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4: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环境保护发展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

篇(1)

在全国统计的523条河流中,有436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较重污染。全国有2400公里的河流因污染而鱼虾绝迹。平原湖泊80%受到污染,其中有26.3%富营养化。生活用水质量不佳,有55%的重点城镇水源地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有29%的人饮用不洁水。经调查,我国人群患病的88 %、死亡的33%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相关。

废水直排是造成水污染的直接原因,全国每年废水排放量约400亿吨,大约有80%的污水没有处理和处理不达标直接排向江河湖海,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水环境。据专家分析,1吨污水能污染20吨清水。保护水体,控制废水排放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严重任务。为此,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知识经济给环境保护带来机遇

知识经济时代革新了大规模能耗、物耗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意义上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的排放将大幅度削减,完全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实现废物的“零排放”。同时,生产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将大幅度降低社会物质流的密度与频数,有利于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知识经济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全面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合理、高效、综合地利用和开发资源,清洁工艺、清洁生产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以及有益于环境的高技术产业等的产值将全面超过汽车、石油化工、家电、钢铁等传统支柱产业,污染将大大降低,环境压力将大大减轻。此外,知识经济的劳动力结构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有很大改变,从业人员知识层次高,属于智能型劳动力,这就有利于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的增强和提高,有利于自觉地规范环境行为,参与环境保护。

二、环境保护的市场化之路

环境保护市场化,就是要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环境保护过多地依赖政府,而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局面。要遵循经济规律,建立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寻求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资方式,利用市场作用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环境职能。在市场的引导下,使环境保护活动成为社会公众自觉参与、自我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行为,逐步走上产业发展的道路。

长期以来,环境污染治理的一条原则就是“谁污染谁治理”,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得到的。如污染甚为严重的乡镇企业,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每个企业都能建设污染治理设来处理自身排放的污染物,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企业负担过重,运行也不经济。但其污染和破坏了环境,是一定要承担责任,也一定要有相应补偿的。因此,现行的政策将改为“谁污染谁付费”。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降低成本,发挥投资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避免环境保护的盲目投资、到处布点、重复建设。环保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通过吸纳商业资本、银行、国内外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并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在企业化运作下,政府可将环保投人引进资本运行领域,成为营运资本,在运营中不断保值和升值。这样既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能实现投资的滚动发展。

推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这是要改变环保事业在一些地方的长期附属地位,使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运营,由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独立法人来承担;要通过新机制的建立,逐步造就一批专业化环境治理公司,形成运营服务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投人产出机制,使环境保护活动成为企业平等竞争、自愿参与的市场行为;才能改变环境污染治理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小生产式运行的局面。通过市场化运行,促进投资者、经营者自觉动用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经济机制,兼顾环保治理效果与运营管理者效益,形成环境治理的良性循环。

目前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环境设施运营服务业已在逐步兴起,国家环保总局也在部分省市进行了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化管理的试点,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了规范这项工作,国家环保总局还颁发了(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今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认可工作。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管理,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认为这种方式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也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可使企业获得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歪保服务市场。由此可见,以发展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为突破口,推进环境保护的市场化,企业拥护,社会关注,市场需要,顺应形势,这个选择非常正确。我们应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出成效,促进其正常发展。

三、发展高技术环保产业,培养高技术环保人才

篇(2)

关键词:日化产品化学检验质量监管

我国加入经济组织以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日化产品,日化产品也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得到了更好的应用,它曾经应用在检测实验室的数字化建设中,然而在化学工程、生物医学、生物化学中也有着最为广泛的应用。目前,日化产品已经步入了化学检验的领域。日化产品虽然有着它发展的优势,但是在化学检验中却一直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就日化产品在化学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提出了更多的合理化的建设性的建议。

一、日化产品的特点

(一) 日化产品的种类多

日化产品的特点之一是日化产品的种类多。日化产品的种类非常多,它所涉及的类别特别多,主要有个人化妆品、人体清洁和牙膏、肥皂与洗涤剂以及家庭护理等很多的类别。

(二) 日化产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日化产品的特点之二就是日化产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日化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化妆品就有日化产品的主要的化学成分在里面,为此,人们在选择日化产品的时候,要切实的加强,日化产品的安全性能,稳定性和有效性。

(三) 日化产品是多种科学结合的产物

日化产品的特点之三是日化产品是多种科学结合的产物。它主要结合了化学的多种成分,精心的化工、药理学、信息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部门的综合。所以说日化产品是多种科学结合的产物,也不足为过。

二、日化产品发展的概况

目前,我国日化市场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化妆品、洗涤剂及口腔清洁用品三大类共占日化市场份额的93%。在化妆品领域,洗发护发品市场容量渐趋饱和,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但其中美发市场增长较快;护肤品是化妆品市场中发展最快的一个细分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利润空间,但护肤品领域没有绝对优势的领先品牌,护肤品产业已经到了一个寻求品牌突围的关键时期。美容用品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并有望超过护肤品和洗发护发品。

2006年,中国日用化工行业的各类产品都有着比较清晰的发展脉络。补水、防晒和抗衰老产品是化妆品理念发展的重点,以生物制剂、植物、生物活性提取物、天然植物添加剂为代表的化妆品新原料,仍是产品开发的主导方向和高科技象征的主流;洗涤剂功能趋向于洗涤效果、方便使用、织物保养和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并且更加关注环保、节能、节水产品的研发;口腔清洁用品则向天然、多品种、多档次、多功能方向发展,功能性牙膏仍是销售热点,如符合中国传统消费习惯的中草药牙膏、处于国际口腔用品发展潮流的增白牙膏、多合一牙膏和生物牙膏等。

据了解,以大连市质检所为依托的国家日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室面积达1500平方米,拥有液相色谱-串级质谱、液相色谱-飞行质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国内一流的检测设备和凝胶净化系统、固相萃取等前处理装置,并已经取得了“国家化妆品市场准入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发证检验单位”两项权威资格,其检验能力范围已经覆盖了化妆品、洗涤品、消毒剂等产品领域。

三、日化产品在化学检验中注意的事项

(1)化工产品种类繁多,采样条件千变万化。采样时应根据采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按照实际情况选择最佳采样方案和采样技术。

(2)采样是一种和检验准确度有关的,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采样工作应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承担。

(3)采样前应对选用的采样方法和装置进行可行性实验,掌握采样操作技术。

(4)采样过程中应防止被采物料受到环境污染和变质。

(5)采样人员必须熟悉被采产品的特性和安全操作的有关知识和处理方法。

(6)采样时必须采取措施,严防爆炸、中毒、燃烧、腐蚀等事故的发生。

四、日化产品的化学检验应用

(一)日化产品的世界潮流

当前日化产品的发展潮流日化产品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优化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用消费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裕化,人们对日化产品的品种、档次、质量、功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促使日用化学工业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品种也正趋向五光十色和玲琅满目。日化产品是一种流行产品,它和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产品的开发常常随社会潮流而动。当今日化产品的世界潮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二) 日化产品的安全意识

安全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广受青睐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环境污染加重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此,世界各地同时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环境保护和绿色运动。日化产品生产商也积极紧跟形势,大力生产、销售对环境无害,对人体安全的日化产品。他们在原料上采用易生物降解和可再生的无污染原料,以及性能温和、对皮肤无刺激的表面活性剂和添加剂;在制造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以及力求减少和消除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五、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日化产品的普遍应用。本文针对日化产品的特点、日化产品在化学检验中概况、日化产品的化学检验应用、我国日化产品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合理的阐述,为以后日化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关日化产品的化学检验应用有利于日化产品的质量的提高,更好的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有关日化产品的化学检验应用,可以使日化产品能够更好的通过化学的检测标准,提高日化产品的化学含量的产分,为日化产品能够更好满足人们的需求,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化学成分的损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就日化产品的化学检验应用的一系列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促进了日化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使日化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魏少敏.日化产品技术创新的进展与趋势[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1,(01).

[2]齐尚忠.日化产品检测实验室的数字化建设[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9,(10).

篇(3)

【关键字】京津冀,一体化,四大功能区

引言

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是产业一体化,即通过区域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结、互为补充和相互渗透,建立一种有机整体的过程和状态。据此定义可知,京津冀一体化具有以下特征:政策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生产要素与商品一体化,其中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因此产业一体化理论理应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功能区设计的首要原则。此外,在选择产业区位时,应对地区性投入、地区性需求、输入性投入和外部需求等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功能区的设计。综上,研究人员将京津冀一体化划分为以下四大功能区:以北京、天津、廊坊、保定、石家庄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以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为主的海洋经济产业功能区;以张家界、承德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功能区;以河北南部为主的商贸流通产业功能区。

一、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

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基于传统农、工产业的新兴产业。目前,京津冀地区已建立起众多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的现代化经济开发区,具体以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主。数据显示,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值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0%,且2014年的增值超过1.54千亿元。以新材料产业为例。数据显示,新材料的市场需求增幅超过30%,且其在国内市场的潜在市值达到千亿元,可见新材料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包括国家政府、生产企业和学术机构在内的研究主体均十分关注对新材料的研究,比如2014年5月,北大、清华等12所高校联合建立起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尽管京津冀新材料产业已研发出众多产品(见表2),但京津冀新材料产业仍面临以下发展困境:过渡依赖科研机构;知识共享机制不健全;产品研发的专利数量偏少;就业人口素质偏低但数量庞大。因此,若要实现新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则需对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淘汰低效益、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产业和产能过剩企业,重点扶持高附加值、高性能的战略性新型材料产业。此外,重视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海洋经济产业功能区

总的来讲,京津冀海洋经济产业功能区尚需进行产业升级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化的海洋经济产业功能区是对传统海洋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具体发展新型渔业、国际物流、风电和核能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渔业为例。渔业又称水产业,是供应工业原材料和生产渔业产品的产业部门。关于渔业的划分,按生产方式分为捕捞渔业、养殖渔业;按水域分为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21世纪以来,渔业中开始广泛应用新兴技术,从而实现渔业在生产技术上的飞跃。尽管渔业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范畴,但毫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同样也会引起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发展渔业时,应明确以下影响因素:人口的过度增长使渔业承受巨大的负担;过度捕捞加速渔业资源的枯竭;海上项目导致水资源污染形势严峻;非法开发渔业旅游项目致使渔业生态环境破坏。总之,在京津冀海洋经济产业功能区中,渔业属于支柱型产业,主要为余下功能区供应工业原料和水产品。因此,海洋经济产业功能区应充分利用临海的地理优势,以商贸物流配送的方式将渔业产品提供给其他产业功能区,同时依托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开发远洋渔业。此外,其他功能区亦能为渔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比如将渔业与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科学开发渔业旅游资源。

三、生态旅游产业功能区

生态旅游的研究主体是人和自然环境,而现代生态旅游具体由农业生态、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组成。目前,京津冀生态产业功能区将功能定位在当地的旅游产业上,同时依托当地的交通运输业发展经济及依托生态环境保护发函旅游业。众所周知,京津冀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统计数据显示,京津冀共计14个5A级景区,约占全国5A级景区总数的7.6%,五星级饭店共计103家,百强旅行社共计17所。此外,京津冀区域之间的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并已达成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的共识,比如2015年3月,京津冀联合举办“农业嘉年华活动”。以农业生态旅游为例。河北是农业生产大省,其主要为北京、天津供应农副食品(详见表2)。虽然与京津地区相比,河北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如此经济格局却为河北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创造了条件和契机。此外,京津冀生态功能区等统筹工作主要依赖河北。总而言之,关于京津冀生态旅游产业功能区的建设,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加以规范,进而提高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环境水平。

四、商贸流通产业功能区

河北中南沿路是京津冀产业一体化的商贸流通功能区,主要实现京津冀与环渤海地区的商贸流通。从京津冀商贸流通的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一体化为区域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且当地政府也从长远角度出发,积极筹备晋冀鲁豫商贸中心、冀中南商贸服务中心的规划。众所周知,冀中南地区不仅是河北的食品、服饰、箱包和小商品的集散地,同时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尽管商贸流动产业功能区的建设现已取得较大成效,但仍在有些方面存在不足,比如产品的定位、设计等环节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应从生产工艺和当地人文特色出发,提高其整体质量和综合价值。

篇(4)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碳金融;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1-0029-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1.08

一、引言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轨道,岛内金融业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是将海南打造成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加之海南本身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产业结构,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发展碳金融业务成为海南当前经济发展的最优选择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碳金融发展的必要性,结合海南自身经济发展条件和碳金融发展现状,研究海南碳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文献综述

(一)碳金融概念及其内涵

目前,关于碳金融的概念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国内很多学者对碳金融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李伟、李华友、冯东方在讨论环境保护中如何发挥金融创新产品和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机制作用时引出碳金融概念[1]。高建平将碳金融定义为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的包括直接投融资活动、碳排放权交易以及银行贷款等[2]。陈柳钦(2009)将碳金融界定为服务于温室气体减排的一系列金融制度安排和交易活动[3]。袁鹰(2008)认为碳金融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投资活动、低碳项目的投融资活动及相关的担保活动[4]。王宇和李季(2008)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了定义,狭义的概念是指为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提供可交易资源;广义的是指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5]。

国外有关碳金融的概念也不多见,英国政府2003年能源白皮书中曾提到“低碳经济”,“碳金融”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索罗亚・拉巴特(Sonia Labatt)和罗德尼・怀特(Sonia Labatt&RodneyR.White)将碳金融定义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二是讨论碳限制社会相关的财务风险与机会;三是预期用来转移环境风险的市场工具。斯图亚特・胡德森(Stewart Hudson)指出了碳金融的三个特征:创造碳配额与碳排放交易品的市场;清洁能源投融资活动;探讨企业在低碳发展中的风险收益评估以及相关的影响[6]。

笔者认为,碳金融是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系列金融活动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包括以二氧化碳为主体的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直接投融资以及相关的金融服务业务。碳金融与传统的金融的区别在于,碳金融的交易核心是碳排放权,围绕着该核心形成了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和投资活动、CDM①项目开发的碳金融市场。

(二)碳金融市场

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碳金融市场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配额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种是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基于配额的碳排放权市场在《京都议定书》协议框架下,以西方发达国家①为主体的减排计划下实行的,巨大的碳减排量吸引了大量金融投资机构的参与,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中介为参与企业新技术改造等项目的资金和技术的供求双方提供便利服务,同时在涉及碳排放权的技术和法律专业方面满足项目咨询业务、财务顾问业务等需求。此外,欧盟还建立了一系列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二级交易所,交易品种包括排放配额、期权、期货类碳排放衍生品。

基于项目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主要是基于CDM机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碳排放权的交易活动,交易方式包括节能减排项目、碳汇②项目等产生的核准减排单位的交易。通过投资项目或者碳汇项目产生的碳排放单位需要经过联合国等官方机构的核证才能成为二氧化碳核证减排量CERs。目前,我国的碳金融主要是以在CDM项目下的碳金融市场交易为主。

(三)碳金融业务

1.碳信贷。虽然“绿色信贷”在银行界逐步受到重视,但实际绿色信贷的比例非常小,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绿色信贷概念不明,政策支持不足;二是我国企业有效需求不足;三是项目评估技术瓶颈的制约;四是项目风险控制的困难。针对信贷风险,董玉华(2009)提出结合低碳项目贷款、开展碳权质押融资,贷款银行在存在偿贷风险时可优先处理客户出售CERs所获得的资金,而同时CDM项目可以以碳权为质押获得贷款支持[7]。

2.碳期货。根据国际碳金融市场交易经验,碳交易风险较大,同时碳排放权具有市场可接受性强、同质性显著、交易频繁、交易成本低、价格波动大的特点,为了能够有效化解来自现货市场的价格冲击,必须引进期货市场,为现货交易提供有效的价格指导和避险工具。上海期货交易所在2006年就对与碳排放权有关的期货品种进行了研究,探索通过期货市场所特有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功能建立符合国内需求、对接国际规则的碳市场体系,以提升我国在国际碳排放定价的话语权。

3.碳基金。在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下,发达国家要求CDM项目必须基于市场机制,而在市场竞争中的碳排放权交易势必使得发展中国家蒙受损失。从实施效果看,建立碳基金能够有效控制和干预CDM项目运行,较好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碳基金可分为世界银行型基金、国家基金、政府多边合作基金、金融机构设立的盈利性基金、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碳基金五大类。碳基金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政府出资、政府和企业比例出资、政府征税筹资以及企业自行筹资等。

三、海南省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分析

(一)碳金融为海南省低碳经济提供资金融通

单纯依靠改造高碳能源产业的设备与技术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不现实的,其改造所耗费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是相当巨大的。2009年,海南能源消耗总量为1232.34万吨标准煤,煤炭、石油、天燃气占能源总量的92.7%,水电只占5.63%,其他可再生能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据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倾向可再生能源的规划下,海南需要投入的建设资金十分庞大,单纯依靠政府和社会投资在海南是无法实现既定政策目标。因此,发展碳金融,通过碳交易、碳融资及碳基金等方式才能为海南发展低碳经济提供足够的资金。

(二)发展碳金融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京都议定书》系统下的联合履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以及碳减排机制三大机制中,只有清洁发展机制是建立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碳交易体系,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权供应国,而海南凭借其森林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空气质量等多项指标的领先地位被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连续五年列为全国低碳竞争力之首,在碳排放权供应上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碳排放国际定价权掌握在欧盟国家手中,已成交的碳交易价格远远低于国际通行价。2008年,雷曼兄弟与国电集团达成了以400万美元换取62万吨碳排放权的交易,折合每吨6.5美元,远低于15.9美元的国际通行价。因此,在CDM框架下,海南可通过碳汇项目开发或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获得投资回报,但回报有限,发展碳金融既是我国争夺碳排放定价权的必然要求,也是海南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发展碳金融能够解决海南绿色能源项目投资回报不稳定问题

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开发利用可再生绿色能源,不片面以环境和资源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然而,在开发利用以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为主的绿色能源项目中,由于自然条件、技术壁垒等客观因素,可再生能源开发呈现出成本高、收益不稳定的状况,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海南更是无法承受巨大的经济成本,发展碳金融、开拓碳金融市场,通过碳交易弥补投资收益的不足成为海南发展绿色能源项目的必然选择。

(四)海南省有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巨大空间

海南是公认的未来最大的碳减排市场的最具潜力的地区。据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项目测评,尖峰岭的热带雨林中每公顷林地1年吸收固碳量约2.38吨,相当于8.8吨二氧化碳气体,远高于马来半岛热带雨林区的1.24吨、非洲雨林区的0.63吨和亚马孙流域的0.62吨,是世界上碳汇创造能力最强的雨林地带。加上海南生物能产业和中海油的低碳环保项目等碳减排项目的不断开发,将使得海南成为世界上发展碳金融空间最大的地区之一。

(五)碳金融为海南省金融机构创新提供平台

随着我国金融业逐步对外开放,金融机构间竞争会不断加剧。在世界各国相继认同《京都议定书》并实施严格的碳减排背景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者逐渐增加对涉及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金融产品的需求,而海南拥有我国最具潜力的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将成为未来金融业的重点开发领域。发展以碳排放权为交易核心的碳金融市场,针对不同客户制定相应的碳金融产品,包括碳信贷、碳基金以及相应的碳排放期货产品,将为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提供新的平台。

四、海南省发展碳金融业务的现实条件与困境分析

(一)现实条件分析

1.海南省碳金融发展的潜力优势明显。海南是我国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岛屿省份,旅游业是支柱产业,第二产业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少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也造就了海南发展低碳产业的巨大潜力。海南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保存完整的热带雨林区,海南热带雨林区的碳汇创造能力居全球热带雨林区之首。建省以来,海南多次部署大规模造林计划。截至2010年末,森林覆盖率已达到60.2%,广阔的森林覆盖面积使得海南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碳排放量指标都居于全国前列,并被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连续五年评为全国低碳竞争力第一强省(表1),海南碳金融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2.海南省现有可再生能源项目众多。海南碳金融主要围绕着清洁发展机制开发碳减排项目,以获得碳金融交易收益,而可再生能源项目是各国碳减排项目的重点发展领域。海南岛自然条件优越,适于各种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尤其以油类经济作物经济价值高。以海南小桐子种植业为例,小桐子是世界上公认的生物能源树,有很高的经济利用价值,10亩小桐子约产生物柴油1吨,并且碳排放量接近于零,是最理想的CDM合作项目。2008年,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海南投产6万吨生物柴油项目。发展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正是海南以低碳经济为切入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朝着建成国际旅游岛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海南已将发展生物能源产业列入经济发展规划,海南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必将为碳金融业务提供更加高效的创新平台。

3.海南省有充足的金融资源。近年来海南金融业发展迅猛,金融机构信贷大幅度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近年来,存贷款不断增长、金融结构不断优化、信贷产品不断创新、融资渠道不断拓展。充足的金融支撑和完备的金融服务将为海南碳金融项目提供充足的信贷资金,有助于构建围绕低碳项目的信用担保、衍生投资产品、项目保险的金融产业链。目前,海南已有多家金融机构参与到碳金融合作,包括国家开发银行的海南秸秆发电项目、建设银行的小桐子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项目、中国银行的英利集团太阳能光伏项目等。

4.国家战略推动低碳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发展旅游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以及热带特色农业等产业,贯彻其中的是绿色、环保、节能、高效发展思路,建设“低碳国际岛”,并提出了在2050前实现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中占到50%以上,汽车尾气排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绿色低碳经济将成为海南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增强海南碳减排市场的开发潜力,岛内企业必将积极参与到环保产业的开发和碳减排项目的合作中,为海南发展碳金融开拓广阔的核心交易权市场。

(二)海南省碳金融业务发展面临的困境

1.碳交易话语权缺失。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单位供应国,也是CDM项目的主要参与国与卖方,但由于国际碳交易中的计价货币以欧元和日元为主,人民币定价权缺失。由于我国碳交易市场发育较晚,交易体系构建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相继建立的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主要以企业行为为主,没有形成规范的标准化合约,在碳排放产品定价方面没有话语权。海南碳汇项目产品受困于此,只能处于国际碳交易市场和碳价值链的低端,利润空间受控于欧洲定价权市场。

2.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我国碳金融项目主要是通过国际清洁发展机制完成的。而CDM项目下的产品,需要有严格的交易规则和核证①程序,产品开发周期长,程序复杂,买卖双方可能涉及到境外交易。因此,只有专业机构才有开发和执行能力。国内中介金融机构难以完成大量的产品的开发和执行。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在进行碳金融交易时缺乏专门机构分析、评估项目风险,严重制约了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在海南,还存在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认知不足的状况,不熟悉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环境金融产品品种单一,对于项目咨询、二级市场交易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开发等领域涉足甚少,并且缺乏专门的技术人才和综合性人才。

3.政策缺失下的利益障碍。在低碳产品尚未规模化和硬性产品特质的背景下,CDM项目开发面临程序复杂、审核难度大的障碍,岛内企业如果大量投资环保设备、使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产业会导致偏离成本最优选择。而政府政策的缺失,无法补偿企业和项目参与方在开发碳金融项目中的投资的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碳金融业务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阻碍。尤其是我国目前环境保护体系和法律制度不完善,低碳减排项目的开发难以规模化,制约了海南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4.CDM合作项目开发不成熟。截至2011年7月,我国在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的CDM项目有1494个,而海南只有十一家,占比不足1%(见表2)。海南CDM项目开发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按照联合国规定的碳交易流程,碳减排单位需要经过国际第三方机构进行核证,而我国国内中介机构和第三方核准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进行大量的碳减排核证工作。目前,联合国委托的第三方机构有18家,而我国仅占有一席,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南碳金融项目的发展。

五、海南省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对策意见

(一)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支持碳金融项目开发

在资本市场中,大力鼓励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为低碳项目企业开辟“绿色资本通道”,允许参与碳金融项目的相关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或进行中短期票据融资以获得资金支持。同时,企业还可以设立企业投资基金以及风险投资基金,引进社会投资资金,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碳金融产业的发展,分散投资风险的同时扩大了碳金融的社会影响力。尤其在碳基金的建设方面,海南可以凭借其碳汇创造能力寻求多边合作,可以选择企业与政府的碳基金形式,也可以寻求国内国外战略投资者,在不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情况下,寻找世界银行等国际型组织组建战略投资集团,解决碳金融发展初期的资金问题。

(二)围绕碳金融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海南金融机构在开展碳金融业务及相关服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转换银行战略思路,在落实国家绿色信贷政策的同时,不单单只做项目开发的贷款方,而要全过程的参与到项目运行中,将业务范围从单一的授信领域扩展到中间服务业务上,包括与“碳排放”相关的本外币理财产品以及涉及碳金融项目的国际结算服务等,做专业“低碳银行”;另一方面,不断创新碳金融合作项目的模式,例如核证碳排放还款模式、节能服务商模式、企业节能技改贷款模式、融资租赁公司模式、买方信贷模式以及公用事业供应商模式等。在非银行金融机构方面,要重点发挥保险行业以及投资类资产管理公司等行业的功能,围绕碳金融项目的开发创新金融产品。保险公司应积极参与到低碳保险业务中,设计并提供以碳排放权为交易对象的信用担保、清洁发展机制碳交付保证、排放交易保险及开发巨灾保险等。资产投资公司可尝试发展低碳投资业务,开发气候变化领域资产及碳减排领域的投资银行或资产管理业务。

(三)积极构建碳汇金融体系以谋求交易定价权

海南应利用自身在碳汇创造方面的优势,构建碳汇交易平台,建立海南自有的碳汇交易市场。一方面,投入专项资金开展海南森林碳汇能力检测与核准,吸收专业金融人才,并积极借鉴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经验,创立自有的交易机制与规则制度。在运行机制上碳交易市场主要分为基于配额的交易和基于项目的交易,建议海南碳金融市场主要依据CDM项目合作进行碳汇交易,CDM机制具有国际制度保障,系统风险小,同时积极研发与碳汇项目相关的碳排放金融衍生品,提高市场交易的有效性和活跃度。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碳汇交易市场的合作,完善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尤其加强与发展中地区交易市场的合作,谋求国际碳汇交易定价权。

(四)出台政府政策鼓励并保障碳金融发展

进一步落实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目标,真正以“绿色GDP”为指导,出台专门政策鼓励并保障海南碳金融发展。在鼓励措施中,政府应出台优惠发展政策,提高企业、金融机构、民间投资群体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延长免税期或者降低CDM项目税率、针对碳金融项目贷款实行利率下浮或者成立财政专项基金提供补贴等措施。在保障政策方面,政府既要行使监管者权利,同时要履行参与者义务;要利用官方信息优势获取国内外有关碳金融合作的最近信息,实时传递到海南本地的碳金融市场中,保障参与者的决策筹码,发挥政府信用的作用;成立碳基金或相关的投资公司,为碳金融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融资便利。进一步规范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严格审查企业的经营行为,保证碳排放项目的正常运行。

(五)推动企业作为碳金融市场主体的作用

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实施主体是企业,碳金融业务的发展还取决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功能发挥。尤其是海南为数不多的几家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参与国际清洁发展机制下的合作项目,努力开发新的碳减排项目,不断在国际上寻求战略合作者,开展优势条件下的CDM项目合作。同时,可以组建碳金融发展企业协会,通过协会的力量进行资源共享,增强信息交流,提高企业谈判话语权。企业协会作为会员组织能够监督企业行为,督促企业围绕碳金融进行运作经营。企业自身也应积极引进碳金融、国际项目合作等领域的专门人才,为开展碳金融业务奠定基础。

(六)大力开展碳金融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不断进行碳金融业务的创新是海南发展碳金融的必经之路。可以向广东等发达省份学习借鉴,研究开发以碳排放权为质押的贷款业务。金融机构由于碳金融项目开发的风险性高、投资收益不稳定而产生惜贷行为,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成熟,碳排放权的价值逐步凸显,开发碳权质押贷款以碳排放权为质押,既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又为企业融通了资金。其次,可以针对市场中的特定客户群开发创新碳基金理财产品,将市场资金聚集起来投资于具有良好碳金融项目开发潜质和信用的企业项目上。第三,通过投资银行推动碳金融资产的证券化,开发清洁能源机制项目的企业可以将其开发项目出售给国内国际的知名投资银行,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在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回笼资金。逐步推出基于碳排放权的保理业务、碳结构类理财产品等创新型产品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初昌雄.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J].经济学家,2010(6).

[2]邹亚生.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碳金融发展之路[J].中国金融,2001(4).

[3]陈柳欣.低碳经济: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6).

[4]袁鹰.碳金融:不仅仅是机会[J].金融博览(银行客户),2008(8).

[5]王宇,李季.碳金融: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机制[N].中国经济时报, 2008-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