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4: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工智能视频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发展前景
计算机已经深入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了生活中不可获取的组成部分,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交流都开不开计算机的辅助,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各个方面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1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产生的背景
当今信息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使用计算机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中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各行各业的人员都使用计算机,特别是Windows系列的操作系统,人机交互界面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计算机的操作使用问题,使得操作计算机变得易如反掌。人们迫切希望计算机能够与人类进行符合人类习惯的自然交流,比如通过声音和图像,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效果,使计算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由此应运而生。多媒体技术是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2 多媒体应用的现状
2.1 多媒体技术在通信行业的应用
在现代通信技术中多媒体技术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挥。现代通信技术从最初的只能够以寻呼机的形式通过寻呼台对用户进行呼叫,经过了几代通信技术的更迭,电话的发明实现音频的时时对讲功能。在多媒体计算机发展的新时代,经过人们对于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在图像采集、图像再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最终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实现了远程视频对讲功能。这一功能的实现无疑再一次的实现了现代通信技术的更新。许多大型企业在全国各地都分公司的分布,这也就不便于会议的统一开展,随着图像即时通信技术的完善,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2.2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在现代教育中已经基本普及了多媒体计算机设备。这一技术的普及有效的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单一的板书加语言的授课模式,尤其是对于像:宇宙星体、潮涨潮汐等等不易想象的图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能够直观、形象的将其再现出来,并通过这种形式加深学生的记忆。
3 未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技术会不断出现以优化甚至取代陈旧多媒体技术。并且可以看到,虽然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很发达,但还只是停留在平面阶段,而新兴的VR技术以及全息影像的技术已经迈进了三次元门槛。
3.1 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方向的发展
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虚拟现实技术的可实现性得到了大幅的提升。VR技术研发的核心目的是希望用户能够通过“眼镜”式VR设备的佩戴,在眼前出现具有极高真实度的视觉影像,VR技术一旦发展成熟能够在室内设计、道路桥梁设计、电影观赏等各个方面发挥出极强的性能。
并且,VR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电子商务的高度重视,在现代网络购物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在货币支付、货物运输方面已经建立了极为完善的体制,在现阶段主要制约网络购的是消费者对缺乏对于实体货物的具体把控,比如说消费者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个较好衣服但是受限于衣服只是平面图片,经常会出现收到货物后穿在身上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问题,这也使得很多对网购有浓厚兴趣的用户,不得不到实体店进行试衣购买服装。而在未来,这个问题可以通过VR技术得到完美的解决,通过场景的真实再现,能够使用户真切的从各个方面审感受货物的外观,在进一步用过电子计算机的模拟,就能够模仿出消费者的试衣时候的整体衣着效果。
3.2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全息影像方面的发展
全息影像技术被称作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发展巅峰,它和VR技术不同,他所依托的是全息投影仪,这项技术的发展目标是能够在一定空间面积的空地上,能够凭空的再现出堪比真实环境、景色、人物的立体图像,甚至可以说是凭空制造出了一个肉眼可视的虚拟世界。这项技术的实现能够彻底颠覆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必会将影像技术带入一个新的次元。
4 人工智能多媒体应用
人工智能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起的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类智力活动的科研领域,即由机器代替人的智能来完成某些工作。它和多媒体结合的一些成果已在工业、商业、军事、医学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得到应用。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涉及计算机辅助系统、智能信息系统、多媒体智能监控技术等。
4.1 计算机辅助系统
根据一定的目标,在计算机上编制一系列的程序,设计和控制过程,使用者通过使用该程序,完成任务,这一系列计算机程序称为计算机辅助软件(Computer Assist,计算机辅助)。
4.2 智能信息系统
智能信息系统是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主要应用信息领域。与语音图像处理技术比较,智能软件起点较高,应用的专业程度相对也较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智能信息技术逐步形成为一门新的发展方向。
4.3 多媒体智能监控技术
智能化图像理、声音处理、检索查询等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到实时监控系统中,大大提高了系统功能,使监控系统更广泛地应用到生产、交通、安全、管理、教育、服务、科技、军事等领域中。它能够及时应对各种复杂情况,迅速作出反应,同时将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以备查询,并交互地综合图、文、声、动画多种媒体信息,使监控的表现形式更为生动、直观,人机界面更为友好。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深入分析,从其应用的领域出发,分别对其在教育行业以及企业内容的应用进行了解析。针对教育行业而言,计算机多媒体的视频教学模式以及flas的演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而在企业的应用中,更多的是需要采用投影仪式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在企业中更多的应用是展示,而主要是为了能够实现一定的宣传目的。对于计算机多媒体的研究主要针对flas设计以及视频和声频的处理等,多媒体技术是以图像、视频以及动画结合的一项技术。在不同的领域中,其应用的重点会有所不同。但是就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而言,还是非常乐观的。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平,刘明,杨秀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J].学园:教育科研,2013(3).
【摘 要】首先介绍了远程教育网站的现状及开发意义,接着对实现网站的主要工具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概要描述,最后通过图文相结合的形式详细描述了具体实现过程。从整体上说,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远程教育系统应该具备对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的管理以及网络教学所需的视频教学。基于上述目标,该远程教育网站通过有效地采用Dreamweaver内置支持ASP.NET的整合式设计环境,完成ASP.NET数据库动态网页的设计工作。
关键词 远程教育;ASP.NET动态网页;JavaScript脚本语言;数据库
1.引言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大学的生存发展仍然有赖于社会的认同。远程教育的前景并不只局限于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也有非常广阔的前景。随着信息化潮流的到来,远程教育正以独特的魅力冲击着传统大学的樊篱,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它,接受它。随着宽带的普及,通信费用的下调,网络大学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见,今后,网络大学将取代传统大学的一部分职能,虽然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大学,但“术业有专攻”,它们将各司其职,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完善整个教育系统。
2.远程教育系统设计
远程教育网站总体的使用流程显示了远程教育网站中各用户可以完成的操作程序。具体的操作流程:首先,判断用户是否为系统用户,不是的话就立即注册,如果已经成为了系统用户,那么就判断是普通用户还是管理员,如果为普通用户就只能浏览和查询系统信息,不能够进行数据库的操作。如果为管理员的话就可以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1.系统首页模块:
首页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个部分,这个页面中必须根据用户身份开放管理界面。在系统的首页中包括了5个小的功能的模块,这些小的模块包括:学生信息管理模块、教师信息管理模块、教学资源管理模块、新闻信息模块和视频教学模块。
2.学生信息管理模块
学生信息管理模块需要在登录后才可以进行操作。学生信息管理模块分为:学生信息的录入、学生信息的修改和学生信息的删除3个部分,下面具体介绍各部分的内容。
学生信息的录入:在此可以录入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联系方式等信息,录入信息时,学号自动加1。
学生信息的修改:若要修改学生信息,首先要使用查询模块,将要修改的内容查询出来才能对数据进行修改,但学号不允许修改。
学生信息的删除:首先查询,然后对学生信息进行删除操作。
3.教师信息管理模块
教师信息的管理同样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进行操作。教师信息管理分为:添加教师信息、修改教师信息和删除教师信息3个部分,下介绍个部分的内容。
添加教师信息:添加教师信息页面有8个元素组成,分别是:教师姓名、教师所属系、登录名、密码、E—mail、QQ号码、个人介绍和通讯地址。
修改教师信息: 修改教师信息首先需要先使用查询模块,然后再进行修改。
删除教师信息:删除教师信息同样需要使用查询,才能够删除教师信息。
4.教学资源管理模块
教学资源的管理也只允许管理员进行操作,必须登录之后才能进行。
添加资源信息:对网站的教学资源进行添加,输入的资源信息名可以为“论文”、“实验素材”等。
修改资源信息: 修改网站的教学资源相关信息内容,可以将信息的名称进行更改。
删除资源信息:对网站上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修改。
5.新闻信息模块
新闻信息模块不复杂,关键是对新闻内容的维护和操作权限控制,也需要登录之后才能进行。
添加新闻信息:设定了两个字段,分别为新闻信息标题和新闻内容。新增的新闻信息编号由数据库自动产生。
修改新闻信息:修改功能与添加功能很相似,主要不同点是针对某条新闻的数据进行修改。修改信息之前必须先要查询出所要修改数据的编号。
3.总结
这次的远程教育网站,实现了一个基于web的学习浏览系统的基本功能。通过Internet,在仅使用浏览器的情况下,学生不仅可以用多种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可轻松地完成教学内容的组织工作。系统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和web技术的动态交互和数据库技术,融入了人工智能思想,使得多媒体网络教学与远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该远程教学课件反映了异步教学的全过程。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可以在远程实现教学内容的组织。
参考文献
[1]Yishuang Geng, Kaveh Pahlavan. On the Accuracy of RF and Image Processing Based Hybrid Localization for 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y,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WCNC), Mar. 2015
[2]Jie He, Yishuang Geng and Kaveh Pahlavan. Toward Accurate Human Tracking: Modelling Time-of-Arrival for Wireless Wearable Sensors in Multipath Environment, IEEE Sensor Journal, 14(11). 3996-4006. Nov. 2014
[3]Lv, Zhihan, Liangbing Feng, Haibo Li, and Shengzhong Feng。“Hand-free motion interaction on Google Glass.” In SIGGRAPH Asia 2014 Mobile Graphics and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 p. 21. ACM.2014
(基金项目: 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014ZK2041))
【作者简介】
胡舒予(1979-),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金融管理。
关键词:MOOC;同等学力;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41-02
在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是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就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是一种针对大众人群的、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在线课堂,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
一、MOOC教学模式的兴起与特征
MOOC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一般认为,MOOC这一术语由加拿大学者Bryan Alexander和Dave Cormier于2008年提出,后用于Geor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合作开设的一门大型网络课程“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和连接的知识”。MOOC自提出以来,为互联网产业及在线学习、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美国高等教育界将其比作教育史上“一场数字海啸”,2012年,还被国外学者称之为“MOOC之年”(Year of MOOC)。
目前,MOOC主要有联通主义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cMOOC和美国知名高校运用行为主义的方法开发的xMOOC两种模式。2012年以来,由于Coursera、Udacity、edX等平台供应商的推动,同时得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认可与加盟,xMOOC获得迅猛发展,无论规模、受益面还是社会影响均远超cMOOC,成为MOOC的主要形式。xMOOC课程的学习流程大致如下:学生要事先进行注册,课程开始后教师要定期课程课件、授课视频、作业等内容。授课视频可以提供多种语言字幕,从而适合不同国家学生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短篇视频的资料辅助和问题测试,对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和增加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针对学生的作业成绩评定方式有多种,例如学生自评、在线自动评分、学生互评等途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考试,并及时取得考试成绩。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xMOOC将平台作为基础,将课程作为单元,将教学理念、教学过程、课程、平台综合为一体。xMOOC突破了以往的以专业为基础课程建设的教学组织结构,以名校为依托达成教学目的,是一种传统教学在网上同步或不同步开放并互动的不同形式的远程开放教育。因此,相比cMOOC来说,xMOOC的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和系统化的平台支持服务更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并容易与以学位教育为主的主流正规高等教育课程接轨。
MOOC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大规模、在线和开放。“大规模”主要体现在学习人员的数量上,与传统课程相比,MOOC模式不受数十或者数百人数的注册范围和数量限制,它甚至支持数十万人同时注册和学习。“在线”是指师生教学活动完全在网上完成,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开放”是指课程资源免费开放,课程的内容可以自由传播,实际教学不局限于单纯的视频授课,而是同时横跨博客、网站、社交网络等多种平台。因此,MOOC模式将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一切传播手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展现在全世界人们面前。毫无疑问,MOOC是高校教学方法的一次大变革,对传统的高校教育带来的影响将是深远而巨大的。
二、我校同等学历在职研究生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工作,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一大重要举措,是中国开展非学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标志。多年以来,我校为适应中医药事业和医疗市场发展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一直开展此项工作,为许多没有条件接受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人员提供了在职学习、深造和提高的机会。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学校研究生院的统一管理下,基础医学院从2007年起开展了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培养工作,先后开办了中医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基础等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班。经过几年的实践,该项工作日趋成熟,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规章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并日臻完善。课程学习是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培养的重要一环,按照培养方案,学员必须完成36学分的课程学习,实践发现该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员来源复杂,学习能力差别较大。同等学力人员绝大部分是有工作的,分别来自于高校、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原有知识水平有高有低。年龄从20岁到50岁,跨度较大,有的本科毕业不久,有的已经工作多年。这就造成学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差异较大,使得授课老师在教学深度上难以把握。
2.工学矛盾突出,课程学习的时间与效果难以保证。目前,我院同等学历研究生课程学习,主要是利用周末时间上课,授课方式和内容与全日制研究生相似。这样学员通常需要1.5~2年的时间才能修完所有学分。同等学力研究生由于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得承担单位的工作任务,单位任务忙时,学习往往会受到影响,因此,工学矛盾使得学员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不能够得到充分保证。
3.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缺乏针对性。研究生班在课程设置中往往忽略了在职的特点,套用全日制的一些教学计划,或者采用同样的课程体系,这对同等学力人员来说是不合适的。造成了学员在课程学习中感到任务重,困难大,教学效果欠佳。
三、将MOOC模式引入我校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
基于上述同等学力人员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一种开放、灵活的教学体系可能更为适合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推进和发展。MOOC的兴起,为现有的同等学力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其中最为突出的优势是,MOOC在线授课的方式克服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空间和效能,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地点和时间,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组织学习,给更多因时间、地点限制而无法深造的学习者提供了许多学习机会。因此,MOOC教学模式将有效缓解在职研究生课程学习中的突出问题,极大地推动我校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首先,针对水平参差不齐、工学矛盾突出的在职学员,MOOC教学模式能满足其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保证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其次,目前受地域条件限制,在职研究生招生基本局限在北京地区,MOOC教学模式将大大扩展课程活动范围、学生的地域范围,如果付之实践,可实现我校在职研究生面向全国招生,提高招生规模和受益面。
四、基于MOOC模式的在职研究生在线授课方式的设计与管理
基于MOOC理念,我们对在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材料的设计和编排提出了构想,使其更为适合网络授课。课程将根据在线授课的特点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大纲、PPT、适用的教材等,其中核心内容为制作授课视频材料。在制作视频材料时,可借鉴微课模式,将现有的每堂课教学内容拆解成几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以《中药学》为例,可将主治功能相近的2~3味药进行对比讲解,形成一个微视频。与以往的课程视频相比较,微视频的优势主要在于可以让学习者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此外,在线还提供与视频教学相对应的习题和小测验,帮助学生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MOOC模式,不仅仅在于提供大量优质的在线学习材料,更为重要的是,借助网络平台,能够模拟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参与课程学习。可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网络资源,构建一种新的在线授课方式,以加强对学生在线学习的管理。首先建立课程主页,并链接于学校研究生管理系统,以便于学生注册、进入。在开课前教师可利用邮件或网页公告及时开课时间、课程安排等信息,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每周定时视频教学材料,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完成视频观看、作业等。课程持续时间与常规教学一样,约7~8周。授课期间,可在学校的论坛开辟专区或利用QQ群,组织网上讨论,与学习者进行实时互动交流,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最后,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结业考试。
综上所述,基于MOOC理念,开展对在职研究生课程的大胆创新,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实现网络授课,将克服目前教学上的诸多问题,极大地提高研究生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推进同等学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艳辉.MOOC起源及其概念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8(6):1-3.
[2]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2012,(3):32.
[3]唐九阳,周广新,郑龙,肖枫涛.MOOC:军事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36,(3):9-11.
[4]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4):67-75.
[5]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6]刘娣.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2009,11(15):6-7.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教学;直观性;交互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5-0147-02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受科技快速发展而成的全新技术手段,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生活中也不断被应用,在教学方面,这种模式也随着新的课改需求不断地被推广。虚拟现实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它与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契合,通过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体现其科学技术的教学特点。
国家开放大学是在教育部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共同进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通过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1]。它以建立面向地区的高等学府为目的,将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相联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国家开放大学实行普职成渗透、职前职后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人才培养。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以下简称VR)具有多感官、可视化、三维立体空间和可交互等重要特征[2]。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家开放教学过程中VR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探索,以期为相关教育学者提供一定的研究资料。
1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述
1.1虚拟现实技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技术也应运而生。作为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面世,但是受到当下计算机技术和产品应用场景的局限,VR技术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才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已经作为热门技术成为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教育中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VR是一门综合技术学科,它涉及计算算法、计算机图形图像、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和物联网等技术以及人类行为学和工程学等关键技术。综合这些技术后向更高层次的渗透和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加逼真的体验,克服了传统视觉技术不能直接观察事物和它们运动变化规律的问题,这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一直以来,人们在感知事物进行学习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现实世界的实践和知识资源的学习。前者通过现实社会的接触进行感知获取信息资源,后者通过他人的经验间接的了解知识。VR技术从发展至今能够为人类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觉概念,即虚拟世界,它能够通过一定比例完全模拟现实社会的状态,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的接触和感知世界。
VR技术能够通过三维建模功能创建多感知的虚拟世界,虚拟世界包含人体视觉、听觉、感觉、触觉等多重感知,通过相应比例模拟现实,从而让人们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产生同等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让人处在“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环境中。VR的交互设计需要人们VR技术能够具有强大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和实时的人机交互环境,通过这些技术保证用户的沉浸感。
1.2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美国作为VR技术的发源地,从起源至今不断的技术发展使得他们在虚拟空间领域获得了遥遥领先的成绩。虚拟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在虚拟校园、虚拟游戏和虚拟购物等多个领域。在教育方面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斯坦福大学很早就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了虚拟校园的教学方式,通过远程技术实现在线教学,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在我国虚拟现实技术在航空航天技术、军事科技和建筑设计等专业方向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一批虚拟高校的教学教程。同样的在虚拟校园的建设中,通过虚拟漫游技术创建了多所虚拟图书馆的应用。研究这些VR技术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可以帮助VR技术在目前大学教学中的使用,加速和促进VR技术在学校教学的普及。
1.3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Internet互联网环境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化特征使普通用户的使用越来越方便,在此基础上加入VR技术,可以使其更加的具有可视化和交互性的能力,增加数字图书馆的在功能上的服务特色。数字图书馆没有传统图书馆的馆舍场地的限制。将图书馆与VR的人机交互、生成虚拟空间技术相结合并引入到数字图书馆中,让读者能够亲临其中[3]。VR技术能够模拟模拟虚拟的图书馆馆舍,使数字图书馆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更通过三维虚拟技术增加互动,给读者带了数字传统图书馆的亲近感。
在教学课程的过程中一个功能完善的虚拟漫游系统,不仅可以使用户通过平台在虚拟教室中学习,还可以获得直观的进行学习互动,了解教学内容的推进过程,充分体现数字课堂超越传统视频教学的优势。这也恰到好处地弥补了视频教学在描述教学课程时真实性、形象性的缺点,目前采用的视频技术来对教学内容和关键知识点进行展示,既存在片面性,又缺乏连续性。
2 国家开放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2.1国家开放大学的计算机教学特点
传统教学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步。目前计算机技能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开放大学也认识到其专业的重要性,基于计算机课程特点,采取合理的方式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课程特点:
1)计算机课程具有实时性,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
2)计算机课程具有工具性。作为一个工具,方便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3)计算机课程具有应用性。在军事、经济高学科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学科会与其他专业进行结合。
2.2国家开放大学的计算机教学的不足
在国家开放大学中,学生的来源是相对来说参差不齐,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知识储备具有明显的差距[4],这些差异性导致教学过程的可塑性较差。另外,计算机在很多国家开放大学使用普适度较低,理论基础相当薄弱。这就给学生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畏惧感,认为计算机的学习非常困难,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学生的特点。
另一方面计算机教学很多内容非常的抽象,理论知识较多,学生无法具体的理解学习的内容,在理解和接受知识的时候存在困难。传统的专业课教学,通过模拟软件展示传授计算机专业知识,对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但是这些认识是片段的,只能通过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不存在整体的实践印象[5]。
3虚拟现实技术在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3.1虚拟现实与信息资源建设
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提供具有实操性基础文化知识,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演示作为大学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是教学过程的业务工作重点。而教学资源的演示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虚拟现实教学是创建了网络环境下新的教育行业形态,VR技术教学利用科学技术,对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形式化以及教学资源进行分布式存储和管理,利用VR技术友好、可交互的服务特点,让人们能够真实感官的获取信息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的建设一样,在三维立体信息资源建设也是VR教学的基础,缺乏信息资源的建设,VR技术的服务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3.2虚拟现实技术再现计算机教学的信息资源
教学资源的本质是将信息原始化,它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方面,内容的原始性基于形式的原始性来证实和表达,尤其是理论性的知识,文字成为两种原始性的重要方式。而对于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资源,虽然具有便于可操作性直观的特点,但其抽象化还是难以克服。目前已有一些技术可通过视频演示来还原内容的原始性,但需要学习教学资源方便的同时,希望能够提高资源形式的可交互性,使参与者能够身临其境复,与实体操作毫无两样。VR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能够通过三维建模实现仿真方便参与者交互。VR不仅可以在教学课程实现三维信息资源的建设,还可以与其他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一些实践练习提供方便的机会。从而将信息资源的内涵再现,开拓新的教学方式。
3.3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了计算机教学的实验效果
人类感知的主要来源是视觉,可视化技术将人类的感知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可视化在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就是提高主体与用户之间的交互能力。计算机将可视化技术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现如今计算机利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复杂的可视化和虚拟化展示,VR技术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多媒体、网络、分布式存储等技术,将人类带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改变了计算机教学生硬、枯燥、被动的状态。目前在部分的高校中已经在进行了教学尝试,通过VR技术可以在学科教学、练习等方面进行利用,实现了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可视化能力。
4总结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以下简称VR)具有多视感性、可视化、三维立体和可交互性等重要特征,是一门已应用于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技术。VR技术能够通过三维建模功能创建接近现实的虚拟世界,结合人体视据、听觉、触觉等多重感知。虚拟世界按照相应的比例再现现实世界,从而让人们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产生同等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让人处在“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环境中。使人身临其境,改变传统计算机教学中生硬、枯燥和被动的学习状态。VR技术在学科教学、学科练习等领域的应用,将信息资源再现,实现了计算机教学的可视化。
参考文献:
[1] 贺雪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教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 肖强.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M].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3] (美) 张进 (Zhang,J.),著.信息检索的可视化[M]. 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MOOC;网络工程;教学;整合;改革
0.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MOOC已经成为时下最火爆的教学方式之一。与传统教学相比,MOOC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无论电脑、手机还是平板电脑,只要拥有一台能连入网络的电子设备,便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MOOC全是免费的,可以大大降低学习成本;没有年龄和规模限制,只要有学习兴趣,就随时可以加入其中,按照自己的规划和安排展开教学活动。此外,与视频公开课相比,MOOC具有更高的交流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MOOC摆脱视频教学的局限性,通过社交网络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可以随时提出疑问,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课程做出自己的贡献。与开放式课程相比,MOOC更注重范围和社交性。开放式课程注重一门或几门相关学科,MOOC的范围则广泛得多;开放式课程多为大学课堂录像、相关课件等资源型内容,而MOOC更多面向网络学习者,单节课程短小精悍,学习过程中可以与教师进行互动和咨询,吸引更多的用户。在MOOC的推动下,网络工程教学也进行了相关改革。如何推进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灵活学习,实现线上线下双向学习和巩固以及灵活的教学与实验相结合,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下网络工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提出新的要求。
1.教学形式改革
混合式教学(blended teaching)是在网络教学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它既是一种策略,又是一种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使用网络技术,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多元获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充分自主性和目标性。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育者在按照自己的安排传授知识,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进度和方法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被不断打消,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佳,掉队后又无法尽快赶上进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MOOC背景下,教育者可以实现多种教学环境的有机结合。线上提供教学资源,开放答疑与讨论功能,一方面供学员自主学习。按照实际情况管理自己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根据学员答疑和讨论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进度;线下根据反馈灵活调整教学安排,争取最大限度地适应学员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教学环境的调整,改变教育者和学员的角色关系,学生从学习的“被动者”变为课堂的“主动者”,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线下课堂教学为主,时间固定,内容单一。MOOC背景下,教育者可以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方式相结合,学员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以教学者课件为主,在覆盖教学要点上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但视野有限,延展性差,无法实现良好的本领提升。在MOOC背景下,教学中加入了许多延展阅读材料:对于需要巩固知识点的学员,延展材料可以提供多种应用方法,令学员通过知识点的应用巩固其掌握;对于需要提高能力的学员,延展材料可以拓宽其视野,使其接触到更多的实践方式,提高未来的应用能力。
2.教学内容改革
MOOC的社交性与多元性特点决定其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为了适应其灵活高效的教学目标,在课程安排上,需要做到短小精悍,用零散的时间达到最大化的学习效益。然而,随着MOOC的发展,教学内容的安排会遇到如下问题。
1)课程完成率不高。
课程完成率不高始终是网络课程的通病。网络课程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同样降低了监督性。数据显示,在各类网络课程中注册的学习者能够坚持完成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0%,甚至有很多人仅仅注册账号却没有开始学习。学员不能坚持完成学习主要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足够的学习动力和自制力等,其中缺乏学习动力和自制力被认为是影响完成率的最主要因素。
针对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一般而言,院校在开设相关学科前均已完成前置教学内容。考虑到学有余力和需要提前学习其他学科的优秀学员,教学者可以在MOOC上提供必要的前置课程或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学习资料完善学员的学习背景,从而达到学科的学习要求。然而,如何安排前置课程又是一项很重要的问题,前置课程安排不合理将直接导致学科体系的崩塌,内容安排过多又将导致冗余,降低学习效率。此外,如何提高前置课程的完成率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难点。
针对学员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和自制力,教学者一方面可以将实际教学内容与网络课程内容穿插,安排考勤、检测等机制对学员学习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可以改善网络课程的安排,缩短课时,浓缩知识,提高每一秒的学习价值。与此同时,教学者可以采取以学带赛、竞赛驱动等方法,利用竞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程缺乏个性化。
MOOC的低成本、易普及、高效率等核心优势导致学员的规模大,学员的大规模化又导致课程缺乏个性化。教师面对大量学员,不可能与每一个人进行交流。即使在社交网络中,这种交流也很难办到。交流的缺乏使得教学者很难得到完整的学员反馈,从而导致教学内容更新的停滞,教学者无法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安排进度。
针对课程缺乏个性化的问题,教学者可以利用线下交流的机会得到学员反馈,根据反馈调整线上进度,形成反馈环。此外,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到MOOC教学中,对于推动在线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员行为的搜集、统计和分析,可以尝试实现有针对『生的教学。
3)学习缺乏体验。
学员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不只是对事实和结果的直接获取,更应该是在主体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MOOC虽然在教学形式和技术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但是本质上依旧是对传统真实课堂的模拟。由于科技水平和其他因素限制,这种模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依旧具有很大的不完整性。此外,MOOC的视频教学依然是知识的直接传授,对于主体的体验没有一定的安排,缺乏对知识的实践。对于网络工程尤其是物联网,实践能力培养更是学科培养的主要部分。因此,安排足够的实践体验尤为重要。
针对缺乏交流的问题,教学者可以将论坛等社交网络引入教学内容中,通过相关交流实现答疑和意见反馈。使用社交网络模拟现实交流的同时,可以将交流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鼓励学员多学习、多思考、多提问、多反馈,提高交流性和学习效果。
针对缺乏实践的问题,教学者可以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课时。教学者可以对学员开放实验室,随时提供实验条件,在实践中巩固课程内容知识。在实践课时安排上,教学者可以根据学员的不同知识和能力情况,开放不同的实验环境和课题,实现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实践补充。
3.MOOC教学实践
大连理工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网络工程系在促进教学体系发展、提高软件教学水平、响应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号召的背景下,提出一门面向国内的MOOC课程――物联网感知、识别与控制技术课程。该课程适用于网络工程物联网专业本科生,包括课程讲授和上机实践两部分。此外,辅助的实践教学还有物联网课程设计和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
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风格的多样性,该课程配备优质教师进行讲授。物联网感知与识别技术课程团队由教授2名、讲师1名和实践工程师2名共5人组成,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名,在职博士2名。该教学团队是一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团队教师授课经验比较丰富,曾主讲过智能仪器设计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嵌入式综合理论设计与应用、嵌入式电路设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等课程,其中2门课程获得教育部和辽宁省精品课程称号。团队教师近年来在国家级出版社编写近10本相关内容的统编教材且多部教材获得奖励。此外,授课教师一直从事物联网、嵌入式系统设计、网络技术和智能设备开发与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会议上发表了几十篇相关领域研究论文,其中被SCI、EI检索的有10多篇。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实行青年教师“一带一”的导师责任制,缩短青年教师授课初始的磨合期。在授课的过程中,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青年教师讲课训练,通过课程教研活动、交流检查教案和课件、跟班听课、课后交流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使青年教师在教学上尽快成长,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不定期地邀请专家作讲座,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在教学内容上,物联网感知、识别与控制技术课程是针对物联网体系中感知识别层次而开设的。据了解,国内有的院校只是开设了物联网概论和无线射频身份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课程,其内容覆盖面只是该层次的一部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完全针对物联网结构中感知、识别与控制层的课程,因此根据物联网工程架构体系及社会需要,开设物联网感知、识别和控制层方面的专业课程十分必要;同时精心选择授课内容,可选用《物联网感知与控制技术》教材,该教材目前已被国内几十所院校物联网专业所应用。该课程可以作为国内大专院校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或其他专业的选修课,也可以作为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程。课程采用“三步式”教学安排,即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操作24学时+课程设计48学时。第一步,扩充理论基础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第二步,提供多层次实验案例,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第三步,提供综合理论知识,使学生具备系统设计与工程应用能力。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5点:①学习物联网感知与识别层次的软硬件方面相关知识,具备实践应用的能力;②掌握通用的设计原理、方法和设计等的一般规律,具有硬件系统设计的基本能力;③掌握基本硬件系统的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④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典型硬件电路的实验方法,获得基本的实验技能,具有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⑤了解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前沿和最新发展动向。
在实践安排上,教师团队在2013年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物联网工程综合实训平台”。该实训平台硬件部分包括以国内最先进的嵌入式多核处理器(ARM Contex-A9)为核心的网关及显示与控制平台,以及基于SOC(片上系统)CC2530的多种固定式和移动式无线节点两部分。在该实训平台上,能够完成物联网感知识别、网络传输和综合服务应用3个层次所涉及关键技术的操作。学生通过在该平台的具体应用和操作,能够掌握贯穿物联网3个结构层次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在物联网应用方面的实践能力。
实训平台针对物联网感知、识别与控制层的实践教学需要,设计了无线单节点的感知、识别与控制模块的应用实例以及无线传感节点问通信、组网应用与实例内容,两大部分共计2l项应用实例。该部分实例可分为必做、选做、创新提高3个层次,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实验环节部分安排12学时。
针对网络层教学的需要,教学团队设计了基于Linux环境下物联网网关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共计7项应用实例,另外还完成基于Android环境下物联网网关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共计4项应用实例;针对综合应用层次的实践教学需要开发了基于物联网智能家居和环境监测2项综合应用实例。以上这些实例主要配合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实验环节操作共安排12学时。
通过以上两步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本课程的基本运用能力。为了让学生尽快地与工程实际项目接轨,针对整个课程体系中高年级的学生,课程团队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加强学生与工业界的直接联系。“请进来”就是定期请业界的相关人员作技术、管理前沿的讲座,聘请业界精英直接参与制订和联合指导学生课程设计环节(48学时),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与校外业界的发展保持一致,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走出去”就是利用业界专家这一渠道与企业建立友好而密切的关系,在业界现场建立毕业实习基地,安排青年教工和学生进入公司实习。此外,鼓励学生选择适当的企业界专家担任校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学校还可以建设设施先进的集实验、实习、实训和实践环节为一体的课外学生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基地开展高水平的教育活动和进行训练;激励大学生进入课外综合教育基地进行科研活动,为学生课外活动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建立宽松的教育环境和平台,提倡和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团队成员从2011年至今,指导本科学生参加国内科技竞赛,荣获2012年第八届博创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辽宁省一等奖,201 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辽宁省特等奖,2012年首届TI杯辽宁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辽宁省二等奖,2014年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这些丰硕的获奖成果体现了教学的成功。
在政策方面,我们的MOOC被选入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大连理工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完成从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大连理工大学近几年开展的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基础上,完善课程资源系统,选择适合的课程进行网络公开传播共享并能保证课程高效使用和可持续建设与更新。此外,学校还设立专项经费以支持精品课程建设,对立项建设的每门课程给予1万元建设经费,对已获得省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课程分别给予1:1的经费配套,同时提供5-10万元的奖励和建设经费;制作专门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页,优良的校园网络环境和精品课程专用服务器为学校的各级精品课程资源系统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运行保障;学校还对在建精品资习兴趣,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多数学生意识到软件类课程并没有他们起初想象的那么难学,看似枯燥的代码和技术其实都是对实践生动的总结。学生对课程有了信心,出勤率提高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尤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成果展示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授课时不是空洞地讲理论,而是有例可举、有理可依,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教学互动很容易开展,学生评教结果满意度提高。
1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忽视分层教学。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异大。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因为计算机不是升学考试的科目,各地区的要求不一样,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异大。出现有的学生已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对于某些课程,能超前学习、超纲学习;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则没有什么概念,对计算机知识仅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而现今有些教师在教学上仍使用一贯的“一刀切”,忽视分层教学,这样必定会形成两极分化的格局。“吃不饱”的那些较高层次的学生,常常会觉得这样的课程无疑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严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对于那些“吃不了”的较低层次的学生,也会对这样的课程产生畏惧心理,觉得毫无成就感,从此自暴自弃。无论是哪种情况的发生都会对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问题二: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在社会的信息化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各用人单位在对当今的大学生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上的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操作被用于衡量和考查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重要依据。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培养人才的要求,计算机教育应该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统治我国教育领域的教育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素质教育提了这么多年,但是从报刊杂志、高校教学模式可以看出应试素质教育还只是理论上的东西。由于应试教育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好多学生毕业后到单位工作了,都不会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状,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是计算机教育面对的新问题。
问题三: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该课程不但对其理论性作了很强的要求,而且也对其实践性同样作了要求。它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同时也要把知识用于各种实践操作中去,学会在不断的应用中发现问题,并善于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上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实践教育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对知识的传授。如此的教育理念下,在教学中,计算机这门学科必定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课堂中,教师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讲解理论知识,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实践操作却不知所措。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一种情况存在,能听懂教师在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但只要一动手操作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能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统一起来这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做法,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低下,学习死板,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
问题四:课程内容陈旧,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一方面,计算机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体现不出高等教育的先进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对策思考
思考一:分层教学,因人施教。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或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首先,要对教学对象进行分层。在授课前首先要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利用计算机的一些普及性知识出题对学生进行测试,依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不同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或组,通过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兴趣,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要对教学目标分层。要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制定与其相适应的能够完成的教学目标,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步骤,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全体学生都能各尽所能,在各自发展的特点基础上,全方面的得到提高。最后,备课讲课练习要分层。要在依据大纲、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使他们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切实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消”的局面,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思考二:明确目标,抓好学校、教师、学生的三大转变。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对计算机的实践运用能力将作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人才的一个必备要求,被当作一类文化的计算机教育,对于千千万万的大学生而言,时代的文盲将是那些掌握不了计算机知识的人。计算机实践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评价当代大学毕业生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尺度。因此,根据当前计算机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应抓好学校、教师、学生的三大转变。首先,学校的转变:学校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培养人才的要求,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将计算机教育从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次,教师的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身份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协调和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目地的进行指导、协调和组织,重在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以及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的转变: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分析知识、运用知识,利用各种信息网络不断对知识进行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关键词:文学学科;慕课;交互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276-02
近年来,在不同网络平台的慕课越来越多,给不少学习者带来很多的便利。不过,相当数量的慕课受既有网络视频教学模型的影响,偏重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教学手段,导致慕课所追求的特性并没有随之普及。继之而来的“后慕课”,则进一步丰富了互联网的教育手段。但具有人文性的文化类、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在慕课化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文学学科慕课制作需要考虑的因素
国内慕课建设,首先就是要突出开放性。对于文学学科来说,开放性是学科的重要特点,也是文学学科慕课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的首要因素。这种开放性,主要源自于文化的多样性与变动性。文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文化传承与涵化的过程,而且文化的多样性与变动性加剧了接受者情形的不确定性。因此,文学学科慕课能否成功,其接受度是一个关键指标。文学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个体能否掌握某些知识或技能,更注重的是要锻炼个体的思维方式,并培育其社会价值取向。为此,讨论、反复诘难是文学课程最常用、最有效的交互手段。虽然慕课规模易于扩张,但是慕课的直接交互却难于扩展,这也是造成文学课程难以运用慕课形式的困难之一。从效果来看,文学课程所承载的情感体验、文化观念无法完全通过外在的语言行为进行检测,故学习者可以“口是心非”。所以检测这类课程的效果,不仅要考量学习者的意识层面,而且还要探知其潜意识层面的思想。无论是文学还是文化学、社会学,个体的心理接受或观念转化才是其主要目的,因此这类课程在考核时往往会采用情景模拟的办法。如文艺欣赏,一方面不追求形式唯一的答案,另一方面也没有一个答案可以对应所有的学习者。因此,文学类的课程在考核时要容许“意外”的结果,即:文学学科的要求教学过程具有灵活的应变机制,学习过程及成果都包括创新思维的特点。因此,文学类课程在设计中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有着更精细的要求。
慕课生存的现实平台――互联网,则决定了文学学科慕课制作的第二个要素――互联网文化特质。当互联网处于信息富余的状态时,使用者就可以获得多种选择权,从而导致个人每一次从互联网获得的信息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依托互联网的文化习得就需要通过反复强化才可能固定。拥有了富余选择权,使用者的操控欲满足程度就会远远高于现实生活。因此,文学学科的慕课要想获得学习者的认同,就必须放弃高高在上的姿态,认可学习者同时也是部分操控者,并愿意认识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此时,慕课实施者就要充分考虑课程如何被学习者所选择、接受。当慕课的规模优势显现的时候,学习者文化背景差异、个体经验差异则会更加显著。如果文学课程不去克服互联网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困难,那么,不仅是学科传习损失了新的途径,慕课从互联网文化中所获得的优势,如平等对话、自由表达的人文精神也将失落。基于以上两点,文学学科的慕课,对理解学习者的情况有更高要求,也对交互性有更高的要求。
二、文学学科慕课如何实现交互有效性
1.观念上对情感认同的重视。为增强互动有效性,教育历来强调“情感同化”。此处讨论的情感认同,其实包括了社会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观念、自我实现需求等内容。如文学类课程中的朗读强调情感感染力、文化类课程中的模拟场景训练要强调心理接受度等,都是为了实现情感同化。人文学科课程的效果与情感认同、思维模化密切相关,而交互的有效性与否即取决于这两个因素。而传统教育对其中的个体情感特点本就难以顾全,慕课同样不得不面对追求情感认同的高难度。基于情感认同的心理机制,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降低学习者有意无意的心理抵触,避免教育变成“生硬改造”。慕课课堂形式的改变,意味着教育观念必须改变,必须关注接受者的心理状况,@不是简单的教法移植就能达到的。这种情形可与百年前的教育情况做个比较:当西式教育初次进入中国时,也是经历了从形式到观念的深层转换。现在,我们同样要着眼于整体慕课系统来改进对交互的认识与设计――文学学科的慕课,从而引导教学走向更加“柔性”的表达。为达成交互中情感认同的需要,最根本的改变应来自于课堂的教学目标或理念,即:为避免学习目标成为压制观念分歧的机制,应转变以教师预设单一目标为核心的课堂观念。同时,为了避免目标僵化,文学学科慕课的教学效果评估标准应该进一步开放。这并不是说文学类慕课教学不要教学目标,而是不能急功近利地直趋固定目标;同时,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认知系统进行一定的倾斜,而不是把依据教学大纲做成“死盯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确立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能动性,并承认学习过程的反复性。此外,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备学生”成为第一目标,考虑为适应学习者的多种情况而预留出一定的弹性和层次。
2.操作上对有效性的追求。在慕课中强化互动有效性,除了可以改造传统手段,还可以有一些新的技术探索。其中,以转变观念来指导操作实践,对交互有效性的追求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为增加文化容纳度,破除单一目标理念,慕课课程设计首先可以:①允许在教育过程存在“异端”观点,允许一些问题延伸到“课堂”外再解决。这可以使刚性授课的时间适应人文学科学习的反复性。②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出学习者思维的主导性,不再局限于短期的功利目标,即教师可以对教学的整体目标进行合理的层次分解,使学习者有“翻转课堂”的途径,变被动接受为发现学习。③设置适宜的评价体系,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参与程度而不仅是有形成果,其意义是强调文化的涵化而不仅是知识的转移。(2)单一焦点的课堂格局可以继续存在,但更应偏重“平行课堂”。通过网络多元空间结构容纳接受者的主体意愿,多线性进程、分割空间比传统主次空间更适宜。如为了吸引注意力,文科类的慕课在设计过程中就要注重提高参与者的情感认同,如在慕课课程中设计同步但不同“房间”的讨论通道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一步来看,相对于传统课堂,文科类慕课对于学习者无形的情感影响,渠道仍然十分缺乏,而课堂的多元化格局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这一情形。在技术上,慕课设计者就可以考虑接入终端多样化,以实现交互渠道的多样化、共享资源的丰富性及可替代性、课程接入的简易性,这同样有助于扩展人文慕课的接受度。(3)采用更多实例、实景作为移情手段。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直接“说服”并不是有效改变对方心理或情感的途径。而传统授课却是将“说服”作为基础方法的,这主要是因为教授双方设定为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因此这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文学学科慕课在设计的时候必须尽量避免这种教学方法的出现,应该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出现,即文学学科慕课网络传授方式设定为平等关系,更应该考虑接受者的心理特点,因此对课程“润物细无声”的要求就更为明确了。文学学科慕课与文艺作品“隐形”情感同化有很多相似性。如影视作品是美国文化强势扩张的一个利器,好莱坞外星人题材的电影就善于隐喻说服。如《阿凡达》,其实是在讲述异文化交流理念。外星殖民就是现实中异文化交互平台同化的投影。但当场景转换后,被欧美文化视为异端的他文化也乐于接受影片包含的文化内涵。这种文艺作品委婉、巧妙的说服方式,也是文学学科慕课应该借鉴的。(4)关注学习技巧,“教得好”应落实为技术服务。课堂教学由学生主导,不止是追求“碎片化学习”或“自主学习”这样的概念,而是良好的操控体验所带给学习者的信心以及更高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文学学科类的慕课降低课堂教学对传统教学技法的依赖,转向关注富媒体背景下的“学习技巧”。举个例子,为了弥补慕课实时问答有限的问题,不能仅靠场景设问、实时对话、或人工智能响应,更重要的是要赋予学习者更多的操控方式,以获得更多的响应。以上这些措施,都是着眼于把“学得好”落实为课程接受度。
三、结语
在观念上,我们应认识到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往往会伴随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慕课带来的应当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要考虑网络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开放性;而在技术上,新的教学手段与需要承载的内容将会不断被调适,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观意愿。观念与技术两方面的不断探索,文学学科慕课制作应该进一步强调情感召唤、思维发展等效果,而不是止步于“授业解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