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5: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独立式住宅建筑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主题词:停车场;建筑设计;经济合理性
Abstract: By comparing of parking building design programs proposed to solve economic rationality.Keywords: park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nomic rational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9-0020-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停车难”问题已无法回避的摆在了我们面前。停车场设计已成为目前规划设计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停车场设计的几种类型入手,对其经济性的比较做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地面停车是一种最为经济的停车方式,而且在使用上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在机动车数量较少,停车问题并不突出的过去,曾经是我国城市居住区停车的主要方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人汽车拥有量的迅猛增加,地面停车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日益突出,使得路面停车局限在一定的规模和范围之内。
居住区用地面积的限制是影响地面停车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我国目前实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道路用地指标(7%~18%)计算,多层住宅的居住区人均道路用地约1~3m2;多,高层混合住宅的居住区人均道路面积约为0.75~2m2;路边停车的每车位平均用地约18m2,地面集中停车场平均每车位用地28 m2;如果全部按照地面停车来考虑,两种停车方式所占比例各以50%计算,那么路面停车面积平均为23m2/车位。当多层住宅居住区汽车拥有量超过0.3辆/户,多,高层混合住宅居住区汽车拥有率超过0.2辆/户时,将使得道路用地面积在现行居住区用地中的比例超过规范所规定数值。因此,住宅区单一的地面停车模式是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停车需求的。
在土地有限的条件下,居住区道路或地面停车用地标准不可能明显提高。停车用地的增加是以减少其他用地为代价的。在居住区用地本来就紧张的情况下,用地结构的这种变化显然不合理,路面停车用地的增长应该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根据我国居住区用地标准,路面停车率应控制在10%左右。研究,开拓其他停车方式这一迫切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独立式地下停车库。能极大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和节省因停车而占用的居住区空间,但独立式地下停车库往往较地面停车在造价上高出许多倍。
独立式地下停车库一般将车库全部埋入地下,其顶部可设置天窗,排气孔,并配置适当绿化。地下停车库可高效率利用土地,不减少绿化量,且能隔绝噪声,减少废气,便于统一管理。除此之外,为了改善停车场内部的光环境,减少照明能耗,一般可在顶部设置天窗;为减少废气对外排除,可在凸出地面的排气管上设过滤装置。但地下车库一般造价昂贵(一般地下停车库造价比路面停车造价高出13~14倍)。同时,地下停车库由于需要一定的附属用房和相应的进出坡道,停放每辆车所需建筑面积一般在35~50 m2左右,远远高出地面停车所需面积。
另外,独立式地下停车库的经济性与停车库的规模大小直接相关。首先,当独立式停车库的规模在200车位以下时,平均车位造价随着车库规模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大车库的平均管理费用也相应比小车库更为便宜。其次,如果大,中型独立式地下停车库规模与“小汽车密度“不配套,会导致车库服务半径过大,车库至住宅的步行距离过远,使得汽车驾驶者对使用车库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产生路面停车过于拥挤而地下停车入库率不高,地下停车库经营亏损的现象。
二.独立式半地下停车库。一般结合住宅区中心绿地和活动广场布置,大都采用一半高于地面一半埋入地下的建造方式,或利用自然地形的原有高差设置架空平台,其上作为居民的活动场地和绿化空间,下部作为停车库。半地下停车库与地下停车库相比,具有较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而坡道面积的减少使得停放每辆车所需建筑面积也相应减少。同时由于在室内设施和结构处理上的简化,使得半地下停车库的造价比地下停车库造价减少20%左右。除此之外,充分利用自然高差和空间上的变化,也可创造出较为理想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三.地面单(多)层停车库。一般建造与我国经济发达城市中居住密度较高或高层住宅居住区内,这种停车库的造价较高,并占用一定数量的用地。此类停车库往往与小区的商业服务网点等公共设施一起设置。应注意选用适当的停车库规模和适宜的服务半径,以提高停车经营的效益。
根据对地面单(多)层停车库的经济资料分析,地面单(多)层停车库单位建筑面积造价大约为560~1100/ m2,平均每个停车位造价1.5~3.96万元;而地下停车库造价为1300~2000元/ m2,平均每车位造价为4.5~10万元;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地下与地面停车库在造价上的差异比值大致为3:1。
四.住宅底层停车库。一般仅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多层住宅居住区。由于受住宅底层建筑面积和结构体系的限制,此类停车库在面积上大小不一,一般每车位所需建筑面积在20~35左右。由于布置方式的不同,车位的数量多少也不同。底层单面车库的布置形式在车位数量上基本能满足居民汽车拥有率50%的情况;住宅底层双面车位的布置形式基本能满足居民汽车拥有率80%的情况。
另外,底层停车位的建立是以牺牲底层住宅的建筑面积为代价的,因而在造价上与住宅的造价相仿。在底层有围护结构的情况下,其造价一般为600~900元/m2 。在南方地区,住宅底层通常不做封闭处理,以架空方式作为停车空间。底层架空停车方式与底层室内停车相比较,节省了部分造价,但仅适应于南方冬天并不寒冷的气候条件,而在寒冷的北方则不利于住宅的保温性能和冬季汽车的发动,因此,其适用范围并不是很广。
五.高层住宅地下停车库。在小高层或高层住宅居住区中,住宅地下层或结合高层住宅综合体的裙房布置成片车库的停车方式具有较独特的优点。住宅电梯可直接进入车库,则可有效缩短住宅与车库之间的步行距离,从而提高车库的利用率。因此,此种方式的停车库与独立式地下停车库相比,具有造价和使用上的优势。
【关键词】:建筑设计;经济性;影响因素;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注重经济性的建筑设计包含非常广泛的内容。除了以往实践中所强调的改善建筑体形系数、降低层高、改进建筑材料保温性能和气密性等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外,更要在建筑空间组织、结构设置、能源与资源利用、技术组织,以及建筑循环再利用等方面全面地确立经济性的原则和方法。
一、影响建筑设计经济性的因素
1、设计理念
建筑师必须建立一套统一的设计理念,以保证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朝着预定的方向连续进行。将经济性理念融入建筑设计的过程之中,把控制工程造价的观念渗透到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正确处理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关系,可以充分利用资源、降低工程造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建设标准
建设标准的高低决定了建筑的建造成本,并对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运营费、资金回收,以及建筑物所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很大的影响。标准制定过高,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在制定建设标准时,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远近结合的观点,综合分析建筑的性质以及所需要的规模,做到应高则高、该低则低、高中有低、高低结合。
3、场地环境
建设用地的选择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建造成本以及建成使用后的运营成本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关于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环境条件以及规划要求等,建筑师都应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
4、材料选择
建筑材料的质量与选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坚固性、实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要求。建筑材料对提高工程质量和加快建设速度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还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在一般工程造价中,材料费占60~0%。现在很多建筑设计只考虑外观效果,忽视材料在选择和使用上的经济性。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精打细算,做到高材精用、中材高用、低材广用。建筑师也应对各种材料的性能充分了解,以便正确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
二、建筑设计中的经济性原则
1、少费多用
即借助有效的手段,用尽可能少的材料、资源消耗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效益。比如短杆网架穹隆结构体系在造型、尺寸、材料选用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且造价低廉、营造方便。这一原则还体现在建筑空间组织、利用的高效化方面。这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对每一平方米面积的有效利用,还要对三向度的空间做充分的发掘。
2、集约化
(1)土地利用的集约化
在建设实践中应注意立体地开发用地空间,发掘城市地上及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益;结合旧城改造,拆旧建新,提高城市容量;在建筑空间的构筑中,还应积极采用轻、薄的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以少占建筑空间。
(2)水资源利用的集约化
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结合废水净化、雨水收集,设置循环用水和分质用水系统,并积极采用各类节水设施、设备,有效地控制用水量。
(3)能源利用的集约化
设计中应结合相关技术的进步,提高能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另外,要积极结合自然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以减少空调、照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3、适宜性
建筑设计中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等因素相结合,常常会使方案的建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使用中的能耗、物耗。另一方面,一个单纯从技术合理化角度出发,而忽视社会人文要素的建筑方案是很难得到使用者认可的,甚至与其经济实用性的基本前提都是相背离的。由此,我们应意识到,与各类人文环境要素相适宜,是建筑实现其社会价值及经济性的必要前提。
4、循环利用
再利用是指将各种建筑产品以初始形式多次加以使用。主要表现为对早期建筑的改造利用以及对结构构件、照明设施、管道设施、各类设备以及砖石构件的重复利用。再循环是指建筑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经过一定加工处理使之变成可再次利用的资源。这表现在对旧建筑中可再生材料的重新加工、合成和利用。
三、建筑设计中的经济性理念
1、规划经济性
首先,要保证建筑面积规划的合理性。越大的建筑面积就意味着占用越多的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和环保的要求,并根据我国大部分居民对户型要求,设计实用合理而舒适的经济适用性住房。其次,建筑类型的选取要因地制宜。我国目前较多的是多层或高层建筑,而美国多为独立式的住宅,日本独立式住宅的比例在逐渐缩小,目前仅为40%左右。公寓式的住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我国目前的独立式住宅耗费大量的土地资源,政府应通过税率和政策来控制。
2、选择经济美观的建筑外形
在满足使用合理、方便生产的原则下,采用合理的建筑外形,尽量增加场地的有效使用面积是缩减建设用地、节约投资的有效途径。建筑的形式要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形式作为外在的东西,应当是内在建筑要素的外部综合表现,因而它是以其他建筑要素的合理结合为支撑的。形式与内部各要素的完美结合能有效地节约投资,同样可以提高建筑的经济性。
3、重视结构形式的选择
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不仅能够满足建筑造型及使用功能的要求,还能达到受力的合理完善及造价的经济。在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宅结构设计时,由于高层建筑设计中关键是控制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侧移,因此,抗侧力结构体系也就成为结构工程师选优的重要目标。按抗侧力结构体系的不同,高层住宅常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结构、大开间剪力墙结构等。每一种结构形式的经济性都有所差别,且都有其相应的适应性、抗震性能。因此,设计人员在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优化选择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施工地带的地理环境、投资数额等因素,按照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保证结构整体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的前提下,选择最合适的结构体系。
4、提高空间利用率
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发挥建筑空间的最大潜能可以有效地节约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的使用价值,实际上也是对资金、能源的有效利用。这就要求建筑师通过分析各使用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联系,合理地安排平面布局,充分挖掘空间的潜力,创造出具备灵活适应性且经济合理、使用高效的建筑空间。
5、重视绿化生态环境
建筑物的室内外环境差异很大,而住宅周围的植被绿化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有效调节微气候并降低热岛强度。充足的绿化能够实现良好的氧循环,最为理想的植被是乔木,其次为灌木,草地有美观作用,但供氧不佳,因此最好建设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在保证充足的绿地率和绿量的前提下,还要铺设人工湿地,有效调节场地的空气质量以及热环境。宏观上来说,要构建层次丰富的绿化和水面为核心的景观,完善场地的植物群种,积极改善住宅区地微气候,通过观赏性水池的设计,调节场地内的湿度及温度,丰富景观的观赏性层次。
结语
顺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使建筑发展走高效化、集约化的道路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在总体上要求社会宏观经济的发展要步入高效化、集约化的轨道,为建筑的集约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求建筑设计者必须从当今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出发,建立宏观的经济性理念,合理地确定各种条件下的建筑设计标准、评价体系,总结各项经济性措施、原则,为满足社会各类需求、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倩.初探建筑设计中的经济性理念【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关键词:桃花源 生态休闲 居住区 规划设计
1概况
桃花源生态休闲居住区位于余杭市余杭镇凤凰山,紧邻杭州市西郊,交通十分便捷,基地总用地面积78.54hm2,山明水秀,鸟语花香,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该居住区由绿城房地产开发公司下属的杭州桃花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参加开发。面对多样化的社会结构,充分利用风景区环境景观,提出了高档独立住宅与面向大众的休闲度假村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也作为对高档风景独立住宅园区规划研究的一项探索。
2对用地状况的评价与分析
用地范围内以丘陵为主,相对高度30~50m,地形缓和起伏,地势北高南低,西北多山冈,东南多缓坡。针对不同坡度的基地,可以设计富于变化的不同类型的住宅户型。现状用地主要由水塘、山地、农田以及农居组成。基地东西两边各有一行政村,东部修筑有三个水库和若干水塘,西部有两个大水塘、一个水库,可保留开发作水景之用。农田耕地主要集中在用地东南部,可保留作农业观光园。基地内主要植被是树龄不大的马尾松,还有部分杉树林、竹园和茶园,考虑尽量择良保留。根据坡向分析,可以看到基地内的坡地以适宜居住的南向坡地为主,在建筑安排上可以有良好的选址。综合以上各项,可以看出大面积的用地都是适宜居住的。
3规划定位
桃花源生态休闲居住区,规划定位于风景区游憩休闲与高档居住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因而,规划设计上除了普通独立住宅园区所必须的内容外,还应考虑到游憩度假地的规划原则:以不破坏地区的生态和优美景观为原则的建设;满足短期休闲度假地的基本设施,包括少量的住宿设施、餐饮设施(会馆中心)、游憩设施(30项游憩景点)以及交通设施;游憩项目的策划;如季节休闲游、农业观光游、体育健身游、团体组织游等。交通上除了预留游憩的停车位外,还设置作为保安巡逻、游客接送之用的电动车。
4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作为与游憩相结合的居住园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以及对生态结构的调整,是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在规划过程中,仔细分析了现有地形的基础,不采用对基地进行大规模的平整、开挖等,对现状地形适当整治改造,依托山势和溪流湖水,合理组织场地排水走向。道路线形设计结合地形,尽量减少开挖。
住宅建筑不能全面铺开过于平均,而应做到局部集中留出必要的山林绿地,留出优美的山体轮廓线,突出园区田园风光的景观特色。并且,住宅建筑多安排在山坡向阳面,争取大面积和良好的日照与观景朝向,尽可能利用自然能源。
(2)文化性原则:以“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文化理念出发,突出居住园区的文化特色,使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融合,乡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交融,营造出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
景观设计上,重视中国文人山水园林之主题,重视壶天模式的中国传统理想景观。居住区紧靠城郊快速道路,出入便捷,同时,通过毛石挡土墙、实心围墙、葱郁绿篱形成封闭界面,隔绝外部环境的喧嚣;茂盛的桃花林,幽静的竹林,层层跌落的瀑布,高耸嶙峋的石壁,四季常青的草地等入口景点的引导性处理,在连续的封闭界面中出现一个亮点,使过往车辆行人一眼难忘并产生好奇心理。沿路进入居住区,穿过竹林便“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犹如进入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
建筑风格多样化,体现对现代多元文化的认同。细部设计是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融会贯通地运用中式、欧式及日本建筑符号可以更好地反映规划设计思想——增加居住区景观的丰富性、多元性,提高建筑文化品位的同时增强居住建筑的可识别性。
(3)整体性原则:强调规划的远近期结合,在结合远期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完善内部结构,同对园区的经营管理、环境形象等都有整体的考虑。
从现状条件出发,考虑开发分期要求。整个园区分成东西两片,各有宽阔的湖面核心,东为桃花湖,西为凤凰潭,通过桃花河中部设绿地及桃源林荫路向南延伸至河边,预留出远期园区向南发展的通道。
整体性原则还体现在景观设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紧密联系,共同营造居住环境。同时,相互之间具有延续性,有利于地形复杂、休闲要求高的项目的设计。
5规划设计
(1)规划结构:桃花源生态休闲居住区外围用大坝、高墙、防护林围合,形成封闭界面,以减低繁忙交通产生的噪音、废气等对园内环境的影响。居住区内部形成“一路、二核、八村、十景”的格局,即:一路为桃源林荫路,是园区的主要道路,贯通全园,联系各景点。二核在于从分期建设的要求和现状条件出发,把园区分成两片,两片的核心为宽阔的湖面,东为桃花湖,西为凤凰潭。八村为住宅建筑形成的八个聚落,根据住宅群所处的不同位置以及周围绿化特色而分别取名。各村建筑形式可有较大差异,各村之间由道路和宽度20m以上的绿化带(包括山林湖溪等)分隔,使村落镶嵌在绿色环境之中,景观优雅。十景是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十个景区,各个景区由若干个小景点组成,为居民及休闲度假游客提供众多观赏游憩项目。
(2)道路交通:园区道路结构以桃源林荫路为主干,支路呈尽端局部环状,园路分成三个等级。主要道路根据地势而形成,相对平缓,纵坡在6%以内满足车辆通行要求,并适当增加线形的曲折,设置路拱石、小拱桥,以限制车速,同时丰富空间层次,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园区交通量少,完全人车分流的意义不大,人车分离主要体现在建立园区游憩步行系统和重要赏景路段,例如在入口区行人能够走车道旁边的小径穿过桃源洞,游赏桃花园而不受车辆干扰,增加游赏入口花园时的舒适性。设置山林游憩步行道,串联各个公共绿地,为居民提供不受干扰的健身游憩环境。
结合地形与建筑设计,考虑多种形式的停车,如:架空层、平台底层、单独的车库车棚等。公共建筑周围,结合主要道路路边布置部分公共车位,独立式住宅除每户设一个车库外,庭院中设一个临时停车位,以满足居住和游憩的需要。
(3)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从景观与环境的角度出发确定住宅层高与形态,独立式住宅为1~3层,联立式住宅和公寓2~3层。建筑设计应反映滨水地、山坡地环境特征,并与环境巧妙结合,例如多采用举架、出挑、错层等等。材料上多选用卵石、块石、仿木材质。色彩追求明快淡雅,做到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另外建筑位置和形式应尽量保护原有具观赏价值的植物。
(4)绿化系统:对应于居住区的地形及性质,绿化系统包括中心绿化、村落绿化、庭院绿化、周边绿化、道路绿化和山林绿化。
远近两期各有由大片水面及沿湖绿化草坡构成的相对中心绿地,中央服务点由游泳池沿南部湖边向北伸入湖面。综合楼为层层退台、底层围廊,屋顶平台绿化层层挂落,象征结合自然的绿色建筑。村落绿地分别体现各自的主题。不同的植物群有助于增加村落的个性,提高园区居住环境的可识别性。住宅庭园尽量保留原有良好植被,除道路、铺地之外,用草坪灌木等加以绿化,边界用矮墙、竹篱、绿篱围栏,甚至仅用高差划分边界不设围栏。除住宅庭院以外用地范围内绿地都予以保护和利用,园区南边沿河绿化防护林带和游憩步行道带,北边堆土筑挡土墙种植杉树林、珊瑚树绿篱作为阻挡外部杂乱噪音的防护林。行道树采用不规则式栽植,间隔性开辟草坪花坛,增加绿化空间层次;停车场地采取嵌草铺装,增加绿色面积,提高绿化效果。对人工针叶林采取更新择伐、林冠下更新等措施,人工诱导培养针阔混交林,发展果林、经济林,不仅提高山林群落环境质量,还提高了观赏游憩价值。同时应注意制定山林防火、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的措施规章。
(5)景观环境:园区的整体环境特征确定为镶嵌在田园山林之中的村居聚落,充分利用并呈自然景观。建筑风格结合自然环境,反映滨水地、山坡地的环境特征,形成多元化建筑景观环境,并且强调“二核”中心景观。自然式大水体——桃花湖和凤凰潭视野开阔,四面山体围合,形成山水相依的主体景观。建筑轮廓线与背景山体轮廓线相协调,起到丰富和增强的作用,两者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景观形成序列,且有山有水、有屋有林、有幽有敞,具有节奏和变化。主要道路串联各大景观:先是桃花林、桃花洞岩壁,穿过竹林便豁然开朗,见良田美池,屋舍俨然,经过起伏的桃花村道路,眼前呈现出广阔的桃花湖,接着穿过桃花山、桃花岭住宅建筑群,见到迷你高尔夫公园的大草坪,然后就是由堤分隔的凤凰潭,真正做到了步移景异的效果。山林景点由次要道路和步行游憩道串联,形成山林、坡地、湖溪等立体化的景观游憩系统。
1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阳,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手段,水的循环利用等[2]。对于建筑物来说,节能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和加强围护结构保温,以减少冬季和夏季的传热量;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以减少冬季空气渗透耗热量和夏季空气渗透得热量。在减少建筑物总失热或得热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太阳辐射得热和建筑物内部得热,最终达到节约采暖设备的供热量和空调设备的制冷量。在冬季,为了保持室内温度,建筑物必须获得热量。建筑物的总得热量包括采暖设备的供热(约占70%~75%),太阳辐射得热(通过窗户和其他围护结构进入室内,约占15%~20%)和建筑物内部得热(包括炊事、照明、家电和人体散热,约占8%~12%)。这些热量再通过围护结构(包括外墙、屋顶和门窗等)的传热和空气渗透向外散失。建筑物的总失热包括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约占70%~80%)和通过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耗热量(约占20%~30%)。当建筑物的总得热和总失热达到平衡时,室温得以保持。在夏季,建筑物内外的温差较小,为了达到室内所要求的空气温度,室内空气必须降温处理。室内空调设备制冷量应等于围护结构的传热得热量和通过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得热量。
2中国传统民居生态建筑
中国的传统民居在选址、用材、通风、采光、换气、排水等各方面都尽可能做到与环境协调,它所追求的环境意向,以崇尚自然和追求真实为最高目标,以得体合适为根本原则,以巧于因借为创造至法[3]。
2.1夯土建筑
夯土建筑以它的特有性能,可承重兼保温隔热、透气、防火、低能耗、无污染、可再生,目前仍为广大乡村居民大量使用的居住建筑。尽管夯土建筑有不同的形式,但不断适应自然气候与地形,充分利用土的热稳定性高,抵御寒暑剧烈变化,创造适宜的室内环境质量,却是生态建筑低能耗、健康、节能建筑的标志。夯土建筑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性:夯土材料经改性后强度可达4~5MPa,可用于建造多层房屋;(2)热稳定性:夯土材料具有较大的蓄热性,可保证房屋冬暖夏凉;(3)舒适性:夯土材料具有吸放湿作用,可调节室内湿度;(4)环境友好性:无虫蚁结露;(5)施工技术灵活性:手工、机械均可;(6)可再生性:拆除后回收可作为农田肥料。
2.2黄土窑洞
黄土窑洞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沿山边及沟边开凿,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且不占耕地,节约良田;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在直立性很强的黄土向下挖坑,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有的地方整个村庄都在地坪以下,远望只见树木葱葱而不见建筑,融于自然之中;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生根于大地,利用地形,保持着生态与水土。窑洞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同时,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传统的窑洞居住形式是当地的气候、环境、社会和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具有朴素的生态学思想以及隐含着的更本质的永恒之道。
2.3圆土楼
福建西南部17世纪末以来,客家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及环境下建造起来的圆土楼。夯生土,墙壁下厚上薄,底层墙厚1m以上,越往高墙愈窄,顶层厚仅0.8m,,大多三、四层高。材料取自当地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内部为木结构。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具有抗风抗震防火防水性能。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客家人建土楼时,还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圆土楼是福建土楼中最有代表性一种,造型奇特,立面质朴,建筑结构对称,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布局合理。圆形的内院空间大,阳光充足,空气新鲜,通风好,冬暖夏凉。客家土楼建筑具有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等多种优越性。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2.4合院式建筑
在空间布局上,我国古代建筑的庭院布局中,合院式建筑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合院的四面通常用走廊、围墙将建筑连接起来,安全、防风、防砂,不同的地区的气候条件,只需将庭院的数量、形式、大小和单体建筑加以变化,如青海、新疆、福建、北京地区等的四合院、下沉式地下住宅等。合院式建筑是坐北朝南,成南北长、东西短的矩形院落,而大门则开在宅院的东南角,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解决冬季的防寒、保温问题,夏天则可迎风纳凉,同时,院落比较宽敞,冬天有利于接纳更多的日照,夏天有利于通风。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风口也是出风口,通过自然的风压得到流畅的通风。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合院式建筑设计与施工比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简单,不要钢筋与水泥,青砖灰瓦,砖木结合,混合建筑,当然以木构为主体标准结构,重量轻,如遇地震,无论多大震级也不害怕,说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生活非常舒适。合院是中国人民的重要建筑遗产。
3对传统民居生态建筑技术思考
3.1结合气候与改善室内热环境
我国传统民居对建筑的形式处理、材料运用、通风及热环境等与气候相吻合,建筑一般坐北朝南,以迎取阳光。争取良好通风,使建筑物朝向夏季主导风向,当建筑物群成排布置时,与主导风向成30°~45°角,并采用前后错位、斜列、前低后高、前短后长、前疏后密等布局措施,使整个建筑群受益,因地制宜利用和引导水陆风、山谷风、林原风、街巷风、天井风、庭园风等来改善微气候。同时避免不利风向,冬季寒流风向影响建筑的微气候环境,考虑封闭西北向(寒流主导向),合理选择封闭或半封闭周边式布局的开口方向和位置,使建筑群达到避风节能目的。
3.2充分利用地方及自然材料
住宅是通过土木建筑工程来实现的,在按照主观设计并施工后,得到了人们生活的居住建筑。构成这些建筑的物质基础是建筑材料,因而,住宅能耗除了使用能耗外,还包括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得到建筑用材期间消耗的自然界资源和能源,在形成建筑材料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气、废渣和粉尘等伤及自然环境的有害物质。可见,建筑材料在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的物质交换活动中用量最大,对地球资源、能源的消耗具有重要影响。从这个观点出发,建筑材料的生产能耗、运输能耗、建造能耗、再生利用、生态健康方面的综合性赋予了生态建材的内涵。
3.3结合当地地形地貌进行建筑设计
建筑物朝向对节能意义重大。节能建筑应选择在向阳的平地或山坡上,以争取尽量多的日照,为建筑单体的节能设计创造采暖先决条件,一定的日照间距是建筑充分得热的先决条件,一般以建筑类型的不同来规定不同的连续日照时间,以确定建筑最小间距。
3.4综合整体的生态系统
建筑设计应考虑六项原则:节约能源、设计结合气候、能源材料的循环利用、尊重客户、尊重当地环境、整体的设计观。尊重自然、生态优先是生态设计最基本的内涵,建筑设计应使综合效益最大化、设计原则本土化,考虑限制条件的时地性,适用和实用技术的时地性。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生态建筑把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同发展经济、增加财富同样重要,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原则调整人类的行为模式,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必须转变到以降低建筑环境负荷为核心上来,在保证建筑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可信赖性的基础上,建筑设计将以降低环境负荷作为评价和取舍各种利益的最终依据。
关键词:窑洞; 保留和发展; 思路和对策
Abstract:Through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ave dwelling in northern shaanxi,the paper puts forward practical ideas and measures for preserving and developing the cave dwelling in northern shaanxi.
Keywords:cave dwelling;preserve and develope;idea and measure
中图分类号:TU24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1-0093-03
人类上古时期的地理气候形成了平均海拔为千米以上的黄土高原,得天独厚的黄土资源造就了窑洞这种居住形式。目前我国窑洞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等五省区,陕西省的陕北窑洞因其特殊的高原地貌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支。陕北窑洞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窑洞式横穴,在近代,陕北窑洞曾支撑中国红色革命走向胜利。靠崖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是其主要存在形式。
靠崖式窑洞:靠崖式窑洞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或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规模较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组成院落,成为靠崖窑院。
独立式窑洞:从建筑和结构形式上分析,独立式窑洞实质上是一种掩土的拱形建筑,先以夯土或砖石形成基墙,而后在其上用砖石起拱发券,最后上部覆土完成。独立式窑洞四面临空,故布局灵活,可形成三合院、四合院以及窑洞混合院落,应用非常广泛。
21世纪以来,随着陕北黄土高原经济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观念慢慢发生变化,在陕北地区窑洞被当成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先富起来的中青年人开始急切地“弃窑购房”或“弃窑建房”。 2006年延安市杨家岭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杨家岭大部分居民都希望住商品房,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区购买商品房,其中年轻一代占绝大多数[1]。施工粗糙、品质低下、能耗极高的简易砖混房屋在黄土高原村镇已随处可见,缺乏个性的、形体过于简单的高层住宅在陕北延安等中等城市里也比比皆是,一方面能源和资源消耗成倍增长,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把陕北的城镇装扮的相当都市化、时尚化,让人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窑洞居住功能的地位正在受到商品住房的严重挑战,除了许多被废弃的窑洞之外,大部分保留的窑洞只被单纯的用做旅游建筑(“红色圣地游”和“黄土风情文化游”),与此同时延安市许多公共建筑也缺乏陕北地区的地域特色,窑洞对陕北地区建筑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小,目前窑洞发展在陕北地区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那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窑洞的发展是否已经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当然不是,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4点。①从生态节能角度来看,古老窑洞有许多可以继承的优点,冬暖夏凉、节地节能、生态环保。2006年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说,中国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5%左右,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相同气候地区发达国家的2~3倍,因此建设部正在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低技派建筑技术,此举不仅会降低开发成本,而且还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2]。因此很有必要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继承与窑洞相关的节能技术。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少人多,发展成本低廉、容易建造的低技术生态建筑(如窑洞等民居)更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更容易发挥综合效益。在陕北地区,应用当地可再生可循环建筑材料(黄土,青石),运用挖掘加固方式建造新型窑洞建筑是一条切合可行的途径。③国际上研究未来建筑的建筑师们,提倡减少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避免建筑过度消耗能源,而窑洞正是他们努力研究和发掘的对象之一,这些建筑师们认为它是人类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是未来可以改良使用的建筑。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近年来都在建筑改良使用方面进行了许多可贵地探索,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的白崖山区的现代化新型岩洞住宅,就沿用了当地传统的方法创建,很受当地人民的喜爱[3]。④陕北既是落后的地区,又是面临区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地区,种种现象表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陕北地区也无奈地迷失了自身的定位。若想解决此问题,除在城市规划上因借地形,还要寻找地域建筑文化做支撑,才能更好地完成城市定位。窑洞作为陕北传统的地域建筑符号,其作用不容忽视,它是陕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上分析看,陕北地区的均衡发展确实离不开窑洞的发展,窑洞经过改良创新,在建筑形式、建筑功能、节地节能等方面还可以走的更深更远。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陕北地区经济发展对窑洞建筑的影响,笔者在陕北做了现场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普通的陕北群众都很认同窑洞这个文化符号,保留和发展窑洞在陕北地区有相当的群众基础,但是,由于卫生条件差、交通不便等原因,窑洞建筑又不能完全满足当地群众对现代生活的追求。那么到底如何发展窑洞?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在进行窑洞改良设计的时候,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陕北延安宝塔区枣园乡新窑洞示范区的建造。此新窑洞示范区由大队统一规划,北京某建筑师提供设计方案,村民自筹资金统一建设。建成之后,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社会效益。示范区特点如下(平面图见图1、图2):
①钢筋混凝土结构与传统石窑拱形结构相结合,既能保留其冬暖夏凉的特色,又能进一步加强窑洞结构的稳定性。
②整个空间功能分区比较清晰。地下室存储杂物;一层为客厅、客卧和厨房――公共空间;二层为主卧(内设有传统土炕和土灶)、次卧、起居室――私密空间,保证了动静分离,保留了当地民居特点。
③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天然气、锅炉、道路和排水沟)。
枣园乡新窑洞示范区,既保留了陕北地区的地域性,考虑了陕北人的生活习惯,又运用了现代技术对窑洞进行改良,部分设施达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作为一个窑洞建筑的示范点,为发展窑洞提供了积极思路。陕北窑洞的保留和发展除了因借以上的思路,还应该注意以下5个方面:
1.合理、系统的科学规划窑洞建筑群。传统的较为零散的窑洞建筑布局必将得以改变,代之而起的应是以一个相对集中的生活居住区域为单位(如一村或村小组) 、合理选址、统一规划、一次建成的居住区。以建设窑洞居住小区为目标,将总体的水、电、暖等供、排系统集中于一个体系,并将室外环境及配套设施统一纳入总体规划之中。这样既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建设成本,又为新型窑洞建筑总体功能的升级创造条件。另外,因山就势地规划窑洞群,或是顺着山势呈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土坡之下,使其最大限度地与大地融合,这样也不会影响黄土高原村镇特有的景观意象。
2.在建筑设计方面,应使用建筑语言抽象表达窑洞醇厚朴实的气质和冬暖夏凉生态的特点,不加分析地完全模仿照搬现代符号语言,建造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使得陕北城镇千城一面、千楼一面,从而失去了陕北的地域特色,模糊了革命圣地的身份。
3.在建筑功能方面,过去陕北窑洞主要用作居住功能,今后要拓宽其使用功能,窑洞要扮演多类型建筑的角色。除保留修葺老窑洞发展红色旅游和农家乐之外,还可以修建窑洞办公建筑、窑洞疗养院、窑洞银行(国内国际已有许多成功范例,如延安市杨家岭窑洞宾馆,俄罗斯创建的“山洞医院”)。改变窑洞平面形状的单一,适当扩大单体跨度,设置必要的防护体系,增加科技含量,对窑洞建筑再设计,完全可以增加其使用功能。
4.窑洞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政府应加强窑洞周围生态环境的治理。陕北曾以其沟沟坎坎养育了整个中国革命,但也因为那时的过度开垦,如今的陕北出现了相关的后遗症――水土流失现象,沙尘暴天气,甚至山体滑坡。因此相关部门制定环境工程政策,坚持退耕还林、封山绿化,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研究和投资,对保护发展窑洞有重要意义。
5.使用简易成熟的现代技术克服传统窑洞阴暗、潮湿、通风差等缺点,整合古老窑洞冬暖夏凉、节能节地等优点,建造新型窑洞。
a.采用简易成熟的技术,对窑洞内部进行通风、防潮除湿、采光的技术改造。如靠崖式窑洞,可以在靠崖那一侧设天井通风除湿,或者建造“前大后小”喇叭口的靠崖式窑洞改善采光问题;
b.结合陕北地区太阳辐射资源丰富、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的气候特点,加强太阳能多种利用(建造阳光玻璃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种植向日葵,提炼葵花油),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c.建造屋顶花园。在窑洞的屋顶上保持至少1m厚的黄土层,种植耐干旱乔、灌、草,合理栽植当地浅根的经济作物,科学搭配针阔叶树种,既降低屋面的室外综合辐射温度,又美化室外环境增加收入(见图3);
d.尽量采用石材、黄土等当地建筑材料,减少运输能耗和成本,避免产生建筑垃圾和建筑污染。
e.结合陕北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保证安全的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在院内、在窑顶收集雨水作为中水之用,污水也尽量回收利用,在缺水的陕北地区,要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
f.集中资金,统一规划设计沼气池,在房前屋后种植菜地,运用生态循环原理,改善局部环境。陕北吴起县正在推广相关的项目,并且已经取得阶段性的生态效益。(见图4)
结 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除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造富有时代感的居住建筑之外,在全球资源匮乏、能源日益紧张和城市面貌雷同的情况下,目前在陕北地区发展节能生态的新式窑洞是必要的,而且应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留富有陕北特色的窑洞建筑。
有效的保留和发展陕北窑洞,除了合理系统的规划窑洞建筑群,尊重陕北的地域文化和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吸收窑洞尊重环境、节能生态的优点,以及探寻先进的现代技术解决窑洞现存的不足,关键还需要政府、建筑师和群众三者的配合。当地政府应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引导,提升当地群众对窑洞建筑的自信心,建筑师应采用专业知识精心设计改良窑洞。有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参与,陕北地区的面貌会更有特点,古老的窑洞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菡.延安窑洞情节.,2006.9.17.
关键词:小区规划、建筑造型、户型设计
Abstract: the Shanghai spring village of commodity supporting resettlement planning, architecture design, for example, medium scale on the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The function from the distribution,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the room designs, independent type of underground garage, layout, equipment room, the arrangement of the public to fully expounds the scale of the whole village medium-sized design process and design ideas.
Keywords: community planning, architectural modeling, door model the design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住房实行商品房政策以来,虽然房价居高不下,但毋庸置疑,小区的住房建设的水平越来越高。无论是上海市内的廉租房、公租房等低端住宅,还是国内知名开发商开发的高档楼盘,住宅作为设计产品,呈现出房型多样化、节能标准化、管理智能化等多重特点。本篇就以上海市春光村动迁配套商品房的设计为例进行思考,谈谈此类中等规模小区的设计。
1. 小区的合理规划及建设工程概况
对于小区的设计,规划考虑应该是第一位的,受制约的因素也往往最多,比如地形的不规则、高容积率、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中对建筑退红线的要求、建筑本身之间的日照遮挡等等,因此,一个好的规划设计往往能事半功倍,下面就结合春光村动迁配套商品房小区实例来具体阐述一下。
春光村动迁配套商品房位于普陀区桃浦镇外环绿带以西,总用地面积约35036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61270平方米,容积率1.7,总户数648户。在整体规划上小区东侧相邻外环绿地,西侧紧临新搓浦河(河对面也是住宅片区),用地边界相对规则,而南北两侧因周边是已有建筑,界限呈“Z”字形起伏,北侧有相邻某武警部队宿舍,需考虑日照遮挡的影响。南侧则是春光家园一期的多层住宅,需考虑与拟建建筑的日照间距。小区周边的配套设施也很齐全,让小区居民的生活出行都十分的快捷方便。
整体规划思路:类似房型组团分区,遵循南低北高原则;分布形态错落有致,并且疏而不漏,层次分明。根据容积率上限初步确定该小区的楼层数以12层为主,整个用地南北长度,约容纳四排住宅,东北侧地块以外因无被遮挡建筑,可布置小区最高的建筑(14层,因该地块有45米限高要求),亦是小区沿武威路的展示面。由北向南第二排住宅布置12层为主的住房,西北角的住宅还需考虑对武警部队宿舍日照遮挡影响,最后选定此排建筑为两单元(一梯两户)组合的楼宇,尽量减少面宽。第三排与第二排之间设置中心绿地,栋距较大,可将大面宽的建筑布置于此排,选定两单元(一梯四户)的住宅设于此排,楼层数也以十二层为主。最南侧用地形状比较复杂,而且毗邻春光家园一期住宅,尤其靠近西侧的建筑会对一期住宅产生一定的日照遮挡,经协商后安排了一栋6层与12层结合的住宅置于此处;而东侧向南凸起用地面宽不够富裕,只够放置一栋塔式住宅,而环境相对安静,视野也较为开阔,设定小区的大户型四房二厅置于此处,楼层数为11层,可只设一部电梯。小区利用西北角的空地布置了一幢三型变电站及开关站。西南角为小区主出入口,与跨越新槎浦河的桥相连,调头式的车行道可消化桥面起拱的高度,在放慢的车速中,桥旁新设的门卫管理房随即映入眼帘。最后所有的建筑退界都必须符合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规定。(附图)
该小区共设计了两个出入口,其主出入口根据基地地理位置设在了西南角,如上所述与春光家园社区道路衔接。次要出入口设置在了小区东北侧,与武威路通过专用道路相连,这也是该项目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使得该地域在喧嚣都市环境中能达到闹中取静之效。
该小区内部规划形态上,依据小区南侧不规则用地边界的特点采取了灵活的布局方式。住宅的主要朝向也不再是单一的一个方向,而是顺应小区内部曲线型道路呈现出流动的韵律感,但考虑到尽可能争取有效的日照时间,所以主朝向牢牢控制在正南偏向15度以内。小区住宅间距控制在30~43米之间,为了烘托主入口开阔的氛围和营造丰富的景观层次,在小区主入口的中心绿地两侧,住宅栋距达到了43.6米。
小区6米宽车行环道通而不畅,有意降低车速,再局部辅以4米单向行驶机动车道。地面停车位见缝插针地设在住宅北侧道路旁受日照遮挡区域,可高效利用日照不利区域。该项目因受地形的限制和开发经费的制约,没有设计大底盘式的机动车库,而是在中心绿地下面设置了独立式的地下停车库。出地面楼梯与景观结合设置。地下机动车库出入口靠近小区出入口,同时也与住宅保持一定的间距,减少噪音和尾气的影响。地下车库埋深4.5米,采用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节约高度的同时,也满足植被对顶板上覆土厚度的要求。
配套公建设有社区服务、居委、物业等用房,设置在局部日照不利的住宅楼底层。小区西北角设有三型站及开关站。基地带征绿地内,在土地出让时,环卫部门承诺规划一处垃圾压缩站作为垃圾收集点,在小区竣工时垃圾站也已交付使用。另地下车库设有两处水泵房,满足居民生活及消防用水。
2.建筑的坡顶造型、黑白灰色彩的运用及时尚与传统的结合
建筑方案经过几轮调整后最终选定了四坡顶作为本小区建筑的屋顶形式。四坡顶除了作为低层别墅常用的屋顶形式外,在该小区12层为主力的楼群中,也获得了成功的诠释。从功能上讲,它可以很好地解决屋面的排水问题。从技术上讲,有很多好的别墅案例可以借鉴,而且砂浆卧瓦或者挂瓦的技术也很成熟。从形式上讲,四坡顶可以有效统一檐口的高度,尤其在一梯四户的房型上通过檐口线脚统一了很多元素。现在当我重新回到这个已经建成的小区,靠近这些需仰头才能看到的屋顶檐口时,发现坡顶它不再是立面必需的元素,而只是在扮演着排水的角色。而若远观,它又是屋顶檐口与高耸的屋顶水箱之间的和谐过渡。试想一下,若是在十八层或更高的建筑中,坡屋顶如没有设计陡峭角度的话,只是立面元素中的一抹瓦色,很难在建筑立面构图比例中占据真正分量。若是在普通六层建筑中出现时,可能会认为这样的高度配上四坡顶会否略显奢侈和堆砌?
建筑外墙选用灰色作为外墙主打色,底部两层局部配以黑色小墙砖,局部框架和线脚则一律采用白色调。整个色彩搭配使得小区建筑颇具江南民居特色,看上去有一种老照片的怀旧感,经过小区绿色植物的衬托,最后再与小区黑色沥青路面搭配,建筑显得精神抖擞,格调清新淡雅,既不张扬,同时也不失时尚性。黑白灰色调此前多见于低层或多层住宅,高层小区用的不多,在春光村动迁房中使用,配以青瓦覆盖的坡屋顶,得到了全新的阐释。
建筑立面的整体造型上既要体现时代特色--现代都市人对建筑品位的追求,又要满足一些基本功能要素,如遮风避雨、空调机位的留设和屋顶水箱的处理等等。如小区内有两幢14层高层,因设置高耸屋顶水箱(甲方了原来设增压泵建议)而导致其造型修改方案一度赶不上工程施工进度。最终不得不摒弃了繁琐的造型,替之以增设屋顶水箱上的水平线条,既削弱了高耸的感觉,又避免了天际线过度的坚硬。(附图)
3.户型设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动迁配套商品房的定义确有它的独特性,但是据此认为该房型设计可以草率了事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房型设计才是与老百姓联系最密切的一环。 本小区的主力房型为65M²和85 M²两种,而120 M²及以上房型数只占30%左右。房型越小就需要设计上精练,面积上更为有效的利用。在一梯四户中,一室一厅小套户型居中设置,两室一厅中套户型两侧设置,边套可提升档次,组织穿堂风。交通核的设计也考虑了人性化的特点,一大一小两台电梯,大电梯能满足紧急时抬担架的需要。对于65 M²一室一厅的小户型设计,该房型同样配有生活阳台及洗晒阳台,并且遵行明厅、明厨、明卫的原则设计。通过内凹的生活阳台,解决卫生间的采光通风问题。在设计中,将厨卫尽量结合布置,既可以缩短供水线路,又可以将污废水管井合并设置。户型之间的南向阳台之间距离较近,开句玩笑话两户人家都可以握手了,所以我们在对视阳台玻璃板上人性化地采取磨砂玻璃形式,既能透光,又满足私密要求。对于南向的卧室结合本地域居民的生活习惯大多设有凸窗,立面处理上空调位也可结合设计,对于北向卧室因考虑节能等因素尽量少设或不设(附图)。对于120 M²左右的大套户型设计则讲求各行为空间相对独立,餐厅、客厅、主卧和次卧的开间及进深适宜,空间完整,通风良好,满足现代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享受。
4.配套设施系统注重节能、环保
该小区设计时正值上海市建交委出台765号文,对于住宅节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所以该小区在房型设计、材料选用、配套设备设计上都秉承节能原则。
建筑平面尽量采用规则外观,降低体型系数。建筑的外墙采用空心砼砌块,保温材料选用与建筑同寿命的无机保温砂浆。建筑的屋面保温材料采用挤塑聚苯板,平屋面选用陶粒混凝土找坡。建筑门窗主要选用塑钢型材中空玻璃,其中凸窗中空玻璃一面为low-E玻璃,户门采用节能门。建筑配套设备方面也尽量选用节能型号,如住宅卫生间坐便器采用小于6L冲洗水箱型号,水龙头采用陶瓷片密封节水型产品。又如在车库等公共场所采用T8细管荧光灯并配用优质电子镇流器,并按照照明要求和特点采用分区控制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该小区在环保方面也坚决贯彻上海市相关政策。在建筑外墙材料方面坚决不用粘土类制品,砌筑砂浆采用成品商品砂浆。在噪音控制方面,将地下车库出入口与住宅间保持12米间距,以降低车行噪音影响。在房型设计上也考虑将客厅卧室尽量不靠电梯井,与电梯相邻的客厅采取隔音措施。卫生间管井也尽量避免与卧室相邻。在建设项目污染防治方面,尽量将其处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使各类污染物经治理后达到上海市和国家相关的排放标准的原则。
智能建筑产业是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诞生,且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建筑物的电气发展是经过电气化阶段、自动化阶段和当今的智能化阶段。 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它是由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最先进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晶。特别是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它作为弱电系统工程的延伸和发展,综合性强,涉及的专业领域更广,新的弱电系统不断加盟到智能建筑技术领域内。建筑物使用功能现代化的需求和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共同促进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中的电子和微电设备较多,这些弱电系统的设备耐受电压较低,如电子设备耐受电压为5V,微电子设备耐受电压只有1.5V,这些设备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差。信息系统设备(包括缆线)在遭受雷害和电磁干扰(如地电位升高、磁耦合、电耦合和电磁耦合等)时,必然会使信息系统中的设备、网络和布线将遭受感应过电压和电磁干扰的危害;各种高频、超高频的通信设施不断涌现,相互间的电磁辐射和电磁干扰日益严重,大量的运行和实践证明,电磁干扰和谐波对智能化设备和布线系统危害的案例和教训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智能建筑需要不同行业的专家共同参与,除了业主之外,设计师、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人造智能技术及电气技术众多专家一起密切合作才能得以实现。
“弱电较弱”正是指在智能建筑中,整体弱电系统工程是建筑电气工程中较薄弱环节,无论是技术力量、人员素质、设计与施工、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监理等相对较弱。这对我国的智能建筑的迅速发展是很不利的。
2、网络与布线
智能建筑的实质是诸多智能设备的网络化问题,它包括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集成(BMS或IBMS)。但由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FAS)是采用集散型控制方式,所以FAS系统目前我国还是独立的控制系统,只是留有通信接口待今后与BAS系统集成,而美国的FAS系统是分散型控制方式可与BAS系统集成。 综合布线系统作为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其优越性是传统的布线系统无法比拟的。主要体现在综合布线系统的开放性——向所有的通信协议开放,灵活性——设备的开通更改只需增加设备和跳线管理,可靠性——器件通过ISO等组织认证,星形拓朴结构等一条线路故障不影响其它线路正常运行;先进性——采用最新通信标准的5类、超5类、6类双绞线或光纤,实时传输多路多媒体信号;经济适用性——将分散线缆综合到统一标准布线系统中。 从网络架构上来分,网络可划分为局域网(LAN),控制网(Infrenet),广域网(WAN)和城市网(MAN)。世界公认的网络协议标准——TCP/IP协议,使得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了无缝连接。城市网是在局域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数据网,介于广域网与局域之间把多个局域网互相连起来,构成覆盖范围更大,支持高速传输和综合业务,成为适合城市范围使用的计算机网络。 为了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与信息网络的互联互融,尽管目前控制网络中多种总线标准同时存在,但由于以太网速度控制性价比高,我区一直在控制网络中推广应用TCP/IP协议的以太网。在众多的现场总线技术中推广Profibus、Interbus、LonTalk、Modbus及CAN等总线。由于这样的规定从而使我区的智能建筑还没出现瘫痪现象。
3、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智能建筑》刊物2009年第5期“谈工业以太网及其在智能建筑领域的应用”一文中写到“事实上目前有60%的智能建筑是瘫痪的”,其原因一是在众多的总线标准中Lon Work协议是非常完善的控制面层的总线协议,它有完善的七层协议,BACnet协议则是系统集成层面的协议标准,但没有在我国得到很好运用;二是多种现场总线并存,系统集成当然很困难;三是中国的物业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差,厂家在还能运行,一旦厂家支持不在时,系统很可能瘫痪”。 针对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1)我国智能建筑缺少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现有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T/T16-9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评估标准》、新疆行业工程建设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XJJ002-1999、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新疆《综合布线施工验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等。这些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缺少智能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安全防范、计算机房等施工验收标准和规范。现行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智能建筑的可操作性还有些欠缺。这给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设计带来了较多的难点。
(2)智能建筑的设计应由具有智能化设计资质总承包单位的设计院来承担。再由集成商进行多次的深化设计并交设计总承包单位审查方可招标施工。这是因为设计院熟悉和掌握国家、行业、地方的设计标准,设计中始终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符合标准,且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性,不是以追求高额利润和推销产品为目的。设计院掌握设计程序和全过程,与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和业主沟通较容易,与各专业配合也密切。设计院能给集成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建筑平台和环境,反之集成商并不了解智能建筑设计程序和全过程并与相关专业配合十分困难。集成商也不熟悉土建施工图绘制规定和表达方法。集成商由于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施工图设计纸质量就较差,达不到施工图设计深度的要求。 由于建设单位并不完全了解智能建筑的内涵,如系统众多、复杂、施工周期长、设备和线缆的性能等等。也不了解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重要性、综合性和技术难度大等特点。故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大多数是单独招标、独立签约,中标后集成商自行采购、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管理、自行约束,这种没有智能化资质的监理公司监理的智能建筑,将给今后的弱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带来无穷的后患。 当前由土建监理公司代替有智能化资质的监理公司监理的现象还很普遍,它将会给智能化系统工程带来设计方案失控、采购产品失控、施工进度失控、工程质量失控等等弊端。
4、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脱离了建筑这个平台,那么智能建筑也就无法实施。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设备、缆线安全必须依靠电气技术如:电源技术、防雷与接地技术、防谐波技术、抗干扰技术
、屏蔽技术、防静电技术、布线技术、等电位技术等众多的电气技术来支持方可奏效。 下面从列举的几个案例中就能验证了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1)案例1:
阿拉山口海关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保安系统对整个海关建筑物内外现场实况进行监视。 详见监视电视系统图。该系统图是由现场的摄像部分(摄像机、云台、防护罩)、传输系统(光纤、光发射机)、监控中心(光端接收机、视频分配、监控服务器、矩阵主机)等部分组成。其监控中心的操作采用了计算机系统,以用户软件编程的全键盘方式来完成驱动云台的巡视、视频切换、报警处理、设备状态的检查等工作。
数字视频监控报警系统采用计算多媒体技术,CCD摄像机作为报警探头。探头将获取的视频信号经光电转换传输到主机,主机里的高速图像处理器对视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将视频信号形成的图像与背景图像进行分析比较,若发现有差异就报警,这种全屏幕报警系统最大特点是不易漏报。主机自动采集报警图像并存入计算,事后用户可根据时间、地点随时查阅报警现场的图像,以了解报警原因。该系统将电视控制系统与报警系统合二为一,实现了监视、报警与图像记录的同步进行,而且这种系统中没有录像机,没有视频分析器,一切报警记录都在计算机的硬盘内,所有操作都根据屏幕上的软件提示操作,对用户和使用者来说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安全防范系统。 该系统设备的选型:摄像机为日本松下产品;云台、防护罩为美国派而高产品;光端传输设备数据接口选用美国NTK产品,这些也都是国外品牌产品,应该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
但该系统开通以来,光发射机(A、B、C、D)的光端数据接口Rs422,室外摄像机的防护罩配置的温度继电器、冷却风扇、电加热器、雨刷器经常被烧毁,更换和维护量很大,工作极不正常,用户意见很大,集成商也很头疼。经分析是光发射机的220VAC电源质量存在问题,尽管选用了高精度稳压电源也是承受不了瞬流(包括电涌)的冲击,瞬流可以损坏任何一种电器,何况耐受电压很低的电子和微电子设备呢?摄像机因距海关大楼较远无法保证AC220V专用线供电。前端机电源就近接在30kW直流电磁铁的配电线路上,该线路上的瞬流和电涌从发生到消失的过程极快,属于微秒到皮秒级,其电压幅值可高出工作电压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根据当地供电部门反映,80%的瞬流是从电力系统内部产生的,主要是由于电力负载的频繁开关和负荷频繁变化引起的。另外电磁铁的直流电源是由三相可控整流取得的,故电源线路内含有大量的3、5、7、9等奇次谐波,远超过谐波电压限制和谐波电流允许值,谐波严重危害配电线路及设备的安全。
因此,智能化系统应选用净化电源,有效地抑制瞬流、谐波的产生。低压配电线路还上应具有雷电过电压、电磁兼容(EMC)、电磁脉冲(LEMP)的保护功能,最大程度地改善和提高电源质量,以确保整个智能化系统的安全。然而上述案例中全然没考虑,所以系统不能正常开通,并经常损坏系统中的设备。
(2)案例2
新疆人民银行业务楼是座现代智能型超高层建筑,具有建筑物楼层多、建筑物高、人员流动大的特点,垂直运输与通信系统(国内联网)同样倍受重视。电梯系统是超高层智能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施。为高层、超高层的智能建筑服务时,不仅要求自身有良好的性能和自动化程度,作为建筑设备的自动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以计算为核心,构成对电梯设备的监控系统,该系统属于BAS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BAS协调运行,并受BAS中央计算机的监视、管理及控制。
电梯是用于垂直升降的机电一体化运输设备,该大楼选用三菱VVVF方式——交流调压调频的拖动方式, VVVF电梯具有抗干扰、高效、节能、舒适的控制系统,体积小、动态品质性能优越。控制部分采用双微机结构,主微机完成集选功能规定的操纵控制,付微机是实现拖动系统的速度控制。主、付微机采用并行通讯,整个系统由主控制器、控制屏(DDC)、显示装置(CRT)、打印机、远程操作台及串行通讯网络组成。但该电梯起初无法正常工作,电梯忽而上至顶层,忽而下降到底层,不按指令停层,后来发现未做功能性接地所致。该建筑是座旧楼无法利用钢筋混凝土钢筋作为联合接地,也无法做局部等电位联结。那么只有在机房内设置一根独立的接地线(绝缘线缆与动力线等截面),采用非金属接地模块独立式接地,接地电阻R≤0.4欧。接地极与原接地极距离为20~25m呈零电位。做了电梯功能性接地后,电梯正常工作已达5年之久,未出现过任何故障。
(3)案例3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选用迅达电梯,对于功能性接地甲、乙双方持不同意见。VVVF型电梯同样是双微机结构。安装人员坚决按厂里规定要求做独立式的功能性接地。我们考虑该业务楼是座智能建筑设有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强、弱电系统已经采用联合接地(共用接地)系统,《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2000,第10.2.6条,联合接地电阻R≤1欧(而该楼的联合接地电阻实测为0.29欧),该建筑物内已经设置了总等电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最后建筑单位采纳了等电位联结和联合接地方式,而没采用厂商提出的独立的功能性接地。因为独立的功能性接地做法经实践证实了并不利于计算机逻辑接地(单点接地),这是因为建筑物做了等电位联结,逻辑接地(单点接地)已不复存在了。在钢筋混凝土的高层民用建筑中功能性接地、保护性接地与防雷接地的三组接地装置要达到相互独立的要求是很难做到。而联合接地(共用接地)还可避免雷电的反击危害。经实测联合接地电阻R≤0.293欧。利用联合接地后,电梯运行至今一直正常。联合接地做功能性接地时接地线需从基础接出,不得与其它接地混接、短接,接地线宜选用25mm2~35mm2绝缘线缆。为保证人身安全和弱电系统的抗电磁干扰,局部等电位联结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4)案例4
电子计算机中心的接地装置不但要满足人身的安全,还应满足电子计算机正常运行和网络系统设备的安全。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计算机、数字化设备等,除产品系列的不同外,高层、超高层建筑由于场地、位置、施工和投资等条件的限制,因此电子计算机在“接地”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国外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有不同的观点。电子计算机“接地”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如处理不好将造成电子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工作在弱信号条件下数字设备接地线的脉冲干扰不容忽视。目前计算机工作频率多在100MHZ、200MHZ今后甚至1000MHZ及1GHZ、10GHZ。这时分布电感,分布电容会引起电流通路的阻抗发生很大的变化,当这些参数对谐波产生共振时又会产生超出常态阻抗和能量,将会直接危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
有关电子计算机的接地有以下几种方式: 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工作接地、防雷接地等四种接地方式,在智能建筑中宜采用联合接地(共用接地)。经过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接地方式的调研,联合接地完全可利用其结构钢筋和基础钢筋做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一般值不会超过0.4欧,很适宜作为电子计算机的接地装置。但是中银广场的计算机中心和计算机机房装修设计人员,坚持计算机系统的接地采取单点接地(逻辑接地)。因此,花费了很大力气和资金从四楼计算中心机房,引出VV35m2单芯电缆,穿管经地下室引至室外距基础25m做了一组闭环式逻辑接地极,接地电阻为4欧。采用这种单点接地方式,计算机一直无法正常工作,后经建设单位研究决定,按照设计院设置的计算机房内局部等电位联结及联合接地做为电子计算机的接地,计算机经安装调试后至今一直运行良好。
这是因为在同一建筑物内,采用同一个联合接地系统(共用接地系统),以避免不同接地系统间的电位差引发电气事故和干扰。做了建筑物总等电位联结包括局部
等电位联结、局部信息系统的网形和星形等电位联结结构、利用钢筋混凝土钢筋做接地装置(含钢筋混凝土基础接地体),其联合接地(共用接地)接地电阻R≤0.4欧,远低于《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2000的接地电阻R≤1欧的阻值要求。更远远小于电子计算机直流接地阻4欧的要求,即不花费投资又不费工,还保证电子计算机的正常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目前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应用已遍及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家庭。目前防雷技术已提出“建筑物综合防雷系统”的概念,新国标《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规范》已批准实施。建筑防雷工程必须综合考虑,将外部防雷措施和内部防雷措施(接闪功能、分流影响、均衡电位、屏蔽作用、合理布线加装过电压保护等多项重要因素),作为整体来统一考虑防雷措施。从而使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网络系统、布线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真正成为标准、灵活、安全、无误的网络与布线系统。 5、新疆智能建筑市场发展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