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药电商行业前景

医药电商行业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5: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药电商行业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药电商行业前景

篇(1)

近年来,随着扩招和新专业的增多,就业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毕业生就业成为很多专业的难?},面对社会就业压力,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情况一直是文科类专业中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是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一体,同时专注学生的社交技能、沟通组织技能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对知识掌握的实时性和普遍性,使学生可以适应各岗位需求和各行业需求,同时,产品的更新、电商行业的发展和营销新形式的普及,就业岗位中对营销类专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市场营销专业岗位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相关岗位用人需求中,就业前景较好,需求量较大的多为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普遍发展规模较大,销售部门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相关数据显示,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更倾向于选择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武汉和杭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的企业任职,北京占比最大,约占11.11%,其次,是上海约占9.02%,就职的行业主要为快速消费品、房地产建筑类、服装零售类等,其中,快速消费品占比最大,约占12.63%。

专业选择空间大,适合发展岗位相对较多。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各企业专业的销售人才以及销售部门的管理者为中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企业的销售部门的业务员或主管岗位;(2)零售企业或批发企业的促销员、推销员等岗位;(3)企业营销部门的市场调查、信息统计、售后服务等岗位;(4)企业的营销策划、市场预测人员;(5)各类咨询公司的相关岗位。因此,各企业与销售岗位相关的岗位需求均适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

二、市场营销专业招生现状

据2015年大学必备网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约有765所学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作为一门发展历程较短,比较新兴的专业,它隶属于工商管理类学科,据目前独立院校的整体招生情况看,报考和招生的数量有所下降,较前十年的总量有较大程度的缩减,随着电商行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方向受到的关注较多,多数考生偏重于电子商务专业。

市场营销专业热度缩减的原因有二:

第一,市场营销的工作岗位受到误解。社会普遍片面地认为市场营销毕业生毕业后就是从事销售业务,也就是我们普遍熟悉的零售员、销售员或者促销员。社会地位不被认可,工作条件和待遇也不认同,因此,导致部分家长和学生选择就业方向时不考虑市场营销专业报考。

第二,市场营销岗位需求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残次不齐。目前,整体的市场营销从业市场对专业性的要求普遍较低,从业人员从高中学历到大专到本科均有,聘任岗位的从业标准不够明确,导致社会对营销岗位的印象是学历高低均可,专业与非专业均可的情况。

三、市场营销专业供需缺口的解决路径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各企业、事业单位对营销岗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面临市场营销专业招生不断萎缩,毕业生人数数量不断减少,营销岗位的缺口越来越大,面临人力资源紧缺与市场需求激增的矛盾,着力解决面临的困境是各高校和各企业关注的问题。

第一,针对性培养,专业性建设

就目前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和行业类别来看,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销售团队需要有相关的行业知识和技能积累,例如:医药类企业、金融系统企业、汽车制造类企业以及外贸企业等,市场营销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针对行业培养营销方向性人才,着力培育专业性较强、相关专业知识全面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第二,培养专业技能以外的一项特长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与其他非专业毕业生从知识含量和工作能力上无法有明显的区分和判断,因此,如何使专业培养特色化和专业化是市场营销专业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针对岗位需求特征可以适当培养学生某一项特长,例如:调酒师、商品陈列师、广告策划师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辅助专业能力,突出培养素质。

篇(2)

11月股市放量上涨

经历了10月份的震荡反弹后,大盘11月份再度呈现强势反弹行情。月初指数强势突破2400和2500点两个重要关口,随后指数进入震荡休整,月底股指在2450点企稳后再度放量上攻,一举突破2650点,创出近三年以来的新高。11月份上证指数月K线上涨10.85%,实现月线七连阳。

从分类指数看:普涨。主板强于创业板、中小板;沪市强于深市;成份指数强于综合指数。上证50指数涨幅居首达到15.52%,中小板涨幅落后仅为0.53%。由此可见当前的上涨行情由沪市成份股主导。

从行业指数看:绝大多数行业上涨,涨幅明显扩大,且行业分化明显,上涨力量明显向金融地产倾斜。涨幅居前的行业是:非银(35.18%)、房地产(15.73%)、建筑装饰(15.35%)、银行(14.53%)、交通运输(13.09%);涨幅落后的行业是:国防军工(-3.08%)、医药生物(-0.30%)、电子(0.32%)、食品饮料(2.74%)、化工(3.73%)。

从市场资金流向看:资金净流出较上月继续增加,目前已经持续4个月呈现大幅净流出状况,但指数却连续4个月强劲推升。这种资金持续大幅净流出少见,资金与指数持续背离也少见。究其原因,其一,有可能是少量权重股拉升指数,多数股票资金出逃;其二,场内存量大资金撤离,场外新增小资金入场;其三,大股东减持,流通股东买入。

从行业资金流向看:仅银行一个行业呈现资金净流入,其他行业均呈资金净流出。银行行业10-11月连续两个月出现资金净流入,之前的7月份也出现过资金净流入,由此可见本次行情的真正主力是银行。地产、家电、钢铁有资金回流;医药、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资金净流出居前。综合起来,银行是观察的风险标,房地产、家电关注,交通运输有逢高卖出迹象。

总体上看,11月份放量大涨,市场做多热情膨胀,沪市权重股是上涨主导,银行股连续两个月资金净流入,是上涨的关键,也是未来行情风向标。

12月政策面较为宽松

在政策方面,预计在12月份将会有一系列包括一带一路、自贸区以及新能源等领域支持政策出台。而这些措施对于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行业运转效率有较大的作用。发改委再批复4条铁路建设项目,总投资662.4亿元,这是10月以来发改委第六批集中批复铁路投资项目。而截至目前,发改委所批复的机场、铁路项目投资额度共达到了9123.11亿元。这些措施反映了管理层为对抗经济下行压力,从而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步伐。

展望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12月初举行。会议核心任务包括总结年度经济以及部署明年的经济工作。预计会议将重点讨论、国企改革以及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目前市场普遍预期2014年GDP增长率为7%~7.2%。同时市场预期政策稳增长信号将持续释放,加上管理层在财政和税收上减轻了对企业的负担,这些正面因素都将对12月份市场环境构成利好。

资金利率方面,随着央行超预期进行不对称降息以及国务院连续出台引导融资成本下行的举措,从而导致近期资金利率不断下降。这有利于缓和年底资金面紧张的局面。此外,央行近期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了50亿元14天期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从3.4%降到3.2%,较此前再度下调20个基点,这也是自今年8月以来第三次下调。央行这一动作将进一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维稳和降低资金成本的态度相当明显,加上证监会明确表态年底不会集中发行新股,因此预计,12月份市场资金面仍较为稳定。

从市场建设层面来看,11月份下旬国务院取消证监会对证金公司四项审批权限,包括制定或者修改公司章程,转融通互保基金管理办法审批;转融通业务规则审批;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监控规则审批等方面,从而有效提升证券公司发展空间。其次,监管层证券公司以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以及配套的两个规则。支持券商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并且支持证券公司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补充资本,通过IPO上市,增资扩股补充资本,鼓励证券公司建立健全资本补充机制。可见,证监会一系列举措放宽券商行业的经营范围和融资渠道,对促进证券行业发展有积极作用。

12月抑或面临震荡

当前经济数据仍有一定下行的压力,虽然政策面仍在进一步加大稳增长的力度,东莞证券证券分析师潘绍昌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表示,12月经济情况仍将较为反复,将对市场构成一定压力。从技术面来看,目前大盘经过连续上涨后,短期仍有惯性冲高的机会。但经历了指数加速上涨之后,随着高位阻力的压制以及市场抛压的逐步增多,在高位将面临较为剧烈的宽幅震荡。因此,预计12月份市场有可能进入高位宽幅震荡的态势,板块个股的波动幅度加大。但从中期来看,市场的强势格局仍有望延续。操作上建议保持积极,关注板块轮动的机会。预计上证指数核心波动区间为2500-2800点。

国信证券分析师闫莉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预计,12月份上证指数将前高后低。闫莉分析:“上证指数放量大涨,类似情况历史上在2007年3-4月,2009年7月出现过,之后的走势一次冲高回落,一次大跌。参考历史强势,12月份冲高回落可能性大。历史上出现过7月连阳和10月连阳的情况,目前再度7月连阳,12月份有可能出现回落;如果出现最强的十连阳,对应的月份是2015年2月。2400-3000点没有明显阻挡,预计上轨在2700点略高对短期上行有制约,可能随时回落。”

篇(3)

国内医药保健品市场八十年代初期以来最早使用的销售方式,和其它产品的销售方式一样较陈旧,无怪乎这样两种。第一种是前店后厂式,这是一些规模较小,企业形象力度不大,当地生产当地消费的乡办或民营小企业,厂子在后院生产,前院档口进行小规模销售。第二种是三级批发制,这是一些规模较大,企业运作力度也很大,自身不会也不懂如何进行品牌管理的国企和一些较大的集体企业。货品经各地省医药公司(或药材公司等)分货给各市医药公司(或药材公司),再由市医药公司分配给其各附属县、镇医药部门。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情况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国企药厂实施市场运作革新,一大批厂方业务员包片包区域形成市场区域销售网点,厂方统一管理的局面,而大型民营企业则实施区域制,形成省、市遂级独立区域市场网络,巨额广告费用的投入,给企业炸开了一个又一个陌生市场,时至九十年代末期,生产企业(或国内总)直接运作终端市场,营业员给扣点,异地带来(或当地雇佣人员)的促销员漫天发传单,电视、报纸天天见广告,什么义演、义诊、坐堂医,包罗万象,各有千秋。在这期间传销、直销也都粉末登场,什么美式倍增、马来西亚上移。在这一段时间当中,出现了三株神话,巨人的深思,哈磁现象等系列优秀的经典传奇,叫我们不能忘怀。企业在赢利的同时,也极大的刺伤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期,营销方式的变化促成了企业现有市场网络的形成。如今,当时钟的脚步刚刚迈进二千年时,所谓的连锁加盟、独家区域正在悄悄地进入市场网络,似在脱离原有模式,而又脱不掉;又似在探索新的营销理念,却还未能找到,在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交替思维中游来荡去。此时,传销的翻版又跳了出来,以终端访问式直敲消费市场大门。前者是你加盟,你,我发货,能否销出去那就看你经销商的了,承诺的央视媒体黄金时段广告打与不打那就看兜里的现钞还够不够了,后者呢?所谓终端访问无怪乎,一个局长找二个处长,一个处长找二个科长,一个科长找二个科员式的终端销售形式。你想一想,如此的营销模式,如此的消费理念,消费者的自信心大大的打了折扣,能不痛心吗?难道中国的消费者就一定要是医学专家、心理学家、打假专家吗?才能分辨谁是真的、好的;谁是假的、坏的。那么有谁还愿意做你企业产品的忠诚消费者呢?也就是说,在现阶段中国国情的市场,你的企业要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前期条件,企业一定要拥有自己的识别系统,识别的完善系统是你进入市场的入门证。再则,企业在产品没有正式生产前一定要做好本行业的市场调研,不能急于投产。例如:象东北有一家保健品企业找到我,让我帮助他们进行国内市场运作。我一看批号,吓了一大跳,批号还是省级卫监健字号那种特殊营养食品的批复,规格设计也不是很好,是老式十支口服液型的包装,零售价格是128元一盒,每天服用二支。从其规格中可以看出,消费者每天需要25.6元的消费能力,这样的话产品怎么能够卖的出去啊!再说产品批号也得改进,你想进入市场就是具有符合市场的硬件条件,否则市场怎么能接受呢?第二方面是后期条件:企业通过前期大量的市场调研,产品卖点基本上确定下来以后,首先要设计营销管道的类别,明确目标消费人群,便于销售工作运作通畅;而且,企业在招商前,人力资源部门要充分地进行市场业务代表的业务培训及外延知识的教程指导,为企业今后向学习型组织转化做准备,企业在一这方面总是不愿意多花钱,总是认为,等企业赚到钱在投入人力资源培训也为时不晚。企业的主管领导者错了,因为企业的发展是综合性同步进行的,哪一个部门下滑或停止不前都会导致企业的良性运转出现困难。再则,企业的主要工作就是设计合理的招商方案并给予实施。

当前,国内医保行业在市场运作实施的战略处各行业之首,象保险、房地产、美容等行业,哪一个不在效仿医保这一行业的市场运作策略和措施呢?可现如今的医保行业在运作方式与方法已走到了一个颠峰之中,就象一个人登上了顶峰,他向四面走去都是下坡,若不愿下坡,就只好冻僵在顶峰上。所以,如果没有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思维是很难在市场中生存的。

那么,什么样式的营销方式才能适应现阶段中国的医药保健消费市场呢?在什么状态下,你才能保证你自己不出局,而和大家在一起共同对市场占有率进行洗牌呢?我要说,创建你自己的整合营销管道网络是企业最根本的法则。首先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其一、管道营销在主导思想上必须是健康的。何谓健康呢?即企业营销管理平台向区域商及消费群体所传输的信息能量源对区域商而言是可行的,对消费群体而言是可产生互动性参与的。企业营销管理平台在对待区域商应做到招商合作的真实可靠性、业务指导及相关人力资源培训的综合全面性。区域商(或加盟商)在对待消费群体应做到市场拓展方案的全面贯彻与实施、并努力完善健康教育的谱及和推广工作;其二、企业营销管理平台在对待区域商在管道网络营销的策略上又必须是安全的,怎样的安全呢?即企业营销管理平台向区域商及消费群体所传输的信息能量源对区域商而言是零风险的合作,对消费群体而言是全方位的与产品接触,实施恋情消费,也就是不爱上产品,不允许购买的消费理念,即会员消费模式。企业营销管理平台在对待区域商应做到市场拓展方案的实践科学性、区域仓库货品按揭式风险支持、公司CI工作室对品牌形成的整合实施、售后服务机构费用定期拨划、区域产品市场扣点及媒体费用扣点的兑现。区域商(或加盟商)在对待消费群体应做到保证亚健康会员俱乐部的建立、会员俱乐部各项服务设施的健全、会员理智性消费的保障。

篇(4)

增持银行股

近期,境外机构投资者尝试加仓银行股就是一个信号。上交所公布的大宗交易信息显示,海通证券国际部席位频频出现大手笔买入银行股。10月15日,招商、民生、兴业、浦发和光大这5只银行股合计在大宗交易平台成交1655万股,成交额合计1.27亿元。10月16日,交行、工行和光大在大宗交易平台分别成交440万股、250万股和305万股,成交额合计约3600万元。这些交易被市场认为是QFII在做多银行股。

港交所10月17日披露,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集团贝莱德在10月11日分别增持了2.43亿股工行H股及4711万股中行H股。

分析人士指出,无论是QFII买入A股还是外资在香港买入H股,都说明境外投资机构对银行股的未来绝对收益有一定预期。

QFII的加仓或许是受到汇金增持的影响。今年以来,汇金公司对银行股不断增持。汇金公司在今年三季度,尤其是10月份以来增持活动比较活跃。仅10月的前3个交易日,汇金公司就分别增持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2620万股和1570万股。

从历年汇金的增持活动可以看出,汇金增持活动最明显的时期,往往是股市长期持续低迷的时期,例如2008年下半年的断崖式下跌和2011年四季度的股市持续低迷。而三季度以来的加仓,对应的上证指数持续在2100点下方徘徊,甚至一度跌到2000点附近。

不可否认,汇金增持有着一定示范作用,但增持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从今年三季度以来的增持情况看,汇金对增长性较好的农行的增持数量较多,而减少了对估值偏贵的工行的增持数量,对于估值偏低的中行的增持也比以往要积极。

分析师认为,未来汇金增持的频率和数量可能更多地与整体股市表现相关。汇金公司此次缩短了增持计划的持续期,可能意味着汇金希望其增持活动对市场造成更大影响力,如果6个月之后股市表现仍然低迷,汇金可能持续增持。

或有绝对收益

行业分析师表示,金融业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目前来看经济形势最困难时期可能已经过去,因此可以重新关注周期性行业,因为它们都在历史估值的底部区域。由于今年银行股业绩仍将持续快速成长,这意味着银行股的估值已较为低估。因此,银行板块四季度震荡上行的概率较高。而QFII的渐次加仓,也会抬升银行股的底部,从而给A股市场带来相对积极的影响。

中金公司看多银行板块四季度的绝对收益。其主要理由是:资本监管放松政策将于四季度陆续出台,这将消除市场对银行再融资的担忧,推动银行板块估值重估;三季报将于10月末密集披露,预计上市银行前三季度盈利增速将保持在17%,好于预期;银行股价格往往领先或同步于经济见底,而三季度为经济低点,并逐步弱复苏。个股选择上,看好估值低、季报有超预期潜力的银行。A股首选华夏、浦发、交行。H股首选重庆农商行、交行和中行。

买入周期股?

从理论上说,价值投资的主要逻辑是股价低于公司长期价值后,可以买入并持有,待价格回归到价值水平,则可以获得收益。国金证券认为,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价值投资体现为买入股价大幅下滑的周期股,静待价值回归。

分析周期股败走市场的主要原因是,首先,产能过剩的长周期,使得周期性行业公司的价值倾向于下降而非上升。过剩的行业、利润的亏损注定要毁灭价值,而这一过程至少超过了投资者的考核周期;其次,市场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使得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估值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估值重估使得多数股票价格下行。

但是,随着经济回升,周期性公司景气度回升,公司价值也会阶段性提高。从货币的改善以及去库存的进展来看,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基本得到了释放,周期行业公司价值下降过程阶段性结束,为价值股投资提供了前提。未来景气度改善的程度将决定周期股投资的绝对收益水平。

除了QFII买入银行股,国内基金表示可以看多周期性股票。大成基金指出,总体看9月份数据较8月份明显好转,经济复苏“绿芽”乍现。鉴于经济短期企稳的概率加大,风险溢价上升,投资者可适当加大周期行业的配置,尤其是与基建投资相关、产品价格弹性较大的水泥和机械行业值得关注。

水泥股还有上升空间

水泥行业的复苏步伐正在加快。瑞银证券分析师表示,本轮水泥价格和需求的复苏是由季节性走强引发的。华南、华中和华东的水泥价格已经上涨了50~90元/吨,预计近期内华东的价格会进一步上涨。

不过,随着更多的货币宽松政策和新基建项目的启动,需求复苏并不仅仅是季节性回升那么简单。瑞银看好2013年的需求前景,预计新项目带动的水泥消费上升将在2012年四季度启动。

篇(5)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积淀,经济升级的推波助澜,资本大鳄的蜂拥而入,使农业产业进入了大发展、大繁荣时代。但是很多看好大农业产业前景的企业,却在发展进程中陷入了困局,苦思不得出路。

困局一:

顾头不顾尾,到头不知向哪里走

很多从地产、矿业、IT、建材等领域转型过来的企业家,满腔热情一头扎进农业产业前端,斥巨资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的种养殖基地,打造现代化科技化的生产车间,而且都是大手笔,一投就是几亿、十几亿。但是当基地、厂房建设完成后却迷茫了,有一种找不着路的感觉。

同一个农业产品,在消费市场里可能会走向多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市场,以核桃为例,可以做原果(坚果行业)、核桃乳(饮料行业)、核桃油(食用油行业)、核桃粉(冲调品类)等等,搞什么产品?进哪个市场?困惑,看不透。

做什么产品,步骤是什么,方向在哪里,决定未来看到的风景。这是战略和战略路径选择的大问题。

笔者经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大农业大健康的大发展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未来市场竞争一定是基于产业链的价值竞争和品牌竞争,一定是打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农业竞争模式,夯实产业链的前端――基地是基础,但是,要沿着产业链有目的有目标地升级,向着产业链最有价值的顶端――健康价值挺进!

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要评判内外部机会成本:一是政治因素,目标行业国家的政策导向是什么,是不是国家重点支持和扶持的产业,这会影响政府的综合支持力度,银行信贷融资的幅度。二是经济因素,包括产业发展趋势,增长速度,品牌竞争程度和集中度。三是社会因素,包括消费认知和习惯,主流消费形态,人均消费量等。四是基因因素,基因是一个企业与生俱来的最优潜质,一个企业在初创时期,做什么不做什么一定要考量有没有这方面基因。五是技术因素,包括技术门槛的高低,技术水平对成本的影响等。只有综合考量以上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困局二:

产品一大堆,销售额长期不过亿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大企业产品少,小企业产品多。走进中小企业的展厅、仓库,产品种类繁多让人目不暇接,少则几十,多则上百,甚至跨行业的产品都有。一款产品一年下来销售只有几十万、上百万,在全国的市场盘子里,根本谈不上打市场、做品牌,没有地位。所以,做企业搞营销,单品不大,问题就大!

问题产品是怎么出世的呢?

市场上哪个好卖就开发哪个,车间里能生产什么就卖什么。很多企业抱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想法,宁多勿缺,认为多总比少好,看似产品琳琅满目,实则没有几个真正为企业销售额做贡献,自己一大堆产品还卖不过优秀企业的一个单品。

问题的根源在思维上!除非是上帝投资,没有企业天生就是大企业。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成长起来的。当你还很弱小时,企业成长转换的关键只有一个,做减法,聚焦!聚焦!再聚焦!用聚焦和专注打造明星单品,以单品树立专业形象,建立市场地位,逐渐从专做到强,从强做到大,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如果企业产品多而不精,业务散而不强,资源无法聚焦,那么在市场中一定到处都是弱势。结果必然是,东方不亮,西方也没有机会亮。琳琅满目的产品到头来只是一场虚假热闹。

产品线丰富不一定有价值,产品结构合理才是价值的体现和保证。科学地构建产品结构就是要确立企业的现金牛产品(活在当下),明确企业的明星产品(赢得明天),培育企业的潜力产品(预估未来)。聚焦就是要聚焦明星产品,带动现金牛和潜力产品,形成明星带动,家族制胜的作战队形。

笔者在服务国联水产时,就为其规划了合理的产品结构,第一是聚焦明星产品――水煮香辣虾,用创新的产品形态和风味开创行业先河,引领消费升级,形成企业的标杆优势;第二,将生带头大虾、熟带头大虾、翡翠虾仁、珍珠虾仁等传统产品包装化,满足普通消费者追求食品安全的需求,形成企业的现金牛产品;第三,开发芙蓉虾、椰丝蝴蝶虾、虾肉肠、虾肉丸等加工产品,满足部分消费者追求美味的消费需求,构成企业的潜力产品。

困局三:

有定位有概念,认同感却没有树立起来

很多企业难能可贵,动员了各种力量,开展品牌策划定位,创意产品概念诉求,但左看右看总觉得和其他品牌差不多,差异化不够,品牌形象和产品价值始终没有树立起来。原因其实很简单,这种所谓的品牌,没有与消费者建立起关系,没有得到消费者认同,品牌成了自拉自唱。

品牌不是由企业孤立完成的,品牌本质上是在消费者心里建立起来的。所谓的打造品牌,必须洞察消费者需求,与消费者共鸣才行。市场是高度动态的,消费需求在不断上行,品牌策略要与时俱进。

农产品营销的1.0时代,典型的特征是以土卖土,注重表达产品的地缘特产性和原始口感风味。土鸡蛋、土猪肉、老陈醋莫不如此。壹号土猪说,我很土,但我很香。

农产品营销2.0时代,典型的特征是售卖安全和生态,注重产品的放心品质,德青源鸡蛋说,源自天然生态牧场,拥有5重安全保障;草原绿鸟鸡说,渴了喝泉水,饿了吃蚂蚱。

现在,农产品营销已经进入3.0时代,典型的特征是健康化、时尚化和网络化。当所有的鸡蛋都被包装被品质化的时候,神丹鸡蛋披上了“健康蛋”的袈裟,用价值超越同侪;三只松鼠,第一个互联网森林食品品牌,用社会化媒体打造出了时尚化、健康化的农产品品牌。

从吃饱到吃好,从吃好到吃健康,从健康到长寿,不断上行的消费需求,决定了农产品的营销必须紧紧把握健康这个大趋势。伊利营养舒化奶,从2007年至今依然保持高昂的增长势头,究其根本是产品对健康的极致追求,让不能喝奶的人喝上牛奶,让能喝牛奶的人获得更好的营养吸收,带动整个牛奶行业进入健康价值竞争层级。

西王玉米油,以国内首个获得保健食品证书的品质,大力倡导健康理念,专注心脑血管健康,在大牌雄踞的食用油行业,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仲景香菇酱,以营养佐餐酱的健康价值定位,将酱菜市场分割成两大阵营:营养佐餐酱和非营养佐餐酱,广受消费者青睐,成为唯一让老干妈心有余悸的竞争品牌。

健康是消费者和大农业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农业、食品行业的大趋势!抓住趋势,与消费者共鸣,才叫创建品牌,才能赢得未来。

困局四:

组织结构、人才和运营能力的不足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做强做大,一定是因为他同步构建了做强做大的组织结构,培养了一批有组织创建和运行能力的人才。可是一些企业基地建起来了,厂房建起来,产品生产出来了,才蓦然发现自己原来是“三无”企业:无品牌、无渠道、无专业营销队伍。运营管理和营销传播人才缺乏,组织结构的不适应和组织能力疲弱成为企业发展的短板。

任何事业归根到底是由人来做的,人才队伍是做事业的前提。笔者总结了创建营销队伍的“24字方针”:举大旗,引大将;布大局,构大架;育精兵,强则将;大兵团,逐步上。

举大旗,引大将。

俗话说“用兵先选帅”,要建设一支能征善战的销售队伍,选好带兵的“将帅”是老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重要性不亚于基地和厂房的建设。三国刘备得诸葛孔明相助,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西汉刘邦有韩信加盟,才实现了统一霸业。销售队伍特别需要一个实战经验丰富、善于管理团队、能带兵打仗、让团队信服的销售统帅,有了这个头狼,整个销售队伍就会少走弯路、节省摸索时间,团队的专业素质和作战能力会快速提升。

布大局,构大架。

将帅到位,接着就要根据企业的产品结构、市场布局来构建队伍的组织架构,设置关键岗位,招聘核心骨干,如:销售总监、大区经理、市场经理、大客户经理等,搭起企业的销售机构骨架,明确职能,分解任务。

这个时期,重在布局,队伍不要多而全,关键是精干,一个萝卜一个坑,人人能独档一面。以后,随着业务的深入,逐步招聘一些重点区域的业务员,以配合市场开拓和经销商维护工作。

育精兵,强则将。

在“赛马”中“相马”。发现优秀的基层销售人员要重点培养和提拔,当企业要开疆拓土时,新开区域的销售主管和经理将从他们中间产生。让他们在企业发展中成为中层骨干,这样有利于中层队伍的稳定。

中国企业经营的经验证明:企业中坚力量靠“空降”是靠不住的!中坚力量一定要有自己的“子弟兵”作坚强的后盾。

大兵团,逐步上。

即使做全国市场,企业销售队伍建设也是有步骤梯次推进的,不能“一哄而上”,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营销目标的需要,逐步上人,逐渐充实,做到有提拔有淘汰,吐故纳新才有活力。

企业需要有专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人才的储备、引进、考核、激励进行完善的管理,为企业的营销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另外,我国多数农口企业的基地、工厂设在小城镇,给人“乡镇企业”的错觉,给吸引人才造成了困难。把营销中心迁至中心城市,建立一个较高的营销平台,是非常必要的!

现代农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贯通的大农业,特别需要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传统农业里人才本身就比较匮乏,在现代农业向健康大跨界大发展的时代,必须眼界放宽,向其他行业广抛绣球。专职营销人才,应面向医药行业、家电行业、IT和电商行业广纳贤才,这三个行业的人才,都经历了行业大起大落的历练,既能出得一身汗,跑得两腿泥,又能沉着思考,系统规划,是市场导向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典型代表。基层生产人员,应着重向电子制造业挖墙脚,深学习,学习他们的流程管控和品质管理,学习他们的员工教育和员工治理……

篇(6)

(一)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1、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

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到城镇就业。根据省农劳办提供的资料,全省现有农村劳动力38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约2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52.6%。到2006年,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874.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9.3%,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93.7%。未转移的剩余劳动力还有125.9万人,仅占剩余劳动力的6.3%。

四川籍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四川省农民工在建筑业务工的占32.3%,餐饮服务业占25.46%,生产制造业占9.91%,种养殖业占21.2%,家政行业占3.78%,电子冶金行业占6.5%,其他行业占0.85%。

四川籍农民工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这些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有北京、上海、深圳、广东、厦门、浙江、江苏等,其中广州、深圳约400万人。省内转移主要集中在成都等地,约100万人。

截止到2007年5月,全省在境外的农民工人数达6.67万人,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加入到国外打工的浩荡队伍之中。2007年1-4月新签对外劳务合同1293份,派出国别达40多个。外派劳务已经成为四川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个新的重要渠道。

2、专业技能培训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点

政府培训唱主角。主要有劳动部门负责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和失地农民培训,教育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培训,其他有农办和工商行政部门办的阳光培训、企业经理人培训等。2006年全省共投入农民工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金4.3亿元。一般一个农民工技能培训费1000元左右,如20天学一个电工要1000元以上。

社会力量培训发展良好。四川省合川县有一所农民工自己办的培训学校,培训几万人。实行军事化管理,只有星期天才能出来。培训专业有烹饪、机床等,完全与市场挂钩,比政府办得好多了。仁寿县9所中等职业学校,其中,有5所民办学校,在校生达到4000多人。民办职业学校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政府对民办农民工培训学校有土地优惠政策。

3、自发外出务工发生转变

外地单位主动向本地培训机构联系招聘技术型农民工。如厦门市用人单位就与仁寿县培训机构联系,多次派工作组打电话招聘技术型农民工,如果工资少一点,培训机构就不派人去。

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带出去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多数外出打工农民是通过外面的老乡熟人联系出去的,老乡关系就是劳动关系,而通过广告联系外出的农民务工少。仁寿县农民工在我国东部、东北地区发展,已经有上千万、上亿的资产,他们从家乡带出去的农民工越来越多。

(二)四川农民收入的一般情况

1、劳务收入成为农村居民增收主要支撑点

2006年全省实现劳务总收入913.5亿元,全省1874.1万农民工平均每人实现劳务收入4874元。农民家庭人均劳务收入1384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2%,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93%。

2006年在境外的农民工汇回国内的纯劳务收入近30亿元人民币,劳务人员用境外挣的收入回乡创业所带动投入的资金达到171.33亿元人民币,拉动农村社会零售总额达11多亿元人民币。农民工境外就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2、2006年农民第一产业收入呈现负增长

2006年受旱灾和畜牧业价格一度大幅下跌的影响,四川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纯收入1381.93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12.99元的45.87%。同时,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纯收入比上年减少67.18元,下降了4.6%,影响农民收入增长2.4个百分点,呈现负增长。

3、农民非经营性收入增长较快

2006年四川农村居民人均非经营性纯收入(包括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两部分)达到191.3元,增长15.1%。农村居民对免除农业税和其他各项惠农政策比较满意,认为得到很大实惠,过去每亩地承包要交税费在100元以上,现在不交。2006年四川相继出台的种粮补贴、农机补贴、“两免一补”等政策可使农民人均增收9.98元。

(三)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1、支出结构和生活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2006年仁寿县农民人均支出4065元,比上年增加67元。其中,家庭经营人均支出1593元,比上年增加20元,税费、集资支出增加8元。家庭生活消费中居住支出增加133元,家庭设备支出下降20元,交通通讯支出增加23元,文化教育和娱乐支出下降114元。

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

2006年四川省农村零售额1770.3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51.74%。2000年至2006年,农村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下降了1.46个百分点,年平均下降0.46%。

3、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增加

2006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共投入财政资金35.28亿元,2007年春季全省免收学杂费991万人,免费提供教科书297万人,补助住校学生生活费77万人,分别占全省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91.5%、27.4%、7.1%。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增加是农民家庭文化教育和娱乐支出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提高职业技能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问题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得到转移之后,农民工怎样提高职业技能素质上升为劳动力转移的首要矛盾。目前,掌握某种职业技能、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还比较少,绝大多数农民工的就业面很窄,他们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工资收入低。

2、农民工境外就业存在信息、素质、服务不足

农民工境外就业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造成对外劳务合作总体规模偏小,国外劳务市场面窄,分布过于集中,劳务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尚未形成。

境外就业农民工文化水平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技术单一,与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劳务人员由于家境贫困,无力交付出国前期费用和外派劳务保证金。

缺乏劳务纠纷处理机制。政府无法有效介入对业务的管理,境外突发事件往往只能由劳务公司付出高昂代价换取事态的平息,有时,甚至需要政府动用财政资金进行补贴才能解决。有一些外派劳务人员在国外聚众闹事,甚至于发生集体上访事件。

3、农民工工资待遇低,仍然有部分拖欠现象

农民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一般10到14小时,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有的地方还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反映有被拖欠工资的

情况。农民工工资拖欠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重点是商品房修建工程项目中。其工资支付方式以工程完工后统一结算方式为主,一般情况下,工程在建时,农民工只能领取部分生活费,工程未完,包工头没有领到相应的承包工程款,往往就会拖欠农民工工资。

4、农民纯收入偏低,第一产业增收困难

2006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3013元,全国为3587元,四川与全国的差距由上年的452元进一步拉大到574元。

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标准不足以弥补农民职业身份的转换。

5、农村消费水平低

仁寿县某村有70%家庭仍然用黑白电视机,仅有30%的家庭用彩电。农村消费水平要比城镇消费水平落后十年以上。

6、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农民工子女进城受教育借读费高,困难较多。根据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对德阳市200户农民工的调查,农民工子女一年的教育费用支出平均达到2276元,其中,借读费、赞助费就高达1216元,占教育费用支出的53.43%。甚至于有大量城市初中和小学宁肯校舍闲置、教师教学任务不饱满,也不愿意接收农民子女上学。

7、农村合作医疗条件差,覆盖不全面

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村医疗条件跟不上,定点医院住满了人。只有一般性检查,没有B超。大病医疗救助自己先垫钱的问题非常突出,农民一般没有垫付的能力。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工在外地就医报销不方便,在外地治疗费用比较高;用的药品结构不符合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要求。有的规定只有在家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不在家的农民工就不参加了。农业人口购买城镇户口的(仁寿县有11万人)以及失地农民都没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但是,让他们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又交不起1000多元钱,成为死角。乡镇卫生院用药不合理,监督检查非常困难。

8、农民工不敢去城市正规医院就医

大多数农民工生病后,通常去个体诊所看病或自己去药店买药,有的甚至不看病、不吃药,采取“拖”的办法。

(二)原因分析

1、影响外出农民工收入增长的原因

目前仁寿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基层乡政府已经组织不到外出打工的人了。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抽样调查显示,全省有200多万长期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基本不动了,只需户籍制度改变就不再是四川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潜力开始变小,能够较好地解释我国南方发达地区为什么出现了“民工荒”。

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少,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太多,财政对农民工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够,支持手段不足。仁寿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同志反映,有的职业技能培训时间太短,培训费仅150元,学不了多少东西。

四川虽然是全国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大省,但是国民教育水平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是较低的。对外劳务合作公司受到自身人力和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对提高劳务人员的素质、强化劳务人员技能培训的力度不够。这就决定了境外就业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技术性强的劳务少,智能型劳务更少,与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国家目前在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上实行的双轨制管理体制,使劳务中介经营企业在对外劳务合作经营主体法律地位界定、业务环节(劳务人员招收、选送、费用收取、境外管理、劳务纠纷善后处理)的管理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业务执行情况差异较大。部分劳务公司境外现场管理不完善,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不规范,恶性竞争。

2、制约务农家庭增收的主要因素分析

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压缩了农村居民增收的空间。2006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3%,农户人均农业生产费用支出为340元,比上年增加14.2元,增长4.3%。农业生产费用因价格上涨导致农村居民人均多支出4元,占农业生产费用支出增加额的28.2%。

受农业基础设施差和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制约。由于四川特殊的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较差,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影响较大。全省大型水库仅5座,中型仅94座,病害水库占全部水库的43%;旱山村、严重缺水村1.5万个,占村总数的29.4%;“望天收”耕地达146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6675万亩的21.93%。

全省农民人均耕地仅0.67亩,是全国人均的48%,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的76.1%。农民小农经营,地块很多,细碎化。在科技含量提高难度加大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要继续连年创历史最高水平难度增大。农产品产量增长对农民纯收入的持续贡献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少数外出务工农户存在土地荒废现象,他们也不愿意把承包土地转给别人种,其他农民想种又不可能,越往后走这种现象就会越多。群众对此看法相当多。

全省农产品加工率仅为35%,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全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产品产值之比已达到100:100,而四川仅为50:100。四川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带动能力弱,农民很难分享加工环节的利润。据测算,四川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产品产值之比每增加10个百分点,可以带动10-20万人就业。

失地农民在补偿标准上缺少话语权。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失地补偿标准,没有依照土地市场讨价还价的权利。

3、影响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

政府公共支出缺位增添了农民负担。农电改造问题,仁寿县钟祥镇芹湾村1982年以来农电一直没改,让老百姓负担不合理。芹湾村一个组几十户人交12000元。新农村建设缺少政府规划,包括:住房翻修、盖厨房、建沼气、修厕所等没有统一标准,有些公共垃圾无法回收,人居环境遭到破坏。路面硬化、渠道维修基本水利设施等没有政府财政投入。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投入远远不够。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便民商业服务网点发展还不完善,政府投入不到位。

三、前景展望和对策建议

(一)前景展望

1、劳动力转移分布将更广,培训前景广阔

专家测算,如果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按2000万人计算,还有125.9万人需要转移出来。若按农民人均5亩地计算,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最高可达到2200万人,这样还有300多万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因此,从近期和中期情况看,外出农民工的规模还将有一定的增加。农民工分布不仅是东部地区,而且也向西北、东北、等地区分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拓展,四川省同全国一样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派出国别也会大为增加。对外劳务合作将成为解决城乡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由于四川省90%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因此,除非农村有大的农业生产力的变革,农村劳动力转移趋于供求基本平衡状态。除了

第一代农民工要逐步回来以外,第二、三代农民工返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他们绝大多数人不会种地了,回来的成本和风险无法估算。他们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与城市身份的公民没有什么区别,农村生活对他们缺少吸引力。预计四川全省长期在外务工生活定居(户籍不变)的劳动力将由现在的200多万人上升到500万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的1/4左右。这种状况在全国有一定的代表性。

职业技能培训前景广阔。仁寿县每年初中毕业生2.5万余人中仅有8500人就读普高,高中毕业生1.1万余人中仅有4000人就读大学,仁寿职教生源丰富,百姓渴望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实现新生农村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智力型的转变,以达到发家致富的目的。

四川省境外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国际相关法律培训的任务也十分艰巨。

2、增加农民收入主要靠增加劳务收入

农民收入的提高将主要依靠劳务收入的增长。随着农民工供过于求的矛盾有所缓解,新的农民工素质不断提高,农民工也开始讨价还价,在成都已经比较常见。现在四川农民工在打工一般月收入3000元,东北1600元,下一步还将进一步提高。

仁寿县外面打工回到县城买房的人越来越多了。30多万的外出打工者,多数要回到县城住。农民有了钱以后,购买住房、供应子女上学等大宗消费城镇化是必然趋势。

(二)对策建议

1、开发农民工职业技能,实现向技能型农民工顺利转变

鼓励市场化社会力量培训办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探索引资办学、合作办学、国有民助等多种办学形式。提倡多元竞争,以企业化管理、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培训办学主要包括: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农民子女寄宿学校、职业中学、农业技术培训学校等。政府对市场化社会力量培训办学进行资质认证,规范管理。同时,给予必要的用地、税收等政策优惠扶持。

建立技能型农民工转移信息主渠道。建立全国性农民培训机构信息网络,以当地培训机构作为技能型农民工转移的信息主渠道。各培训机构对生源基本情况、掌握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农民工信息在网上,供用人单位方便查询和联系招聘。帮助技能型农民工节约求职时间和成本,减少盲目流动,顺利转移到最需要的城市和地区,找到更适合的工作岗位,获取更适当的工资报酬。同时,使当地培训机构也更加容易掌握农民工市场动态,较好地做到按需培训,有效避免培训资源的浪费。

2、深化境外劳务管理

创新工作思路,避免外派劳务招收环节中的经济诈骗和非法外派劳务经营活动,净化外派劳务招收环境,保障外派劳务经营公司和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建设规范化的外派劳务基地。在地方政府介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外派劳务基地,规范外派劳务经营秩序,扩大外派劳务规模,提高外派劳务工作质量,创立外派劳务优良品牌,做到分类储备,召之即来,来之能训,训后能走,走后能回,回国即安,实现外派劳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目的。

3、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发挥工会组织作用,落实工资集体协商决定机制。完善工资支付法规。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工资拖欠。走“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支持农产品商标品牌的申请注册。合理布局农产品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发挥村组集体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作用。普及旱育秧、旱育抛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秸杆还田、稻草覆盖、农业标准化及无公害生产等技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深加工能力,拓展农业收入链条。建立并推行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加强农业病虫害和畜牧业疫情的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村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损失。粮食价格是农民增收的“晴雨表”,四川省粮食价格上升0.1元/斤,全省农民就可增收60多亿元。建立国家粮食生产补贴保护机制,抵消农资价格上涨支出。赋予失地农民依照土地市场定价的话语权力。根据失地农民职业身份转换的需要,合理确定土地补偿标准,保障失地农民权益。

4、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支出和涉农价格收费监管

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应增加对新农村规划、小型水利工程、农村提灌工程、人饮安全工程、农村道路、农电改造工程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对农村免收学杂费实现全覆盖,扩大家庭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住校学生生活费等方面的覆盖面。帮助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在城镇居住地就近入学,由所在城市财政统一补助或规定免交借读费、赞助费。充分利用城市初中和小学闲置校舍和师资力量,发挥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应有的作用。

增加财政资金对农村卫生院基本建设和基本医疗设备更新的支持。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基金,降低自己先垫钱的比例。探索定点医疗机构部分住院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的增长。全面落实合作医疗费用公示制度,提高农民群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农民工劳动合同内容须有劳动安全卫生及工伤事故责任和义务方面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企业不能强迫劳动者签订“生死免责”条款,发生工伤事故时企业要按劳动合同及时对受伤职工支出医疗费用。扩大农村商业服务网点单店面积补助金额。提高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贷款贴息标准。创造农资供给和日用工业消费品配送良好环境。加强农村涉农价格监管,控制农民生产消费成本。严格监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尤其是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市场的监督检查。建立村一级农业生产消费维权体系,农资打假紧抓不放,避免农民因使用假劣种子、假化肥返贫。

5、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务经济相关法规

篇(7)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社会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章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第四条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料草场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推广绿色渔业养殖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养殖业。因地制宜发展原料林、用材林基地,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煤电,在生态保护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优化电网结构,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建设大型煤炭基地,调整改造中小煤矿,坚决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浪费破坏资源的小煤矿,加快实施煤矸石、煤层气、矿井水等资源综合利用,鼓励煤电联营。实行油气并举,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力度,扩大境外合作开发,加快油气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和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鼓励石油替代资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以扩大网络为重点,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优势互补,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加快发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建设客运专线、运煤通道、区域通道和西部地区铁路。完善国道主干线、西部地区公路干线,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集装箱、能源物资、矿石深水码头建设,发展内河航运。扩充大型机场,完善中型机场,增加小型机场,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完备、协调发展的机场体系。加强管道运输建设。

加强水利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统筹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资源调配、控制地下水开采,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建设,以堤防加固和控制性水利枢纽等防洪体系为重点,强化防洪减灾薄弱环节建设,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干流堤防、行蓄洪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城市防洪骨干工程建设,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加大人畜饮水工程和灌区配套工程建设改造力度。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第六条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装备制造业要依托重点建设工程,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先进动力装备、节能降耗装备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鼓励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根据能源、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着力调整原材料工业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支持发展冷轧薄板、冷轧硅钢片、高浓度磷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乙烯、精细化工、高性能差别化纤维。促进炼油、乙烯、钢铁、水泥、造纸向基地化和大型化发展。加强铁、铜、铝等重要资源的地质勘查,增加资源地质储量,实行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

第七条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快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按照产业聚集、规模化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信息产业群,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等生物产业。加快发展民用航空、航天产业,推进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及机载系统的开发和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民用航天技术和卫星技术。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支持开发具有技术特色以及可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光电子材料、高性能结构和新型特种功能材料等产品。

第八条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和有效监管,进一步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就业能力,提升产业素质。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加快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规范和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

第九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和产品,重点推进钢铁、有色、电力、石化、建筑、煤炭、建材、造纸等行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对消耗高、污染重、危及安全生产、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淘汰制度,依法关闭破坏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调整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规模,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约性能好的各类消费品,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为重点,强化对水资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的生态保护。

第十条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加快大型企业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协作关系,提高生产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西部地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健全公共服务,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有区别的区域产业布局。

第十一条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带动国内产业发展。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增强国内配套能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继续开放服务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吸引外资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开发区,要着重提高生产制造层次,并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物流等领域拓展。

第三章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第十二条《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是引导投资方向,政府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和实施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由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订,经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进行部分调整时,由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适时修订并公布。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原则上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其中外商投资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是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主要依据之一。《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执行中的政策衔接问题由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研究协商。

第十三条《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目录组成。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允许类不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第十四条鼓励类主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采取政策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的关键技术、装备及产品。按照以下原则确定鼓励类产业指导目录:

(一)国内具备研究开发、产业化的技术基础,有利于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广阔,有利于提高短缺商品的供给能力,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

(三)有较高技术含量,有利于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

(四)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有利于安全生产,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有利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五)有利于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能源、矿产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等优势;

(六)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限制类主要是工艺技术落后,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有关规定,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督促改造和禁止新建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按照以下原则确定限制类产业指导目录:

(一)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工艺技术落后,对产业结构没有改善;

(二)不利于安全生产;

(三)不利于资源和能源节约;

(四)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五)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生产能力明显过剩;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淘汰类主要是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需要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按照以下原则确定淘汰类产业指导目录:

(一)危及生产和人身安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二)严重污染环境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三)产品质量低于国家规定或行业规定的最低标准;

(四)严重浪费资源、能源;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七条对鼓励类投资项目,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进行审批、核准或备案;各金融机构应按照信贷原则提供信贷支持;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财政部的《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0年修订)》所列商品外,继续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在国家出台不予免税的投资项目目录等新规定后,按新规定执行。对鼓励类产业项目的其他优惠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对属于限制类的新建项目,禁止投资。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各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环境保护、质检、消防、海关、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凡违反规定进行投融资建设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对属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造升级,金融机构按信贷原则继续给予支持。国家有关部门要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

第十九条对淘汰类项目,禁止投资。各金融机构应停止各种形式的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企业要采取有力措施,按规定限期淘汰。在淘汰期限内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可提高供电价格。对国家明令淘汰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一律不得进口、转移、生产、销售、使用和采用。

对不按期淘汰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企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并采取妥善措施安置企业人员、保全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等;其产品属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有关部门要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督促其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要吊销其排污许可证;电力供应企业要依法停止供电。对违反规定者,要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四章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