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部对劳动教育的要求
时间:2023-09-18 17:05: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部对劳动教育的要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少工委转发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的通知》(x教思〔2017〕x号)精神和我市创建“xx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工作部署,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品质,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现就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综合教育实践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充分认识开展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生综合教育实践活动,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活动,而是对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的有效融入。各地各学校要深刻认识中小学生参加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中强化、在家庭中硬化、在
社会中深化,让广大中小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二、足额落实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市直属各学校要根据《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少工委转发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按照“每学年组织相对固定的年级段学生,集中一段学生(小学1-3天、初中3-5天)到学生综合实
践基地开展学工、学农、生命安全教育、节能环保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的要求,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将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三、切实做好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安全工作
在开展劳动教育特别是校外劳动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重视劳动前的安全教育,做好劳动保护,做到周密计划、组织到位,将学生的安全贯穿到每一细节。要认真检查活动场地
、宿舍、食堂等,排除安全隐患,做到慎之又慎,确保零安全事故。
四、不断完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督导评价体系
学生到综合实践基地参加教育,已列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市、县(市、区)指标体系中,是创建“xx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重要指标。各地各学校要建立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制度,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的情况记
入素质评价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这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还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培养孩子爱劳动,可以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能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孩子爱劳动,就能尊重劳动人民,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爱惜公共财物;孩子爱劳动,才能培养好的思想品德,养成勤俭朴实,热爱集体,尊重他人、吃苦耐劳、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孩子爱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创造的成功与快乐,学会发明和创新。
教育究竟应不应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似乎这不是个问题。但是一旦落实到真正的行动中,很多家长表现出不同的意见。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学生太累了,在学校要上课、学习,放学后要做作业、上辅导班,回到家后怎么舍得再让他做家务。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应该让孩子参与学校的卫生扫除,参加学校的卫生扫除出了安全问题怎么办?”也有超过一半的家长在家经常对孩子说:“你还小,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事用不着你管”,“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扫马路(去种地)”,“学生就是要学习好”,“去自己的事吧,别在我这儿添乱”。
从这些家长意见来看,不难发现,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着很大误区。首先是教育目标和内容发生了错位。家长只重视智育,简单的说就是孩子们的分数,忽视了孩子将来独立立足社会的基本素养。其次是教养观念和方法存在误区。一部分家长片面理解对孩子的爱,总以为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生活,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自然也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劳动和责任。再次是家长的错误劳动观念影响孩子。一些家长整天对孩子说:“你再不好好学习,就让你去扫马路!”或者说:“你看隔壁那个大哥哥,每天做工多辛苦,就是他小时候不好好念书!”这些看似不经意间的“激励”话语,传递的是对普通劳动及其劳动者的蔑视,是对最大多数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错误认识。长此以往,孩子势必形成错误的观念,也就不可能具有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
9月份开学以后,__市实验中学对8个班级的4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调查的400多名中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愿主动参加家务劳动,且对父母产生较严重依赖。在对待家务劳动态度上,62.1%的孩子认为应参加家务劳动,30.2%认为要适当参加,仅有7.1 %的孩子认为无所谓,0.6%的认为不必参加。但在家庭劳动的实际行动上,只有不到1/3的学生选择经常参加家务劳动,而多达45.11%的学生只是偶尔参加,20.56%的从不参加。
尽管教育部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培养学生生活本领要求”中明确提出:“增加学生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适当布置学生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念,掌握初步劳动技能。为学生在校园内参加劳动创造机会,采用园加农户等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卫生保洁、绿植养护、种植养殖等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劳动”。但在学生安全第一的重压之下,许多学校还是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力聘请专门的保洁公司来负责学校的环境卫生。
近年来,__市实验中学高度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经过认真细致地调研,学校决定改变以往学校通过保洁公司保证学校环境卫生的做法,实行学校劳动卫生责任制,实现了对学生“从教育劳动到劳动教育”的转变。具体做法是:首先,成立劳动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年级、班级承包责任制,指定专人负责筹划并督查各班劳动工作的落实情况,班主任作为学生劳动的第一指导者,要对学生劳动进行细致地指导,并对学生进行劳动安全教育。其次,有学校德育处、教学处把公用区域,如道路、操场、绿化区块等根据实际情况分解到各个班,以班级为单位负责各自区域的卫生和环境美化工作。再次是有学生自主管理工作小组,每天安排专人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各班劳动情况进行检查评分,为工作成果突出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
__市实验中学开展“劳动教育”以来,学生们的劳动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正如一位七年级的同学所说:“在家里不知道拖地怎么拖,多么辛苦,可是在学校我学会了拖地,我体会到了妈妈拖地的辛苦,我以后在家也要经常拖地。”通过劳动教育也转变了绝大部分家长的观念,通过召开家长会的调查看,96.2%的家长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并从孩子在家的表现看到了劳动教育的成果。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学生早上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带着劳动工具到自己的包干区域去巡视,一有垃圾杂物就打扫干净,并做好一天的保洁工作。负责自行车排放的学生主动去整理好自行车;负责绿化区的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自主进行种植和养护。良好劳动习惯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随着环境卫生承包工作的进行,孩子们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自觉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主动参与学校管理,一些好习惯也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开展劳动教育以来,__市实验中学每年节约办公经费__万元左右,使有限的经费更多地投入到为师生成长的服务中去。
财政所
1、将教育经费纳入镇财政预算,按区政府下达的任务,足额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对农村教育费附加要严格管理,专款专用,使用合理,足额投入教育。
2、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指导、检查。
综治办
组织协调派出所等有关部门强化学校及周边的治安管理,因地制宜适时组织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重点整治,依法从重处罚扰乱学校及周围的治安行为,保障学校及其周围环境和治安秩序。
派出所
1、应提供户籍册、“五普”人口统计资料等材料,协助摸清3—24周岁人口分年龄的数据统计。
2、强化学校及其周围的治安管理,维护镇范围内各类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学校师生合法权益和维护校舍场地、财产、设备不受侵犯和破坏。
3、会同学校开展警校共建精神文明活动,选派优秀警官担任中小学校治安副校长,配合学校开展法制教育。
司法所
1、积极宣传教育法规,开展教育法规的普法教育。
2、配合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努力营造一个知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教育氛围。
宣传部门
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阵地,大力宣传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人新事,积极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文化站
1、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利的导向。
2、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执法检查,对违反规定的予以纠正处罚。
3、采取措施优化中小学校园环境,不允许在学校规定范围内设置电子游戏机和网吧营业点。
4、配合教育部门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素质,为上一级体校输送体育人才。
民政办
1、关心资助孤儿等贫困学生的学习,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学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将孤儿纳入五保对象。
2、协助卫生部门建立全区残疾学龄人口档案。
卫生院
1、为适龄儿童,少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将各校体检情况汇总通知各校。
2、为儿童、少年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条件,做好预防疾病工作,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
3、对学校卫生进行技术指导,行使监督职权,开展学校卫生服务。
镇妇联
1、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2、根据女性青少年的特点,在教育、管理、设施等方面采取措施,保障女性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3、协助有关部门对不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入学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给予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其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入学。
4、大力普及家庭优生、优育、优教知识,开展培训、咨询等活动。
团委
1、增强开展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扎实的工作,培养一代“四有”新人。
2、加强对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业务指导,努力提高学校团队组织工作水平。
劳动保障所
禁止各类企业或个人雇用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一旦发现应按《国务院关于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责令退回,并予以处罚,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及教育部门。
农科教部门
1、结合本镇工作实际,拟定贯彻上级科技工作方针、政策、法规的实施方案和意见供街道领导决策。
2、起草、制定本镇农科教发展的意见、计划,认真做好日常工作纪录,做好建档和档案管理工作,写好总结。
3、协助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每个青年人都掌握一门科技实用知识以上。
4、抓好农村青少年培训和教育工作。确保农村青少年接受教育率达100%,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5、抓好农科教结合,协助各部门做好科技知识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关工委
1、认真学习理论、宣传培养教育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性,推动全社会都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协同教育部门和镇老龄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向青少年进行“两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奉献教育和劳动教育。
3、积极配合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做好失足青年的帮教挽救工作;配合学校、工厂、企业等基层组织做好居住在本镇内的后进青年的思想转化工作。
4、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引导青少年反对愚昧、抵制,学习政治、历史、时事、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知识。
关键词: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36(2015)06-0044-04
目前,随着国外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和国内普通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来,民族院校也普遍开展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民族院校教育质量,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素质方面起到了良好效用。但依笔者的观察,民族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与民族院校的内在发展要求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对文化素质的内在需求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民族院校因为有普通高校的特点,又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实际情况,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时候,不能照搬照套普通高校的做法,应该探寻适合民族院校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路径方法,将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培养高素质民族人才和可靠接班人上做出新贡献。
一、民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
民族院校存在着个别领导、部门和教师对文化素质教育认识错位的现象。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而这些个别领导、部门、老师把文化素质教育看成一种工作形式,存在着措施不力的现象。此外,民族院校因历史原因,大多基础比较薄,部分民族院校因经费问题,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投入不够,致使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只能简单化甚至形式化,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
(二)重特色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不够理想
民族院校普遍重特色建设,民族理论、民族艺术、少数民族文化等学科课程得到非常重视,但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相对就投入不足,对大学文化精神方面研究也不够,学校文化建设较差,层次不高,客观上弱化了文化素质教育。
(三)重专业教育,轻视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在民族院校的开展,使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实际工作中,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民族院校没有得到同样的重视,部分民族院校误把文化素质教育当作了专业教育之外补充教育的东西,在这种观念引导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被放在了一个次要甚至不太重要的位置上,两者没有得到同样重视,造成两者在事实上无关联甚至撕裂的局面。
(四)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得到很好融合
由于多年课堂教学养成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习惯只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不能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很多教学采用的仍是以前的教学老路,专业课传授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传授的是文化知识。在这样的局面下,很难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很难让其均衡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如何合理地搭配并能渗透是民族院校要解决的问题。
(五)重人文知识传授而忽略人文精神提升
很多民族院校错误地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阅读人文书籍,传授文化知识上面,这背离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完满人格。文化素质教育若不把归结点放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上,就会使文化素质教育成为民族高等教育的点缀。
(六)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备
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不够,随意性较大。二是课程质量不够高,有的公共课没有教材,有的课程老师备课不到位。三是有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比较陈旧,内容前沿性不够,不能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最新成就。
(七)实践上急于求成而缺少统筹考虑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当前一些个别民族高院校突然增设了过多的文化素质必修课、选修课,并大面积增设了社团文化组织,让老师学生苦不堪言,其后果令人堪忧。
二、民族院校要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一)要提高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
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涵义,杨叔子、胡显章、李曼丽、王义遒、金顶兵等人进行了探索研究,从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界说或限定,它们的观点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我个人认为教育部给定的定义最为合理。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文化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文化素质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2:。它包括了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等四个方面,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从这个定义出发,去设计方案,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民族院校民族学生较多,由于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教育欠发达影响,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所接受人文和科学教育普遍不足,所以民族院校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必须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两方面内容,对各族各学科学生对等进行两方面的教育,把各族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很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的、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提高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1.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3:。当前,科学教育得到全世界全社会的空前青睐与重视,而人文教育受到普遍冷落,从国内外的有关报道和研究结果来看,给世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各个国家开始重视人文教育,开始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同步发展。在这种时代下,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2.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客观要求2:。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科技发展呈现知识高密集和综合化的趋势,人们的知识结构处于大调整综合阶段,我们只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素质、人文素质。
3.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2:。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参加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感召下,大学生的人格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人生境界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有利于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有利于他们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他们成为我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文化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内涵丰富,范围广泛,准确理解和把握其主要内容,对民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素质教育应包括人文科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审美教育、国防教育、身心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人文科学教育应重点放在语文根基、民族语言、史地知识、美学基础、哲学素养等方面,通过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关系,增强人文关怀的意识与能力,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从而树立起高尚的理想情操,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自然科学教育应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自然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自然科学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一定能力。审美教育即美育,借助判断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国防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军事理论教育、军事技能教育、日常生活作风教育等内容,通过国防教育,要使学生具有捍卫国家、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世界和平的意志与能力。身心教育应包括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两方面内容,使学生掌握身心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劳动教育包括劳动观念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劳动习惯教育、社会公益劳动教育、自我服务劳动教育等内容,使学生形成劳动光荣思想,通过劳动自食其力和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
四、民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方法
(一)建立有利于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
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在领导和制度。各民族院校要成立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组织机构,专门从事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和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担任负责人,要有固定办公室,固定工作人员,专项文化素质教育经费。要制定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方案,形成科学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规章制度。要根据民族院校实际情况和生源组成情况,对不同学科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分步实施,分类指导。要统筹不同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真抓实干,深入推动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是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头脑中只能有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具备了一定高度的素质,才能按照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的,才能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到每一门课程中去,贯穿到每一节课堂中去。民族院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内容。
(三)建立科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在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建立文化环境就离不开课程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安排。从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与根本出发,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情怀,坚定走社会主义的信念;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传统和制度,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培养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与施展才华的能力;帮助学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拓宽眼界,形成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加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民族观、审美观教育,不断加强学生对上述“六观”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四)要克服对民族特色以外课程不够重视的问题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一名大学生应该达到的理想境界。过去,在民族院校课程设置中,很重视民族特色课程,其它人文课程相对重视不够。人文学科所占比例较小,在文科学生中自然科学课程则可能没有。今后,要特别注意,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考虑到学业时限、专业实际、各族学生的差异,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整个民族院校课程体系中要体现出基础性、综合性、层次性3:的特点,分层次,有步骤,循序展开。
(五)通过一、二课堂科学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课堂,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第二课堂。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分为知识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第一课堂体现的是知识性课程,学校要将经过全方面考虑,将予设置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安排在第一课堂传授,例如内蒙古民族大学安排了20多门文化素质教育课在第一课堂讲授,深受学生欢迎。第二课堂要体现体验性课程。文化素质的本质是将精神气质和人格品质内化于人的心灵。那么怎样内化呢?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熏陶,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升华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和品格,这就要安排体验性课程。第一要举办系列文化素质教育讲座。通过举办适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的讲座,吸引学生来参加,吸收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感,受到教育。当前,内蒙古民族大学在校园中坚持开展讲座活动,讲座内容既有人文知识又有自然科学的基础方法问题;既有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又有世界形势和文化发展热点;既有主讲人的精彩讲授,又有听众的提问,还有相互的讨论,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第二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开设这方面课程的目的是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促进文化知识向素质的转化。每年举办的课程主要有校园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公寓文化节、体育节、少数民族文化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民族团结教育月,另外设有文学社、诗社、书法社、摄影社、无线电社、天文社、国防社等百余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在学校的指导下,开展讲座、讨论、阅读、辩论、研究等文化素质活动。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内蒙古民族大学这些年就开展了上述文化素质体验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各族学生不但增长了文化知识,而且边参加边体验感悟升华,将知识逐步转化为了自己的精神和素质。
(六)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民族院校除民族特色外,还和普通高校一样具有传播科学和文化的功能,校园应该充满深厚的文化气息和科学氛围,这样才有利于推动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民族院校要加强建设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道路、广场、楼堂、亭阁、画廊的命名;建造有文化或科学精神意义的牌匾、楹联、雕塑、塑像、奇石;在教学楼、图书馆、阅览室、会堂悬挂科学家和文化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生平介绍等;在校园道路、广场、花园周围设立精美的警示牌、文明寄语、文化鉴言等4:,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D:.教高司1998:2号.
3:谭秀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160.
关键词: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教育目的;体育内容;体育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1-0033-07
Research on Pestalozzi’s Sports Thought
HUANG Gui1, SU Yongjun2
(1.College of Sports and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Jiangsu China; 2. Xinglin Colleg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Jiangsu China)
Abstract:Pestalozzi is not only a famous Swiss educator in 19th, but also a world wellknown educator. He has dedicated his glorious life to education cause by the spirit of “all for the children”, created a unique sports thought system and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orld sports. His sports thought includes such several areas of content as advoca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combining sports with productive labor, education purpose transmitting the attention paid to physical education, the selection of sports content conforming to th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feature, physical education being proceeded in an orderly way and step by step and physical education following natural law. As a bourgeois democratic educator living at that times, Pestalozzi’s sports thought has its inevitable limitations. Today when promot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reform and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 the various practical guidance value of his sports thought must be fully recognized and tapped. Pestalozzi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to the human,the society and the state. Pestalozzi attaches importance to earlier physic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He opens quality education, ensures the natural body quality of the human becomes mature and can develop and implements the love given to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Pestalozzi; sports thought; education purpose; sports content; sports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约翰·亨里赫·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被誉为“初等教育之父”、“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之父”。他毕生从事平民教育及教育改革实验,留下了“和谐发展教育”、“普及教育”、“爱的教育”、“劳动教育”、“教育心理学化”等教育遗产,这些对欧美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曾产生很大影响。19世纪初,在欧洲不少国家设立了“裴斯泰洛齐式”的学校。到19世纪中期,在美国,学习和推广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也一度蔚然成风。因此,他与福禄培尔和赫尔巴特并列被誉为十九世纪欧洲出现的三个“伟大教育巨匠。”[1]
裴斯泰洛齐一生办过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担任过各级学校的教师,进行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思想体系。他的体育思想对许多国家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与指导作用,他在世时和去世不久,欧洲大陆和美国就接连掀起了“裴斯泰洛齐运动”,以后其影响不断扩及整个世界,并影响到现在。[2]189对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进行梳理、概括、归纳和总结,可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体系。正是由于裴斯泰洛齐对体育本质及规律的深刻揭示,促使了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去认识与分析体育,并激发了专家和学者极大的研究兴趣和探究心理。裴斯泰洛齐关于倡导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发展、体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育内容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体育教育应循序渐进、体育教育遵循自然法则等体育思想不但没有过时,对新世纪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价值。
笔者以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评价和现实指导价值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体系,参考和借鉴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与体育新课程改革。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展开研究。1)宏观层面上,采用唯物辨证的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把裴斯泰洛齐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力求切合实际,恰如其分,真实的反映其走过的崎岖道路,进一步了解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从中受到应有的教育。2)微观层面上,采用文献资料法、调研法、专家访谈法与逻辑分析法,对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个人地位、体育思想理论基础等方面给予深入地综合研究,研究和整理其留下来的经验教训,以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通过论证如何认识过去与现实的关系上,以揭示其体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在推动我国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1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裴斯泰洛齐一生坎坷,出生在与德意志分离不久的瑞士苏黎世城一个基督徒的家庭。祖父是个乡村牧师,父亲是外科医生,五岁时父亲就因病逝世。兄弟姐妹都在四、五岁时不幸夭折,母亲在精神上倍受打击,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并且又没什么遗产。裴斯泰洛齐是在其母亲的女仆巴贝丽关爱下长大的,巴贝丽纯朴善良,对他们家忠心耿耿,把裴斯泰洛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养,她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影响着裴斯泰洛齐,使他终生难忘,这也正是裴斯泰洛齐从事爱的教育的基点。[3]
裴斯泰洛齐所生活的时代,是瑞士资本主义和封建关系并存的时代,城市工人和贫民受到沉重剥削,农村的阶级分化也在加速,广大农民遭受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榨,过着贫困悲惨的生活,更谈不上受教育的问题。虽然部分贫苦儿童有幸上学,但是当时的贫民小学的教育水平是十分低下的。[4]13对于广大平民百姓,国家没有拿出一定的钱来办学校,没有专门的办学场所,经常把教师的宿舍当作教室。教师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也没多少文化,很多是由手工业者担任的,他们把教师工作当作补充工资的一种形式。
在法国启蒙运动的指引下,他矢志改革传统教育和社会现状,以解救贫苦的人们为己任,深信每个人都具有身体、道德和智慧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潜在能力,只有通过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才能使之得以发展。裴斯泰洛齐把体育看成是人的和谐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并且主张体育跟劳动教育应紧密联系;倡导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父子般、母子般的爱,儿童之间则建立兄弟姐妹般的爱,使整个集体融入一个大家庭的氛围中;儿童有喜欢活动的本性,因此,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内容时应该以发挥这种本性为目的,从而确定了以体操与游戏等为主的教学内容;体育教育应循序渐进、遵循自然法则;主张教育应成为每个人的财富,通过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发展消除贫穷、改良社会,培养有智慧、有道德、有劳动能力与身体健康的“全人”,这个“全人”实际上是裴斯泰洛齐心目中理想的资产阶级新人即公民。[5]
2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2.1 莱布尼兹关于单子自我发展学说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提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单子,单子是一种不能再分的不占空间的能自由活动的精神实体;宇宙万物便是由上帝安排单子互相结合、协调一致的精神上的联系而形成的,具有“先定和谐”的属性;单子的另一属性是具有内在动力,推动它不断地自我发展。
裴斯泰洛齐受这一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的智慧、道德情感和体力的萌芽先天地结合为统一体,潜存在体内,并具有从不活动状态到充分发展的倾向,所以裴斯泰洛齐倡导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发展;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心理化”的口号,并指出所有的人都有两面性,即低级天性和高级天性,[6]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使这种潜在力量得到充分发展,因此,非常重视人的天性,要求体育内容的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强调体育教育遵循自然法则。
2.2 康德“感性直观”观点 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提出,人的认识过程一开始是“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使人获得感觉经验,感觉只能作为诱因,但这种感觉经验要有先天的能力(直观形式和范畴)给以整理、综合,才能形成普遍的科学知识。
裴斯泰洛齐在教学理论中,反复论述知识的基础是对事物的感觉印象,但这种感觉印象是混乱的、复杂的,必须与内在的理解力结合起来,只有感官才能把“以不明显状态存在的”观念引申出来,才能形成明白的确定的表象,然后再上升到清晰的观念。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使儿童的感觉印象正确无误的发展为清晰的概念的过程,这些使得裴斯泰洛齐认为一切教育过程都要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裴斯泰洛齐认为各关节的运动能力是体育中最简单的要素,因为只有关节的活动才能保证人有行动的可能。让儿童多进行游戏、军事体操、游泳、手工劳动、运动会等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轻到重,由少到多,不但可以锻炼、发展其体力,培养其劳动技能,也可养成劳动习惯。[7]
2.3 夸美纽斯、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 在学习和借鉴夸美纽斯和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后,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法则,但他同时强调教育不应完全模仿与遵循自然,教育也能反作用于自然,这是在继承两位教育家自然主义思想基础上的更进一步发展。
裴斯泰洛齐在反对传统旧教育的儿童观上提出了“儿童是他自己的教育者”的主张。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有一种内在力量在生长着。这种内在力量是儿童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教育者必须注意和保护儿童这种先天的内在力量,鼓励儿童积极主动活动,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身体、道德和智慧。[8]78教育要遵循自然,体育教育也要遵循自然。[2]80儿童体力的增强与发展,需要通过从简单动作过渡到复杂动作这一过程来进行。[9]根据这个理论,他对当时初等学校(包括幼儿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了重要改革,主要内容是体操与游戏等,方法在于“循序渐进”。
3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倡导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发展 裴斯泰洛齐从人性的统一性的基础出发,提出了和谐发展教育理论,其内容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他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均衡性,即“人的体力、道德和智力的均衡,或换句话说,人的手、心和脑的能力的均衡性”。只有全面、平衡地发展人的体力、道德、智力,才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人内在的力量,因为人性的整体性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
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是人的全部才能和潜能获得发展的基础,是人的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的手段与内容,它的任务就是要把所有天赋的生理上的力量全部发展起来,同时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其它方面的天赋内在力量,使人能够和谐发展。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最简单要素是关节的活动,体育教学和训练应以关节活动为起点,从最基本的运动动作开始,由易到难,逐渐发展到复杂的动作训练;练习是体育的基本方法,练习应该与感觉的训练、思维的练习相协调,以便使体力、感觉、听觉和思维同时得到发展。在裴斯泰洛齐看来,体育可以促进儿童的欢乐和健康,有利于儿童勤奋、坦诚、勇敢、吃苦耐劳等个性品质的养成,因此,体育对身体和道德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10]同时,他认为,德育是和谐发展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完善的人”的重要方面。他还认为,智育对人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所有人生来就有各种能力和才能[11]。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体力、道德和智力的均衡发展是人的高级天性的表现。在这三种教育手段中,体育通过各种体育教学与训练,智育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德育通过信仰和爱,共同满足和发展人性,从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这一教育目的。[12]但是,体育又必须和智育同时进行。体育和智育只有统一于人的道德教育中,人才能真正得到和谐的发展,才能真正展现人的高级天性,显示人的内在力量。[13]
3.2 体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裴斯泰洛齐不仅把劳动与学习相结合视为帮助贫苦人民掌握劳动技能从而改变贫困状况的手段,而且将劳动教育和体育、德育、智育联系,肯定其对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包括身体各种器官训练、生活能力训练、职业训练和其它一切有实践意义的教育。劳动教育能发展体力、智力及形成道德,必须贯穿于体德智三育的相互联系之中进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可见,裴斯泰洛齐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超前性,把“教劳结合”作为儿童自身发展和社会化的根本途径。[14]53
裴斯泰洛齐把体育看成是劳动教育的最基本的和初步的阶段。他认为,关节活动是体育最简单的要素。自然赋予人关节活动的能力是各种体力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体育教学训练和各种体力活动的要素。劳动就是一种体力活动,所以关节活动也是劳动教育的基本要素。劳动教育、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建立在体力发展的基础上的。
裴斯泰洛齐主张通过对身体的练习增进和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技巧,通过手抓、脚蹬、走动、伸举等这些简单的关节活动逐渐发展儿童的体力,使儿童掌握各种劳动技能。裴斯泰洛齐根据实际劳动的需要制定一种“技能入门”作为发展体力的内容,包括劳动中最简单的一些身体操练——打、拿、推、掷、挥动、角力等等。儿童掌握了各种基本技能之后,就能够全面地发展其体力,同时还能够掌握各种劳动技能。[15]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和劳动教育要在家庭和学校中同时进行。
3.3 教育目的透射出对体育的关注 裴斯泰洛齐从他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才能和形成完美的人,这种发展又必须是和谐的,全面的,使之成为身体强健的、有德行的、有智慧的、能劳动兼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人。“教育要名副其实,必然努力使人的完善能力得到圆满的发展。”[16]83因此,“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身体、道德和智慧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照顾它们的完全平衡。”[17]
人的体力、道德情感和智慧的萌芽先天地结合为统一体,潜存在体内,并渴望得到显露与发展,而只有教育才能把这些潜力挖掘出来,发展起来。[18]裴斯泰洛齐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并在经过锻炼之后,使人尽其才,使每个人在社会上都能得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总目的的构想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目的,“为社会造福,使高尚的穷人和自己思想上渴望的天下得以实现。”一是个人目的,把每个儿童培养成体格健壮、道德完善、有切实知识、能独立思考的人,即体育、德育、智育和谐发展的人。
3.4 体育内容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在世界教育历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位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并努力实践的教育家。他指出,经院主义和专制主义教育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它们违背了儿童的本性,把一堆无用的知识充塞儿童的头脑。这种教育不仅不能发展儿童的内在能力,而且还扼杀了儿童的个性和智慧。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和教学工作应该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实现教育心理学化。[19]其中的教学内容心理学化,要求选择和编制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根据这个理论,裴斯泰洛齐确定了初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体操、阅读、书写、算术、几何、测量、绘画、唱歌以及地理、历史和自然方面的课程。[20]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喜欢体力活动的愿望是与生俱来的。儿童具有好游戏的天性,这种天性驱使其总是尽情地游戏(这种游戏是有组织的,决不是放任的)与活动。[21]因此,教师在安排儿童体育教学内容时,必须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唯此,才能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体力和各种运动能力。
同时,裴斯泰洛齐强调,一般性培养先于专门培养,幼年的儿童不应该接受专业舞蹈或击剑等训练,而应该注意一般性的体格和灵活程度的训练。在学校里可以上体操课,但不要突出单项的体操项目,而纯粹是让孩子多活动。裴斯泰洛齐的理论是以孩子天生的动作本能、体力和身体灵活程度的一般发展情况为依据的。他按自然的动作安排身体训练,如慢步走、跑步、跳、投掷、击打、摇摆、推举、撞击、牵拉等,使其身体的发育不致因过早地从事某项专门的体育训练而变为畸形或不适宜于做必要的工作。[22]
3.5 体育教育应循序渐进 裴斯泰洛齐依据人的心理的自然发生的规律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他认为初等教育是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而逐步复杂化的。教育目的在于“人的和谐发展”,而教育方法在于“循序渐进”,即“人的和谐发展”主要依赖于体育、德育和智育这三育的“循序渐进”及其完美协调。
裴斯泰洛齐强调,在各种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各门学科中,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因素,即所谓教育要素。教育、教学过程就要从这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这样的教育、教学符合心理学的原则,简便易行,效果良好,有利于促使儿童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和谐发展。[23]为了改变当时学校呆板、烦琐、经院式的教学方式,并使每个普通家庭和每位普通母亲能够独立而容易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验中不断地探索简化教育的方法,在发展儿童的道德和智慧的同时,也重视儿童身体力量的发展。[4]34
裴斯泰洛齐把要素教育理论全面贯彻到了儿童的初等教育中,认为初等教育既要让每个人在体、德、智等方面都能受到基本的教育而得到和谐的发展,又能使体育、德育和智育的每一方面都通过“要素方法”获得均衡的发展。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24]207关节活动由一些最基本动作构成,如打击、跳、撞、拉、转、压、振动等,这些基本的动作结合起来,可以构成各种复杂的动作。体育应该从这些最简单的动作开始,待这些动作和技巧熟练后,再进行其他复杂动作的练习,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多、增强。通过这些关节动作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练习,就可以逐渐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各种技巧。从关节活动,逐步扩展到全身的复杂的体力活动,全面地发展体力。[25]
裴斯泰洛齐认为运动必须是渐进的,体操的复兴是在这个方面业已实现的最重要的一步。体操艺术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某种运动所必需的敏捷,也不在于它们能给人以从事某些要求有大量力量和技巧的工作的资格,而在于这些运动所产生的最大益处是从这些运动的安排中可以观察到的自然进展,从容易进行的运动开始,以此为准备,继而进行更为复杂的、难度更高的运动。或许还没有一种艺术可以如此清楚地表明,唯有通过练习,那些看来似乎是缺乏的能力才是可以产生的,或者至少是能够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也许像那些从事教授任何一门学科的人以及那些在指导学生达到他们所期望的水平时遇到种种困难的人提供了一条最有价值的启示——让他们根据一个新的计划重新开始工作,在这个计划中,各种活动将作重新安排,用从易到难自然进展的方式来设计科目。[2] 371~372
3.6 体育教育遵循自然法则 裴斯泰洛齐认为,“自然”是指儿童与生俱来的本性,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26]体育和德育、智育及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儿童的认识能力,还应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基础就蕴涵在儿童身体力量的发展之中[27]。
体育要遵循人的力量的自然发展:(1)最简单的体力表现形式:打击与搬运、刺戳与投掷、拖拉与旋转、围绕与摆动。(2)最简单的体力表现形式的基础:自然所赋予的关节活动的能力。(3)体育最简单的要素:各种关节的活动。(4)基本的四肢操练同基本的感觉训练协调,同机械思维训练协调,从而使体力与智力都得到发展。(5)体育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2]355
裴斯泰洛齐把自己所做的一切看成是人类教育接近自然进程的尝试,自然进程是在起居室里发展人的各种才能时表现出来的。初级教育只是一种人类技艺的协作方式。通过这种协作,通过信仰和爱,把人引向善良和虔诚的愿望,使他获得认识和能力,并引导他采取行动。要使接受初级教育的孩子们不仅掌握所传授的体育和智育知识,而且还要活跃他们的宗教和道德的动机,以便根据父母的观点和感觉行动使每个受过初级教育的人,不仅在体育和智育方面是敏捷的,而且在事业上是强有力的,还具有高的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力量达到所期望的和谐。[28]
4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局限与偏颇
正如一切历史人物一样,作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也有其必然的阶级和时代局限。他试图以教育(包括体育劳动教育)来改变贫苦人民命运的愿望明显带有改良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倾向,他还错误地认为农民和贵族因天赋能力不同而不应受同等的体育教育。同时,他忽视了体育与劳动教育有质的不同,他认为体育的内容应以劳动形式为主,错误地把体育视为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和初步阶段。
当然,评价前人的思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正如列宁所说的“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29]而且“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30]我们应该将前人的思想放在当时社会的现实中加以考察,而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对前人思想过分苛求。
5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现实价值
5.1 强调健康对于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性 体育是获得健康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尽管裴斯泰洛齐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健康对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为“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树立和以功能为纲体育课程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31]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体育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经过挖掘、研究与论证,我们重新审视了裴斯泰洛齐博大精深的体育思想,其体育的目的是发展和增进儿童的一切身体力量和可能性,通过练习养成他的技能和熟练技巧,发展他的体力,并同时发展儿童的智慧、情感和意志。
1999年,我国把“健康第一”确立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青少年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学习好,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取得的成就固然与我国的有关国家决策是分不开的,但也不能忽视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对我们的重要启示:体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健康,是人的全部才能和潜能得以发展的基础。[32]
5.2 重视儿童早期体育教育 在我国开展素质教育、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人才的早期教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章明确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而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高度契合,他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儿童应该尽可能早地受教育,最好从诞生时就开始,而体育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裴斯泰洛齐强调儿童体育教学内容除了体操练习外,还要编制训练所有感官的特定练习并要具有游戏性质,儿童应尽早地进行这类练习而不能过早地从事某项专门的体育训练;同时,他把体育遵循自然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原则,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根据各种年龄和各种体力强度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多种体育运动,保证和促进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33]“如果体操训练得当,对于促进儿童的欢乐和健康十分有用,而欢乐和健康则是道德教育的两个十分重要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在他们中间助长一定的团体精神、兄弟般的情感。”[34]
5.3 开启素质教育,保证人的身体自然素质的成熟与发展 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与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旨有着高度对应的关系。素质教育强调的“全面”,狭义上指的就是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与裴斯泰洛齐的“心、头和手”思想对应相关;素质教育中提及的素质分为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含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层次,这与裴斯泰洛齐强调指出的人的发展的三种状态——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道德状态也对应相关。
裴斯泰洛齐把要素教育理论全面贯彻到了儿童的初等教育中,认为初等教育既要让每个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都能受到基本的教育而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能使德育、智育和体育的每一方面都通过“要素方法”获得均衡的发展。按照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的划分,德育的基本要素是爱,其任务在于完善人的行为伦理素质;智育的基本要素是直觉,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智能——潜能、能力、才能及创造力;体育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其目的在于保证人的身体自然素质的成熟与发展。[14] 50~52
5.4 体育教育贯彻爱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指出,“爱是认识、能力、知识和行为集中的神圣的中心。通过这个中心,它们才真正成为人性的力量,即真正的人的力量。”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裴斯泰洛齐始终怀着一颗爱心来教育孩子,这种爱的精神就是被教育学家们所称为的“裴斯泰洛齐精神”。世界教育史上象他这样一心为儿童健康成长而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教育家是屈指可数的。裴斯泰洛齐强调指出:“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8]49即爱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50多年一直是本着这种爱生如爱子的精神从事儿童教育事业的。“爱”的教育不是一种同情、一种怜悯、一种博爱,而是一种根植于现实的教育理想,是“仁爱之心永恒”的行动实践。不管在新
庄、斯坦兹,还是在布格多夫、伊佛东,他能克服重重困难,靠的就是赤诚的爱。他身怀崇高信念,历经风雨,痴心不改地为儿童付出了他全部的爱。值得注意的是,裴斯泰洛齐所面对的儿童并不是健全的儿童,他们多数为身体或心理有缺陷的。裴斯泰洛齐不但没有歧视他们,还满怀爱心地照顾和教育他们。[25]196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创造了奇迹,经过长期的艰辛工作,孩子们在健康和道德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变得活泼聪明起来,生活得十分幸福与快乐。[16]221
爱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体系中颇具特色并产生深远影响的部分,同时也是他教育试验的一条指导原则。“爱”的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二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一个合格的教师,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对学生的爱。爱学生既是进行体育教育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既是一种积极情感,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体育教师更要“以爱育爱”,教育学生在享受被爱的同时体会到给予别人爱的快乐。一位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切为了孩子”的精神,才能真正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只有从“一切为了孩子”的精神出发,坚持爱的教育原则,才能有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才能在体育教育实践中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新成绩。[35]
6 结 语
裴斯泰洛齐生活在欧洲由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并深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他矢志改革传统教育和社会现状,以解救贫苦人们为己任,深信每个人都具有身体、道德和智慧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潜在能力,只有通过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才能使之得以发展。莱布尼兹关于单子自我发展学说、康德“感性直观”观点以及夸美纽斯、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奠定了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裴斯泰洛齐把所有的心血和整个生命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思想体系。他的体育思想对许多国家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与指导作用,为世界近现代体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推行素质教育和体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又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刚刚,我们应充分认识与挖掘其体育思想所具有的多方面现实指导价值。当然,作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有其必然的局限,因此,要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地去看待前人,而不能过分苛求。
参考文献:
[1] 弗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07.
[2] 裴斯泰洛齐[瑞士],著,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9,80,371-372,355.
[3] 钟文芳.试论裴斯泰洛齐“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6(2):69-70.
[4] 吴值敬.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述评[D].扬州:扬州大学,2009:13,34.
[5] 曾彬,卢清,杜学元.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爱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2003(10):8-9.
[6] 王春燕.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9):59.
[7] 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8-191.
[8] 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M].第二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8,49.
[9] Perevia Cole. A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M].Greenwood Press,1972.
[10] 熊玲玲.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对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2):87-88.
[11] 赵荣昌,张济正.外国教育论著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78-286.
[12] 于晓君.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2.
[13] 汪刘生.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J].比较教育研究,1986(3):55-56.
[14] 李剑.昔日裴斯泰洛齐与当今素质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9(5):53,50-52.
[15] E.P.Cubberley.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M].Honghton Mifflin Company,New York, 1920.
[16] Kate silver. Pestalozzi, The Man and His Works [M].New York Press, 1924:83,221.
[17] R.De Guimps.Pestalozzi:His Life and work[M].Translated by J.Russell Sonnenschein,London,1890.
[18]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95.
[19] 张锋.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J].心理世界,2006(11):57.
[20] 博仔.贫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湖南教育,2005(3):17.
[21] 邵伟德.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简述[J].体育文化导刊,1988(1):78.
[22] 李丽.建构以“爱”为基础的现代教育——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启示[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0):94.
[23] 王保星.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5.
[24]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07,196.
[25] 侯威.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26] 李艳,张立昌.基于不同人性论的卢梭与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比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10):19.
[27] 阿图尔·布律迈尔[瑞士].裴斯泰洛齐选集[M].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8.
[28] 罗炳之.外国教育史[M].上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94.
[29] 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62.
[3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62.
[3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
[32] 移素林.学校体育与洛克——读《教育漫话》有感[J].体育文化导刊,2003(9):76.
[33] 杜林兰.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对幼儿素质教育的启示[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4(4):56-58.
关键词:文化后勤 课改后勤 生态后勤 综合发展 育人为本
一、凸显保障功能,打造文化后勤
后勤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今天教育改革发展的滚滚洪流。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享受优质后勤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呼声。在坚持后勤公益性原则的前提下,如何打造满意后勤?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队伍
该校的后勤干部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由主管过德育的同志担任。后勤副校长原来是德育副校长,总务处主任原来是德育处主任,食堂经理原来是德育专干。这是为什么呢?这恐怕要追溯到老校长(现任教育局长)刘吉伟同志匠心独运的用人思想上去了。打着赤脚长大的刘吉伟一再倡导“教父子书”、“办良心后勤”,从德育处出来的同志吃得苦,受得气,对每个学生都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一切恰恰是做好后勤管理的先机。严把入口关,严格体检,严格要求文化程度。从业人员一律要求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一律要求讲普通话,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实行分层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其专业化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
2.把安全文明创建摆在工作的重中之重
安全不保,何谈教育质量提高,何谈人民满意教育?师生安全,校舍和财产的安全是后勤工作的重要职能。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出席全国第十五个中小学安全教育活动日时说:“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是一所绝对不合格的学校;一个不具备安全意识的教师,是一个绝对不称职的教师。”该校15年来一直保持着安全事故零记录,是名符其实的“平安学校”、“放心学校”。近年来,安全文明创建一年一个台阶。在今年汨罗市国家级爱国卫生城市创建中,该校再次受到各级的通力嘉奖。
3.创新管理机制,引入社会资源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实行体制改革,组建了财务管理、基本建设、生活服务、物业管理、经营服务五个中心,形成全面覆盖、职能明确、责权分明的校园服务体系。在价格低于校外,质量高于校外的情况下,学校商店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在坚持非营利性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源,由晨光文具投资利用科教大楼的架空层兴办了一个文具超市。与市公安局联合建立禁毒基地。在科教楼六楼腾出四间教育,共计160余平米,由公安局出资20万元,建立了全市规格最高的禁毒教育基地。
二、推进“三地”建设,打造课改后勤
《教育的新时代》一书指出:生活世界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生活是一门伟大的课程,高中寄宿制学校的后勤管理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它至少有三块肥沃的育人的土地。
食堂是劳育的基地。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缺乏,很多孩子不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存的能力,这正是教育需要紧急补救的地方。该校把食堂开辟成劳动教育的基地,利用每学年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到食堂参加劳动,再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社区服务时间让学生自愿到食堂劳动,教务科和后勤处联合对学生劳动情况作出学分评定。
寝室是学生的家,它最有益于学生完美人格的生成。生活自理,良好习惯,融入集体的能力,公共生活道德,保护公共财产的观念,水电资源的节约意识,对制度的尊重心理,对集体对他人的社会责任感,都可以在这里养成。如何让学校后勤对3600多寄宿生发挥管理育人的功能?该校实施自主管理教育,实行“五自”原则,即自己管理、自己申报、自己维修、自己保洁、自己美化的原则。每个年级设有一个宿管部长,负责对本年级公寓的财产保管、水电使用情况进行督查,逐日登记,每日公示。每个班级设有一个宿管委员,负责派发卫生工具,填写维修单,申报维修项目,领取维修材料,界定财产损害责任,办理赔偿手续。每一栋公寓成立一个维修小组,难度较大的维修,协助技工,一般性的通通自行完成。维修完毕签字确认,签字卡片放入个人成长记录袋,情况输入学分管理中心。每一个寝室轮流打扫楼道卫生。各个寝室自己为寝室命名,自己布置居室,养花养鱼怡情。每期一次美化大赛,优胜者在班级目标管理中加上一分。近两年床位爆满,“陪读”的现象销声匿迹。
校园环境是美育的园地。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它能唤起人对一切美好的、有生命事物的、亲切关怀的态度。校园环境的美应当触及学生的心,“只有当学生用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该校是花园式单位,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原来由浏阳园艺师承包护理,去年伊始,该校把园艺锁定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现在该校已培养出自己的园艺师255人,一年为学校节省绿化开支4万多元。
该校后勤与新课程改革捆绑同行,取得了不斐的成绩。由后勤处参与开发、直接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程《服务与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该校61.5%的学生的选修课程。
三、发展学生农业,打造生态后勤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教育办成适合每一个学生需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该校的追求。为了把学校办出特色,该校正在积极探索一条学校综合发展之路。该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级中学,完全有条件利用农村的广阔资源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途径。刘延东同志说,办教育千头万绪、千难万险、千辛万苦,但同时要千方百计。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该校在京广铁路沿线、201线贯穿、离汨罗城区不到10公里路程的范家园乡征集了480亩土地,准备用于发展学生农业。市发教委已批复同意,200万元专项资金年初全部到位。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出台了《学生农业基地建设方案》。方案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学校将贯彻“两全”方针,把这块基地办成花园果园种植园,农田鱼塘鸡鸭圈。把它办成可以容纳1200学生住宿的劳动场地,可以接纳教师休憩和观光的农家乐园。根据估算,搞起来以后,每个学生每年可以带着被褥行李到这里进行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学考结束之后,将有15%~20%的在校生,高考之后将有10%左右的毕业生,还有一部分外来学生,选择在这里接受一年以上的的农业职业培训。根据估算,这个基地可以保障学校的绿色食品供应,每年还可以带来30万~50万元的经济收益,这笔资金将用来资助百名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培训师;能力要求;“双制制”职业教育;德国
中图分类号 G719.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4-0078-05
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能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强大的职教师资队伍功不可没,特别是以企业培训师为核心的企业职业教育人员更是德国职教师资的主体和特色所在。对于德国企业培训师群体,国内学者虽有较多关注,但往往聚焦于培训师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又或者其结合具体的职业教学活动上,而对作为德国培训师能力标准及培养参照的《培训师资质条例》[1]① (以下简称为AEVO)则没有给予太多重视。即使在德国,为增加培训企业② 并进而提高培训岗位的数量,《培训师资质条例》也曾一度中止生效,但随着增量效应的减弱以及企业培训质量的下滑,AEVO于2009年重新回归。如今,国内众多中德合资企业在推进自身员工培训及参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时,也在尝试引进德国的AEVO,以保障企业培训师的能力水准。因此,深入探讨AEVO的核心要求及其在企业培训师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培训师的概念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培训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主体是著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即受训者既在企业里接受企业职业教育,同时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知识学习,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职业学校主要负责文化课教育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而企业则重点负责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经验的获取。工业企业内的职业培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多数在大型企业专门的培训中心进行;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实际生产车间和工作岗位进行。传统的手工业企业培训则全部在生产现场进行。此外,跨企业培训在各个职业领域也都有着广泛分布,弥补了企业在培训设施设备及培训师资源上的不足。基于企业培训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企业培训师也相应成为德国职业教育及其师资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培训的实施及培训师的作用
在具体实施中,企业培训要根据培训职业③ 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向学徒系统传授包含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个人能力在内的职业行动能力。培训企业必须向受训者无偿提供必要的教材、仪器、工具、机器及其他设备和培训用品。同时,培训企业还必须拥有合格的培训师。企业培训师的任务是根据企业内部、相关行业以及职业要求的培训内容,独立组织、实施和监控学徒培训,企业培训师还肩负着促进学徒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任务,积极、正向推动学徒的个性人格发展。
德国企业培训人员(即广义的企业职业教育人员――betriebliches Ausbildungs-personal)可分为三类:培训岗位提供者(Ausbildender)、培训师(Ausbilder)、培训专员(Ausbildungsbeauftragter)。培训岗位提供者(对外的职业教育提供者)负责与学徒签订培训合同以及按合同规定进行培训,通常即为企业主。培训师,即本文重点探讨的企业培训师资,他们受雇于企业,负责传授特定培训职业所要求的技能、知识和能力(计划、领导、指导、管理控制),是教育提供者的人和培训的具体负责人。培训专员则是支持、协助培训师完成培训任务的技术人员和办事员,其往往在特定设备和具体工作岗位上为学徒提供培训。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要求,教育提供者和培训师都必须通过《培训师资质条例》的考核,必须具备培训师资格证书[2]。
二、《培训师资质条例》的相关改革
(一)AEVO简况及2003年中止生效的背景
1972年4月,德国联邦政府颁布《培训师资质条例》,对企业培训师应具备的个人能力、专业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拥有合格的培训师是作为企业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必须满足的资格门槛。此后,由于具有培训资质的企业所提供的培训岗位多年呈下滑趋势,致使培训岗位市场供需失衡,德国年轻人接受企业培训的机会不断恶化。为此,20世纪末德国国内各界就一直在讨论如何放宽企业门槛,提高培训岗位数量,以缓解培训岗位市场的严峻形势。作为这方面的一个具体举措,2003年5月,德国联邦政府宣布《培训师资质条例》暂停生效五年。6月,德国劳动与职业研究所(IAB)专门通过其面板数据企业调研了此项政策的影响范围,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AEVO中止生效的确使德国拥有培训资质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即培训师门槛的降低,使部分此前没有资格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有了资格。
表1 2003年AEVO停止生效所带来的有资格培训的企业增量[3]
(二)2009年AEVO恢复生效的原因
2006年,受德国政府委托,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着手对AEVO中止生效期内企业培训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调查表明,AEVO中止生效确实带来了培训企业和培训岗位数量的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数量效应逐渐减弱;另一方面,AEVO的暂停使用带来了一定的企业培训质量下滑现象,如,中断培训的人数上升、学徒考试成绩和考试通过率下降等,且培训师和培训生之间的冲突也呈上升趋势[4]。评估认为,AEVO中止生效所带来的数量上的正面效应不断弱化,质量上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鉴于此,联邦政府与行业协会达成一致意见,重新恢复《培训师资质条例》的应用。自2009年8月1日起,修订后④的新《培训师资质条例》正式生效。
AEVO以新版形式恢复生效,除了得到相关评估的直观数据支撑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变革,对培训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进一步强化了培训师的地位和作用。在以全球化、信息化为核心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竞争程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只有不断革新工艺、变革工作组织形式、提高产品质量,具备良好的客户关系与快速的客户响应、前瞻性的环保理念等,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内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已不能仅仅局限于职业技能、知识等专业能力,还必须具备独立性、责任感、灵活性、终身学习能力和意愿等非专业能力[5]。德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行动能力(berufliche Handlungskompetenz),也正源于上述背景。所谓“职业行动能力”,指的是个体“在职业情境中从事熟练而职业化的、个体深思熟虑的以及承担社会责任行动的本领和状态”[6]。“职业行动能力”体现了德国职业教育界对职业能力的系统理解,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变革。这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变革引发了德国职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对包括培训师在内的职教师资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鉴于此,以前的《培训师资质条例》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对培训师的要求。新《培训师资质条例》更加强调以能力为本、以工作过程和业务过程为内容指向及以学徒为中心,强调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培养学徒的职业行动能力。
(三)新AEVO的理念和内容变化
新《培训师资质条例》以能力为导向(Kompetenzorientiert)、通过四个行动领域(Handlungsfelder)描述了对培训师的要求。培训师的资质可分为专业能力(Fachliche Eignung)和人格素养(Pers?nliche Eignung)两大维度。所谓专业能力,指的是培训师既要具有自己负责培训的职业所要求的技能、知识和能力(Fertigkeiten, Kenntnisse und F?higkeiten)――称为职业能力(berufliche Eignung),也要具有基于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的教育教学能力(berufs- und arbeitsp?dagogische Eignung)[7];所谓人格素养,指的是培训师背景良好,无违反《职业教育法》的行为,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良好行为模式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培训师资质条例》中,特别着重描述的是培训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
表2 培训师的资质要求
从内容上看,与原有的七个行动领域不同,改版后的AEVO将培训师的教育教学技能、知识和能力划分为四个行动领域[8],更加适合当前对培训师的要求。四个行动领域依培训师的工作过程依次展开,具体为:检查培训条件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的准备和协作参与招生、培训实施、培训完成。联邦职教所在对此法规的细化解读和实施建议中,给出了培训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课程的时间框架,总课时为115(可借助合适的自学手段,但面授不得少于90课时),四个行动领域所占份额分别为20%、20%、45%和15%。与此同时,建议中也具体描述了基础能力的细节,给出了相关技能、知识、能力的举例。这些做法不仅直观呈现了完整的培训过程,有助于培训师掌握培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也能够提示能力构成和要点,促进培训师的培养培训。
从理念上看,新的AEVO特别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培训师在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培训时都应该充分考虑职业工作过程。如:行动领域3(培训实施)第三点关于培训师的要求中指出,培训师要能够“从企业培训计划与典型职业工作过程中开发并实施企业培训任务”。这就要求培训师必须熟悉企业的整个工作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向受训者传授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在培训师自身的能力要求和能力养成中,也延续了这种工作过程导向,这突出体现在对培训师的能力描述上――依据培训师的工作过程展开行动领域和具体环节,依次描述培训师的工作和应满足的能力要求。
三、培训师的资质要求和成长路径
(一)培训师的资质要求
德国《职业教育法》第28条规定,只有人格素养和专业能力符合要求的人才允许作为培训师[9]。就人格素养而言,所有培训师自身此前的经历中不能有违反《职业教育法》相关规定的行为,也不能有有关青少年的犯罪经历等。就专业能力而言,则有以下多种可能:对于工业、手工业、农业等领域,通过师傅考试者,即被认为已满足了培训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其他人员,如完成特定职业学习的人、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在相关培训机构参加国家认可考试者,以及在国立学校通过相关专业的毕业考试者,如想从事培训师工作,则必须按AEVO规定接受培训师资质培训并通过考试(主要培训和考核教育教学能力)。对于自由职业者,如法官、律师、公证人、经济师、税务顾问、医生、牙医和药剂师等行业人员只要具有相关就业证书和任命书就能担任该行业培训师,无需专门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也无需通过考试。
(二)培训师的基本成长路径
德国企业培训师的成长路径和培养过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灵活性三个特点。在人格素养之外,要获得培训师所要求的专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应用与实践阶段及资格获取阶段[10]。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是企业培训师能力与知识积累的初级阶段(专业基础形成阶段),经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未来的培训师将初步具备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工作能力。但与一名合格的培训师相比,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还不够娴熟,还不具备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还存在脱节的现象。这些问题只有靠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解决。应用与实践阶段主要解决的是经验和熟练问题,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未来的培训师已经可以较好地掌握培训职业完整的工作过程和熟练的职业行动能力。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培训师,他们还必须具备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一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获得:其一是参加师傅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师傅证书;其二是根据AEVO规定的学习领域进行自学,或者参加相应的培训,最终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师资格考试,取得培训师资格证书。无论是师傅考试还是培训师资格考试都把基于职业教育学与劳动教育学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一个重要考核内容。
四、对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培训师资质条例》及其变革,直接反映的是德国对培训师的能力要求变化,也深刻反映了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对于正在着力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我国职业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完善职教师资能力定位,推动“双师”素质职教师资培养
针对职业教育对教师专业实践与教育教学复合能力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作为引领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迄今为止,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和准确的界定,很多职业院校仍片面强调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忽视教育教学能力,致使教学陷入简单的灌输和机械性演示,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德国《培训师资质条例》所明确约定的培训师能力结构,也包括培养过程和成长路径,为我国明晰“双师型”教师能力结构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参照和借鉴。
(二)培养高素质企业培训师,促进“双师型”结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理实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呼吁并实现行业企业更多参与职业教育的同时,单纯依靠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一方面,“双师型”素质教师毕竟只能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局部;另一方面,单纯依靠职业学校建构“双师型”教师队伍,永远存在与行业企业的脱节问题,存在教师能力追赶行业企业发展问题。鉴于此,建设企业培训师队伍并将其纳入整个职教师资队伍范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培训师能够全方位促进校企合作,直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践的质量。除此之外,企业自身的员工培训等人力资源建设也对培训师群体有着直接的需要。因此,学习和借鉴德国经验,从明确能力要求、规范培养过程等视角进行制度建设,建立一只高素质企业培训师队伍,无论对于中国以学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还是对于企业自身来说都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8]Bundesregierung.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AEVO) [Z]. 2009-01-21.
[2][9]Bundestag. Berufsbildungsgesetz (BBiG)[Z]. 2005-03-23.
[3]Hartung S. Die Aussetzung der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AEVO) [EB/OL].[2014-02-28].http://doku. iab.de/betriebspanel/ergebnisse/2005_01_14_03_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_2003.pdf.
[4]Ulmer P., K. Gutschow. Die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2009: Was ist neu? [J].BWP, 2009(3):48-51.
[5]Hauptausschuss des Bundesinstituts für Berufsbildung. Empfehlung des Hauptausschusses des Bundesinstituts für Berufsbildung zum Rahmenplan für die Ausbildung der Ausbilder und Ausbilderinnen[Z]. 2009-06-25.
[6]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2010(1):131-136.
[7][10]陶扉.德国企业培训师制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35.
On the “Qualification Regulations of Trainers” in Germany and Its New Developments
WANG Ji-ping, HUANG Yi-xin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fication Regulations of Trainers” in Germany makes clear requirements for the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of trainers in enterprises by the mode of legislation, and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rainers. In order to increase training places, the “regulations” has been suspended for some times. However,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the “regulations” has been revised and put into effects in 2009, and it made material requirements for trainers in the aspects of basic abilities, qualification and growth pathway, which has reference mea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tication teaching staff in China.
Key words trainer; ability requirements; dual-vocational education; Germany
收稿日期:2013-12-29
作者简介:王继平(1970- ),男,黑龙江绥化人,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治理与管理,职教教师教育;黄怡心(1988- ),女,福建福州人,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职教师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开发》(VTNE093),主持人:王继平。
① 德文为“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国内曾译为《实训教师资质条例》《企业培训师资质条例》《企业教师资质条例》等。虽然作为企业雇员的“实训教师”、“企业培训师”所承担的任务远超出“实训”或“培训”的范畴,要从事基于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其与严格的教师要求仍有区别,因此本文译为《培训师资质条例》。
② 除非特殊说明,本文中所谓的培训,均指“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培训(亦称企业职业教育),是一种严格意义的职业教育,而非狭义的、以单项技能和单一目标为目的的短期培训。此处的培训企业,指的是提供职业教育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