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5: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政审计的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财政是我国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财政的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财政政策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之上,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缺点,财政就是在市场经济出现问题时进行补救的国家手段,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那么创新完善财政审计监督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制度简介
(一)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制度要素和特征
对财政审计监督机制进行创新,我们必须要对其要素和特征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在已有要素和特征基础上进行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基本是由法律法规支持、信息技术支持、运行操作和考核评价等相关要素构成,是一个系统性高、稳定性强和平衡感均匀的机制制度。在这些要素构成的系统中具有这些特点:第一,系统性。财政审计监督机制是由各种要素构成,是由很多小系统构成,它们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局部系统和要素都有自己特色,但是都不可相互替代。第二,客观性。财政监督机制是按照客观事实建立的,是对实际经济情况的反应,不是人为就可以决定的。第三,多样性。各个地方财政审计监督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因此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二)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权责不够分明。具体来说主要是指财政手段在应对市场经济问题时,权利和责任经常混淆,审计和监督之间也不够明确,导致财政外流,把关不谨慎。第二,财政审计监督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人员素质主要包括责任素质、职业素养和工作基本技能,由于这些问题导致审计监督过程中经常出现责任推诿、效率不高和工作质量不高等问题。
针对上文,我们应该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发现问题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同时可以减少现象;另一方面,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可以促进财政预算科学规范和透明,有利于财政公开性、规范性和透明性,使政府更好地收到广大人们群众的监督。
二、如何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制度
基于上文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同时考虑到创新财政审计机制的现实性意义,提出了一些思路,具体如下:
(一)创新财政审计监督理念和加快法制化建设
财政审计监督的概念应该有所创新,应该树立大局意识,树立整体意识,将财政审计监督纳入财政体系中,这一审计监督过程和日常程序将结合,另一方面应该建设独立的审计监督机制,拥有独立权,只有从意识上重视和关注财政审计监督机制才可以真正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加快法制化建设主要从立法的角度考虑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例如《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等,使审计监督人员可以严格按照法律固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审计监督,使整个过程更加法制化和科学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有利于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有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建立。
(二)强化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制度信息化建设
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制度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建设完善过程中采用计算机高科技和相关软件,在甘肃省白银市审计局早已采用计算机技术审计监督,采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软件,简称AO软件,将信息储存在计算机中,建立数据库和文件档案,使数据动态化,一方面有利于财政数据的搜索和查看,另一方面有利于财政数据的及时更新,方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培养相关人才
在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创新过程中,审计监督人员职业素质存在严重问题,因而要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职业素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人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加强职业的基本功,另一方面是提高人员的职业道德,增强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在提高已有员工素质基础上,加快培养审计监督人才,培养一支高素质人才。
(四)落实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每一件事做完之后都应该负有相应的责任,责任是我们认真做事情的动力和压力,对于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也是这样,我们应该建立并落实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在财政部门内部和审计监督部门都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在财政部门内部,一旦出现严重问题,相关人员就应该负有惩罚,在审计监督部门中,一旦发现问题,同样负有相应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有利于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是必要的任务,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也是重要的和必要的,本文从创新理念、健全内控机制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等角度去促进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单文博,郑鹏岩.浅析我国财政审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时代金融,2015,(33).
[2]张江文.新形势下财政审计大格局相关问题刍议[J]. 时代金融,2014,(03).
关键词:政府财政审计 问题 探讨
就现状而言,我国政府财政审计工作还需不断完善,制度漏洞将会使审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不能对政府财政收支有明确的展现,审计资源缺乏,内容狭隘,审计方式相对落后,这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现状严重不符,因此必须重新定位审计制度,并且依据具体情况合理调整审计制度,推动政府财政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文章主要论述了政府财政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问题来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政府财政审计存在的弊端分析
(一)审计范围较广,人员与任务匹配上难以衡量
从目前情况分析,政府财政审计范围相对较广,而审计的对象也涉及到多个经济活动,关系到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从广义角度分析,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审计人员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并且对审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就现状来说,政府财政审计人员储备不足,数量相对有限,与此同时,审计人员素质也是制约政府审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最直接因素,就现有政府审计人员来说,他们并不是对所有行业都有一定的认知,复合型人才短缺也是影响政府财政审计工作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
(二)审计平台的缺失,审计内容缺乏全面性
在“大格局”的形式下,政府财政审计工作应该与时俱进,拥有审计平台,继而实现资源共享,审计平台的建立能够有效推动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审计人员通过信息平台得到资料,减轻了他们的审计负担,实现审计工作的高效,避免重复的开展有关工作,节省工作时间。但就现状而言,审计平台构建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并没有实现统一联网,无法实现资源共享。除此之外,在审计内容上,政府财政审计内容相对而言缺乏全面性,特别是在财政资金利用上存在明显不足,政府财政审计效益关注有待提升。这对于审计工作的开展是极大的阻碍,亟需解决。
(三)审计的成果分配不科学,导致团队力量不能充分显现
财政审计的大格局涉及到很多传统财政、社保以及环保部门的业务审计工作,具体的组织方式和常见的审计项目也有比较大的差异,不过对审计的成果分配,尚且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对制度进行适当的建设,还处在滞后的状态当中。考核业绩也仅仅停留在原本的机制模式下,没有正确看待并解决利益分配上的问题,造成形式上的整合财政审计项目,事实上却并没有达成一致。在人力以及时间都非常有限的现实情况基础之上,为了能够尽快完成自身审计目标,大部分部门都仅仅“自扫门前雪”,一旦遇到和成绩没有关联的工作都不会重视,十分不利于调动整体的合力,对原本团队优势来说十分不利。
二、解决政府财政审计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审计人员培训,加强储备审计力量
针对上文中提到审计人员储备不足的现状,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积极吸收相关的专业人才,最好是通过考试选拔的形式实施人才招聘,以此弥补政府财政审计人员短缺的现状。与此同时,对现有审计人员实施专业知识培训,现阶段审计工作范围不断拓宽,涉及到的审计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审计人员知识储备相对不足,因而必须定期对审计人员实施培训,使其从多个层面了解审计工作,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促进政府财政审计的有效开展。
(二)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实施财政审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有效使用,且效果非常显著,政府财政审计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完成。在信息化背景下,政府财政审计应该借助信息化完善相关工作,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势高校开展审计工作。利用计算机优势,引入较为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构建财政审计数据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尤其是针对审计资源,还有审计结果,利用计算机设备,审计人员可以操作审计计算,实施资料传输,进行图表对比等,扩宽审计平台,促使政府财政审计工作有效开展,形成透明化的财政建设,构建信息化审计平台,提高公众参与度。
(三)统一审计思想,提升成果转化率
在当前经济情况下,牢牢抓住自身的转型发展的时机,借助审计创新来促进财政审计构建大格局的发展,切实提升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以及预警性的作用,借助全部的政府性资金,并将其作为主线,秉持“五个统筹”的理念完善计划。与此同时,制定出未来一年的审计工作基本计划。审计工作的“大格局”属于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绩效、联网、工程三方面的审计工作当中寻找适当的突破点,首先确定财政的联网审计,待成功实施之后,着手进行非税收入征缴的管理审计,最后进行预算管理的执行审计,完成全部资金审计。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政府财政审计工作对政府经济建设帮助非常大,能够使其财政资金得以有效使用。本文中详细阐述了政府财政审计工作存在的弊端,并且给予相对应的解决对策,进一步推动政府财政审计工作能够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摘 要 财政资金效益审计是现代绩效审计的一个部分,常见的审计形式是效果审计和管理审计,财政资金效益审议以效果审计为主导,在这一角度下,本篇文章就我国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意义、定义框架、审计步骤、审计的风险及其预防对策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 效益审计 风险 防范对策
在我国开展的财政资金效益审计,需要建立一套相应的基本理论体系来避免审计活动的盲目进行。本篇文章借鉴了外国的资金效益审计的经验和相关的理论,对我国的财政经济效益审计做出了研究。
一、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客观基础
财政资金效益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客观基础,客观检查公共责任。(财政资金效益审计是现代绩效审计的一部分,它的客观基础是检查公共责任。合规性审计和效益审计是现代政府审计检查公共责任的两种基本方法。检查公共责任是效益审计的客观基础。)公共资源责任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安全完整责任、保值增值责任、治理有效责任、预期目标责任和妥善报告责任等;作为对公共责任的检查,首先要检查信息生成的方式是否完善,传送的方式是否恰当,判断的标准是公认的记录、报告准则,因此政府审计要对信息系统和报告系统进行审计。公共责任的控制,这是政府各个部门或者是事业单位所管理的公共资源的安全保障、目标实现、有效管理以及是报告建立健全而有效的控制程序;评价系统是政府部门的内部或者是外部法定目标实现程序和资源的利用、对内部的控制加以有效的评价,反馈评价的结果进一步完善的体制。所以说现代政府审计和评价系统是通过效益审计(绩效审计)来实现的。
二、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定义框架
财政资金审计是政府绩效的一个部分,以下是对财政资金效益审计框架的研究。
(一)审计主体
在我国政府的审计主体应该是以国家的审计机关主体,(本文所指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我国民间审计还是以“公允、合法、一贯”的目标,很难和效益审计结合相适应。(语句不通顺)
(二)审计客体
绩效审计的客体是“公营部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国外统称为公营机构)以及他们所治理、实施的财政预算支出项目)。但实际上各国开展审计效益包含两类审计对象,一是机构;二是项目。我国效益审计应该有两个客体:一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可以统称为机构,属于公共资源;二是预算支出的项目,包括专项资金的支出和投资支出等,这些项目进行审计时,被审计的单位是项目管理部门和实施的单位,预期目标是预算支出项目的法定目标和其它的目标。例如,对退耕还林项目进行审计时,这个项目的管理部门是国家计委、林业局和财政部,实施的单位是各省、市、县的林业部门等,项目预期的目标是人大国务院通过预算是拨款规定的指标。
(三)审计的目的和职能
财政审计的目的有两个层次:直接的目的是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最终的目的是公共资源责任。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公共资源责任,这也是财政资金决策和使用的责任。审计的职能是以信息评价和信息反馈为主的,这是评价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管理和实施预算支出项目的活动,特别是使用和管理政府财政资金的经济性和效率性,信息评价结果反馈给人大和其他决策机构,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的上级部门。人大和其他决策机构是审计结果的使用者,对政府效益审计的结果进一步的进行决策。
三、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程序
财政资金效益审计没有固定的程序,按照国外的惯例,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程序可分为以下的四个阶段(一)计划和立项。(二)确定审计机构项目效果及其评价体系。(三)收集和分析信息,预测指标,评价结果。(四)报告和传送审计的结果。
四、财政资金审计的重点和方法
(一)财政资金审计的重点
财政审计是检测政府绩效的主要任务,评估政府的绩效,是审核工作上满足社会、企业和公众的需求。在公共财政的体制下。财政管理的重点是财政的支出,所以财政审计研究财政的公共支出,对公共支出的内同开展财政资金的审计。我国的财政公共支出主要包括公共预算拨款确保运行政策建设领域的支出,科教、卫生、文化事业等发展领域的支出,公益性的设施、能源、环保公共领域的支出。进而促进了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政府转移和社保为主给军民的转移分配领域的支出。在财政资金效益的基础上,财政资金效益审计重点放在预算管理支出的审计上。
(二)财政资金审计的方法
财政审计的方法除了审阅、计算和分析的方法之外,还应该对申报立项审计和管理活动审计进行研究。审计人员依据情况断定审计的方法,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的运用,确保自己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
1、申报立项审计2、管理活动的审计
五、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风险防范
财政效益审计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可能是审计的结果和被审机构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也可能影响审计的主体和客体。审计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计的机构和预定目标难以确定;2.审计程序和评价的体系不稳定;3.缺乏法律依据;4.收集信息资料的可靠。
总结:我国的财政资金效益审计体制还不够完善,审计的意识和观念不足,审计的范围小,重点不突出,审计的质量相对不高。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增强意识,扩大审计范围,完善方法和体制,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一、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的意义
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就是依据财政支出决算功能分类科目表,将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有机结合,对支出科目下的所有专项资金的预算决算、资金拨付、管理使用、资金绩效以及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开展审计。
(一)有利于对政府受托经济责任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基础,审计就是评价、确认和证明受托经营管理者是否履行了其所负的经济责任,对其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的监督。监督政府的受托经济责任,主要是政府以及所属部门的职能活动,如履行组织国家经济活动、管理社会责任等的履行情况。政府的职能活动在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中得到具体明确。支出功能分类的类、款、项科目主要根据政府职能,按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层次设置,说明政府在“做什么”。 类级科目反映政府主要职能,如教育、节能环保等;款级科目反映政府履行某项职能所从事的主要活动,如教育类下的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等;项级科目反映这些活动下的具体事项,如普通教育下的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等。由于支出功能分类科目是政府具体职能的经济表现形式,对某一类、某一款或某一项的科目资金进行审计,能够直接反映政府某项具体职能的履行情况,从而实现对政府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
(二)有利于提高财政审计能力,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和作用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大系统中内生的一个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是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对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的审计,涵盖了预算分配、决算编报、资金拨付、管理使用、资金绩效、政策执行等多个方面,审计对象不仅仅是财政部门,还包括财政资金涉及的具体业务主管部门、具体使用人,从而能够有效约束和监督公共财力的分配权和各个部门的行为职权,维护法制秩序,预防腐败。由于一款科目下往往涵盖多个专项资金,因此从科目的角度对财政资金进行绩效审计,能够完整的、全面的揭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能够系统的、宏观的分析科目资金所对应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剖析原因、提出建议,服务政府决策,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的民主化程度 公共财政的本质是社会公众的财政,财政民主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特征,公众能够参与财政决策、监督财政收支行为。实现财政民主化的基础就是要及时全面准确的披露财政信息。按照我国现行的财政信息公开相关法规,主动向社会公开的财政信息主要是预算、决算表,以及收入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编列到款的科目,这与公共财政、“阳光财政”、“透明财政”有较大距离。由于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是对资金的全过程跟踪,逐级确认科目资金在中央、地方各级财政的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涵盖财政资金的拨付、流转和使用情况。合理运用审计公告制度,可以将科目资金使用的最末梢完整的呈现在公众面前,使群众能够参与到财政的决策和监督之中。
二、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实践情况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审计署对中央财政本级和转移支付给18个省的三个款级支出科目资金进行了审计,并于2013年6月了审计结果公告,这是开展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审计的首次实践。
(一)审计的主要特点 (1)审计的支出科目的社会高度关注度高。审计的三个支出科目资金分别是节能环保类下的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三个款级科目资金,这三个款级科目下共有30多项财政专项资金,有涉及群众日常生活的空调、热水器等节能家电补贴资金,北方采暖区供热改造资金;有涉及工业生产的节能技术改造资金,淘汰落后产能资金;还有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资金。这些专项资金与人民群众生活,社会工业生产息息相关,关注度高,同时也是政府运用财政补贴、奖励等经济手段调节市场、引导节能环保发展,履行政府节能环保职能的主要方式。
(2)审计抽查的项目多,资金覆盖面广,有效的监督政府节能环保履职情况。2011年和2012年,中央财政预算共安排本级和转移支付给18个省三款科目资金共计818.83亿元,涉及8328个项目,审计延伸项目共计5044个,涉及资金621.09亿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资金总额的60.57%,75.85%。审计工作通过详实的数据、具有说服力的抽查数量和覆盖中央、省、市、县、项目单位五级的抽查面,实现对政府节能环保履职情况的有效监督,对财政资金引导、促进节能环保政策的效益和效果做出了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
(3)审计结果公开透明,给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审计结果公告将348个存在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的项目单位全部公开,改变过去审计结果公告中简单举例、点名等不透明的公告方式。在审计结果公告长达34页的附表中,详细列出单位名称、承担项目的内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问题金额、整改情况等内容。审计公告引起社会公众对节能环保中的部分专项资金的效果和作用展开讨论,如节能家电补贴政策在帮助行业度过难关、树立消费者对节能家电的购买意识后,该项资金的政策效益逐渐减小,并带来了保护落后技术产品,诱发家电企业骗补等负面效果。政府在2013年5月底停止了部分节能产品补贴项目,这一举措得到广泛的认可。
(二)审计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审计署组织的这次科目资金审计是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三款科目资金的预算安排、资金拨付、管理使用、项目建设以及决算真实完整五个方面内容开展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中强调从资金政策设计、规划制定、项目实施等方面,分级次、分部门、分环节发现每款资金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
(1)审计的主要内容。一是预算安排,包括三款科目资金投入的总量、专项资金种类、支出结构和方向、增减变动情况,专项资金的设置依据、分配标准、分配程序以及绩效情况;财政部门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三款科目资金预算安排、预算下达、预算调整、预算编制情况。重点分析专项资金设置的科学性,揭示分配制度不配套、不完善,资金分配不合理、不合规等问题。二是资金拨付,包括三款科目资金的下达、结余、结转情况,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资金拨付使用的范围等。重点揭示滞拨、截留、改变资金用途,影响资金效益等问题。三是管理使用,包括使用三款科目资金的项目单位的申报、获批、资金配套和管理使用等情况,有关部门对项目的审核、批复、验收等情况。重点审查申报的真实性、资金管理使用的合规性,揭示违规审批、骗取资金、挤占挪用、重复申报等问题。四是项目建设与政策目标,包括三款科目资金项目建设的数量、类别、资金以及财政资金的拉动效应,检查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重点揭示项目未按期开工、建设迟缓、建成后未达标等问题。五是决算真实完整,包括核实三款科目资金涉及报表的编制是否合规,确认的收支数字是否真实,报表编制是否完整,预算调整是否合法等。
(2)审计的主要作法。一是采取统一指挥、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联合审计方式。审计署设立专门的科目资金领导小组,组织审计署相关业务司、驻部委的派出局、驻地方的特派办实施联合审计,各部门密切配合,实现对三款科目资金从中央、省、市、县、项目单位的全过程审计。二是采取统一目标、方案、标准开展审计工作。科目资金审计的审计组遍布三款科目资金涉及的中央各部门,以及全国18个省,但各审计组审计目标、审计工作方案、审计调查报表、审计调查的内容范围和数据指标都是统一的,科目资金领导小组制作了三款科目资金的审计操作指南,确保参审人员实施审计、汇总结果、问题处理等方面的统一性。三是采取计算机审计技术。在三款科目资金预算管理、资金拨付审计环节,将财政部门预算执行管理数据与国库集中支付数据进行关联分析,锁定财政资金停留在中央、还是在省、市或县,通过计算每个地区的资金规模和项目个数,统计每个项目获取的财政资金补助种类,提高审计效率。在节能汽车、节能家电推广补贴资金审计中,充分利用被审计单位的产品推广电子数据库,通过与相关外部数据进行关联和比对,运用计算机审查套骗取财政补贴资金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 (1)审计抽查工作量大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本次科目资金审计的现场审计工作约4个月,延伸审计项目5044个,月均延伸1261个项目,每个特派办平均延伸280个。每个特派办投入约30人,但科目资金涉及的项目点多、面广、相距甚远,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
(2)审计人员缺乏节能环保领域专业知识。本次科目资金审计涉及大量节能环保方面的专业知识,如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涉及到节能量的计算,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涉及到的光伏知识,这些知识是审计人员所不具备的。审计人员在缺乏专业知识的前提下难以对项目的政策目标实现情况进行确认,难以精细化的评价专项资金的政策目标效果。
(3)对资金预算分配环节决策者的追责难度大。本次科目资金审计涉及的专项资金,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来分类,均属于特殊利益支出,这些支出所提供的效益被一部分特定的部门、公司享有。由于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不高,拥有财政决策权的管理者在预算决策过程容易出现根据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出发做出决策的情况,导致人情经费、权利寻租的发生。三款科目资金审计中揭示了专项资金存在的虚报冒领问题,但查证问题表象背后的决策程序、利益关系时,面临取证等诸多困难,削弱了审计监督对预算分配决策人的追责力度。
三、结论
当前国家审计以支出功能类科目资金作为切入点,对相关科目进行审计,是我国国家职能向社会管理职能转变,国家公共财政建设,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职责的内在需要。为更好的开展科目资金审计,还需加强研究分析、创新审计组织模式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对科目资金审计的基础性研究分析 加强对财政支出项目的分析,明确该科目对应的政府职能,分析科目支出的增减变化和预算决算,科目对应专项资金的种类和特点,专项资金存在的财政风险因素等,为科目资金具体审计科目的确定提供科学参考。加强财政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研究,创建审计部门与财政管理部门在财政管理数据的互联和互通,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作用。研究每款科目相关财政资金预算分配的决策过程,研究财政绩效指标体系等等。
(二)提升对科目资金审计查出问题的研究分析水平 科目资金审计的内容和范围相对于某一项专项资金审计而言,更加系统和全面,审计发现的问题呈现多样性,有地区性的问题、有部门性的问题、有项目自身性问题。审计在问题的研究分析中,要重点分析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查找问题成因。但单个专项资金的问题提升到整款科目资金的功能层面,探寻政策缺陷,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工作服务宏观决策的作用。
(三)创新科目资金审计的组织模式 在审计的时间上,向前“延长”,审计机关在当年预算执行审计之前确定需要开展审计的支出科目,提前开展科目资金审计。在审计组织上,在集中审计署审计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省、市、县审计机关的力量,将部分项目交由地方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的统一要求开展就地审计。在专业知识上,审计人员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聘期相关行业和技术的专家,取得外部支持。
参考文献:
我国自2002年下半年其对试点高校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运用,我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高校越来越多,其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本文简单总结和概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情况,并就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我国高校财政管理工作的影响情况以及高校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更好的提高高校财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事业的蓬勃、长效、良性发展。
关键词:
高校;政管理;问题;创新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也被广泛的应用到各地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不仅有效规范了财政资金的应用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强化了财政内部监督,也有效遏制和降低了现象的发生。下面,文章就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概述,总结和分析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我国高校财政管理工作的影响情况,并就如何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环境下进一步提高高校的财政管理工作水平展开研究和讨论,从而不断强化高校财政管理的水平,促进高校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概述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含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属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构成部分,是目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普遍运用的一种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模式。它主要指的是政府对财政资金支出全过程(包括预算分配、财政划拨、资金应用、银行结算、项目使用)进行全面、统一的控制和管理的制度模式。
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特征和原则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①账户是由国家财政部统一开设的单一国库账户;②管理结构包括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效的预算执行机构以及完善的检查监督机制;③由国家财政部门对劳务或商品供应企业进行直接财政拨款。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原则主要包括四方面,即:①法制原则;②效益原则;③便利原则;④积极稳妥分步实施原则。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财务管理的积极影响意义各地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够更好的规范资金使用情况,提高高校资金应用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有利于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益和水平。具体积极影响包括:1)能够有效促进高校财政资金的统筹规范和合理分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避免和降低盲目投资、资金浪费等问题的出现。2)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在财政风险方面的防御抵抗能力,保障高校财务资金的运作使用安全。3)能够有效加强高校对财政资金在支付使用方面的监督管理力度和效果,避免私自挪用、侵占、贪污等违规腐败问题的发生。
2、对财务管理的消极影响意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对其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不利影响。具体包括:1)较大的提高了高校资金预算工作的难度,削弱了高校应对突发财政风险的能力,给高校的进一步壮大发展造成了限制和影响。2)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中财务管理功能的缺失导致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受到严重影响,降低了财政管理的工作效率。3)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自主筹资方面的能力水平,限制了高校资金的来源渠道。4)复杂的审批划拨程序延长了资金到位的时间,导致高校资金支出时间较长,影响到相关的经济活动安排。
三、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加强高校财政管理工作的措施
1、健全和完善高校财政内控制度高校要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对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以及分配办法等工作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制度和各项内控制度,加强高校财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实现权、责、利的统一。同时,还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财政管理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对财政预算工作的强制性和硬性管理和控制,从而确保高校财政管理的秩序,确保高校科研、教学等工作的正常运行。
2、加强预算管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资金的筹措方面都已经基本形成了多渠道的经费融资体制,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财政管理工作时,必须要加强各个项目的预算管理和编制,建立“大支大收”的现代化高校财政管理新模式,并对财务预算工作实行统一的、综合性的管理和控制,从高校的全局角度出发,建立符合高校当前形势,能够满足高校各项建设、事业工作发展需要的科学、合理、有效、节约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从而确保高校财政工作的顺利进行。
3、深化高校财政改革,构建总会计师制度体系高校要根据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形势,结合当下高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格局,深化高校的财政工作改革,使高校的经营发展真正的面向市场,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同时,要根据当前高校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构建校长负责制的总会计师制度体系,加强高校财政工作的宏观调控,对各项财政资金进行统一的运筹和调配,从而综合的协调和平衡高校内、外部各个方面的利益。此外,高校还要不断加强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切实性,增强学校的投资效益和办学能力,从而确保高校经济工作的长效、良性循环运作。
4、大力加强财政审计工作高校必须要下大力气加强财政管理各个环节当中的资金统计、审核工作,特别是针对贷款资金的审查和管理工作。要积极的建立和完善审计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范措施,不断提高财政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扩大审计活动的范围和内容,严格审计工作的各项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加强对各种财政风险的分析和防范,从而确保高校建设的长效、良性发展。
四、结语
财政管理工作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和前提保障,对高校能否长久、持续的开展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背景环境下,各地高校必须要加强积极的创新和完善管理方法和模式,从而不断提高高校财政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水平,从而有效促进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长效、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会计师,2010(03):102-104.
[2]向桂云,尹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影响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07):141-142.
[3]乔学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2010(11):109+112.
二是抓协调配合,促审计工作全面开展。加强与组织、审计、监察等部门的衔接沟通,严把“三关”促机构编制责任审计任务落实。即严把政策关,看是否严格执行中央、省、市机构编制政策法规;严把机构关,看是否擅自增设机构、乱挂牌子,认真落实“三定”规定;严把编制关,看单位进人是否按“一表两单一卡”制度履行编制使用核准程序。目前,市编办会同审计部门已对全市38个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进行了审计,15个单位形成了审计结果报告。
三是抓审计程序,促工作方法规范有序。把规范工作程序作为机构编制工作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审计部门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前,机构编制部门将被审计部门(单位)的“三定”规定、人员编制等相关资料提供给审计部门。采取接到审计项目通知提供机构编制相关资料开展机构编制责任审计形成责任审计报告归入领导干部个人档案“五步工作法”,积极配合组织、审计等相关部门做好审计工作。
四是抓结果运用,促机构编制意识提升。审计结束后,集体研究提出机构编制责任审计初步意见,并形成结论纳入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归入个人档案,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将结果反馈被审计单位,对发现的机构编制管理不规范问题,责成审计对象认真查找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措施,切实整改落实,进一步严肃了机构编制纪律,增强了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机构编制意识。(陈建宏 E:WT)
淄博市博山区检查行政审批工作
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巩固前段工作成果,近期淄博市博山区集中时间对全区行政许可(服务)“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一次检查。
此次检查由区编办联合区监察局、区法制办、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组成检查组共同进行。检查的内容包括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清理情况、完成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情况、加强窗口建设情况、完成联合审批等创新审批方式情况、健全行政许可过错追究制情况、创新创优工作情况等6个方面,并进一步细化分解为17个具体小项,逐一进行检查。
检查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单位自查。要求各相关部门、单位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开展自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对照检查内容和工作要求形成书面汇报材料。二是实地检查。检查组通过到相关单位听取负责人汇报,查阅相关材料等方式进行实地检查。三是反馈整改。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当面进行反馈,督促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整改。
(博山区编办 E:CWK)
惠民县编办深入部门督导职责调整落实情况
为了解有关部门对部分职责调整文件的落实情况,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惠民县编办因势导利,抓好“四点”扎实开展了部分部门职责调整落实检查工作。
一是自我梳理,核查文件落实。惠民县编办自2011年12月以来,结合上级有关精神,对节约用水、城镇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等职责进行了理顺和分工。文件要求各相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有关工作。二是严格标准,细化检查项目。为做好检查工作,惠民县编办制定了部分部门职责调整检查方案,细化分解各项检查内容,要求各部门严格标准,对照检查内容逐项梳理,认真分析落实情况,查找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三是不走过场,实地座谈走访。惠民县编办联合监察局抽调业务骨干,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座谈了解、走访管理对象等形式,深入一线逐项核查责任落实情况,查找部门职责落实存在的问题,听取部门对完善职责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检查工作不走过场,扎实有效。四是强化督导,切实整改不足。检查组将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各单位,并要求各单位明确整改重点,落实整改责任,限定整改期限,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整改,并形成整改方案报县编办、县监察局。县编办和监察局届时将对各单位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赵亮 徐维克 李琴 E:LDQ)
东营市河口区编办完善出入编办理程序
为进一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调配录取人员编制办理程序,河口区编办规范流程、健全机制,积极采取四项措施,狠抓四个“保证”,全面完善出入编办理程序。
一抓流程公开,保证宣传引导。在原来流程图的基础上运用PPT软件制作了一种动态的入编手续流程图,办理手续的人员只要打开此流程图点击播放之后,就会自动得一步步呈现出编制办理的相关手续,清晰直观且容易理解。同时向各单位公开业务咨询电话,在部门网站上增加在线咨询平台,解答相关流程问题,加强对需要办理出入编手续人员的帮助引导。二抓规章制度,保证服务质量。在办理相关编制调整手续时严格遵循“一次性告知”制度、“同岗替代”制度、“热心服务”制度和“限时办结”制度。三抓交流互动,保证齐抓共管。建立健全了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编制部门根据组织部门提供的人员任免调动介绍信办理出入编手续,财政部门根据机构编制部门核准的人员编制拟订财政预算、核拨经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机构编制部门提供的人员入编记录办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各类社会保险手续,形成了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机构编制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四抓及时公示,保证阳光透明。利用EXCEL软件建立各种增人、减人台账,根据人员调动情况及时更新电子台账,并相应调整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做到第一时间公示公开,同时公布单位电话、邮箱及部门网站交流平台,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质询,确保机构编制实名制工作阳光透明。
(东营市河口区编办 E:CWK)
日照市岚山区出台编制人员管理办法
近日,日照市岚山区出台了《岚山区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人事工作管理办法》,从四个方面对编制人事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
一是坚持机构编制专项管理原则。凡机构编制事项必须报机构编制部门按程序专项办理,由机构编制部门“一家受理、一家承办、一家行文”,未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不得提交相关会议审定。各机关事业单位不得突破核定的编制数量。对职能弱化、人员结构不合理、体制建制面临调整的,暂不安排使用编制,并适时调整机构、缩减或收回编制。
二是规范编制人事调整工作程序。对机关新录用公务员、干部(复退军人)安置、事业单位人员补充、高层次人才引进、区外机关事业人员调入、区内机关事业人员调整、借调人员管理等10多项人事调整工作具体流程进行了明确,从源头上控制人员无序增长,进一步凸显了机构编制“龙头”地位。
三是明确各职能部门管理权限。继续实行机构编制人员与财政预算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机构编制部门未列入编制实名制名单的人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不予办理工资和社会保障手续,财政部门不核定预算、不核拨经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调整时,财政部门按照编制许可通知书或销编通知书时间调整人员工资经费。
四是严肃编制人事调整工作纪律。组织、纪检、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职责,密切配合,认真做好相关工作。凡未按照本办法规定使用编制调整人员,一律无效。凡违反编制使用和人事纪律补充的人员,责令予以清退,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领导的责任。(钟耕平 E:WT)
淄博市编办开展机构编制核查工作“回头看”
为进一步巩固机构编制核查工作成果,检验机构编制核查的成效,淄博市开展了机构编制核查工作“回头看”。重点围绕机构编制核查的主要内容、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建设等内容,查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一是查看核查的主要内容是否准确。主要包括: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个数、名称、隶属关系、经费来源与实名制数据库、基础台帐、批准文件是否一致;行政、事业编制和实有人员与批复文件、实名制数据库、工资表中的编制数、实有人员数是否一致;领导职数配备及执行情况是否一致;各类档案资料是否齐全完备、装订整齐、存放有序、索引规范。
二是查看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否建成并投入使用。主要包括:机构编制信息是否全部入库;实名制数据库中单位名称、规格、经费来源、职责任务、编制、领导职数、内设机构名称和历史沿革情况是否与批复文件相一致;实名制数据库实有人员的姓名、出生年月、职务、身份、人员类别、占编方式等内容是否准确真实;是否按照省里要求实现了省、市、县间的互联互能,网上运行,动态监控。
三是查看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建设是否健全。主要包括:通过核查对上级明确要求整改的事项是否整改到位;是否建立健全了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制度、基础台帐;是否建立起机构编制管理的长效机制。(于海滨 E:CWK)
昌邑市编办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
一是建立调研论证制度。对市直各部门单位提出的机构编制变更事项,列入专题调研论证计划,安排相关人员进行调研和考察,提出拟办方案,按机构编制管理权限研究审议。
二是强化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在全市党政群机构“三定”方案确定之后,除中央和省有明确要求外,原则上不再增设新的行政机构。严格控制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因公益服务事业发展需要,确需增设事业单位机构,原则上在现有总量中进行调整,严格按“撤一建一、总量控制”的原则办理;对确需新增事业编制的,根据“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的原则,一般实行在部门或区域、行业、系统内,经费管理类型相同的机构之间调剂解决。
三是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所有机关事业单位进人,必须事前办理编制限额、编制结构和领导职数审核手续,不得先研究进人再核对计划、审核编制。机关事业单位补充人员后,办理入编手续并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一人一编,编岗(职)统一”,并通过一定形式向社会公示。
四是强化部门联动制约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机构编制与人员增减、工资管理和财政预算相互制约机制,逐步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的综合约束机制。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同意设置的机构和核批的编制、领导职数范围内,组织、人社部门才能配备人员、核定工资及办理社会保障手续,财政部门才能列入政府预算并核拨经费。(昌邑市编办 E:ZY)
诸城市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认清重要意义,抓好重点环节。深入实地调研,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仔细斟酌下放管理权限;同时,加强对试点镇考核,确保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二、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机构设置。市编办科学界定试点镇政府职能,重点强化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昌城镇和辛兴镇按照一类镇标准设置行政机构5个、事业机构6个。核定行政编制49名,事业编制45名,领导职数9名。镇党政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由镇领导副职兼任,另可配备1名副科级的副主任。试点镇原有的部门派驻机构名称和规格不变,其他部门不再新设派驻机构。
三、提高行政效率,下放管理权限。市编办坚持能放则放和依法下放原则,用程序化确保“谁的权限谁下放”。一是征求22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意见。通过反馈,我们发现有很多职能相近的部门对部分下放权限有争议。例如市公安局和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对于路面以上停车位的管理权限存在争议。二是召集有反馈意见的部门进行座谈。让各部门分管领导阐述权限归属理由,充分协商酝酿,达成下放权限协议。三是提交市政府常务会研究。下放权限的市直部门领导列席会议,最终确定昌城镇放权事项94项,辛兴镇放权事项102项。同时,着力做好下放权力的承接,明确责任、加强监督,防止简单地一放了之。
四、以考核促改革,以督查保落实。诸城市委、市政府将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纳入授权部门和经济发达镇领导班子考核重要内容,着重考核下放权限是否到位。下放、委托给试点镇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一律进入镇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对于县级权限内的审批事项,由试点镇办理审批,市局备案;需上报国家、省和市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的事项,由试点镇办理预审,市局转报。同时,市督察局、市扩权强镇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督促,及时通报工作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诸城市编办 张璐 E:ZY)
烟台市福山区编办推进“三大体系”建设
2011年以来,福山区编办以镇街机构改革为契机,通过抓好区、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和镇街考核评价体系“三大体系”建设,着力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有力推动了基层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群众办事更加方便。改革后,各镇街设立群众工作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等综合性便民服务机构,积极推行为民服务全程制,逐步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一是加强机构建设。7个镇街和1个园区共设立8处便民服务中心,229个村级便民服务点,逐步实现与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联网,区、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二是实行“一站式”服务。镇街所有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都在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理,2011年以来,累计帮助群众办理各类事项19851件次,切实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方便了基层群众。
农业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产业发展更有保障。结合镇街机构改革工作,着眼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重点健全了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目前,7个镇街均设立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明确其履行农业技术推广、产业发展、综合指导服务及农产品安全监管等职能;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在镇街设立了4个分所,为农村畜牧兽医管理提供了保障。同时,为基层涉农岗位核定了编制,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基层考核评价体系日渐科学,区镇关系更趋合理。根据镇街发展的现实需要,把建立健全与镇街职能相适应、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区委、区政府统一组织对镇街的考核,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作为镇街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减少了不必要的考核项目。同时,完善镇街与派驻机构相互支持、协调配合工作机制,派驻机构接受镇街党委、政府的统一指导,领导干部任免事先征求镇街领导的意见,考核上实行条块结合、以镇街为主的办法,提高了基层单位考核评价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理顺了区镇条块关系。
(福山区编办 秦猛 E:ZLH)
高青县编办“四个着力”强化自身建设
为适应机构编制工作新任务、新要求,高青县编办通过四个“着力”,提升人员素质,强化自身建设。
一是着力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编制工作无小事”的理念,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责任心,对工作做到尽心、尽职、尽责。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谋划,力求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为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保障。二是着力创新创优。跳出“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加加减减”的思维定势,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找准切入点,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研究解决问题。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从业务审批向政策研究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指导转变,从布置任务向监督检查转变。三是着力提质提效。强化超前意识,多思考“怎样去办、怎样办好”,提高工作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发扬干实事、重实效的优良作风,抢速度,提效率,做到“当日事当日毕”。优化业务流程,推行“一站式”服务,将各科(局)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完善目标任务督查机制,加大督查力度,以压力促动力,以约束提效果。四是着力塑造形象。以建立健全制度为着眼点,完善管理措施,严明工作纪律,规范运行程序,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扎实开展争创“认真专业务实标兵”活动,大力弘扬认真负责的态度、专业精湛的技能、务实深入的作风,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熟练、作风扎实、服务一流、廉洁勤政的干部队伍。
(高青县编办 E:CWK)
邹城市编办积极推进驻村帮扶工作
【关键词】 政府 绩效 审计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其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独立性的监督活动。可以说,政府绩效审计就是一种将经济监督与经济管理结合起来,对经济活动的节约、效率和效果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的审计方法。
二、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观念较落后。由于在我国审计界,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局限于一个比较小的范围,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只是对这个名词有一些初步印象,至于它的实际内容是什么、具体该如何操作,还知之甚少。从目前仅有的一些文献资料来看,大多数还停留在对国外有关情况的介绍。甚至有些人认为,绩效审计是西方国家的产物,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现有的审计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再去搞这种花俏的东西,似乎意义不大。加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旧的观念被打破,新的观念尚未树立;社会上存在着不良的道德风气,审计的社会地位与其所发挥的职能不相称;财政、经济活动透明度不高;法制的不完善导致假账盛行;许多预算支出单位的负责人责任心不强、观念陈旧、对审计工作不甚了解甚至有抵触心理。这些因素无一不影响着绩效审计的发展。
2.政府体制不够健全。虽然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化,许多机构仍在大范围大力度的配置社会资源;缺乏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政府办事效率低下;政府部门的职权交叉,管理效率低下;的公开透明度不高;另外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存在、腐败现象。作为绩效审计主体的政府审计机关也存在同样缺陷,而在更深层次上制约和影响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3.审计范围较窄。目前,在我国政府审计实务中,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并不太多,主要表现在:(1)对于主要的公共部门也即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开支、专项资金,现在还很少开展绩效审计。(2)国有企业是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最早的领域,但最近一些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得以改革和完善,注重企业绩效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自觉行为,这些企业的绩效似乎已不再是政府审计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有向内部审计倾斜的趋势。(3)财政是公共资金的最初源头,目前的财政审计把主要力量放在真实和合法上,出去的资金只要符合规定的开支渠道、对方也确实收到就可以了,至于资金是否用于原定的目标、其效用如何,则往往不太深究。(4)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兴起,对政府采购活动的审计已经开展了好几年,目前主要关注的仍是真实、合法和合规,对于整个采购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考虑不多。
4.审计标准缺乏。1999年以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制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为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规范企业效绩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既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也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准则性质的可操作性指导文件,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导致政府绩效审计难以深入。
5.审计人员素质偏低。我国现有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1)审计师实务知识较多,而理论基础薄弱。目前的审计人员普遍缺乏公共管理、行政法规、财政财务和现代审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对政府管理知识不甚了解。(2)对传统审计技术较熟悉,而对现代审计技术较陌生。(3)现场作业经验丰富,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部分人员的政策理解水平、业务技能较低。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政府绩效审计的效果。
三、促进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
1.加强审计宣传,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加强政府绩效审计宣传是树立绩效审计观念的方式之一,绩效审计的宣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领导在重要工作会议上提出、开展专业培训班、通过媒体宣传等,通过宣传,让绩效审计的理念深入人心。
2.深化我国政府体制改革。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关系,优化政府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政府部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状况,有利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经济,促进政府审计由纯粹的监督机制向完善的公共财产激励约束机制转变,从而解决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问题。政府部门效率的提高可以促使其致力于公共财产效益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良,进而也会更加重视审计部门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效益性、效率性的审计。这样,政府绩效审计也会得到深入发展。
3.完善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关键的一环,因为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在政府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审计中取得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结合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准则,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政府绩效审计准则。在准则中要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基本形式等作出规定。同时,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也是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刻不容缓的措施之一。另外,针对弹性较大的、容易使公平性受到损害的项目或领域,要通过认真总结经验再作一些补充性质的规定,来不断的完善。
4.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绩效审计需要较高要求,如需掌握公共管理学、电子计算机、工程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而现有审计人员大都缺乏这方面知识。因此,应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政府绩效审计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汉庭.中国政府审计学.延边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