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5: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

篇(1)

本文以矿产资源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IMM模型,同时参考国内外学者对信息化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提出的企业信息化基本评价指标,并运用具有匿名性及统计性的德尔菲法提出修正后的五阶段成熟度模型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由此构成了本文评价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体系。一套完整有效的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必须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系统性原则。所以,在推出了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之后,从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考虑,需要对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进行量化分析,这就必然涉及到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的衡定问题。由Saa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5]作为处理定性问题定量分析的通用方法,不仅能有效处理多目标决策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同时具有灵活简洁的优点,因而本文引入AHP方法来确定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实现对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定量分析,进而对矿产资源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

1评价体系构建及数量分析方法

1.1评价体系的构建(1)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模型构建。左美云等[3]提出的五阶段信息化成熟度模型(IMM)对后继学者及管理者在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问题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IMM模型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础模型,在具体运用时,还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更为具体的细分类指标。因而,本文引入IMM模型,并运用德尔菲法,最终确定针对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五阶段评价模型并制定出与之相应的细分类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评价体系。需指出的是,考虑到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尤其是在现代工业化企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借鉴专家反馈的信息,本文由此提出的评价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五阶段评价模型与IMM模型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我们将IMM模型中强调计算机技术的技术支撑级改进为信息技术引入级,这一改进体现了在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突出作用。其余4个信息化成熟度层级分别为:信息系统普及级、信息系统集成级、信息资源管理级和信息化成熟级,而且模型中的各层级从信息技术引入级到信息化成熟级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层级越高,说明企业信息化程度越高。该评价模型中的各阶层所反映出来的关键特征或关键状态见表。以上是我们建立的反映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五阶段评价模型,然而该评价模型仅仅是反映企业当前信息化所处的状态,而该状态的具体特征却需要由具体的评价指标来呈现,因此,还必须构建相应的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系统地评价企业的信息化水平。(2)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当然,要构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必须要遵循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系统性的构建原则。具体而言,科学性,是指从实际出发,注重企业信息和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可操作性,则注重指标设计既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同时能将其量化,以便于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分析;系统性,则强调指标设计在尽可能少的基础上,保证评价指标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当前企业整体的信息化程度,并且能够对企业未来的信息化进程也能有一定的反映和指示。根据这3个原则,并结合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的实际、刘志妍以及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的企业信息化基本评价指标,同时采纳信息专家对初始信息指标的反馈信息,最终确定了以企业信息化应用环境、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情况、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人力资源投入情况和企业信息化收益情况为一级评价指标和相应的19类二级评价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其中,5个一级指标的设定,参照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的企业信息化基本评价指标,不同的是,考虑到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不仅运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更多的是为各个具体的执行目标所服务,同时,安全更应该是矿产资源企业基础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本文用信息化应用环境替代了基本指标中的战略地位,同时将基本指标中的安全指标并入到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情况指标中;对于19类二级评价指标的设定,其中,企业信息化规划及预算制度情况、CIO的地位及权利、企业网络性能情况、办公自动化状况、决策信息化水平、企业信息化技术人才情况、企业信息化培训水平以及企业资金运转率情况来自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基本指标,而基础数据库建设情况、生产过程信息系统建设情况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引自于刘志妍,其余指标为本文参考专家建议而设立。评价体系各指标的具体内容见表2。至此,我们建立起了评价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五阶段评价模型和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要准确地对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还必须将具体的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分析,并将量化结果转化为相应的评价模型,以实现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对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

1.2数量分析方法(1)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衡定方法。目前,由Saa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法)作为处理定性问题定量分析的通用方法,不仅能有效处理多目标决策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同时具有灵活简洁的优点,因而本文运用AHP方法来确定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的权重,具体的权重确定过程可参见Saaty以及刘志妍。然而,当前确定的权重是否合理有效,还必须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后才能确定。当一致性比例CR<0.1时,才可认为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进而说明当前确定的权重是合理有效的,否则,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订,直到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至此,我们得到评价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的权重,则可根据专家对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分得到企业最终的信息化成熟度分值,最后再将该得分与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与评价得分的数量关系表进行比较,由此得到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总体评价。于是,我们需要得到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与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测评得分之间的数量关系。(2)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得分与信息化成熟度等级的数量关系。需指出的是,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尤其是矿产资源企业要达到信息化成熟级是非常困难的,而要实现信息技术的引入级却是很容易的;当企业达到信息技术普及级后,通过制定信息化管理规范以及加大信息化基础建设也较容易达到信息化系统的集成级;但是当企业达到信息系统集成级后想要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级或是由信息资源管理级提升至成熟级时,企业却必须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积累期。基于此,同时参考信息专家给的指导意见,我们最终将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与企业评价得分之间的数量关系见表4。

2数值算例

2.1算例说明将具有全国煤炭“百强企业”称号的某矿业公司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采集到关于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相关信息,随后将该企业的相关信息发至5位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并要求专家对该公司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分,最后将信息化专家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实现对该矿业公司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通过比较评价结果和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真实情况,以验证本文推出的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适用性。

2.2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运用AHP法来确定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且将各信息化专家对各评价指标的评分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所有检验结果均小于0.1,即各专家的评分是客观有效的,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中,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和信息化的应用的权重达到了0.69,由此可见,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以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同时,在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评价指标中,企业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信息化安全保障占到了该评价指标的73.47%,因而说明,企业在信息化基础建设过程中,企业应将自身的基础数据库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尤其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不仅能够让企业了解当前及过去的历史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企业从历史数据中发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当然,在建设基础数据库的同时,企业的信息安全保障也必须同步跟进,以保证企业的信息及商业机密等不被泄露,从而保全企业的利益。此外,在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评价指标中,企业生产过程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系统间资源共享程度以及信息系统集成情况占该评价指标中的比例超过了70%,由此可看出,目前矿产资源企业在信息化的应用上主要集中在生产和管理流程上,而且注重企业各信息系统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2.3数值算例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结果将专家反馈的关于算例公司(具有全国煤炭“百强企业”称号的矿业公司)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的评分和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相乘,进而得到关于该算例公司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得分,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情况见表6。从表6中算例公司信息化成熟度的平均得分来看,该矿业公司在各项测评指标上的得分均不高,尤其是在决策信息化水平以及电子商务状况的评价指标上得分较低,说明该矿业公司运用现代信息系统进行决策,以及开展网络销售与预定等电子商务活动的水平还比较低。尽管如此,该矿业公司在生产过程信息系统建设、企业网络性能、企业网站建设,企业信息安全保障情况以及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得分较高,这反映出,该矿业公司在安全生产、作业流程的信息化及信息安全方面做得较好;企业重视信息化,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从过去冗杂的业务流程和制度管理中逐步解放出来,以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率及营运能力,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该矿业公司目前的信息化特征是,企业具有较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企业信息化在管理层及员工中得到重视,公司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共享程度还比较低,企业的信息决策水平以及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水平也比较低。总体来看,该矿产企业的信息化还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具体是哪个阶段,则需要通过比较企业的最终得分和评价得分与评价模型的分类标准之间的量化关系表(表4)来确定。将表6中算例公司所得的各项信息化成熟度测评指标的最终得分相加,进而得到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总体得分为43.82分,再将该得分与表4所示的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分类与得分之间的量化关系进行比较,可以得到该矿业公司的信息化成熟度属于信息系统集成级。处于信息系统集成级的企业表现出来的信息化特征为:具有较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信息化意识在员工中得到进一步增强,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初步实现共享,并开始筹建统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网络与企业的门户网站基本建成。通过将该矿业公司目前信息化水平所反映出的实际特征与信息系统集成级应有的特征进行比较,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两者的匹配度很高。因而说明,本文针对矿产资源企业提出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能够为矿产资源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最后,通过评价矿业公司的信息化成熟度之后,就该矿业公司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而言,该企业若要进行更进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则重点除了继续完善其生产管理制度和系统的建设、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水平之外,还应该着重加强企业如何提高决策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电子商务水平,以及各系统间的信息共享水平。

3结论及建议

篇(2)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测度体系 评价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 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 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内容主要涉及评价专家组的组成,评价过程的安排,评价步骤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定等。

篇(3)

近些年来,国内企业信息化发展势头很猛,应用范围也逐年拓展和深入。然而,就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本身而言,我们经常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企业的应用是失败的;一种是说他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总体上是成功的。那么企业信息化的成败是如何界定的呢?应该如何评估企业信息化的效果呢?

首先,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指上线成功,一个是指应用成功,这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只有成功上线的信息化系统才谈得上成功应用。抛开那些颇有争议的过细的指标体系,可以从一些可控的关键指标要素来分析信息化系统上线的成败。信息化项目的关键要素一般只有三个,即时间、成本、质量,可以把这三个要素作为判定信息化项目成败的标准。即项目有没有在进度上超出计划?项目在成本上有没有超出预算?项目在质量上有没有满足需求?系统的功能是否符合需求计划?系统的信息处理和运行方式是否合适?项目的整体运行状态是否适应企业的运营体系?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则基本可以判定项目是失败的;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不确定的,则说明项目的建设是不彻底的,也是存在风险的;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全是肯定的,则基本可以判定项目的上线是成功的。

其次,对于企业而言,衡量信息化成功与否的更为重要的一个层次是指应用层次。关于应用的成功与否,其判定标准同样可以包括很多层次。比如,实现基本的电子化成为一个基本的标准,企业经营指标因信息化的实施大幅提升可能会是更高的标准。如果经过评估,相应的指标达到了预期的标准,则可以视之为成功,如果不能达到设定的标准尺度,就算是失败。

第三,从评估方法来看,要考察信息化应用成功与否,从最高水准的评估来看,是要采用完整的评估模型与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一定的标准,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效果进行分析。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可以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估,缺点在于实施起来一般需要动员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时间等资源。

最后,从相对完整的评估来看,在信息化效果评估过程中,一般需要考虑评价指标、指标的参照标准值、指标的权重等几个方面。从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来看,所涉及的指标一般都包括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定性指标一般包括科学决策、管理改进、人员积极性、客户忠诚度、渠道忠诚度、信息共享与安全、员工电子学习意识、员工素质等;定量指标一般包括生产周期、库存周转、订单处理速度、供货周期、采购周期、财务核算周期、资金周转、研发周期、服务时间、各项成本降低等。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定性的指标能够量化的,也要尽量将其转化为定量指标。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确定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从指标值的参照标准来看,首先主要是要跟企业原有水平做纵向对比,形成目标值,可以通过不断超越自己来提高信息化应用的水平;其次,要跟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做对比,通过比较测度,以衡量自身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水平。评估过程中,可以通过单项指标与综合指标分别来测度企业信息化在总体上的表现。

篇(4)

[关键词] 乡镇企业 评价指标 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各行业显现出来的巨大推动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引入信息化手段用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乡镇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大型企业和城市中小型企业,有多种因素制约了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乡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在诸多影响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当中,尽快找到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发展瓶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的乡镇企业在制定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时,首先要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水平,然后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规划,在企业现有条件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重点突破,这样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切入点的选择源于企业对自身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定位和对信息化建设各方面工作的意愿强度。

一、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评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可以使用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2年底推出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但是该体系主要是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基本是针对大型企业进行设计的。由于乡镇企业具有不同于大企业的特点,自身在资金、人才、管理者信息化意识、经营管理制度和外部环境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因此设计面向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企业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

1.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近几年国内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所加强,我们参照这些研究,结合北京市乡镇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和特点,提出了一种用于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评价指标的说明

由于乡镇企业在地域差异、信息获取渠道和能力、企业办公以及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因此我们在指标中对已经研究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了一些修改。乡镇企业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各种支持优惠政策的施行,农村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增加了环境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并调整了部分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专家结果的基础上,辅之我们的调研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确定。确定权重时着重考虑了乡镇企业首先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以长远的观点来对待信息化建设产生的效益问题。

对指标1,由于乡镇企业普遍在信息化投入上不足,所以在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中仅比较占上一年度的固定资产投入就能反映出该企业的投入情况。对指标2,把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这一指标的重点转移到办公室工作人员,不计算车间等部门的一线工人人数。指标11和指标13同样以办公室人员为基数进行评价。对于指标6,由于企业进销存业务实现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础,对于乡镇企业来说也比开展ERP等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故增加了这一指标。对于指标15,由于乡镇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资金运转和库存周转的影响普遍较小,我们将其调整为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办公强度的降低,这样能更接近于乡镇企业的现实情况。在一级指标环境因素中,突出了政府支持力度的作用。在我们的调研中,北京市对乡镇企业信息化的支持是推动和促进调研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由于同一乡镇或临近地区类似规模的企业之间交流频繁,其信息化建设情况彼此会互相影响。

我们用此指标体系对北京市远郊区的一个制造业乡镇企业进行了调研。分值一项是该企业不同层次多人调研结果的平均值。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得出该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数是37.15,数值表明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二、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设计

1.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组成

为了充分了解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各方面的意愿方向和意愿程度,我们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意愿调查指标的说明

我们根据征求意见的问卷结果和企业能自我解决的一些方面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由于外部环境的情况非企业能够解决,且多数属于不确定因素,在指标中未加入相关内容。因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分析企业近期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强度,故对未来一年内的预期进行意愿调查。意愿指标的权值参照评价指标设定并参考了调研数据平均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了经验调整。每项意愿的分值项是对乡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信息化相关部门经理进行意愿调查后得出的无量纲数据的平均值。

根据意愿指数计算公式:EIWI=∑PiWi 可以计算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指数。其中EIWI是企业信息化意愿指数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Wish Index,Pi是第i项指标的调查结果,Wi是第i项指标的权值。对计算出的意愿指数进行评定,依据表3。

对上面的制造业乡镇企业调查后,该企业的意愿指数是53.49,表明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属于中等强度。

三、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切入点的研究

参考分值较高的意愿指标,可以确定企业近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若干个工作方向。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在这些方向中找到比较适合企业情况又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方向和切入点。

对我们调研的某制造业乡镇企业,从其上面的意愿调查指标中分析出该企业具有强烈改进愿望的前七项指标(分值大于60),其结果如表4。

表中的权重A是意愿调查指标的权重,分值A是意愿调查的分值。权重B是评价指标中二级指标乘以一级指标的综合权重,分值B是评价指标的分值。在“相关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只列出了相关指标中综合权重最大的一项。

在上表中,意愿指标“对IT应用技术人员的聘用”反映的意愿强度是第三位,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最大,得分却很低。同时此指标分值的提高也会提高评价指标11和13的得分。调查该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仅有一名兼职的信息技术员,没有独立的信息技术部门。

意愿指标“对企业网站的投入”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第二位,同时对评价指标8、10和18也会产生影响。

对“仓储部门信息化的投入”、“对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和“对销售部门信息化的投入”三项主要意愿指标,也需重点考虑。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给出如下的发展建议:从引入1~2名信息技术人员入手,定期开展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仓储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员工。以企业网站建设为切入点,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水平。以建立库存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为企业近期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有所发展之后,可以重新进行评价调查和意愿调查,开始寻求新的信息化建设瓶颈问题并据此找到解决方案。

四、总结

如何在诸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找到着力点,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工作水平并取得实效是困扰很多企业的问题。本文以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把指标评价和企业意愿结合起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一个乡镇企业为研究目标,为该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本文的研究目的也正是寻找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并为此提供一个制定解决方案的途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情况的不同对分析方法进行调整,使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方案和建议能更贴近企业的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徐学军 施卫飞: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2]王亚军 栾加双: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方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

篇(5)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 典型 关键因素

前言

随着国有水平的提高,以及世界范围内信息化程度的日益加重,信息化已然成为了全球性的主流传播方式,而作为企业而言,无论是在进行市场调查、产品买卖、人员管理、资金调动等各个方面,都已然与信息化紧密的联合在了一起,尤其是近年来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是提升了信息化在企业当中的影响因素,所以基于此,笔者依据多年经验,就此问题进行延伸,详细的分析一下信息化带给企业的诸多影响,以及其中的典型相关分析。

1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

实现企业信息化需要有三个条件,第一就是保障企业内部关于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完善;第二企业信息化过程发展当中的成熟性;第三信息化作用于企业发展时的发展空间,所以基于以上三点信息化在企业当中的发展态势,我们将信息化的成熟度评价指标具体分为两点:1)基础。信息化基础包括基本通讯配置、局域网、网站的建设、Internet应用等,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前提。2)应用现状。信息化的实现不仅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还需要灵活的人员操控,所以应用水平也是信息化检验的必要前提,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

2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影响因素

作为企业来说,是面对社会的一种综合性发展机构,所以它不仅有内部的自身原因还有外部的影响因素,所以分析信息化成熟度的影响因素就必然要从其内部与外部一同着手。1)内部员工因素。企业是一个极为强调等级制度的综合提,从最上层的决策团体到中层的管理团体到下层的生产运作团体,有着相当严谨的等级划分,而无论是哪一个阶层在如今的信息化社会当中,其对信息化的掌握程度,都将影响到企业本身的发展。2)息化规划。信息化无论是作用于企业还是作用于任何一个机构团体在运行之初一定要考虑到对其本身的规划,以及统筹的安排,最终通过实验运行才能在企业当中推广,因为信息化完全是一种新的融入形式,所以无论在融入的过程当中带给了企业何种的帮助,在融入之初也难以避免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员的培训,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项涉及内部发展的改革,所以建设有效的统筹安排是促使其走向成熟的重点因素。3)投入因素。在实行信息化的同时,就意味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无论是在运行、管理、维护等任何一个方面都标志这有新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员培训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此时企业内如如果缺乏有保障性的投入,也会对信息化的建设产生重大影响。4)投资方向。信息化并非是企业运转当中的一个配件,以今时今日的信息化发展效果来看,其已然成为了可以左右企业发展甚至是主导企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因素,所以企业的投资方向是与企业信息化发展密不可分的,如何平衡、调节、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信息化发展的又一重点因素。5)规范化因素。良好的制度发展、良好的管理实施效果,是左右信息化的发展因素之一,在企业当中,信息化是唯一不受部门牵制的企业运行要素之一,它作用于任何一个发展部门的同时,也就相对的自身性的强调了规范的重要,只有规范的信息化管理才能促进企业内部的发展。6)政府方面支持因素。一些中小型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没有一定的财力来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另外政府对于外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都直接表现了政府支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行,这也是信息化发展成熟的重要力量。7)外部环境因素。企业信息化水平可能受其外部环境信息化水平的影响,这是基于企业的自身发展空间所设定的,属于不可逆性质。8)软件产品适用性因素。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离不开软件产品,而软件产品对企业的适用性是企业信息化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9)信息化管理咨询因素。信息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个管理咨询的过程,企业在进行信息化之前要进行信息化管理咨询,对提高信息化的成功具有重大作用。

3 信息化成熟度典型相关分析

通过对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局域网建设水平、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与合作伙伴系统的衔接能力与企业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技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力度典型正相关。因此,企业领导越是重视信息化的建设、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技能、加大企业对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力度,将有利于企业的局域网建设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等级。

2)企业的网站建设水平、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与政府对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支持程度,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客户、供应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典型正相关。因此可以得出,政府和企业的上下游伙伴在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政府应意识到自身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并加大对有潜力、没能力进行信息化的企业以资金支持,从而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等级。

3)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现状(X51)以及企业是否鼓励部门间联合开发项目的程度典型相关。因此可以得出,企业若想让自身成为一个信息畅通的有机整体、杜绝“信息孤岛”现象,就应该建立企业的管理制度,同时鼓励、加大部门间联合开发信息系统。总之,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可以从企业局域网建设水平、网站建设水平,以及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程度、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与合作伙伴系统的衔接能力、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等方面来评价。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主要受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员工的信息化技能、企业的信息化资金投入、企业管理制度现状、部分间的合作状况、政府对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政府在信息化中的作用以及客户和供应商的信息化水平影响。

结束语

信息化的成熟度不仅与上层的重视、政府的投资力度有关,并且与企业的信息化投入、管理现状等一系列的现有制度息息相关,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仅要提升现有信息化在企业发展当中的作用,还要针对信息化的具体发展方向以及与企业紧密联合性进行相关的成熟度分析,以此才能有利于信息化在企业当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青,吴瑞鹏,郭迅华.中国企业信息化中的关键因素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07 (3):12-16

[2]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篇(6)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企业信息化实际上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它可以理解为一个企业依托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在企业实践中一个动态过程。其实所谓的信息化,也就是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中普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所有的信息资源,以达到使社会各单位及人民大众可以随时随地都可以享用这些资源以及互相传所需要的信息。其本质就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与分析

a)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详见图1。b)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都有跨区域经营与国际商务。诸如公司网站、信息门户和邮箱等基本信息的应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利器,可以有效地支持跨区域业务。

2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a)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变革过程的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然涉及到企业管理模式、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组织行为变革等方面。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变革。在信息管理改革中通过改革目标为导向,以确保方向性,可监控性以及有领导的管理环境,使整个改革过程中的计划,形成有效的项目团队和项目管理流程;在新的领导方式管理企业变革的支持下,宣传和提高对信息的核心价值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员工,提高业务人员的新的工作环境的性能。b)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运作管理因此,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否成为一个战略信息系统,取决于它能否满足一个或多个方面的要求:1)可以用来作为一种工具,在商业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2)可以与一个组织提高其经营绩效的综合?3)可以用来开发新产品或服务?4)它可以用来改善企业组织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吗?。c)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化实施过程的管理企业信息管理是指系统,为企业建立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访问计划,实施和运行的企业信息组织、过程控制、协调和指挥,使企业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上的投资回报最大化。企业信息化的运行过程管理主要包括信息化过程的规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事实上,有:(1)计划,这主要是指企业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规划的过程中,企业信息化蓝图,找到的信息差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定的企业信息,然后确定主要内容、投资计划、实施步骤和实施目标考核指标等。(2)组织主要是指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决定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它包括对首席信息官的功能的测定,一个信息组织成立后,一个信息项目团队的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以及技术和信息工作者的绩效评估。(3)控制主要是指对企业信息化过程的有效控制。(4)协调主要是指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各种矛盾的调整。协调包括首席执行官、首席信息经理之间的关系;协调业务部门与IT部门改善关系,企业战略和信息战略协调;不同项目之间的资源配置协调、信息协调不同责任之间的矛盾。(5)通信是指通过发出命令、指示和其他形式对组织内的个人施加影响。信息化规划的目标或领导者的决策成为全体员工的统一活动。d)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策略1)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总体规化-分步实施的策略2)我们应该一步一步实现企业信息化3)要建立企业决策的信息支持系统4)要制订有关的标准和规范5)要考虑的是企业的应用基础

3结论

实施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其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对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刘洁 单位:包头铝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众托.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战略;黑洞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有效利器,然而据权威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超过80亿元,但是成功率却不到10%,而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所剩无几。企业决策层强烈地感觉到信息化正在不断蚕食企业的有生资源,在他们眼前是一个深不见底,而又无可奈何的信息化“黑洞”。尽管造成信息化黑洞的原因很多,但基本症结在于缺乏统一的信息战略。

1 信息化“黑洞”与信息战略

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1984年至1991年《九十年代的管理》报告中关于“it黑洞”的观点引入我国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重视和研究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黑洞”现象。目前许多学者从信息化的投入和产出不均衡这一层面来定义信息化“黑洞”现象,主要是指企业投入了巨额资金却产生了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生产效率的漩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认知程度不够;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资源投入力度不足;内部管理跟不上企业信息化的步伐;企业信息化缺乏统一全面的战略筹划。那么如何堵住企业信息化“黑洞”,使信息化的实施与企业生产效率成正比呢?企业信息战略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针对信息战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研究及分析。笔者受荷兰信息管理学家poel的研究启示认为:信息战略是以支撑企业的长远目标和适应未来环境变化为目的,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指南和计划的总称,是企业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2信息战略的作用机制

信息战略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深化信息化认识、激发人才潜能和发展信息技术,从而确保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引导员工以积极的心态整合优势资源,建立并保持组织的核心竞争优势,使组织获得可持续发展。

2.1 信息化过程

企业信息化过程是信息技术和方法渗透的过程,是信息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并形成信息经济利益的过程。信息技术是人类功能器官的扩展,主要包括采集技术、处理技术和使用技术;信息方法是信息资源利用的工具。信息过程是影响信息化的直接因素,考虑信息被利用的过程:采集(识别、获取)、处理(传递、加工、处理、再生)、使用(转换),只有各个环节保持通畅、有序、高效,信息化才能顺利进行。

2.2 信息战略的影响因素

从企业信息化过程可以得知影响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因素主要有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信息战略从战略高度对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开发、使用以及对信息技术、人才管理等活动进行统一安排,有利于企业内信息传递功能的实现,起到一种纲领的指导作用。信息战略的影响因素包括意识维、人才维和技术维三个层次。意识维是指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首先让全体人员全程参与到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尤其是企业的高层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在观念上和意识上要高度重视信息化,认可信息化的作用。人才维主要指信息化方面的高级人才。技术维主要是指信息化初期的企业内部网建设、信息系统规划,信息化中期的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实施,以及信息化后期的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系统评估等。信息战略的三个维度相辅相成,共同奠定企业发展的基石。

3 信息战略防范信息化黑洞的机理分析

综合来讲,企业信息化“黑洞”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规划、认识及控制,信息战略则分别从意识维、技术维和人才维三方面来产生作用,由此达到防范信息化“黑洞”的目的,其防范机理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3.1构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信息战略的缺失会导致忘记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所在,变成了为建设而建设,成为以信息化投资为名的浪费,信息化“黑洞”自然

可避免。从信息化的生命周期看,可以分为不断循环迭代的调研和规划、建设、运营三个阶段,信息战略作为调研和规划的具体成果,构建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从技术层面来讲,信息战略应包括战略的信息资源规划和战略的信息技术规划;从管理层面来讲,信息战略应与企业的业务规划和人力资源相匹配。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可以由信息资源规划、信息技术规划、企业业务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构成。这样可以促进企业业务与各种信息技术的融合,穿透企业内外部边界,将有价值的信息融会贯通,防范“黑洞”的产生,全面支持企业战略与运营。

3.2弥补对信息化认识的不足

信息化“黑洞”形成的原因之一在于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认识不够,这一现象在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委托赛迪顾问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的报告中得到了证实。在被调查的企业中,虽然50%的企业处于单项应用阶段,45%的企业处于部分集成应用阶段,5%的企业处于全面集成应用阶段,但对企业负责人的调查显示,他们最关心的是销售额、成本、利润等经济指标,对信息化认识不足、意识不强,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动力。只有深化领导及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才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并发挥信息系统应有的作用。信息战略为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制度保证,贯穿整个信息化过程,从而弥补对信息化认识的不足。

3.3链接内部管理和信息管理的纽带

内部管理跟不上企业信息化的步伐是信息化建设的短板,也是信息化“黑洞”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itvalue在“2010中国it价值峰会” 上对87位国内cio的调研,发现已经有62%的企业的信息系统对业务及管理流程的覆盖率超过70%。当所有的公司最终都能使用同样的信息技术资源时,不同企业从信息技术上获得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利益的高低就体现在内部管理的差异上。信息战略从属于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两个领域,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企业状况的持续改善取决于信息技术促进变革管理的能力和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这一层面上讲,信息战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企业内部管理和信息管理的链接纽带。

总之,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信息战略的分析与决策,选择适当的信息化模式与信息化路径,促使企业信息战略的顺利实施。应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持久、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技术和意识缺一不可,三者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抑制信息化“黑洞”的产生;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凌芳.企业信息资源利用与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2] poel vander k 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strategies [m]. tilburg (nether land): tilburg university press .1995.

[3] 田野,宝贡敏,常红.基于it治理的企业信息战略管理探讨[j].技术经济.2005,24 (10):54-57.

[4] 何郁冰,陈劲.企业技术多元化战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29(11):1-7+90.

[5] 卢志平. 基于五维度模型的企业信息化战略内涵及其决策过程[j].制造业自动化.2010 (2):31-33.

[6]罗玲,王晶.用执行力破解我国企业“战略迷茫”[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9):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