就需要从法律的角度来进行明确的规定,从而确保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坚持农村信用社的非营利性以及互益法人的法律属性的基础上,政府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减少农村信用社经营过程中的负担,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在明确农村信用社法律地位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财政优惠措施来确保其政策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从而更好地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功能。
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特殊的金融服务机构,具有区域性、地方性比较强的特点,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也具有独特的地缘、人缘等优势。但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农村信用社也需要不断地加强改革,满足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目前在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以及改革的过程中,还缺少有效的法律保障,需要从法律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其法人地位以及相关的监管措施等,不断地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治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从而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德香.法律视野下的农村金融机构研究[J].河北法学,2012(10):117-124
[2]周玉荣.我国农村信用社监管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张广萍.农村信用社法律主体地位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