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育生职业分析

体育生职业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5: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育生职业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体育生职业分析

篇(1)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锻炼;体育锻炼;体育教学

生命在于运动,作为用脑较多的学生群体,进行适当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使学习时紧绷的神经得到很好的放松,对接下来学习效率的提升起着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抵抗力力的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职业院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热爱体育锻炼的氛围,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创造前提条件,体育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以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体育锻炼兴趣,为实现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与研究的对象是在读的职业院校学生,采用网上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所以调查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多个地区的职业院校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针对研究的主题,我们查阅了大量相关的书籍文献和期刊报纸,还有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收集了研究主题的大量资料,对职业院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为系统地进行调查与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准备。

2、问卷法

本次调查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及专家进行补充修改的基础上,并且结合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正在实施的体育教学课程及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组织学生开展的一些课外体育活动,给学生普及的关于体育锻炼的知识等,设计出一份合理有效的调查问卷。问卷发放后收回的时间和数量都是比较可观的,且从填写情况来看,有效度和可信程度都相当高。

3、访谈法

本次问卷还访谈了体育锻炼的相关人员,如体育行业内的专家教授、当前在校任职的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体育教师及相关的学校老师和在校就读的部分职业院校学生进行了有效深入的访谈,获取了充足的信息资料。

4、数据分析

使用SPSS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及Excel数据库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精准可靠的数据信息。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职业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职业院校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引导不够,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来组织的体育项目的练习

2.职业院校开设的体育锻炼项目单一和集中,没用形成多元化

3.职业院校的运动器材较少、运动场地不够、运动时间不足

4.职业院校中没有建立相关的体育炼的兴趣健身社团

5.职业院校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普遍薄弱,没有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

6.职业院校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较低,体育考试只求及格

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应该具备的特点

(一)体育教学的职业性

职业院校学生今后从事的是职业技术性的工作,所以体育教学必须针对该职业的特点,制定一套有利于增强动手能力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因此我们强烈呼吁学校体育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真实需要来开展,不能盲目开战。

(二)体育教学的实用性

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是应用型的技能,这就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该融入应用型的元素,使学生在专业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在体育课上得以应用实践。

(三)体育教学的差异性

从事不同的工作对身体各部位技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专业学生开展适于他们的体育锻炼项目。

(四)体育教学的预防性

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经常运动的好习惯,目的是为了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职业技能,预防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患上职业病,因此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预防能力,增强他们在工作当中自我预防、自我保护的能力。

四、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并结合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应该具备的特点,我们对改革和发展职业院校的体育锻炼提出以下建议:

1.职业院校要提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加大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体育设置

2.加大对体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3.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做好组织学生体育锻炼的工作

4.鼓励学生建立关于体育锻炼的社团,培养运动习惯

5.帮助学生制定体育锻炼的计划,让学生的运动有据可依

6.因地制宜,开展适合本院校的特色体育项目

7.鼓励师生共同运动,在体育锻炼中增进师生感情

8.做好体育锻炼的考核评价工作,评价标准要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消费 消费特点 消费现状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消费的商品化,市场化,多样化,高层次化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体育消费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高等学校是一个具有知识密集,思想活跃。代表先进文化潮流等特点的场所,而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群体,其体育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念不仅影响着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选择和未来体育行为的走向,而且是引导着未来社会生活与消费趋势的潜在力量。本文通过对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目前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为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汽修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人文学院和医学院在校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几年有关体育消费的学术论文,为本文结构框架建立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立问卷调查表,在 外语学院,计算机学院,政法学院和医学院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2份,有效问卷389份,有效率97.25%。

1.2.3 统计分析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用 Microsoft Word、 Microsoft Excel制表制图。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消费的概念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出,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存消费后,为追求发展和享受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支出。它不仅是指买票去观看各种体育比赛或体育表演,而主要的是指人们为了取得身心健康、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欢度余暇时间、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而花钱去从事各种各样与体育有关的个人消费行为。包括观赏性体育消费、参与性体育消费个实物性体育消费3大类。

2.2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表1可以看出,支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和休闲娱乐,这说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目的非常明显,消费动机是健康的:这与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相适应的。

2.3影响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

由表2“是影响本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三大因素,前两者可通过学校体育的大力改革在短期内能得到改观,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因此,要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消费水平是很困难的。

2.3.1学生的经济收入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调查表明,学生在体育消费支出的高低,对其体育消费的行为是依据他们的 经济收入而定的 ,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的支持,一部分是学校发的助学金、奖学金和打工所得。家庭经济好,学生经济收入相对较高,体育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多。月消费低的群体,对体育的主要消费以不花钱为主,因为他们少量的体育消费开支从生活费中挤出。

2.3.2 从事体育活动的次数是影响学生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学生参与各项各类活动时间的次数多少与其体育实物消费和体育劳务消费水存在显著差异,经常参加学校有偿体育服务的学生在其实物消费中呈上升趋势。因此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越多,其体育消费也就越多。这表明运动时间也同样制约着体育消费的高低。

2.4.3体育锻炼习惯是影响学生体育消费的显著因素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主动,自觉地以体育运动为健身手段的一种有规律和经历的生活行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学生对体育需求、健身需要和转化为体育行为的纽带。体育锻炼习惯的好与坏,与学生对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有的趋同关系,对体育消费的认识、体育消费水平有着显著影响。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通过对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分析可知,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大学生的消费动机比较明显,追求健康是大学生体育活动(消费)动机的主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更偏重精神和能力维度,这表明了对健康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3.1.2体育消费已成为大学生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总的消费水平较低。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仍以实物消费为主,实物消费水平明显高与其他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比较单一。但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花钱买健康”已有了正确的认识,这个理念不仅标志着对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追求,还隐含着通过体育消费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加快“社会化”过程的寓意。

3.1.3参与型体育消费作为一种增进健康、消除疲劳和愉悦身心的独特手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

3.1.4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原因是体育场馆设施不不足、体育消费价格较高、没有时间和经济条件有限等。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影响了体育消费的支出。

3.2 建议

3.2.1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消费观念和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

高校体育要加强对学生体育消费观念和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作用与意义,逐步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走上合理化、科学化的道路。

3.2.2加强体育设施和健身俱乐部的建设

大学生普遍感觉体育的场地及体育设施太少,因此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增设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活动,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健身场所。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试验,建立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建立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如篮球、网球、体育舞蹈、羽毛球、健身操、太极拳等形式的俱乐部,已满足不同层次经济条件的学生向着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健康投资,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以促进体育消费的多元化。

3.2.3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灌输“终身体育”的健康理念

“生命在于运动”一言道出了生活的规律,适度运动是创造健康的手段,能保持脑力和体力的协调,是创造健康的一个要素。高校学生在校可依赖专职体育老师,离校后往往许多人放弃锻炼,慢慢地开始透支生命。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积极引导促进个人健康投资。而且加大学校体育改革,营造良好积极的体育锻炼氛围,让大学生把锻炼身体与娱乐、求知紧密结合起来,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体育消费活动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志强.我国体育消费者的需要、动机和行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2).

[2]韩湘平.湖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2).

[3]左新荣.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3).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态度结构 体育现状

1.研究目的

本文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旨在更好地揭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上的特殊性,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南京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南京地区抽取5所高职院校,分别从这5所高职院校的大一、大二、大三中用整群抽样法从中抽取自然教学班,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29份,剔除无效问卷4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87份,回收率为86%。其中男生169名,女生218名;大一学生126名,大二学生132名,大三学生129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资料,一方面学习和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获得研究的基础和平台,确定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获得相关的研究数据和事实,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利的支撑。

2.2.2调查法

此方法是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进行,信度采用再测信度检验的办法,两次调查结果之间相关系数达到0.80。效度检验则通过专家来判断,得效度水平为:良好。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3.1.1大学生对体育课满意程度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只有50.6%的人对体育课表示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看来如何改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印象,进行提高大学生体育能力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男生对体育课的满意度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的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

3.1.2学生对学习体育的情感体验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表2),在体育学习中,能有快乐的体验,并有成就感的学生相对较少,且其中大部分是男生。只有17.3%的学生上体育课时,从来没有希望快些下课,这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3.1.3学生对体育学习成绩评价调查分析

在学生对体育学习成绩评价的认知上,有63.8%的学生认为体育学习成绩由“体育学习态度+所取得进步的幅度+应用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三个方面的综合来评价比较合理。只有4.7%的学生持反对意见。这种强化激励而淡化甄别、选拔功能的评价的方法,是被学生接受的,说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态评价赞成度较高。

3.1.4学生“准职业”体育素质需求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统计分析表明:56.8%的学生对职业工作中体育素质必要性持肯定态度。认为体育锻炼项目要与“准职业”素质需求相联系,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3.1.5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主要目的调查分析

从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的调查结果来看(表4),“健身”目的高居首位,可见,大学生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认知已非常明确。另外,“娱乐”“竞争”“交际”均占有一定比例。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目的正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一现状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体育需要的多元性,同时也为我们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2强化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从学生对参加体育学习或锻炼的主要动机来看,学生已经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与功能,但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学生的主体需要未能对接。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相对集中,体育意识尚需加以引导。要突出现代体育思想,加强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根据学生心理、知识的水平等不同的特点,开展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理论教学,如现代生活与疾病、健康、竞争、休闲、养生等。加深大学生对体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其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3.3与职业特征相结合构建课程新模式。

首都经贸大学长城旅游学院针对该院旅游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定向拓展,成套组合”的体育课程模式。所谓“定向拓展”是针对学院专业及目标人才特点,去“拓展”体育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它有两个大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在一般高校体育课程共性目标要求及内容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发展;其二,对于学院的学生而言,体育课程的“拓展”,又是建立在他们在中学阶段已经学到的技能并形成的“健康”状况的基础上的拓展与发展。所谓“成套组合”,是指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在教学计划整体构架下,有针对性地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组合具体项目。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把体育运动实践的内容划分为三大类,即基础类、专长发展类和生活生存类。该课程模式的设计,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和培养目标,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具有高职体育教育特色和课程体系的需要。不同职业类型、不同职业工作方式对职业体育素质的需求强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虽然,职业所需的职业体能首先是在良好的职业学习劳动中获得,但如果在体育教育中,能有目的地开展与职业特点相适应的体育训练,则会迅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职业体能,而使职业技术的学习提高大走捷径。因为体育运动中许多运动素质可以迁移到职业体能上,如运动中的快速反应、耐久力、动作协调配合、注意力和观察视野等,正是许多职业如操作工、调度员等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职业特点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选择“抑其过补其缺”的教学内容开展体育锻炼,使学生身体的发育成长与职业技术和职业体能的发展提高保持同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特点的终身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3.4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提高教学、业务管理能力,确保体育教学质量。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师在已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去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人才学、社会学、创造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知识,还要在方法论上有所更新、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要学生去拓展,教师就要先“拓展”。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职业特点的研究,首先要和专业课教师互相沟通,了解专业课教学内容,观摩学生学习、劳动的特点,找出学生职业技术必需的职业体能及职业学习、劳动对人体的影响,抓住体育教学与职业技术相关的部分。其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征求专业课教师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以便确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对特殊专业需要的特殊要求,可以引进或自编教材,在不影响整个教材教学系统前提下给予安排,以求能学以致用。要求教师提高体育教学业务水平。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既要千方百计完成普通体育课的任务,又要想尽办法适应专业特点的要求,为职业教育服务,这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根据学生职业特点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教学内容;要能根据职业技术学习劳动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影响,选择具有康复、医疗和矫正作用的体育教学内容;要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要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这都需要体育教师学习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所有这些,都是前所未遇的,都在要求体育教师尽快地、竭尽所能地去谋求“提升”。

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灵魂,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思想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教学的关键。新的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必然会造成现有部分项目专业教师不足的矛盾,因而需要制定体育教师的在职进修的规划,并在规划的指导下,有重点、有节奏地循序渐进。可采取的办法有:一是送出去,请进来,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师资结构,提高教育素质,以适应新的教学体制需要;二是加大体育教师社会化进程,除保证内部培养及进人计划中进行调整外,聘任其他学校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任教,增大社会化程度,更好地发挥教师一技之长,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三是加强体育教师职业观念、思想素质、文化修养教育和培养,建立监督机制,更好地发挥教师潜能。

3.5加大学校主管部门的重视。

学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同辈群体对体育态度影响的重要地位,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对大学生的体育态度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真正从内心深处彻底转变自己的消极态度,同时也给他们创造良好的进行体育活动的环境。针对学生喜爱的项目,加大学校师资力量、运动器材、场地的投入与建设(如羽毛球、网球、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等方面师资力量、场地器材引进与投入),使学校师资力量、运动器材、场地相对不足的状况得到改善,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

4.结语

体育教学应该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特点相结合,围绕职业特征开发体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对促进具体领域目标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的探讨和研究,以期对体育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诸杰等.从态度结构的角度分析高校大学生对体育专项课的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

[3]翁惠根.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特征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4]韩敬全等.大学生体育需求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反差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2.9.

[5]裴德超.高师体育隐蔽课程促成大学生体育动机、态度养成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

[6]赵红.大学生体育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

篇(4)

关键词:职业中学;实用性;体育教育

一、引言

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这种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在教学中可以对岗位工作情况进行模拟,而且在教学中就提前让学生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因此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职业中学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一)分析学生对实用性体育的认识情况在

研究中对某院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共232名学生,通过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得出,没有听说过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69.2%,听说过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15.6%,但是了解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学生只占到0.7%。在调查中发现,有86.5%的学生对职业实用性体育有兴趣了解,同时在具体了解之后,认为开设相应的课程十分有必要。通过这方面的调查就可以得知,相关学生对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认知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但是学生对这方面的学习愿望非常强烈,因此必须引起相关工作者的重视。除此之外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专业的设置问题,导致班级内的学生性别比例不均匀,学生和支持开设实用性课程是负相关关系,和支持开设职业实用性课程呈正相关的是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例如工程类专业、园艺类专业。

(二)分析学生在这一方法下的锻炼情况

当前这一院校还没有实行实用性体育的专项锻炼,只是在相应的专业进行了教学测试,具体得到的测试结果可以参考下表。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对于性别方面的差异性,和实用性体育锻炼是正相关关系,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但是和专业相比,二者的相关性比较小,从这一规律就可以得出,第一点,当前在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锻炼教育中,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很强烈,但是学校的宣传工作不到位。第二点,在当前所制定的职业实用性体育锻炼课程中,没有考虑女生的基本情况,很多项目都不适合女生。第三点,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其基础设施有限,而且很多设备老化严重,没有及时进行更新,直接影响职业实用性体育锻炼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落实职业中学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策略分析

(一)有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

根据职业院校的专业不同,可以有机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结合其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教学方面的规律,在以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规划。一般教学规划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结合专业的特点,开设一些实用性比较强的项目,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其自主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水平;第二点,将教学内容和就业岗位要求联系到一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生活、职业、竞争力相关的实用性体育课程,这样在学习中体验工作,清楚工作中的需求,发现自身方面还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校园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高,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增添有分量的筹码;第三点,为了提高自身的水平,增强体能非常必要,因此要增加这方面的锻炼,制订科学的锻炼计划,发现存在的职业病,然后积极做康复运动,提高对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改善教学模式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发达地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引用,例如可以应用2+1模式,学生在校接受两年的基础体育课程,然后再进行1年的选项体育课程。一般学校都开设了第一、第二学年的基础课,但是在改革创新之后,还需要在这一基础之上,结合实际专业的不同,可以在第三学年实行职业实用性选修必修课,这一阶段的课程不仅要侧重实践操作,同时还根据以后工作岗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知识、体能的教学。还可以应用1+1模式,也就是在教学中将基础体育课程和选项体育课程交叉进行,可以巩固相应的教学成果。在第一学期对学生进行基础性教学,第二学期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可以边学边练,进而将体育教育工作融入到其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进而达到对体育教育终身化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短期实训模式,让学生利用暑假时间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进行教学实习,这部分学生都属于准职业人,对其进行强度比较高的短期培训和训练之后,提高其实际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职业中学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分析,发现很多职业院校都没有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课程,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宣传,学生对这方面的了解有限,而且这种课程没有结合女生的需求,导致女学生没有适合的课程。针对这一情况,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将学生以后从事的岗位和专业课程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这样当教学质量提高后,学生在实习之后就可以完全适应岗位需求,而且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以后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政.对广州市技工类学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改革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421-422.

篇(5)

1.研究对象

以设有体育休闲专业的院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针对大学毕业后的分配方式,结合职业院校体育休闲专业学生的特点,研究学生对校外体育健身服务的认识,发现目前的教学模式缺乏比较完善的指导体系,必须搭建以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的教学体系。

主要针对体育休闲专业学生能力不足、对本专业认同感不强的现象,加强学生校外体育健身服务实践的自我认知,职业生涯决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认同。

3.问卷调查

为了使职业院校体育休闲专业校外体育健身服务实践模式的可行性得到检验,笔者选取了三个职业院校作为调查对象,将不同三个年级的学生的学生分别以三种教学模式进行培养,三年级学生以纯学校模式进行教学,二年级学生以校内和校外混合模式进行教学培养,一年级学生以纯校外体育健身服务模式进行教学。学生问卷主要包括37个题目,以非常好、好、一般、较差、差5个尺度为选择答案。

对三个年级的毕业学生进行一年跟踪后实施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850份,收回问卷830份。其中,对职业院校体育休闲专业体育健身服务实践可行性分析的有效问卷共计770份,无效问卷60份。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二、可行性分析结果与讨论

研究者对职业院校体育休闲专业校外体育健身服务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调查结果进行研究与讨论,重点关注的是教学服务质量、职业院校学生对学校教学模式的实际感受、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期望与学生感觉之间的落差。

通过问卷发现,职业院校学生对校外体育健身服务教学模式期望值平均为4.47分,满分为5分,说明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和期望值非常高。其中,三年级学生的期望值为4.88分,为最高。一年级为4.23分,为最低。教学模式的实际感受中,各学院的学生对校外体育健身服务实践可行性均与期望值相差不大。

三、意见和建h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职业院校体育休闲专业校外体育健身服务实践活动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但是,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职业院校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校外体育健身活动的管理,学校应考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户外体育健身服务实践。二是职业院校不仅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还要在实践中感受学生的困难。三是职业院校应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更好地为职业院校体育休闲专业校外体育健身服务实践活动做好后盾。

参考文献:

[1]T Levitt.Production-Line Approach to Servi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2(50):41-52.

篇(6)

(鄂州职业大学体育系,湖北 鄂州 436000)

【摘要】将学校体育教学与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相结合,寓应急避险能力培养于体育教育之中,是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一个崭新模式。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体育课应急避险项目的设计的目的等,并阐述了高职院校应急避险能力养成教育的路径设计。

关键词 高职院校;应急避险;设计;能力

0 前言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是以健康教育为主旨的教育,健康教育的前提是生命安全。在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育在实施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强化学生健康教育的同时,将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应急避险能力融于健康教育之中。同时,职业院校强化以岗位核心能力需求设置课程,高职体育教育在生命安全教育中注重职业岗位工作中的应急避险能力培养,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本文从职业岗位的视域出发,以我校医学院和建工学院学生应急避险能力需求特征的剖析为例,提出了有效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载体及路径设计。

1 高职院校体育课应急避险项目的设计的目的分析

(1)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意义并逐步养成安全第一的防范意识和防灾减灾的积极行为,以体现“生命无价”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2)让学生通过实践性和体验性的教学,从中学会自救与救他及逃生避险的本领,从而体现出一种前瞻性的教学理念,一种敬畏生命的生活态度,一种扶助他人的公益精神。

(3)在重视各种逃生避险、事故防范、急救技能发展的同时,积极改善与发展有氧耐力、肌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等与健康有关的素质,体现出教育的健康性。

(4)使学生懂得应急避险、事故防范、急救互救为什么是重要的,以及如何使他们终身受益,体现应急避险教学的教育性。

(5)使学生能够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体适能,以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环境和生活中可能遭遇的险境或变故,体现出教育的现实性及实用性。

(6)教学内容应为实用的应急救护技术、逃生及各种灾难事故的应对措施,使学生在实践中和情境体验中学习,体现出生命安全教育的严肃性;体现出教育的公众性、公益性。

2 高职院校体育课应急避险项目的设计思路

2.1 公共体育基础课的应急避险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一线岗位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为导向的。作为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应顺应高职院校“以岗位需求设置课程”课程构建理念,积极推动公共基础体育课服务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职业实用体育是近年来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构建职业实用体育课程建设。笔者是从应急避险的角度来构建职业实用体育,主要针对岗位突发事件比较突出,职业安全特征比较鲜明的专业群来实施。本文以鄂州职业大学为例,列举我校医学院和建工学院两个重点院系来进行分析,构建应急避险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的模块。

2.2 应急避险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高等学校中设置的一种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各类突发事件已经覆盖到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角落,不少工作岗位已将职业岗位应急避险能力培养作为上岗培训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作为“准职业人”的培养地,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对职业岗位中应急避险能力要求较高的相关专业设置应急避险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职业岗位中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来组织安排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从而实现课程的实用性最大化。

2.3 应急避险能力特征分析

依据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性质,我们可将突发事件分为公众类和职业类。相对应的应急避险能力即为公众类突发事件应急避险能力和职业类突发事件应急避险能力。公众类指的是人人都有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例如,地震、火灾、交通意外等。职业类指的是某种或某类职业特别容易遇到而在一般人的生活中不容易碰到的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公共类、公众类是属于通识类,个体类、职业类是属于专门类。职业类岗位应急避险能力特征分析是对岗位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性、伤害情况、应急处理加以分析,并将所得的结论综合在一起。其基本思路是从职业岗位角度出发,通过对工作环境、岗位职责、岗位事故等职业特征的分析,预测其比较容易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提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对策和措施。

3 高职院校应急避险能力养成教育的路径设计

应急避险能力系统是一个综合能力系统,仅通过日常的教学很难使学生真正达到应急避险能力的各项要求。为了使应急避险能力培养获得最大的实效性,需要将课内教学、课外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来进行。以课内教学为主体,通过应急避险职业实用体育课、应急避险选修课、应急避险专业基础课等教学载体,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应急避险能力的知识、技能、能力的教学。以课外教学为辅助,通过组织学生安全教育社团、安全教育兴趣小组等形式,围绕课内应急避险教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提高。教师以指导老师的身份给予相应的指导,在校园范围内开展应急避险知识竞赛或技能演练比赛,以竞赛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对应急避险知识的掌握和自身目前具备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应急避险知识的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以网络教学为补充,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网络信息平台,在学院网站中建立应急避险网页。以视频、图片、文字讲解、案例分析等为网页主要内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科学性、广泛性、有效性、全面性来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使网络技术真正为学生需求服务,满足学生的应急避险知识需求,普及学生应急避险常识。

4 结束语

生命是珍贵的,也是唯一的,生老病死,我们无法回避。但许多如花似玉的生命,尚未扬起人生的风帆,还未体验生活的真谛,便骤然凋零于突降的灾难,不能不令人惋惜。在学生中开展应急避险为目的的生命安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现实性、公众性、公益性,是素质教育中的必然选择。面对新任务和新要求,体育教师应肩负责任,将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展现生命活力的新理念落实到体育教学中去。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能够果断准确地为自救避险、应急救护,机智勇敢地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或危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强,闵彬彬.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1).

[2]程娟.体适能理论进展与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J].科技信息,2007(22):186-187.

[3]张建平.体适能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2(6):33-34.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师 职业倦怠 阳光体育运动

国内外研究表明,体育教师职业一直是承受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重文轻武、重智轻体思想的影响,存在着对体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致使体育工作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品。体育教师在学校中成了“三等公民”,很多体育教师长期没有得到所在学校应有的重视、理解和支持,自我价值长期得不到体现,缺乏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而产生的一种对所从事的职业感到失落、不平甚至自卑的情感体验,进而导致消极对待工作的不良心理状态。另外,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情境,体育教师面对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越来越复杂的教学任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教师提出越来越高的学历和科研素质要求,导致有些体育教师从心理上萌生职业倦怠,降低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因此,我们可以给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以下定义:是指体育教师因本职工作长期得不到学校及社会应有的尊重和支持而缺乏成就感,进而产生的厌烦冷漠情感及相应的行为表现。

一、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国当前学校和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有:竞争压力、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学校管理体制、社会支持与期望、工作待遇和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等。下面我从社会、组织和职业因素三个层面分析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

(一)从社会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教育理念的更新、理论的充实,选择、加工、整合教材的能力,教学过程中的智慧与创新,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等等,从而使体育教师必须进行素质重构,这就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的重要条件就是社会能否给予他们相应的肯定,而这种肯定在客观现实中是以他们职业地位的高低进行衡量,即由他们职业的地位和职业声望所决定。但是,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依然较低,甚至对体育教师的偏见依然存在,学校也对体育工作不够重视,体育教师的待遇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二)从组织因素分析。

一是学校组织对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当。如果不能很好地对体育教师进行角色定位,可能出现角色混乱,对自身角色应承担的工作丧失责任感和进取心,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及履行的职责和义务,这是导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之一。二是体育教师的待遇不公平。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被学校领导视为副科,不为重视。因为体育不为学校所重视,所以体育教师在政治和经济待遇方面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即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没有得到同工同酬的待遇,没有厚实的经济基础,生活水平无法提高,严重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他们心理不平衡,消极应付,甚至造成相当部分“现役”体育教师另谋出路。

(三)从职业因素分析。

其一,在“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影响下,至今在学术上体育教师职业还没有真正被确认为专业性职业,教师只能达到“准专业”的水平,相形之下,体育教师职业就成了“准专业”下的“次准专业”。其二,过高的教学要求带来心理负担。体育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宗旨,但体育往往又被赋予品德培养、意志锻炼、能力提高等诸多新任务,同时很多人也把学生体质下降的责任统统归于体育教师,这种体育功能的泛化及不确定性给广大体育教师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其三,特殊的教学情境形成心理压力。体育学科独特的学科特点是其在教学中有各种无法控制的偶发因素,必须花费多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诸如“球场暴力”这类偶发事件,这种管理上的复杂性往往加剧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难度。另外,长年枯燥单调的工作、艰苦的工作环境使其产生疲惫之感,并且工作有时也得不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认可,获得的心理报偿相对较少,这样就加重了体育教师的倦怠心理。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对改变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启动和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就是希望利用该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它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其目的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作用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他是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实施的组织者,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引导者,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要实施好国家开展的这一浩大工程,对体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无疑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对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效果、远离职业倦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远离职业倦怠。

1?郾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体育教师心理产生归属感和成就感。

首先,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创设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体育教师不是“一介武夫”,使其职业应该受到公众的普通尊重;全社会要树立“全民健身,增强体质”的良好风尚,转变传统观念的偏见和端正舆论导向,确定体育教师职业的重要性,使体育教师职业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其次,要建立对体育教师合理的社会期望。尽管体育教师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但体质是由各方面因素决定的,不能一味归咎于体育教师;同时,虽然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但是体育教师首先是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人,其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不可能超越现实,他们同样有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追求。最后,社会其他机构如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广大体育教师安心投入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为体育教师营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利于发展的氛围,使他们产生归属感和成就感。

2?郾营造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待遇。

在学校管理层面,学校领导者应该正确认识体育工作和教学的重要作用,尊重体育教师地位;真正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力度,在某些政策上应该针对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相对采取一些倾斜性策略,真正为体育教师减压、减负,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学校不仅在物质报酬上要保证体育教师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实现“同工同酬”,而且要组织改变体育教师评价制度,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满足自我实现感,同时努力创造条件使体育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形成尽职尽责的信念,真正使体育教师在学校中感到自身的价值,进而消除他们的职业倦怠心理。

3?郾加强自我心理调节,提高体育教师耐受挫折的能力。

自我心理调节是克服职业倦怠心理的关键。首先,体育教师要树立远大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志存高远,主动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迎接知识经济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挑战。其次,体育教师要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但不过分苛求,虚心听从他人的意见但不因此影响自己的情绪,坦然面对客观现实,不为外界环境所诱惑,始终保持一种悦纳的态度。体育教师还应该学会自我放松调整,当遇到心理困扰和挫折时,能够通过暗示、活动、自我激励和自我宣泄等方式释放或疏导不良情绪,对待他人要积极接受、理解和宽容,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以缓解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和蔓延。

4?郾加强体育教师自身建设,提高抗职业倦怠能力。

面对时展提出的新要求,广大体育教师首先要努力转变自身观念,既要认识到自身劳动的价值,又要建立合理的自我期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既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深远意义,又提示着体育教师必须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团结协作;既要强调自身价值,又要注重弘扬学生主体性,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其次,体育教师要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强的体育教师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心理适应能力弱的体育教师则只会采取消极应付的方式敷衍塞责。因此,体育教师要加强个性修养,增强理智感,克服主观臆断,增强自控力,克服冲动莽撞;增强信心,克服自暴自弃等。只有体育教师从自身做起,更新观念,提高适应能力,消除职业倦怠才会有充足的动力和必要的前提,加快体育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愿望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黄俊伟.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成因及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1999,(12).

[2]王守恒.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消解策略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3]龙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0).

[4]姜健.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研究[J].科技创新导刊,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