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房屋设计分析

房屋设计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4: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房屋设计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房屋设计分析

篇(1)

【关键词】建筑结构;优先方法;应用

一.建筑结构优先设计方法理论及应用

(一)房屋结构设计中上部结构的优化设计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概述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是从林论上和经验上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建立与优化上部结构的模型首先应布置适宜的剪力墙,且将应将剪力墙的平面具有对称以及均匀分布的特点、有机结合楼层结构的重心以及楼层平面的刚度中心等原则有效遵循,进而将风荷载的作用下以及水平地震下扭转效应尽量减少;如果建筑房型是允许的那么应将大开间的剪力墙的结构形式优先采用,且将剪力墙的墙肢总数减少,也就是在楼层的侧向具有相同刚度时可将剪力墙混凝土的用量大大减少。但是 ,如果建筑物处在较差的地质条件中,那么建筑对于抗震的要求就会随之提高,所以,这就要求尽量避开大的剪力墙结构进行采取措施。例如,若是确定好墙柱之后,跨高比在五米以上,那些框架梁高度英爱采取跨度的十二分之一;另外,建筑楼板的厚度也应该与规定的相吻合。总之,房屋结构设计中的中上部结构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计算分析,这也可以算是一种概念的优化。

(二)房屋结构设计中建筑以及结构协调优化设计分析

再设计的过程中要配合建筑结构以及建筑平面,进而将美观和适用结合起来以实现它设计目标。布置建筑墙柱应该同建筑物中平面功能的要求相满足;为了实现构件的标准化应尽量的统一各个房间的开间进深;而建筑体系在保证尽量简单的同时墙柱应该难以出现错位现象,且截面的面积也不该有太明显的变化发生,也不可以对夹层结构进行设置;在那些应力集中或者是受力复杂的转角地方不要设置楼梯或者电梯,以免造成安全事故。规则且简单是建筑整体的布置中要遵循的原则,并且为了避开扭转效应应该避开让建筑钢心和质心重合在一起。

(三)房屋结构设计中结构以及电气之间调优化设计分析

如果电气管线容易导线形式安装与金属管外部或者楼板以及墙体处,有可能使预制结构施工困难。因此,若管线贯穿了建筑梁在梁预制的时候应该将孔洞提前留下,并且抱着墙体的厚度与梁宽度一样。大部分房屋的建筑内部电梯房具有较多空洞在里面,同时也有较多的预埋构件。所以,在房屋设计时候应该单独计算电梯房应该具有的强度,从而保证设计合理的同时对施工质量的安全进行有效的保障。总之,在对房屋建筑工程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结构设计规范,不仅仅是要了解设计规范中的相关条例,而且要与房屋设计的实际情况向结合,对优化方案进行合理应用。

(四)房屋结构设计中整体优化以及局部优化设计分析

层次性和复杂性这两大类系统性设计特点是所有建筑项目设计中都包含的部分。复杂性主要包括构件选用、材料、结构选型等,层次性主要包括设备安装系统、结构设计系统和建筑设计系统等多个方面,并且每个系统也可以分成多个子系统。进行设计的整个过程若是优化每个子系统,那么实际上将局部之间横向的联系切断。叠加起来的整个工程没有具有最优化的整体。事实上,每一项的设计环节最优化的方案都很多,也就要求再设计的时候要根据每一个阶段的形制进行优化选择,而不是一概而论。在每个阶段的优化选择,确保了建筑工程的质量提高了建筑寿命的同时可以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房屋结构设计中建筑结构优化方法的重要作用

(一)降低投入,提高经济性

建筑结构优化方法在我国现阶段国情与发展趋势来看,主要表现为高层建筑,基于这种情况,减少资金的投入是房屋建筑与时代相符合的一点。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可以全面发挥各种设备的性能,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工程造价,减少资金的投入,为企业赢得最大的效益。据有关数据显示,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后,房屋建筑成本大约可以节省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成本大幅降低,并且各个结构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从而大大提高了其经济性。事实上,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方法有许多特点,如其多学科联合性广、美观性强、实用性强、又有节能环保的优点,便于施工管理等等。

(二)提升建筑的安全性

通过房屋结构的优化设计,对原来方案中的不足缺陷进行弥补,大大提升了建筑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提升了房屋的承受能力,在正常的维护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吗,确保了房屋的安全使用。这种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可靠性,我国现在建筑会出现一些事故,如电梯事故,地震洪水等导致的房屋塌陷等,这些直接导致人们对建筑选择及其谨慎,所以这种可靠性对于建筑及其重要。所以建筑师要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不断创新。

三、小结

本文作者从 多方面分析了房屋结构设计中建筑结构有先设计方法,优化升级房屋建筑,希望可以对建筑业起到作用,并且将更加适宜的物质生存和发展环境提供给民众,最后简单说明了房屋结构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优先方法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对合理性、安全性等的优化,而且对美观性也作出了要求,进一步增强了整个房屋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齐建民;《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科技资迅杂志;2015(11)

[2]张岩;《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现代装饰(理论)杂志;2014(06)

[3]王鹏;《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中国建材科技杂志;2014(08)

篇(2)

【关键词】重组竹;新型建筑材料;抗震性能;结构用胶;木螺栓

重组竹是将竹材小径级材、枝丫材等低质材,经辗搓设备加工为横向不断裂、纵向松散而交错相连的竹束,然后干燥、施胶、组坯、热压而成的一种强度高、规格大、具有天然竹材纹理结构的新型人造竹材板。它突破了传统的切削加工方式,为竹材的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利用途径[1]。随着国内外各方面环境的变化,将重组竹作为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逐渐增多。重组竹作为新型建筑材料具有比较多的优势,但要完全代替传统建筑材料———木材,真正达到“以竹代木”,重组竹亦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以改进。下面就结合笔者近几年从事重组竹材料检测、房屋设计的实践经验,对当前重组竹作为新型建筑材料进行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旨在为重组竹作为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提供一个方向,从而在以后的研究中保持其优势,对其不足加以改进,真正达到“以竹代木”的目标。

1重组竹作为新型建筑材料的优势

1.1轻质高强,力学性能优良

根据吕清芳等人对重组竹基本构件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其保证率大于等于95%的重组竹柱极限抗压强度和弹性极限抗压强度分别达到53.0MPa、34.3MPa;保证率大于等于95%的重组竹梁的弯曲抗拉强度达到36.8MPa[2]。根据魏洋等人的研究,竹材本身的抗拉强度可达150MPa,弹性模量达10GPa[3]。而重组竹根据工艺不同,密度略有差别,一般在8~10kN/m3之间。重组竹材料分项系数考虑介于钢材与混凝土之间,取1.25,则重组竹抗压强度为27.4MPa,抗弯强度为29.4MPa;按照弹性模量10GPa相同,选取性能较佳的TC17木材东北落叶松,则抗弯强度设计值17MPa,顺纹抗压强度设计值15MPa[4],密度6~7kN/m3[5];钢材选用厚度不大于16mm的Q235钢,混凝土选用C25,具体强度参数分别按照《钢结构设计规范》[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取值,密度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5]取值。将重组竹与东北落叶松、Q235钢材及C25混凝土进行分析比较,具体见表1所示。在建造同样一栋多层建筑,使用荷载相同的情况下,若采用重组竹作为结构材,其重量最轻;由于其重量最轻,故在地震作用下,吸收的地震力也最小,截面尺寸在不考虑构造要求的情况下亦可更小,从而建筑的总体重量更小。说明采用重组竹作为结构材建造房屋,其结构比较合理,更加节省资源。

1.2弹塑性、韧性好,抗震性能优异

由GB50005-2003(2005年版)《木结构设计规范》表4.2.7可知,楼板梁和格栅的挠度限值为1/250;重组竹作为受弯构件在破坏前弹性变形较大,接近破坏时有较小的塑性区,破坏时挠度达到l/36以上,说明重组竹受弯构件的设计应主要由刚度控制,与钢材类似[2]。将重组竹用作3000mm跨楼板梁或格栅时,则其破坏之前有80mm左右变形,比较明显,属于塑性破坏,危害较小。重组竹作为受压构件,同样破坏之前存在较大弹性变形,接近破坏时有较小的塑性区。另外,若在重组竹柱破坏后对其进行卸荷,80%以上的变形能够得到恢复,材料的延性、耗能能力较好,震后残余变形较小[2]。作为多次超静定结构的房屋,在地震作用下,若局部一些构件因破坏而退出工作,在较大变形下与整体建筑脱离,则整个房屋不会形成连续破坏,反而由于局部构件的脱离,其余构件的安全系数反而有所提高。这些均说明了重组竹具有优异的抗震性能。重组竹作为有机竹材的加工产物,具有大量的纤维,在冲击荷载作用下不易发生脆性断裂,韧性较好。

1.3资源丰富,伐后可再生,废弃后可降解

竹子是我国的第二森林资源,竹材产量约占木材l/10,约占世界竹产量的l/3。其生长周期短,4a以上毛竹或3a生丛生竹即可满足使用要求。同时竹材具有较强的伐后再生能力,只要管理科学合理,一次造林可多次采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8]。竹材资源丰富且集中,易于收集与贮运,具有投资少、上马快、产量质量绝不逊色于木材的特点。重组竹作为竹材的加工产物,具有90%以上的高利用率[8]。我国为森林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特别是国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后,长江、黄河上中游禁止和限制砍伐木材,每年木材供需缺口达6000×104m3。竹结构房屋的产量仅占木结构房屋的2%,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若房屋废弃后,重组竹材料可以自然降解,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负面影响[9]。

1.4固碳能力强,能耗低

[9]竹材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改善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就减排而言,竹林比其他树种的森林可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具有超强的固碳能力。在加工过程中竹材能耗低,建造同样面积的建筑,竹材的能耗是木材的1/3、钢筋混凝土的1/8、钢材的1/50。

1.5构件工厂预制,工业化程度高,易于更换

目前重组竹建筑一般是在工厂将竹材制成各种重组竹构件,在工厂进行预拼装,满足要求后,通过运输设备将各种重组竹构件运输至现场;在施工现场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利用起重设备进行起吊并临时固定,用各种仪器进行检测矫正,最后作最终固定。这种类型建筑的安装周期短,所需人员少,与我国老年化的社会结构相吻合,满足工业化生产、工业化施工的需要,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重组竹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构件间的连接大多采用榫接和螺栓连接,所以重组竹构件在后期使用过程中易于更换。

1.6可利用不同材料形成组合构件,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重组竹本身为小径竹材、枝丫材经一定的工艺压制而成,故在压制之前,可以在小径竹材、枝丫材之间掺入一定量的外加剂,如碳纤维、钢丝、钢渣等,从而改善重组竹的性能。在竹板之间设置钢板,利用高强结构胶进行热压或冷压使其全界面粘合,形成基本钢竹组合板,再将多个钢竹组合板进行定位,施胶热压或冷压全界面粘合成各种胶结组合型材[8],如H形截面、箱形截面等。根据不同的结构构件受力特点,采用不同的截面形式,使建筑更加安全可靠,材料的使用更加合理。在墙体的墙骨柱或楼面的格栅之间,可以根据需要填充各种保温隔热、隔声和防潮防水材料,或布设各种管线,从而提高墙体和楼面的使用性和适用性,使建筑更加耐久、美观。

1.7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国内外发展趋势相吻合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加强,竹子的培育与加工已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了《2003年~2010年全国竹林基地建设规划》[10],明确了用15a的时间改造和新建竹林基地120×104ha,使集约经营竹料面积不断增加,单位面积竹林产量不断提高,竹材的利用领域拓宽,竹材的加工利用向工业化利用,精深加工,全竹利用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重组竹由于具有以上多个优点,特别是具有90%以上的高利用率,这正好符合了国家的发展方向,与钢筋混凝土建筑等所形成的建筑垃圾形成鲜明对比,为重组竹作为新型建筑材料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环境和平台。

2重组竹作为新型建筑材料的不足

重组竹作为新型建筑材料具有以上多个优点,但要完全代替传统建筑材料———木材,真正达到“以竹代木”,重组竹亦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以改进或优化。

2.1加工压制设备较难满足

现行大截面结构材的要求,材料耐久性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重组竹的压制成型工艺分为普通热压、高频热压和冷压3种成型工艺[11]。普通热压工艺压制的构件一般厚度不超过50mm,高频热压目前还属于初试阶段。重组竹作为结构材,其截面要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的多方面要求,截面一般较大,目前普通热压、高频热压较难满足大截面的要求,使用较多的是冷压工艺。冷压与热压、碳化后热压相比,冷压的尺寸稳定性,但使用时的抗弯弹性模量和抗压模量最差[12],耐久性最为不好。重组竹作为结构材,在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对其外露构件的处理,防止长期积水等现象产生。另外,对重组竹耐久性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设计使用年限25a、50a及以上的建筑,重组竹能否保持其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性能不变或变化较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各方面的研究还未能将重组竹的耐久性与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进行一一对应。

2.2结构用胶的合理选择

目前,重组竹材料的加工工艺一般为竹材截断开片软化去青分片拉丝疏解高温干燥(碳化)常温定性施胶预干选丝组坯冷压或热压成型固化脱膜。其中胶的使用非常重要,它不仅影响到竹材之间的整体性,而且对于重组竹的后期使用亦有很大影响,胶的耐久性、高温稳定性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目前国内使用比较普遍的胶有酚醛胶、三聚氰胺树脂胶和脲醛树脂胶等。因酚醛胶耐久性好,故使用较多。但它们都含有一定量的甲醛和苯。我国规定达到E1级环保标准的材料方可用于室内,而E1级环保标准仅要求0.5mg/L<甲醛含量≤1.5mg/L,对苯的提及较少。国外一些胶的性能较好,但是价格较高。如何合理选择胶的种类进行施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3木螺栓在重组竹中的握钉力及重组竹耐火性还有待进

一步研究目前,我国对木螺丝在木材中的握钉力研究较多,但是重组竹与木材的结构不同,相关数据并不能通过,对木螺丝在重组竹中的握钉力研究还较少。重组竹作为竹材和各种胶的组合物,木材、胶合板防火剂对其是否适用、高压浸渍对重组竹的性能又有何影响、防火处理后能否达到建筑耐火等级对其的要求等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

2.4国内的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工程实例亦较少

《木结构设计规范》[4]规定轻型木结构体系最大可适用于三层民用建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3]规定木柱木屋架和穿斗木构架房屋,6~8度时不宜超过2层,总高度不宜超过6m;9度时宜建单层,高度不应超过3.3m;木柱木梁房屋宜建单层,高度不宜超过3m。目前,重组竹结构还处于研究阶段,国内的一些理论研究还比较少,对重组竹进行材料检测、房屋结构设计和施工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因此工程实例更加稀少。目前仅湖南[9]、南京[1]、浙江安吉、浙江桐庐、上海、湖北等地已经建造了一些重组竹结构建筑,其中湖北重组竹结构建筑为纵横向跨度9m、建筑面积1361.52m2、两层框架结构公共建筑、底层层高7m、二层层高6m为当中较大者。就层数而言,可以满足“以竹代木”的要求;但工程实例太少,要想进行大面积推广,必然还须有一定比例的工程实例对相关理论研究结果做切实有效的检验。

2.5无相关的规范标准和结构设计分析软件

健全的规范标准是保证建筑质量的必备条件。目前国内的一些重组竹结构房屋在进行设计时,绝大多数是参照国内的设计规范标准,如《木结构设计规范》[4]《钢结构设计规范》[6]等;对重组竹结构房屋进行施工则大多数参照《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14]和《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及验收规范》[15],但相关设计施工规范标准是否完全适用于重组竹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样一栋建筑,参照多个不同规范标准的不确定条文进行设计施工,也会给重组竹结构的设计施工带来一定困难,使重组竹的大力推广产生一定的阻碍。目前,国内无通过论证的对于重组竹乃至木结构进行结构建模、设计分析的软件,也给重组竹的大力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重组竹要想大力推广,重组竹建造的房屋就必然需要合法,拥有国家规定的产权,避免小产权现象;而想要拥有产权,在设计的时候就须满足国家现行规范标准要求,要能够通过国家规定的审图部门的图纸审查。因无通过论证的对于重组竹乃至木结构进行结构建模、设计分析的软件,故想要通过图纸审查,有很多工作量需要人工手算,这在计算机普及、生活节奏较高的今天,对于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有一定的难度。而对于图纸审查人员来说,因国家无相关规范标准可寻,更加无法进行图纸审查。

3结束语

重组竹的强重比为2.74~2.94之间,略高于普通钢材,比木材和混凝土大。重组竹具有轻质高强,力学性能优良;弹塑性、韧性好,抗震性能优异;资源丰富,伐后可再生,废弃后可降解;固碳能力强,能耗低;构件工厂预制,工业化程度高,易于更换;可利用不同材料形成组合构件,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等优势,并且发展重组竹作为新型建筑材料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国内外发展趋势相吻合,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只要克服重组竹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重组竹作为新型建筑材料必然有其广阔的前景,真正全面的“以竹代木”也必然可以实现。

作者:束必清 肖忠平 姚 振 吴钟瑞 张苏俊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琴,华锡奇,戚连忠.重组竹发展前景展望[J].竹子研究汇刊,2001(1):76-80.

[2]吕清芳,魏洋,张齐生,等.新型竹质工程材料抗震房屋基本构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技术与应用,2008(11):1-5.

[3]魏洋,张齐生,蒋身学,等.现代竹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及其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前景[J].建筑技术,2011(5):390-393.

[4]GB50005-2003木结构设计规范(2005年版)[S].[5]GB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6]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S].[7]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8]单炜,李玉顺.竹材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森林工程,2008(2):62-65.

[9]李霞镇,钟永,任海青.现代竹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木材加工机械,2011(6):44-47.

[10]国家林业局.2003年-2010年全国竹林基地建设规划[R].北京:国家林业局,2002.

[11]蒋身学,张齐生,傅方四,等.竹材重组竹高频加热胶合成型机研制及应用[J].林业科技开发,2011(3):109-111.

[12]黄小真,蒋身学,张齐生.3种竹材重组竹耐老化性能比价[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2):55-57.

篇(3)

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是市政建设基础工程,也展现出城市形象和文明程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城市无障碍建设的研究进行梳理,国外研究无障碍设施的实践进行归纳,国内研究从城市公共建筑、城市交通及城市居住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为后人研究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提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

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综述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2902

无障碍设施是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群体的社会成员使用的设施。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反映着其城市形象和文明程度。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研究较多,本文便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研究更多的关注其实践性和适用性。无障碍设施建设不仅指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的设施,还有居住区及住宅的无障碍建设,其中Rabiul Ahasan;Donna Campbell;Alan Salmoni;John Lewko(2001)通过对房屋设计及建造过程进行分析,认为用户的需求分析是在为残疾人及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进行房屋设计时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对这些人来说具有人性化的设计和开发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Nobuyuki MINO;Masumi ASADA(2012)通过GIS空间技术来分析日本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得知各个区域中的轮椅的畅通程度不同,区域间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缺乏衔接。城市在未来的区域规划中,需要有比较全面的设计标准,以减少区域间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差异。Hazreena Hussein;Naziaty Mohd Yaacob(2012)研究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律规范在马来西亚的实施效果,认为马来西亚在亚太地区虽然一直致力于维护残疾人的参与权与平等权,但立法方面的空白仍然是制约马来西亚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原因,认为要加强无障碍环境立法,无障碍设计的基础是研究残疾人的需求发展状况。Nahid Bayat Bodaghi and A.N. Zainab(2013)以图书馆为例对城市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施进行研究,对建筑师、专家和残疾人用户使用公共图书馆无障碍设施情况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残疾人用户和建筑师的观点相似。53.8%的调查者认为图书馆没有提供坡道和63%认为没有为残疾人设置专属空间,城市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施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从上述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关于城市无障碍设施的研究善于采用新思路新方法,如无障碍设计中的换位思考的方法及日本运用GIS考量城市无障碍设施情况,同时注重城市无障碍的使用状况,更多的站在残疾人、老年人等使用者立场进行考虑,设计注重科学性和人性化。

2国内研究现状

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包括城市道路、居住区、房屋建筑等方面的内容。笔者针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无障碍设施的研究进行分类归纳,认为可以从城市公共建筑、城市交通及城市居住环境三方面进行城市无障碍设施现状研究

2.1侧重于城市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施研究

城市公共建筑包括广场、公园、医院、公共图书馆等,研究城市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建设,对于提高残疾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保持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晶(2014)认为公园类公共场所的设计要在景观的绿化设计及细致的内部构造方面注重无障碍设施与整体的设计美感,使残疾人、老年人等人群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魏锋(2014)认为医院是一个区域的医疗中心,城市中大部分医院设计及建造时间较早,无障碍设施陈旧且设计规划不科学,医务人员需要用优质的服务来弥补不足,同时医院的新建与改造要避免重复投入,注重一体化设计。张竹赢(2014)通过研究高校图书馆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认为国内各个高校图书馆无障碍设施严重短缺,高校图书馆应树立无障碍设施建设理念,关注残疾师生,积极新建、改造无障碍设施。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公共建筑不仅方便普通人,更需要满足残疾人和老年人等需求,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要避免资源过度浪费和重复建造,更要注重一体化、通用性设计,使残疾人等人群公平、平等的使用公共场所和公共资源。

2.2侧重于城市交通无障碍设施的研究

城市交通无障碍设施方便了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出行、工作、学习,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宋敏(2014)针对市政道路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分析,认为无障碍设施使用频率低更多的是因为社会造成的障碍,可以对无障碍设施进行改进来鼓励残疾人出行,如盲道的砖块设计可以加入特殊信息,坡道使用鲜亮颜色警戒,无障碍标识要简洁明了。轨道交通是大、中城市市民的出门首选,大、中城市轨道交通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对现在全国轨道交通建设浪潮提供了建设经验。潘海啸,邹为,赵婷,张仰斐等(2013)通过对上海轨道交通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研究,认为城市轨道无障碍设施建设首要进行通用设计,然后将服务对象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群体需求进行设计和建设,设计要遵循最优先、最便捷及人性化设计。张晓春,张云龙,孙超,徐建闽等(2014)研究深圳市公共交通无障碍建设,认为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对无障碍公交车和出粗车投入不足,常规公交车和出租车不能满足残疾人出行要求,城市交通要采用先进理念优化公共交通系统。综上,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社会对无障碍设施要加大投入,无障碍设施设计和建设中要注重通用性和便捷性,从残疾人、老年人的角度设计和施工,使无障碍设施建设更具有适用性。

2.3侧重于城市居住环境无障碍设施建设研究

住宅是人的栖身之所,对于残疾人和老年人来说,在家中生活的时间相对较多,因此研究居住环境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意义重大。我国学者对住宅无障碍建设研究较多,但基本都是从设计方便予以考虑的。韩宇,侯奕屹,曲延瑞等(2013)研究了高层住宅无障碍设施建设,城市中住宅趋向于高层化,在高层住宅的门、窗、楼梯之间都需要安装无障碍设施,最重要的是发生危险和紧急情况时,急救性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张少伟、宋岭(2014)认为要建立住宅无障碍技术框架体系、指标体系和设计措施,然后根据不同住户的特殊要求设计精细化住宅。王悦,于钦波(2014)认为住宅无障碍设施不能只考虑住宅,居住小区的无障碍设施也要做好衔接工作。此外在设计时要注重通用化设计,既满足特殊群体需求,又方便普通人群使用。通过以上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针对住宅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过多的集中于设计层面,而忽视与无障碍设施管理和残疾人、老年人精神状态相联系,需要针对残疾人、老年人等加强指导宣传,鼓励其使用无障碍设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3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研究侧重于设计、管理及无障碍建设的内容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对无障碍设施的研究可以从对残疾人、老年人等使用群体来进行研究,如从新残疾人观和老龄化背景下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可能会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发展产生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Rabiul Ahasan,Donna Campbell,Alan Salmoni,John Lewko.Ergonomics of Living Environment for the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J].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 and Applied Human Science,2011,20(3):175185.

[2]Nobuyuki MINO,Masumi ASADA.Spatial Analysis of Barrierfree Environment U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2,66(5):877882.

[3]Hazreena Hussein,Naziaty Mohd Yaacob.Development of Accessible Design in Malaysia[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8(19):121133.

[4]Nahid Bayat Bodaghi,A.N.Zainab.Accessibility and facilities for the disabled in public and university library buildings in Iran[J].Information Development,2013,29(3):241250.

[5]王晶.公园无障碍设施设计与研究[J].艺术科技,2014,(12):133.

[6]魏锋.县市级医院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探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6):213214.

[7]张竹赢.高校图书馆无障碍建筑环境研究[J].晋图学刊,2014,(2):810

[8]宋敏.市政道路设计中的无障碍设计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5):79.

[9]潘海啸,邹为,赵婷,等.上海轨道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再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3,(2):7076.

[10]张晓春,张云龙,孙超等.深圳市公共交通无障碍体系规划探索与实践[J].公路,2014,(6):165171.

[11]韩宇,侯奕屹,曲延瑞.居家养老模式下的高层住宅无障碍设施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4):5051.

篇(4)

摘要: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阐述了发展绿色建筑的概念,分析了当前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介绍了绿色建筑在保障房性住房中应用的特点,对保障性住房中能更好地运用绿色建筑作出了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 :绿色建筑 保障房 可持续发展 节约高效

据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建筑物所产生的能源消耗约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40%,而其中又主要来源于建筑过程中所产生的消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虽然认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绿色建筑在实际实施中遇到重重阻碍,提高绿色建筑在建筑物中的应用实则任重而道远。

绿色建筑的推行需要借助政府及广大社会资源的作用,在有政府政策支持的保障房中推行绿色建筑将会减少阻力,绿色建筑也将借助保障房这个推广平台提高在建筑行业中的影响力,最终受益于整个社会。

一、保障房以及绿色建筑相关内容分析

1.保障房建设现状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向社会上中低收入困难家庭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房屋价格和住房面积的房屋,具体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等。

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保障房建设应立足于保障中低收入者的基本住房需求、引导公众的合理消费。规划到“十二五”期末,保障房的覆盖面人口达到城市人口20%,大约需要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

2.绿色建筑的理论与实务

(1)绿色建筑概念。根据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定义,绿色建筑就是指在建筑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绿色建筑的实际运用。保障房建设绿色理念与传统的建筑理念有着很大的区别,绿色建筑理念是在满足基本的住房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贯彻了节约、环保和可持续的原则。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念对保障房进行设计,从而建造一个适用、高效、环保的综合性住房。

(3)绿色建筑在应用中的意义。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80%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在每年建成的房屋中,而在已有的建筑中,95%以上则是高耗能建筑,能源利用率竟为33%,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建筑水平。从绿色建筑的设计来有效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来说有很大的可实施空间。

3.绿色建筑与保障房关系

(1)保障房是推广绿色建筑的平台。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建筑面积的迅速扩张和城市人口的井喷式增长,中央政府考虑保障房的大力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住房压力,“十二五”规划期间的3600套保障房政策中50%以上的项目将由政府提供保障房建设。

(2)绿色建筑是保障房建设的保障。保障房大力被推进的另一方面是给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带来众多的负面影响,每年建成的80%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增大了我国节能减排的能源负担。若能在现有房屋中倡导节能减排的绿色理念,建设绿色建筑将会成为住房建设的一大亮点。在以政府为主的保障房项目中实施绿色建筑将有力践行节能减排的口号。

(3)在当前建筑中推广绿色建筑成为典范。政府若能在倡导绿色建筑理念的基础上,对于保障房建筑贯彻实施绿色建筑的决心做出实践,让大部分中低收入困难家庭及其相关群体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住上优质环保的住宅,这将会为众多的商品房建设作出表率,促进商品房的开发商能够积极主动地在商品房建设中贯彻绿色理念。房屋的建设在整个建筑中占绝大多数比例,保障房和商品房若能实施绿色建筑也就意味着整个建筑行业能源消耗的大幅度降低。资料显示,在“十二五”期间,即有计划将新建至少10亿平方米的绿色建筑,到2020年建筑面积的30%以上是绿色建筑。

二、绿色建筑在保障房中的应用现状与分析

1.保障房建设中实施绿色建筑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绿色建筑理念下的保障房建设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绿色建筑在总的建筑住房中比例仅有5%,还拥有广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河南省在政府投资的建筑及保障房项目中率先进行绿色建筑的实施设点。同年,上海市实施保障房建设中绿色建筑占10%。

绿色建筑的实施效果甚微,可以发现绿色建筑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要在市场上开始推广新的绿色技术,进入市场之初由于应用少、产业链不完整,导致绿色技术在实施时单价成本过高。考虑到成本因素,很少的建筑商会对这一技术进行采纳,所以绿色技术的市场根本无法推广开来。市场占有率越少,绿色产品的单价价格越高,越无法普遍实施。

2.绿色建筑在保障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绿色建筑设计技术不成熟。主要表现为绿色建筑设计后所达到的节能效果与设想的还有一段距离,收效甚微;另一个主要表现是实施绿色建筑设计为建筑带来过高的成本,更加使得绿色建筑设计无法在目前真正推广起来。

(2)民众绿色观念意识淡薄。地方政府保障房建设的相关负责人仅仅把绿色建筑理念留在口头,开发商则是在建筑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大多数的购房者或租赁户考虑到的也只是住房的价格质量,若住房能够在后续的使用中节能对这批住户的吸引力并不太大。

(3)配套法律监督制约措施不够完善。绿色保障房在房屋设计、操作施工、项目验收、组织评价上的评价标准更为严苛。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出台来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进行统一,仅停留在倡导阶段而没有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下为更多唯利是图的绿色建筑开发商滋生了逃避责任的温床。

三、保障房建设中实施绿色建筑的建议

1.提高绿色建筑技术水平

现阶段绿色建筑之所以还没能在社会广泛推广开来的根本原因是绿色建筑的实施水平不够成熟,单价成本高,社会效益收效甚微。相关的财政机构应该加大科研人员研究的财政拨款力度,学习成果、广泛试验、吸取经验、改善技术,力争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材料上降低成本,增加效果。

2.增强绿色建筑的效用功能

(1)扩展建筑的外部功能。保障房小区外部功能的扩展主要体现在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尽可能地完善相应地配套设施、促进小区的关系交往和满足住户的人际关系发展需求。利用已有的空地分散布置和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减少占地也能方便社区居民的娱乐需求。在小区之间的小道上修建可供休憩的长椅,并在空地上尽可能多地进行美化。

(2)美化住房的环境。美化住房的环境除了有居民的良好卫生意识之外也要有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制约。相关部门定期进行公共娱乐休闲设施的检查修缮,组织人员整理居民卫生垃圾,合理规划垃圾安置点的位置,在空地上种植可供观赏的花花草草。

3.倡导绿色建筑理念

保障房绿色建筑的相关人员若能使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当代绿色建筑的推广。绿色理念的推广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进行自上而下地倡导,也需要相关传播媒介的宣传。

4.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1)政府增加绿色建筑的相关财政资金。财政资金的注入将会升级科研设备从而刺激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资金的欠缺也是导致保障房没能在各个方面达到商品房标准的一大原因,财政资金的注入也是使得保障房绿色建筑落实的根本保证。

(2)实施相关法律政策。在保障房建筑的具体实施上,仅依靠道德控制和不具有法律约束的条文对那些铤而走险以谋求不法收入的相关人员来说威慑力并不大。政府能够出台相关强制性具有威慑力的行政措施和相应的违法处罚措施将会对保障房绿色建筑的相关人员具有实质性的行为约束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不断地发展,可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保障房绿色建筑将成为保障房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并将逐步带动整个建筑走向绿色节能,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体现,并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慧娟.保障房建设实施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李晓燕.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分析[J].科学导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