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5: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美育、德育、音乐教学原则
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并贯穿于音乐教学过程始终的根本原则,是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审美教育与德育渗透相结合,是教育的重要思想,也是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而能否正确地遵循这个基本原则,直接关系到音乐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可见,对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思考并加深认识,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美育通过音乐教育达到其教化目的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或美感教育。要求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对美的感受能力的教育。换言之,美育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全面的培养人,塑造人的完美的性格。而美育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通过美好的形象以情感人,使理性渗透到感性的个体存在中去,成为一种自觉的审美认识,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学校教育中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和内容的审美教育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是人情感体验的产物,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艺术学科。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塑造音乐形象,以其特有的美感愉悦本质和富有感染力的音响,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它出于人的内心,反过来又对人的内心活动产生影响。音乐以其出神入化的艺术形象,发自肺腑的美好情感,唤起听众的共鸣,激发听众的情绪,陶冶人们的情操。正是由于音乐能开启人的情感闸门,掀起感情的波澜,所以音乐最能丰富人的情感,培养人的爱心,使人的个性气质更为高尚典雅。音乐教育完成美育目的的途径和方法与一般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展现形象体系供受教育者直观把握,通过情感体验来识别美与丑。这正是美育范畴的任务。
音乐的美育作用早已被人们所重视。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乐是人的最高修养,接受音乐教育才能最终完善高尚的人格。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它的教育都重要的多……节奏与乐器用最强烈的力量侵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法合适,它就会拿来滋润心灵,使人也就因而美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说:“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他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
由于种种原因,美育在我国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了教育的偏颇。这些年来,经众多有识之士的积极倡导,奔走呼号,美育已得到国家的重视,李岚清副总理指出:“为了贯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教育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教育中以审美教育指导音乐教学并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这是音乐教学的灵魂,也是音乐教学的核心。
二、美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美育是使人完美的教育,但只注重审美的音乐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也会造成审美教育的“偏瘫”。美育与德育共同承担起塑造完美人格的重任,美育可以培养人的高尚道德品质,美育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包含德育,育渗透在美育之中。美育和德育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的情感与品德的教育,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具有某种共同性。美育与德育既有相联系的一面,同时,又各有独立性。审美与道德的差别,决定了美育和德育的差别,德育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两个方面。美育不能取代德育对人的伦理观念的塑造,没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但美育不是塑造完善人格的充分条件。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德育渗透相结合的原则。既不能以德育代表美育,也不能把美育的作用无限扩大,取消其自身的独立性简单地等同于德育,更要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忽略音乐艺术思想性的错误倾向。
近代教育家认为:“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他特别强调美育的作用。这也是“寓德于乐”的思想。实践证明,德育和美育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辩证统一于一体的。德育能使人产生崇高和自豪感,美育能使人产生愉悦和探求欲,二者辩证统一,可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促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持久的学习兴趣。这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内因条件。因此,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的音乐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审美教育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基本教学原则。二者相结合也即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是音乐教育发挥其教化作用的必要条件。
三、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和德育的具体形式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在尊重人中教育人,是现代教育学中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的法宝。
试问一下,怎样才能提高一个班集体的凝聚力呢?身为教师的我们都知道,班集体作为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德育成长发展的一个摇篮。那么,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做表率则是提高班集体凝聚力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教师要用完美的人格激励学生,用丰富的知识感化学生。所以说,对学生做到尊重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动力点,一个有效途径;对学生做到尊重是提高一个班集体凝聚力的前提,是搞好班集体工作的一个切入点。
今年,我班转来一名学困生,他的家人都认为他基础差,可能这学期他读不完,我把他作为一个重点帮助对象,没有先给他谈如何学习,而是在课外活动时有意识地接近他,同他交心,同他一起找学习困难的根源。他告诉我,由于小学三年级时上课不注意听讲,被教师羞辱,从此他恨教师,不愿意上学。为了帮助他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我主动关心他,给他补习功课。渐渐地他觉得教师可以信任,真心对他好,产生了一种“情感报答”的心理,第一次月考前,他说:“崔老师,我怕考不及格。”我说:“不要紧,教师还可以帮助你。”他说:“不是这个,我是怕考不及格对不起你,你对我这么好,其实我考试都是为你考。”我抚摸他的头说:“既然为教师而考,你一定要加油啦!”同时,安慰他:“不要紧张,虽然你基础差,但你很刻苦,而且大家都是在同一起跑线,只要你认真复习,认真做题,一定会考及格的。”在临近考试几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碰见他,一定要询问复习情况并把这件事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最后,这个学生很争气,门门都及格了。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爱,会对学生起到激发内省的作用,这样师生间的情感升华成为一种凝聚力。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教师在尊重学生中教育学生。班集体的凝聚力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得到增强,成为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有力保证。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只有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上,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大量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它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科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观念可以通过学习培养,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由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关 键 词】教育具体原则;构建;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发展需要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13-04
教育具体原则,是相对教育基本原则来说的。教育具体原则,是教育实践活动中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意识和活动规则要求的教育具体要求,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教育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策略方法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准则,具有目的性、规则性、逻辑性、普遍性等基本特征。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持续深入的逻辑性过程,既需要先进科学的教育整体目标思想的指引和指导,又需要融会和渗透了教育具体理性思维和精神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支撑和推动,实行两条腿走路,二者和谐一致。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思想灵魂塑造需要精雕细琢,教育活动的精细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和趋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在宏观教育领域进行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教育实践活动中具体的教育理论和原则的研究,以从基础的、具体的教育活动细节中探求教育规律和教育活动规范,以普遍提高教育活动的科学文明水平,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进步和科学发展的要求。
一、构建教育具体原则是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上,作为指导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所要遵循的教育原理则,是教育目的、教育(教学)原则、教育(教学)方法这三个层次的形态理论,构成了教育活动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理论体系。应该说,教育工作在总的方面有教育方针作指导;从中观上说,有诸多德育原则、教学原则可遵循;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诸多教育教学方法可应用;又有诸多教育教学经验、模式可学习和借鉴,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应该问题不大。但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教育环境的不确定性,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师素质的差异性,在教育活动中令人们不满意的事情时有发生,教育实效性不强。以反思和警醒的态度来审视我们的实际教育活动,会发现教育目的偏离、教育原则缺位、教育方法失效等教育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运用一些教育知识和教育规则,构建教育具体原则,可以有效帮助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在教育实际工作中解决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
1. 有助于避免或减少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目的偏离问题。教育目的,是社会对造就培养人才质量规格的总要求、总规定,教育目的是教育学原理中最上位的概念,具有“宪法”性质。在我国,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一致性的,即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使他们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应以这一教育目的为宗旨,用来指导教育活动,并作为检验和反思教育行为的标准。但是,在一些日常教育活动中出现教育行为不当、导致教育实效性差、违背教育目的的事却屡见不鲜。有研究者把这类现象归结为教育目的与教育实践的背离,“所谓教育目的与教育实践的’背离’,就是指方向上的不一致。在教育实践中,这种现象常常会出现,有时还表现得十分明显。就以我国解放后来说,教育方针一直强调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在实践中从来没有真正达到这一目的。”[1]这是从受“应试教育”影响方面而论。在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生的教育不和谐的现象更为多见:如,有的采取让学生自打嘴巴等变相体罚的不端行为,致使学生心灵受到伤害;有的因学生成绩差,对学生按学科胡乱罚款,导致学生辍学流失;有的对学生采取“停课”、“罚款”、“罚劳动”等不当惩戒的管教方式,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有些看似“严格”的施教行为,由于施教者总是居高临下,用不当“惩戒”的方法对待学生,而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教育缺乏亲和力,与学生情感是格格不入的。有些司空见惯的不端教育行为,对学生不但没有教育作用,甚至产生了负作用。检验和反思一些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最根本的是违反了教育目的,影响了学生人格的提升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教育活动中不和谐事情的发生,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是自觉不自觉地使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发生了偏离,出现了矛盾,使得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教育目的不在一个坐标尺上。
造成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偏离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师德问题,有的是教育方法水平不高,有的是缺乏审慎的教育思考。教育水平不高或缺乏审慎的教育思考,就是没有找到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的结合点,或模糊不清。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涉及到怎样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涉及到教育原则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方法与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情境与教育目的等如何联系结合的问题
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人的成长的差异性,人的品德知、情、意、行和人格素养提升的不同方面成长的多样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具体的教育活动,应依据学生成长不同方面的不同需要来确定明确具体的教育目的。这一具体的教育目的,应是实现教育总目的的具体体现,是人成长的重要教育元素。学校教育实际活动内容形式是多样的,学生成长需要是多方面的,每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应有一个主要、具体的教育目的,并以此确定教育活动内容、形式方法,使具体的教育活动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教育活动也是有规则的,如果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总结、提炼出带有普遍规律的具体教育理性原则,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提供一些教育知识和教育具体规则,则有助于避免或减少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偏离的不和谐现象。
2. 有效解决教育原则在教育活动中的缺位问题。在我国一些教育学著作中,一般把教育原则分为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律提出来的,是教育教学经验的科学总结。教育原则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又是教育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
教育原则,从理论上说是不能违背的。但教育现象是具体复杂多变的,在具体的教育问题处理上,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怎样贯彻好教育原则,就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一方面,提出的教育原则为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指导。但由于一些教育原则过于概括和抽象,在遇到具体问题上又似乎离得远些,或因结合实际问题不好把握,或因遇到具体教育问题而谈问题,把教育原则也放在了一边。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不但是德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社会各项工作中的普遍原则,但在实际中或理论脱离实践,或实践脱离理论的问题随处可见。在教育对问题学生的处理中,往往是教育活动内容、对学生所讲的大道理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实际”联系得离学生成长需要的“最近发展区”甚远,这就难免学生厌教逃避了。还有“积极引导,正面教育”是一个德育原则,但实际上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原则的把握时常出现很大的随意性,或丢在了脑后。如,有的对学生的问题处理缺乏理智和冷静,表现出批评过当或随意批评,等等,这就出现了教育活动中教育原则的“缺位”问题。
教育是培养人的复杂活动,教育不可能事无巨细的把教育活动规则定得过细、过死。对整个教育来说,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政策法规主要是从宏观上、大的方向原则上作了规定,所提出的一些教育原则如何应用,在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规范标准要求上,并没有统一的参照规定。这就容易造成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出现教育原则缺位、教育行为不当的问题。对一些素质高、有经验的教师来说,会结合教育实践创造性地运用教育原则来施教。对于一些缺乏经验的新手来说,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甚至走一段弯路,从而造成教育的失误。对一些并无经验或缺乏探索勇气的教师来说,教育实践中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教育规则和标准要求,便显得茫然或困惑。这就很需要把一些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带有普遍规律性的成功经验和理性的思维成果揭示整理出来,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规则要求以供遵循运用,以有效解决教育原则在教育活动中的缺位问题,会有益于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3. 有利于解决教育方法运用的失灵问题。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策略手段,对实现教育目的有直接意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方法是“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2]可见,方法的应用是具体的,教育方法带有一定的知识性、技能技巧性,方法运用恰当,有利于提高教育活动效果。教育方法受教育教学目的、内容所制约,又与教育教学原则联系和影响,并具有一致性。
教育方法相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来说,是下位的具体教育概念。对第一线教师来说,对教育方法感觉是最需要的,这样认识是因为“方法”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更有直接性,教育方法的运用比教育原则的运用从感觉上距离实际工作更近一些,因而觉得更有实用性。虽然从道理上说方法的运用不能违背教育原则,更不能违背教育目的,但遇到具体问题的处理往往是先想用什么方法,而不是先想用什么原则。教育现象复杂多变,教育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在我国,一些教育学著作中提出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参观法”等八种以上,一些教育学著作中提出的德育方法主要有说服、榜样、参观、锻炼、陶冶、修养、评比、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等10种之多。事实上,德育与教学工作是紧密联系的,对学生的德育与智育的工作也是相通的,德育与智育、体育等各方面的发展对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来说也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有些德育方法与教学方法在德育与教学实践中都能适用的。正是由于“方法”的运用于教育实际工作是最直接、近距离的对教师来说,“方法”的运用比“原则”的贯彻要好些。但也有在运用教育方法中出现令人不满意的事情,表现出方法不当或失灵情况。如,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时,则出现了“一个劲儿地说,越说越不听”的现象;在运用奖励的方法时,有的小学生则把在学校领的奖状扔在了回家的路上;有的教师对学生“越批评越不服”,等等。这种在教育实践工作中的方法“失灵”、“失效”问题并不是个别的,在有的地方学校表现严重。
出现教育方法失灵、失效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的把对学生批评不听、说而不服的教育现象归咎于“学生不听话”,其实这里有许多教育方法运用的知识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的问题。对教育方法的运用,有的认为没有具体的规则和标准,也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不这样或不那样,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和无所谓,因而导致出现教育方法失灵、失效、教育行为失当等问题。因此,要提升教育品位,规范教育行为,有必要把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方法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抽象概括出来,加以理性规范,使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意蕴一定的规则性,构建起教育的具体理性原则,以有效帮助、指导教师解决教育中的具体问题,这是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教育具体原则是教育理论创新发展的需要
1. 构建教育具体原则,是教育理论创新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教育目的偏离、教育原则缺位、教育方法失效等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学校形成了一定的教育困惑。面对教育的困惑,有研究者认为:“把‘背离’现象控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内,这是每个学校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在强调贯彻执行方针政策时,可辅之以具体的直观要求,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对教育目的与教育实践主体的正确理解与执行。”[3]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正反映出了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具体问题的实践需要,反映了构建教育活动具体原则的需要,这也是教育理论创新发展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提出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呈现了一定的繁荣景象,有关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策略、教育管理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文章可谓不少。曾有一位农村初中校长找到教师培训部门,要求为他所在学校的教师提供有关问题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能力培训。这位校长谈到:对一些问题学生,思想工作也做了,该谈的话也谈了,也批评处分了,就是“不管用”、“没办法”。该校长所要求培训的内容,就是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办法方面的教育知识,就是涉及教育实践活动中具体教育原则的理性知识的运用问题,就是教育知识和教育实践智慧方面的培训。该校长所要求的培训,也是当前农村教师培训的普遍要求,但在一般的培训教材中也找不到解决如此问题的答案。因此,积极进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具体教育知识的研究,构建起教育具体原则,也是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发展和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需要。
有学者认为:教育原则作为指导教育实践的理性规范和准则,“是教育理论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主要价值在于它是教育基本规律和教育实践之间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中介。”[4]这一“中介”也有不同层次,它是对教育规律的反映。在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学著作中提出过不少教学原则、德育原则等教育原则,国内对能够为具体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直接的科学合理的具体教育原则的研究文章则不多。有研究者在论文中提出了“具体理性原则”的概念,认为“教育整体理想为教育宏观形态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方向性、价值性启迪和引导,教育具体理性原则为教育的具体活动过程提供直接的、科学的、合理的思想和方法。”[5]笔者理解该文中提到的教育整体理想含义,包括了教育目的、教育基本原则的理性意义,而“具体理性原则”则是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教育原则。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结构性矛盾”不平衡现象,必然影响到教育实践问题的有效指导与合理性解决。
2. 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呼唤教育具体原则的研究构建。提高教育质量的因素诸多,作为对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政策法规等宏观层面的形态理论,对确保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目的、性质和宗旨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教育基本原则、教学原则、德育原则等中观层面的形态理论,对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教育教学工作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的价值意义也是不能怀疑的。但实事求是地说,教育的大量活动则是具体的、细致的,教育大厦的建筑既需要有整体宏观设计,更需要从基础做起,从具体的实践环节做起。坚持育人为本,育人要育心,人的思想灵魂的塑造需要从细节上设计雕琢。因此,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具体环节的研究,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教育原则的理论研究更显得重要。只有大量的具体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解决得好,才有可能使教育整体质量真正提高;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平日的教育细节工作做得好,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实现。教育问题无小事,教育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问题的处理都关涉到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教育思想,关涉到教育原则、教育管理方法,关涉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重视教育基本原则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中介”环节的理论研究,积极构建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直接的、科学合理的、普遍性的具体教育原则,使教育理论结构体系更加完善、合理,使教育基本原则与教育活动具体原则相得益彰,应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更加关注的问题。
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全方位性和教育活动规则的科学系统性。教育具体原则,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具体活动规则,应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方法性、规则性和可操作性基本特征。构建起教育具体原则体系,是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有待于教育理论研究者、教育实践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引起重视,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不断提升教育品位,改善教育环境,规范教育行为,以促进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3]景小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加强学校管理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2):3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06.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阶段的必开课程,是完成小学生德育和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小学音乐鉴赏的重要性得到普遍的认同。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存在许多问题,要创新方式方法,改进教学策略,首先,要以乐教为基本原则,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其次,要尊重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段;最后,要适时评价学生,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关键词: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年儿童的德育美育教学和身心健康成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具体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依旧存在观念滞后、方法简单、目标混乱等问题,因此,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探讨尤为重要。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内涵
音乐作为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少年儿童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重要作用。音乐教学是艺术的感知,是以听觉的直观感受为基础,感受音符的跳动,音节节奏的变化,并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作为初级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主要是欣赏教学,通过对接近儿童认知体验的音乐音频和视频的播放,陶冶情操,培养音乐的美感,并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挖掘小学生的艺术潜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鉴赏力,养成良好的艺术习惯,为部分学生今后在艺术道路上有所成就奠定基础,也为绝大多数学生培养音乐鉴赏的感知力。在教学内容上,小学阶段的音乐鉴赏课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以音乐播放为素材,培养学生通过音乐元素鉴赏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基调;第二,通过音乐鉴赏,让小学生对最基本的音乐常识有所了解,能辨认常见的音乐题材;第三,通过音乐作品的鉴赏,让学生能辨认常见的音乐流派和音乐风格。
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探讨
1.以乐教为基本原则,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兴趣培养至关重要。小学生的认知世界里,音乐专业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要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必须要让小学生对音乐鉴赏和学习充满兴趣,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参与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要创设情境,营造起浓厚的教学氛围,用激情感染学生,用艺术熏陶学生。小学生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又缺乏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所以,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至关重要,教学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否则,适得其反。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但是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只有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小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鉴赏学习。因此,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工作首先要从研究学生开始,认真备学生,对每一位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了然于胸,有针对性地选取课堂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对症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以殊胜的效果提高音乐鉴赏教学的趣味性,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比如绝大多数小学生对具体可感知的绘画艺术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对于只靠听觉感知的音乐艺术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音乐与绘画高度融合起来,用丰富形象的画面感描述音乐,营造多元立体的艺术氛围,在趣味横生、欢快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情感,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
2.尊重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段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可一蹴而就,把过于复杂和高起点的音乐知识强加给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和音乐常识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尽量切合小学生的熟知范围,选取小学生比较熟悉的电视剧或者动画音乐,在带动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传递音乐知识,普及音乐鉴赏常识,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感知力。同时,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差异,小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天赋较高,有一定家庭影响的小学生可以适当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鼓励和赏识教育,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音乐鉴赏学习,对于音乐感知能力较弱,接受较慢的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的音乐作品开始,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鉴赏能力。
3.适时评价学生,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学习自主性不强,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高,很在乎教师的成绩评定。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多采用激励教学机制,通过适当的适时的鼓励点评和肯定评价,带给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体验,可以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其次,小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重点不突出,教师要在每一节课中利用一定量的时间回顾反馈教学内容,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教学内容及时巩固,强化认知。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或者学生之间的探究合作回顾学习内容,查漏补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王燕 单位:苏州高新区长江小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洪艳.新课程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新课程(上),2016(07)
[2]黄春霞.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欣赏教学探析[J]成才之路,2016(23)
[3]李红兵.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求知导刊,2016(07)
关键词:小学语文 法制教育 必要性 有效措施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则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言之无为,行而不远”,“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
一、 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法制教育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
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爱劳动、爱科学、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培养建立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从小学阶段德育的目标来看,无论是对“五爱”情感、三种“意识”、五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是对良好的意志品格以及乐观向上的性格的塑造,有许多方面与语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体现。
小学生处于幼稚、不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织且其行为富于模仿性的特点;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来培养其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通过举办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二、在小学语文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措施
1 整合教育资源,切实提高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针对当前中小学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学校现有的思想品德或政治课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使他们具备和提高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对此,各学校校长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二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招录优秀的法学专业毕业生,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法学教育,法律意识强,法律知识丰富,让他们专门从事法制教育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聘请法律顾问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让他们以案说法,更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此外,教育职能部门还可以采用远程教学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其实,小学法制教育的途径很多,关键是我们去不去做。
三、拓展知识,课外阅读巧渗透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一方面可以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面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说“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积极开展学生的意志品格,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遵纪意识和法制意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同时,通过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文学作品的德育内容,从而达到德育渗透和法制教育的目的。
2 丰富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潜渗透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和阅历及磨炼,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
开展小律师活动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实际教育中,我利用班主任工作的优越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了“争当小律师”活动,活动的主要进程是“教师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案例,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让学生依据自我的非标准的法律知识,自主选择担当原告和被告的辩护人,然后帮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引经据典地进行辩论。通过广泛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接受一次法制教育。
写日记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得好:“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时,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爱憎教育。同时,通过评改日记,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法制意识,进行法律教育,培养法律素质,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知晓一些基本法制,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并知道用法制来保护自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贾恒德.试论文化环境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理论与改革,2000,(4):103一104.
[2]《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 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方法 教育启示
一、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1.内容丰富,地位提高
新加坡政府把它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础之一,使之具有战略地位。美国许多州的大学都硬性规定,必须拿到政治科目的学分才能拿到学位。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政府,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道德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美国的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有两个主旋律:一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二是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在新加坡,政府提出道德教育要“三兼顾、五强调”,即个人、社会、国家兼顾;法育与人情味兼施;理想与现实兼行;强调国情,强调国家利益,强调新加坡特色,强调内容形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强调寓教育于故事之中。德国的中小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献身精神”。
2.途径广阔,方法灵活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依然坚持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但是形式不拘一格、内容活泼有趣,如讲解、讨论、看录像、演剧、唱歌、辨论等。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除此,开展丰富的课外、校外活动,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必须选择参加课外活动,并把分数计入成绩册。他们推行真实教育,课堂讲授结合社会生活,不但带学生去参观社会发展的成就展览,也带领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览、反艾滋病展览等。这样学校德育就是开放的,延伸到学生的校外生活中。重视师生关系、校内舆论导向、校园面貌等“隐蔽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最后,许多国外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道德行为导向的管理。世界导师制发祥地的英国牛津大学对学生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有规定,导师对学生要求也非常严格。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有类似我国学校的“班主任”制度。中小学班主任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还有管理学生的“硬任务”,如学生的注册、考勤、身体及心理状况,组织参观、旅游,与学校和学生家长联系等。香港地区的学校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增加自治能力。
另外,在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西方国家除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更多的是通过大众传媒和家庭教育等方法,多角度、全方面地进行“渗透式”思想教育方法,例如把宗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的传统。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团体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民众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通过参加或宣传政党与政治活动普及和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社会主张和价值观念等。
二、对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提醒我们,务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西方发达国家曾因片面追求高科技而忽视青年人的人格教育,造成公民道德败坏、家庭崩溃等社会问题,现在各国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必须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汲取其教训,加强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注重对教育效益的研究。
第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
各个国家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美、英、法、德、日都在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新加坡、韩国则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建国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蚀。所以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绝不能忽视。中国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且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含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
第三,将重点转移到发展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
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学校德育的方法,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认识情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固定其思想的基本思维模式,达到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道德观念的建立到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只有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道德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真正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