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素质教育的看法

对素质教育的看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5: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素质教育的看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对素质教育的看法

篇(1)

1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1.1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它已经成为中国高校的首要任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好坏,关系到中国未来面貌和中国四个现代化能否实现。因此,中国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1.2素质教育是高校办学的根本

它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针,其实行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水平、学校的声誉及竞争地位。所以,实行素质教育是各高校办学的根本所在。

1.3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能力的需要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重视和尊重大学生个性能力,才能突显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和方针的贯彻和执行。每个人都具有其个性特征,忽略大学生个性特征,在不同程度上就会影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大力提倡大学生发展个人潜能,发挥其各自的独立创造性。学校在这方面要加强素质教育,加大有关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课程的投入,让学生在大学里就能够学到素质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广大学生尽早地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科技水平,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这些只有在素质教育中得到实现,同时可以使学生在面临就业等诸多压力时立于不败之地。

2何谓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等方面的正面影响,在对学生的自身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之上,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广大学生在已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学生个人潜能的内化。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水平、知识技能、文化底蕴、道德层面等为主要目标,强化学生的创造潜能为重点的一种现代教育。它主要包括对学生科学文化精神、人文底蕴以及道德素养的培养几个方面,目的是将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人才素质一般可分为六个方面,第一,知识素质,其余各种素质均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第二,能力素质,只有将知识素质转化为能力素质才能够发挥人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第三,思想素质,它决定人才社会价值和政治取向,其位置应该在教育的第一位。第四,道德素质,对全人类、对现代社会的有用人才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和独立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独立的人格必须在道德素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第五,身体素质,任何素质的存在和发挥都必须以强健的身体作保障,没有一个健全的体魄,人才任何素质都不会有所发挥。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体魄应该来源于平时的锻炼。第六,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个人在情绪出现波动和受到外界诸多因素刺激时,个体的反应形式、承受能力和处理水平上,主要表现在自我意志和自我情感调控。执着、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等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保证个人事业成功的必备精神要素。

3高校实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3.1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实行素质教育前提

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当代大学生既要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又应该具备过硬的本领;既要拥有强健的身体,又应该具备健全的心智。加强对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可以保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加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在这方面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心理教育形式。采取一定办法以解决一些学生的实际困难。

3.2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实行素质教育的核心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高校教育内容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它包含运用已有知识、信息及方法等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等,同时也包含能够创造出新的信心、勇气、智慧等诸多因素构建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它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其本质是使大学生获得更加充分发展的受教育的机会。在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高校首先应牢固树立创新观念,在办学理念上知晓创新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应该关注大学生整个群体,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其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时,应按照大学生个体上存在的差异,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进行改革,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再者,高校应该建立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只有一支具有高素质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才会有一批又一批创新思维和能力大学生的涌现。

3.3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上,不但要知道怎样去做某件事,还要看完成这件事的质量和效率。实践能力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构成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部分。首先,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其社会就业提供重要的保障。对于用人单位,实践能力或实际工作水平相对要比大学生在校学习成绩优秀更为重要。所以,高校在学生在校时就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积极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各种实践动手能力。其次,在培养和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高校应以注重实践性教学为根本途径,应将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要大学生牢记,实践出真知这一真理。再者,大学生应该踊跃参加各种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在参加这些社团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能够尽早的融入社会,为日后的毕业就业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总而言之,高校实行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既应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会有合理而全面的各种能力;既应该有崇高的理想,还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既应该有高尚的道德,还要有很高的人文修养等。只有具有如此素质和能力的人才能跟上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

篇(2)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转变

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主导,已经越来越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优化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己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总结了的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优化课堂结构,实施素质教育,要确立全面主动的综合素质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还要进行情感、品德的渗透。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自觉的意识和能动作用下愉快地,积极地学习;在确保必要的基础的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理财、怎样与人交往、怎样正确的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最终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二、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我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而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发挥师爱的作用,把关爱的眼神、微笑的面容、严谨的教学态度带进课堂,创造出一种关爱微笑、宽松和谐、相互信赖又不失大体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师生共同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光表现在课内,在课外也要如此,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你要把学生当作朋友更要让学生把你当作朋友。

〈二〉、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核心,而良好的课堂氛围要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中创建。在课堂学中教师要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架设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为学生创造活泼、进取、积极、向上的心境,使之产生强有力的“磁场”。课堂上要理智、艺术地处理课堂违纪事件和突发事件,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使之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将注意力引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建立一个风趣、幽默并且赋有想象力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数学本身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的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进行一系列合理的“转变”

任何变革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在现代文明与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就要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实施一些新的做法,在政策、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完成优势转变。

〈一〉、要转变指导思想。在指导思想上我们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只为应付考试追求升学率单一陈旧的教育指导思想,应该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而选用更为现代更为先进的教育指导思想。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使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主动学习、思考、创新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以及承受挫折、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要转变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上,我们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目标,改变基础教育多年来为构建教育“金字塔”的教育目标;我们应该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教育,本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要转变教育内容。在教育内容上,要该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教什么,单一的不完全的畸形教育;素质教育要转变这种做法,增加并丰富教学内容,在基本的知识教学基础上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四〉、要转变教育方法。从教育方法上看传统课堂教学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脱离实际的教育方法;素质教育要从新审视传统课堂教学的方法,应该取精去糟,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老师轻松地教,学生主动地学。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人才观,明确素质教育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还要告别过去传统课堂教育中单一、枯燥的教育方法,应该多应用一些现代化教育手段,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实现多元化教育。

〈五〉、要转变师生关系。从师生关系上来说,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单一的,只有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听,老师怎样写学生怎样记,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老师永远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被动的。而素质教育应该彻底改变这种做法,实施新的做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是学生,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己看书、观察、操作、探索、思考、发现、归纳、自求理解、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导”,这个“导”包括:引导、指导、劝导、教导、督导等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技能,思维水平,学习心理及情感,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

总之,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巨型系统,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正确的,应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参与,使整个社会在转变过程中通过具体实践,更新观念、提高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劳动技能、审美观念等等,共同创建新型的学习文化,共同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硕.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金一鸣.中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篇(3)

关键词:中学;数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就其本质来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教育目标的。“素质”一词包涵了更多内容,它不仅重视受教育者所接受的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可持续的、更长远的发展,这是和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地方。应试教育更关注眼前利益,完全为一张试卷而努力,往往陷入某种固定的思维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无疑有许多现实的困难。从数学这一学科来看,素质教育更容易被人忽视,以为数学本来就是机械的、无关情感的学科,谈不上什么素质不素质。持这一观点的人,大多是远离数学的人,不懂得数学素质在当今社会是多么的重要。本文拟从当前数学教育的弊端谈起,就数学素质的提高在理论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何为数学素质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需立足长远。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不矛盾,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与照顾个别学生的教育也不矛盾,它们是有机的整体,互为前提。所以,数学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能在考试中拿高分,还必须为学生提供丰饶的成长土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有人认为,所谓的数学素质是一个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在处理数形规律、逻辑关系以及相关矛盾时的悟性和潜能,是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能力、数学品质的和谐统一,而数学思想和方法则是数学素质的精髓。论者认为,一个人的数学素质表现在四个特征上:第一,数学意识。用数学的眼光、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看世界;第二,数学语言。它是一种科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第三,数学技能。不仅包括基本技能,还包括“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第四,数学逻辑。数学是逻辑的体操,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①

在我看来,这些是数学素质的显性素质,其隐在的情感方面的素质也不容忽视。

二、数学教育的弊端

据新华社马德里2008年7月21日的报道,在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队以总分217分的成绩获得团体第一名,三名获得满分的选手中有两位来自中国,②可谓成绩斐然,但这并不能说明问题。数学家丘成桐到杭州与取得好成绩的数学尖子见面,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他说:“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做习题的机器,这样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出什么数学人才。”目前,在中学数学教育方便存在多种弊端,阻碍了中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1.缺乏对非智力因素的足够认识。许多学生,也包括老师总觉得数学学习与文科学习无关。诚然,从短期效果来看,诸如语文、历史等学科对数学学习是没有直接效果的。然而,这些学科对于培养个人情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越是优秀的科学家越是离不开情感力量的支持。

以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为例,他在追求和探索数学的至美境界时,并没有把眼光局限在数学一个方面。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本《史记》,他在接受《东方之子》的采访时谈及数学和文史的关系:“因为我和朋友在做数学的时候,看一些问题看得很微小,看得很微观,单做一个很小的问题,一点点地做,没有一个很宏观的看法,我觉得看历史对我宏观训练(有帮助),……所以我看问题的方法跟很多我的朋友不是一样,跟我的学生也不是一样,我想跟我看文学的看法有一点点相同。”而文学则是他在情绪低潮时候排泄感情的一种方法。③这一点很值得我们这些数学老师学习。

2.在教材安排和课堂教学上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论者指出,目前数学教材在编排上重应用而轻原理,常以实用与否来取舍教科书的内容,对原因和原理解释不够,其实,在学习过程中,追求原理是培养数学素质、能力和思维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此外,教材的开放性不够,中学教材与大学教材衔接不够。④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更重视题型,往往把眼光放在习题的解答上,努力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让学生记住的往往只是概念、定理、公式等等,而疏忽了对数学兴趣的培养,没有把数学的魅力展现出来。

3.单一的评价体系。对于大多数数学教师来说,学生数学水平的高低只在那一张试卷上。它不能考查出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潜能,也不能考察出一个学生的创造思维,更不能考查出学生对数学文化和价值的体会和认识。这个评价体系——不过是评价标尺,也不能称之为体系,仅是把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来看待,缺乏对数学这一极具魅力的科学的充足认识。这表现了对数学的集体的普遍的误解。这个评价标尺更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落后。

三、如何提高数学素质教育

首先在于端正对数学学科的认识,树立长远的教育观念,自觉抵制着眼于应试能力培养的做法。鼓励数学特长班的开设,但必须避免走向一个极端,不能减少、割裂或者剥夺了学生文史方面的学习和熏陶。目前,几乎所有学校学习奥林匹克数学的做法已遭到了专家的批评,它的副作用也渐渐的显露了出来。

其次,丰富课堂教学。这里的丰富是指:1.为学生多提供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许多时候,学习思维的练习远比得到一个固有的答案要重要得多;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到某一种思路上。正确固然正确了,但如果打压学生的“怪想法”,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会僵化和固定,其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再次,关注想象和灵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是思维的舞蹈,在数学思维中,想象推演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获得更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在数学领域中,许多高深的问题都是以“假想”“猜想”的形式出现的,这正是想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注释:

①韩学锋.《关于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j]》.《科技资讯》.2009.03.

②材料出自:chinamil.com.cn/site1/big5/xwpdxw/2008-07/22/content_1374106.htm。

篇(4)

关键词:初中社政;教学;方法

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初中社政课是对初中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初中德育的主渠道,它承担着培养初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任。因此,积极研究探讨初中社政课教学改革,加强政治课素质教育实施显得至关重要。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二、初中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初中社政《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社政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的必修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课同其他学科,同其他方面德育工作相比,无论从时间上、形式上还是任务上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发挥着它的德育功能。

教育部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一论述,把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初中阶段是学生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奠基阶段,而构建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

三、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方式方法

1.教师必须确立新的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评价观直接决定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理念影响着教师对教育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影响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实现。教师的一切教育改革行动取决于他对教育改革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教师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首先都要找到教育理念的支持。

2.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政治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3.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人本论:传统教育的“三中心论”,即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都毫无例外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状态必须彻底改变,用以“学生为中心”来代替以“教师为中心”,实现由“师本”向“生本”转变。“以学生为本”是我国教育人本论的核心思想,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教师要及时慷慨地给与每个学生以积极的评价,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中,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与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产生巨大的作用。

4.要实现政治课教学与课程的有机统一:教师要理顺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实现政治课教学与课程的有机统一。追求新的课程价值,构建初中社政课课堂教学的合理框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追求的价值。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知识和品德形成的过程,强调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思想的体验,改变过去只重结论轻过程的错误做法。

5.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在课堂。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是以讲授知识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设计和安排。从教学过程来看,就是“提问―讲解―巩固―作业”四环节;从教学关系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板书,学生抄;从教学方法来看,以讲授法为主满堂灌。这种刻板的程序式教学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遭到扼杀。构建新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以提高初中社政课的实效性。

6.要积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社政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

篇(5)

【关键词】 小学教学 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其内容和途径是什么?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对这些问题,人们在理解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此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概念的模糊性,导致实践中的表象性。由于对素质教育缺乏完整的认识,对它的系列过程概念朦胧,于是出现一些本末倒置的现象。诸如:对素质教育的评价尚未入系统、有序阶段,就急干将“成绩报告单”改为“素质报告单”;测评手段的粗糙,致使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停留于表层。

第二,理解上的狭隘性,带来了实施中的片面性。一提起素质教育就口不离第二课堂:一说起第二课堂,涉及的总是兴趣小组。于是各种各样的少儿社团和兴趣活动应运而生。当发现素质教育还没有占领主阵地时,又全力以赴地抓学科教学的改革,无形中又淡化了第二课堂,而学科领域则又局限于语、数等学科及在出成果具有显性效应的音、体、美上。由于理解上的狭隘,忽这忽那,抓不住“牛鼻子”,各子系统之间又缺乏内容的衔接与贯通,明显地违背了素质教育系统整体性原理,导致了实施中的片面性。

第三,改革行为的短期性,酿成了操作上的粗糙性。出于管理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在改革实践中往往缺少规范,既无明晰的目标,又无实施目标的缜密方案和具体的阶段性实施计划,往往只是一些临时性措施。实施过程中却又缺乏资料的积累与分析、总结与回顾。欲速则难达。操作的粗糙,所得的只是浅显性成果。

第四,意识上的功利性,造成了改革中的游移性。功利意识是急于求成的根源、功利主义思想的作怪,反映在改革中缺乏韧性,“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变换课题。缺少“认准方向,就要全力以赴,坚持到底”的恒心。

如何使素质教育走上整体改革的轨道,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实践领域,对此,本人谈点不成熟的想法。

1 搞清素质教育的概念

对于素质教育。目前看法还并不一致。本人的看法是:要搞清素质教育的内涵,得先从人的完整的素质结构认识开始。人的完整素质结构是生理素质结构、心理素质结构和文化素质结构的综合。在这个整体素质结构中,生理素质结构是基础,心理素质结构是中介,文化素质结构则是核心内容。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处于一个统一的系统中,所以素质教育实施的着力点必须落在人的繁体素质结构功能目标上。“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才能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的整体功能,这可以说是造就受教育者完整素质结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而素质教育要瞅准目标,找准途径,选准措施,摆正德智体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有所偏废。搞清素质教育的概念,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根本。

2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的观念众多,如:大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以及学校职能观等。就实施素质教育而言,首要的是端正人才观和质量观。教育观念的核心是人才观。人才是有层次的。应试教育观无视人的差异性和人才的层次性,动辄“一刀切”、“一锅端”,致使实践结果拉大差距,两极分化,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最后筛选出少最的尖子。素质教育观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过:“圣人教人,各因其材,大以大成,小以小成,无弃人也。”可见,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皆能成才。

3 加强教育管理

3.1 完善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估机制。实施素质教育,管理是基矗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素质教育目标,并根据目标建构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只有目标体系与评价体系相结合,才能对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运行方向实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改变以考分定功能的倾向、评价体系要考核学生个体的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发展状况。

篇(6)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4-0222-01

作为一名教职员工,一名小学教师,我与素质教育关系之密切无需细论。而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对于怎样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教育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关于素质教育教育部早有较为统一的定义,它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教育成果如何不但是教育部门领导的事情,更是我们这些教育界的每一名教师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事情。因为素质教育即是针对学生更是针对广大教职员工。作为教职员工这一队伍中的一员,我一直思考着素质教育这一问题。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我们是教育实施者,教育政策落实如何,落实后的成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就要看我们这些一线的教职员工如何严格按照政策灵活地实施我们的施教工作。而施教工作不但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以身施教,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看待世界、人生、自己的价值和社会道德等。也许,有些人会说一个小学老师对学生的“心态”能起到啥作用?但经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人认为,小学老师对自己的影响最重大。而我们大多数人也许不记得高中老师,大学老师,但一定会记得我们的小学老师。从这里也能看出一名小学老师对学生的影响。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素质教育,都把德即做人这个放在首位。古之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早已把如何让学生知道“道”即道理,放在首要的问题。这里的“道”,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由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意识形态领域的认识。如果一个人从小开始,他的意识形态领域的认识是扭曲的,将使其走向偏离正常行为轨道而出现非正常的种种人格表现,包括不孝敬父母,不尊重长辈,到处违法乱纪,更不用说热爱祖国,成为国家的动梁了。如果我们教育后的孩子走向这么一个可悲的人生路,那是我们的悲哀。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那样的情况出现有我们作为培育祖国未来花朵的园丁,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重大失败。所以,如何让学生先做人,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那么我们又怎么去教会和影响他们如何做人呢?我认为“身为世范,为人师表”这个很重要。提高一个民族的素质,基础在教育,而小学教育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小学教育之于社会,犹如墙基之于百丈高楼,枕木之于千里铁路。小学生的刚从家庭这个小的社会圈子进入大的社会圈子,他们正以一种求知和探索的的心慢慢了解社会这个大家庭。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逐渐增加外,他们的模仿能力更为突出。而对小学生而言除了父母兄弟姐妹,学生的行为举止上影响最大的就是老师了。小学生常说,这是错的,老师不是这么说的,这是对的,老师就是这么说的。有时他们做出一些事情后,也会说老师也是这么做的。从这一切可以看出教师是学生的镜子,而学生就是教师的影子。如果这面镜子是到处污浊不堪,四分五裂,那么照出来的将是模糊不清的,断裂的。而老师这一身体坐的不直,行的不正,学生这个影子,也就可想而知了。我国教育家早已教导我们教职员,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要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懂得道理,就必须老师自己先做好人。

而小学生而言,我们对他们讲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道理还不如自己的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来的快,因为行为养成是潜移默化的。比如,我们老师有厕所不进厕所而到处大小便,学生会以为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因为我们的老师就这么做。同样道理,老师随处丢垃圾,随处吐痰抽烟,学生也会那样做的。所以,作为一名老师,更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们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模式化教学;创造性思维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内外改革的大趋势,而新课程改革更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素质教育是在学科教育的同时,注重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目前,农村中学教育思想看似不再落后,观念也不再陈旧,相反的是,新课改风暴席卷农村教育,改革力度空前绝后,学习并模仿先进的教学模式,似乎成了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于是,不分地域、不分对象、不分学科地照搬,只注重外在的“形”,忽略了内涵的“神”,成了模式化教学,这就是我们一些农村中学的新课程改革。如此一来,学生的素质没见提高,反倒有所下降。我们是不是该反省一下,究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素质教育还能否顺利实施?这着实令人担忧。因此,农村中学发展素质教育刻不容缓,新课程改革更应该立足实际,对症下药。从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看,我认为,祛除痼疾、勇于创新是可通之途。

一、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提高中学校长、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一个学校,能否尽快实施素质教育,正确实施新课程改革,校长和教师是关键。中学校长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者、宣传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应试教育从科举制度至今,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要向素质教育转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着相当大的阻力。于是,很多校长就强烈要求老师们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不管这种模式是否适合本土,一律生搬硬套,仅仅是停留在表层的一种模仿。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是与时代和素质教育相违背的。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教育内部,这就需要校长做好本校教师的宣传发动工作,带领全校教师学习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理论、政策、外单位的先进经验,拓宽教师的视野。教师也必须提高对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认识,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全面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学校并为之创造有利条件,为新课程改革铺路

农村学生知识面窄,视野较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资料表明,见多识广,读书较多的学生比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强,语言表达能力要好,写作素材丰富,自然作文水平就高,在这一点上,农村的学生比不上城市的学生。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充实并开发图书室、阅览室,支持学生搞好课外阅读,而不是禁止、反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能读到有关文学、艺术、军事、科普类读物,并能通过报纸、杂志,了解时事、尖端科技等。这样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为学习服务,间接推动新课程改革。同时,通过了解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学会审美,把美育和德育过程融为一体。

三、更新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过于约束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习惯使用命令和规范,用大人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思维,这不是直接的教育教学问题,而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应试”思想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导,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过分强调逻辑思维、收敛思维和定向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一般只要求得到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为了确保高分率,不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或书本不同的看法,甚至反对和压制这样的看法。

有这样一则材料,美、日、中三国的三个教师教学生画苹果,美、日的老师让学生自己画,中国的老师则画在黑板上让学生照着画,中国老师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很值得敬佩,同时我们又会为孩子的创造力被抹杀而感到悲哀。我们常常越俎代庖,把略读课文当精读课文来讲,不仅无法完成教学目标,而且与我们的课程改革是背道而驰的。在此等规范之下,我们的孩子便不想去思考,不敢去创新了。是我们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吗?不是,缺乏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土壤。而我们这里所谓的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不错,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但模式化教学则无异于邯郸学步,把手段当目的,忘记教学的本质,教育的追求,是本末倒置,更不会有什么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