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3-09-18 17:06: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80-02
1.地理教学活动与地理活动教学
地理教学活动与地理活动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地理教学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设置的一系列的活动,例如,教师备课、讲课、提问、辅导,学生预习、听讲、回答问题、做作业等环节的活动。地理活动教学是要求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这样的参与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发现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并且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基本技能和有意识投入注意、思维等。
2.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构成
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具体由四大方面构成:
第一,传授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传授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的根本出发点,通过活动这样的媒介,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更多的更扎实的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地球的自转、公转、东经。西经、南半球、北半球等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并且铭记于心的,不记住这些知识想要进行其他的活动就难上加难。
第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的核心,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学习活动将不能真正的实现;而另一方面,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没有教师主导性作用,学习活动将变得曲折、困难,只有通过课堂活动实现师生的互动才能更为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想、智慧、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丰富整体教学活动的内容,调节课堂活动与课堂内容的适度性。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法国的葡萄酒如此盛名?为什么新疆产哈密瓜?为什么东北会有黑土?为什么南方不下雪?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去云南旅游?这些看似与地理无关的问题其实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第三,设置地理专题活动。设置地理专题活动是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通过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来实现,使得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体验中学习与感受对真实生活更为有用的地理知识,发展学生学习终身地理基本思想,同时,设置地理专题活动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开放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讲到《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时,可以把学生分为青藏地区的居民和西北地区的居民两个代表队,讨论西北地区是否优于青藏地区,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讨论。通过专题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进而对地理课程产生兴趣。
第四,开展多样课外活动。开展多样课外活动是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的辅助措施,针对学生的具体兴趣。以及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师需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丰富的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真正的走出课堂,走向自然,不断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延伸课堂学习的范围。在讲"《天气和气候》中有关于天气预报的内容,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家观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记录下预报员预报的概况,并观测天气,在每节课前让学生轮流做天气预报播报员的环节,播报自己观测和收集到的当天的天气状况等。"这样可以使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3.1初中地理教学引入多种类型活动
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首先需要将初中地理教学引入多种类型活动。课堂活动有三种类型:(1)语言交往型活动,即:表演型活动,辩论型活动,学生授课型活动,竞赛型活动,如阻止农村人口进入城市PK欢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中国的疆域和人口》复习课可以在游戏中学习。(2)操作体验型活动,即:观察观测型活动,制作型活动,模拟作型活动,如让学生自己制作地球仪、画出学校的地形图、观察天气。这两种类型的课堂活动均有其优点与不足,在课堂教学中一般综合性的加以运用,提升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与效率,最终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3.2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实施
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再次需要注意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实施。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实施会涉及到多个环节,其中,教师的任务主要包括创设课堂教学具体活动的情境、确定课堂教学具体活动的相关要求并引导与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总结课堂设置的教学活动实施情况、根据具体的活动布置作业;学生的任务与之相对,主要包括进入课堂教学具体活动的情境、遵守课堂教学具体活动的相关要求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畅谈课堂设置的教学活动实施情况、根据具体的活动完成作业。教师与学生在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实施中需要注意自身任务的有效完成。
3.3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与检验
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最后需要注意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与检验。完成基本的课堂教学后,教师要从学生在课堂的活跃度、学生对课堂作业的完成效果、学生考试考核成绩、学生对具体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等进行评价与检验,改善日后的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王海平.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2).
[2] 戴成.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动课"应用探究[J]. 地理教育,2007,(02).
关键词: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学生积极参与
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所以说,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等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认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以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关系的意识等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培养目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甚至地理教师本身都没能对初中地理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甚至是下滑的状态,更谈不上发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初中地理学科带来了希望,也为初中地理教师的发展带来了希望,研究性学习则可促进这一希望的实现。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研究内容的确定、资料的搜集都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教师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适合学生进行研究的问题俯拾皆是。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如“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某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居与气候的关系”“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的历史原因”等,非常适合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2.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如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内容时,就可把此内容改为“是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方,然后通过学生网络查询、查阅书籍、访问、调查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学生会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是那样的重要,从而理解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如《洋河的污染与治理》这一课题的解决,常常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知识,通常需要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检验探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能力
检验探究过程不一定强求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讲授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时候,在设计好从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洋流E:风(或风带)等因素去分析,得出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后,将地理位置移到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让学生寻找出当地的A、B、D、E因素与欧洲西部基本相似,但沿岸地形C有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同学们展开讨论、争辩、探究,然后让各小组发表见解,其中有一个小组答出了“因受地形的影响,海洋、海风等因素对陆地的影响范围减少了,从而形成这种海洋性气候的面积也减少了”的结论。尽管这只是少数人的答案并且答案简单一些,但充分反映出:只要引导得当,学生是可以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检验探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敬侠.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1(33)
[2]秦龙春.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师版).2006(08)
[3]黄春丰.初中地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09(30)
[4]李运军.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J].地理教学.2007(04)
[5]张.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4)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77-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2、地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受评价机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停滞不前,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
3、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1、在学科教学中适时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
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2)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发学生思辨的内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为什么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展开研究性学习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2、地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受评价机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停滞不前,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
3、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
而且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1、在学科教学中适时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2) 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发学生思辨的内容。
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死背硬记,缺乏深一层次的疑问,如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众多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定律、法则或理论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这些知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会这种思维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中,学生就会迷失方向,以假当真,是非难辨。适当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寻找问题创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育;素质教育;对策;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22-01
只有抓住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注重理论教育,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积极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总之,造成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常处于被动的角色。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在新课改环境下,对学生的主动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地理学是一门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地理环境意识,并且对地球、环境等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让初中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地理常识。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加强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认识
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对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校对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初中地理教育属于可有可无的文科教育,安排的课时不多,只是按照大纲目标进行简单的教学,而且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因此导致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比较落后,使得初中地理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要加强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将提高学生的初中地理实践能力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力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为根本,对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行改进。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应用,并且对地理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计,使得地理教学工作可以有序推进,从而不断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比如传统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初中地理课程的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选择面十分狭窄。对此,应该要对教学素材进行丰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
二、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是一种填鸭式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素质教育倡导要对初中生实行人性化和柔性化教育,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地理教育应该要结合初中生的个性特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1、加强教学情境的设置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全部用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加强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导入有多种方式,比如事例导如、问题导入等,地理教师想要导入一个初中地理课堂情景时,前期的准备必不可少,地理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创造多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形式,让学生根据地理教师设置的各种情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融合到课堂上,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比如在课堂上利用图片创设丰富的画面情境。具体形象的画面构建,是初中地理课堂情景设置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各种初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就必须要借助多媒体,加强对图片、视频文件的播放,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从动态的图画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初中地理学科的知识。比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各国的名族特色异国风情的一些特质进行教学的引入,比如在课堂开始之前首先给学生放一些其他国家的气候、风景、人文等方面的图片,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对初中地理课程更感兴趣,地理教师也能从这些内容中找到全新的教学切入点。
2、注重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强生活化教学
地理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地理教学素材,比如每天的天气情况、城市的地形条件等,这些都是地理课程中可以讲到的知识点。学生往往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强的熟悉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生活化教学,将地理课堂延伸到课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加强对各种生活素材的累积,比如学生对很多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因此在学习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为了帮助学生累积更多的学习素材,可以从布置作业开始,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生活进行发现,通过给学生布置课题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积累地理知识的习惯,从而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各种植物的观察,在讲解植物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带着自己从自然中挖掘的植物来到课堂上,分析在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时期,这些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三、提高初中地理教师的能力素养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只有双方配合良好,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要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进行提升,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教学,用身边常见的现象来解释初中地理现象,让学生能从生活中体会到初中地理的奥秘,从而加深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以及效率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解决,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加强对课外教学的重视,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郭利英.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1(10)
[2] 李学义.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网友世界,2014(01)
为了实现终身发展的地理教育目标,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文章主要从教材处理生活化、问题情境生活化、习题设计生活化、让地理回归生活四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的策略,并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进行了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
初中地理;生活元素;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生活与教育之间有着一种本质的联系。利用生活元素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利用知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而地理作为学生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生活元素的融入与渗透。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加深知识理解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指导。但是从现下的教材编制方式分析,为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应涵盖多方面的教学内容,这对学生的地理学有裨益,但由于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材的整合与优化,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促进学生的理解[1]。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首先,加强修改,将教材之中与实际生活不吻合的部分进行调整,从而使教学知识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其次,注重添加,将与学生生活实践经验相联系的教学素材增加到教学内容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再次,注重删减,将一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地理知识删除,从而推动教学进程。最后,编排,整体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让教材与生活联系更加密切,相信通过生活元素的融入,一定可以给学生更好的教学指导。
二、问题情境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思考。知识与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好比是汤与盐,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制作出最美的味道。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应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这可以更好的内化学生的思辨情感,从而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2]。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从简单的生活问题出发,让学生通过问题讨论,了解影响天气多变的一些因素,这就是一个良好的教学开头,有助于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
三、习题设计生活化,感知地理魅力
习题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起到一种巩固与延伸的作用,但是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喜欢采用题海战术的习题训练方式,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对地理学习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3]。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要改变这种传统思想认识,在习题训练中增加更多的生活元素,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魅力所在。如在学习完“地球的运动”这一课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如在《七律•送瘟神》中提到“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话是否具有科学依据,若有,如何对其做出解释。这就是一个融入生活元素,并且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学生通过问题解答,就提出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分为公转和自转两种形式,由于地球每天在运动,因此“坐地日行八万里”并不是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中,学生会感知到地理学习的魅力所在[4]。
四、让地理回归生活,实现学以致用
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利用生活元素进行教学,除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以致用的能力。从本质上了解生活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地理知识去服务于生活,这是对教学改革地本质倡导。在这里笔者还是以“地球的运动”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在学习完本节课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于地球在不停的进行自转以及公转,我们如何利用地球的运动特点服务于生活。有的学生就提出在盖房时要坐北朝南,这样可以更好的利用太阳光照。这就是将地理回归生活的一种教学表现,学生可以真正感知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学会利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5]。
五、结语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地理成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科目,并且对于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生活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从而让学生感知地理、热爱地理。
参考文献:
[1]李颖.关于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6(6):39.
[2]李敏.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策略[J].才智,2015(35):72.
[3]戴东成.试分析初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111.
[4]刘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104.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活色彩 高效学习
新课改理念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践行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彰显生活色彩,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和实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体验生活气息、发现生活问题、勤于思考和探究,强化知识体验,提升科学素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强化情感体验
创设生活情境,以生活色彩和生活元素为依托,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主题方案,创设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与自身有密切关系的情境中会产生更加真切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受,也能激发其自身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此强化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深入分析并探究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例如:学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故事情境,选取以前没有天气预报作为故事的背景,如:“一名外国游客到中国来旅游,到北京时下了一场大雨,他立刻买了一把雨伞备用,之后去了新疆,连续半个月没下雨,他就将雨伞扔了,之后到了广州,突然又下起了大雨,继而他很奇怪为什么老天这么捉弄他。”由该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我国夏季降水分布规律展开讨论。得出“受到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从而导致我国西部夏季全年少雨而东南方雨季很长,北方雨季很短。要准确把握降雨规律,才能确保出行顺利”的结论。像这样结合生活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生活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探寻生活色彩,建立生活与知识的联系,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选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结合教学内容,科学选取生活元素和生活材料,将身边的事物、现象与地理知识紧密联系,可以为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奠定基础。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可以将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变得形象易懂,教师选取与地理知识相联系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展开想象和联想,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丰富学生的学习课堂和情感,强化生活与学习体验。
例如:学习“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一章时,教师鼓励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东西部发展、工业与农业发展和分布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地理知识,勾画出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网,不同地区的农业优势产品和工业高新技术发展产业图。继而分析学生所在地属于哪个城市、什么地区,展开对当地优势产业、优势交通的分析,制定出当地未来发展规划。引导学生站在全国的高度,勾画出地理知识、资源情况与交通和工农业发展的关系,从而强化学生的知识体验,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
三、融入时事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此使学生与时俱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共鸣。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初中地理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并结合设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如课题探究、主题辩论、实践探索等,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借此强化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相关知识时,选取现如今的时事热点“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资源短缺”“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来分析。使学生了解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环境破坏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保护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升主人翁意识,保护地球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策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四、强化生活实践,提升动手能力
为强化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就需要鼓励学生从生活素材和生活实践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到“知行合一”,由此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知识体验,提升动手能力。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将“教、学、做”三者融合统一,充分发挥实践与理论结合的作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地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体验到生活实践对提升能力的重要性,由此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天气与气候”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天气及其影响,分析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然后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自制简易的天气预测器”创新实验。通过动脑设计、动手实践、阐述原理等过程,强化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体验。例如:“结合杠杆原理,在杠杆的一边放置细线悬挂的乒乓球,另一边悬挂先用盐水浸泡之后晒干了的棉花。当空气湿度增加,棉花盐分吸收水分,受潮后就会增加自身重量,从而杠杆就会向棉花球端倾斜。”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提升了学生科学探究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五、回归自然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学习,从生活中创新思维、拓展能力,激励学生发散思维和自主实践,让初中地理学习过程回归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服务,这也是新课改理念的教学目标。初中地理教师应该营造充满生活色彩的学习氛围,运用生活问题,打造生活化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探索地理与生活元素的契合点,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地理教学应回归自然生活,服务生活,融生活于教学,鼓励学生敞开怀抱,探索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例如:学习“河流和湖泊”相关知识时,教师选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从身边的河流与湖泊研究出发,探究身边的水流资源的开发、运用和治理相关问题。结合“我美丽的家园”主题,创设围绕河流污染话题的实践探究课题,引导学生回归自然生活,结合现有的实际问题和运作情况,展开对污染水资源原因的分析,并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制定出净化、治理、利用河流和湖泊等水资源的方案。结合生活问题,回归自然,针对学习的地理知识,选定研究课题,展开实践探究,从而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选用生活色彩教学策略,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与地理知识的契合处,鼓励学生发现并探究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建立生活联系、融入时事热点、强化生活实践、回归自然生活等教学策略,有效鼓励学生寻找生活气息,提升地理课堂的活跃性、生动性和实效性,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