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危机的内涵

金融危机的内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4: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危机的内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金融危机的内涵

篇(1)

内容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相关研究的增加,近义词混淆越来越严重。本文就金融危机传播、传染、传递、传导与扩散这些容易混淆的近义词进行辨析,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为实务界和学术界规范使用概念提供帮助。

关键词:金融危机 传导 辨析

相关概念比较

(一)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界定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侧重从金融指标的统计学意义上界定了金融危机的内涵。如果从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上定义其内涵,Mishkin认为金融危机就是一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变得太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不能够有效地将资源导向那些拥有最高效率的投资项目而导致的金融市场崩溃。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还有很多,学术界并没有达成共识,研究角度的不同就会得到不同定义以及派生的概念。本文研究的金融危机传导及其相关概念就是属于这样的一个现象。

(二)金融危机传导及相关概念

1.金融危机的传播(spread)。“Spread”是一个很普通常用的词汇,在文献中较为常见,主要是指传播;散布;蔓延;扩散的含义。冯芸(2002)认为金融波动是金融系统的固有特征,金融产品的价格随着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的供需变化而上下涨跌是必然规律。因此,金融危机是一种波动,然后由波动到危机、由传播到传染的过程。“传播”这个概念强调金融市场的内在波动性。

2.金融危机的传染(Contagion)。在众多的关于金融危机的文献中,“Contagion”的使用频率最高。英文含义为疾病的接触传染,运用在金融危机中采用其引伸义。不同的理论对传染的解释差异较大,至今仍未形成一个比较公认的看法。Forbes & Rigobon(2001)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的传染定义或者定义传染的方法。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金融危机的传染分三个层次:宽定义、限制性定义和严格限制性定义。宽定义界定传染是冲击的跨国传递和一般性的跨国溢出效应。限制性定义界定传染是超越了国家间的基本联系和共同冲击之外的跨国相关性或对他国冲击的传递。严格限制性定义界定相对于平静时期,在危机时期跨国相关性增加就是传染(姚国庆,2005)。Masson(1998)通过一个简单的包含两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模型分析季风、溢出和传染效应,说明当国家的宏观经济基础处于某一范围内出现多均衡点,金融危机的传染是多重均衡改变的结果。冯芸(2002)将传染作为传播的特殊情况,并从传播的角度定义传染,即特定国家的冲击演变为同样影响其他国家的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冲击。

3.金融危机的传导(Transmission)。“Transmission”是对金融危机传导的多数翻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翻译的含义是“传播”;“传递”;“传达”;“传染”,其原因货币传导机制多数使用“Transmission”一词,而货币传导机制与货币危机联系紧密。国内也有学者认为是“Conduction”,这种看法较为不妥,因为其含义为电流或者热量的传导,不能用于抽象意义上的传导。安辉(2003)从两个层面定义金融危机的传导,狭义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主要是接触性传导,是贸易和金融溢出效应的结果,即一国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实际经济或金融方面的相互衔接,使得局部或全球性的冲击在国际间传播。广义的金融危机的传导泛指一国金融危机的跨国的传播和扩散,导致许多国家同时陷入金融危机。

4.金融危机的传递(Delivery)。“Delivery”的英文含义是递送或者投递信件等,很少用在抽象意义的表达上。宋清华(2000)认为金融危机可以在国与国之间传递,并把金融危机的传递机制解释为接触传染机制和相似传染机制。石俊志(2001)认为金融危机的传递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市场或不同领域之间的传递与扩散的过程;另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传播与扩散过程。传递在金融危机的研究中使用较少,并不常见。

5.金融危机的扩散(Spread):陈学彬(2001)认为金融危机的过程是投机者、本国公众、外国公众、本国政府、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多方非对称信息动态博弈的过程。博弈个案实力对比、利益格局和所获信息的变化导致危机的扩散。“Spread”作为扩散理解,在中英文的文献中经常使用,这个词语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在多数文献中得到认可。但这个词汇并很少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这个概念过于宽泛,不能准确表达研究目的。

(三)金融危机传导及其相关概念使用特点比较

1.用语比较。金融危机相关近义词运用在不同的理论中,如果需要分辨其中的差异,那么还是需要正本清源,回到这些词语的词源上进行比较。《现代汉语规范用法大辞典》和《当代汉语词典》对这些词语的解释各有侧重,“传播”侧重于散布,散播,广泛散布,用电波或者符号传送消息。“传染”本意指病原体从有病的生物体侵入别的生物体内,引申为一方对另一方给以影响。“传导”侧重导向,如热或电等能量由物体的一部分传至其他部分。神经把外界刺激传向大脑。“传递”侧重递送,由一方交给另一方。“扩散”则是扩大并散开,这些词语有自身各自的特点,“传递”多用于具体含义,“传染”具有强烈情感色彩而“传递”是没有中间媒介的。

2.使用频率比较。由于金融危机本身是复杂的,金融危机的研究也就不能用统一的理论进行解释。从研究者的使用频率上来看,采用传播和传递两个词语研究金融危机的文献较少。金融危机传播是把金融危机过程解释为金融市场波动、危机、传播、传染的演变发展过程,强调波动的度量。金融危机传播传递在语用上多为具体行为,所以渐渐地离开人们的视野。研究者的频率使用的传染、传导和扩散三个词语。传染一词的原意是病原体从有病的生物体传到别的生物体。单从词义上理解,传染本身也包含有市场波动的扩散和延续,但是它还具有比波动传播更深一层的含义。而在具体解释金融危机传染机制以及传染途径时,需要对其具体的渠道进行分析,此时采用危机的传导更能够体现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因此,姚国庆(2005)认为所谓的传导机制和传染机制都是指一种传递机制,只不过它们分析的范围不同。传导机制通常假设传递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下进行的,指一国内部金融危机如何扩散。而传染机制则是指一国金融危机发生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扩散到有关的国家,从而形成国际性金融危机。

3.概念界定比较。在金融危机传播、传染、传递、传导与扩散这五个概念中,界定模糊的是扩散和传播,这两个概念在正式与非正式用语中都频繁出现,用这两个词语研究金融危机没有针对性。而传导是这五个词语中,最强调方向性的概念。在金融危机的渠道研究、机制研究等较为常用。相对于传导而言,对于传染的界定存在很大差异,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两个国家位于同一个的地理区域,市场结构和历史有许多相似性,相同的跨国市场联系始终存在,冲击的传递不应看作是传染;另一些经济学家却认为,只要一个国家的冲击传播到另一个国家,即使跨国市场联系没有重大变化,这种传播也构成了传染。综上所述,这五个概念的界定清晰程度不一,需要具体考虑概念研究的对象。

金融危机传导及其相关概念的分类

在对金融危机的过程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使用最多的概念是传导和传染。下面把金融危机传导按照常见的划分方法归纳如下:第一,按接触程度划分为接触性金融危机传导(传染)和金融危机传导(传染)。第二,按国界划分国内金融危机传导(传染)和国际金融危机传导(传染)。第三,按是否封闭经济体系划分为金融危机传导(传染)和金融危机传导(传染)。第四,按金融危机媒介类型划分为货币危机传导、债务危机传导、信贷危机传导等。

金融危机传导及其相关概念的综合解释

整个金融危机从开始到结束划分为形成、爆发、传染、扩散、蔓延、平息六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危机的传染的含义更加明确,破坏性的后果更加鲜明。因为金融危机具有极大的经济破坏力,是金融泡沫破灭引起的金融海啸。只要牵连在内的经济体,金融危机都会对它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样的划分反映出投资者对于金融危机的集体恐慌,这种恐慌不是个别企业或个别行业,而是整个国家和多个国家。因此,对于金融危机传染的研究多数为金融危机的效用研究,也就是溢出效应、季风效应和净传染效应的研究。如果说传染侧重强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那么传导侧重强调金融危机渠道的方向性,使得金融危机研究的途径具体化。人们可以分析金融危机传导的渠道,分阶段描述整个金融危机的过程,也就是传导是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在这个危机过程中,扩散刻画的是传染的进一步延续,因为这个词语是中性的概念。金融危机爆发到结束都可以使用扩散。在这个综合解释中,放弃了传递和传播,主要原因在于这两词语难以刻画具体的金融危机过程。

参考文献:

1.姚国庆.经济虚拟化下的金融危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经济下滑;自救;援救;逆势而上;“危”中有“机”

[中图分类号]D922.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8-0011-02

一向外向度很高,跨国公司密集的我国沿海地区,在2008年的春天突然吹起了一阵阵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寒风,而且没完没了地一直刮到2009年。已经习惯于各项经济指标不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人们猛然间发现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2009年一季度出现负增长情景,感到这场危机对制造业造成的冲击绝不亚于对金融业的冲击,实体经济复苏甚至比虚拟经济的复苏来得还要慢。根据综合开发研究院的行业调查情况看,除了医药和烟草行业保持增长趋势外,几乎全部的制造业、物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受到金融危机较大的冲击。

在对2009年跨国企业订单预测的调查中,企业普遍表现谨慎态度,72%的企业预测形势不乐观,预计持平或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只有9%的企业表示明年订单会稍有上升。企业对2009年行业前景表示不乐观的企业占57.7%,35.9%的企业对2009年持观望的态度,仅有6.4%的企业对2009年持乐观态度。(数据来源:2009年1月30日凤凰财经)

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需要跨国公司采取措施进行“白救”,更需要各级政府出手“援救”。

一、跨国公司的自救

措施包括:一是公司进行内部节流增效,规范管理,最大限度降低运营成本。二是想方设法研究改变市场结构,将出口转为内销,建立自主品牌,提升技术含量,抢占国内市场或开发新市场领域,也要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开拓亚洲市场和非洲市场。三是提升企业档次,升级运营模式,利用金融危机、订单减少的这段时间,研究由传统OEM生产向ODM生产和OBM生产升级等。

跨国公司要为迎接“后金融危机时代”做好充分的准备,毕竟全球金融危机是要过去的。当前企业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活下去,只有撑到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到来之时而活下来的企业,才是真正抵御了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只有在金融危机期间提高了市场占有率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强者。

而最重要的是要借助金融危机的大背景,识别储备、高效获取并成功打造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体系,这包括了企业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自我完善的变革能力、自我提升的成长能力、辨别需求的机会识别和把握能力等。这些能力才是形成企业未来强大竞争优势的必备条件和前提基础,也是可以协助企业在机会来临之时瞬间爆发、一飞冲天的真正“利器”和无限能量。

二、政府的援救

包括采取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快退税效率,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短期措施。但是,政府的援助在考虑短期安排的同时,更应该具有中长期的战略考量。中国经济的稳定性与成长性都严重依赖于外贸出口。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市场被行政区划人为地分割成了若干个区域性市场,企业国内贸易交易成本大于国际市场,企业不得不流向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国际市场。我国国内市场被地方保护主义分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原材料、能源短缺引发的限制本地原材料外流行为;有实施市场封锁。限制外地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地市场的行为;还有用行政命令阻挠对外地产品采购,对使用外地产品增设额外税费,对过境商品滥收税费,对外地商品设卡禁运,严禁上市公司在外地投资或者进行企业兼并。目前,我国的市场分割现象已经普遍到商品市场的分割、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资本市场的分割,造成企业在国内从事跨区域贸易投资成本大大高于跨国贸易和投资的成本。

政府援救企业的中长期措施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建立国内的统一市场上,把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也作为中国启动内需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打破地方市场分割局面,要重新界定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也要依靠法律手段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来加以推进,更要有组织来管理、惩治市场分割者。可以参考国际贸易仲裁机构和制止不正当竞争规定,研究设立我国跨地区的贸易仲裁机构,制定各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扶持规范,禁止地区之间贸易往来的倾销反倾销、补贴反补贴行为。把降低国内贸易交易成本、培育一体化国内市场作为政府援救企业的中长期举措,可以通过发展国内贸易,使自己的企业在世界发生金融危机而造成没有国际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也能依靠国内的庞大市场来实现大规模生产。只有这样,才真正有利于企业提升自身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三、逆势而上

尽管世界何时能真正走出危机尚难确定,但一些企业却认为现在真正是一个为未来播下种子的绝好机会,100大跨国公司中的确有逆势飞扬的个案。如日本第五大贸易公司丸红株式会社2008年共完成13桩并购交易,其中包括收购新加坡一家电力公司、智利一家铜矿和匹兹堡一家钢铁企业服务商。日前丸红拨出了6,000亿日圆用于2010年3月底前两个财政年度的新项目投资。尽管全球经济大幅下滑,但丸红并不打算削减开支。丸红的并购目标通常是在那些丸红自己已有成熟业务的领域,比如能源、大宗商品、食品和机械设备等。同时,他们通常不会请银行家去寻找潜在收购目标,而是通过已有业务关系发现机会。再比如雀巢公司、法国电力等欧洲跨国公司也呈现逆势拓展的迹象。2008年雀巢集团不仅将美国最大婴儿食品公司嘉宝公司整合进了雀巢婴儿营养业务部,且战略性地拓展了在中国的奶源基地(内蒙古额尔古纳投建的新奶制品工厂正式投产,在中国的第二个研发中心将在北京正式成立),同时在中美两大市场扩展了版图。

四、“危”中有“机”

“危机”,“危”中有“机”,“危”与“机”总是相克相生。金融危机下属于中国企业的机会在哪里?

篇(3)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风险监管;金融危机;次贷危机

    公允价值的确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对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产品,应根据交易价格来确立公允价值;第二层次: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产品,应以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客观参考价值支持的价值模型来确立;第三层次:针对第一、第二仍不能反映其价值的金融产品,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和市场情况来确立。

    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已经得到国际金融界的广泛接受和应用,主要原因就是公允价值更具有信息相关性,它能够及时、公正、透明地披露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入和潜在流出。金融监管机构也可以以此对市场进行风险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

    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同时也存在着不足。首先它的假设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定义中假设其所计量的金融产品存在一个可观察到的、公开的活跃的市场。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种交易市场并不是总是存在的,大部分的资产都会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不满足这种要求,在这次金融危机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假设并不是永远成立。其次,在估值方面它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而且缺乏必要的内控监督,这在第三层次最能得到体现。再次,公允价值计量无法有效对冲和熨平宏观经济波动较大的预期。公允价值计量往往会助长宏观经济景气下的乐观预期,增大经济悲观下的悲观预期。一旦处理不当,由此产生的多米诺骨牌式效应很容易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性。

    自从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MBS、CDOs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进而导致市场稳定性不足,定价功能缺失,因此一些金融机构和银行家认为此时采用公允价值导致金融机构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而此时资本监管要求更为严格,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市场失灵导致公允价值计量不再具有可靠性,还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放大问题,引起社会恐慌,而社会恐慌进一步造成金融产品价格下降,从而产生显着的顺周期性效应。

    针对这些情况,一些学者指出金融机构是想将公允价值会计作为其替罪羊,试图转移公众视线,逃避其机构内部经营决策错误,次贷危机实质原因是由于一些金融机构追逐利益的贪婪而忽略了它蕴涵的巨大风险,引起长期被忽略的次贷产品风险的集中爆发。次贷产品设计复杂,很少有人能看懂,即使没有根据公允价值准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次贷产品的市场交易价格也照样会下跌。而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信贷体系的无限扩张和信用衍生工具的过度应用以及市场监管的不力,跟公允价值计量更无直接关系。

    尽管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饱受质疑。但事实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时候确实会增加了金融机构浮亏的程度,比如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经济运行良好的时候它也增加了金融机构浮盈,所以我们不能就此完全否决它的价值。我们承认在某种程度上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确实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绝对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更不能因此否定公允价值计量。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决不能解决金融危机的问题,而目前也没有比它更完美的计量方法。所以,与其不停的对其批判,不如积极的从现实角度完善它,进而使其能更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财会通讯,2008,(11).

    [2]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2004,(6).

    [3]田园. 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8).

篇(4)

哈佛教授罗格夫曾说:费解的金融产品、迟钝的监管者、神经质的投资者。是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所包含的全部内容。而保险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一员,虽然没有处在风暴的中心口,但世界最大保险公司AIG的遭遇,也让业界人士感受到了彻骨的冰寒。危机之下,寿险业如何管理?风险怎样管控?监管模式、投资方式、价值衡量体系、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端于2007年,在其后多米诺骨牌似的推动效应下,2008年9月份以后,迅速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随着雷曼兄弟、美林、AIG等跨国金融机构相继倒下,几乎在短短一个月内,危机便迅速蔓延到欧洲、俄罗斯、拉美、亚洲等地区,而一些小型经济体甚至已处于“国家破产”边缘。没有人清楚,在跨国金融机构中还有多少风险没有引爆,也没有人清楚,这场金融危机将怎样改变全球的金融格局,更没有人清楚这场金融危机还将持续多久才能收场。

在如此不利的国际金融经济形势下,作为重要金融领域组成部分的保险行业,应当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教训有深刻的认识,并以此来重新审视和调整保险行业的经营管理策略以及风险管理机制。

金融危机中的寿险业

这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各国金融业影响巨大。同时,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保险业务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美国国际保险集团(AIG)濒临倒闭,主要是旗下衍生产品投资出现问题,其保险业务依然是健康和富有价值的:富通集团(Fortis)出现问题,重要诱因是收购荷兰银行,其保险业务也没有出现亏损;一些专注于传统保险主业的公司,比如纽约人寿(NewYork Life),其保险业务经营非常审慎,受到危机冲击很小,标准普尔和惠誉两家评级机构都在金融危机期间给予其最高财务评级。

但是并不能由此认为保险业的风险管理就优于银行业及其他金融行业。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寿险产品的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金融危机风险的能力。寿险产品具有两个主要特征,风险保障特征和金融产品特征。金融危机,特别是投资市场的波动对风险保障产品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同时,寿险产品易受金融市场波动影响的金融特征,又因多采用期缴保费的形式,可以通过分散现金流将短期投资波动在更长时间内给予熨平。

因此,即便不是在金融风暴的风口浪尖,作为社会经济体和金融体系的一员,寿险业仍然需要特别关注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对国内外保险巨头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挫败更应引起特别的重视,对自身经营管理、资金运用等全方位的领域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和研究,从而明确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此次次贷危机对全球保险业造成巨大冲击,世界最大保险公司AIG曝出750亿美元的财务危机,濒临破产边缘,通过分析它的危机来源,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主要的风险因素。首先,AIG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流动性风险。AIG在陷入危机时,其偿付能力是充足的。之所以需要美联储出手救助并接受实质性的清盘方案,直接原因是三大评级机构下调公司评级后,AIG需要为其高等级信用衍生产品CDS补充抵押品,导致公司陷入流动性危机,然而,AIG危机的根源在于定价风险。如果不是AIG对其信用衍生品的定价出现系统性错误,承保了大量高风险标的,但费率厘定过低,导致准备金提取严重不足和自留风险过大。承保标的大量出险,导致公司严重亏损或无钱可赔。

另外,投资风险也对AIG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截至2008年6月30日,AIG的261亿美元保险投资组合中有24%是RMBS,1,6的CDO以及5%的CMBS。前两者都与次级贷款有很大的关联。

国内保险业也深受其累:2007年11月底,中国平安以每股19欧元均价投资富通集团,至2008年10月3日,富通集团股价为5,4l欧元,而中国平安持有富通集团4,99%的股份,其投资已缩水70%以上,在2008年三季报中,中国平安对富通集团股票投资进行了157亿元减值准备。

金融危机下的寿险业风险分析

(一)近年来我国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自从2002年规定费率市场化后,我国保险公司有了确定费率的主动权,能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经营管理策略、业务风险程度、目标利润高低等因素,自主确定每项业务的费率。从而,费率市场化引致的一系列风险成为了近年来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1 市场风险

费率市场化使各保险公司有了利用费率进行市场竞争的权利,费率竞争成为各保险公司扩大业务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当费率竞争衍化成不顾风险、不计成本、违反价值规律、盲目降费的极端境地时,轻则破坏市场规律,引发无序竞争,重则降低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影响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

2 定价风险

定价风险是指保险公司在厘订保险费率时,因对保额损失率估算不准确,对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及经营费用等影响费率水平的重要因素的估算出现偏差而导致的风险。在费率严格管制的情况下,费率的厘订一直是保险监管部门的事,保险公司只需在已有的费率基础上测算和控制经营成本,有效防范承保、理赔风险,将赔付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可获得承保利润,基本没有建立起自身有效的费率厘订机制。相关的精算学理论尤其是非寿险精算理论才刚刚引入国内,中资保险公司对保险产品定价需要考虑的因素、遵循的原则、依照的程序、定价的技术等都还研究不多、不透,加上费率厘订模型中需要的大量历史性、基础性数据资料严重缺乏或失真,使得保险产品定价缺乏科学的依据。若定价过高,则可能丧失市场;而定价过低,又可能引发偿付危机,因此,定价风险成为费率市场化后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3 解约风险或退保风险

解约或退保风险是指被保险人在费率变动中,利用《保险法》规定的权利提前中止保险合同引起保险公司保费收入降低、责任准备金突然减少而产生的风险。当费率下降时,被保险人可能有两种解约处理方式:一是提前中止保险合同,二是提前中止原有保险合同,然后按下调后的费率重新订立保险合同。由于保险经营是以大数法则为数理基础的,保险成本的估算、保额损失率(决定费率的重要指标)的准确测定都是基于大量的同类业务件数。如果解约过多,实际的保额损失率与预期的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偏差,使保险公司出现赔偿基金不足的局面,原定经营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费率市场化后,费率变动幅度越大,速度越快,保险公司面临的解约或退保风险越大,经营的稳定性和效益性就越难以保证。

4 核保风险

费率市场化后,核保人员不仅要审核某项业务能否承保,还要决定该业务应以什么样的承保条件(费率、责任范围、免赔额等)承保。如果保险公司核保人员业

务素质不高,风险评估能力不强,其拟定的承保条件就可能与标的的实际风险不相匹配。特别是将大量较高风险的标的以较低的费率承保时,可能出现赔款支出大大超过保费收入,使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难以维持。

(二)金融危机下新增的主要风险

随着国内保险业的发展,以及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的保险巨头的教训启示,我们认为,国内寿险业所面临的风险有变化的趋势:

1 主要风险逐步由承保风险转向投资风险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全球保险市场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承保风险和保险分支机构风险。1969-1998年间,美国共有638家保险公司破产,其中因承保风险而引致破产的公司占破产总量的41%;1990-1998年间法国破产保险公司中有45%是因外国母公司破产引致,27%是承保风险引致。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全球利率波动性加大和资本市场的振荡加剧,国际保险业面临的主要风险转向投资风险。美国1996-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投资风险占比为53%,承保风险占比下降为20%。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因该地区资产价格大幅下降而严重恶化,那些大量投资于亚洲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市场的保险公司更是明显增加。

2 定价风险具有不断变化的内涵

成熟的保险市场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总体业务领域也是相对稳定的,这给定价风险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内涵,但是即便如此,在成熟保险市场中业务领域仍然会不断扩大,一些金融创新、业务创新带来了新的定价风险,比如导致AIG被接管的主要问题是公司出售的信用违约互换,从而搞垮了AIG帝国。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还不成熟,外部环境变化较快,保险业的发展就是不断将各种社会风险纳入自身风险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业务领域和业务创新必然会发生迅速的变化,相当一部分业务在尝试之中,还有一部分业务没有开始做,因此,在整个保险业风险池中,风险的结构是在不停变化的。如果不能随时审视和把握定价风险的内涵变化,将难以有效规避此类风险。

3 销售误导风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在经济高速增长、市场投资回报率较高的阶段,容易发生销售误导风险,一方面,保险销售人员容易夸大投资型保险产品的收益率和低风险率;另一方面,客户容易高估自己风险的承受能力,同时低估了产品的风险;另外从监管机构、媒体到保险公司,都有一定的责任,是共同推动的结果,当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发现投资型产品的收益远不如预期甚至出现亏损,从而导致了大量退保的发生,对保险公司在金融危机期间的困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4 偿付能力不足风险

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之一就是高负债率,高杠杆化,所以一方面在推动投资型产品的时候要控制规模,规模和资本约束、偿付能力有关;第二方面,要控制资产、负债的配比,风险程度、期限等结构上要对应;第三方面,要提取充足的准备金。由此才能保证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付能力。

5 新的利差损风险

新的利差损风险源于央行自去年10月份以来的连续降息,目前存款利率已经低于寿险预定利率的上限2.5%,而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大降低,从而使得保险公司的利差可能被压到相当低的水平,甚至出现亏损。

寿险业的应对措施

(一)结构调整、回归主业

面对金融危机,结合国内寿险业的现状,我认为战略上的应对之策是:结构调整,回归主业。着眼于长远发展、抓住机遇、化危为机,短期变长期,趸缴变期缴,加大风险保障成分,适当弱化保险产品的投资特征,回归到保险风险保障的主业上来,逐渐使内含价值高、抵御金融危机风险能力强、业务稳定性好的长期期缴保障型寿险产品成为业务主流。2009年就是保险业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

(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

是要把风险管理变成制度,变成公司的文化,变成整个公司内部所有环节应该被遵守的基本原则,建立风险识别、分析、应对、改进的良性循环,在风险管理的范围上要全面,包括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宏观层面的风险、微观层面的风险、传统风险和创新领域风险。

(三)资产负债匹配抵抗诱惑

通过这次金融风暴应在整个行业经营模式方面反思和调整。最近十几年保险业是快速发展的阶段。现在依靠规模、粗放式的盈利模式受到巨大挑战,应回归到资产和负债匹配的精细管理模式上来,在经营模式上也必须回到以负债的结构方式和期限、收益水平来决定资产和产品的策略及竞争策略,资本市场不能支撑这样高回报的话,产品、营销和整个经营策略就应做调整,必须确保管理的资产不涉及任何不必要的风险,承诺可承诺的范围,不能承诺不能实现的收益。

(四)销售过程的风险规避

作为微观层面,必须确保销售产品的方法是健康的,以免加剧危机阶段的困境。最好的办法是给市场和营销人员提供更多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推销产品按照客户的需要才能长久受益。如果一味追求高佣金,结果反而使客户因你的逐利性离你而去,引起的“退保”风潮只能使营销员和公司一起“双输”。此外,保监会、行业协会、保险公司应一起共同努力提高销售队伍的培训,文件的透明度、保险计划书与利益演示表的标准化来帮助教育客户在签署合同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决定。

(五)风险预算机制的建立

现在有很多创新产品是靠高激励推动做创新。这些激励中考虑比较多的是奖励,而在风险约束和惩罚方面没有相应措施。巴黎银行的倒闭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操作的人员和背后管理者有共同的刺激因素,所以,在具体管理或考核中,应引入风险预算理念。投资本身是双向的,有收益也有风险,把能够承受的风险的最大值计算出来。

(六)外部监管环境完善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建筑企业;管理

金融危机环境下建筑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建筑企业中很多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想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保持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管理方式,为建筑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一、建筑业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3%~10%,是不可替代性的成分。建筑业可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解决人民住房问题;建筑业不仅能够改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在风貌,更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在的文化历史内涵,是精神高度的外化表现,是塑造国家或地区形象离不开的重要产业,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人民安居乐业,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金融微环境下的建筑业

(一)海外业务受到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向经济领域的蔓延使建筑业发展受到极大冲击,一些境外的工程由于严重的资金短缺,往往通过压缩投资规模甚至缓建、停建等方式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海外业务受到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对我国建筑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产生严重制约作用。

(二)国内建筑业资金紧张问题加剧

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一落千丈,市场景气度严重下滑,房地产房屋土建工程愈发萎靡不振,失去原有活力。房屋土建工程作为房地产业主要的产值来源,它的萎缩势必会为我国建筑业带来严重的发展压力,主要经营土建工程的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带来资金短缺问题,我国建筑业,尤其是中小型建筑企业融资越来越困难,使相关建筑项目的进展受到资金阻挠,很难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形成恶性循环,建筑业面临严重的资金困境。另外,国内许多有外商投资项目能够为我国建筑企业带来不小的收益,但是全球金融危机下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都吃了不少苦头,因此,我国建筑业的外商投资有了很大程度的压缩,建筑业的发展越发困难。

(三)外币资产风险不断加大

金融危机会引发汇率的震荡,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外汇市场中流通量较大的货币对人民币的贬值达到20%左右,且各国为了促进国内消费缓冲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开始减少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我国海外建筑业的经济收益和资金在无形中缩水严重,加之金融危机下的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我国很难掌控海外投资的市场动态,汇兑损失风险增加,建筑业的效益大打折扣。

(四)建筑企业管理难度增加

许多建筑企业受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增加、投资规模扩大的鼓励,在经营中不断进行规模扩张,企业管理效率本身存在滞后性,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发展难度急剧增长、投资风险不断强化、经济效益日益下降,都为企业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三、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建筑企业管理创新

(一)管理观念的创新是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

建筑企业管理的创新应在管理观念创新的前提下进行。建筑企业的管理者要树立起创新理念,认识到企业管理的基本保障是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摆脱金融危机束缚的最重要最有力的依靠。企业关注人才的招聘和培训,将知识管理理念落实在实处,将传统的管理者队伍转变为一个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强、具有较高行业敏锐度、人际网络清晰且稳固的综合素质雄厚的管理者团队。另外企业管理者要时刻观察国内国际建筑市场动态,实现企业的与时俱进,在适应市场的基础上实现建筑企业的现代化,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实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管理创新能够保持企业内部的活力和实力,但是要想在建筑市场中树立不可替代的地位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在管理创新的基础上领导技术创新,金融危机对建筑企业的要求更高,企业现代化的实现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先进生产技术的使用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二)建筑企业加强风险管理

面对建筑市场不景气的局面,建筑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定价结构和项目实际将可能产生的风险和成本尽早的转嫁出去,减少企业在接下来的项目进程中可能的金融风险隐患,可以很好地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企业可以通过合同条款、汇率和利率等风险管理手段进行风险管理。常见的风险管理工具有即期外汇合约、掉期期权等。也可以通过与银行签订利率掉期合约规避利率变动带来的可能性风险,建筑企业进行财务风险防预防可通过加强资金预算、压缩银行账户等方式进行。面对国际汇率的变动企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力,放长眼光,审慎投资,在项目实施中加强监控力度,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总结

总之,建筑企业管理创新是加强应对金融危机和规避风险能力,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应从管理观念和技术创新入手,加强风险管理,在与时俱进的理念指导下进行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作者:刘文涛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管科学院

参考文献:

[1]钟洪民.试论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方式创新[J].商业文化,2012(10):77-78.

[2]邓艳.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2(07):32-33.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工程造价咨询业;完善对策

2008年,源于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时至今日仍无人可预见何时结束。此次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损失究竟有多少还不得而知,但是可以很肯定的是,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工程造价咨询业以及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国内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必须密切关注此次金融危机,并能够不断调整其发展战略,确保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能够顺利渡过此次金融危机并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和全球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国内工程建筑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工程造价咨询业在这个过程中深受影响。

1 工程造价咨询业内涵界定

工程造价咨询业就是为政府部门、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所提供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经济评价、投资估算、工程招标标底、工程概算、预算、工程结算、工程竣工决算、投标报价的编制和审核,它是对工程造价进行监控并提供有关工程造价信息资料等相关专业的技术服务,工程造价咨询业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诞生的,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在逐渐发展。

2 金融危机对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其主要冲击表现在国内市场增长放缓。

现阶段,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客户群体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居民客户,其工程造价咨询需求主要体现在家庭、社区、超市、商场以及民用消费领域的宾馆酒店等建筑工程的造价咨询,这在我国整个工程造价咨询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较小;第二类客户是行业客户,如建筑公司的工程造价咨询,这是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的主要客户群体;第三类客户是政府,其需求主要体现在政府重大工程的造价咨询需求,这也是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的主要客户群体之一。

从居民客户群体而言,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逐渐走入发展缓慢期,失业人数大量上升,居民收入减少,居民消费支出逐渐降低,造成消费需求弹性较大的工程造价咨询需求也大大萎缩。从行业用户角度而言,金融危机造成国内整个建筑业的盈利能力下降,部分建筑公司甚至出现亏损的现象,致使建筑行业在各个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减少,在工程造价咨询业方面的投资降低,导致工程造价咨询需求减少;从政府客户群体而言,我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虽然加大对电力、交通、水利、新能源等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投入,但是这些对国内工程造价咨询业的直接拉动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

总体而言,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很大冲击,并且这种冲击还将长期存在,许多工程造价咨询公司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采取了恶性竞争方式,更加剧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困境,如果顺利渡过此次金融危机,并使其获得持续发展,是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在现阶段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发展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避免恶性竞争,促使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完善:

1 加强对工程造价咨询业的监督和引导

为促使我国造价咨询业能够加强行业自律,并避免行业恶性竞争,引导工程造价咨询业的良性发展,促使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在咨询工作、规范收费制度、规范咨询范围、规范咨询合同等四项以及其它方面能够遵守行业公约,政府需要成立专业行业协会,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不断加强对造价咨询公司日常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和引导,特别是在造价咨询公司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和上岗资质是否完备等方面进行监督,要按照优胜劣汰原则,建立正常的行业退出和淘汰机制,对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造价咨询公司进行引退,从而为行业的正常发展提供良好竞争环境。

2 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

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意义在于,它能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核心竞争优势,它是一个行业在与其它行业进行的竞争中,比其它行业拥有更为优势的关键资源,特殊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其它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不可移植的特征。如果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在与其它行业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时候,拥有核心竞争力,而其它竞争对手没有与之相抗衡的能力,并且这种核心竞争力的模仿成本过大,那么,工程造价咨询业在金融危机中将能够抓住发展机遇,获得持久健康发展活力,因此,我国造价工程咨询业一定要在其独有的服务方式和特殊的计算程序或方法上面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获取行业核心竞争力。

3 加强对工程造价咨询人才的培养

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针对我国目前工程造价咨询业中的较高层次注册造价工程师人员比重较小,资质好和技术水平高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少的现状,我们更应该致力于现有的工程造价咨询业人员的培养[2j。

因此,我们应该有持续地、有步骤组织工程造价咨询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从而培养出一批精通工程造价操作理论和业务技术综合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并要在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做出努力,从而最终增强工程造价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并能够走出国门,向国外市场发展。

篇(7)

推荐指数:

定价:68.00元

推荐人:张志元

推荐理由: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货币创造和金融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进而引致全球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金融在未来的几十年应该如何发展,如何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未来世界的金融将会呈现出何种发展趋势?本书给我们勾勒出一个未来金融的愿景!

作者认为,全球各国的财政部门、银行、保险业以及社会福利机关将出现结构性的革命。新兴国家如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将在这波洗牌之中填补空缺,占据有利的位置;未来欧美的银行与保险业将会被中东与亚洲地区的政府债券入主;高科技以及21世纪的新产业也将与传统金融产业一起流动!全球化竞技场,人口结构巨大变化,互相联动的社会,道德伦理复苏、重视健康和幸福,这四大趋势将造就21世纪金融新未来。

举例来说,Google会申请银行执照,而SONY则开始承揽经营保险行业。欧美将从全球金融领航者的宝座退下,忙着应对人口老化、拯救道德文化等问题。世界的金融蓝图将不再壁垒分明,国界、种族等对金融的影响都将逐渐变小或淡去,出现全新的金融思维和逻辑。

本书是两位具有不同背景的作者思想的结晶。埃迪耶德・巴卡斯(AdjiedjBakas)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未来学家、作家和演说家,主要研究社会、文化、经济、技术以及宗教方面的发展趋势,将这些学术理论加以诠释并引入到企业。另一位作者罗格・佩弗雷里(RogerPeverelli)则是一位营销创意专家,任职于业界领先的营销和咨询公司VODW,主要向世界各地的银行、保险公司及养老基金提供咨询服务,关注的是股票和资本市场。本书集合两个人的研究成果,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运用新颖的综合学科研究方法,向读者揭示了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作者又把这些趋势放到历史的层面进行分析和考量,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本书之所以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主要归因于它把历史、趋势、技术方案和很多业界人士有价值的贡献融合在一起,并且把这些内容与本行业外部的信息和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这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