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5: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历史提分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史料是反映历史事件最直接的证据,要想真正学好历史,就必须正确对待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史料,让学生从史料中了解真实的历史,提高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高中历史;历史教学;史料教学
史料教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材上引用的史料或者教师找的其他史书上的补充材料来对相关历史学习的主题进行分析和佐证,使得学生历史史料中提升对历史的领悟力,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历史学习的成绩。高中历史教材中常常引用史料来佐证历史世界和历史人物,高考历史教学中也常常引用史料来出题,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历史史料需要很强的古文功底,才试题中有些历史史料的引用完全不明白什么意思。面对这样的情况,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多引入历史史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专门就史料教学问题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与建议,新编高中历史教材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史料。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理论
所谓史料,简单来讲,就是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一些证据,史料有助于重现历史的,有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同时它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前提。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中学生们理解历史有着比较大的难度,并不能真实的感知历史。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若是将史料运用于教学中,不但能生动形象的还原历史的原貌,让中学生真实的感知历史,主动接受知识,还进一步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找史料,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此种教学方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就有历史教育学家进行开始实践。多年的实践证明,史料教学的方法更符合新课标下的教学,大大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从而能生动清晰的认识并掌握历史知识。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
1.落实史料教学方法,史料教材和试题的编写必不可少
众所周知,课标是编写教材的出发点,而在新课标下,要充分落实好史料教学的方法,则应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对教科书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新的改革,打破以往的编排模式,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养成学生独立学习思考习惯,以突显史料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新的教科书按照历史主题进行编排,每个主题中都应当配有大量的史料信息和史料练习题,同时还应配有史料资料的探究方法和能力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努力做到“史论结合”。同时,经过每一次的教学,教师也做到了史料分类、史料概述、史料转述、作者推断、史料质疑等环节教学,从而形成了模型化的史料教学。不仅如此,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历史试题的编写也在史料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有了新的变化,试题中出现的结构性试题的提供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等,都充分彰显了史料教学的魅力。
由此可见,在新课标要求下,要落实史料教学方法,不仅仅是要把控好教材的编写,还应当把控好考试试题的编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和推进史料教学方法。
2.关注细节,才能让史料教学更具持久力
在史料教学的研究过程中,英国的研究者十分注重细节,从微观着眼,许多论文都是在研究如何让史料教学更具持久力。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中,有作者发现,要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对史料感兴趣,就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而在另一方面,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将史料学习的方式方法都教给学生,以便学生可以有效的学习史料知识。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历史资料的浏览和获取系统应运而生,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英国学者还指出,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桥梁,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史料教学中来,积极的分析史料,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史料资料的准确性,一般情况下,“原始资料”比“二手资料”更为可信,也更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3.根据学生情况来选择适量的史料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学生的情感的改变和行为变化都会影响到教学有效性,因此,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史料。新课标下的教材,大幅度增加了史料,蕴含了较为丰富的历史信息,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教材里的史料,并且组织学生对这些史料进行有效的研讨。通过对史料典故的仔细讲解,精心设问和引导,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开动脑筋,充分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考能力。当然,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史料教学方式,比如高中生在学习历史时,受教材的篇幅限制,难以提取学习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对原有史料进行讲解的同时,补充那些容易理解的史料,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惠丽.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
[2]王红微.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及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2(06)
[3]廉旭光.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之史料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05)
【作者简介】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将信息技术和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引导下,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与高科技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能够充分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的教学模式,以计算机高科技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现阶段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以往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能给予学生直观历史现象感受的缺点,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对历史现象进行直观的观察,替代了以往干枯的理论讲述。以往的单纯讲解理论的高中历史教学,其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历史相关知识,让学生逐渐对高中历史失去兴趣。与此同时,因为现在的历史教学减负的问题,使得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有所删减,学生了解高中历史的相关知识增加了难度,给教师的相关教学、学生的理解学习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运用电视或者电影录像等手段,将高中历史课程中需要讲解的历史现象进行再现,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直观的对历史现象的了解下对高中历史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相关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的高中历史知识。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也使得高中历史教学的各种难点能够得到有效的突破。一般历史现象的学习中,这种历史事件的内容和存在的意义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之所在,而如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师归类好的历史事件要点进行展示,也就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将相关的知识信息进行展示,让学生对这些相关的知识信息产生直观的图片记忆,使得学生能够对这些相关的知识保持长久的记忆。然后在多媒体展示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要点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这对于加深学生相关知识的记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相关历史场景进行模拟。比如,高中历史课程中康有为与顽固派之间的论战,可以让学生以实际论战的形式模拟历史上的情景,加上多媒体的背景设置,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相关的场景中,对于将来的相关知识的记忆也会深入很多。在课堂教学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整理相关的资料,比如相关的声像、图片、影像,加深学生对于之前学习的知识的记忆。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措施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措施有很多,本文阐述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如何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高中历史教学课程中的课堂信息容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陶冶学生的历史情操,提高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理解和相关的道德修养,优化高中的历史教学。
首先,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中应该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和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理解规律进行深入的了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来设置出让学生感觉到悦耳舒心的情景,激发学生对于高中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大限度地将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行提高。比如在讲相关的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下早期的诸如地道战或者地雷战相关的影视资料,引起学生对于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兴趣,再加上巧妙地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活跃课堂的气氛,就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参与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当中。
其次,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高中历史课程的考试内容也变得灵活多变,这样的情况使得以往老旧的教学模式必须得到一定的改革,才能够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lunwen.1KEJIAN.com。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正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使得高中历史的教学课程得到了全面的改革。高中历史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更多有意义的问题,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多有用的材料,让学生能够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带着问题来进行思考,让学生对于相关的高中历史事件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不同学生的意见都展现在所有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经验。
再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对于加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信息含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使得高中历史教学的手段得到变化,从而使得高中历史教师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散,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的时候能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使得学生头脑中的高中历史知识形成一个体系,有一个具体的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对于学生将来的高中历史知识学习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最后,在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也就是将多媒体技术引进高中历史课堂,让多媒体的独有的声像效果和强烈的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和历史事件最接近的场景,再现历史中曾经的场面,增强情景的真实感,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相关的高中历史知识,在亲身感受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对于加强学生相关的高中历史知识是十分有利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学科是一门科学,它不等于传统意义上说的历史只需要死记硬背。要更好地学习历史,还是要讲究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总结了科学上好历史的三个环节,只有充分注重这三个步骤的历史教学,我们才能更好的开展自己的历史教学,提升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
一、引导学生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同样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预习实际上也就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前有无预习对本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相当大的意义,这是由于小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浅显,容易掌握,只要课堂注意听讲还是应付得了的。到了中学以后,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材的知识结构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假如课前不作预习,仅靠课堂听讲,势必难以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于是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只好加班加点,进行补缺补漏。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去了,但课余时间亦被各科瓜分殆尽,这与当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针对这一现象,我想:与其让学生留着一大串问题走出教室,还不如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刻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经过预习,他们对老师今天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如原来我在上《战国七雄》一课时,由于准备充分,一上课就有学生举手问道:“为什么上节课对春秋五霸介绍详尽,而这篇课文只重点介绍秦国而不全面讲解其他六国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课前预习的方法必须是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走向极端,自以为已无师自通,忽略听课。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以明确预习的目的性。因此,预习和启发为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二、鼓励学生提问与思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不只是传统的死记硬背。授课中,我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作答,使他们时时参与课堂活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及时予以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或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一方面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我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给予肯定。我们老说学生只会死读书或读死书,这跟我们平常对答案的唯一性是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我对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是十分赞赏的,如我们对秦始皇进行评价时,学生提出了功过对半、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等看法,我都进行肯定并启发,希望学生能保留自己的看法,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再论证。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巩固检查
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
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中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学生脑海里能形成这么多“为什么”,本身就说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而解答这些问题的任务则落到教师的头上,实际上升华为能力的培养了。因此,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时,我们不能回避教师的主导作用。再者,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唯物史学观来分析历史问题。如书上并没有关于如何评价秦始皇的问题,但学习了《秦统一六国》和《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之争》两课后,教师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对秦始皇究竟应该予以肯定还是否定?然后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以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
历史教学上的战略战术运用
在指挥时说过:“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说的就是战略和战术是克敌制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所谓“战略”是比喻决定全局的策略;“战术”是比喻解决局部问题的方法;“敌人”用到教学方面是指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只有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才能有必胜的勇气和旺盛的斗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才能在暂时处于困难的条件下,不悲观失望,停滞不前。
战略层面:强化好一个意识 高中历史教师在战略层面上所要强化好的基本意识,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功能从“教本”走向“学本”化,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教本”,是指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用书,主要着眼于教师的讲授;而“学本”,则是指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读本,主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弹性课程政策,历史教材不是唯一的历史课程资源,更不是唯一的历史教学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既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只凭历史教材来组织教学内容,更不能受制于教材设计顺序、按教材内容顺序来安排教学顺序。另外,当前历史考题的泛化,呈现形式的活化也决定了历史考试选材的浩瀚如烟,所以历史教师必须破除教材本位,树立“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的意识;破除课堂本位,树立“社会是大课堂”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高效。
战术层面:完成好三项工作 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是克敌制胜的现实保证。教学工作只有在战术上重视困难的程度,预估教学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疑难和问题,才能不至产生麻痹轻敌思想,才能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中,采取严谨态度,讲究教学的艺术,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毕其功于一役。高中历史教师战术层面所要做好的三项工作,具体是指:打造好一支团队(即教师资源的整合);构建好一个体系(即教材资源的整合);发挥好多个主体(即学生资源的整合)。
整合教师资源
完善大备课组――小备课组――教师个体的管理体系 当前是合作与竞争的时代,依靠传统的“单兵作战”或个人承包的备课方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备课组是实施教学的最基本的单位,备课组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命力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学安排和教学改革必须依靠备课组去具体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必须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有效功能。所以,建立和完善大备课组――小备课组――教师个体的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大备课组是指以全市历史学科任课老师为一个大团队,小备课组是指以一校历史任课教师为一个小团队,组建备课组最基本的单位是历史教师个人。此管理体系需充分凸现合作精神,高度统一,针对不同的情况适时组织不同规模和形式的集中,研究教学计划,编写课案,编制作业,集思广益,加强交流,做到既合作共赢,又百家争鸣。
打造4个发展共同体 要提高区域历史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历史教师队伍是关键。近年来,本市历史学科积极构建教研新机制,全力打造发展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全市共组建了专家指导组、学科中心组、校际结对组和课题研究组等4个发展共同体,将不同层次的教师加入到不同的学科发展共同体中,各取所需,各有发展。其中,“专家指导组”由学科教研员和地级市学科带头人以上的名师组成。目前,该组有6人组成,每两年改组其中的三分之一,确保活力。“学科中心组”以构建新课型、研究新策略、教学诊断和教学反思为主要职责。比如教学诊断,该组通过多种形式的调研,对各类教师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科学诊断,并为之开出“治疗的良方”。“校际结对组”是指教研室结合新教师自身的特点及实际,量身定制,确定师傅进行带教,师徒关系三年,签定协议。师徒实行一学期一考核,考核量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课题研究组”是指对教研室主导的各类课题进行研究和实践。例如每学期为全市历史教师开出自学书目,指导教师分散学习教育理论著作、历史专业杂志等,提高历史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同时围绕课题主题进行教学实践,在亲历中体会,在体会中总结,修正教学,实现课题研究实践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循环往复,真正达到课题研究的实效。
扎实做好常规教研 在推进学科教学质量方面,常规教研工作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近年来,本市通过对历史学科加强常规教研的管理,不断优化教研方式,创新教研机制,丰富教研内涵,提升教研品位,成效明显。不仅整体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而且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整合教学资源
对历史教材的整合 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就是历史教材的整合。新历史课程内容的多开端、多系列、多层面方式构建,以及组织的线性序列,使新教材较之以往的旧教材出现了跨度大、跳跃活、难度高、内容多等特点。所以,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是高中历史课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之一。那么,该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整合呢? 以多个模块的整体整合为例,笔者在讲述高中历史的开篇课时,对高中历史教材的所有内容做了一个整体整合。以高中历史作为一棵知识树的话,必修三个模块和选修两个模块就是这棵树上最大的枝干,一共五个枝干。而每一个枝干上,如政治模块,又可按地域划分为两个部分,中国史和世界史,组成次一级的小枝干,而中国史和世界史又可按时间划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组成更次一级的枝干,这一级枝干与书本每个单元的题目一一对应。以此类推到其他模块。笔者用幻灯片做成了两张示意图,由总到分,由分到总,化零为整,化整为零,通过这一整合,学生对高中历史所要学习的内容了然于心,学习历史的整体意识、结构意识大大增强。
开发好网络、校本和乡土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控制技术及设备,实时上网组织教学,利用网站的丰富资源进行备课和开发,让学生在网上进行信息的辨识、采集、加工、存取等,已成为新时代学习的新方式。这不仅使他们学会了在观察中发现、整理中发现、协作中发现,而且也为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情景和资源,足够的开放学习空间。所谓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它实质上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过程,旨在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本土,体现本土特色,发挥本地区特有的课程资源,体现本地区特殊的人文色彩。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学生来说,乡土文化是离他们最贴近的、也是感觉最亲切的学习内容。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访谈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历史、感悟历史,培养他们的关注人类、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文情怀,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补充好相关拓展资源 教材资源的丰富性和广袤性决定了历史教学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深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目的性地组织教学工作,补充好相关拓展知识是最直接和可操作的步骤。所谓相关拓展资源,是指课本上没有文字提及却隐含其内的相关历史知识,如重要史观、历史规律、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线索、重要历史结论、历史专用术语等。例如,在组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时,适时渗透相关史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现在常用的史观有: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要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以“社会化”为切入,坚持重视现代化史观、整体世界史观,突出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不放弃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渗透,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帮助学生从世界文明走势的大视野下认识中国及世界的现状,要注意复习中新的历史情境材料的多角度运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概括、提炼和解决研究性、探究性问题的能力。
整合学生资源
组建学习小组 教师可根据自由、自愿的原则,由4人至6人组成一个小组,由组员推选出小组长来主持小组工作,并同时确定其他各成员的分工。如有的要负责文献资料或网络信息查询,有的要负责社会调查访问,有的要负责文献资料整理与打印等,总之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在小组中,不管成绩好坏,要充分利用晚自习时间和课余时间,互相提问,互相请教。由于学生之间容易站在同一平台上、同一角度上思考问题,故而相互讲解的效果可能比教师高屋建瓴的讲解要好。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学习互助可以养成思考、探讨、争辩的习惯,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思辨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重视自主学习 当前,高中生历史自主学习现状令人堪忧,多数学生基本谈不上自主学习习惯。因此,重视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使学生从内心萌发自主学习的主动意识,成为当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解决的燃眉之急。例如,学生学会阅读就是历史科目自主学习的重要习惯,除认真阅读课本正文外,还要重视课本前言、课文目录、专题导语课前提示、知识链接、历史地图、历史图画和表格等方面的阅读。在教师指导下的正确读史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进而从内心打败以往学习时的不良习惯,并发展成为一种学习的自觉行动。
开发家长潜能 这里所说的开发家长潜能,主要是指利用家长所掌握的各种社会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历史课堂的各种现实困难和现实条件限制。例如,本市的洪莉老师在讲授《》的公开课时,她利用班上学生有家长在报社工作的有效资源,选用了一些珍贵的常熟地方史老照片和视频等,还拍摄了小品制作在课件中,为本课教学的成功增加了一道“保险”。
【关键词】优势;现状;问题;解决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优势和现状
教学环境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只有不断地改进才有可能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情境法在高中历史的教学适应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主次颠倒,避重就轻。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先期步骤就是选取情景素材,然后进行加工融入到教学中去。而历史中的重要环节往往并不具有表演的特征,甚至是索然无味的,要对其进行挖掘需要比较强的专业素养,我们的老师限于专业水平往往会选择难度系数低的情节进行编排设置角色,然而那些热热闹闹的场面并不与历史的观点相通,没有了“教学”的意义,再好的情境也是徒劳的,然而这样的情况却并不鲜见。
2.缺乏深度,流于表面。历史是真实的存在,是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中的,它是前人付出了血与泪总结出来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挖掘。比如某中学老师在讲解“北伐”的时候利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教学,影片中播放着北伐军在武昌战役的激烈场面,老师讲解到: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一次又一次发起冲锋的呐喊声,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新生活在奋斗。教师通过先进的教学设施的确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将当时的战争场面表现出来,然而高中生已经对社会历史初步有了自己的理性认识,心理、生理各方面都逐渐成熟,对自己的未来的人生态度也基本定型,像这样通过播放几场激烈的战争场面是不足以让学生认识历史的本质。历史是有教育意义的,历史的教学也是要与受众的心理成熟度相适应的,如果只是哗众取宠,浮于表面,那就失去了情境教学的初衷了。
3.老师参与,学生旁观。以往我们的教学都习惯了填鸭式的,学生等着吃,老师也忙着填。学生不用担心不知道重点,也不用思考历史的背后所隐藏的道理。只等着老师一个个来条分缕析,自己只管背的滚瓜烂熟便可。虽然新课标实行了一段时间,但是许多老师一时还是转变不过来这一人独支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仔仔细细的将所有的背景情况介绍给学生,然后再简单的提一两个问题,只要稍微听过课的学生就不可能回答不上来。如此以往就没有人再会去关注历史事件中的深层次问题,也就慢慢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了。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情境教学是一个比较新型的教学模式,种类多形式多样,我们的老师长期从事教学事业比较缺乏对这些形式的了解,而且情境教学要求老师们有比较好的编排功底,这是我们老师鞭长莫及的,当然也不单是老师的问题。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高中在乡镇或在老、小、边、穷地区,教育资源和资金资源分配都不尽合理,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都跟不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情境教学的方式方法。
其次,历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并不是我们主观意志能改变的,当然教师自己也有其自身认识的不足,也存在教学能力的强弱之分。不能一概而论说老师都对历史的认识缺乏深度,这是不负责任的。
最后,受长期以来固定填鸭式教学的影响,教师们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一部分年纪偏大的老师更是显得力不从心。况且每个老师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有的适应的快有的慢,不一而足。
三、针对以上的问题的几点对应措施
首先,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明晰主次,分清前后。哪个点要着重介绍,哪个部分可以稍微带过,在进行历史的情景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控制好度,使得活动向着教学的既定方向前进,而不能只是玩乐,却忘了教学。
其次,教师平时应该注重自身对历史感悟能力,不能坐吃山空,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才能抓住它的精髓所在,将课讲得深入浅出,情境教学的形式多、种类全,只要结合已有的教学设施和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新课标一直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学习往往如此,教师应该将时间交还给学生,循循善诱,慢慢引导,充分的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调起来。教师要将自己从传统的教学角色中解放自己的双手,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才是新课标所要达到的,每个老师必须牢牢地把握住这一点: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总之,情境教学是一种相对复杂的教学手段,高中的历史教学质量更是关乎广大学生的大学之路,不可不察,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时时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以便自己及时的对教学方式进行修改,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历史;集体备课;学生;教师
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等形式制订教学计划和方案是为集体备课。高效课堂的目的就是做到“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即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集体备课最突出的功能是萃聚集体智慧,优化教学方案,以达到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作为中学一线的历史学科教师,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要在短短的高中三年之内,使学生掌握跨越古今、涵盖中外的历史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乃至人生观,就必然需要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是完成上述教育教学任务、成就高素质教师的必要环节之一。但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教师,尤其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靠一本教参备课已基本能应付,甚至有人提出教师不用教案也可上课,更谈不上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了。这实际上是忽略了合作的力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从实践层面看,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没有集体备课的课,不可能是一堂好课;没有集体备课的教学,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一、集体备课是贯彻高中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保证
一方面,新课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不再死记硬背教材上那些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或结论,不再盲目地跟着教材、教师转了。换句话说,学生的思维不再可能被限制在教师备课所能掌控的范围之内了,尤其是新课程的历史教材打破了通史的编写体例,而按专题体例编写,学生将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或困惑。面对着可能突如其来的问题或困惑,仅凭教师个人的备课显然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一纲多本”要求加强集体备课。“一纲多本”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难点。由于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解读不一,因此教材选择的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甚至结论也不同,如对的评价,不同版本的表述差异很大。究竟哪些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可以删去?哪些又该适当补充?补充到什么程度?增删不宜,可能导致教学任务完成了,但教学质量却下降了;或者课堂容量过大,教学任务完不成。显然,加强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而仅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驾驭的。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许集体备课的实效不一定如此,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能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其备课质量一定比“单兵作战”强,至少能起到增强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新课程信心的作用。
二、集体备课是学生“减负”的需要
迄今为止,新课程的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大部分只给结论,有的甚至不给结论,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呢?它需要教师从课外收集大量的课程资源加以补充,科学取舍,有针对性地遴选典型的素材并提交给学生,这样才会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此外,除教案外,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教师还精心准备了课件。试想,如果每节课都如此,教师的负担明显就加重了。而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既分工又合作,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和效果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积聚教学资源和方法、减缓学生压力的作用。同时,由于新课程教辅材料不配套,只有通过集体备课,精选习题,补充乡土教材资源,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集体备课是新课程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
新课程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呼唤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掌握的相关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形态,而是以行为方式来呈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除了外出学习,更多的是靠校本教研,而校本教研主要有三种形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矛盾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所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主要靠自己。而课堂是展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最佳场所,一些实践性的、无法预见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再加上集体备课、交流反思等必要环节,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通过自身的理解、内化、反思和提升,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并不断呈现出新的跨越的态势。所以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呼唤集体备课。
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历史教师的重思辨、重批判的思维特点,从客观上讲需要群体智慧的融合和协作。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当新课程理念在遭遇实践挑战时,教育理论家们、政策制定者们也显得爱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对着繁重的实施工作,我们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充电”,究竟谁能成为我们实践中的专业引领?是我们的同事、同行,还是我们的学生?从新课程实践看,老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容易被传统的框架束缚,且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明显不如中青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但他们是传统课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观念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更难,以至于有人认为新课程最大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这一部分人;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处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明显不如老教师。因此,实施新课程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扩大交流,才是我们的出路,这也是当前课程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富有成效的方式。
总之,集体备课是新课程实践的客观需要,是让学生减负、让课堂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3.
一、“问题教学法”的含义
何谓问题?新华字典的释义:一是尚待解决或不明白的事:二是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那么什么是“问题教学法”呢?现今教学界的观点一般认为,“问题教学法”,即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向教师提问,教师做答或学生集体讨论等方式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对于这一观点,我不完全赞成,这种观点似乎只照顾到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或说只照顾到“问题”含义中学生“尚待解决或不明白的事”。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这种方法对于我所从教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适合的。这些学生拿到历史教材,尤其是世界近现代史教材时,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是手足无措,提问题也只是提一些时间、地点之类的问题,无法完成教学目标。这时通常意义上的“问题教学法”便没有了用武之地。这就需要解决“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因此,面对我的一部分学生,我认识到必须用“提问”的方法,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大纲,在课前,自主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切合他们自身实际又符合教学要求的问题,学生进行探究,然后再通过教师的讲解或集体讨论等方法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与“提问”或“问题”接触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和处理信息,探索、接受并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各种综合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当学生有能力提出问题时,教师就可以依据学生的问题,同时依据教学任务的要求,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然后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和他们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改变传统历史课中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转变为以问题为依托的探索、发现、确立、解决的过程。相应地,学生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通过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兴趣也更加浓烈。比如,我和我的学生们在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课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苏俄政府为什么要与德国签订《不列斯特和约》?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是从城市到农村,而中国革命道路则是从农村到城市,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热情,也带动了基础较差学生的积极性,更突破了重点难点。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提不出问题。有句话说“提出问题往往是以解决问题为开端的”。因此当学生没能提出问题时,教师就要充当提出问题的角色,使学生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问题,循序渐进,逐步独立地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疑、解疑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如何想尽办法去实现学生由被“提问”向有“问题”过渡,这是教育者应该深刻思索的问题。教师采用“提问”与“问题”并重的方法组织教学,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质疑、探疑、解疑过程中,激发出创新意识。学生在质疑-探疑-解疑过程中得到的训练,长时间积累下来,学习能力、方法及团结合作的意识都将大大提高,对于终身学习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问题教学法”中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即学生课堂活动多了,学生积极性高了。然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也出现了教师在“提问”时,未能将历史教学目标作为依据,而只注重了课堂活动的数量,走了形式主义的歪路,最终,学生的学习目标没有达到。
(二)教师的应提出能引起学生争议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争论的问题,往往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如: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是否是一次成功的革命这一问题就具有争议性,学生课堂反应活跃,经过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的相关内容,教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