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5: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程审计发现的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审计案例;土建项目;造价管理
笔者在最近几年的审计工作中经手过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土建项目。说其有代表性,一是因为以通信工程为主体的通信行业建设工作中土建项目占比不高,土建项目管理经验较缺乏;二是这一土建项目的审计发现几乎囊括了土建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问题产生背后的原因值得挖掘,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个审计案例的分析来探讨如何有效实施土建项目造价管理,以期对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参考。
一、案例概况
X公司下属A县分公司综合楼土建项目,于2006年3月立项,2009年3月完成地质勘察,2009年12月完成施工图设计,2010年3月完成工程主体施工单位招标,2010年5月主体工程开工建设,2010年12月主体工程完工,2012年4月附属工程动工,2012年12月全部工程完工。项目结算送审金额1,024.8万元,经审定的金额为919.4万元,审减金额为105.4万元,超投资计划金额150.4万元。
二、分析和管理对策
(一)项目批复
1.审计发现。该项目从2006第一次批复至2009年,共有5份批复文件,建筑面积从1200历经3次修改至2500平方米,投资金额从250万元历经5次修改至769万元,批复内容只有粗略的建设内容和总体的投资金额,没有具体的投资明细。
2.问题分析。该项目批复几经修改,证明该项目并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分析,批复面积和批复金额不从实际出发,违背了项目立项和批复文件对项目的总体指导原则,给该项目后来在施工过程中变更不断,实际造价超投资金额预埋下了隐患。
(二)勘察
1.审计发现。涉及基础土方开挖的签证中有一项注明因碰到弱风化特坚类岩石增加人工破凿石方。
2.问题分析。从签证的工程量来判断,采用人工破凿的不是局部,该项目所处地块的地质条件明显与地勘报告中的二类土质不一致,明显可见该勘察单位并未履行职责,然而在与该勘察单位签订的协议中,并未对此约定勘察单位应承担的责任,建设单位无法向其追责。
3.管理对策。选择资质优秀的勘察单位,并在勘察合同中明确责任,对勘察缺失或严重不到位影响施工造价的要对勘察单位追责;
(三)设计
1.审计发现。该项目因设计变更导致的工程量增减占项目总变更工程量的比例达到69%。
2.问题分析。设计深度不够,导致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变更,造成造价徒增、投资失控。
3.管理对策。必须把设计阶段的重要性提升到造价管理中最重要的位置上来,必须牢牢把控住设计的完整性、准确性、全面性和适用性。
加强对设计单位的甄选和考核,以充分保证设计质量。
初步设计阶段应对不同设计方案应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比选与优化论证,具有准确的分析与评价资料,确保所推荐的方案经济合理、切实可行;设计概算编制的工程量应基本准确、无漏项,定额取费标准正确,选用价格信息符合市场情况,计算无错误,经济指标分析合理、计价准确。
(四)招投标
1.审计发现。该项目施工合同签订金额达868.2万元,其中公开招投标采购金额只有405.4元;采用邀请招标采购的有84.3万元;直接签订补充协议的291.7万元;单一来源采购金额86.8万元;
2.问题分析。在招标投标时,只注重了主体工程施工单位的招标,对工程建设中的追加工程、附属工程以及追加工程量没有进行严格地限制,非招标的合同金额超过总合同金额的50%。一方面不符合国家对建设项目招投标的相关规定,存在法律合规风险;另一方面导致对工程的监管不足,给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以不同方式和理由增减工程留下了操纵空间,进一步导致了工程造价的不可控。
3.管理对策。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各个环节的采购。
(五)合同签订
1.审计发现。主体施工合同中约定“工程所用的主要建筑材料的价格,由双方代表在合同签订后开工前三天进行市场实地调查后确定,确定后的价格即为结算时的材料价,没有确定的材料价格以承包人的投标报价或有发包人代表签认的票据价格为准。”
结算书中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方签认的主材单价明显高于市场价或当地指导价,如楼梯面层幻彩虹花岗石签认结算价为480元/O(当期市场价格约为200元/O)、6L厚镀膜玻璃按180元/O补价差(当期市场价格约为100元/O)
2.问题分析。施工合同中主要建筑材料价格约定的条款不合理,不科学,直接影响对造价的认定,且争议出现的时候,令承包方处于劣势。
(六)施工管理
1.审计发现:
(1)施工单位多报、虚报工程量和价格。工程量多报的核减占总审减的47.40%;综合单价高于市场价核减占总审减的37.12%;错套定额核减占总审减的8.69%;其它占总审减的6.79%。
(2)施工过程中变更大,完工工程量与最初设计完全一致的只占26%,增减变更工程量占74%,其中因设计变更导致的又占总变更工程量的比例的69%。项目最终超投资批复150.4万元,超投资比率达20%。
2.问题分析:
(1)该项目工程变更巨大,令项目前期的设计、招标、合同等都形同虚设,究其根本原因是建设单位根本没有工程变更和签证管理方面的制度和规范,制度缺失使得管理部门对工程变更的约束和造价的控制不足,导致出现实际施工内容与计划施工内容差异较大,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随意增减工程、变更主材等情形,令招投标和合同约定失去实际控制意义。
(2)监理单位履职不到位,在如此大的工程变更情况下,监理本应充分发挥作用,但该项目的监理却没有认真审核把关,使得监理流于形式。
3.管理对策:
(1)应该制定统一的设计变更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对设计变更工程量及内容的审核监督。如规定设计变更之前,必须进行工程量及造价增减分析,并由原设计单位审核;同时加强现场签证管理,限制单张签证的权利,控制累计签证价款的总量,凡总量或金额达到一定限额时,应签订补充合同对签证事项进行确认,同时应进行工程量及造价的增减分析。若变更后工程造价突破总概预算,须经概预算审批部门审查同意,并进行概预算调整;且应对增加工程总量进行限制,对附属工程、追加工程的量占整个完整工程量的比例约定上限,如以20%以内为限,使整个工程量中招投标的工程总量占绝对比例。
(2)择优甄选监理单位,加强考核管理,对监理不到位应进行追责。
关键词:施工企业;审计质量;改进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
(一)经营方式存在特殊性
施工企业经营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且施工项目分散、远离企业注册地且跨地区项目居多,施工材料和管理人员等生产要素也是流动的。以上特点导致企业的管理措施难以及时传递到工程项目现场管理过程中,这无疑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二)施工产品存在多样性
施工企业的建筑产品每一项都有特殊的建设要求,且施工的条件千变万化,施工企业的产品在其结构、功能、工艺方面均存在独特性。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结合施工产品的特点选择恰当审计程序和方法以满足审计需求。
(三)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
(四)工程项目计价存在特殊性且金额较大
工程项目计价有其特殊性,建筑施工项目中使用的物品,常常由于价格的调整、政策的改变造成较大的波动,且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的情况比较普遍,工程变更原因有设计原因、人为干预原因。审计人员要对工程项目计价原理、施工项目工艺流程等有所了解,这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当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施工企业业务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良好的审计工作开展需要审计人员了解工程造价、招投标、工程管理、材料采购和施工工艺流程,能看懂施工产值进度报表、主要材料和分包分析表等各类报表,从而切实发现施工项目存在的问题。但大多数施工企业内审人员大多是具有财务、审计知识结构人员,具有工程管理、施工预结算、法律、金融、信息技术等知识结构复合型人才匮乏,知识结构的单一、学历和职称层次偏低、人才储备不足、人员配置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内审效能的发挥,大多数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信息技术审计、投资项目审计、境外审计未开展或开展不充分。
(二)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大多数施工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视性不够,内部审计部门是形式存在部门,主要是应付上级单位检查和企业升级的需要。有的企业没有专门内审机构,只有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有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有的企业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机构合署办公,有的企业内审工作没有专人负责,内部审计独立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无法发挥内审监督与服务并举的作用。如集团施工企业往往分级设立审计机构,若上级对下级审计,审计监督力度较大;同级审计力度较弱、权威性不足;特别是二、三级审计机构存在从本单位利益出发,不愿上报真实审计情况,上级机构对下级审计机构监管不到位,无法形成提升审计质量的合力。
(三)审计技术与手段无法满足审计工作需要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使用的审计技术与手段无法满足现阶段审计工作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与方法仍然是以手工查账为主,利用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经验判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计,未利用科学的审计抽样方法和专业化的审计软件,审计手段比较落后,无法确保内部审计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客观性,不能对风险进行量化;二是仍然是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较少考虑风险控制因素,未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成果利用率低;三是很多施工企业,由于审计资源的限制,很少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审计,往往简化审计程序,如审前调查不充分,制定的审计方案缺乏指导性,对重大问题没有查深、查透,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足,无疑加大了审计风险。
(四)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
施工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监管薄弱,主要表现在:审计机构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存在“为完成任务而审计”的应付思想,对审计工作质量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评价;未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系列制度,质量控制标准、质量责任界定不明确,审计程序不规范,未形成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就一些大中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及标准建设情况来看,一是缺乏业务规范,许多业务领域没有审计管理办法,如境外工程项目审计管理办法、对外投资项目审计办法等;二是缺乏审计工作管理制度,如内部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办法等;三是更缺乏具体的业务工作标准,如各种业务审计操作手册等,审计工作标准难以衡量,随意性较大等。
(五)审计范围较狭窄,制约了审计效能发挥
大多数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期间成本审计、以及上级下达的必审项目,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估、管理审计等涉及较少,工作重点依然是查错纠弊,并未真正实现降低风险、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开展不充分,特别是未严格开展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效能发挥不到位。
(六)审计成果利用效果不高,审计追踪整改不力
一方面,由于审计机构组织地位不高,内部审计报告发现的工程项目的违规、违纪问题、内部管理控制缺陷、提出的审计建议等往往得不到企业决策层的重视,审计整改不到位、审计成果转化困难;一方面,尚未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的追踪整改机制,不能及时督促有关部门与所属单位认真落实整改,不利于审计结果的贯彻落实和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提高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设计
一方面,可根据产权关系、法律地位、经济关系等实际情况,选择与内部审计职能所需层次相适应的模式。内部机构健全的集团企业可在股东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监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集团下属子公司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其审计负责人可由集团委派,其考核和选聘由集团公司进行,业务上接受集团公司指导,确保其独立性;集团下属核心分公司,可派专职审计人员或设立审计派出机构,加强日常审计监督。另一方面,对于审计机构由财务部门分管的情况,应改为由董事长或总经理直接领导,提高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对于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的情况,应尽量避免,审计机构应独立设置,审计人员应专职专责。
(二)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一是建立审计人员准入制度,人员的选聘上,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吸收具有工程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税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二是加大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积极参加内审协会举办各类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特别是加强施工企业经营流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加速其知识更新,提高其执业能力。三是加强审计人员沟通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审计过程中能与被审计单位有效沟通、建立互信,提高审计效率;提交的审计报告重点明确,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切中要害、提出的审计建议切实可行。四是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恪守客观、公正、廉洁的审计准则,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五是大力推进内部审计师职业化建设。通过建立内部审计激励机制,完善内审人员监督、考核和评价体系,调动内审人员积极性。
(三)改进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方式与技术
一是加强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并完善审计抽样、内部控制测评以及风险分析等方面的方法。二是加强审计机构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和使用计算机审计软件,适时开展非现场审计和云审计,建立在建工程项目审计数据库,对全部工程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工程的进度产值、付款、合同等相关信息,努力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核查问题的能力和手段。三是加强内外部审计相结合。健全购买社会审计服务项目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严格社会审计质量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四)完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标准
一是大力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及评价标准,根据内部审计准则并结合施工企业实务特点,量身打造具体的审计实务质量标准,如审计工作方案质量标准、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标准、审计报告质量标准、审计档案质量标准等;二是根据施工企业的业务特点,制定具体的业务管理办法,如工程项目审计管理办法、项目后评价审计管理办法、境外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办法等;三是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机构,健全内部审计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制定相关规范,规范具体审计行为,如大型施工企业集团审计部设立专门人员从事内部审计质量监管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构建基于定性、定量的考评标准体系。四是建立审计责任追究制度。通过明确审计责任督促内部审计人员认真履行审计职责,规范日常审计行为。五是引入外部评价机制。可以由上级监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等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再审计,抽点、金额大、有代表性的审计项目,通过同业互查促进内审质量提高。
(五)拓宽审计领域和范围,充分发挥审计效能
一是加强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建立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三结合的审计模式,及时发现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施工项目效益得以顺利实现。实际工作中,既要对施工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重大采购业务等进行事前审计;又要事中监督评价施工预算、进度产值、工程成本、经济合同、资金使用等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可通过建立现场巡查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审计评价体系等加强施工阶段审计监督;工程办理工程结算和财务决算后仍要对工程效益进行审计。二是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内审人员应深入施工一线,研究施工项目进度特征,广泛收集风险数据和风险资料,并注意总结施工项目中的共同问题,致力于构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框架,将风险管理渗透到施工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职能中,实现发现型审计向预防型审计转变,平均分配资源审计向风险导向型审计转变。
(六)强化施工企业后续审计,确保审计成果贯彻落实
一方面,建立审计追踪整改落实台账,规定整改时限和责任单位,定期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采纳情况,确保整改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应注重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对其采取的整改措施和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后续审计,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工程项目部和高级管理层应发挥各自的作用,根据改善后的情况或被审计单位表明已经或将要采取的措施对企业控制环境的风险进行重新评估,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并计入审计档案,持续报告后续审计发现。此外,还要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审计过程中发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时,及时移交纪检部门或司法部门立案查处。
参考文献:
[1]朱黎明.浅析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5(30),322-323
[2]黄康.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6(6),174-176
1.内外部环境需要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机制
随着科研院所体制机制的逐步转变,已不再是以往单纯的计划经济,科研生产一体化发展有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与挑战,因而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机制,积极应对经营风险,客观、全面的进行评价,辨析经营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从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对促进科研院所健康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完善内部管理基础促进风险导向审计
以往科研院所重在完成国家下达的研制任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疏于经营管理,但近年来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加之先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引入,科研院所已在业务活动中逐步强化风险管理,并结合自身特点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科研院所建立完善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配备以保障风险导向审计的稳步推进,内部审计人员完善知识储备,充分吸收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并结合实际业务开展审计,不断练就内部审计人员内功,为建立风险导向审计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夯实内部审计基础,确保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一)完善制度体系,保障审计工作开展
制度是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完善的审计制度体系是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科研院所有着自身的特点,在深入分析业务类别的基础之上制定内部审计规定以及经济责任审计、建设项目审计等类别的审计制度,明确审计范围、审计工作流程、审计内容等,并以制度为依据细化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根据业务的变化不断进行优化,确保审计工作规范运行。
(二)健全人才队伍,打造高素质团队
如何打造一支强战斗力的审计团队一直被研究和探索,科研院所仍然存在着审计人员不足、知识储备不够的问题,而目前审计任务不断加强,势必要求加强综合性人才储备,注入财务、审计、经营管理、法律、信息管理等多结构的人才,充实审计人才库,丰富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为内部审计全面转型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进行多元化、多形式的审计培训,加强审计人员对审计业务的沟通和交流,以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三、拓宽审计涉及领域,转变内部审计发展方向
(一)开拓建设项目审计,推进审计关口前移
近年来,为保障国防科研任务顺利完成,国家大力投入科研院所基础条件建设,随着大量国拨资金的投入,内部审计秉承着“节约资金、保证质量、过程监控、关口前移”的工作目标,将关注点从事后的结算审计向前期的概算审核和过程管控逐步推进。鉴于专业人才的不足,聘请中介机构会同内部审计从工程设计源头开始介入,审核项目概算,控制工程总造价,参与项目重要阶段验收,审核实际工程量,审核现场签证单对工程总造价的影响等,逐步将审计关注点转移至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规避建设风险,充分体现审计价值。
(二)推进管理审计,发挥审计雷达预警作用
随着科研院所经营管理不断变化,制度与流程需要时时更新与优化才能适应经营活动的变化。此时,内部审计着重关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特别是管理层需要迫切解决的管理问题,以风险为导向,评估风险的影响程度,以防范风险、提升管理为目标,查找管理缺陷、深入分析原因、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出有价值、可操作的管理建议。通过管理审计的开展、管理问题的准确剖析,可以使内部审计更加深入的融入科研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内部审计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审计职能也得以充分发挥。
(三)强化审计整改,实现审计闭环管理
审计问题整改落实是审计成果得以运用的重要体现,为此,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建立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检查工作机制,汇总形成审计问题信息库,拉条挂账,由专人进行维护管理;针对审计问题均以审计意见的形式下发到被审计单位,督促制定整改计划,并定期进行检查;根据检查情况更新审计问题信息库,做到信息的及时沟通与反馈,确保审计问题及时归零;为确保审计问题整改到位,审计问题整改情况纳入被审计单位年度绩效考核体系,推动被审计单位整改的主动性。
四、创新审计方法,保证审计工作高质、高效
内部审计业务的拓宽使得审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业务工作,接触的业务范围也有所增加,然而以往单纯的财务审计方法以不能满足目前所涉及的审计业务,因此在有限的审计资源的前提下,创新审计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审计效率、更加全面的了解审计相关信息,内部审计部门编写项目调查问卷,从不同的管理层面选取人员填写答卷,快速掌握了审计需要了解的基本信息,以便于更准确的把握下一步审计重点。在审计过程中,为更深入的了解问题,内部审计人员深入科研生产一线,采取审计人员与一线人员面对面座谈的方式,充分了解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情况,并与一线人员充分沟通改进措施,保证了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五、加强审计全过程管控,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成果的最终体现,然而审计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将决定着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因此审计过程管控是实现审计工作高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详细的审计方案是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审计方案要明确目标、审计重点、时间节点、人员分工、审计报告底稿要求等,组织审计人员提前学习,在审计过程中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其次,审计过程严格把控,将审计发现的各类问题汇总分析,按方案规定节点完成阶段工作;再次,审计报告的编写要强调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准确描述,减少主观性描述语言,审计报告形成后由审计成员共同完善,确保审计报告质量;最后,审计项目结束后,开展审计项目总结,每个审计成员从自身的审计内容出发共同分析讨论审计过程中还需要改进的问题,审计成员也可互相学习好的审计方法,以便在下一次审计项目中进行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六、总结
【关键词】内部审计;转型;机制建设;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032-01
一、强调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一种建立在组织内部的独立的评价职能,该职能作为对组织的一种服务,目的是检查和评价组织控制以防止潜在的风险,为组织成员提供与检查活动有关的分析、评价建议、忠告和信息,并对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及完成工作效果所进行的审查和评价。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组织的控制结构,它的作用是:
(一)立足审计查错纠弊功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修补性作用
查错纠弊是审计的基本职责,通过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纠正问题、解决问题,坚持把查处问题与促进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结合起来,是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途径。
(二)重视内部审计预警功能,发挥内部审计的预防性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要不断增强做好审计工作的主动性、超前性和前瞻性,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内部审计工作的着眼点应逐步实现从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的转变,由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的转变,从监督型审计向监督与服务并举型审计的转变,从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的转变,从以“查错纠弊”为主向以“促进预防”为目标的转变,通过这些转变及早预知风险和感知风险,提前抵御不良显现的发生,对那些可能对组织正常运行产生危害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作出及时判断。
(三)重视审计震慑功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防护性作用
内部审计的震慑作用是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审计监督作为一种制度存在,监督永远是其首要和基本的职能。审计监督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违规违法行为的一种威慑,使妄图舞弊者顾虑到被审计发现的几率和触犯制度的成本,不敢轻举妄动,从而限制、减少违规违法等舞弊行为的发生,起到“免疫”的作用。
(四)关注审计促进功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审计建设性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十分重要的途径。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从以批判为主的监督者观念向以监督为途径、以促进发展、完善、优化为目标的建设者观念转变。
二、内部审计要以“四个转变”为指引
(一)内部审计资料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垂直管理)
要在体制、职能、方法、管理等方面,实现审计工作十大转变: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从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从静态评价向动态评价转变;从单角度关注向多角度关注转变;从经验导向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从以经济责任审计为重心向全面审计转变;促使被审计部门从被动接受审计向主动参与审计转变;公司审计人员从单一知识结构向复合知识结构转变;从回顾历史向着眼未来转变。
(二)注重审计重心由财务审计为主向管理审计为主转变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诞生于经营 审计、管理审计兴起的年代,认为内部审计是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职业有史以来第一个专题报告就是:《内部审计——管理之必需》,深刻阐明了内部审计与管理工作的关系。明确地把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从财务审计转移到管理审计上来。
(三)推动审计关口由事后为主向全过程审计为主转变
风险管理审计要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传统的财务审计大多属于事后审计,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单纯的事后审计只能对已经存在的问题和其后果起到揭示作用,难以对风险起到防范的作用,这是影响审计时效、制约审计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注重审计内容由常规化项目向重大产业化、重点公司和重点工程转移
审计内容由常规项目为主向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工程和重要公司为主转变。为了不断适应集团公司新形势、新要求,内部审计要继续深化审计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审计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努力打造一支“政策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效率高”内部的审计队伍。
三、深化内部审计体制机制建设,加快推进内部审计发展
(一)建立内部审计组织治理模式
通过对我国现行内部审计运行模式的利弊分析,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公司的内部审计应当实施总行垂直领导下的组织治理体制。在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工作把握没有任何粉饰和改动的审计结果,保障审计信息及时反馈和沟通,确保审计质量。
(二)逐步健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
内部审计职业和内部审计师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及规范,也是为了在职业界倡导一种道德文化,这种道德文化不仅是内审人员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是组织内部可以参照的一种标准。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
(三)赋予内部审计新的内涵
简单说,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加企业价值和改善企业运行效果的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帮助企业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制度来评价和提高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率来实现组织目标,当然对于企业来说,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并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跟踪审计
社会各界始终关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开展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审计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持续进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审计。
一、中小学安全工程审计概述
学校安全工程2012年实施以来的效果体现在改善安全条件、更好以确保生命安全,是长治久安的坚实的基础。它为学校环境的改善创造有利条件,助于均衡配置教育;也加强建筑安全,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是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基础和保证;三是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拥有更安全的校舍。
二、中小学安全工程审计问题及建议
一、中小学安全工程审计发现的问题
第一,不重视开展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结果不科学。
检查发现,一些项目,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不进行全面、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一些项目由于数据是不够的,没有一个详尽的调查,难以形成可靠性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其结果是影响项目完成预计目标或投资超标。
第二,项目设计缺乏严谨性和周密性。
因为任务紧等原因,施工单位不能完全理解设计初衷,没有充分的沟通与项目相关的信息,期间设计更改经常发生。过于附和建设单位的系统是不可行的,不具备卓越的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忽略建设困难的设计方案难以让行业专家信服,可导致大量的投资项目预算会超预算,是一种资源浪费,也在施工过程引发拖延。
第三,难以实现投资监理有效发挥作用。
部分投资在监督项目可行性研究往往滞后;单纯依据甲方思路参与研究,会引发许多其他项目的项目效果差。投资监管机构难以实现职能分离,混淆监督业务与一般造价咨询服务,没有突出的动态控制;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一些限制,并考虑使用现场的签证工作。一个方便和部门人员等。财务会计,管理和控制整个过程混为一谈,财务会计难以实现监督管理,建设资金缺乏的有效利用和整合。监管机构往往没有考虑到投资控制的总目标和投资目标的各种因素,对如何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具体各部分环节的关键控制点认识不足,对于设计环节无法实施充分控制,直接导致超标准设计的成本远远超过定额,常常存在缺乏详细的成本核算项目进行设计和安装问题。
二、加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审计建议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审计首先需要梳理工程各项流程,针对流程各个实施的职能部门相关机构逐项确认其职责与授权。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始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入手实施审查,确认合法性与效益性。进而针对工程项目实施各具体环节逐项实施审查,基于关键控制点重点确定真实状况,协同监理鉴定意见,明确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手续是否合规、程序是否管理有效、资金是否及时到位有效使用等。
(一)可行性研究加强关注,协同其他环节审计进行。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需要前期各项审查工作。针对可行性研究得出的最佳方案,制备科学完备的评价方法,审查工程项目完成建设项目程序合规性、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通过早期的介入,提供早期干预的事前控制方案,在工程建设领域,专注于项目投资分析和审计跟踪过程中的效益状况,关注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
(二)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成本控制的效果。
完善适当的评价设计质量标准;加强项目预算成本控制。
(三)投资监理有效完成过程控制。
确认清晰的投资控制工作范围;针对工程造价实施有效监理。总体概括为围绕“安全”审计,围绕“资金管理”审计,围绕“资金效益”审计。
三、中小学安全工程审计跟踪审计
对中小学安全工程进行跟踪审计,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包括审查的重点项目立项,实现良好的投资决策程序;重点评价投标程序,完成施工合同和工程材料的良好选择;重点审查施工管理和监督,实现安全性和良好的质量;重点审查项目资金运行状况;客观评价项目投资实施情况。具体工作包括:投资立项决策的审计与评价;对项目管理的审计与评价;对投资效益的审计与评价等。建议实施安全工程巡查监督制度。一是建立定期巡查制度。从住建委、房管局等抽调技术人员组成督查小组,每月巡查一次。二是建立明察暗访制度。重点工程实施全程跟踪明查;对群众举报投诉的问题进行暗访。三是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对巡检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批评、下发整改通知。
审计机关对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行持续跟踪审计,是保障师生校区安全及校舍建设及修缮合规合理有效的常态化措施。
参考文献:
[1]陈菊森.当前公共工程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相关建议[J].审计与理财.2008,01.
[2]龚剑峰,童纪新.基于BSC和D-S理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绩效审计评价实证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6,06.
[3]胡绪泥.校安工程审计的重点及应对方法审计月刊,2012,12.
一、建设项目概算及其重要作用
建设项目概算是设计人员根据初步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概算定额或指标、费用标准,按规定的编制程序、编制确定建设项目投资的一种设计文件。
概算对于工程建设的筹建、开工、建设管理、竣工投产都有极其重要作用。首先,概算是安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以及确定和制建设项目投资总额的依据;其次概算是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签订合同和推行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的依据;第三概算是筹措建设项目资金,编制用款计划,签订贷款合同以及划拨资金进行核算和加强基建财务管理的依据;第四概算是建设项期准备、工程结算、决算、竣工验收以及基建支出与概算投资比较,考核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投资效果的依据。
建设项目审计是以投资活动为主线,而已批复设计概算中的工程建设规模、范围、、标准等划定了投资活动的流向。工程概算是建设项目价值和投资活动轨迹反映,与参加投资活动的施工、监理、设计、银行等单位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审计建设项目概算投资以及与投资活动相关单位,就需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建设项目概算及其重要作用;需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建设项目概算审计内容和以往概算投资审计的成功经验,对建筑领域投资活动实施有效监督。
二、建设项目概算审计内容及其发现的
按照审计署颁布的建设项目预算(概算)执行情况和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实施办法以及审计署统一计划组织实施的建设项目审计工作方案要求,概算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概算或调整概算、清理概算是否依照国家规定的编制办法、定额、标准,由有资质单位编制,是否经有权机关批准;二是设计变更的内容是否符合规定,手续是否齐全;三是项目建设规模的单项工程间投资调整和建设内容变更,是否按照规定的管理程序报批,有无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问题;四是核实概算总投资,审查概算调整原则、调整系数、调整增加的费用;五是审查设计单位设计收费内容和设计收费方法以及签订的设计收费合同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六是对建设项目超概算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分析其重大差异原因。
近几年建设项目概算审计发现带有普遍性问题如下:一是建设项目概算投资控制失控,竣工决算超概算、概算超过可行性报告估算;二是上报概算中多计、重计、多批建设项目概算投资;三是擅自扩大生活福利工程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建设项目概算投资;四是设计单位扩大设计收费内容和重复计取设计费。
三、建设项目概算审计和几点思考
从建设项目概算审计到发现的共性,设计概算是否合理及浪费、实质性的多计工程量增加概算投资等方面的查处事例并不多见。尤其概算投资审计发现共性问题的范围、深度和质量还有差距,所以我们必须建设项目概算审计的对策。笔者认为,概算审计应从以下八个方面采取对策:一是普遍开展行业建设项目概算投资专项审计,争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有新的进展,为国家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服务。不论建设项目的开工前审计或在建审计、竣工审计都改变不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建设项目投资实施的事后监督检查,也改变不了国家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滞后性。同时,概算投资的节约也是建设项目实际投资的减少。所以,普遍开展行业建设项目概算投资专项审计,把固定资产投资的事后审计变为建设项目事前监督和控制;二是实施建设项目审计时,计划安排概算审计应在基建财务收支审计之前进行,提前或促进概算审计的进度。由于建设项目概算审计相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财务收支审计比较滞后或与其同步,所发现的问题和需反映的情况,不便及时核对和上报。因此,
对设计概算方面的审计从计划到实施均应分步骤在基建财务收支审计之前开展;三是概算审计必须与建设项目的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设计概算审计的纵向检查比重较大,发现的问题比较单一,横向与建设项目财务收支审计联系不多,未能将已审定的概算投资作为建设项目活动的尺度,无形之中给建设项目财务收支审计增加了难度,所以概算审计必须与建设项目的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四是扩大概算投资审计面,加强对概算审批部门的监督。建设项目概算投资的控制“源头”是概算投资的审批部门,进行的概算投资审计仅针对设计单位,而将建设项目概算投资的审定部门置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监督之外。因此,应把概算审批部门纷于建设项目概算投资审计的范围,加强对概算审批部门工作的监督,有效推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全方位监督;五是加大概算投资审计处理和处罚力度,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修订及完善对多计、重计概算投资的处理和处罚规定。目前,按有关规定审计查出建设项目中多计、重计概算投资的问题,审计部门仅能对原概算批复部门提出建议,不但没有促进设计单位改正不足,而且削弱了建设项目概算审计的积极性;六是适当增加工程技术审计人员,提高建设项目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结构极其不合理。参加建设项目审计的人员,大部分是懂财务专业的人员,工程概(预)算技术人员仅占建设项目审计组人员总数的十分之一。现有审计人员对产品生产经营及其财务收支审计比较熟悉,对工程建设及其概(预)算审计了
【关键词】 五制 提高 审计整改 成效
一、改变原有的整改运作的必要性
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发现问题是一回事,发现的问题能否真正得到解决则是另外一回事。审计整改不仅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审计工作的目的和归宿。蒙混过关、流于形式、缺乏刚性约束、不问责的原有整改运作不仅掩盖了审计整改的本质,而且导致审计整改成效大打折扣。由此,必须转变审计整改思路,扭转审计发现问题的被动整改局面,以提高审计整改成效,保障公司依法治企运行。
二、“五制”运作的具体做法
(一)推行整改跟踪制,实现动态管理
1、召开联席会议促进整改
由公司领导牵头,召开审计、人力资源部、监察等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审计整改工作联席会议,确保联席会议分工具体明确、责任界定清晰、人员落实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真正形成部门联动、促进审计整改的整体合力。
2、审计过程中边审边改
为了使审计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公司审计过程中召开业务分析会,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急需改进和容易改进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做到边审边改,力争将问题解决在审计现场。
3、现场审计后即审即改
现场审计结束后,审计意见书未下达前,公司召开审计办公会,对审计问题定性进行讨论,提出针对性整改意见,做到即审即改。
4、审计意见书下达后组织整改
审计意见书下达后,公司立即召开总经理办公会,依据审计意见书下发的时间,初步列明项目整改时限表,制定年度跟踪督促整改计划。针对审计过程发现的问题和审计建议,认真梳理分析,制定整改方案,组织整改工作,一方面要求审计部多向公司领导及有关部门请示汇报,及时督促责任单位落实审计决定,加强审计整改;另一方面要求审计部加强与责任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责任单位对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的反馈意见。
5、整改验收后持续跟踪整改
审计组进行现场整改验收,对三大评价项目进行整改评分,分别为审计整改组织情况、按审计意见整改情况、对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每个评价项目中各项目赋以不同分数,乘以不同的整改率,累计相加后得出整个项目的整改评分。公司根据整改评分分析整改情况,强化审计整改的协调与后续跟踪服务,对尚未采纳的建议、尚未完全整改到位的问题整改验收后仍然持续跟踪整改。
(二)实行清单销号制,落实已整改到位问题
1、核对佐证材料判定整改初步到位
2、现场整改验收确定整改得分
对被审计单位实施现场验收,主要内容为被审单位是否采纳审计建议、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问题是否整改到位,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举一反三,依据现场验收情况确定整改得分。
3、对已整改到位的问题执行清单销号程序
公司要求审计部定期收集各部门反馈意见,对审计整改工作做到动态管理,实行整改情况周通报机制,分类做好问题的统计、记录、跟踪,梳理完善整改资料,确保各单位提供的佐证材料依据充分、完整,同时组织各专业部门对整改问题举一反三进行实地验收,并对确实已整改到位的问题进行清单销号。
(三)执行整改约谈制,制定未整改到位问题的措施
在约谈会上,各专业部门逐条研究反馈问题,各专业分管领导逐一解决未整改到位遇到的困难,逐条制定整改措施。经过重点约谈和一般约谈后,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呈现整改成效。
(四)开展审计问责制,强化审计整改责任
1、M行警示教育营造良好整改氛围
公司组织审计部牵头,召开各部门、基层单位认真学习责任追究办法, 进行警示教育,强调落实审计问题整改,不能止于一次性的约谈,要让约谈产生震慑效应、使约谈机制长效化,对整改不力、查处问题违规的部门就必须从严追责问责,提升整改的效率性、对违规者的震慑性。
2、对违规问题进行问责考核
违规问题的问责考核,分为主要责任考核和关联责任考核两部分。通过明确划分主要责任单位和配合责任单位主次责任和程度,将问题整改的责任落到实处,有效避免了部门间的相互推诿、扯皮、信息不畅导致整改效率下降的不利因素。
(五)建立审计成果运用制,督促审计成果运用
1、把整改落实情况列入各项考核
公司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列入各项考核中,大力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在三个月的整改期限结束后在公司内部系统中公布整改结果。
2、审计、财务、人资开展联合检查
公司狠抓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年底召开整改回头看工作布置会,对年度审计对象集中开展回头看检查,建立审计成果运用制制,组织审计、财务、人资每年开展二次联合检查,做到“彻查彻改”,切实破解“屡审屡犯”顽症。
3、审计部协同各部门、基层单位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通过自查自纠工作共发现33项主要问题(含县公司),具体问题57个,已整改问题52个,整改率达91.2%。
4、审计部协同监察部开展企业经营情况检查
审计部每年至少对下属公司财务、工程、人事等方面开展一次经营审计,并对其上年度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总体管理水平作出评价。同时审计部协同监察部每年开展县公司和下属公司经营情况检查,对依法治企不规范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督促整改,整改率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