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4: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部分人认为改革之后的新教材虽然知识结构覆盖面比较广,但是知识的容量却不如以前。如果将地理教材比喻成大海,那么阅读材料就是这大海中的小岛,虽然,“大海”与“小岛”看起来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可实质上却有丝丝缕缕的联系。
从阅读材料的内容上看,多是学生在生活中不曾涉及过的,具有新鲜感,所以很容易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高中地理新教材编者的出发点来看,阅读材料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这对于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不可否认,高中地理教材正文是地理知识的整体骨架,是学生在脑海中构成地理知识框架的参照物,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其地位不可被颠覆。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正文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阅读材料自身潜在的价值。
有些学者认为:“既然阅读材料不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内容,那么就没必要占用课堂的时间,让同学课后阅读不是更好。”如果依照其所说的来实行的话,学生必定在潜意识里排斥这些阅读材
料。他们会认为教材上这些材料阅读是一种摆设、一种花架子,从而导致这些“地理知识精髓”虚掷于地,岂不遗憾?其实,在地理教材中,阅读材料是对正文系统化知识的具体论证及分析,在拓宽学生地理知识面的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教材正文知识的理解、掌握。
二、高中地理阅读材料的教学策略分析
正所谓“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对于不同类别的阅读材料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割裂事情的本质,要依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下面就针对高中地理阅读材料来具体分析其教学策略。
1.联系正文,取其精华
阅读材料与正文的关系密不可分,它可以作为正文的典型资料,在教学中可起到辅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阅读材料的教学中要有所偏重,使其向教材正文靠拢,充分发挥其作为辅助资料的功能。具体一点说,就是要求教师针对教材的知识结构,有目的地对阅读材料进行提炼,然后,引导学生更好地吸纳知识。
2.分工阅读,满足所需
我们常说“大自然中的每一片树叶都有各自的脉搏”,对于学生的禀性、爱好来说也是如此,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材料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遵照每一个同学自身发展的特点,建立起选择性、多样性于一体的高中地理课程,从而使他们的特长不断趋于完善,更自信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作为材料,它对学生眼界的开阔、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智力的发展尤为重要。可是,这些材料涉及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甚远,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补充一些新的材料来加以说明。
高中地理教材的理论性比较强,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朵被抽干了汁液的花,少了些许婀娜,却多了几分枯槁。这就使得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减半,教师空泛的讲解,也往往会使教学事倍功半。这就需要我们将目光转移到阅读材料上,阅读材料是教材正文的血肉,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实际;实践活动;创新方法
高中地理是在学生已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奥秘,揭开日常生活现象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地表形态、自然灾害等内容,它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进步,新课标提出了“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这既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使理论结合实际,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
一、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熟悉的、了解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其中,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将生活现象和教材知识相结合,需要注意几个基本要点;第一,教师本身应该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具备足够的认识,能够深入、细致、准确地剖析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其能够形成深刻的认识。第二,教师需对教材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尤其是切合考试重点的相关知识,教师更应深入分析历年高考试题的出题趋势,对教材知识进行拆解和重组,使其与生活现象形成统一。第三,结合教材知识和生活现象,既可以把生活现象作为载体,在其中融入教材知识,也可以把教材知识作为脉络,用生活现象充实教材知识。
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地理学习效果。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需要按照合理的形式进行:首先,应合理选择实践项目。实践项目的选择既要切合教学的重点,又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其次,合理设计实践方案。实践活动在正式展开之前应设计完善的方案,以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设计方案需根据对应的实践项目、人员组织、实践重点等环节进行。最后,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工作。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实际环境展_地理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确保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实践中。
例如,在教“地球自转”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地球自转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地球自转现象的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凭借调查所得到的各类现象,对地球自转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比如昼夜更替、地区时差、物体偏移等现象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三、地理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地理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知识,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应试型学生,而应多给学生提供发言、思考的机会,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地理工具。在地理课程中,看图能力是每名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在以后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能力,教师应教授学生看图的重点、技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地图。
例如,在教“中国地形分布”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地形分布意识,在做题时或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际的地形图,可以让学生清晰、直观地认识到三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其分界线所穿越的地区;还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形成一定认识,如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等基本规律。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利用地形图引导学生发言、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地理教学的活动中,以此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四、突出高中地理学科特点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地理学科仍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如地域性、综合性、实用性。高中地理知识中既有世界地理也有中国地理。从整体上看,世界地理有一些共同发展规律,可以普遍适用于各个方面;但从细处分,不同地域环境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地理特点,这时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要重点分析其差异性。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联系实际,突出相关地理知识的特点,以此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比如,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铁矿储量巨大,产量连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澳大利亚也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其对应特点就是养羊业十分发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实际,突出这些特点。
一、教学中要围绕地理课的内容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在地理课标中,有很多教学目标都要求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知识点。例如在初一、初二的区域地理部分,都是在讲述某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对于学生来说,看到万花筒似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点,根本不知道如何理出头绪,更不用说归纳了,为把学习地理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具备分析、归纳地理特点的能力,在最初学生接触区域地理这部分内容时,通过下面几个步骤,给学生上了这样一节区域地理学习方法课:
1、导入新课时,先出示知识框架,告诉学生地理特点中所包含的内容:
地理特点:自然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地势、气候、河流、资源等等)
人文地理(人口、民族、文化、历史、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等)
2、根据上面的知识框架,理清教材编排的程序,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认识教材是怎样先自然、后人文,自然和人文地理部分又是如何利用图片和位置内容体现所包含的要素内容,从而让学生对整册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归纳总结本书的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3、结合教材的某个知识点,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中所包含的主要要素进行归纳和分析。例如对位置和范围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时,抓住亚洲的位置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一个国家和地区位置,同时围绕经纬度、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总之范围应从包含的国家、地区、边界等来考虑。
二、帮助学生利用地图寻找地理学习的窍门
地理是一门区域性极强的学科,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而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就离不开对地图的学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就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地图的好习惯。1、教师要尽量做到每节课都能绘制准确的版图,版画,以地理学科的扎实基本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绘制简单的地图的兴趣和欲望。把复杂的文中内容尽可能转化成简单的图画,把具体的地点落实在图上,引导学生去读图,析图、归纳问题,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利用地图的好处。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理图像和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地理问题。3、指导学生读图的同时进行分析。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的种类地图,找出图中主要地理事物,并帮助学生解决图中“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同时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的联系,深入了解地图的含义及反映的基本原理,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4、指导学生绘图。把绘图技巧教给学生,让学生多练习,并通过绘图、填充图册、勾画简单的地理轮廓,养成绘图的习惯。5、指导学生利用地图记忆知识点。通过利用空白图按要求进行填图,把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转化成图像内容,并创设心理地图去记忆知识点,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的文字内容形象化,对学生的空间思维的能力提高大有好处。
三、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学习地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关键词】创新素质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地理科学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教学方法科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说明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科学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以下是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几点构建策略。
1 激发和培养创新意识
1.1 构建师生情感共鸣的和谐性的教学情境。如果在课堂上充满“和谐的情感、心灵的沟通”,那么学生也就能够感受有趣的课堂,能够感受教师的关爱,学生也就会产生尊师情感和爱学的热情。如果能达到这一点,地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会得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激发。例如,在学习“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和保护”、“日照图、气候、洋流”思维难度大抽象的内容教学时,地理教师需要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同学、老师不同的意见,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宽容对待学生的幼稚和错误,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提倡使用鼓励和激励学生的语句,禁用有损学生人格的语言。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用理解的微笑、耐心的态度来化解学生的焦虑;当学生破解难题时,教师应该用嘉奖的眼神、真心的祝贺来焕发学生上进的动力。
1.2 构建学生质疑析疑的问题性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应该紧紧围绕地理问题的解决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质疑、问题的讨论、问题的探究中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例如,“土壤”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可围绕土壤的组成一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组成成分,引导学生生动地质疑和析疑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成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是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在这种递进形式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和析疑过程中,在这种围绕问题的解决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对气候知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也就能够得到培养和训练,创新意识也得到提高。
1.3 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开启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及时地抓住认知兴趣这个时机,向学生提问学习地理科学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地理科学知识的魅力,同时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
2 挖掘教材,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关于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的解释,或者解决这些问题的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加强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 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求异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思维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标新立异的思维活动,它是创造发明的动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的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材中,可作为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素材很多。
2.2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坚信自己的探究能力,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探究,产生尽可能多、新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例如:“如何解决世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等,通过这类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十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3 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且是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摒弃被动接受式学习,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性训练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乐于探究,在探究和质疑、讨论、交流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独立中思考,在探索中创新。在地理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空,才有可能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思考,教学也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时,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展示案例,明确农业区位选择的目的;第二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掌握农业区位方法;第三步,剖析案例,明确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第四步,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充分理解区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五步,结合典型试题,让学生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从中熟悉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与自己争论,构建学生自主参与的体验性教学情境,学生就容易养成科学的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3.2 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互动学习、讨论创新。由于每个学生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差异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通过小组的讨论、倾听在交流中准确理解他人的观点,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己分析、判断、处理相关地理信息,主动探索地理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发现或见解,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想象和思维的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时代赋予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广大的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必须着眼未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情境,采用新观点、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努力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立新《中学地理参考》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地理;应用研究
在引导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时,教师一定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地理教学变得多样化、多元化。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中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着错误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教师们没有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一味的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久而久之必定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对此,相关教师一定要对探究式教学有所认识,明确地认识到探究式教学的优势与作用,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该种教学体系。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地理属于偏理性的科目,其中会涉及到计算等内容。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必定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如今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如果长期下去,必定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如此恶性循环之下,失去兴趣的学生自然会对地理学科望而却步。很多学生认为地理知识需要记忆和背诵很多内容,所以总是怀有厌倦的情绪,对地理没有任何兴趣,为了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教师完全可以将地理课设置成一种趣味性的课堂,将地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文化随处可见。2.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师通常会以书本为依据来开展教学,很少会涉及课外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束缚,思想会固步自封。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并不适用于现代化的教学体系。如今社会需要创新式人才,企业需要多元化人才。所以教师要注重创新式的教学理念,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打破传统式地理教学模式迫在眉睫。3.地理学科本身存在的问题。地理教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与其他的科目相比,地理学科存在着抽象的特点。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就要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不能枯燥地讲解知识点,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教师要懂得巧妙地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到地理教学特有的魅力。将生活与地理教学建立密切联系,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时事热点材料;应用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材不能被当做教学的“圣经”。我们生活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固守一本地理教材进行死板地、机械地教学变得不合时宜。而时事热点材料时代性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积极引入时事热点材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一、时事热点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意义
(一)课前导入时事热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在这几分钟的时间中,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导入语如果平淡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激发不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不了学生参与新课的热情。这堂课也将平淡无味,效果欠佳。因此,教师应当在这段时间迅速创设教学情境,以生动形象的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为这一节课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时事材料具有真实可信、形象具体、时代性强、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优点,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时事热点材料的优势进行恰当导入,能迅速引领学生带着好奇心和兴趣参与课堂。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选修六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节时,为调动学生的对自然资源学习的兴趣,可以引入2014年4月22日的“世界气球日”这个热点。教师可以这样导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为了庆贺地球母亲的生日,国际和国内都对此作出了重大宣传,相信同学们打开电视一定有所目睹。同学们注意到今年,2014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了吗?那就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为了庆贺地球母亲的节日,我们是不是也要和全世界人民一起了解与学习今年的节日主题――国土资源呢?好,让我们紧跟时代潮流,一起走进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节。”
(二)课堂教学中探究时事热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地理这门学科具有抽象性、时空跨越性等特点,对于文科生来说,要深入理解具有一定难度。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选修2关于《海洋概述》《海岸与海底地形》两个章节时,高中生由于活动范围的局限性、居住环境的限制,他们可能从未见过大海,也就很难理解关于海洋的复杂知识。教师在讲授这一章时,可以以2014年韩国发生的令人悲痛的“4・16客轮沉没事故”为知识背景,结合课本知识和新闻的信息分析海洋的相关知识与这一起客轮沉没事故发生的原因。除此之外,这种方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同学们产生同情客船乘客的感情。
(三)课后练习时事热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学生减负。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布置作业时,往往是安排地理练习册的内容。这些内容枯燥、知识性强、理论性强,因此学生虽然经过练习,但学习效果不佳,往往停留在理论知识的阶段,不能举一反三,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与人们息息相关,学生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不是机械地掌握纯理论知识,而是应当学以致用,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做到举一反三。因此在练习题的设置上,教师也应当选取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时事热点,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例如,教师在对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设置练习题时,可以与2014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密切结合。如,在最近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三集《时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南北地理环境差异极大,“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是真实写照,那么请问从塞北到江南地域分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再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南方美丽的梯田和水稻种植的过程,那么请问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你了解哪些?这种利用热点材料布置习题的方式容易调动兴趣,理论联系实际。
二、进一步提高利于时事热点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措施
(一)增强学生关心时事热点的意识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时事热点的引入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但这个过程的顺利开展要以学生了解并熟悉时事热点为前提。学生本身并不了解相关新闻,这种引入起不到让学生积极配合参与课堂的效果,学生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热点的意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了解时事热点,在课堂中能紧跟教师思路。另外,久而久之,学生还能养成自己在热点中发现问题的习惯,自觉主动地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这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提高教师利用时事热点教学的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导,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学生的作用。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关心时事热点的意识,这为活跃课堂、丰富课堂内容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培养自己筛选时事热点的能力,选择有针对性地、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时事热点材料,使其真正有效地服务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师要全方位运用时事热点,如课前导入热点,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探析中导入,使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在课后安排练习作业时导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结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时事热点材料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大有裨益。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前导入、课堂探析、课后练习都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时事热点材料,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学生要培养关注时事热点的意识,教师要增强利用时事热点进行教学的能力,使时事热点材料真正服务于高中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一、学科教材分析处理
【误区】 ①教材处理只重视基本知识,不重视情感态度;②教材处理只重视知识再现,不重视能力培养;③教材处理只重视“课本死记”,不重视“现实活用”。
【对策】 ①要把握德育渗透点。地理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主题,如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主题,是实施德育的好载体。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挖掘德育素材,授课时才能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灵活渗透。如在学习“内蒙古草原沙漠化”时,听着低沉优美的马头琴声,看着清清的河水、肥美的绿草、洁白的羊群,随着满怀激情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歌朗诵,学生跟着陶醉了。这时,教师再展示内蒙古草原严重沙漠化的图片,请学生分析出现严重沙漠化的原因。学生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不但获得知识,而且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唤起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和责任感。②要把握能力生长点。新课程标准不仅提出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而且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科能力的生长点,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与智力发展。如在“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教学中,采用模拟实验――同量同速的水冲刷两杯同质沙土(一杯沙土表层覆盖草皮,一杯沙土表层不覆盖草皮)。让学生留心观察,亲身体验,不但能使学生认识到植被覆盖条件影响水土保持,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观察能力。③要把握现实连接点。地理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连接现实,才能让学生把知识学“活”,适应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创新意识的要求。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污染、能源等全球性问题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原理,从理论上大胆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危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课堂教学提问设计
【误区】 ①满堂提问,数量过多,学生感到疲倦;②突然提问,一步到位,学生感到无助;③平淡提问,平铺直叙,学生感到无趣。
【对策】 ①设计的问题要精心构思,体现教学重难点,反映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如在“海水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教学中,结合海水表层盐度分布图,可设计如下问题:“比较赤道附近、南北回归线附近和南北纬60°附近的海域盐度有何不同?为什么?”“总结归纳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因素,具体分析红海盐度最高(波罗的海盐度最低)的原因。”②设计的问题要有宽度、难度和梯度,逐步接近“最近发展区”。如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学中,结合地震波传播速度图,设计有一定难度和梯度的问题链:“比较同一深度,两类地震波的波速大小差异。”“两类地震波的波速在哪些深度发生突然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如何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推测各圈层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并说出判断依据。”③设计的问题要力争开放、新颖,带给学生意外的惊喜。如在“农业区位选择”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假设你是太仓市农业局局长,如何调整本地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布局?为什么?”
三、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误区】 ①情境形式化,不考虑创设情境的有效性,违背了情境创设的真正意图;②情境泛滥化,不考虑主次进行“情境轰炸”,失去了思维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③情境赝伪化,不考虑内容是否符合基本事实,失去了学习情境的真实性。
【对策】 ①要避免创设与学习任务不相符的情境。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境,才是课堂教学迫切需要的“敲门砖”。如在“暖寒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中,创设“趣”境:“在南美洲西北部赤道附近有一个神奇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这是一个干燥凉爽、植物稀少的地方,奇特的是这里栖息着成群的企鹅、海豹等南极海域的动物。”这样一讲“故事”,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状态。②情境创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知识的重点处和疑难处,设计一个或几个具有启发性与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尤其重要。如用“房价贵、买房热”的材料创设“选房购房”情境,学习居住区的区位、布局及环境;用“神七”发射成功的材料创设“宇宙探索”情境,学习宇宙资源开发及宇宙垃圾处理的相关知识;用“汶川大地震”的相关事例创设“地质灾害”情境,学习地震成因、震级、烈度及分布。③情境创设要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资源”,让学
生将学习内容与自身经验建立联系,使真实可靠的情境成为学生感知的思维对象,使学生处于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如在“季风”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并运用海陆热容量不同的地理知识,可创设要求学生排除“生活经验”干扰的学习情境:“冬季早晨,太仓地区河流湖泊上空的白色雾气是‘冷气’还是‘热气’,为什么?”
四、课堂学习小组分组
【误区】 ①随意分组,不注重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性;②合作小组内部成员的职责不明确;③“座位编排”不等于“形式”等。
【对策】 ①确定编组原则,注意组内人数为4人或6人;注意组员要包括好、中、差三类,以实现公平竞争;注意组员性别与学习能力的合理搭配,促进优势互补和全面发展;注意把平日要好的学生分开,防止组内出现小团体的现象;注意把平日性格较孤僻的学生,尽可能分配在关系融洽的小组,为其创造一个相对和谐的学习环境。②明确角色分工,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组长――学习小组的实际领导者,引导小组活动,确保指定任务按时完成;主持人――激励各组员积极参与活动,要求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记录员――小组的秘书,分发小组联系材料,忠实记录小组讨论成果和个人发言活动;检查员――检查每个小组成员的知识掌握程度。③桌椅摆放恰当(“V”型、“U”型或“O”型),保证组内成员的座位尽量靠近,组间留有充分的距离,既方便小组活动,又不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五、课堂教学媒体辅助
【误区】 ①对教材没有进行有效整合;②教辅资料使用“现成”,没有有效“剪贴”;③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多,没有发挥其辅助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