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级会计实务核算

初级会计实务核算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4: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级会计实务核算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级会计实务核算

篇(1)

关键词:初级会计学;教学模式;会计流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03-02

近几年,在我国甚至在西方,会计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从2004年开始剧增。会计专业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设有会计专业,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但是目前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高校一般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会计学教学往往偏重于会计账务、会计准则的讲授,抽象、枯燥且不断更新的会计知识和概念很难使学生理解现实中的会计实务。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运用能力,难以适应未来的会计工作。对于任何学习会计的学生来说,无论是会计学专业还是非会计学专业的,初级会计学显然都是会计学的基础课或启蒙课,因此必须做到授课生动、有趣而又浑然一体才能改变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会计是一门枯燥、无趣的学科”观念,甚至激发学生对未来会计学习的兴趣。而本人面对的现实却是,学习会计十余载,见证了无数的同学从校园走向社会,当真正从事会计工作时茫然无措,无从下手,大呼书本与现实的差距。事实上,这些同学至少没有切实掌握初级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因此,基于一个好的视角讲授初级会计学显得尤为重要。讲好一门课需要一本好的教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朱莲美教授主编的《会计学原理――基于会计流程核算的新思维》(立信出版社,2008年6月版)的教材正是基于“会计流程核算”的角度。这也是朱老师结合二十年讲授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她认为:“学生刚接触会计,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因此该课程应让学生了解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内容、核算对象及其流程,尤其是要让学生了解一般会计核算程序,即从原始凭证开始到编制会计报表结束这一过程。”基于“会计流程核算”,该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教材内容按会计核算流程的逻辑顺序安排。第一章总论,简要介绍了会计的涵义、基本职能、会计要素等基本概念。从第二章到第七章按会计核算流程的逻辑顺序(如图所示)展开: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进入会计核算

系统;对于大量的原始凭证如何进行分类――记账凭证(第三章);对于大量的记账凭证如何进行汇总――会计账簿(第四章);如何根据账簿资料计算成本和利润――成本和利润的计算(第五章);财务会计是通过财务报告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在编制报表前必须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第六章);最后是财务会计的最终工作成果――财务报告(第七章)。

2.教材内容按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让问题自然而然的产生,再逐个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经过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之后,自然出现的问题就是对大量原始凭证如何进行归类。如果不是因为大量原始凭证需要归类的问题产生,学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如何归类,对会计科目、账户(借贷记账法)等内容的学习也就缺乏主动性。至于如何归类,在第三章记账凭证中,让学生了解记账凭证的格式和内容,利用真实的记账凭证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类的问题解决之后,问题再一次自然产生:面对大量的记账凭证应该如何汇总?此时阐述“账簿”顺理成章。类似地,最终完成报表的编制。

3.与会计实务训练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该教材通过模拟工业企业供、产、销等经济活动编制了一套完整的记账凭证,并根据这些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的登记,又利用该账簿资料进行成本和利润的计算,还包括对账、错账更正、结账和编制报表等内容,从记账凭证的填制日期、摘要、编号、书写格式到如何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如何利用账簿资料进行成本和利润的计算,以及如何对账、更正错账、结账和编制报表等方面提供了范例。

总之,该教材具有鲜明的特色就是“会计核算流程”的思想贯穿始终,这也成为区别于其他初级会计学教材的创新之处。在整个教学完成后,学生至少可以了解会计工作是从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的过程,以及其中每个程序需要做什么,如何做。这正是这本教材难能可贵之处,它把会计从复杂的工作变成了简单的程序,而这种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恰好能使学生更为清晰客观地了解会计工作,并为日后的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学习,甚至日后的会计实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无论是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还是我国迅猛发展的资本市场,都日益凸现了会计专业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人想掌握会计学知识甚至成为真正的会计人。《会计学原理――基于会计流程核算的新思维》一书以其创新性的教学视角对初级会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新的安排,将更有助于会计初学者的了解和认识会计实务,该书可以成为会计学专业或非会计学专业学习会计学的启蒙教材和参考读物。

参考文献:

[1]朱莲美.会计学原理――基于会计核算流程的新思维[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2]田红英.关于高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18).

[3]周宇.《初级会计学》课程教学思考[J].财会通讯,2011,(28).

篇(2)

笔者在六年多的教学工作中喜欢观察学生。观察他们和其他大学生的不同,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高考失败;观察认真的同学与不认真的同学的不同,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学生仍继续积极向上,而另一些学生却自暴自弃;观察学习与考试的不同,是什么原因让一些课堂表现好的学生,考试却发挥不出来;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轻言放弃,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迷恋网络和游戏,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年轻却不敢追逐内心的梦想。我发现他们心里有“三座大山”,这也是“学情分析”的内容:第一座“大山”——“过去的学习很挫败”。这些学生大多有不太愉快的中学学习经历,这给了他们消极的心理暗示,一旦大学学习遇到困难,他们更容易放弃,认为同样失败的结果才是正常的。第二座“大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由于追逐梦想的动机不强烈,他们上课更容易分神,加上网络世界非常精彩,所以很多同学开着智能手机上课。如何管好课堂,把学生的心从手机上吸引过来,成了我们教师上课要注意的事儿。第三座大山——“内心世界很挣扎”。经导论课调查,学生内心是有梦想渴望成功的,想成为会计师、小企业主等,但是他们往往缺少自控力,惰性大。内心的“天使”与“恶魔”总是在博弈。此外,现在学生在相对封闭的中小学成长,没有接触过企业,当谈到企业制作流程时,他们感觉抽象。不过学生中女生较多,较易接受老师劝导。这就是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找到了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引导他们,这也是笔者理解的说课活动的初衷。

二、说课稿的撰写过程——展开关键词

本文主要阐述三点。1.我们教谁——即学情分析上述学情分析,用图形来形象表达(如图2所示)。2.我们教什么——展开广义的课程标准(如图3所示)(1)课程目标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专业需要培养四个能力,即经济管理能力、会计实务核算能力、审计与财务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其中会计实务核算能力、审计与财务分析能力相对重要。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就是重点培养其中的会计实务核算能力(如图4所示)。(2)课程定位再看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在培养会计实务核算能力的六门主要课程中的定位。初级会计、中级会计核算、成本计算与管理这三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而初级会计核算实训、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两门课程自带的“分岗仿真模拟软件”和“成本会计实训”,则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这两组课程,理论和实践是互相作用盘旋上升的。最后,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完美收官,实现理实一体化,让学生们拿到珍贵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走向工作岗位(如图5所示)。(3)课程作用与衔接第一学期,学生学习初级会计核算课程。第二、三学期就学习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含模拟分岗实训),共144课时。后面是成本计算与管理、财务管理、税务会计与纳税申报、审计原理与实务。可以直观看出,初级会计核算是学习本课程的基础,而本课程又是学习成本计算与管理、会计综合模拟训练、财务管理、税务会计与纳税申报、审计原理与实务这些课程的前提。本课程处于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中间位置,是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教学意在使学生系统掌握各财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法;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判断能力,胜任企业一般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如图6所示的鱼骨图,清晰地表现了相关重点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4)整体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体现的是一个“圆”的循环。循环起点是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包括高校教授和企业专家,这些企业也是我们重要的校外实习基地及教师顶岗实习基地。定期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请专家们为我们的教学发展诊断把脉、献计献策。接着根据需要的知识技能来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日历,解决“分解理论知识、实践专业技能”的问题。接着就是“教学、实训”和“考证、实习”,解决“让学生掌握知识与训练技能”的问题。最后是“学生访谈企业走访”,解决“搜集‘售后信息’教学”的问题。这些信息反馈到专家指导委员会,进入下一个循环(如图7所示)。(5)狭义的课程标准2011年,课程教学组三位教师一起完成了针对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项目,产出了三项成果,其中一项就是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的课程标准。该项目获得2012年院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根据课程标准,依照八个岗位安排教学学时。这八个岗位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这里列举的是部分重点,考核也是重点考核(如图8所示)。3.我们怎么教说课中,分为“选用教材及参考资料”、“教学方法及手段”、“课后辅导”、“评价方式”四个部分阐述(框架如图9所示),本文则重点阐释“选用教材及参考资料”,以及“教学方法及手段”。(1)选用教材一直以来,我们不断优选教材,前些年曾经使用过的三部教材,都是依据从资产、负债到所有者权益的传统知识体系编写,不适合目前强调岗位、重视项目的改革思想。现在使用的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财务会计实务》,就是推荐的项目化教材。但该教材部分知识点的讲解(比如票据贴现、企业所得税等知识点)略显欠缺,体系的安排略显粗糙,也有需要改进之处。(2)教学方法及手段关于理论教学的理念、方法及其手段,可以通过一次单元内容的设计来有血有肉地体现:引入项目六“资金岗位核算”任务四“所有者权益”的第一次课作为单元设计内容,展示45分钟的课时应用。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下述三个概念: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留存收益(具体如图10和图11所示)。上述两图展示了课堂上教师设置“情景”,并设计“问题引导”来引导学生思考,实现互动学习的过程。随着这个“综合案例”的进展,引导学生实现书本理论回归到市井生活的想象、感性认知到抽象理论的转变,事半功倍,举一反三,实现启发教学。课堂最后五分钟用来总结或者讨论引申话题。该单元内容的设计,运用了“问题引导型互动教学法”、“岗位导向型综合案例分析教学法”及“情景教学法”,充分展示了教师的导演作用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实践操作的方法及其手段,主要是以岗位为载体,通过仿真软件与仿真课堂,达到理论与实践适时对应,体现工学交替,实现理论实践的“零对接”。(3)评价方式说课介绍到一个期末考试试卷时,谈到了我们的做法是“考核重点,考前不划范围”。在平时,我们也是这样操作的。我们始终认为,只有老师真正看重这门课,尊重这门课,学生才有可能认可并投入这门课。

三、说课稿的后期修改雕琢

篇(3)

一、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大纲变化情况、题型及题量分析

(一)考试大纲变化情况

财政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印发**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日程安排的通知》会考[**]46号中规定,**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继续使用**年度考试大纲,即教材基本上没有变化。对于已经参加过**年度会计职称考试的考生,可以使用年考试用书进行复习,但需要注意新修订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暂行条例内容,待**年度考试用书出版后,及时将新教材的主要变化之处予以更正。

(二)题型

从近几年考试情况分析,**年《初级会计实务》考试题型仍然是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其中单项选择题20道题,每题1分,总分20分;多项选择题15道题,每题2分,总分30分;判断题道,每题1分,总分10分,答对得1分,答错倒扣0.5分。主观题包括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计算分析题有4道,每题5分,总分分;综合题共2道,总分20分。考试题型仍然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综合题五种。

(三)题量

客观题主要是检测考生对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主观题主要是检测考生对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全部业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实务操作能力。从题型分值来看,单选题在五种考试题型中难度最小,考生能否在单选题中尽可能高地拿到分数是顺利通过考试的基础,而多选题是分值最高、难度最大的题型,同时也是考生能否通过考试的最大障碍。

二、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复习要点分析

(一)《初级会计实务》

根据已公布的**年度考试大纲,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教材内容仍为7章。初级会计实务内容不多,而且重点突出,每年的考试重分值的题目主要集中在第2~3章中。分析近三年考试试题,笔者将教材中的章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非常重要),第二章资产、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以及第六章财务报表,这三章的考试分值一般占全书的70%左右;第二层次(重要),第一章总论、第三章负债和第七章成本核算;第三层次(比较重要),第四章所有者权益。教材中涉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六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是历年考试命题的重点,考生应重点掌握该部分内容。考生还应认真分析以前年度的考题,因为综合题部分一般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出现,而且都是与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相结合。如**年同时考到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具体项目的计算,题型都是先做日常业务,然后计算具体项目的金额,这较以前是个重要变化,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二)《经济法基础》

根据已公布的**年度考试大纲,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考试《经济法基础》教材内容仍为章。经济法基础分为税法和经济法(含会计法)两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经济法内容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八章,第二部分税法内容包括第三章至第七章。从近几年考试情况分析,2007年及年税法内容所占分数为70%左右,经济法知识所占分数为左右,这和以前相比是个很大的变化。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多,但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核,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流转税法律制度、所得税法律制度和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一般都是主观题的考核内容。

三、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备考策略分析

(一)明确学习目的

参加会计职称考试目的就是要考试合格,要建立一种强有力的自信,相信自己一定会通过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态度决定一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而不是部分考生所考虑的只是尝试着去体验考试。

(二)讲究学习方法

建议考生积极参加培训辅导,或选择相关知名会计网校的网上课堂,或选择当地财政会计管理机构组织的面授,参加辅导的好处是能掌握重点、理解难点、熟悉答题技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关键是由于参加了考前培训,对一部份自制力不强的考生能起到约束作用。

篇(4)

1.会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存在不必要的内容重复与交叉

每门会计课程的教材都试图从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出发,这样设计教材内容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课程的会计教材在内容上重复与交叉。会计课程内容不必要的大量重复与交叉,既减少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又造成不必要的会计教学资源浪费。

2.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融合渗透性比较差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横向联合的步伐加快,经济管理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已经成为客观现实和发展潮流。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仍然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还是各自为战,老死不相往来,既浪费会计实践教学的资源,又影响学生掌握会计的综合分析能力。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大部分实践仅停留在单纯掌握财会知识,涉及各学科知识融合的实践项目很少,而与之紧密相关的财务、金融、税收、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更缺乏融合渗透,自然也就不能形成资源共享的综合性、开放性的会计实践体系。这种实践教学的现状对培养学生的会计综合分析能力十分不利,会在2个方面严重影响会计教学效果:首先,在大学的教学管理中,相关院系的实践课程设计,无论是实践课程的内容还是实践课程的先后顺序,由于缺乏院系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导致不同的会计实践活动缺乏应有的衔接和利用。手工模拟实验主要是仿真企事业单位日常的会计经济业务,用手工填写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总账和明细账、编制各种财务报告。分别开设手工模拟会计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会导致这两门实验课程之间的独立性强而融合性以及衔接性不够,也浪费了教学资源。其次,在我国高校内部,院系之间的实验教学资源大都是采取条块分割管理,难以协调综合,而会计学专业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在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很难完全离开其它学科教学环节单独进行,也无法与整个经济环境相隔绝。单兵作战的会计实践教学,很难适应开放融合、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很难达到符合实际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

二、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思路

1.科学构建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

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应以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根本,注重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并从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总体进行协调,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核心课程群的课程内容必须涵盖会计职业岗位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扩展能力,既要去除不必要的重叠与交叉的课程内容,又要使会计课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和紧密的关联度。根据我们长期对会计教学的理论研究和会计教学的实践,我们认为,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应包括《会计学原理》《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告分析》等9门课程,其中前5门为财务会计类课程,后4门为管理型会计课程。这些核心课程群体现了会计知识循序渐进的层次结构,在内容逻辑上形成了以会计理论课程为灵魂,以会计实务为依托,以财务软件为技术支持的内在联系,也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叠与交叉的课程内容。

2.科学整合和合理安排财务会计类的课程内容

《会计学原理》是高校会计学专业、经济类和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的设计既要考虑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对会计专业性和技术性的需要,又要考虑经济管理类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基本要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后续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课中应该进一步侧重专业性和实务性,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则可以不必要再安排必修的财务会计类课程。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会计学原理》课程在内容的安排上,应重点关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侧重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要改变偏重借贷记账法应用的做法,删除过量的具体会计分录的内容安排。《初级会计实务》的课程内容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导向、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前提、以六大会计要素为依托、以财务会计报告为总结,在此基础上讲授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等内容,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把握会计信息系统性的特征。《中级会计实务》的课程内容既要不断引进国外的最新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又要密切联系我国会计业务的实际情况,要注重合并财务报表、外币业务会计、分支机构会计等会计实务中出现较多的特殊业务的教学。

3.科学整合和合理安排管理型会计的课程内容

管理型会计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叠比较多,在会计教学中比较容易产生混乱。为提高讲课效率,我校对管理型会计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合理的取舍。《财务管理》课程始终围绕财务目标,以时间价值、风险与收益为基本原理,以财务决策为核心,以资金规划为主线设计内容体系,主要阐述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管理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本量利分析为基本原理,以对经营活动规划、控制和决策为主线设置教学内容。《成本会计》课程从成本计算方法的通用性出发,以生产过程最为典型的工业企业为例,重点讲述了成本会计的涵义、对象、内容和工作组织、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财务报告分析》主要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视角阐明财务结果及其成因。

4.合理安排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课程顺序

会计核心课程群中的课程安排顺序既要体现专业基础课的作用,又要兼顾专业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性。会计核心课程群中的课程安排先后顺序不当不仅会割裂和破坏会计学的内在联系,而且会直接影响会计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根据我校长期会计学教学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科学有序的课程学期安排顺序是:将《会计学原理》由第三学期调整到第二学期;为方便学生考证的需要,在第三学期开设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1)》安排在第四学期,《中级会计实务(2)》安排在第五学期;《成本会计》与《会计电算化》安排在第五学期;管理会计》安排到第六学期;综合性强、层次高的《审计学》《财务报告分析》等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

5.完善会计实践教学手段和条件

首先,应加大会计试验室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从资金和人力资源上保障会计试验室的各种要求。高校内部要建立包括课内单元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强的实验以及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的有机结合的模拟实验(如ERP沙盘实训)、手工模拟实验与信息化实验相结合实验教学体系,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会计教师将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其次,要加强会计实验室的管理,通过科学设计实验大纲、指导书和实验素材、实习学生的登记与评价,完善会计试验的过程管理,使会计实验的目标和要求落在实处。最后,要加强学生与会计实务界的联系与互动。要与东莞市会计协会、东莞市注册会计师协会、东莞会计事务所建立稳定的会计校外实习基地。

三、结语

篇(5)

1、 某企业产品入库后发生可修复废品一批,生产成本14万元,返修过程中发生材料费1万元.人工费用2万元.制造费用3万元,废品残料作价0.5万元已回收入库。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该批可修复废品的净损失为 (

)万元。

A 、 5.5

B 、 14

C 、 19.5

D 、 20

答案: A

解析: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可修复废品的净损失即在返修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费用要计入到“废品损失”科目,同时收回的残料价值以及应收的赔款要从“废品损失”科目转入到“原材 料”或“其他应收款”科目,冲减废品损失,同时可修复废品返修以前发生的生产费用,不是废品损失,不需要计算其生产成本,而应留在“基本生产成 本”科目和所属有关产品成本明细账中,不需要转出,所以本题中的生产成本14万元,不需要考虑。故此时的废品损失净额是1+2+3-0.5=5.5 (万 元)。故答案选A。

【该题针对“废品损失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 下列各项对产品成本的分析方法中,属于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的是 (

)。

A 、 将本期实际成本与前期实际成本进行比较

B 、 计算直接材料成本比率

C 、 计算制造费用占产品成本的比重

D 、 计算分析本期成本利润率

答案: D

解析: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选项A属于对比分析法;选项B、C属于构成比率分析法;选项D属于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

【该题针对“产品总成本分析”知识点进行考核】

3、 下列各项中,不通过财务费用核算的是 (

)。

A 、 企业发行股票支付的手续费

B 、 企业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

C 、 企业购买商品时取得的现金折扣

D 、 企业销售商品时发生的现金折扣

答案: A

解析: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财务费用核算的内容。选项A,企业发行股票支付的手续费,如果是溢价发行股票的,应从溢价中抵扣,冲减资本公积 (股本溢价),无溢价发行股票或溢价金额不足以抵扣的,应将不足抵扣的部分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选项B,企业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应该计入财务费用;选项C,企业购买商品时取得的现金折扣应该冲减财务费用;选项D,企业销售商品时发生的现金折扣应该计入财务费用。

【该题针对“财务费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4、 某企业2013年11月发生以下经济业务:车间管理部门应分摊的固定资产折旧30万元;因收发差错造成的存货短缺净损失10万元;机器设备日常维修支出40万元;办公楼应摊销的土地使用权300万元。该企业11月份应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是 (

)万元。

A 、 380

B 、 350

C 、 310

D 、 50

答案: B

解析: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管理费用=10+40+300=350 (万元),车间管理部门应分摊的固定资产折旧应计入制造费用。

【该题针对“管理费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5、下列各项,影响当期利润表中营业利润的是 (

)。

A 、 固定资产盘盈

B 、 无形资产出售损失

C 、 无形资产减值损失

D 、 转销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

答案: C

解析: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选项A,固定资产盘盈应作为前期差错记入“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不影响营业利润;选项B,无形资产出售损失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不影响营业利润;选项C,记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影响营业利润;选项D,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不影响营业利润。

【该题针对“营业利润”知识点进行考核】

6、 编制利润表的主要依据是 (

)。

篇(6)

关键词:本金;利息;伴随性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依据对《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8》的理解,“短期借款”账户只核算短期借款本金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于其借款利息的核算,视结算时间和金额的大小以及与银行的约定,有预提和直接摊销两种方式可以选择。在预提方式下,当期形成的借款利息若不在当期期末结算支付,则借记“财务费用”等,贷记“应付利息”。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这样的处理,可以保障当期费用与当期收入的配比,为会计分期核算利润打下基础。但如果将对短期借款利息作这样的处理延伸开来,延伸到对其他负债利息的处理,就不难发现其中似乎缺乏一种统一性。

二、不同负债本息核算的会计规定及疑问

为什么短期借款的未付利息作为负债不能放在短期借款账户核算,会计准则只给出了账务处理而没有做出说明,原因似乎不很明晰。而对带息商业汇票的账务核算是这样反映的:由于票据的利息是在该票据到期时才支付的,所以在到期以前的会计期末计提利息时,将企业承担的利息记入“应付票据”账户,即借记“财务费用”,贷记“应付票据”。

对以上账务处理进行对比,会发现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既然都是应付而未付的利息,难道就不应该比照对短期借款的未付利息的核算处理,在汇票期束利息未付时将利息记入“应付利息”账户而为什么要记入“应付票据”账户?如果这是可以被允许的,那为什么,短期借款的利息在期末未付时,不计入“短期借款”账户?同样是因占用他人资金形成的负债,在核算其来付利息业务时为什么所记入的账户不一致?这样的本息处理在理解上会给人一种混乱,是不是会计准则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对利息核算的要求丧失了统一性?

有人可能会提出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在核算内容上是不同的,所以对于两者的利息未付业务要作出区别核算。故计入了不同的账户。可是,这个理由不够充分圆满。它们也是有共性的,都是企业在融通资金时占用了别的会计主体的资源,故需为此付出使用费或是需付出代价。就这一点来看,对于其产生的应付未付的利息应该都记入“应付利息”账户,或应该都计入其核算本金的账户,所以难以理解会计准则作这样区分的必要性。

再者,关于长期借款的期末计息末付问题。长期借款若为分期计息到期还本的,期末计息未付时记入“应付利息”账户;若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期末计息未付时记入“长期借款”账户。这里将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其期末未付的借款本金和借款利息收纳进了同一个账户核算,这又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说明,核算本金的账户是可以用来核算其产生的未付利息的?长期借款固然因为应付未付的利息在支付时间上有流动和非流动之分,所以对于流动性的未付利息计入了“应付利息”。可是还是不能解释,准则在本息业务中对于未付利息核算上为什么不统一的问题。造成的结果是给会计学习及从业人员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对此刻意的识记。那么,到底有没有更好的解释来解读会计准则的这些相关规定?

三、负债本息核算释义

笔者通过对相应业务的对比及分析发现,这些业务在核算时。会计准则之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规定,取决于相应业务本息间伴随性的强弱。什么是伴随性,中华大词典里对伴随的解释是:伴随是指跟随。相伴的意思。现在将这个概念引入会计核算中,引入会计账户的设置考量中来分析,就能给以上的疑问一个圆满的答案。

以短期借款为例,其会计期末产生的未付利息,依实际情况可以当期付、季末付,也可以在本金到期时和本金同时间支付。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短期借款,它的利息和短期借款本金的清偿在时间上伴随性是比较差的,因为可以选择的余地太大,所以未付的利息在时间上往往就丧失了伴随本金的能力。使其在核算上需要新的会计账户来完成,所以未付利息不计入核算本金的“短期借款”账户,而应记入“应付利息”账户。

再来看另一个流动负债即应付票据的核算。应付票据作为负债期票表明企业延期付款。票据带息的情况下,在会计期末计提的利息一般是要等到和本金(即票据面值)在同一时间上支付的。也就是说,其未付利息在和本金的清偿时间上体现了很好的跟随性,即“本、息”在清偿时间上非常的紧密。既然伴随性这样的高,如同“本为形,息为影”形影不离,就不需要再有新的账户来完成对应付未付利息的核算,就将其归并记人核算本金的账户“应付票据”账户即可。可以这样说,商业汇票的未付利息在支付时间上与本金高度的伴随性直接导致会计准则将企业期末应付未付的利息划入了“应付票据”账户来核算。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长期借款期末未付利息的核算上会计准则之所以会有那样的规定就很好理解了: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利息与本金在支付时间上伴随性较差。需要有另一个账户承担核算任务,所以期末借款利息已确认而未付时记入“应付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利息与本金在支付时间上伴随性高,息跟随本金直至到期清偿的时间来临,所以就直接计入了核算本金的会计账户“长期借款”。对“应付债券”的本息业务核算比照该理解即可。

四、结 论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时间上伴随性高的负债本息业务,期来未付的本息核算归并为同一账户;伴随性差的本息业务,本为本账户,息为息账户。

综上,笔者认为,伴随性因素存在于本息业务的账户设置并贯穿了账务处理始终。从负债本息支付时间上的伴随性来考量与此有关的业务核算规定及账户设置技巧,之前觉得不统一的疑问就消失了。同一内容的不同处理在理解上具有了统一性,再也不用刻意识记,理解上却很清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M]人民出版社,2008

篇(7)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