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02 17:05: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

篇(1)

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战士蹲防空洞吃雪一段时,若教师随便发问:这体现了什么精神?那是非常空洞、呆板、令学生乏味的。如果教师能抓住三笑”做文章,让学生思考:“笑了笑”、“笑起来”、“笑着”三者可以调换吗?各表达了什么感情?这就具体多了,细微且有趣味,学生的思维会一下子活跃起来:“笑了笑”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态度谦逊和蔼、胸怀宽广美丽和“苦了我一个,幸福千万人”的思想;“笑起来”表示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笑着”表现了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且,学生还可从“三笑”不可调换的语言事实中认识到何谓用词准确的道理。

二、巧设“障碍”,制造“冲突”,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切忌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分层设问,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也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巧妙设问,变“死”为“活”。

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导入语 提问 语言 艺术设计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陷入到一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没有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想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我国的语文教学质量一直落后。另一方面,学生一直认为语文就不用学习,只要会认识几个字,会说话就好,因此,在课堂中常常出现睡觉以及做其他事情的现象。同时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死板,没有创新性,更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艺术设计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学必须有一个出色的开头,有一些教师往往不注重课文的导入,或者只是简单地当成了敲门砖,当门敲开了,砖也就扔了。魏书生说过:“好的导语就像磁铁,一下子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另外,托尔斯坦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追新求异是每一个学生的共同心理,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的设计如何显得有艺术性,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艺术设计。

(一)教师的导入语中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特别是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对这方面的体现尤其明显。当学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作为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古往今来,诗词中,写风的语句有很多,例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描写南风:“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辛弃疾的《青玉案》中描写东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描写西风:“莫道不消魂,席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岑参描写北风:“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等,通过引用这些诗句,来导出今天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导入的语言要体现思想内涵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不仅要有吸引性,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或者起到一定的启迪效果。当学到《范进中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大家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这个故事,在故事中,刚开始,苏秦游说秦王没有成功,回到家遭到嫂子以及妻子的白眼和鄙视,之后发奋读书,就有了“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后来游说赵王成功,回到家中,看见嫂子爬着来见他,苏秦问何故,嫂子答:“为叔叔的位尊而多金”。大家猜猜我们今天学的什么课文呢,学生能够马上猜到,就是《范进中举》,在这篇课文中,范进就相当于苏秦,而他的老丈人就是苏秦嫂子一样的人物,通过这样的导语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引出下面所要讲的课文,也让学生大概了解《范进中举》所要表达的思想。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设计

课堂提问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依据教学目标重难点,科学地提出疑问以及提出重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

(一)反思性的提问

长期以来,学生的思维往往陷入到一种怪圈中,浅尝辄止,在学习课文时,往往不能够正确地理解语文课文的真正思想以及体会文章的奥妙之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注意其艺术性。例如在学习《我与地坛》一文时,课文后面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入到地坛后,就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呢”,反问学生,如果你是史铁生,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进入到这个角色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从史铁生的角度出发,在心理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互动性提问

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是通过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例如: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时,首先教师应该提问“既然是悲剧又何来伟大一说呢”,让学生组成两个阵地,互相讨论,逐渐达成一种思想,分辨出“悲”不只是“悲伤,悲痛”,同时还有“悲壮”的意思,从而得出勇士牺牲了身体,是悲壮的,但是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伟大的。从而使学生明白课文的主体思想就是赞扬一种为事业而牺牲的伟大精神,是当前所缺乏的一种精神。

(三)求异设问法

通过采用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认识以及理解。例如学习《阿房宫赋》时,作为教师可以将其与《六国论》进行比较,分析国家灭亡的原因,两篇论文的论点是否相同呢,从而使学生明白两者灭亡原因的不同,最终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板书的艺术设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现代性的教学手法不断应用到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语文课堂中的板书设计是无可代替的,板书设计能够彰显执教者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风格,炫耀出绚丽的智慧火花,同时充满艺术性的板书设计,能够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光辉以及色彩。那么如何设计语文课堂中的板书,才能够增加课堂色彩呢,本人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板书设计精巧美观

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是建立在视觉心理基础之上,因此,在设计板书时应该符合规范性以及时效性等特点,同时又要追求美的视觉以及美的感受,板书的设计不仅仅是线条与文字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艺术,创新性地展示形象美、语言美以及布局美。例如:我们在学习《陋室铭》时,可以将文字以及线条结合成“陋室”的门窗以及屋瓦,如下图1所示,这样一来,不仅使课文的结构清晰,还能够得到学生会心的一笑,激发学习兴趣。

(二)板书设计高度概括

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应该注重板书设计的概括性,板书不仅仅能传达丰富的课文信息,而且还能够凸显文章的主旨。并不是要求教师在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的,型若蛛网,也不要求教师只将甲乙丙丁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板书,只会让学生记不住,学生的笔记来不及记下,既耽误时间又不能突出课文的重难点。例如:在学习《口技》时,全文主要是突出一个“善”字,因此,设计本文板书时,应该高度对其进行概括,将内容以及写法构成一个大大的“善”字,突出全文的字眼。如下图2所示:

(三)板书设计直观形象

直观形象地运用语文板书的设计能够将理性东西与感性东西建立可靠的联系,学生能够从中学习事物以及现象,教师再建立相应的板书模型、图表就能够将课文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爱莲说》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可以将荷花的外形特点与其精神内容相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形象地将课文内容与写法展示得清晰明了。如下图3所示: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艺术设计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展示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阵地,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一般我们会发现,比较受欢迎的讲课教师不仅仅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语文的艺术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下面就本人的一些实践经验,总结以下几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一)语言以情动人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因此语文课堂语言必须具有感彩,或者热情奔放,或者含情脉脉,或者委婉含蓄等。例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首先教师应该有感情地为学生朗读整首长诗,在读到“大堰河,今天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盖的……”,当读到这句饱含深情的语句时,下面听课的学生也会被感动,这样的朗读就再次展现了作品的感情以及渲染了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二)语言生动形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以及欣赏充满思想的美文佳句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充满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渔歌子》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让同学在脑子里展现白鹭、流水、桃花以及西塞山的轮廓,在给学生讲解这些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一幕幕情景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仿若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乐趣无穷。

(三)语言机智幽默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课堂环境是一个变化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课堂环境,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教师机智幽默的语言往往会产生意外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正在上课,一只小鸟飞进来,东撞西撞,最后被一名同学抓到了,这时教师可以这样说:“小麻雀没上小学就想上初中了吗?可惜它听不懂我们的课啊,还是放飞它到大自然中去磨炼吧。”通过这样的语言,就使课堂氛围一下放松下来,为下面同学愉悦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正确掌握语文教学特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让语文课堂氛围像死水一样沉寂,这样不仅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炎,邱春兰.浅谈课堂教学艺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2]陈瑞生.同课异构:一种有效的教育比较研究方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O(1).

[3]刘延红.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之我见[J].阅读教学论坛,2012(12).

[4]马志国.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J].教海探航,2011(34):23-24.

[5]马心忠.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及设计原则的思考[J].新一代(下半月),2011(10).

[6]李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初探[J].科技资讯,2011(13).

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类型 提问实践

目前,一线教师的问题意识都很强,课堂问题数量不可谓不少,提问题的频率也不可谓不频繁。但问题的质量如何,效果怎样却不得而知。问题不是提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提得越难越好,提问须把握时机,讲究形式,且注意难易。在恰当的时间,给适合的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往往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成为教学成败的转折点;而不顾对象,随意抛出问题,则纯属制造负担,人为构筑师生隔阂,把生动的教学变成索然无味的等待和发呆。

语文课堂的目的不是提问题,但适时提出优质、高效且有用的问题是必要的。语文教师要认真判断、选择、构思,并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独一无二的语文课堂。

一、问题类型

1.客观性问题与主观性问题

问题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源自哲学将世界二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语文文本包含客观的文本内容和作者主观内心世界。语文课堂中的客观性问题,涉及的是文本,目的在于梳理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细节;主观性问题涉及的是后者,用来判断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作品的文本内涵,总结文章的写作意图。

客观性问题与文体特征紧密相连。如记叙文一般提问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主要人物、缘起、经过和结果;说明文提问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抒情文提问意象;议论文提问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小说则提问人物、情节和环境。提客观性问题的作用是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熟悉文本,在字词篇章与思想情感之间架起了疏密有致的思维之梯,让语文变得清晰可见、可触可感,为文本研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回答这些简单的客观性问题的同时,学生往往能够激发灵感,对文本和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主观性问题一方面与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相关,另一方面又与小说、诗歌、散文这些具有多义性的文学样式息息相关。如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个人意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诗歌中的意象本身具有多种意义的可能性,甚至像朦胧诗这样的现代诗主题亦显得“月朦胧,鸟朦胧”;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情感很强烈,而品读者需要做的是找到诗歌的关节点,并抓住情感脉络,直通诗人心灵深处。主观性问题将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之所在。主观性问题还引导学生想象、比较和判断,是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形式。如果说客观性问题是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的话,那么,主观性问题则是为优等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

2.知识型问题与能力型问题

语文虽然是基础性学科,但许多人将语文归入文科类,就是因为语文具有相当多的知识和语文知识,具有重要的知识性。同时,语文是一门科学,语文中的思想和逻辑同样不逊色于数学等理科学,语文同样需要培养技能技巧和语文能力。

作家的名、字、号和著作、名言等文学常识是知识。表达方式、叙述要素、叙述顺序、人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论点、论据、论证、抒情方式等是语文知识。

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显然需要语文理解能力,重要语句、关键语句的涵义则需要把整篇文章作为背景通盘考虑,联系上下文,方能准确解读。还有文章中看似矛盾的词句,则需要更多的比较分析才能够最终释难解疑。人物的态度则需要根据文本叙述和读者的既有经验作全面而准确的判断。就文言文来说,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既可以视为应该记忆的知识,亦可当做需要理解的语文能力。

另外,语句赏析则能更综合地体现学生的语文理解和欣赏能力。能力一般的学生止于语句的基本含义;能力稍强的学生则能自觉地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其在结构和突出主题方面的作用,甚至发掘语句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还有的学生能分析语句的修辞和表达特点,品味语句的艺术价值。从含义到意义,再到价值,乃是能力的飞跃,显示了理解的深度。

3.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

常规问题是按照文本体裁、题材特点提出的问题。如小说文本应围绕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提问;诗歌围绕意象和情感提问;散文围绕语言和思想提问;戏剧则可从冲突、人物和语言等方面提问等。常规问题的目的是强化文体特点,培养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构建思维和学科体系,把学科变成有章可循的科学。非常规问题则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势,根据这个文本特点提出具有这个文本特质的问题。非常规问题往往跟考试无关,而是老师通过非常规的问题引发学生另一种思路,换取一种全新的回答,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丰富学生的思维。

常规问题不仅作为问题的形式而存在,它还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了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尤为适合低年级和基础薄弱学生。也就是说,常规问题不仅是问题,而且是高效的学习指导。非常规问题则是常规问题的补充和调剂,往往石破天惊,带给师生的震撼异常强烈,长期困扰的问题瞬间得以解决。非常规问题是将书读活、将课堂搞活的有效方式。非常规问题以教师的非常规思维激发学生的非常规思考,体现了教学和思维的创造性,显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

4.较难问题与容易问题

事有难易,问题亦当如此。问题需难易调节。问题太简单了,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问题太难了,学生没有自信,容易失去兴趣。

简单问题以提问基础差的学生为主,以提问基础好的学生为辅。之所以以提问基础差的学生为主,是考虑了难易的匹配,如果提问较难问题,长此以往势必失去信心;如果连简单问题也不提问,便剥夺了他们的课堂参与权力,积极的学习状态将会在没有刺激的现状下消磨殆尽。基础好的同学需要通过较难问题通向更高的层次,但如果面对的只有难度大的问题,未免有空中楼阁之感。基础好的学生也要通过回答简单问题让自己感受聚合思维和成功的快乐。

另外,还有聚合型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等诸多类别,因与以上分类有交叉重合,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二、课堂实践

语文课堂问题类型众多,以上所列,不过冰山一角。语文课堂中各种类型问题应综合运用,甚至在课堂实践中生成问题,以寻求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和能力。下面以《春酒》一课为例,展示课堂提问艺术。

上课伊始,抛出本文知识性问题:“八宝酒是什么?由哪几样东西泡制而成?”答案很明确:黑枣、荔枝、桂园、杏仁、陈皮、枸杞、橄榄和薏仁米。这是一道比较容易的知识型问题,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想知道这个八宝酒是什么,甚至希望依照配方自己也能泡制一份,由此进入文本,并由此过渡到喝春酒环节。课堂的主要问题得以聚焦,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激发。

在客观性问题方面,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文章的核心活动是什么?”学生都知道是“喝春酒”。再问:“围绕喝春酒作者还写了哪几项相关活动?”于是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进入文本默读,找到了还有“喝会酒”、“酿春酒”,有的学生还补充了“迎新年”。当然迎新年也是文章介绍的活动,只不过迎新年完全是作为对照而存在的,不是围绕喝春酒而介绍的活动。接着再问:“文章有哪几个人物?”立刻有学生回答“‘我’、母亲”,另一些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又找到了“阿标叔和众乡亲”。通过这三个层层深入的问题,文章中的活动和故事脉络清晰了,人物形象在脑海中渐次升起,从而为分析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堂中,还生成了许多有意义的客观性问题。鉴于文本的自读课文性质,设置了学生质疑和互动解决问题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除了春酒以外,文中还出现了八宝酒、会酒和分岁酒,它们的区别何在?文章为何以《春酒》为题?”解决前一个问题有助于理解喝春酒的时间,春酒的取材、功能和意义。之所以叫春酒是因为这种酒在春节期间喝,不管是什么酒,在春节期间喝就叫春酒。八宝酒是就材料而言的,乃是用黑枣、荔枝、桂园、杏仁、陈皮、枸杞、橄榄和薏仁米泡的酒。八宝酒在春节期间喝就是春酒,平时喝便仍然叫八宝酒。会酒是就功能而言的,是为借钱而产生的。会酒不必然是八宝酒,当然八宝酒亦可作为会酒。会酒一般也在春酒期间,所以也属于春酒的范畴。分岁酒是就酒的意义而言的,在大年三十这天喝这杯酒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到来和长大了一岁。分岁酒指的是作者泡的八宝酒,同时也是春酒。第一个问题搞清楚了,第二个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以《春酒》为题,是因为春酒这个时间概念囊括了八宝酒、会酒和分岁酒;而且春酒与春节相关,乃是故乡的一种风俗,是母亲所制,表达了思乡与思亲之情。这两个问题虽然是客观性问题,但是难度较大,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理解、比较和分析能力,亦属难度大的能力型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的,但得到了语文能力好的学生的回应,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探究性和研究性,将语文教学提到一个高度。

主观性问题方面,鼓励学生赏析文本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其实,赏析语句属于客观性较强的常规问题。给学生自由赏析的权力,他们反而不知所措,不知从何说起。而一旦教师给予修辞、描写方法、关键词、态度和性格性情等方法的指导,学生一般能够顺利地予以澄清。提这个主客观型问题有利于分析人物性格、文章主旨,并且给予学生写作指导和美的享受。

在弄清喝春酒等活动,以及主题归结之后,向学生抛出一个不太常规的问题:“作者到底为何对春酒念念不忘?为何思念之情愈酿愈浓?”有的说春酒美味,有的说思乡思亲。“那么,思乡、思亲从何而来呢?大家思乡、思亲吗?根本在哪儿呢?”此时,提醒学生作者的出生地、现在居住地,还有作者的年龄。于是,水落石出。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流逝将乡愁酝酿得深沉而绵长。不远离家乡,没有两鬓斑白,如何无可救药地思乡、思亲呢?这个不太常规的问题不仅让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感情,还让我们知道了生发这种感情的一般原由,从而将语文课上得更有深度、更有味道。

最后,请学生诉说难忘的家乡味道、声音或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主观开放性问题,希望借此问题发挥学生的回忆和想象能力,感受家乡之美和家乡之亲;同时,它也是一道常规性问题,由阅读总结写法,并上升为作文指导,以期学以致用。这个问题的参与性比较强,学生都很积极,谈得很具体,很真切,很感人,将课堂推向一个。

总之,语文课堂问题类型多样,须综合运用。通过主客型问题、知识能力型问题和常规性问题将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有语文味;同时又要通过调节问题难易和非常规性问题创造性生成,上得别开生面。

参考文献:

[1]李厚东.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之我见.语文天地,2012,11.

篇(4)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课堂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师生之间充分的情感交流和融合。笔者认为,要实现情感的交流融合,建立和谐共振的课堂氛围必不可少。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共振问题。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highest goal of ours in Chinese classroom is to achieve the teacher-student feeling communion and introjections. The writer thinks that to achieve the feeling communion and introjections,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build a harmonious and resonant atmosphere. In this paper, she has discussed teacher-student feeling communion and introjections problem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Keywords】Chinese class Harmonious atmosphere Transposition thinking Brink teaching material Problem in dispute

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课堂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师生之间充分的情感交流和融合。笔者认为,要实现情感的交流融合,建立和谐共振的课堂氛围必不可少。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共振问题。

1.“换位思考”备学情。实现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和谐,必须要消除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障碍。为此,需要师生之间(尤其是教师)相互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和要求,尤其是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换位思考”,进而围绕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的“换位思考”最重要的是在分析材料、设计教法和实施教学时尝试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一方进行思考,猜测和分析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方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我认为学生对景物描写特点的把握不是主要问题,对学生而言,理解景物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变化才是学生掌握的重要和面临的难点。于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引导学生从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入手,找出能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句子,学生兴致很高,不仅在讨论中抓出了“温晴”的文眼,而且把全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作了全面罗列,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师生一体化”,即教师在完成上述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结合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设计最能使师生共鸣、共振的教学方法而将教学计划付诸实施。

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在不断变化,学生知识的积累也在不断变化,只有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率”,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真正的和谐共振。

2.用活“边缘材料”,调动学生探究兴趣。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或相关鉴赏争论,常常被认为是引入教学的边缘性材料而被忽视。实际上,在提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和谐共振中,这些边缘材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用活“边缘材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选取恰当角度详细介绍作者,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个作家的成长经历,进而产生激励效应,例如在进行鲁迅作品教学时,我就有目的地以鲁迅弃医从文的历程为重点来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深层理解,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其次,用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材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进行自主的分析评价,把相关时期作品交由学生分析,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情感理解更为透彻;第三,我们可以用活对作品多方面的评论材料,我们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向学生介绍不同的观点,促使他们去判别去分析,在作品中寻找材料以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这样无形之中促进了课堂的互动,实现了和谐的共振,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

篇(5)

《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之论,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也同样体现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出现了以下种种严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怪异现象:语音不准、方言迭出;街言巷语、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凡此种种,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忌,是必须下苦功夫戒免的。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时,主要应注意以下艺术。

一、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二、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三、言之有启,循循善诱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四、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五、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六、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篇(6)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设计;基本原则;技巧;语言艺术

1. 问题的提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可见,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提问法不仅有着古老的历史,同时也是现代教学中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注重质量和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技巧。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大力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单一模式——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求,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学科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着力点,而采用问题教学法则可以较好地实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着力点,以语言艺术为主线组织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它通常包括指导预习、问题教学、设问学习、简洁转新四个步骤。采用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课堂的提问,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它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彰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注意提问的方法,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2、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 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3、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如“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等。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4、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 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从而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富有技巧的提问,具有强化作用,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解决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应怎样设计问题呢?

2. 课堂提问设计的基本原则

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是通过教师设置高质量的问题并采用多种艺术技巧进行提问而实现的,因此在教学改革中,侧重探讨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多种技巧和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课堂提问对我们组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它还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法手段。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又会出现“满堂问”的弊病,为此,笔者认为还应注意课堂提问的技巧性,使我们的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

2.1 课堂提问要新奇有趣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首要的问题是课堂提问必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注意新颖性,具有趣味性。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当学生寻求到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

2.2 问题要难易适度,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而设计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的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为好的提问正是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来的。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备教材的同时,认真备学生。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既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如阅读、口头表达等),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

2.3 问题的数量要适中,既系统又科学。除了正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外,教师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就要避免问得太多或太少这两种倾向。问得太多了,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对所学的知识就难以理解,因为消化多而杂的问题,只会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问得太少了,学生又缺少参与的机会,最终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2.4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想像力和创造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既是教师职业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的神圣天职。教师应该给每位学生机会,对学生一视同仁,以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忽略成绩一般的或较差的学生。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当既抓住点又顾及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并以表扬鼓励为主。提问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联想与创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像、创造,从而扩展知识领域。

3. 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

3.1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计问题。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设计出真正的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才算问的成功。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不同群体之间有年级差异、班级差异、小组差异,还有城乡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又有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等多重差异。尽管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将学生分类别、分层次,然后设计出符合各层次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做到全班同学共同发展,不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也正好遵循了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其次,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问题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对学生而言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感兴趣的,成为问题的问题。由于这种问题跟他们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迫切想要知道的,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激活教学。

3.2 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首先语文教学内容存在体裁的差异,就中学语文而言,就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每一种体裁都有自身主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记叙文有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和表达方式;说明文有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议论文有议论的论点、论据和议论语言等。各种体裁的文章教学内容相去甚远,教学问题的设计要依此为依据。其次就单篇课文而言,不同段落之间,教学重点、难点亦有变化。教学时要慎重对待,不可一视同仁。

3.3 要根据教学过程的变化设计问题。每一堂课都有初期、发展、和结尾等环节。提问时应遵循每一环节的特点。一般说来,初期时,提问应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展时,提问开始分化为不同层次,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想要的问题;时,提问向文章的重难点展开,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解决问题中,同时还不断地竞争;结局时,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探索新的问题,产生对下一堂课的兴趣。这样,久而久之,问题教学会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

3.4 要根据教师自身因素设计问题。教师也是凡人,他们中也存在性别、年龄、个性、经验的差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很活跃,能不断地引导学生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有的教师则很聪明,给学生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觉中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似乎教师参与很少,但整堂课却气氛活跃,效果很好。当然,也不乏教师一堂课问题提出后,课堂一片死寂,最后不得不自问自答。形式上是问题教学,实际上还是“满堂灌”。教师在备课时只有充分认识自我因素,了解自身特点,在渗透学生,渗透教学内容的同时渗透自己,找到符合三者发挥的问题,才有望产生一堂高质量、高效率的问题教学课。

3.5 要根据课文“提示语”和课后“问题与探究”设计问题。 课文的提示语(即编者按语)是语文编委根据所选课文特点,而对中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的一种提示或思路点拨,它往往有助于学生走进课文,理请思路,把握主旨。教师在上课时若能充分利用课文的提示语来设计问题,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快速进入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课后“问题与探究”是编委针对教学精心设计的问题,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文重点,巩固对课文的学习。所以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对课后“问题与探究”决不能漠然视之,而是要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突破口,来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4. 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

问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有研究表明,提问的艺术和问题的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阅读教学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和回答问题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

4.1 要注意提问的态度。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这不仅是正常的,也是教师所希望的。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教师提问时的神态要自然安祥,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或冷淡,学生就不能专心思考,更不能畅所欲言。另外,提问的面要宽,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

4.2 巧选角度,变中求异。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4.3 利用矛盾,激发疑问。对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们碰到这种情况时,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4.4 化难为易,深题浅问。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再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容易解决了。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4.5 问在此意在彼,直题曲问。现行的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而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必须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1)难易要适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把握好难易度,避免问题杂而多、大而空。(2)提问要适时。当学生处于不知道而又急于想知道某事时,或已知道某一问题但又急于进一步探索的心理状态下,才是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最佳火候。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产生学习的欲望,引发思考。(3)评价要恰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作出语言或非语言的反应,以不同的方式认真、恰当、及时地评价学生。评价要明确具体,指出学生知识的优缺点;无论是批评或表扬,用语都要恰如其分。总之,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教师应该牢记一条准则:所提的问题必须紧扣课文的重点、难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6 多层设问,化整为零。对于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顺藤摸瓜,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要做到这点就要在提问中化整为零,多层设问,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实质。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采用问题教学法,其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目标所要求的。课堂上抓住契机、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从而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地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朱向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4年

[2]杨丽萍、雷卫炎:《基础教育研究》23 、25页,《基础教育研究》杂志社 2004年7月出版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实现师生沟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纵观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在课堂上的提问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教师认为问题越多,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从上课开始,教师设计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占了学生阅读品味文章的时间,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提问形式,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我们课题组由我主持“高中语文课堂上‘小提问,大智慧’的研究”的研究,对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及策略进行了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善于提问,缺少提问的艺术,无学生提问,学生不敢问,这是目前课堂提问中的突出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让老师们意识到在学习活动中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同时让老师对正确的提问原则有所了解,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提问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课堂提问应该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宗旨的语文课堂提问。该课题研究是对人本主义学习论的有益补充,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手段,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而生动地适时提问设疑,不仅能捕捉到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对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重要渠道。它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关心人们如何获取、转化、表征、储存和提取知识。现代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和“反思意识”,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教学中“人的问题”,也越来越迫切的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巧妙设计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有意义的、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将要提出的问题,学会“问什么”

1、教师的问题应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2、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问在关键之处。

3、提出的问题要把握尺度,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所提出的问题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能低于学生的水平,让他们“吃不饱”;也不能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让他们“吃不了”。

4、提出的问题要注意循序性。教师的提问应先易后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

(二)教师要研究教学的提问方式,学会“怎么问”

课堂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合理的提问的方式。

1、直问式

按照教材先后顺序、逻辑关系或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为引起学生思考而进行直接提问。

2、逆问式

教师不直接提问,而是以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这样的问法构成了矛盾情境,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

3、比较式

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比较式方法进行提问,启发学生在比较中推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学生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问题的好习惯。

4、创造式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可以对语文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造想像等。

5、追问式

这种问法是把知识点分解出若干个彼此相关联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地向学生发问。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积极思考。

(三)通过研究,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提问策略

1、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提问的策略

2、要熟练掌握课堂提问语言的策略

3、面向全体和尊重个性并重的策略

4、善于使用等候的策略

5、把握恰当的时机进行有效追问的策略

6、建立课堂有效提问的评价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及方法

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二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09月~2012年11月)拟定课题设计方案,组织开题报告,组织课题申报、上交课题设计方案。

负责人:任鹏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07月)启动课题研究,课题组长制定阶段达成目标,修正研究思路,定期总结交流,阶段成果展示,撰写中期评估报告。

负责人:靳顺高刘爽

第三阶段:小结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课题组继续研究,策划论文集,撰写结题报告;邀请领导专家鉴定成果,课题组长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收集整理论文等。

负责人:董明王燕

结合我校校情,结合实际,结合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主要方法有: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比较法等。

(一)文献法

查找与课堂教师提问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料、信息保障。通过对大量相关资料的总结归纳,提炼理论,为课题组提供可参考借鉴的内容。

(二)调查研究法

所谓调查研究法,就是搜集材料并进行判断的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法的途径多种多样,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调查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等,对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了解研究,准确把握课题的走向。

(三)经验总结法

在本课题整个研究过程中都要注意不断收集、整理、分析先进的经验,在课题组内进行理论交流探讨,把先进经验从具体上升到一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应用。并形成有关的文字或录音录象资料。

(四)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认识,从而探索教育规律。在本课题研究中,在研究“如何结合课堂实际切实贯彻一些基本的教师课堂提问中应注意到的原则”“如何结合课堂实际实现提问方式的多样化”“如何结合课堂实际,运用合理的课堂提问策略”等内容时可采取这种方法,以比较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否是否对教学效果有影响以及有怎样的影响。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通过研究,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研究,我们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明显改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我的课堂教学得到了校、局领导的肯定。课题研究期间,我参加了县文教局组织的展示课活动,我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经验融入教学设计中,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们的研究,加快了我校语文课题组“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研究步伐。

(二)通过研究,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实验以来,我们通过对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成绩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对比,感觉到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明显呈上升趋势。我们通过调研得知,本学期的期中检测,实验班的语文成绩与与非实验班相比平均高出4分以上。

七、课题研究的体会:

(一)个人课题研究更新了我的思想观念,提高了我的科研水平。以往一直觉得课题研究很难,不知道该从何着手。然而,通过此次个人课题研究,我明白了个人课题就是将自己的课堂当作自己研究的阵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解决自身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个人课题就是一种行动研究。

(二)课题研究使我明白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本次课题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端,教学中还有更多的、更为艰巨的任务有待于我们去完成,还有更多的课题有待于我们去研究。我将继续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水平,积极积累教学经验,将课题研究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