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期货博弈本质

期货博弈本质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4: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期货博弈本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期货博弈本质

篇(1)

就刚刚重登舞台的“国债期货”而言,它是金融期货的一种,其价格变化是现货收益变化衍生出来的。从本质上而言,这是一个零和游戏,因为其标的物虽然是带有利息的,但是从期货中获利只能依靠价格的变化。

国债期货合约部分要素

合约标的:面值100万元人民币、票面利率3%的名义中期国债

期限:5年期

可交割国债:到期月首日剩余期限为4-7年的记账式附息国债

最低交易保证金:3%~5%

涨跌停板:±2%

这次国债期货的首批标的物是5年期国债。之所以选择5年期,是因为5年期国债的交易更为活跃,且持有人分散,加之剩余期限在4至7年期的可交割国债存量达到了1.9万亿,有利于避免投机者通过现货市场操纵高杠杆的期货市场。

此外,对于经济周期和政策调控(包括“五年规划”)所需要的时间而言,3年太短,10年太长,5年才最为合适,所以绝大部分金融投资机构对于投资的预期期限也都在5年左右(除了曾风靡一时,现已濒临破产的很多长期PE以外)。

很多普通投资者可能会对国债期货里的“转换因子”感到困惑,这是国债期货标准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要知道,首批上市的三个合约的可交割(用现货国债和国债期货结算的方法)的现货国债多达20多只,而每个国债在当时发行时由于市场环境的不同,其收益率或当时发行的票面利息都不一样,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标准化的过程来把这些不同的现货债券的差别消弭掉,从而减少无风险套利的空间。

不过转换因子对普通投资者的意义不大,因为持有现货国债需要的资金很多,而国债本身的收益并不高,所以持有现货国债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机会成本太高,所以在现货和期货之间寻求套利从来都是量化对冲基金和券商自营盘的工作。

此外,国债期货存在的根本意义也和普通投资者没有太多直接关系。它的发明和发展基本上是基于长期持有国债的资产池的套保需求而存在的。只是这一需求的确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首先,像保险公司和养老金等长期持有国债的投资者在国债期货诞生之前,只能利用现货仓位的调整来控制自己捕捉未来利率变化的空间,而这种调整仓位的方法代价非常昂贵。因为每个金融机构的资金都有非常明确的资金成本。保险公司的成本就算低,也要有4%以上,如果为了捕捉一个自己预期可能出现的利率波动而拿出30%的仓位来白白负担4%的资金成本,显然是个近似疯狂的举动。

其次,很多金融机构的资管部门都不得不为某笔巨额资金的具体到账日期而焦虑,因为等钱到账再在短时间内购买大量的合适债券简直难比登天,而资管账户是不容你慢慢建仓的,尤其是像保险公司的账户,几乎都是按照其资金成本来定收益指标的,今天资金到账,第二天就开始计算成本和收益了。可是在国有金融机构里,你只能得到业务部门一句说了跟没说没多大区别的类似“6个月内会有几十亿(或几百亿)资金到账”的通知,而一个领导出国调研就可能又把流程耽误近一个月的时间。

一旦投资经理有了国债期货这个工具,他就可以提前锁定未来需要的国债收益率。当资金到位时,期货的损益可以把当时现货市场价格和曾经预期的价格差异对冲掉。当然,金融机构也同样可以利用自己的套保限额对未来利率市场的变化进行博弈

那么,对不触及期现套利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国债期货的推出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你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博弈场所。

篇(2)

个人投资股指期货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渠道风险

散户入市首先要慎对交易渠道的选择。股指期货对于经纪公司的要求比任何商品和金融产品的现货及期货更高,必须选择合规合格的期货公司和证券公司(IB),或参考专业机构的评级来选择基金公司,才能有效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否则将随时面临法律、信用、软硬件设备、技术、信息等多种潜在的风险。

交易制度风险

股指期货的保证金制度、杠杆效益、做空机制、合约期限、T+0、当日无负债制度等与股票有着本质差别,理解吃透制度比掌握技巧更为重要。

一方面,当趋势把握正确时,做股票肯定赢利但股指期货则不定。如市场出现单边市(如涨停)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有权提高保证金比例。散户由于资金有限,如果像做股票那样满仓操作或顺势加仓,很容易因持仓比例不合理而立刻出现保证金不足

另一方面,当趋势判断错误时,做股票亏而不死但股指期货则可能血本无归。如市场连续下跌,股民中90%宁肯套牢也不愿止损。因为即使熊途漫漫,只要股票不退市,下一轮牛市来临仍有望赢利。然而期货合约存在各自的生命周期,到合约最后交易日必须平仓交割。如果走势不能逆转,不愿认输也只能在合约最后到期日之前平仓,同时开仓远期合约争取套利。决不可幻想长线持有而轮回“解套”。

市场风险

股指期货一方面提供了规避风险的工具,提高了市场的理性化程度:另一方面其“以小博大”的特点,又很容易引发过度投机的心理,加大市场的短期波动率。由于股指期货具有股票现货和期货的双重特性,因此影响股指期货的市场因素非常多,除股市本身供求关系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变动,尤其突发、偶然事件,都会造成股票、期货市场的剧烈震荡。

根据对仿真交易的跟踪分析表明,短期交易的收益远高于长期持有的投资者,减少持仓周期是觇避上述市场不确定性的有效措施。

操作风险

规避和减少实际操作中风险发生几率,应注意以下方面:

A 入市原则:首先给自己制定严格的纪律,如减少频繁交易、永远不超过半仓、趋势有利顺势加仓、金字塔式逐级递减加仓、决不轻易补仓、决不轻易持仓过夜,避免突发事件及结算、保证金风险等。

B 交易计划:计划是操作的方案准备。如设置介入点(风险报酬比通常应大于3:1)、设置止损点、设置止赢点、设置持仓的资金比例(长线交易采用小比例持仓,T+0易持仓比例可适当扩大)、保持加仓点在回折后与上一交易点留有合适的距离、多项止损措施等。

C 资金准备:随着行情推进,保证金比例12%,是在随时变化的,投资者一定要确保充足的保证金,否则风险偏大。

D 般资组合:股指期货是金融产品交易的衍生工具,往往与其它金融产品进行组合投资。

自身素质风险

散户参与股指期货的最大风险来自于自身。

篇(3)

相对2003年或是2004年来说,2005年中国期货市场相对是平静的,国内三大期货交易所交易相对平稳,基本没有出现像前两年一样出现的连续停板导致交易所出面强制减仓的局面,从现在得到的数据来看,2005年的交易量大致与前一年的情况差不多,即便成交量有所下降,也只不过下降了10%左右,但从各地反馈上来的信息来看,全国期货经纪公司却出现了大范围的亏损,有些地区亏损面高达80%~90%以上。

虽然最终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但是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就是全国期货交易额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但是期货经纪公司大范围的亏损已成既定事实。这种现象有点奇怪,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实际上2005年交易量中水分较大,其中所谓的做市商形成了一些虚假的交易量,掩盖了全国期货业交易全面低于去年的状况。从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2005年国内期货公司的保证金、交易量和利润的确普遍低于去年,而由于近两年来期货经纪公司看好市场,普遍加大了投入,例如开设了一些新的营业部,招聘了更多的人员,添置了更多和更新的设备,导致经营成本大幅上升,这样最终导致企业利润不能达到前两年的水平,甚至出现亏损。

面临以上的情况,国内期货业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是我们看到现在国内期货公司,同质化倾向严重,例如几乎所有的公司基本都能提供本地的银企转账,都能提供网上交易,都有自己的网站,都有几个异地的营业部,都能给投资者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研究报告,等等;但是我们看到各期货经纪公司的经营效益差距非常大。一些好的公司例如中粮、中期、金瑞等公司的利润仍能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水平,而其他许多公司陷入亏损的境地。

首先,我们认为,目前国内期货市场最重要的问题,是国家对于期货市场改革开放的推进力度到底有多大,这决定了整个期货行业的大环境如何。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几年了,但是在期货市场方面,政府和整个舆论界对于期货,依然是“谈虎色变”,监管依然是首位的,而发展却居次要的地位,监管部门对于是否“出事”非常敏感,而对于发展和扩大市场规模,基本上是说得多,做得少,这导致期货行业的发展已经大大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步伐。

例如我们看到国际期货迟迟不能开放,国内的期货公司全部被憋在国内经营,同时国际资金也无法顺利进入国内市场,中航油事件发生了巨大的亏损,但是我们的期货业完全在不知情、没有收到一分钱手续费的情况下,还要背“黑锅”――“都是期货惹得祸”。再例如许多交易品种不能在期货交易所上市,但是批发市场或是远期合同的交易却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发展,期货公司根本不能参与,就无法从中获利了,现在国内有黄金交易、外汇交易,等等;但是期货公司被排除在外。

虽然期货行业大发展的下一个大的机遇是金融期货和国际期货(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金融期货占整个期货行业交易量的90%以上,那么,显然股指、外汇、国债期货如果能够顺利上市,必将带来期货行业的大发展),但是笔者对于国际期货开放以及国内金融期货上市均持悲观态度,估计要拖至2008年乃至2010年前后,这主要是受国内金融体制和环境所制约。现在我们只能立足国内商品期货品种,其他商品期货品种能否在国内顺利和迅速上市以及现有品种的交易情况,将决定未来两年来整个期货行业的经营大环境。

其次,我们也看到,国内期货业在近两年的实践中,发现本土期货市场的地位非常重要,2005年中盛粮油在美国CBOT市场进行豆油保值失败,以及年末国储在伦敦铜市场被国际炒家逼仓等事件表明,国际期货市场并非想象的那样能为中国企业提供良好的保值或是避险场所,而中粮公司去年在大连市场成功的保值案例,再次说明本土期货市场的重要性。随着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显然,国内的企业和投资者将更倾向于在国内期货市场交易。

另外一方面,国际炒家这两年来大喊“中国因素”,提出了“买中国”的概念,甚至在行动上实际上发生了多起“逼仓中国”的事件,而我们在这个时候,如果始终是跟着国际炒家的后面行动,就显得非常可笑了,仿佛中国人无法搞清楚自己的情况,还要去问外国人,这不免非常滑稽。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这么一个发展方向,国内的期货公司务必要加强商品走势的研发工作。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已经变成了世界的加工中心,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将长期保持旺盛的态势,这样,中国作为重要的买家,显然商品定价上具备更多的话语权。我们的期货经纪业务必须承担起这个重任,而期货经纪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机遇是我们应该能够立足国内,搞清商品走势,为保值者提供更好的保值避险方案,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投资建议,实现目标利润,从而更大规模地扩展市场。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各个期货公司能否在这样的背景下胜出,未来期货经纪公司的竞争不在于股本金的投入有多大,手续费高低,经营网点有多少,而是人才的竞争,能否有一个专业化、规范化的经纪队伍是最关键的因素。

篇(4)

关键词:程序化交易;交易哲学;半自动交易系统

程序化交易产生于美国,早期的程序化交易分为程序化买入和程序化卖出两种,用于纽约股票交易所同时买卖15支以上的股票组合的交易。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篮子交易。

随着投资管理业的资金管理规模扩大,投资经理和基金经理们发现凭经验和手工操作无法应对市场风险加大、价格变动频繁等挑战,程序化交易刚好可以解决这些难题,因为它具有速度快、避免个人情绪干扰、量化等优势,投资机构纷纷投入重金研发自动交易模型,其在提高投资决策质量和速度、交易辅助等方面大展身手。

时至今日,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研发出不少成熟的自动化交易系统,譬如美国有70%的交易是由程序化交易完成的,而且交易量占比连年来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交易模型的功能也日趋强大和完善。量化投资及程序化交易大师西蒙斯默默无闻地在十几年间大量使用量化系统的交易方法,取得了比巴菲特、索罗斯等市场传奇更高的年收益率。譬如海龟交易创始人丹尼斯不断通过自动化交易实现其从400美金到2亿美金的个人传奇,还培训出一支海龟投资团队(现在还活跃在各大投资机构),他们为早期大胆吃螃蟹者的投资客无声无息地带来了可观的投资回报。

我国的程序化交易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开发出来的比较成熟的交易系统也相对缺乏,但最近几年发展也很迅猛,这得益于新的投资理念的导入、应用平台开发迅速成熟,如tb(交易开拓者)、文化财经、金字塔等平台已经深受广大自动交易者所喜爱和认同。由于程序化交易规避了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等弱点,交易速度快、系统性强,国内自动化交易量占比最近几年也在快速上升。据统计,我国当前金融产品的程序化交易占比为20%~30%,程序化交易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

一、程序化交易策略为什么要创新

(一)策略效用的边际递减

使用策略的人多了效果就会越来越差。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国内的股指期货越来越难做。在2010年国内刚推出股指期货时就有人使用台湾的一些比较成熟的程序化交易策略而大赚其钱,但在最近两年却发现不容易赚钱了,甚至遭到了比较大的回撤。这是什么原因呢?金融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众多策略博弈的一个场所,某个策略一旦成功并被多人使用了,其有效性就会越来越低,而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市场上会出现针对某种策略的猎杀者。从技术指标层面看,例如20年前,通过一条20天均线的交易策略是有利可图的,紧接着,越来越多人开始使用均线来做投资决策。但是,每个交易策略和买卖机会都是有容量限制的,这使得策略使用的人越多,单个K线的波动则越大,例如突破20天均线的当根K线的波动极大,这使得中间的利润空间迅速收缩,最终使得策略失效。也可以理解成,当一个策略使用的人越多,知道的人越多,它的盈利能力则越低,最终变得无利可图。在基本面分析上,同样存在自毁性,例如20年前,只要买账面有利润的公司都能赚钱,紧接着所有人都认准了公司账面利润进行投资,这使得所有账面有利润的公司股价都很高,这时候,人们只能通过预测未来利润获得投资回报了。而随着越来越多人熟知各种预测利润的方法,导致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越来越难找了,最终变成了一个均衡市场。笔者认为,这可以认为是交易策略效用的边际递减。

(二)行情特点发生变化

金融市场的复杂性表现在行情的多变性。还是以国内的股指期货为例,在2010年是一个双边大震荡的行情,2011年单边下跌,2012年、2013年宽幅震荡,2014年上半年窄幅震荡,可以看出无论是单边行情还是震荡行情,由于国内A股的市场容量越来越大,股指期货的日内变动幅度呈现出越来越小的特点,这就给日内趋势易策略带来不小的挑战。

知名投资人、“悍马理论”的创始人冯正平表示:世界上没有交易圣杯,这是他的悍马定律里的第一条。他说2008年前的市场特征与之后的就很不一样,一些原来赚钱的模型后来都赔钱了,而有一些原来赔钱的反倒变成赚钱了。他打了个比方很生动:“就像我们造一个工具,是拿来切菜的还是砍骨头的,还是拿来修指甲的,这个要想清楚。”意思是设计模型时要清楚自己设计出来的交易模型适用于哪种市场环境,要考虑模型的针对性、适应性。

基于多年期货量化交易的经验,上海泛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国强认为,程序化的本质是给自己的交易列出一系列规矩,让自己的交易更有规则,并利用计算机提高交易速度,其中成败的关键在于对细节的处理。“利用程序界定、评价和预测未来的收益,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才是程序化交易的灵魂”。

普天投资机构创始人吴转普也认为:自动化交易不存在永远的圣杯,不可能做出一个类似印钞机一样让交易者获利的程序化交易模型,自动化交易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种管理控制系统,要加入对基本面和技术面的理解,要考虑市场参与者结构的变化,交易程序要不断优化和创新。

在国外,一些成熟的投资公司配备了众多数学和计算机专业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市场的变化不断完善模型,这正体现了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80%~90%的工作人员是在做量化模型的建模、数据处理工作,交易执行人员比较少。由于要处理庞杂的数据,在量化交易中,团队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开发出新的交易模型。

即使在高性能硬件与软件结合的高频交易领域,也不存在可以长久不变的“交易圣杯”。高频交易策略对技术要求比较高,在网络速度、硬件反应速度及网络监测等方面都有近乎苛刻的要求。作为高频程序化交易者,Cyc partner公司创始人柳峰介绍说,高频交易者对市场的监测,以及对策略的修改一直不曾停止,“只有不断发现并保持自己的比较优势,才可能在变化的市场中保持盈利”。而高频交易背后的逻辑结构相对来说是简单的,盈利率比较高,有些策略在三年之内运行会比较适用。但是,在市场中采用同种高频交易策略的数量增加之后,交易者必须对策略加以改进。

二、程序化交易策略创新的思路

(一)交易哲学的革新

程序化交易本质上是交易者交易思想的体现,程序化是一种控制手段。有什么样的交易哲学就有什么样的程序化交易策略,所以审视自己的交易哲学的逻辑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策略的优劣对比实际上是背后交易哲学的较量。优秀的交易策略创新来自于交易哲学的突破与革新,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交易者对世界、对自然、对市场有一种深邃的洞察力并能理解转换成为市场语言,物化为交易指标体系。笔者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对市场背后推动力的研究,市场的上涨和下跌并非随机和无序。比如说,我们可以把市场按照形态分为单边和震荡,在单边市中趋势性模型就能大显身手,而趋势性模型在震荡市中由于来回止损会产生比较大的回撤。而震荡模型策略的表现刚好相反,所以用什么模型不是关键,判断对时段性的单边行情还是震荡行情成为交易策略提高胜率和盈亏比的关键。至于用什么模型来判断单边和震荡是笔者多年研究的成果,有比较高的准确性。

(二)从全自动到半自动的尝试

笔者认为,交易策略不易过于死板。众多程序化交易策略坚持不下去的原因是全自动带来的众多劣质交易,频繁止损。其实法无定法,笔者认为可以半自动化交易提高胜率和盈亏比,至于何时开启程序化何时关闭程序化背后的规则和逻辑也必须是严密的、一贯的,譬如在背后规则市场进入单边市时开启程序,市场重归震荡市时关闭程序,需要一切有章可循。正如世上没有永动机一样,没有一个自动化交易策略能一如既往地战胜市场,能够在资本市场有骄人业绩的一定是半自动交易程序策略。

(三)交易周期、参数的调整

可以针对不同金融市场的特点,变革不同的交易周期,充分认识到金融市场博弈的本质。当多数人使用某个交易周期的时候,我们可以回避它改变交易周期,比如在股指期货中大家常用1分钟图、10秒钟图,笔者觉得不烦尝试15秒图,既保持了一定的反应速度,又能减少频繁交易的问题,对于大家在交易中常用的macd指标、dmi指标、均线指标,我们可以通过测试调整其参数设置以达到阶段性优化交易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避开了大众常用参数,可以避开程序化交易猎杀者的屠刀。建议策略框架的核心参数不要超过三个,超过三个以上的参数有拟合历史行情的嫌疑。著名的海龟策略创始人也曾在海龟策略遭受比较大的亏损时修改技术参数才渡过难关的。

(四)创新交易技术指标

使用独创的交易技术指标来设计交易系统能在金融市场上提高交易胜率和盈亏比,其原因在于创新的交易技术指标相对保密,不具有从众性,相反具有出其不意的优势。比如在趋势交易系统里面大家认为均线是一个很好的趋势跟踪指标,但它的缺点也很突出,除具有其他趋势跟踪指标一样的滞后性外,对付慢涨急跌或者慢跌急涨的行情是一个弱项,所以有人创造了自适应均线来对付这种行情,这就是创新交易指标的做法。笔者举出这个例子意在抛砖引玉,创新和改良指标的方法和技术有赖于开发者的细心、耐心和汗水。

三、程序化交易策略创新后测试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避免对交易策略的参数过度优化。过度优化是以拟合历史取得比较高的胜率和盈亏比的,这种过度优化的策略对付现实或者未来变化的行情反倒会产生比较大的回撤甚至亏损,这是由于形态的周期性反复原理产生的。

其次,核心框架策略可以试着应用于其他金融交易品种,观察其表现。

再次,某一参数取值的盈利远远高于或低于附近的参数值就要引起高度警惕。

最后,不要对一两次巨亏或比较长的连续亏损单独做优化,否则即使减小了最大回撤也是不可靠的。

参考文献:

[1](美)里什q纳兰.打开量化投资的黑箱[M].郭剑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股指期货资本市场影响

一、股指期货的特点

1.股指期货合约的标的物是股票指数,不是具体的实物

商品期货合约的标的物是有形的实物,例如铜期货的标的物是铜、大豆期货的标的物是大豆等,而股指期货的标的物是无形的股票价格指数。投资者根据自己对股市走向的预期,报出不同的价格指数进行交易,如果认为指数会涨,便买进股指期货,反之则卖出。

2.股指期货的价格是以股票指数来表示

股指期货的价格是股票指数乘以一个确定的数值金额。所以,即使股市大盘在行情不好的时候,投资者也能通过股指期货来盈利,而避免行情不好,全线损失的局面。也可避免投资个股时“赚了指数赔了钱”的尴尬局面。

3.股指期货实行现金交割

股票价格指数没有对应的实物,因此采用现金交割。在合约到期需要交割时,依照最后结算价(由交易所公布)计算出交割金额,交易者通过交易账户的资金划转完成交割。

4.股指期货的交易成本低,杠杆倍数高,指令执行速度快

投资者倾向于在收到市场新信息后,优先在期货市场调整头寸,这将导致短期来看期货市场价格一定程度上超前股市价格。但是,期、现价格之间顺逆差的异常变动将吸引更多的市场套利活动,从而确保了现货价格不会偏离期货价格太远。因此,从长期来看,本质上仍然是各种宏微观因素基本面决定的股市价格,主导了期市价格的变化。

二、我国推出股指期货对资本市场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优化投资者结构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参与者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只占30%左右,由于各种原因,中小投资者大多以投机心态参与股市,显然不利于证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虽然并不阻隔散户的投资和参与,然而无论从投机买卖还是套期保值的角度来说,机构投资者都具备小散户无可比拟的优势,这就是说股指期货本身是一种更加有利于机构投资者参与交易的品种。因此,股指期货推出后,除了会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之外,也将提高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层次,各种套期保值和套利行为将趋于活跃,中小投资者难以参与,这有利于改善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结构,大大加速机构化进程,使机构博弈成为市场投资的主流,我国也将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进入机构投资者主导的时代。

2.满足投资者规避市场风险的需要

由于我国股市还不够成熟,股价和大盘走势上下震荡剧烈,信息披露仍不够规范,各类信息对市场的冲击与影响颇大。近二三年来,境外股市对沪深股市的影响也不断增大。在此条件下,投资者需要全新的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股指期货正是这方面的一个有效工具。一旦有了股指期货,投资者买进股票后为防止股价下跌,可利用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市场的对冲机制,在股指期货上做空;相反,在抛出股票后,为防踏空,也可买进股指期货,从而做到减少和控制市场风险的目的。

3.有利于创造性地培育机构投资者,促进股市规范发展

我国目前正积极推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创新,投资基金、保险基金、三类企业相继进入股票市场,开设股指期货将为其提供低成本的避险渠道和资产组合调整手段,便于其进行多元化的长期投资,从而真正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散户投资者如果只投资少数个股,则指数期货的避险效果将打折扣。为了充分利用期货作为避险工具,散户投资者将逐渐加入投资基金以增加持股的种类及数目,从而有助于投资基金的发展和投资机构化趋势的兴起。

4.将会促使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两个市场活跃度的同时提高

从历史经验来看,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会推动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交易量同时上升。这是因为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后,利用股指和股票两个市场进行套利是一种低风险的操作,因此将会吸引大量套利资金进入;同时,由于有了股指对股票的避险作用,使众多的大机构更加大胆地建立股票头寸。股指期货带来的新增交易量,将会促使两个市场的活跃度得到共同提高,形成股市和期市交易量呈双向推动的态势。

5.股指期货的推出给投资者提供了在牛市、熊市两种状况下均能盈利的机会

在我国,投资者只能在牛市状况下才能盈利,在熊市状况下将亏损严重。之前五年的漫漫熊市中,投资者由于缺少必要的对冲产品,在股指一落千丈时,大量被套,损失惨重。开展股指期货,使得投资者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都有机会获利,这将有利于激发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有利于吸引场外资金的进入,有利于推动那些注重长期投资的保险基金和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最终有利于证券市场成熟理性投资主体的培育和发展。

三、股指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消极影响

1.导致资金的挤出效应

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品种,其推出必然会引起市场资金分流。新兴市场开办股指期货的初期,由于股指期货的交易成本低、保证金比例低、杠杆倍数高等一系列特点,往往会产生交易转移效应,即吸引股票市场的资金流向股指期货市场,从而使股票市场的交易大为减少,流动性大为降低,形成“资金挤出效应”。日本当初推出的时候就遇到这样的情况。

2.机构投资者规模小,股指期货可能引发过度的投机行为

由于股指期货存在着杠杆效应,期货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交易者只需支付期货合约价值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通常为5%~10%)即可进行交易。这种以小博大的高杠杆效应,只要在股票市场上有一点点的波动,在期货市场的资金账户上就会有巨大的波动,因此这是一个极大的具有诱惑性的投机机会,极容易引发众多投机者利用股指期货作为工具进行投资操作,这样只要股票市场上有激烈的价格波动,他们可能无力支付巨额亏损而发生违约,而造成无法收拾的后果。但是在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上主要是一些中小投资者,对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是有限的。期货交易的杠杆效应是区别于其他投资工具的主要标志,也是股指期货市场高风险的主要原因。

3.对股指期货的风险监管缺乏经验

由于股指期货在我国是一个新的品种,同时它又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在运作中由于管理法规和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交割风险等。在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初期,这种不健全的机制会产生相应风险,并可能导致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间套利有效性的下降,导致股指期货功能难以正常发挥。现在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多元化,互动越来越明显,如何防范市场操纵(包括期货市场的操纵,现货期货套作操纵,海内外市场现货期货套作操纵等)香港和新加坡都有以国内市场为标的的股指期货,其间就可能出现大量套利的机会,就存在操纵的可能,使得其风险性很大。监管部门对于一个新交易工具缺乏管理经验,会使得难以控制其风险。

总之,股指期货对于我国期货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都是一个新生事物。当前,每一位市场人士都对股指期货寄予了厚望,企盼着股指期货的推出能给我国期货市场和证券市场带来质的飞跃。在大家眼里,股指期货已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期货品种,而是中国金融期货的象征,是我国期货市场从商品期货的初级形式向金融衍生品领域发展的突破口。的确,随着股指期货在我国的推出,我国期货、证券市场势必将在观念、体制、法规和运行等方面引发一系列的深层次变革,从而实现我国期货、证券市场的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群.关于我国适时推出股指期货的思考[J].新疆农垦经济,2008,(08).

[2]卢磊.浅谈股指期货在中国的推出[J].消费导刊,2008,(13).

[3]张九辉.股指期货:中国金融期货的必然[J].中国市场,2007,(01):18-19.

篇(6)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对外贸易税收管理

一、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套期保值贷款经验

套期保值贷款是国外发达国家一种很流行的银期合作业务。世界银行在给发展中国家发放援的农业、工业原材料等贷款时,就要求接受贷款的国家或企业参与相关的期货市场进行保值。境外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前都要求他们通过期货市场对大宗商品进行保值,以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银行对是否参加期货套期保值的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也不同,对参加套期保值的最高可提供90%的信贷资金,而对没有参加套期保值的最高提供70%的信贷资金。美国社会公认套期保值对银行的重要性,银行利用其特殊地位通过提供资金、建议等多种方式协助套期保值者利用期货市场以提高贷款质量。

(一)品种选择。

世界商品期货品种可以分为农产品和工业品。国外银行更多关注的是工业品期货,尤其是受宏观经济状况、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影响的能源和软商品。商业银行的很多机构客户,如能源、金属和大宗农产品等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企业,每天都面临巨大的价格敞口风险,应参与期货期权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贷款品种、力度,提供套期保值方案等方面协助企业规避风险。

(二)参与步骤。

由于国外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相对灵活的方式。大型商业银行通过三个步骤实现服务:申请成为交易所会员;申请成为期货经纪商;设立专门的期货服务部门和抽调或聘请专家组成团队推行服务,帮助客户规避价格风险,维护资产安全以及获取稳定盈利。以巴黎银行为例,40多年来,巴黎银行一直参与石油和天然气交易,并在1985年成为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会员,随后又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英国金融服务局登记注册,成为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期货经纪商。2002年,为加大能源期货服务力度,,巴黎银行成立了能源商品出口部门,分别在纽约、伦敦和新加坡设立分部,聚集了多个部门的专家,为能源生产、贸易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三)操作流程。

套期保值贷款需要银行、贷款一般企业和期货公司签订一个三方协议,即贷款企业分别在银行和期货公司开设贷款账户和套期保值账户。银行对两个账户进行统筹管理,套期保值贷款直接打人期货公司的客户保证金账户,同时银行可以要求期货公司提供客户交易情况,以了解其贷款客户套期保值账户的头寸状况、资金情况等。此时,银行不仅关注贷款者如何使用贷款,而且还会关注还款资金来源如何。荷兰银行就通过基于网络的ABACUS信息管理系统,直接监控套期保值贷款客户在期货市场的头寸变化情况,以便随时采取应对措施。为了保证其客户套期保值功能的实现,在市场价格出现不利变动时,银行应及时对套期保值账户追加保证金,并调整贷款账户的抵押比率。

(四)风险与控制。

套保业务的风险是套保者抵挡不住投机诱惑进行投机及套保者对套保业务频繁买卖。为规避风险,银行须严格控制套期保值和套期保值者:1、经常和套期保值贷款者讨论,了解其交易策略。2、坚持与套期保值者及其经纪人签署协议,要求经纪人把套期保值者的日常交易情况向银行汇报;套期保值者向银行保证不开设任何投机账户。3、套期保值账户累计利润交由第三方代管(如期货公司),直到该账户关闭,贷款还清。4、经纪人向银行提供该账户动态月度报表等。在贷前的风险防范环节,银行可以根据贷款企业的套期保值历史记录决定是否对其发放贷款,即在符合其它贷款条件的前提下,对于套期保值记录良好的企业,银行将优先为其发放贷款或增加贷款额度。经过博弈,企业将会为日后顺利获贷而自觉维护自己的套期保值信誉,使银企之间建立起较为稳定的长期信用关系。

二、我国商业银行套期保值贷款现状及其成因

当前,我国银期合作仍停留在期货交易资金划拨,相关账户管理等传统业务层面。融资合作主要是标准仓单质押贷款及其它融资方式,没有套期保值贷款,对投资期货的企业融资支持不足。

由于我国现行相关法规禁止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期货市场,目前国内尚无法开展套期保值贷款业务,而是所谓的“准套期保值贷款”,指向已在国内期货市场对与其生产经营相关的商品做套期保值交易的企业发放的贷款业务,该贷款仅限用于贷款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得用于期货交易保证金,即国内信贷资金只能间接地支持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交易。2002年底推出的接近于套期保值贷款的标准仓单质押贷款,由于自身限制而难有大的发展空间。标准仓单质押贷款与一般的质押贷款并无本质区别,只是质押物不同。客户从银行取得贷款后可将其作为任何的投资支出,银行往往无法控制贷款去向。因此,标准仓单质押贷款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客户实现套期保值功能,银行也不得而知。相反,套期保值贷款由于和期货公司实现了联网,银行可以随时监控贷款动向,确保了贷款的安全回收。在被严格规定只能用于套期保值的前提下,套期保值贷款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帮助企业在期货市场上避险。

我国套期保值贷款发展滞后的原因在于:

(一)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银行对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业务认识不足,在“慎贷”的指导思想下,将期货市场视为信贷业务的。市场经济中的生产经营企业不懂得,或因缺少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而无法参与套期保值交易进行风险管理。由于缺少适度比例的套期保值者,期货市场的参与主体结构失调,投机成分过重,大量非理性的短期投机行为使期货价格波动异常,严重影响了套期保值效果,这又必将进一步强化人们对期货市场保值功能的怀疑,如此循环往复、恶性循环。

国内银行对贷款客户参与期货市场交易有所顾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参与客户期货账户的管理。银行对套期保值者的贷款账户和在经纪公司的套期保值账户进行统筹管理是保证贷款质量的关键。只有统筹管理,银行才能掌握贷款客户的资金使用情况,了解客户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状况,进行现货业务资金与期货保证金之间的调配,弥补两个市场之间的价差,做好现金流管理。

(二)法规限制。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初期,期货市场法制不健全,监管经验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市场过度投机情况严重,一些银行职员使用银行资金参与投机交易,操纵市场价格,引发了高风险事件,如1995年2月发生的“327”国债事件和同年5月发生的“319”事件。1998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其中第五条规定:“严禁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参与期货交易,严禁国有企业违规从事期货交易,严禁信贷资金、财政资金以任何形式流入期货市场,金融机构不得为期货交易提供融资或担保”。朗货交易管理暂行条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使用信贷资金、财政资金进行期货交易,金融机构不得为期货交易提供融资或担保。至此,银行与期货市场隔绝。

当初之所以限制相关资金进入期货市场,是出于清理整顿的需要而采取的非市场化行政管制手段。随着清理整顿结束和期货市场步人正轨,有必要在进一步健全风险控制体系的前提下,适当放宽人市限制。近日,国务院正在积极修订目前中国期货市场最高法规《朗货市场管理条例》,现行规定中禁止金融机构参与期货交易,禁止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期货市场的规定有望被取消。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套期保值贷款的必要性

(一)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稳定企业生产经营。优化期货市场投资者机构。

在我国,自有资金严重不足是绝大多数企业的特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缺乏套期保值贷款使企业因资金紧缺而无法进行套期保值,最终出现了银行信贷资金供需两难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慎贷”指导思想下,14万亿的居民储蓄存款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主要靠投资国债和赚取存贷利差运营的银行业集聚了大量的金融风险,过高的呆账、坏账率成为目前我国国有银行最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众多企业由于得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无法进入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交易来平稳自身的生产经营,期货市场因缺少足够的套期保值者而无法正常发挥对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套期保值贷款具有风险小、周转快、利润丰厚的特点。首先,套期保值企业都是具有现货背景的,若企业能够在现货市场及时买卖或坚持到期货市场行情调整,那么套期保值不可能出现不可承受之损失,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风险很小,减少了银行的呆账、坏账。其次,这种贷款期限较短,资金周转较快。企业在现货市场及时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三个月,这对于银行也是最佳的贷款期限。银行分享贷款收益的稳定性决定了银行参与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同时,由于交易买卖灵活,套期保值者可选择最有利的时机进行价格决策,,从而提高了收益率,一笔质量好的贷款往往会变得更好,也有助于他们进一步获得更多的贷款。套期保值贷款必将吸引、帮助更多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对产品进行风险管理,从而增加套期保值者比例,提高期货市场稳定性,发挥期货市场功能。

(二)有利于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机制,应对竞争,促进银期合作。

根据艮务贸易总协定》国民待遇原则,自2005年1月1日起,外资金融机构在服务地域和服务对象上与中资金融机构完全一致。然而,我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对银行业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经营范围狭窄,利润来源也比较单一。随着存贷利差的逐步缩小,存贷款业务利润逐步萎缩。银行必须改变经营模式单一,风险管理手段匮乏的现状,而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将是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机制的有效手段之一。进人期货市场不仅可以拓展银行存款的来源,发展新的客户群体,而且通过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有利于促进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银行需要寻求包括期货在内的各金融机构的合作,以求扩大自身业务,寻求新的有效的利润增长点,增加收人来源,壮大自身实力,应对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银期合作符合当前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必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利于银行制度创新,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客观要求。

(三)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市场化改革,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

对于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套期保值贷款将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农业具有天然的弱质性,政府有必要对农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确保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生产,但政府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和功能的有效发挥,利用期货市场来规避农业风险,采取多种政策鼓励农民进行套期保值,减少用于农业的财政补贴或支出,将促进农业走上市场化的道路。目前,我国期货市场75%以上的交易量是由农产品贡献的。在期货市场上做农产品套期保值的客户对贷款的需求非常庞大。例如东北一家农业集团,虽然每年的产值只有几个亿,但其套期保值所需的资金量却高达13亿。在没有银行能够提供这种贷款的情况下,它们的经营受到了约束。

篇(7)

绷紧各方神经的股指期货,在游戏规则的制定上最费思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在期货合约和交易规则设计的诸多风险控制措施中,“强制减仓”最具中国特色,亦最富争议。

根据《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下称《风险控制管理办法》),强制减仓是指交易所将当日以涨跌停板价格申报的未成交平仓报单,以当日涨跌停板价格与该合约净持仓盈利客户按照持仓比例自动撮合成交。而人们更为熟知的强行平仓,是指当交易所会员或客户准备金数额不足或持仓量超出限额时,交易所对其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

“简单地说,如果有人亏很多,有人赚很多,交易所就在其中做个和事佬,对赢家说赚了就行,不要赚太多;已经亏了的,也不要让他亏太多。”一位业内专家形容道。

在中金所设计的提高保证金标准、限制开仓、限制出金、限期平仓、强行平仓、暂停交易、调整涨跌停板幅度、强制减仓等诸种风控措施中,强制减仓被认为是强度最大的一种。上述办法还规定,如果在强制减仓执行后风险仍未释放,交易所将宣布进入异常情况,并按照有关规定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这一风控手段在市场上也招致“劫富济贫”的非议。根据有关办法,期货交易所在判断强制减仓的时机方面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这被认为以非市场的手段影响市场公平交易。强制减仓的设定沿袭了国内各大商品期货交易所的风控制度,但中金所此次并未对套保持仓安排特殊的豁免措施,A股市场大盘股的限售股东如果欲锁定价格风险,或将难以如愿。

「风控与国情

在涨跌停板的交易制度下,连续单边市会令交易一方面临无法平仓的风险,期货交易的高杠杆还将大幅放大这种风险。强制减仓便是针对这一风险的控制措施。中金所在《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中规定,如某一交易日为Dt交易日,前一交易日为Dt-1交易日,当Dt交易日与Dt-1交易日同方向累计涨跌幅度大于等于16%时,交易所有权根据市场情况采取强制减仓及其他风险控制措施。中金所在2006年10月23日的《〈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交易细则〉、〈结算细则〉和〈风险控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下称《起草说明》)中亦提出,当市场出现连续两个及两个以上交易日的同方向涨停(或跌停)等特别重大的风险时,交易所可以采取强制减仓措施。

股指期货交易设置了10%的涨跌停板规则,上述规定意味着交易所可以在行情出现连续两日的单边走向时,以收盘后自动撮合未成交挂单的方式,止盈止亏,控制交易风险。

这一强制减仓措施采用从大盈利持仓者到小盈利持仓者逐级分配的办法,规定首先将客户该合约的持仓盈亏总和除以净持仓量,单位净持仓盈利大于零的客户的盈利方向净持仓均被列入平仓范围。持仓盈亏的总和是指客户该合约所有持仓中,Dt-2交易日(含)前成交的按照Dt-2交易日结算价、Dt-1交易日和Dt交易日成交的按照实际成交价与Dt交易日结算价的差额合并计算的盈亏总和。

在上述平仓范围的基础上,平仓数量的分配按照盈利大小的不同分成三级,逐级进行分配。首先分配给单位净持仓盈利大于等于Dt交易日结算价的10%的持仓;其次分配给单位净持仓盈利小于Dt交易日结算价的10%而大于等于6%的持仓;最后分配给单位净持仓盈利小于Dt交易日结算价的6%而大于零的持仓。

据了解,目前国内各商品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中,基本上都包含强制减仓的条款。股指期货交易承袭了这一中国期货市场独有的风控制度。《起草说明》中称,股指期货交易中设置强制减仓正是借鉴了商品期货市场的经验:“我国商品期货市场运行实践证明,强制减仓制度是一种及时控制和化解重大风险的有效措施。”

交易所这一强制措施的权力来源,为国务院2007年3月6日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期货交易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风险管理制度。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4月9日的《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第八十六条则规定,期货价格出现同方向连续涨跌停板的,期货交易所可以采用调整涨跌停板幅度、提高交易保证金标准及按一定原则减仓等措施化解风险。

据一位期货公司人士介绍,强制减仓实践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期货市场频现恶意操控,恶性逼仓。为了减少风险,在1994年至1997年间,交易所经常执行强制减仓措施。据悉,第一次强制减仓的执行始于1994年的“粳米事件”。当年,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上市的粳米期货出现多空相逼格局,上海粮交所随即出台多项善后措施,其中包括要求多空双方在规定期限前将现有持仓量各减少三分之一。此后,“粳米事件”被列入中国期货市场十大事件,粳米期货自1997年起亦被暂停至今。

1997年之后,随着期货市场的整治取得成效,庄家操纵的情况有所减少,但强制减仓仍然作为化解风险的工具遗留下来,尤其是当现货市场供需变化造成期货市场风险积聚时,交易所便会使用这一手段。2003年,受到美国大豆预估产量下调的影响,10月份大连大豆、豆粕期货接连数日封住涨停,在使用调整涨跌停板幅度、调整保证金等措施之后,大连商品交易所对空头和多头持仓实行了强制减仓措施。虽然强制减仓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货的供需情况和市场的长期走势,但确实在短期内为亏损者解了套。

在期货市场中,如行情连续涨跌停造成单边市,意味着亏损的一方无法平仓抽身,需要不断追加保证金及补足亏损额,带来巨大的违约风险。以股指期货为例,目前沪深300指数点位在5200点附近,一点300元,以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合约表所要求的最低保证金10%计算,一手合约需要保证金约16万元。如果出现一个跌停,客户需补足的亏损数额亦为16万元。如果连续封住跌停而无法平仓,爆仓的风险就急剧增大。如果出现连续单边市,无法平仓,客户需要不断投入资金,爆仓的风险急剧增大,和“炒股炒成股东”的情况还是大不一样的。

另一方面,执行强制减仓也将缩小市场波幅,令交投趋于清淡。

「风控与公平之争

对于强制减仓,期货业内一向存在争议。

支持声音认为,强制减仓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防止恶意操纵的措施。

“以往市场上品种设计比较少,国内外联动性差,庄家横行,很容易出现连续几天或十几天的封住涨跌停,强制减仓是交易所化解风险的有效途径。随着监管措施更严格,市场透明度增加,大品种增多,逼仓的难度更大,现在强制减仓出现频率就少了。”一位期货公司人士表示。

支持意见还认为,强制减仓实行多年且已被市场接受,并没有影响交易的活跃性,因此,其合理性不该受到质疑。再者,由于交易所已事先将其写入公开管理办法,进场交易的前提即是知晓并同意该办法,因此,并不存在不公的问题。即便客户有异议,也无法在诉讼中占据优势。据介绍,在商品期货交易史上,不乏有对强制减仓提讼的案例,但鲜有胜诉者。

“只要大家事先讲清楚了,就是可以的。”一位曾参与期货法起草工作的专家如是说。

上海市律师协会金融业务委员会委员、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律师聂鸿胜认为:“只要交易所的权力来源合规合法,也不侵害他人利益,它的决定就是它权限范围内的正确决定。对此作批评只是经营管理理论上的探讨,不会引出任何法律结果。”

在当前国内期货业的法律框架下,意在止亏的强制减仓制度,将防止交易客户大量违约造成期货经纪公司和交易所的保证金连带风险。

根据国务院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证监会的《期货公司管理办法》及《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如果客户在期货交易中违约,由期货公司以风险准备金和自有资金垫付;如果期货公司发生违约,则由期货交易所以风险准备金和自有资金代为承担违约责任,并由此取得相应追偿权。

“国外如美国市场信用体系比较完备,而我国信用体制尚不完整,违约成本小。如果连续单边涨跌停,一些小客户确实赔不起,造成违约。如果一些客户故意违约,经纪公司即便通过打官司获得追偿权,也很难真正将损失追讨回来。”一位期货公司人士表示,出于上述原因,虽然有的期货公司也承认强制减仓对盈利客户不太公平,但由于降低了自身的风险系数,也就并不反对强制减仓的做法。

然而,反对人士提出,若不计交易成本,股指期货实际上是零和博弈。而强制减仓表面上皆大欢喜,实际上是牺牲盈利者的利益来保护亏损者的利益,是“劫富济贫”。

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中金所规定的强制减仓的执行标准相对模糊,交易所握有一定的裁量权,从而可能引发道德风险。

在何种情况下将会启动强制减仓措施的规定上,三个商品交易所各有不同。

《大连商品交易所风险管理办法》和《上海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规定,如果连续三个交易日出现同方向涨跌停板,第N+2个交易日收市后,交易所将进行强制减仓。而《郑州商品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则规定,如果连续三个交易日出现同方向单边市,交易所可以实行包括暂停出金、休市一天和强制减仓在内的措施。

更大的分歧还体现在风控思路方面。数位专家及市场人士建议,在市场规律主导的经济中,在市场启动、风险未知或者市场波动、风险明显增大的时候,提高保证金标准,降低杠杆倍数,才是既有效又公平的风险控制途径。虽然提高保证金标准可能令客户减少,但这样才是将客户暴露于真实风险之下,从而提高客户的风险意识和交易所及经纪公司的风控能力。当然,这也对交易所和经纪公司的平衡艺术和经营能力提出了考验,但不能由交易所凭借其垄断地位掌控裁量权,便将风险转嫁到盈利客户的身上。

反对人士还认为,强制减仓有悖国际惯例,更违背投资者自由交易意愿,本质上说明这个市场是个缺乏信用的市场。而事先将其写入公开监管办法,并不能赋予其公正性。“强制减仓不是经常并不能说明它不是问题,这是一个制度问题。”有关人士说。

「套保仓未豁免

一个更为技术化的细节在于,国内的商品交易所在强制减仓的具体操作中,对套保持仓大都加以保护,或者豁免平仓,或者将其列为最后平仓对象。而股指期货的强制减仓制度,对套保持仓却没有给予任何保护性安排。

一般而言,期货有三种基本运用:套保、套利及投机。在股指期货方面,一些持有大量股票但仍处在锁定期内的机构投资者,或者一些追求绝对收益的机构投资者,都存在套保的需求。通过在期货上做空,一旦现货市场下跌,现货市场上的亏损可以通过期货市场上的收益来冲抵。对于一些看空大盘却看多个股的投资者来说,也可以通过股指期货来分离获取收益。

中金所曾表示,股指期货是现金交割,和实物交割的商品期货有诸多不同之处,他们在制定规则时,并未曾对套保持仓作过特别考虑。

根据香港证交所的一份调查, 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期间,在H股指数期货及恒指期货交易中,对冲(即套保)行为大概占到成交量的31%到32%,纯买卖(即投机)行为和套戥(即套利)行为大概各自占到52%到55%和13%到17%。如果香港市场的经验可以部分视做大陆市场的参照,当真正的巨大风险来临的时候,这个缺陷将会波及股指期货市场相当一部分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