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市场期货

市场期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4: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市场期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市场期货

篇(1)

一、期货市场间竞争的比较优势分析

为什么某国或某地区的某类商品的期货交易能够蓬勃发展?例如,为什么芝加哥能够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而不是堪萨斯城?为什么美国能够在世界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什么近年来欧洲金融期货市场能够迅速发展?按照波特的说法,影响产业发展的不仅仅是公司自己创建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能力,重要的是它所在的国家或地区是否具有或缺乏某些特定的属性。期货市场作为以现货市场为基础的衍生品市场,在竞争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或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基础的期货市场将因此而形成相应的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及相关理论,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竞争对手及产业政策。

1.要素条件比较优势分析。要素条件指的是期货市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形成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资源禀赋可以是创造的,也可以是继承的,一般分为四类。

(1)物质资源。物质资源的可获性、数量、质量和土地、水、矿产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成本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质资源。物质资源通常是不可再造的资源,对于以实物商品如农产品、能源等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商品期货市场来说,显然是重要的条件之一。

(2)资本资源。期货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具备充分的流动性才能够实现套期保值与价格发现等基本经济功能。资本的可获性、数量、成本和可获资本的类型方面,各国的情况各有不同。如果某国期货市场遇到来自低资本成本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对手,低资本成本的期货市场可以保持低价,如较低的融资成本、充裕的资本供给等,就会迫使负担高资本成本的市场要么接受投资的低回报,要么撤出该类期货市场。

(3)基础设施资源。基础设施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银行系统、结算系统、运输系统、通信系统、法律系统以及这些系统的可获性与使用成本。成熟的期货市场,通常都具有非常先进的基础设施,这也是成熟期货市场重要的比较优势所在。

(4)知识与人力资源。如果某一国家拥有数量可观的、具有科学技术和市场相关知识的研发人员,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具有知识资源。期货市场是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工程的基础,同时也是信息、网络和电子计算机等尖端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行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期货理论研究水平、各类相关研发人才及技术人才的数量,都影响着这个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的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2.需求状况比较优势分析。期货市场是用于满足规避价格风险和投资需求的金融工具,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存在管理价格风险的商业需求,这种商业需求是否强烈与广泛,决定着这一国家或地区对期货市场的需求,并将推动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是决定期货市场能否形成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因素。

3.竞争对手比较优势分析。竞争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产生重大影响。

创新是期货市场竞争的核心内容,创新能力与创新动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的竞争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期货市场间的竞争有助于使本国或本地区期货市场保持生机与活力,并构成持续改进和创新的动力。没有足够的区域内竞争会使本地区期货市场产生自满,并最终丧失国际竞争力。因此,尽管从价格发现、最优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一个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的数量不宜过多,但保持适度竞争将有助于期货市场在创新方面形成比较优势。

4.产业政策比较优势分析。产业政策是能够对期货市场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鼓励性的产业政策将使一个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得到增强,而限制性的产业政策则会使其比较优势受到削弱,国内避险需求外流,市场发展将受到抑制。

以上各项因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都将影响到期货市场比较优势的形成。在这些因素中,

(1)物质资源是不可再造的资源,是开展以相关产品为基础的商品期货市场必须具备的条件。物质资源最终能否真正形成比较优势,还需要看在相关产业中是否具有规避价格风险的需求以及这种需求的强烈程度。

(2)资本、基础设施等其他条件都是可以创造的。其中,资本、基础设施、需求状况主要地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构成了期货市场形成比较优势的基础环境,这些因素在短期内比较难以改变,需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得以改善。从长期或宏观层面看,期货市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期货市场的规模与层次。

因此,资本、基础设施、需求状况决定了期货市场的总体发展水平,无论物质资源条件有多好,产业政策多么积极,期货市场的发展都不可能超越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

(3)知识与人力资源、国内竞争以及产业政策可以通过政府监管部门的政策调整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改善,即国家通过实施鼓励性的产业政策,向期货市场集中人力和财力,适度调整期货市场结构,为期货市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促进期货市场比较优势的形成,增强期货市场的竞争力。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物质资源及产业政策等将在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发展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

在期货市场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或地区间期货市场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中美国、欧洲、亚太地区在世界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分析这些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它们都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构成了这些国家在世界期货市场竞争格局中所处地位的深层次原因。

(一)美国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发展

美国作为现代期货市场的发源地在世界期货市场中始终占居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进入1990年代,欧洲和亚太地区期货市场迅速崛起,美国在全球期货市场中的绝对性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但是,就单个国家而言,美国仍是世界上期货品种最齐全、期货制度最完善、最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国际性期货交易中心。

1.要素条件与美国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要素条件比较综合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在世界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过程中,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不同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基础性产品如农产品、矿产资源、能源的生产国、贸易国和消费国,其实物资本占世界实物资本总量的33.6%,美国研发科学家占世界总量的50.7%,熟练劳动力占世界总量的27.7%.在如此优越的资源禀赋条件下,美国在世界实物商品与金融期货及期权市场中保持着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国际竞争中占有着主导优势。美国在除金属外各类品种中均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份额,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商品的期货价格成为国际贸易的定价基准。在金融期货市场方面,美国也始终引领着世界金融期货品种创新的潮流,三大金融产品的首张期货合约即外汇、利率和股指期货均产生于美国,其S&P500、NAS-DAQ100、美国中长期政府债券以及主要的外汇期货和期权都是位居世界前列的金融期货品种。

2.需求状况、产业政策、国内竞争与美国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在避险需求方面,美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极高,期货交易保值避险的商业需求旺盛,期货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完全开放的国际性市场,不仅满足了国内避险与投资需求,而且将全球避险与投资需求以及投资资本引入国内,从而形成了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比较优势。在产业政策与国内竞争方面,美国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条件,采取了金融期货与实物商品期货并重和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产业政策,全面增强了美国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二)欧洲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发展

欧洲期货市场在欧元启动的大背景下,借助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当今世界期货市场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物质资源禀赋与欧洲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从总体来看,与美国相比,欧洲各国基本上属于各类大宗商品的纯消费国,资源相对缺乏,1990年以后,英国的实物商品期货(除LME的有色金属外)如石油、农产品等品种的交易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而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金融期货市场,凭借发达完善的金融体系、规模庞大的金融资本、众多的金融机构及优秀的管理人才,汇率、利率及股指期货都在世界期货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2.技术、制度创新与欧洲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1990年以来,欧洲期货市场借助交易方式创新,通过电子化交易形成了成本比较优势,实现了金融期货市场的快速成长。2002年,欧洲交易所(EUREX)借助电子化交易,突破欧洲的地域性界限,加紧建立自己的美国相关衍生品的市场。此外,欧洲期货交易所通过治理结构的创新,为金融期货市场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目前欧洲期货及证券交易所绝大部分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司化交易所。而美国期货市场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电子化交易和公司化方面明显落后于欧洲,使美国期货市场的竞争优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亚太地区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发展

亚太地区新兴市场的崛起,源自于本地区巨大的避险需求。美国商品期货交易管理委员会(CFTC)1999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市场的成功主要是满足了区域性风险管理的需要。如发达的工业为日本工业品期货交易提供充足的避险需求,目前日本的铂、钯和橡胶期货市场位居世界第一,黄金、汽油等期货市场位居世界第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韩国金融期货交易提供强烈的避险需求,韩国证券交易所(KSE)的KOSPI200期权合约在1998——2002年五年间年交易量增长了40多倍,2001——2002年连续两年位居全球期货交易所成交量排名之首,充分显示了新兴市场的发展潜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和加入WTO,为中国大宗基础产品期货交易提供巨大的潜在避险需求。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在物质资源总量上仅次于美国,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后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大宗基础性商品保值避险的需求以及未来巨大的增长空间都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中国非常有条件、也有竞争优势发展成为东半球最大的世界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中心和国际贸易定价中心。

三、国家或地区内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

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期货市场的发展同样是不均衡的。从美国、欧洲、日本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可以发现,期货市场作为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必然要寻找到一个最具有商业需求、资本最集中、流动性最强、技术最先进、人力资本最充足、交易成本最低、最有助于其功能发挥的地理位置。这正是“区域增长极”理论中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中心,在这里将产生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的聚集效应,使期货市场在本国或本地区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

1.美国期货市场:形成芝加哥与纽约两个中心并存的竞争格局。美国最多时曾有近20家期货交易所,经过竞争部分交易所被淘汰,部分交易所进行了合并与重组,目前美国国内共有7家期货交易所。从区域布局上看,不论是商品期货还是金融期货都呈现出向芝加哥和纽约集中的趋势。

研究美国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我们能够发现,对世界期货市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系列创新并不是全部产生于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例如,1891年明尼阿波利斯交易所创造了世界第一套现代期货清算系统,1982年堪萨斯城交易所推出了世界第一张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价值线指数期货合约,然而明尼阿波利斯、堪萨斯等城市的经济背景及其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等都使这些交易所很难在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竞争中获胜。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以及在美国农产品生产流通中的重要地位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决定了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能够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芝加哥由农产品期货市场起步,为其1970年代成功推出金融期货在知识与人才、资本方面形成重要的比较优势,芝加哥最终发展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心。目前芝加哥主要有芝加哥商品易所(CME)、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等,这三家期货交易所多年位居全球期货及期权成交量前十位期货交易所之列,2001年分别为第3、5、6位。纽约是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其期货交易在全球期货市场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2001年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期货及期权成交量位居世界第9位,期货成交量排名第6位,其中NYMEX的原油等能源类商品期货,及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期贷以及纽约期货交易所(MYBT)的棉花等农产品期货都位居美国和全球期货交易量的前列。

2.欧洲期货市场:伦敦面临的挑战与法兰克福的兴起。英国伦敦作为与美国纽约、日本东京齐名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凭借其先进的工业和发达的金融业,成为世界金属期货交易中心和欧洲金融期货交易中心。欧元启动是欧洲金融市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促使欧洲整个金融市场以及期货市场的内部格局随之发生重大变化。首先,欧元货币区的中央银行所在地德国的法兰克福逐步成为欧元区内占主导地位的国际金融中心。欧元启动后,欧洲的11个国家采用欧元作为通用货币,从根本上消除了这11个国家货币和利率间的差异,欧元区其他国家以本国利率为基础的利率期货因此失去了市场需求,欧元区金融期货市场快速向EUREX集中。其次,EUREX通过采用电子化交易方式等积极有效措施,占据了伦敦国际期货期权交易所(LIFFE)的BUND期货合约9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期货交易所之一。而英国没有在1999年第一批加入欧元,丧失了部分欧元区内的货币市场及资本市场的交易。就期货市场而言,伦敦在欧洲金融期货市场的霸主地位已经被总部位于法兰克福的EUREX所取代,法兰克福已经迅速崛起。

3.日本期货市场:东京成为衍生品期货交易中心。从日本期货市场的总体格局看,其主要特点是交易所数量较多,同一品种同时在多个不同地域的期货市场上市交易。以商品期货为例,1984年以前,日本有16家以上的商品期货交易所,经过合并重组,现在有7家商品交易所,仅大豆一个品种就至少有3家交易所在上市交易。在日本期货市场,东京的地理位置及其在日本乃至世界的经济、金融地位,都决定了东京地区的期货交易所具有强大的比较优势。2002年,东京地区商品期货总成交量(TOCOM和TGE合计)占其全国的市场份额达到67.9%.随着日本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期货交易所间的进一步合并重组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四、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创新发展及其启示。

通过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分析期货市场竞争格局变迁的规律,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国家或地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期货市场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发展期货市场,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行与之相适应的期货市场发展模式和产业政策,以形成本国或本地区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从而在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

(一)不同国家或地区间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创新发展

1.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期货品种,通过合作促进比较优势的形成。由于物质资源的不可创造性,以及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经济开放程度、法律、人文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期货市场通常只能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来发展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期货品种。从中国的情况看,中国与美国的自然资源条件比较相似,是大宗基础性产品农产品、能源、矿产资源等的主要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如中国的小麦产量排在世界第1位,玉米产量为世界第2位,大豆产量为世界第4位、进口量为世界第二,具有开展农产品等大宗商品期货的雄厚现货基础和巨大的保值避险需求。

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上述各类大宗商品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价格波动将更加剧烈,现货企业需要期货市场来规避风险,需要利用期货价格来指导生产和经营。

同时中国远离国际期货交易中心,利用国际期货市场进行保值避险,犹如“隔山买牛”,不利于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因此,中国具备在东半球发展商品期货市场最有力的竞争优势,政府应在品种创新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促进商品期货市场发展的产业政策。

2.寻求与优势互补型期货市场的合作,促进本国或本地区期货市场比较优势的形成。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需要发展期货市场,首先应认真分析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间期货市场的关系,通过与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的互补型国家或地区进行合作,来增强本国期货市场的竞争优势。例如,合并联网成为近20年来各国期货市场应对竞争的新策略,仅自1990年以来,就先后有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与CME、CBOT与EUREX、CME与NYMEX等数十家国际性期货交易所进行跨洲、跨国、跨城市联网,以此来改善双方的资源禀赋条件,互通有无,共享资源与市场。从中国的情况看,中国与美国是物质资源禀赋相近的国家,在商品期货交易方面属于竞争型关系,但是两国分处东西半球,在交易时间上形成互补关系,因此如果两国在农产品等期货交易方面能够进行联网交易、交叉结算等合作,即可实现24小时全天交易,从而使双方能够共享全球范围内的相关资源与市场,使双方的竞争优势均得到增强。

(二)同一国家或地区内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创新发展

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内期货市场间的竞争中获取比较优势的关键,在于期货市场是否能够成功地整合本国或本地区范围内的各类要素条件,从而促进该期货市场在品种、技术、制度等方面创新能力的形成,提升期货市场内部核心竞争力。因此,尽管本文从外部环境分析了期货市场竞争格局形成的深层原因,但是,在期货市场竞争与发展过程中,外部环境与期货市场自身创新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将有助于提高期货市场的创新能力,期货市场强大的创新能力则有利于更好地整合各种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条件,从而形成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

1.针对区域性资源禀赋特点,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的期货品种。同一国家或地区内的期货市场所处的经济、法律等环境比较相近,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期货市场之间通常属于竞争型关系,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期货市场的发展,期货市场的数量通常会经历由多到少的整合过程。如上所述,资源禀赋是决定期货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而每一种商品的生产、消费、流通都有其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以现货商品为基础的期货品种特别是商品期货就具有了比较鲜明的属地性概念。

篇(2)

(一)外汇市场概述。外汇市场又称国际汇兑市场,是以经营外汇和进行以外币计价等有价证券买卖的场所。根据介质不同可将外汇市场分为柜台市场和同业市场,外币兑外币市场和人民币兑外币市场。外汇市场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国际金融中的交易活动离不开外汇市场。而且外汇市场能够通过调剂外汇数量来满足外汇市场的平衡,交易者还可以通过外汇市场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支付结算,同时在跨境贸易中还能够防范外汇风险等。(二)外汇市场发展阶段。自1978年至今,中国外汇市场经历了多次汇率改革,每次汇改都会引发汇率变动,同时短期内会带来中国经济波动。具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1979—1984年为第一阶段,由1979年对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到1981年国务院开始实行双重汇率制,即在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外还要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此后,1981年初年至1984年底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双重汇率制度。2.1985—1990年为第二阶段,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外贸企业由于我国的双重汇率制度导致亏损,并且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负担,外贸企业的厂商对我国实行的双重汇率制度提出了质疑。1985年1月1日,我国政府重新执行单一汇率制度,随后,1986年我国又开始实行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汇率制度。3.1991—1993年为第三阶段,1991年4月9日起,根据国际外汇市场运行情况,我国政府对人民币官方汇率牌价开始实行有管理的、适度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4.1994—2005年为第四阶段,1994年1月1日开始,我国将人民币汇率官方牌价与市场调剂汇价整合并轨,实行单一的汇率制度。随后,我国政府积极稳定外汇市场,适度调整汇率,尽量实现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5.2005年至今,2005年7月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为了推进外汇市场发展,在银行间展开人民币外汇掉期业务,积极推动外汇市场多元化发展;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出台了相关政策,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增加外汇市场交易询价方式,同时还开办了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快速发展外汇市场,加强市场监管,公开透明,积极完善政策体系,健康发展。(三)期货市场概述。期货市场是期货合约的交易场所,即期货交易所,它是现货交易所的延伸,是我国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中国期货市场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1988—1993年的初步探索阶段,在该阶段期货市场对部分农产品进行初步试点探索,发展尚不规范,管理存在一定漏洞,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其次是1994—1999年的治理整顿阶段,由于第一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市场监管不到位,管理混乱,市场发展不景气,为此政府提出很多需要清理和整顿的措施;最后就是2000年至今的规范发展阶段,交易品种增多,管理比较统一,监管到位,期货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期货交易所分布在大连、上海和郑州,其中大连期货交易所成立于1993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郑州期货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0月。期货市场的出现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它对经济的作用表现为宏观经济层面和微观经济层面。从宏观经济层面来讲,它有利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期货市场能够调节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也能抑制价格波动,同时还可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国内经济向国际化发展。另外从微观经济层面来说,期货市场为市场交易基准价格降低成本、稳定生产关系提供参考。可见,每一个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是经历了多个阶段,由最初的不规范、不统一、监管不到位,经过政府的多次调整、改革、整顿逐步走向规范统一的市场,促进了金融领域多方面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更快更好地向前迈进。

二、我国汇率改革对棉花期货市场的影响

由上文可知,汇率是期货价格的影响因素之一。汇率变化通过多种渠道影响棉花期货市场价格,有直接的影响渠道和间接的影响渠道,具体来看:本文主要分析2005年7月至2016年12月汇率变动对期货市场的影响,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后,汇率由2005年7月的8.2769下降至2008年8月的6.8515,下降幅度达17.22%。2010年7月人民币汇率为6.7775,同比下降了18.11%,较2008年8月有小幅下降,人民币实现小幅升值。2016年12月人民币汇率为6.9182,汇率不断上升,人民币贬值,这也是2016年10月1日之后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带来的影响。整体来看,2005年7月至2016年12月人民币汇率呈下降趋势,人民币不断升值,到了2016年下半年,人民币出现贬值状态(如图1所示)。2005年7月至2008年初棉花期货市场价格波动相对稳定,2008年棉花期货市场价格呈下降状态,可能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期货市场带来的影响。2008年9月至2011年,期货市场价格呈上升趋势,而后又出现不断下降趋势。其中,棉花期货市场价格的峰值出现在2010—2011年间,与2010年6月19日央行推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弹性政策有关,此次汇改后人民币升值,进口成本下降,国内对进口原料的需求有所增加,进而影响商品价格和期货市场(如图2所示)。随着央行汇率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市场上会出现一些投机者从商品期货市场转向外汇市场,将会加大期货市场的波动。

三、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第一,不断完善汇率机制,保持汇率稳定。汇率稳定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有利于维护期货市场稳定。第二,加快金融期货产品创新,扩大期货市场交易品种,完善金融期货市场体制。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各类金融产品创新,释放金融改革空间。第三,加大期货市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抓住机遇、群策群力,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期货市场法治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期货市场立法,完善期货市场法律体系,为期货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向颖珍.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期货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6(10).

[2]张渝,曾承晓.汇改后中国汇率市场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联动关系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11):75-79.

[3]王薇.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及股票市场相关性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1(12):65-69.

[4]施利敏,温彬,扈文秀.汇率与农产品期货价格关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2):37-42.

篇(3)

“今年商品期货市场很火暴。股指期货推出后,可能存在双方争抢资金的情况。”炒股15年的李先生说。但股指期货尚未推出,中国股市却遭遇了连续3天的大跌。幸而商品期货市场并未受到影响。

据报道,与A股市场同步交易的国内商品期货市场6月3日并未受到沪深股市深度下挫影响,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大部分品种以红盘报收,而下跌的期货则是与宏观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金属期货,农产品期货继续走强。

分析人士表示,这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形势与以往多不同。此前,年内的两次股市下挫皆导致了商品期货市场受到波及。

在2月27日“黑色星期二”,沪深股市受日元加息影响,进而全球套息交易成本增加。并致使全球的货币流动性收缩,因此商品期货市场出现了同步下滑。而5月30日商品期货市场也出现一定的下挫,这是因为投资者担心更严厉的调控政策。

与完全市场化的期货市场相比,迄今为止。中国并没有金融期货。中国期市只有商品期货。研究资料显示,与股市不同,商品期货价格受到商品供求关系影响最大。金融期货则与股市走势有―定关系。也由此,中国期货市场至今还好。

所谓期货,如其英文“Futures”(未来)所显示的意思。是指交易双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初期就交收实货,而是共同约定在未来某一时候交收实货。诸如在大豆收获前签订购买合约的共同约定。即属于商品期货的内容。

与股市不同的是,期货买卖的是合约。合约的内容则是关于承诺将来某天买进或卖出―定量的合约货物。在合约中,对交易商品的品种、数量、等级、交货时间皆有明确规定。

中国的商品期货市场产生于对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随着国家取消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放开农产品价格,1988年2月,中国高层即指示研究国外期货市场。并解决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中国期货交易建设序幕由此拉开。

真正迈出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第一步的则是1990年10月12日河南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成立。在现货交易基础上,第一次引入了期货交易机制。随后,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和上海金属商品交易所1991年先后开业。加之广东万通期货经纪公司1992年成立,中国商品期货市场自此恢复。

与股市不同,期货可以进行双向交易,即期货所谓的买空和卖空。预期未来商品价格上涨,则可低买高卖,预期价格下跌,则高卖低补,两者皆可以赚钱。也因此,即便在熊市中股市萧条,期货市场仍可以风光依旧。

此外,投资股票是全额交易,即多少钱只能买多少股票。期货则实行保证金交易,即只需缴纳成交额的5%~10%。就可以进行100%的交易。在保证金交易中,当客户出现虚亏,则需要追加保证金。

篇(4)

1方法与模型

1.1因果关系模型对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一般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发生,需要对变量的单整性以及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宏观经济总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具有单位根的趋势平稳性,还是非平稳性,对于政策主导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和短期经济稳定性措施是否有效具有重要意义。对时间序列数据来说,若一个变量X的滞后值在另一个变量Y的解释方程式中是显著的,那么X就是Y的格兰杰原因。格兰杰指出,因果关系所反映的是一个经济变量是否对另一个具有显著的滞后影响。基本思想是:如果X的变化引起Y的变化,那么X变化应当发生在Y的变化之前。因此,在做Y对其他变量(包括自身的过去值)的回归时,如果把X的过去或滞后值包括进来更能显著地改进对Y的预测,就可以说X是Y的格兰杰原因。它遵循自由度为m和(n-k)的F分布。其中,m等于滞后M项的个数,而k是无约束回归中待估参数的个数。如果计算F值大于给定显著性水平下F分布的相应临界值Fa(m,n-k),则拒绝原假设,认为X是Y的格兰杰原因。同理,可以验证Y是否是X的格兰杰原因。

1.2VEC模型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可以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来刻画EUA期货价格和sCER期货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设Y1t、Y2t分别表示EUA期货价格和sCER期货价格。如果Y=(Y1t、Y2t)存在一阶协整关系,根据格兰杰表示定理,Y=(Y1t、Y2t)可以表示为如下向量误差修差模型的形式。1.3BEKK模型市场之间的信息流动关系包括市场与市场之间线性的报酬溢出关系和非线性的波动溢出关系。向量自回归(VAR)是常用的多元变量一阶距分析工具,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GARCH)则是二阶距波动溢出的经典分析工具。由于单变量GARCH模型研究多个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关系时,只能将不同市场分割开分别考察各自的条件波动性,无形之中损失了多个市场之间所包含的有效性的相关信息。因此,多元GARCH模型利用了残差向量的方差—协方差矩阵所蕴涵的信息,避免了将几个市场分割开来,而是考察多个市场共同的波动性,弥补了单变量GARCH模型研究的不足。向量MGARCH模型充分考虑了条件方差协方差之间的相互影响,充分利用残差向量的协方差矩阵所包含的信息,从而能够形成更为精确的参数估计值,但其代价是模型的复杂度急剧上升,参数过多,难以保证协方差矩阵正定。BEKK是诸多MGARCH模型的衍化模型中较为突出的模型,在考察多个市场收益率的波动性的相关关系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2碳期货市场的联动效应实证分析

2.1变量与数据ECX的碳排放交易量及交易额占EUETS的绝对优势,有完备的现货、期货和期权价格数据可以利用。因此选取ECX的期货市场价格,所有数据单位均为欧元/吨CO2当量。以期货合约的收盘价作为期货价格。期货合约选取最近期月份的合约作为代表,在其进入交割月后,选取下一个最近期期货合约,即可得到连续期货合约价格序列。由于ECX气候交易所从2005年4月22日推出全球首支碳排放期货,即EUA期货合约。直到2008年3月14日才推出sCER期货。因此研究数据的时间范围选为2008年3月14日至2011年3月31日。采用其对数收益率,Ri,t=100*(logpi,t-logpi,t-1)。其中,R表示收益率,P代表期货价格,下标i=eua,scer表示EUA或sCER。EUA期货价记为PEUA、sCER期货价记为PCER、EUA收益率记为REUA、sCER收益率记为RCER。

2.2描述性统计表2列出了EUA和sCER期货价格对数收益率的基本统计特征。EUA和sCER数据分布大致相同,平均收益率都为负、左偏,不属于正态分布。两者都为平稳序列但存在高阶序列相关。EUA的平均收益率较sCER更低,但其标准差比sCER大,说明EUA期货价格的波动更大。sCER期货价格的偏度和峰度较EUA明显,其尖峰厚尾的特征更为明显。JB统计量及其相应的P值在1%的水平显著,说明两者均拒绝正态分布的零假设,也进一步说明收益率的分布表现出显著的尖峰、厚尾特征。LB-Q(k)和LB-Q2(k)表示收益率和收益率平方滞后k阶的Ljung-BoxQ统计量,根据表2可见收益率平方序列存在高阶显著相关,表示EUA和sCER的收益率都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即EUA和sCER的波动都具有时变性和聚集性等特征。因此在条件均值方程中需要引入自相关性的描述部分,即采用VAR形式对收益率进行滤波。

2.3协整检验表2的ADF检验结果表明EUA和sCER的收益率序列在1%显著性水平都是一阶单整,记为I(1)。因仅涉及两组价格序列,故采用EG两步法对其进行协整检验。首先进行协整方程回归,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LnCER和LnEUA进行线性估计,得到:LnCER=0.455+0.775LnEUA(18.787)(89.188)Adj.R2=0.929AIC=-2.824SC=-2.81其次,检验残差εt是否是平稳序列。经检验得到ADF值为-2.552,小于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1.941,可以认为残差序列εt为平稳序列,进一步说明LnCER和LnEUA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2.4因果关系检验为探索EUA与sCER碳排放期货价格之间的短期互动关系,需对其进行短期的因果检验。Granger(1969)指出,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些变量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由于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阶数较敏感,最优滞后期的选择不宜过小也不宜过大,滞后期太小则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变量间的相互影响,而滞后期过大则会导致自由度减小,影响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因此,在此依据AIC信息准则进行判断,最后选取滞后2期为最佳滞后期。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原假设都被拒绝,即表示EUA期货价格变动和sCER期货价格变动互为granger原因被接受,短期内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影响作用。但此结论仅仅意味着EUA碳期货市场价格和sCER价格之间存在一阶矩的信息传导过程。因此,有必要利用度量波动率的方差(二阶矩)方法来测度两个市场之间的信息传导过程和波动溢出关系。

2.5VEC分析对EUA和sCER期货价格分别取对数,记为LnEUA和LnCER。首先构建LnEUA和LnCER的VAR模型,依据LR统计量、FPE(最终预测误差)、AIC信息准则作为指标,选择所最优滞后阶数k为3,满足VAR稳定性条件。其次选择协整方程形式为含有截距项和不含趋势项,构建相应的VEC(2)模型。VEC(2)模型各个参数的统计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误差修正项系数αcer都为负数,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说明误差修正项对各自的期货价格的非均衡状态具有负向调整作用。由于|αcer|>|αeua|,说明sCER期货市场对非均衡状态反应相比于EUA期货市场更为敏感,调整速度更快。#p#分页标题#e#

2.6脉冲响应分析(ISR)为进一步刻画sCER期货价格变动与EUA期货价格变动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其进一步分析。由图2左可知,当本期给lnEUA的一个正的标准差新息冲击后,lnCER在第一期反应为0,第二期反映明显,是负向的,到滞后4期时又恢复到0,然后保持上升趋势,到滞后10期达到最大。这表明EUA期货价格受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经市场传递给sCER期货市场,给其带来负向冲击,但是冲击幅度不是很大,以后各期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由图2右可知,lnEUA对来自lnCER期货价格的一个正的标准差新息冲击,滞后1期反应明显,随后保持上升趋势,滞后2期到滞后10期保持下降趋势。由此可以看出,EUA期货价格对sCER期货价格的影响较为强烈,而sCER期货价格对EUA期货价格的拉动促进作用不如EUA期货价格对sCER期货价格的作用。

3碳排放期货市场的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基于变量间一阶矩的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了EUA与sCER碳排放期货价格之间的互动关系,属于线性分析方法。但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交易者对经济变量反应的异同等,往往使得碳排放期货市场更多地表现为非线性关系。因此,本节将运用二元向量自回归多元GARCH模型(即VAR-MGARCH模型),该模型能够将变量之间的一阶矩关系和二阶矩关系结合起来从方差层面分析风险信息在二者之间的传播方式。溢出效应有两类:价格溢出和波动溢出。前者衡量不同市场间价格信息的传导过程,它是指一个市场的收益率不仅受自身前期收益率的影响,还可能受到其他市场前期收益率的影响。后者衡量市场间波动信息的传导过程,指一个市场的波动不仅受自身前期波动的影响,还可能受其他市场前期波动的影响。由于波动性反映了市场风险,所以波动溢出效应可衡量不同市场之间的风险关联。波动率和相关性是资产定价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金融计量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金融资产的二阶矩或者更高阶矩的建模、测定和预测。Engle(1982)提出时间序列的条件方差是一个依赖于之前信息的已实现残差的函数。Bollerslev(1986)基于En-gle的一元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提出并发展了一元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GARCH)。一元时间序列并没有将时间序列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考虑进来,完全排除时间序列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其忽视了市场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丧失了市场之间传递的有用信息。因此Bollerslevetal(1988)提出了多元GARCH模型的最基本框架,以此来模拟时间序列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多元GARCH模型对时间序列的方差和协方差矩阵的动态过程进行建模,可以联合模拟一阶矩和二阶矩。多元GARCH模型的主要应用有资产组合管理、套期保值、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的分析、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和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计算等。多元GARCH克服了一元模型的限制,但很难保证条件方差和协方差矩阵的正定条件。因此在多元GARCH文献中有很大一部分使用简化VEC模型。DiagonalVEC模型大大的降低了模型中需要估计的参数个数,也相对容易推导为了保证方差和协方差矩阵的正定性所需要的条件。DiagnalVEC模型缺陷在于假设参数矩阵A和B为对角矩阵,忽视了一个资产或者市场的波动率溢出到另外一个资产或者市场的波动率效应。本研究采用简化的对角VEC(DiagnalVEC)模型来研究ECX碳期货市场的波动性和动态相关性。波动溢出分析一般采用对数收益率形式,条件均值方程采用VAR模型估计。经检验,LR,FPE,AIC信息指数为2,SBC为0,故最终选择优滞后阶数为2。经检验BEKK的ARCH项和GARCH项均为1拟合最好,故估计方程为VAR(2)-MGARCH-aBEKK(1,1),分别考察误差分布为联合正态分布、T分布及GED三种情况,实证检验表明,误差为GED分布的信息指数最佳,故最终模型的误差分布设定为GED分布。实证检验采用计量软件WinRats8.01编程估计,条件均值方程(5)和时变方差协方差方程(6)同时由最大对数似然方法估计,估计方法使用BHHH算法,参数的收敛标准为1e-5,经过迭代190次后收敛。以下分别报告二元不对称aBEKK模型的价格溢出和波动溢出结果以及诊断检验结果。

3.1价格溢出检验条件均值方程的矩阵Γ的参数γij,捕获整个两个市场收益指标关系。标准化残差及其平方和的滞后20阶的Ljung-boxQ的统计量表明残差已无序列相关,表明条件均值方程和方差方程设定适当的。由于Γ矩阵中,滞后一阶和二阶的参数γ11、和γ12的统计都显著,表明EUA收益率分别取决并依赖于EUA和sCER的一阶和二阶滞后。与此相反,滞后一阶的γ21、和γ22不显著,而滞后二阶的γ21、和γ22显著,表明sCER的收益率仅依赖于EUA和sCER的二阶滞后。进一步说明短期内EUA期货价格不仅受到受自身前期收益率的影响,还可能受到sCER期货市场前期收益率的影响,长期两者互相影响。

3.2波动溢出检验表5中矩阵A和B的结果报告了式(6)在波动性方面的关系。A矩阵的对角线元素捕捉自身的ARCH效应,矩阵B对角线元素测量自身的GARCH效应。对角参数a11、a22和b11、b22在统计意义上都显著,结果表明各市场受自身的过去冲击和波动影响显著。矩阵A和B的非对角线元素捕捉两个市场之间跨市场效应,分别代表冲击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由于BEKK为二次型,市场i对市场j的冲击和波动强度均为估计参数二次,即a2ij、b2ij和d2ij,其系数大小反映了溢出程度的强弱。结果发现非对角线参数a12、b12不显著,但是a21、b21显著,a21、b21分别表明sCER期货市场对EUA期货市场具有单向冲击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非对称参数矩阵D用来捕捉杠杆效应。所谓杠杆效应是指负向冲击比正向冲击引发的条件波动更大,即“坏消息”比“好消息”引发的市场波动更大。矩阵D结果显示,除了d21外,其他元素在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碳排放期货市场存在EUA对sCER的单向杠杆效应,进一步说明EUA市场的坏消息会比好消息会更快地传导到sCER市场,引发价格波动。表5也给出对应的对称BEKK模型的信息指标(表5的最后一行),其各信息指数比相应的aBEKK要差,这也表明有必要引入非对称项以捕获杠杆效应。

3.3诊断检验为了确认市场的价格溢出和波动溢出,进一步采用诊断检验(Diagnosticchecking)。表6为对aBEKK模型的参数进行限制后Wald统计量,统计量为服从自由度为限定条件个数的卡方分布。Wald检验得出类似的结论:sCER对EUA存在单向的价格溢出和波动溢出。对于杠杆效应,d11、d12、d21和d22联合检验为零的假设被拒绝,说明碳排放期货市场存在EUA对sCER显著的杠杆效应。#p#分页标题#e#

3.4动态相关关系从GARCH模型的估计效果来看,各GARCH模型的参数都比较显著,尤其是两矩阵对角元素极其显著,表明EUA和sCER期货之间的波动互相存在间接影响,这进一步加剧了碳排放期货交易的风险;这同时也说明了在一个向量的框架内估计两个市场的波动关系应考虑到两者之间的协方差关系的重要性,而这正是单变量GARCH模型所不能分析的。图3绘制的是EUA和sCER的条件相关系数,它描述了两个市场的动态相关变化,计算公式如下:ρ(r1,t,r2,t)=h12,t/h11,th22,t。图4绘制是条件协方差序列图清晰表明EUA和sCER相互波动有明显的聚集性特征,这说明外部冲击对协方差波动的持续性影响,一个市场的波动会造成另一个市场的连续波动变化,大(小)的波动会聚集在一起,这充分体现了两市波动溢出的聚集性特点。因此,建立MGARCH模型是非常适合的。4结论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EUA、sCER这两种主要碳排价格指标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短期内两种期货价格互为引导关系,但是EUA期货价格引导sCER期货价格变化的力度较大。这和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因为EUETS与CDM市场紧密联系,CER可以作为EUA的高度替代品抵扣EUA,其需求必然受到EUA价格的影响。

篇(5)

1987年10月1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开市之后,道·琼斯工业指数(DJIA)继上周末已经下挫108点之后,当天由2250点左右暴跌508点,跌幅近23%;成交量急剧放大,10月19日当天的成交量超过6亿股,是9月份日成交量的三倍。反映NYSE股票现货价格的另一个重要指数-标准普尔(S—P500)指数以及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交易的S—P500股指期货也大幅下挫,特别是S—P500股指期货当天下跌幅度超过28%。如下图所示。

10月20日上午股市和期市继续下挫,后在监管部门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股市从中午开始反弹,到1988年下半年,道·琼斯工业指数重新回到2000点之上。

关于美国股市的这次暴跌,美国政府、监管当局、交易所以及理论界都出版了各种报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其中由美国政府成立的布兰迪委员会BradyCommission给出的关于市场机制的报告,即著名的“布兰迪报告”,以及由美国股票现货市场监管单位证监会SEC给出的报告,将股市崩盘归罪于股指期货所带来的组合保险策略portfolioinsurance和指数套利IndexArbitrage行为,以及引发的由计算机控制的程序交易ProgramTrading对股市的负面影响。由于1987年10月19日当日S&P500期货指数开盘价格就比现货价格低,实施组合保险策略的投资者卖出指数期货以降低持股比例,期货市场上的卖压使期货合约价格低于理论价格,计算机程序认为有套利机会,进而买进指数同时卖出股票,致使股市再度下跌,继而又触发了组合保险者在期货市场上的卖压,如此恶性循环,这种瀑布效应CascadeEffect终于使股市大跌。而且由程序交易引发的大量的交易指令造成抛盘远大于买盘,电脑交易系统来不及平衡处理,以至交易者看见的实际成交价及报价并不是真实的即时行情,而是几十分钟以前的价格。直至收盘,NYSE的交易系统还积压了未处理委托单达45分钟之久。在股市一路下跌的情况下,交易者看得见价格,但抛不掉股票,更加剧了恐慌心理。

但也有很多人士认为,将股市崩盘归因于股指期货以及套利交易的证据太薄弱。持这种观点的包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提供的《CME报告》、美国股指期货的监管单位—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提供的《CFTC报告》、以及美国会计总署提供的《GAO报告》等。这些研究报告驳斥股指期货交易引发崩盘的最有力反证是,1987年股市崩盘是全球的普遍现象,没有股指期货的国家也未能幸免;有股指期货交易的5个国家的平均跌幅为21%,低于其他国家28%的水平,因此,股指期货交易不仅没有助长股市下跌,反而减少了股市波动。此后几年的一些研究认为,当时宏观基本面的一些情况已经不支持股价的持续上涨,10月19日的暴跌只不过是市场对宏观基本面变化及前期股市过高涨幅的一种修正,只不过修正的方式过于猛烈。其支持的主要证据之一是:从股市暴跌的前几个月开始,整个市场已处于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下:美国的短期利率指标—联邦基金利率由8月份的6.5%提高到10月的7.6%;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在1987年8月前的12个月内大约为9.8%左右,而在股市暴跌的前两个月下降至4.2%;在1987年3月至1987年9月之间,长期政府债券年利率上升了200个基点,由7.6%上升至9.6%,正常情况下按股利贴现模型,意味着股票价值应该下跌,除非上市公司的预期利润和股利分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如果股利增长率仍保持当时9%的水平不变,而贴现率在长期债券利率之上增加5个百分点,按此假设下的股利模型将意味着股价将下跌36%左右。然而实际情况是,在此期间股票市场并未受到利率上升的负面影响,股指反而上升了10%。另外,在1987年10月12日开始的那一周,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有关取消上市公司并购税收优惠的提案,这一提案一旦正式实施将会大大遏制那些利用高财务杠杆进行并购的行为,而这种并购行为被认为是促使1987年上半年以来股票价格上涨的催化剂。另外,刚刚公布的8月份贸易赤字也达到出乎市场预料的高水平。在宏观基本面对股市极为不利的大背景下,股票现货市场本身即存在巨大的做空动力,股指期货至多算是股市崩盘的帮凶,而不是元凶。

二、市场暴跌后美国加强股市与期市联合监管举措

(一)加强股市和期市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

在宏观层面上,1988年3月成立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President’sWorkingGrouponFinaJlcialMarkets),工作组由财政部长负责,美联储主席、证监会SEC主席和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主席为成员。每几个月定期开会,并且总统经济顾问、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货币监察官办公室Comptrollerofthecurrency主任、美联储纽约分行行长等也要经常参加会议。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在美国金融系统的各主管机构之间建立了一个面对复杂或突发事件时能够共同研究、决策及行动的工作平台,这在处理美国后来的几次影响金融市场的紧急事件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LTCM因外汇及衍生品市场投机失败而破产时,该工作组所建立的协调机制有力地保证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2006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上台伊始,就促请金融市场工作组对9.11事件以来华尔街金融市场在灾害应急处理机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评估。

在中观层面上,1987年10月市场暴跌后不久,证券、期货、期权市场的一些代表人士组成所谓的“市场间联络组IntermarketCommunicationsGroup”,并创建一个名为“期货、期权、证券信息网络InformationNetworkforFutures,Options,andEquities,INFOE”,这一信息传递系统将证监会、期货交易委员会以及股票和期货市场的行业自律组织联结在一起,在出现市场压力情况下,在股票现货、期货、期权市场之间同时公布有关交易暂停和恢复、价格限制、延期开盘、现货市场交易买卖指令不平衡状况、以及市场交易系统故障等信息。

(二)建立对股市和期市价格波动进行控制的协调机制

市场暴跌后建立的最重要的一个交易规则是开办股指期货交易的CME和股票现货交易的NYSE联合实施“断路系统circuitBreakers”,这是一套当价格大幅波动时两个交易所如何协调一致、终止期货和现货交易或对价格进行限制的管理控制系统。主要分为80A规则Rule80A和80B规则Rule80B两个部分。

80A规则最早是在1990年8月1日由SEC正式批准,又称之为“CollarRule项圈规则”。其设计意图是为了防止股指套利交易者在股市上升或下跌达到一定幅度时,通过持续推高或打压NYSE上市公司中S&P500指数成份股的现货价格以便影响S&P500现货指数从而在S&P500指数期货市场上获利的行为。80A规则初期条款是“当DJIA比上一交易日的收盘价上涨超过50点时,凡用来买进NYSE上市的S&P500成份股的指数套利市场价委托单,仅能以‘BuyMinus’的指令执行即在不高于上档成交价的情况下才执行;反之,当DJIA比上一交易日的收盘价下跌超过50点时,凡用来卖出NYSE上市的S&PS00成份股的指数套利单,仅能以‘SellPlus’的指令执行不低于上档成交价;直到DJIA回到离前收盘指数25点以内,买卖价的限制才取消。”由此来增加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摩擦,控制两个市场相互影响所产生的具有加强效应的共振。在1999年2月16日,SEC将80A规则中原来的“50点”这一买卖报价的绝对波幅限制即所谓的限制股指波动的‘项圈’,改为“根据上一季度最后一个月DJIA平均收盘价的2%,并取整至最近的10个指数点,作为本季度的80A规则的买卖报价限制:当股指变动回至上一季度最后一个月DJIA平均收盘价的1%以内时,买卖报价限制取消”。在2005年10月1日,NYSE决定80A规则开始根据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简称为NYA指数的变化来计算买卖报价限制。在2006年第四季度,对应的80A规则条款为“当NYA指数比上一交易日的收盘价上涨超过160点即上一季度最后一个月NYA平均收盘价的2%时,凡是买进S&P500成份股的指令都只能当报价在不高于上档成交价的情况下才执行;反之,当NYA指数比上一交易日的收盘价下跌超过160点时,凡是卖出S&P500成份股的指令都只能在报价不低于上档成交价的情况下执行;直到NYA指数回到离前收盘指数80点以内时,买卖报价的限制才取消。”80A规则自实施以来,已经触发启动了多次,例如1997年期间在219天内触发启动了303次,1998年在227天内触发启动了366次,2001年内在47天内触发启动了50次。这一措施被认为在降低市场波动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另外,早期的80A规则还包括一条所谓的“靠边规则side-Carrule”,其主要内容是:“如果CME的主要S&P500指数期货合约价格比上一交易日收盘价下降12点,则机构投资者在NYSE对所有S&P500成份股的买卖交易指令将由交易系统导入一个单独的处理程序并等待5分钟,以便系统确定买卖指令不平衡的程度,5分钟后交易指令才有资格被执行。”靠边规则在1991年、1992及1994年分别启动过2次、1次和1次。后来在1999年2月6日取消。可见,“断路系统CircuitBreakers”中的80A规则主要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通过限制NYSE上市公司中的S&P500成份股的交易来抵御可能来自于S&P500指数期货市场上的投机套利力量的影响。

断路系统的80B规则最初在1988年10月实施时,规定“DJIA比上一交易日收盘价下挫250点时,交易暂停一小时,若下挫400点,则交易暂停2小时”。其规则后经过多次修订,在1998年4月至今,80B规则为在每一季度初,根据上一个月DJIA的平均收盘价的10%、20%和30%来做为停止交易的触发条什。具体的规定为:

当根据上述规则导致NYSE停止现货交易时,CME的S&P500股指期货交易也将停止。当然,CME本身为了防止S&P500股指期货的大幅波动,还规定一些适用于期货合约的价格变动限制。比如:当S&P500指数期货价变动2.5%、5%及10%时也将相应地暂停交易等等。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用图2来简单表示1987年美国市场暴跌后对股市与期市联合监管和协调的主要框架。

三、关于我国未来股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联合监管的思考

尽管经过近几年的规范和发展,我国的股票市场仍属于新兴市场,潜在的投机力量与资金实力十分强大。加上国内投资者“喜新厌旧”的投资习惯比较突出,对于远远偏离理性价格的权证尚能迸发出极高的炒作热情,更何况对于股票指数期货这种具有避险功能和投机套利空间的金融品种,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可以想象的。这更要求我们应格外关注我国未来股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联合监管,以防止股指期货沦为投资机构操纵市场的工具。美国1987年的股市暴跌、亚洲金融危机中对冲基金利用股指期货冲击证券市场的事实等都已经充分说明了股指期货在一定条件下对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及造成的危害。

关于我国目前股票现货与期货交易联合监管及协调的现状和不足,我们借助下图初步地加以分析:

篇(6)

关键词:ISO指教巨灾期货PCS巨灾指数期权;保险风险证券化;保险连接证券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4-0017-05

一、引言

巨灾期货是一种以巨灾损失相关指数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于1992年推出了首个巨灾保险连接证券――ISO指数巨灾期货。但由于设计上的缺陷,它于1995年被CBOT推出的PCS指数巨灾期权替代,而1999年PCS指数期权合约由于交易量过低退出了市场。目前,还在市场交易的巨灾期货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于2007年最新推出的CHI指数飓风期货。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保险风险证券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巨灾债券上(周伏平,2002;吴军,2004朱军勇,2005;张洪涛,2006;施建祥和邬云玲,2006)。其他保险风险证券化的研究仍局限于概念或操纵层次上,对巨灾期货只是略有提及(刘红和赵忠良,2003;栾存存,2003;李勇权,2005;伍燕芳2006)。目前尚无专门的巨灾期货的研究论文。本文旨在对巨灾期货及其市场演进进行系统梳理,以寻求其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并填补这一学术缺失。

二、ISO指数及其缺陷

巨灾期货与传统期货产品的主要区别是,不存在一个可以作为现金流折现的有形的标的资产。为此,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在推出巨灾期货前专门设计了投保损失率(ISO指数)作为标的物,并交由美国保险服务所(ISO)进行计算。

(一)ISO指数

该指数是一个损失率指标,每季度报告一次。从100多家美国具有代表性的产险公司投保损失资料中选取22家(后增加至25家)作为巨灾损失的报告公司。ISO指数It为巨灾发生后该季度保险赔付损失率,即保险赔付额度除以该季度的满期保费。其计算公式为:

ISO指数所涵盖的巨灾有火灾、天气灾害(雪灾、冰灾、飓风)和地震,其中火灾的投保保费占了相当比例。为了使ISO指数更加反映实际巨灾损失,美国保险服务所依据不同地区所暴露的风险类型,对ISO指数进行了细分,先是分成了全国性指数,东部地区指数,后来又进一步增加了中西部和西部地区指数(Aase,1999)。

ISO指数作为一个衡量损失的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巨灾保险的损失程度。图1是根据1981~1996年的历史经验数据所计算的ISO指数值。不难看出,在普通年份,ISO指数一般不超过3%,只有在巨灾出现的年份,ISo指数才大幅增长。例如,受1992年8月Andrew飓风的影响,该年的ISO指数超过了7%。

(二)ISO指数的缺陷

ISO指数在设计上存在着以下四点缺陷:第一,ISO指数更新次数不足。ISO指数巨灾期货损失报告期为两个季度,而ISO指数为每季度报告一次。这样,ISO指数在巨灾期货有效期内只报告两次。这既不能及时反映实际的损失状况,也会导致巨灾期货流动性不足(Bouzouita and Young,1998)。第二,信息不对称。由于ISO指数由100多家保险公司中选取25家以上的投保损失资料进行计算,被选取的保险公司的实际损失与ISO指数相关性更高(Shachat and Westerling,2006)。但对于大部分没有进入ISO指数的保险公司而言,实际损失与ISO指数相关程度低,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地位。第三,道德风险。ISO指数中的季度投保保费中除了自然巨灾,还包括人为巨灾(如火灾),这可能造成巨灾期货购买者(主要是保险公司)虚报数据,制造人为巨灾。第四,基差风险。ISO服务部计算ISO指数时,只考虑了部分保险公司的投保损失率,虽然对系数进行了若干修正,但整体上指数还很粗糙。巨灾期货的购买者的实际损失与ISO指数所反映的损失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即基差风险很大,这使得巨灾期货的购买者难以有效对冲巨灾损失。

三、ISO指数巨灾期货产品与运行机制

巨灾期货是一种以ISO损失率指数为标的物的在未来特定时间以现金进行交割的远期合约。与传统的期货合约相比,巨灾期货的标的物为ISO提供的巨灾投保损失赔付率指数,其大小取决于巨灾事件的损失额度和当期的保费收入等。巨灾期货的购买者为需要对冲巨灾风险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出售者则为对冲基金等。

(一)ISO指数巨灾期货的定价

ISO指数巨灾期货单个合约的定价如下:

其中,Pt为该期货合约的价格,It为报告期末时的ISO指数值,Loss为ISO估计的巨灾投保损失,Ratio为实际的巨灾保险赔付比率,Premium为当期保费收入。以一般的全国性巨灾期货为例,平均起始价格为$1000,对应的ISO指数为4%;期货合约的封顶价格为$50000,对应的ISO指数为200%。巨灾期货的购买者以初始价格$1000美元购买,随后根据ISO指数的变化其价格也相应变化。当合约期满,该期货的出售者承诺以实际价格通过交易所从购买者手中赎回平仓。

(二)ISO指数期货的运作机制

ISO指数巨灾期货的运作机制如下:在给定的有效期间内,期货的价格与巨灾保险损失赔付率成正比。如果保险公司在实际保险业务中遭受较大损失,但其购买的巨灾期货价值就越高,期货盈利也越大,这样,巨灾期货的获利将减轻巨灾对保险公司造成的实际赔付损失。反之,如果巨灾没有发生,或者发生所造成的影响比预期的要小,那么,保险公司所购买巨灾期货价值越小,将遭受一部分损失,但是在保险业务的获利将补偿其在期货市场上的损失。这样,巨灾期货能够使保险公司对冲巨灾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具体地说,假设预期巨灾损失赔付率为4%,则巨灾期货的初始价格为$1000美元。如果巨灾所造成的损失较小,当结算期ISO指数为2%时,巨灾期货清算价格为$500美元(2%×$25000),购买者将承担初始价格与最终清算价格之间的差额损失$500美元($1000一$500),出售者获利$500美元。

另一方面,如果巨灾所造成的损失较大,ISO指数上升至8%,则巨灾期货清算价格为$2000美元(8%×$25000),购买者将获利$1000美元($2000-$1000),而出售者将遭受同等额度的$1000美元损失(Sehmidli,2007)。值得注意的

是,由于封顶价格为$50000,巨灾期货的出售者的最大损失可能为$49000,是最大可能收益($1000)的49倍,因此,出售者面临巨额的潜在损失风险。

四、ISO指数巨灾期货中止交易的原因

Eramo(1996)的研究表明,成功的巨灾期货应当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巨灾损失相关指数必须与实际损失具有较高相关性;(2)巨灾期货市场未平仓合约量必须足够大,使其价格不容易被人为操纵;(3)具备较强的流动性,保证巨灾风险能够及时有效地转移;(4)巨灾期货必须较传统再保险有交易成本上的优势,以获取足够的市场份额维持长期交易。但是实际经验表明,ISO指数巨灾期货并不能充分满足上述条件,结果不得不终止交易。

(一)ISO指数巨灾期货的缺陷

一般认为巨灾期货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市场认可程度不够,导致合约交易量过少从而不得不退出市场。事实上,巨灾期货刚出现时曾引起投资者和再保险市场的高度关注,而且产生于美国这样成熟的资本市场。因此,投资者对巨灾期货的了解程度不够不应当是主要问题,ISO指数巨灾期货的失败更多地是由于其合约本身设计上的缺陷,因为对合约的购买者和出售者而言,都存在着诸多不足。

1 合约购买者方面。第一,由于ISO指数选取部分保险公司的数据进行计算,不能有效反映保险公司实际损失,基差风险较高,导致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第二,ISO指数巨灾期货存在着人为操纵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些将会对巨灾期货的购买者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2 合约出售者方面。第一,ISO指数巨灾期货合约潜在风险过高。单个合约的最高限额为$50000美元,而一般平均的期货价格为$1000美元。第二,巨灾期货合约出售者对ISO指数究竟如何计算不了解,导致本身面临的风险过高。合约出售者很难承受如此巨大的合约风险。

(二)以Andrew飓风为例

必须说明的是,ISO指数巨灾期货实际发行日期是在1992年12月,是在同年8月Andrew飓风实际发生之后。此案例仅在提供一个根据历史数据进行模拟巨灾期货价格在Andrew飓风发生后的变化,以说明其所可能包含的巨大风险。

Andrew飓风于1992年8月24日在美国佛罗里达登陆,横扫墨西哥海湾地区,造成大约150~200亿美元的巨大损失(D’Arcy et a1.,1999)。ISO指数于1949~1991年的第三季度平均为8.12%(对应ISO指数巨灾期货价格为2029)。表1是利用上述ISO指数巨灾期货公式计算得到的飓风发生后一周内巨灾期货的价格(其中美国历史赔付率约为75%,当时整个美国保险业的保费为122亿)。

对合约出售者而言,所承受的风险太大。An-drew飓风之前的巨灾期货初始价格为$2029。但是一周后飙升至$25359,期货价格平均每天上升$4666,累计损失率约为1144%。对合约购买者而言,潜在违约风险过高。倘若巨灾期货的出售者违约,则需要CBOT承担如此巨大的违约风险。而1995年美国芝加哥交易的流动资产仅为$1.4亿,合约购买者认为极有可能产生违约风险。

综上所述,ISO指数巨灾期货退出市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合约出售者承担的风险过高,导致期货合约供给极其有限,市场流动性不足;第二,由于ISO指数与购买者本身的损失存在着较大的基差风险,导致期货合约购买者蒙受巨额损失的风险过高。此外ISO指数本身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违约风险等问题(Shachat et al.,2006)。

五、巨灾期货的市场发展演进

由于上述原因,1992年上市的ISO指数巨灾期货其交易量远没有达到预期水平。1995年,CBOT推出PCS指数巨灾期权(主要为PCS指数买权差价,Call Spreads)取代了ISO指数巨灾期货,由于交易量太少,1999年PCS指数买权差价合约又不得不退出市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在吸取了ISO指数巨灾期货和PCS指数巨灾期权失败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3月推出了CHI飓风指数

1992年ISO指数巨灾期货、1995年PCS指数巨灾期权和2007年CHI飓风指数期货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连续性。前面两者都是由CBOT发行的,且CBOT发行PCS指数巨灾期权的初衷是为了降低ISO指数巨灾期货的过高风险,而CHI飓风指数期货则针对ISO指数和PCS指数所存在的不足,如人为操纵、基差风险、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和更新速度等方面进行了较大改进(见表2)。

(一)PCS巨灾期权

CBOT在吸取ISO指数巨灾期货失败的基础上,推出了基于PCS指数的欧式巨灾期权。PCS指数是由美国财产理赔服务中心(Property ClaimServices,PCS)计算的一种指数,包括3州指数、5个地区性指数和一个全国性指数(Thomas,1998)m]。PCS买权差价规定有两个指数:执行指数a,封顶指数b(a

P=$200XMinMax[(L-a),0],(b-a)}

PCS指数巨灾期权在ISO指数巨灾期货基础上作了以下三点改进:

1 合约购买者。PCS指数以超过$2500万巨灾的损失累计额进行计算,一点为保险行业损失$1亿。PCS指数与整个保险行业损失的相关性为70%,较ISO指数巨灾期货很大程度地缩小了基差风险。

2 合约出售者。该期权为巨灾买权差价合约,一般差价为20点PCS指数。每一点PCS指数值对应PCS巨灾指数期权合约价格为$200。这样既可以更加有效地满足购买者的需要,同时可以减少出售者所持有的风险。单个PCS巨灾期权合约风险上限为$4000($200×20),远小于单个巨灾期货合约的风险上限($49000)。

3 PCS指数每天都进行更新,能够及时反映巨灾损失情况。巨灾期权价格也相应地进行调整变化,提高了巨灾期权合约的流动性。

(二)CHI飓风指数期货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于2007年3月推出了基于CHI的飓风指数期货,可分为Carvill飓风事件期货(Hurricane Event Futures)、飓风季节期货(Hurricane Seasonal Futures)和飓风季节高峰期货(Hurricane Seasonal Maximum Futures)三种期货类型。每个期货合同的基本定价为$1000×CHI值。并按照地理区域建立了五个地区CHI指数和一个综合CHI指数。CHI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是飓风半径,V是飓风最高风速,下标O代表参考值,其中Vo=74英里/小时,Ro=60英里。

因此,拥有这两个特征的飓风CHI参考指数为2,5。第一项主要反映风速对飓风破坏力的贡献,第二项主要反映半径对飓风破坏力的贡献(CME GroupNew Product Advisory,2007)。以2005年Kat―rina飓风为例,它的风速是145英里/小时,半径是120英里,其飓风指数为19.0。

CME推出Carvill飓风期货显然吸取了ISO指数巨灾期货的经验,Carvill飓风期货较ISO指数巨灾期货至少作了两方面的改进:第一,消除了ISO指数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CHI指数为一个纯物理性参数指标,由第三方独立机构Carvill进行计算,所有数据可以从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的网站上获得,很好地避免人为操纵、虚报巨灾损失的可能性。第二,较好地降低了基差风险。CHI指数主要以飓风登陆时的最大风力和飓风半径测度投保损失,经研究表明,CHI指数所能解释的保险行业损失高达72%,较好地减少基差风险,且指数不受市场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很好地吸引投资者。

六、结论与启示

第一,标的指数的被人为操纵可能性逐步降低。ISO指数最大的缺陷在于存在人为操纵的可能性,其指数与部分保险公司的投保损失直接相关。PCS是由财产理赔服务中心估算的整个保险行业的损失指数,人为操纵的可能性较小。CHI指数是物理特性指数,由第三方Carvill计算,不存在人为操纵的问题。

第二,道德风险与信息不对称逐步减少。ISO指数选取部分保险公司的投保损失率进行计算,指数本身会造成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PCS指数理论上主要从风险暴露程度上作了改进,该指数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但道德风险仍可能存在。cHI指数是纯粹物理指数,不存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问题(Hoyt and McCullough,1999)。

第三,更新速度逐步加快。ISO指数在合约期内只有两次数据,更新一次,PCS指数和CHI指数都是每天更新一次。

篇(7)

一、期货投资基金简介

期货投资基金是指通过集资,以专业投资机构为主体进行期货投资交易,投资者承担风险并享有投资收益的一种投资工具。在美国,期货投资基金通常又被称为管理期货(ManagedFutures),通常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公募期货基金(PublicFunds)、私募期货基金(PrivatePools)和个人管理账户(IndividualAccount)。公募期货基金是指在一个有限时期段内公开发行的基金。它往往采取公司型基金的组织形式,投资者可以购买基金公司的股份,就类似与购买股票或债券共同基金的股份一样,只是期货基金投资的是期货和期权合约而非股票和债券。一般公募期货基金的申购起点在所有的期货基金中是最低的,所以其吸引了众多的中小投资者。这些中小投资者的特点是有参与期货市场的热情,抗风险的能力较弱,时间、专业知识、资金限制等使其无法达到理想的投资目的,而公募基金就成为满足他们需求的最好投资工具。私募期货基金一般采用合伙人的形式,由主要合伙人发起并组织期货基金,有限合伙人提供基金的大部分资金,但不参与基金的运作与管理。私募基金的适于对象往往是一些高收入的个人或机构投资者。投资者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自己可以聘请一个商品基金经理(CTA)来管理他们的资金,开立个人管理期货账户(IndividualAccounts)。这种方法只能被有较高收入的投资人所使用,因为CTA通常都会设置一个非常高的最低投资要求。一些大型的机构投资者,诸如养老基金,公益基金,投资银行,保险基金往往采取这种形式而非购买大量公募或私募基金份额的形式来参与期货市场,以优化他们的投资组合。

二、我国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市场条件已经成熟

我国从1993年开始期货试点,从一开始的无序发展后历经长达七年的清理整顿后,期货业的运行更加规范。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条件已经成熟。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监管有力、运作高效的监管体系,初步形成了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为核心,以证监会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为主体,期货交易所、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和期货业协会的自律规则为补充的法规体系;以净资本为核心的期货公司风险监控指标体系的建立;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即将设立等等。这些基础性的制度建设,提高了市场规范化运作水平。期货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和交易品种的逐步推出为发展期货投资基金提供了市场基础。今年以来国内期货市场发展形势良好,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一是交易规模实质性增加,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06年全国期货市场全年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为449474102手和210046.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22%和56.23%。目前大连交易所的大豆期货已成为仅次于美国CBOT的亚洲最大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期货已发展成为仅次于英国LME的亚太地区最大的金属期货交易中心,铜期货的“上海价格”已经被公认为全球铜交易的三大权威报价之一,直接影响着全球铜市的价格走向。目前,坚持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已成为各期货交易所的首要工作原则,投资者信心不断增强。同时,投资者结构逐步改善,企业等机构投资者积极主动参与期货市场的意识开始上升。据统计,我国铜加工企业80%以上都参与了期铜交易;铝消费企业也逐步进入市场。

自2004年以来,我国期货市场推出了燃料油,锌,白糖,菜籽油和塑料等多个期货新品种,基本形成了包括能源,金属,化工,农产品在内的期货市场品种体系,股指期货也在积极准备中。随着市场品种结构的不断丰富,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面逐步扩大,吸引了更多的行业资金进入期货市场规避风险。此外,近年来期货公司的经营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逐步得到加强。今年上半年,全国期货公司额超过2000亿元的超过21家,量超过500万手达到10家,市场继续向少数有竞争力的期货公司集中。期货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所有这些积极的变化保证了期货投资基金的运作有了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

三、我国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好处

1.有利于提高中小投资者参与期货市场的热情,推动期货市场进一步繁荣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其知识、经验、资金规模、技术手段、信息、投资成本、交易渠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同投资大户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所以在投资活动中很难实现理想的投资目标,大多成为市场的牺牲品。而期货投资基金由专业投资机构进行运作,它可以集中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资金,统一调度、统一使用,在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为期货投资争取到较好的条件。一般基金的资金较充裕,可以分散操作,投资于不同的市场和品种,由于分散化原理而降低投资风险,实现规模效益。期货基金可以降低参与期货市场的资金门槛,使那些由于金额限制而无法参与市场的投资者参与进来,进一步增加市场的资金供给,这是期货市场持续繁荣的必备条件。随着我国金融衍生品期货的推出时间日益临近,必将促使大量的股票投资者面临如何参与股指期货的问题,如果还重复以往中小散户直接投资期货交易的方式,不但不利于中小散户增加投资收益,更不利于期货市场长期健康及稳定发展,而期货投资基金正是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

2.有利于增加期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优化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没有机构投资者的市场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在国外期货市场上,期货投资基金以及对冲基金是最重要的两类机构投资者,国外资金庞大的养老基金、退休基金、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主要是依靠参与到期货投资基金以及对冲基金中来参与到期货市场的。我国证券市场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基本实现投资主体由中小散户向机构投资者的转变,证券投资基金、QFII、券商等成为市场的主体。而在中国的期货市场78%的投资者是散户,没有期货基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导致了期货市场人为操纵性强。所以应该借鉴国内外期货机构投资者和我国自己在证券市场培育机构投资者的经验,把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来研究,确定总体目标,分步实施,尤其在面临股指期货即将推出之时,加快推进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初期培育,让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投资主体。超级秘书网

3.有利于加强我国在国际商品市场的定价能力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在成熟的期货市场上,期货市场的价格通常被做为现货市场商品价格的重要参考。期价具有前瞻性,从而引导现价向期价靠拢。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全球新增资源消费比例上更是占据着50%以上的份额。对大宗农产品、基础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许多产品都大量依靠进口,意味着我们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大。在国际上,大宗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国际期货市场,市场的石油现货价格主要是参照NYMEX的原油期货价格;小麦、玉米、大豆等也主要参照CBOT的期货价格;黄金的、价格则主要参照伦敦现货、苏黎世现货和期货、美国期货的价格。国际市场定价权掌握在别人手里,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定价,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而设立了期货投资基金后,这些大的基金就会在各种可能存在的空间内进行套利。从而加大了国内期市与国际期市的相关性,并且随着期货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中国期货市场的价格将与世界市场同步,在国际市场上也将更具竞争力,从而在商品的国际的定价权上更具影响力。

鉴于以上分析,在我国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市场条件已经成熟的条件下,大力发展期货投资基金已经变的刻不容缓。事实上,我国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期货私募投资基金,但由于政策的限制,他们多半处在地下状态。由于没有法规规范其行为,它们的存在也给期货公司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无论是从规范现有地下私募期货投资基金还是从增加国际竞争力上来说,对期货投资基金在政策上给予松绑已显得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厉以宁,曹凤歧.跨世纪的中国投资基金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祁国中.发展期货投资基金培育机构投资者[J].上海金融,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