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5: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统计学的看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20世纪40年代晚期,一个以随机实验评估肺结核链霉素治疗法效果的研究开启了统计学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1]。随着循证医学兴起,医学统计学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如何客观真实准确地采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将结论应用于医学实践是每一个医学领域工作者需要掌握并考虑的问题[2]。然而,医学统计学理论复杂,难度较高,医学生普遍数理基础比较薄弱[3],因而教学工作也颇具挑战。近几年,医学院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在更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然而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4]。
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认知以及态度对于教学设计十分重要[5-6],本调查旨在了解各专业医学生对于医学统计学的看法与建议,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提升医学统计学教学的针对性,优化教学内容[7],提高医学生们运用统计学知识的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接触过医学统计学及相关课程的在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专业包含临床医学(五年制、八年制)。共发放纸质问卷601份,回收601份,经筛查保留有效问卷581份,有效回收率97%。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以纸质问卷形式发放给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此次调查问卷共分为3个部分。
第1部分涵盖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调查,涉及性别和专业等。根据专业特点,此次研究按专业及相关课程差异将研究对象分为3类:临床医学(含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及其他(医学检验、护理学和营养学);第2部分涵盖研究对象对于医学统计学这门学科以及学校相关课程设置的认知调查,涉及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满意度、重视程度等;第3部分涵盖研究对象对于自身医学统计学知识学习的认识及自身未来规划,涉及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及相关统计软件的学习情况、掌握程度、未来职业规划等。
1.2.2质量控制:为确保本次调研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全面性,本次研究从问卷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及问卷筛查等方面都进行了严格控制。问卷设计环节设计了逻辑检测题;问卷发放环节没有进行大范围的随意发放,而是由校内学生、老师等小范围发放给身边的同学,确保研究对象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接触过医学统计学及相关课程的学生,填写完毕当场回收问卷;在问卷筛查环节将前后回答明显矛盾的问卷视为废卷,将答题率太低,低于90%的问卷视为废卷。
1.3统计学分析
由纸质问卷转录为电子问卷后由EXCEL导出,进行统一筛查与编码,导入R3.3.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描述性分析及卡方检验或修正的卡方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81份。其中男性共196人,女性385人,分别占34%与66%。调查对象的专业以临床医学为主,共461人,占79%。其余为预防医学(24人,4%),口腔医学(18人,3%),医学检验(59人,10%),护理学(16人,3%),营养学(3人,1%)。
2.2各专业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认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各专业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认知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477人,82%)对学校设置的医学统计学相关课程感到满意,少部分(共104人,18%)不满意。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1)。
医学统计学认知调查显示,共68人(12%)表示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必修的课,修满学分即可;455人(78%)表示医学统计学未来应用很广;只有10人(2%)表示是一门无聊的课,不用太在意;38人(7%)表示感觉统计学很有趣;10人(2%)选择了其他。在课程难度及课程重要性方面,受调查者的具体分布如下(表2)。
在调查对象中有100人(17%)表示在科研中遇到统计学知识困难中会选择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262人(45%)选择咨询相关同行;149人(26%)选择外包给专业人士;70人选择其他。
2.3各专业医学生医学统计学学习情况及自身未来规划
对各专业医学生医学统计学学习情况及自身未来规划的调查当中,许多问题的性别差异、专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3,4)。
关键词:频率学派;贝叶斯学派;统计方法
统计学中几大影响比较大的学派是频率学派、贝叶斯学派和信念学派。在很长的时间内,频率学派或称经典学派的观点、理论占据了主流地位,其余两派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早已应用贝叶斯学派的理念来处理问题。所以有必要在理解这几大学派思想的基础上,来了解不同思想的统计方法。
一、两大学派的特点和分歧
频率学派坚持对概率的看法是频率的稳定性,所以,凡是不能重复进行的试验的有关结果都不能应用概率作出判断。但是很多时候,人们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来对统计问题作出判断。在实际经济环境中,情况总是比较复杂,很难具备可以进行重复试验的条件,这个时候频率学派的理论就很难运用上了。与之不同,贝叶斯学派认为,概率是反映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一个度量,既可以是反映重复试验的频率稳定性,也可以反映人们的某一些类型的主观信念。只要可以接受到任何先验信息,就都能对特定问题进行逻辑推理。
频率学派和贝叶斯学派之间激烈的争论,促进了统计学的发展,使得统计学最为一门信息科学在学科体系上和思想上更完善。这两大学派争论的分歧:其一,对概率这个概念的认识。经典学派认为概率是纯客观的,是频率稳定性的内在依据。而贝叶斯学派则认为概率应包含客观概率与主观概率;其二,是对统计问题的看法。频率学派研究的重点是样本空间,认为样本是变化的,参数是固定不变的,并从中寻找规律来推断参数的性质。贝叶斯学派的重点是研究参数空间,认为样本就是已观测到的值,它已不再变动而参数则是随机变量。需要探讨的是,参数取值的变化规律;其三,利用信息的范围不同。贝叶斯学派既利用样本信息又利用先验信息,而经典学派只局限于从样本获取的信息。其四,推断的过程不同。贝叶斯学派是从参数的先验分布到后验分布。而频率学派却仅是根据样本的信息对参数作出推断。可以说,先验分布这是区分这两个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
在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上,对于单一方程模型,最常用的有普通最小二乘法、广义矩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法等。对于联立方程模型有常用二段最小二乘法和三段最小二乘法等。基本的理论框架是对未知参数的模型建立,参数估计包括点估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和预测等内容。并以此来研究各种模型,如线性回归模型、非线性回归模型、联立方程组模型,面板数据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
而贝叶斯分析则采用不同的思路,来进行参数的估计,检验和模型的比较。一般有如下思路:在得到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模型,求出似然函数,同时先验信息得到先验分布,运用贝叶斯定理,推导出后验分布,分析得出的结论。
可以说,经典的统计分析方法与贝叶斯分析的方法,孰优孰劣,也不可以一概而论。经典的方法在发展体系上很严密,有严谨的数理基础,而贝叶斯方法则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推进现代统计及相关学科理论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统计计算方法和软件的发展
随着现代电脑技术的发展,统计学也获得了飞快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统计的计算方法的发展,特别是在针对贝叶斯方法的计算得到了新的进展。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直接的抽样手段,得到后验均值的估计值,主要包括直接抽样、分层抽样、筛选抽样等;它们的缺陷在于只能用于比较简单、低维的后验分布。第二类为 MCMC(Markov chainMonte Carlo),近年发展迅速,在各个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是高维的复杂数据,这时运用传统的方法就遇到困难了。而MCMC方法为这一复杂的计算过程开辟了新的方向。它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的抽样问题转化为一系列简单的抽样问题,而不是直接从复杂的总体中抽取样本,并利用电脑技术模拟这个过程。
由于庞大的计算量,复杂的高维数据,单靠人工计算是不可行的,针对各种统计计算方法的软件极大的促进了统计学各个分支的发展。在相关的经济领域,分别有MATLAB、S-Plus和R版本,在相关的生物统计领域还有WinBUGS,使用比较广泛,只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模型自己来编写程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40-02
推进研究性教学,是提高我国高校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必然选择。统计学作为一门归纳、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在经济社会管理方面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因此各高校也都高度重视统计学的教学研究。要保证统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统计学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统计学人才打好基础。
一、研究性教学内涵
(一)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研究性教学和传授性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着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新构建,强调用研究性观点和思路来解决问题。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一般是围绕一个特定的待解决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所学的知识。从整体来看,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问题意识”,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研究性”,重过程、重参与、重研究,主体性和探究性比较强。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重灌输、轻启发,重结论、轻参与,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很多学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模式应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方向,围绕学科目标,架构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目标上,研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规定的教材外,还要对网络、参考资料上的有关知识点进行充分挖掘和整理:在教学形式上,建立“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合作研讨”环节;在教学评价方面,注重过程评价,并突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研究性教学课程的评价原则
(一)多元化原则
研究性教学课程的设计和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不同,前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课程质量的好坏,只有通过对学生学习前后的变化综合评价后才能得到体现。而学生发生的变化是个综合性概念,所以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多元的,既有平时评价,也有阶段性评价,既有一般}生评价,也有综合性评价。
(二)动态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起到激励、肯定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讲,因为经过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评价目标并非是要“证明”,而是为了“完善”。个人的“完善”并非一日之功,所以,研究性课程评价是个动态的过程,这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有利于高校课程的改进。
(三)过程性原则
在传统的课程评价中,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的“过去”,注重结果而非过程:在研究性课程评价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课程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三、统计学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虽然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方法各不相同,但其教学过程中所蕴含的基本元素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研究性教学都有一个共性的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统计学课程来讲,它的教学过程也包含这三个环节。此外,为了体现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教学评价还需要涵盖学业考核这一环节。
根据上面的思路,笔者认为,统计学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体系构建要符合研究性教学的特征和本质,从其共性特征入手进行构建。如下表所示,统计学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包括:一级指标4项,涵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学业考核四大环节:二级指标共有8项,总分为100分。在二级指标中,进一步细化了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以及评价标准,共分为好、一般、差三个等级。在下表中列出了好和差两个等级,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一般等级。总体的评价等级也分为好、一般、差三种,具体标准是:评价指标得分在80分以上为“好”;评价指标得分大于60分但小于80分为“一般”:评价指标得分小于60分为“差”。
1.目的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选择最典型的案例,案例的分析围绕所需掌握的新知识来组织,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认知和掌握。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该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把书面知识转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综合性。每一个案例不是单一的一个知识点的反映,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由于案例来源于真实的情景,因此案例所涉及到的内容一般都包含了统计学多方面的知识,是各种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前期案例选择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引入案例,按照教学要求逐步地提高案例分析的难度,最终使学生在掌握各种方法的同时,也可以把不同的方法融会贯通。
3.开放性。案例教学法在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把学生由传统的聆听者变成重要的发言人,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很好的机会。而且很多案例的结论并非唯一,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就必须由原来单一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方向得出自己的结论。案例教学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自我发挥的空间,使学生去思考,去拓展,以达到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4.师生的双向交流。与传统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强调师生的双向交流,改变了教师单向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这样的局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实践者。教师不再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提问、听取学生的意见、给学生以启发。学生不再等待教师的解答,而是主动研究案例、搜集相关的知识、缜密思考、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在分析过程中积极和教师进行沟通,获取教师的指导建议。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交流互动,是教学目的顺利达成的重要保障。
5.实践性。统计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案例教学法可以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同时可以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形成统计的思维习惯,把统计贯穿到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
二、统计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在统计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达到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效果。
1.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理论知识的讲授从教条枯燥变得形象具体。案例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分析讨论、进行归纳总结,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过程。同时,教师在和学生对案例的探讨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补充相关的知识,吸取学生的优点,完善案例材料,最终达到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2.从学的角度来看,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来自真实情境中的案例一方面可以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案例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角色。
三、在统计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具体能力水平,过于高深复杂的案例和简单浅显的案例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要保证案例的真实性,不能随意编造案例,虚假的案例对学生而言无异于课后习题,起不到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的作用。案例的背景要与学生所学专业尽可能接近,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专业知识来进行分析和解释,这样统计学才可以和专业结合起来,真正成为专业研究的工具。
2.要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关系。案例教学法尽管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法依然应该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法是统计学理论的传授环节,案例教学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传统教学法交给学生工具,案例教学法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因此,传统教学法是基础,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学到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培养统计学的思维,案例教学法是发展,是在原理的根基上盖起来的高楼大厦,不同的专业基础可以盖出不同的形态,这才能够真正体现统计学的应用特征。
3.重视教师知识面的拓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要事先准备案例,给学生呈现案例,和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看法,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充分,特别是很多教师缺乏其他专业的专业知识,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就可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言以对,更谈不上引导和组织了,那么案例教学就无法再继续下去。因此,案例教学能否实施,实施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水平。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方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45-03
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它是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来分析解释生物学中各种现象和实验调查资料的一门科学。生物统计学是本科生专业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生物统计学,不仅提供设计科学试验和收集数据的方法,而且也提供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同时,生物统计学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程内容广、概念多、公式多;加上学生缺乏背景知识,对该课程认识不够,使这门课程有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记、难用的“四难”课程之称[1,2]。从2012年开始,我校生物统计学教研组针对课程特点,重新确立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学生上机操作训练,使学生由传统的学习统计基础知识向掌握具体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目标上转变,将过去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转变为基础知识测试和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从源头上使教学模式向注重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素质上转变。经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努力,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笔者根据两年来的生物统计学教学工作的实践,结合课程特点,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作如下总结。
一、确立教学目标、调整教学计划
2012年前,我校生物统计学,主要由数学专业的老师进行讲授,教学内容以数理统计为主。学生学习本课程后,仍然无法将统计学这一工具应用于生物学的相关领域。针对这一情况,学院领导研究决定生物统计学这门课程由学院相关专业的教师授课,教研组接到通知后进行了研究部署。笔者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将生物统计学课程定义为工具课。在确保这一基础后,笔者根据我校本科生培养目标,将生物统计学的目标明确为:以一线教师和科研工作中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统计学基本概念和主要参数的意义;理解生物学实验设计方法和常用统计模型的应用条件;掌握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掌握EXCEL和STATISTICA软件操作方法,能够独立进行生物学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笔者选择合适的课程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将生物统计学的课程重心放在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原理、掌握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上。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课程重点
教学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庞杂,笔者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将生物统计学课程进行了梳理,主要以一线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最常用到的统计学知识为基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和数据类型、总体和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概率和分布、统计推断、t检验、方差分析、数据转换、多重比较、相关和回归、因子分析、非参数检验、实验设计等。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各种统计方法的使用条件和基本原理,通过在计算机上运行EXCEL和STATISTICA软件,结合生物学实例掌握各类统计模型和检验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得出统计检验结果,并根据实验数据运用已掌握的生物学原理解释实验数据所产生的科学意义。此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将近年来生物学方面有重要意义的一些统计学方法和原理做简单的普及,如将系统发生关系纳入形态数据中,检验形态特征进化的谱系依赖性;利用不同地理种群的生活史特征和形态特征计算物种的表型分化,结合遗传分化数据分析物种分化的原因等。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学生心中埋下进一步学习统计学的种子,为他们以后的科研和学习提供帮助。从教学内容上,笔者将以往所注重的统计原理介绍和统计模型推导的部分转变为让学生理解统计模型的原理和应用条件,内容上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因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上机实习的学习时间约占整个课时的50%。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生物统计学课程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的一般方法,并利用EXCEL和STATISTICA软件综合分析数据并得出科学结论。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生物学实例教学,利用已发表文章的数据为训练内容,将课程所涉及的各类统计模型贯穿于实例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将所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科研项目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课程是学生的发展,课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契约[3]。这里体现了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较多地体现在对教师和教材的关注上,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则更多地关注在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知识的获得,关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出充满生机的学习、研究氛围,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充分发展的环境[4]。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针对生物统计学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乏味等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传统的板书教学。教学过程,笔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数据,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数据,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探究数据处理方式,应用已学习的统计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科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转变为教师讲授和实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笔者将上课的地点安排在计算机机房进行,每次上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置1~2课时的实例教学。从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角度组织课堂教学,以小组的形式就某个实际问题展开讨论,教师的角色定位成课程组织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我们在讲解t检验时,前1个课时,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的形式讲解t检验的应用条件和计算原理;其余2个课时,我们提供一定的生物学实验和中学生考试成绩相关的数据,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并得出科学结论。在学习相关与回归时,我们要求学生将生物化学实验和生态学实验的数据拿到生物统计学上进行统计检验,如分子量和电泳迁移距离的实验数据,可以用来检验蛋白质分子量和电泳迁移距离的相关性,并预测已知迁移距离的蛋白质分子的分子量;通过卡方检验验证果蝇杂交结果是否符合实验预期等。我们通过对自己实验数据的统计检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生物统计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和探究。
四、“学以致用”,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生物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学生成为具有社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特殊作用[5,6]。因此,笔者根据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将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实践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整个班级按照每6个人一个小组进行分组,在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时,给每组同学收集一定的数据,采用研究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并得出相应的统计结果。我们通过研究型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对提高学生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解决实际生物学问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笔者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野外实习和大学生创新训练等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科研训练中。教师根据已学过的统计学原理组织和指导学生在开展野外调查和创新训练前,针对性地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根据已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数据的收集和采样工作,完成野外实践活动并获得相应实验数据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科学结论。我们通过完整的实验设计、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过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门工具课,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注重实效,改革考核形式
考试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的目的对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考试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主要偏重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的原理和基本概念等,期末考试的成绩决定了这门课的最终成绩。在这种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往往是平时松、考前紧,考后不复习。这种考试方式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对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课程后也不能将具体的统计学方法应用到今后的科研或教学实践中。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对学生进行准确、客观、公正地评定学习成绩和能力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最终考核成绩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由出勤和课后作业成绩组成)、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4%,主要是生物统计学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统计原理)和实验数据分析(占总成绩的36%,根据给定的实验数据,利用EXCEL和STATISTICA软件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出可靠的实验结论)。
在教研组实施上述教学改革后,我院学生应用统计学处理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大学生科研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不断地把统计的方法应用到解决实际科学问题上,使他们形成了一个不断巩固统计学方法和学习新的统计学知识的良性循环中,对统计学的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总之,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的一系列改革,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从机械地学习生物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向利用统计学的原理解决实际生物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问题上转变,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统计学理论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和熟练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专业教师,我们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要不断学习统计理论,探索教学规律,完善教育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邹永梅.《生物统计学》课程建设的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28(5):51-52.
[2]王春强,马巍,王洪才.高校《生物统计附实验设计》课程现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102.
[3]葛岳静.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看法(精品课程建设专家谈)[J].中国大学教学,2003,(4):4-6.
[4]郭祥群,阮源萍,杨利民,黎朝.以学生主体的教学优化模式探析[J].厦门大学学报,2004,增刊:1-4.
[5]洪梅.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合理实践教学体系[J].科技信息,2008,(12):201.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国内形式更加纷繁复杂,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搞好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与改革,以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经济与社会管理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技能手段,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挑战,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以及创新则是关键。统计学属于方法论科学,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掌握研究经济管理问题的数量分析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任务驱动法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本文首先分析目前统计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基于任务驱动的统计教学改革思路及实践途径,并对任务驱动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操作模式及效果进行总结,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二、统计学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在众多财经类学子眼中,统计学是一门枯燥、繁琐难学的课程,这样的第一印象往往对学生学习产生严重的负面心理影响。在传统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老师仍注重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理论的演绎,使学生深陷纷繁复杂的计算中;课堂教学中仍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的还不够;在教学手段上,虽然也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多数教师仅仅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示能够在传统的黑板上也能展示的教学内容而已,没有用计算机的思维来设计统计教学内容;对于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则很少讲到,甚至不少的老师根本就没有在课堂中使用统计软件来演示,如EXCEL、SPSS、SAS以及EVIEWS等的使用,不少学生学完了这门课程,不但不会使用上述统计软件,甚至都不能熟练的使用计算器上的一些较为复杂的功能,如求平均,方差、标准差等等,没有让学生体验到统计分析的乐趣与解决问题后的。
(二)课时偏少,教学目标过窄
统计学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是54个学时,由于学时过少,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训练两者之间难以找到平衡点,往往是理论讲解完了,整个学期也快结束了,然后又忙绿于期末考试的复习;而一旦真正把实训展开,又发现不够时间来完成整个内容体系的讲解,即使老师加快讲课速度完成了讲解,学生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消化和吸收这些内容。由于课时不够的客观原因以及自己安排思路的主观原因,很多老师对于大部分统计学课程都只采用理论讲授的形式,没有开设相应的实验课或安排课外实践,教学目标仍定位于课程学习考核的层面上,过于注重原理方法的掌握,很少培养学生应用统计软件来解决具体问题,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三)教材内容落后,理论与应用脱节
目前统计学的教材可以说不少,但是你挑来挑去就是找不出一本称心如意的。统计学教材的内容大部分还沿用了统计学专业的一些术语,一些基本概念比较抽象难懂,如随机变量、概率分布、抽样分布、假设检验等,没有根据专业以及学科来进行细化和改编成简单易懂的表达。教材中来自实际应用中的统计分析案例较少,教材的侧重点仍是对统计指标和统计制度的解释内容较多,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目前出版的多数教材缺乏创新,与统计软件应用结合不够,统计理论滞后于统计实践,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有些新出版的教材甚至只把原统计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调整,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们将来毕业后工作中真正需要的统计知识与技能,与实际应用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
三、教改思路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对于经济管理类的本专科学生而言,重点应该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上,任何实际操作都是在一定理论概念指导下进行的,而这正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础:构建主义[1]。从任务驱动法的理论基础可知,构建统计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首先是要构建一个共同的活动任务,也就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根据任务驱动法的核心——如何完成任务,来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统计学的最终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下面笔者将从教学目标、教材编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统计学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目标
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提高统计教学质量和克服目前统计教学存在问题的关键。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统计学的教学目标首先要突出对学生的统计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满足本专业需要放在首位[2]。通过统计学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层次,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统计思维能力,能完全读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解释能力;第二层次,培养学生将统计方法与计算机软件应用相结合的能力,特别是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决策咨询,具有定量与定性的综合分析能力,为进行生产、流通、服务、商贸、技术管理以及决策服务。
(二)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材编写与教学内容改革
1.教材编写改革
教材的质量与更新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材建设应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编写和更新。对于经济管理类的本专科学生而言,内容的选择应以实用和够用为根本原则,删减掉过多的公式推导以及与实际工作中意义不大的内容,加大统计方法与相关统计软件的应用结合,如果是专科学生,侧重于统计方法在EXCEL中的运用,如果是本科,可增加统计方法在SPSS/SAS/EVIEWS等软件上面的实现。授课的重点内容应集中在教会学生利用计算机系统来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操作上。
2.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任务驱动法的原理可推出,统计学的整个教学应分为两大部分:统计应用功能,以及由此而必须具备的统计基础理论知识。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是要转变教学重点以及课时结构安排:要从传统的教学生掌握统计学理论转向以统计软件使用和分析为重点,从传统的安排大量课时来讲解理论内容转向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实训。对于老师而言,实际上这要比单纯的讲解理论要容易的多,当然前提是老师要能熟练的运用这些统计软件,能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和解惑,同时,我们发现,在实训中,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比单纯的听理论要高的多,甚至部分在其他课堂上表现不怎么好的学生在实训课上却有着不凡的表现,比如,善于发现问题,对同一问题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等。
(三)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经管类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专门的统计专业人员,更不是统计学家,而是使其掌握利用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教学方式改革主要体现在突出实行项目组参与、实施案例教学和强化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等方面。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构建基于任务驱动法的统计学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统计学教学模式
1.按教学目标设计任务
任务的设计尤为重要,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效果。任务的设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在教材编制的时候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统一精心设计,将整个统计学体系内容设计成细分的任务模块;二是如果教材中没有这一部分,那么就只能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逐个设计任务。
2.模拟情景提出细分任务
设计任务完成后,就要细化落实到课堂上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近似真实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下,教师根据大纲对各模块的知识要求,为各模块创设具体任务。例如在笔者的教学中,将统计学教学任务设计为四大模块:统计设计、统计调查与整理、统计分析与统计应用,部分任务如:①某某学校消费习惯调查;②南京市鼓楼区私家车消费情况调查;③某某学校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④南京市房地产价格预测分析;⑤1980-2011年南京市区民收入情况分析与预测等。在此基础上把每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再进行细化,成为学生容易掌握和解决的小任务,例如:在第一模块统计设计中,要求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可以按表1方式列出细化任务和相关知识点。
表1 设计调查方案及相关知识点
3.师生互动,分析任务
细化好任务后,教师在后面的整个过程中主要是分析和引导的作用[3]。首先是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分析,关键点在于任务分析要循序渐进,由粗到细、逐步求精;另一方面是在学生讨论中如果他们自己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教师可以提示其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学生在对该任务进行分析,会发现一系列需要分别独立或者依次可以完成的子任务,并找出哪些要用到的旧知识,哪些需要新知识,在整个过程中,头脑风暴的作用逐渐显现,看法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的被修正与完善,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们解决问题正确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形成过程。
4.自主协作,完成任务
此阶段是任务驱动法的重点过程,焦点在于“如何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团队通过自己探索和互助协作展开探究活动,围绕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有目的的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尝试性探索,完成对任务的理解、目标知识的应用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此时,教师起着向导、助手或教学活动主持人的作用,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每个小组设小组组长,遇到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小组中有专门记录整个解决过程与方法的成员,有问题的时候及时反馈给教师,并在任务完成后保存完整的实训记录,以供后面在课堂上交流。
5.反馈交流,效果评价
在任务完成后,要严格执行交流评价这一过程,一方面可以对每个小组起到监督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交流,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笔者所教的班级在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所指定的一名成员将该小组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制作成PPT,并在交流会上做探讨,尤其是总结完成任务后的感受,在他们交流完后教师进行点评,点评时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创新点,尤其是鼓励其创新性以及拓展性思维,同时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通过这样的交流,能够增强学生们主动去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四、结论
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却没有体验到它的这一特征,责任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教师,只要我们适当引导以及付出更多的努力,完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除了上述改革思路之外,还要注意:在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及激发其求知欲,要善于提高课堂以及实训的趣味性及探索性,如制作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PPT课件、采用简单易懂的课堂语言、模拟逼真的商务情景、善于利用统计学软件的科学性、多利用案例教学、多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采用网络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手段、要注意课堂的互动以及案例尽量能与学生生活相关,或者当前社会的热点等学生感兴趣的事件等等。另外要注意考核方式的转变,加大平时考核力度,调整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等,比如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4],学生在实训中就会付出更多的努力,自我学习的意识会更强,在完成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的时候,也重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30.
[2]张丽英.财经类本科函授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统计教育,2007(01):32-33.
[3]Hand,David J.Modern statistics:the myth and the magic[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Theory,2009:172.
【关键词】案例教学;统计学;应用
在大多数人,尤其是大多数学生看来,统计意味着报纸上的CPI指数、脱离实际的平均工资等诸如此类索然无味的数字,令人望而生畏。但实际上,不论是企业的正常运营,或者新药的研制,又或是玲琅满目的广告制播,都离不开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的指引。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排名第一位;另有研究结果认为,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案例教学在高职统计学教学中具有极大应用价值。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统计学课堂教学历来以教师为授课中心,教学方式以教师板书和演算为主。案例教学则以学生为学习中心,注重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首先在教学观念上就与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大不同,更加符合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全面整合发展的教学理论趋势。(2)实践意义。高职学生起点相对而言较低,很多学生缺乏对学习的热爱。案例教学通过对教学课堂的革新,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重自由,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要求学生不能死记硬背,要不断地加强对信息的阅读、思考和整合。通过案例讨论,不仅能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转变思维方式、培养思考和动手能力。案例教学不仅是对学生的解放,也是对教师的解放。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的工程师,而是与学生学习动机高度吻合,共同感受教学乐趣的艺术师。
二、案例教学预备工作
1.教师的预备工作。(1)预备工作的第一步是选择案例。统计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现象中总体的数量表现,因此每一个概念和理论在真实世界中都有着非常丰富而又现实的素材。这就要求在案例选择上必须切合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思想,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同时还要避免陈旧性。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很好的示范,例如《麦克拉夫商务与经济统计学》中,作者首先通过著名的南丁格尔以及她首创的玫瑰图引入对统计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接下来以信用卡和借记卡在美国市场上的占有率以及《福布斯》杂志公布的首席执行官(CEO)薪酬排行榜,引入了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概念,最终强调统计是对数据的分析。信息工程大学的魏振军教授在《漫游数据王国》一书中则将统计学大厦构建成为一个数据王国,说明了统计学的地位、发展和影响。(2)教师预备工作的第二步是解析案例。对案例的深入剖析是预备工作的关键环节,首先应该对案例所包含的背景、组成要素、主题有深入了解。例如在介绍统计学的作用时,可引入重庆啤酒事件。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熟悉重庆啤酒在A股市场的上市、发展过程,主营业务,为什么在长达十余年时间内股价一直保持上涨,最终如何因为一份统计分析报告股价暴跌,统计报告说的是什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统计名词,这些名词的内涵和外延等等。研究解剖案例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的再学习过程,可以了解案例背后那些容易被学生忽视或者不重视的统计信息,多方面测试学生将来对案例做出的各种反应,提高教学的响应度。(3)教师预备工作的最后一步是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两节课,制定一份可操作性强,能够良好覆盖教学过程的教学计划是案例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教学计划既包括对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也应该包括案例教学的引入、展开、讨论以及总结。对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反应,应做好充分的预案,多想几种可能性,避免教学中的被动。
2.学生的预备工作。案例教学不是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在一次课结束后,应将下次课使用的案例布置给学生阅读。通过单独阅读或者课外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了解案例的背景、涉及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例如在引入区间估计之前,可以布置学生阅读阿诺德·贝内特教授提出的“扇贝与抽样”案例。这个案例包括抽样方法设计、样本容量确定、区间估计计算,内容十分丰富。
三、案例教学组织工作
(1)引入案例。教学组织的第一步是对案例的引入和介绍。虽然学生事先对案例有所研读,但是教师对案例的系统介绍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经典案例可介绍历史背景,蕴含的统计思想;自编案例可介绍编制过程,数据采集的来源和手段。(2)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的过程中,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可以将案例划分为若干问题,将学生分组,每组针对一个问题展开探讨,最后派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注意的是,问题应以开放性为主,不预设答案,鼓励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力求在争论中理解统计概念,深化统计思想。例如在统计抽样实务中,可鼓励学生按不同抽样方法进行分组讨论,针对数据的特点和调查任务要求,在观点碰撞中选择一到两个适合的抽样方法,从而指导调查工作。这一过程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学生在畅所欲言的互动环境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展开思维碰撞,产生统计思想火花。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直接对学生的看法发表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免挫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3)教学总结。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各种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和存在问题,结合案例实际进行点评。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案例教学的总结不是直接下结论,也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总结的是各种思维和观点在解决统计问题中的作用以及局限性。一般来说,案例总结应呼应案例的引入,交待案例的实际处理情况和结果,对学生观点进行梳理归纳,对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启发等。
四、案例教学评价和提高
(1)课后巩固。课后巩固包括讨论记录的整理、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等。统计分析是统计研究工作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统计分析报告是最终成果。结合案例的统计分析报告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案例复述和剖析、统计理论指引、解决方案、实际效果等。(2)教学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期末综合测试以外,更多地应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考核形式完成。项目考核可设置一到两个与课堂教学相近的案例,不预设标准答案,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统计思想和理论,精心设计统计方案。项目考核的结果占学生总评成绩的40%~50%,期末综合测试只占总评成绩的20%~30%,另外的部分则由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出勤情况、表现和分析报告决定。(3)学生评价。一是教学案例是否贴近实际,与学生专业是否有较强的相关性,有哪些建议和要求;二是教学安排是否有序,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讲授是否完整。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能够获取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做出及时调整。(4)统计实验。具有统计特色的案例教学离不开统计实验。教学过程中安排若干次在计算机房进行的统计实验,能够让学生摆脱枯燥的数据计算,将兴趣更多集中在对案例背后统计思想、理念的追求。统计实验一般可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对商科学生可介绍SPSS软件的应用,学有余力的同学则可鼓励他们学习R语言、Stata软件等。
当代教育推崇的是人性化教育理念,案例教学正是符合这一理念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特别是对统计学这一专门与大量数据打交道而显得枯燥乏味的学科来说,通过案例实施教学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统计案例具有强烈的目的性、针对性、不确定性和启发性,即使是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也能从中获取信心,由死记硬背转变为灵活应用,提高自身的统计修养和素质。
参 考 文 献
[1]郦晓宁.《统计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职教论坛.2010(4):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