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建筑培训课堂

建筑培训课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4: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培训课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建筑培训课堂

篇(1)

关键词:《建筑摄影》;课程教改;茶文化;思考

《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摄影技巧和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目前的《建筑摄影》摄影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传统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脱离的教学模式。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上就是需要提炼茶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将其充实到《建筑摄影》的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摄影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

1传统的《建筑摄影》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1.1传统《建筑摄影》教学中出现的困境

尽管各个学校的摄影专业对《建筑摄影》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建筑摄影》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建筑摄影》的知识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讲述法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形式比较单一,对于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缺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关注,在测试中也以专业知识的测试为主,与其他课程的测试方式并没有大的区别,因此,学校的课堂教学不仅不能够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反而会使学生在功利作用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1.2目前《建筑摄影》课程教改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各个高校已经认识到《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很多高校的《建筑摄影》课程改革与实际的教学情况并不相符合,缺乏教学的时效性。很多改革措施要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很多学校的硬件设备并不能跟上高校的教学需求。因此,《建筑摄影》改革必须重视时效性,完成相关课程目标的要求,最终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

1.3今后《建筑摄影》课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学校的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也在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了课程改革,但是现在的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并没有通过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中要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对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的思考

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长江以南的地区有广泛的种植。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有饮茶的习惯,人们在饮茶活动中领略这个过程中的美好意境,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茶文化。这种茶文化是中国人们对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贡献,反映中国民族的文明和礼貌。而茶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上的一些元素,是摄影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因此,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十分必要。在引入之前需要从三个方面对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进行思考:

2.1茶文化的元素解构

茶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于我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为了很好地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中去需要对茶文化的元素进行解构。根据《建筑摄影》目前注重知识传输的情况,需要将茶文化中的隐性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茶文化的精神层面,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气质和审美能力。但是茶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而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很难理解某个地区性文化,因此为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状况,在《建筑摄影》教学中要注意提取中原地区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2.2茶文化的进入《建筑摄影》课堂的途径

要想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要积极利用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宜于对整个教学情况做出过多的改变,以免为教师的备课过程增加大的负担,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教学中去。第二,茶文化进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中要考虑到逻辑性,使整个的融合过程显得十分自然,不唐突,这易于被学生接受,给茶文化的传入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三,茶文化的引入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适当的内容,与教学板块需要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三个方面是茶文化在融入到《建筑摄影》之中需要具备的要求,在坚持这三个方面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适当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摄影技巧。

2.3茶文化进入《建筑摄影》课堂的评价

由于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整个程序并不十分完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在教学完成之后,需要对引入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因此,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表现情况应该是评价的重点,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办法来反映学生职业素质的隐性信息。

3茶文化功能分析

在《建筑摄影》教学中不仅需要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教学,还需要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包括学生的涵养、心性、耐心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素质是一个专业的摄影师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因此,在《建筑摄影》教学中也要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1增加涵养功能

学生的涵养是专业素质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是一个无形的帮助,在学校的教学中缺乏对于学生进行涵养的教育,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涵养。茶文化作为文化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提高涵养的功能,通过饮茶、品茶等各种程序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将茶文化引入课堂十分必要。

3.2修养心

目前学生中的个性意识十分强烈,他们善于表现自己,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别人认可,竞争意识比较强烈。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由于受到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比较严重,内心极其浮躁,对于很多事情缺乏耐心和毅力,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而《建筑摄影》课程对于学生的心性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就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程中的融合出现了可能性。3.3培育耐心功能目前,学生在《建筑摄影》课程的学习中缺乏一定的耐心,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就会出现为难情绪,最后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而茶文化具有培育学生耐心的功能,需要积极引入茶文化。

4对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途径的探索

通过以上的阐述可以看出,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引入课堂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

4.1采取集体备课制订茶文化进入课堂模式

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之前各个学校并没有教学先例,所以,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制订茶文化进入课堂的模式,组织摄影专业的教师组建教研组,对茶文化进入课堂的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使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茶文化如何在《建筑摄影》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涵养、心性和耐力。对教师的看法进行总结以促进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上发挥其功能。最后,按照总结出来的模式进行试点教学,教师还需要开展观摩教学,通过观摩不断总结,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4.2对摄影专业教师进行茶文化知识的培训

要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该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相关的茶文化知识。这就需要学校安排一些专门的培训课程,由茶文化专业人员和具有茶文化知识的教师。对该专业教师进行茶文化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茶文化的知识、茶文化与《建筑摄影》的联系、茶文化与摄影专业的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于这些内容的培训可以采用教师之间进行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最终使教师对茶文化和将其融入到课堂之中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4.3应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软实力

与传统的《建筑摄影》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不同,将茶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应该突出茶文化对于摄影专业学生软实力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将茶文化融入到其中,提高学生对于《建筑摄影》课程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建筑摄影知识的兴趣。为了更好的发挥茶文化的影响力,可以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以便于将茶文化知识与建筑摄影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软实力。

4.4建立以学生为指导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建筑摄影》课程评价都是通过相关人员进行评价的,这种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并不能够很好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忽略了学生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感受,不利于日后的改进。所以要建立教学评价机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教学形式的看法,真正为教改深入提供借鉴和指导。总结摄影专业学生的内在品质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将二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茶文化的巨大魅力,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促进学生的涵养、心性、耐心提高,使学生成为具备各方面综合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毕雪微.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基础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4(4):174-176+183.

[2]唐海芹,王磊,甘春萍.对中国茶文化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19-20.

篇(2)

一、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学现状

1.教学资源不完善影响教学实用性的发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型的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也被广泛地运用。而与之相对应,社会对建筑专业的职业教学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需求。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中职建筑专业的课程教材一直未进行更新,用十几年前甚至更早的建筑理念来指导新时期的建筑实践,学生很难对当代的建筑行业产生深刻客观的理解,也很难形成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与思维架构。同时,由于建筑专业教学的特点之一便是实践性,需要有系统的实验操作进行辅助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反观中职建筑专业教学,基本的实验设施及实训基地都很难得到满足,教学的实用性被大大削弱。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相对落后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为课堂核心的思想依然存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极为普遍。教师的课堂教学大多围绕建筑理论知识展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很难进行实践,交互式学习更无从体现。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同时,中职院校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师一方面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但是,由于资质与薪酬水平相挂钩,很多建筑专业的教师都为了拿证而拿证,实践性知识、专业性技能较为欠缺,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利用多媒体优化中职学校建筑专业教学

1.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的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中。多媒体教学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能够将原本枯燥抽象的建筑理论知识具象化,在提升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等,提升学习效果。除此之外,以教师板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案例教学为补充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补充,并适当地拓展一些必要的教学内容。

2.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首先,当前,很多建筑专业统编教材知识点都已过时,要培养新时期的建筑专业人才就需要对传统理论教学进行压缩,并选取符合社会需求的热点、重点建筑知识进行补充。中职学校间也应该进行资源共享,学生能够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资源,最终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共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鉴于多媒体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提升自己的技术操作水平,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最后,学校也可以设立专门的网站,分享优秀的多媒体建筑专业教学资料,让教师从中获得启发与灵感,促进多媒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3.加强学校、专业教师、建筑行业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篇(3)

关键词 识图能力 软件建模 认识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17

The Course Reform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in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YIN Xupeng, JI Zhongkai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Pingdingshan, He'nan 467036)

Abstract Building engineering knowledge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urse system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knowledge map,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mprov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course content understanding, combined with th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ill GMT civil modeling software application and students knowledge map and field knowledge of organic combine based on, is a useful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Key words age recognition ability; software modeling; cognition practice

1 传统的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方式

1.1 建筑工程认识的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认识实习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在学习建筑制图(画法几何)和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的基础上,在即将学习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等其它专业知识时所进行的为期两周的一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识读工程建筑施工图纸、结构施工图纸,并进行现场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识读工程图的能力,通过参观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传统的建筑工程认识实习,只是教师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以及在教室里看图纸图集。

1.2 当前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所面临的困境

传统的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模式中,学生的积极性持续时间短、安全问题突出、识图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具体操作起来有诸多的不足:

(1)安全问题突出是认识实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每届120人的规模,实习之前往往认真讲解施工现场安全知识,但是学生数量过多,安全问题始终是最令人担心的事情,学生的安全问题也是建筑企业不情愿接纳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的理由。

(2)联系施工现场是学生认识实习中指导教师面临的又一困难,虽然我院与诸多建筑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但是协议企业施工现场距离学校较远,学校附近施工现场较少,给建筑工程认识实习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3)缺少现场指导教师也是建筑工程认识实习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指导老师数量少,120名学生只拥有5个指导教师,致使指导教师的压力较大;二是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更少,现在学校通过专业课教师工程实践岗位培训等方式来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4)对学生识图能力无考核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少,没有一套完整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很不利。

2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实现途径

2.1 课程改革的实现途径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主要分三个内容:识读施工图纸、建模软件绘制土建模型及参观已建成或正在施工的各类建筑工程。各部分安排的情况如下:

(1)指导教师下达建筑工程认识实习任务书,并安排发放图纸,讲解实习的方案、目的、意义和任务,共2个学时;

(2)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并将图纸中工程概况信息、梁板柱、墙、过梁、圈梁、构造柱、基础、楼梯、台阶等构件数量、类型的信息制表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识读图纸,共10学时;

(3)采用GMT三维土建建模软件完成所识读图纸的土建建模部分,用先期培养的六名同学分别指导两个小组学生学习软件建模,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成果发送到指导老师信箱完成成果提交,共12个学时;

(4)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软件建模和图纸的识读,对之前所做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房屋建筑学知识加以深入理解,巩固已学专业知识,指导老师对学生问题进行答疑,同时为学生到现场进行认识实习打下理论基础,共4个学时;

(5)指导教师安排现场认识实习工作,主要针对学生在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和现场重点关注的内容进行讲解,采用PPT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安全教育内容和关注点,共2个学时;

(6)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选择现场时,要考虑住宅、工业厂房、教学楼、酒店、市政设施等,丰富教学内容,一般上午安排去现场、下午安排学生写实习日记并加以总结,共30学时。

2.2 课程改革的成效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安排内容较多,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始至终都很高;其次,通过将识图、软件建模、现场实习的有机结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最后,改革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是种挑战,但改革效果明显,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很高。回顾整个过程,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有几点可以借鉴:

(1)考核形式多样,学生收获很大。改革后学生要提交的资料除以往要求提交的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外,还应提交识读施工图过程中识读的梁、板、柱、雨棚、台阶等构件数量、类型的信息表,还要提交由广联达土建建模软件建立的项目三维模型。整个过程做到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任务,每个阶段都要提交成果,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虽然工作量较大,但学生普遍反映他们的收获很大,实习过程很充实。

(2)基于GMT软件的BIM技术得到应用是我们在改革中的一个创新。以往学生在识读施工图过程中对二维图纸到三维实体的理解存在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GMT土建建模软件将二维图纸转换成三维模型,学生在识图后根据图纸内容建模能加深对图纸的理解,看到自己建立的三维模型有很大的成就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将三维模型与在现场中看到的实体建筑相比较时,会有很大的收获,实践表明这是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另外,随着BIM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基于GMT的BIM应用是建筑技术发展应用的必然需要。

(3)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采用全班同学一套图纸,识图和软件建模一套图纸,目的也是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就这样一套图纸,在大二时作为建筑工程认识实习的识读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在大三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中使用该图纸进行土建算量和钢筋算量,在大四中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中使用该图纸进行安装算量。另外,GMT土建建模软件是BIM土建算量软件的建模部分,教师在讲授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上机部分时,可直接讲解套做法部分就可以,也为工程管理专业开展项目化教学奠定基础。

3 课程改革的优化

3.1 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尽管这次改革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收获都比较大,但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还需要改进。在内容上,图纸既要有公共建筑、住宅,还要有工业建筑、道路桥梁工程、市政工程,并鼓励学生在完成一套图纸(一个项目)的任务量后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套不同用途的图纸,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在形式上,如在提交软件建模成果过程中可以分两次提交,可以在第一次定时提交后,让学生在经过软件的学习,将自己最好的成果以指导教师为单位提交刻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软件。在建模软件的使用上,除采用现有广联达土建建模软件GMT外,还应该采用Revit、ARCHICAD等建模软件,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

3.2 积极参加专业比赛,以赛促学

针对目前以住建部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为代表主办,由软件企业联合高等学校承办的各类BIM应用比赛为契机,加强学生BIM团队建设,通过“以老带新、以赛促学、以学利改”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BIM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本次改革以学生提交的成果作为校内选拔依据,再由老师针对比赛内容进行专业培训练习,学生在第一届识图建模大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学院不断加大学生团队建设的投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专业比赛,以“以老带新”的形式促进学生团队的建设,以赛促学,这种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专业素质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3.3 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是我们在这一次课程改革中的深切体会。建筑工程认识实习对指导教师的识图能力、钢筋平法、BIM软件操作及相关理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钢筋混凝土等的知识要求较高,特别在软件操作、施工现场经验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用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和鲜活的案例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目前,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岗位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丰富教学内容。

3.4 加强学生BIM团队建设,做好校企合作

学生BIM团队在建筑工程认识实习中起到很大作用,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也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不断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需要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团队,学生通过参加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和住建部专业指导委员会等主办的BIM应用技能比赛,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学生BIM团队将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也为企业“量身打造”BIM专业人才,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4 结语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是实践环节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起点,是将传统教学模式、BIM技术及后续学习课程相结合,知识内容承前启后,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断加强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教学的课程改革,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断增强,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以致用,通过以赛促学,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篇(4)

【关键词】BIM revit 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41-01

一、BIM简介

BIM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种全新的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的方法,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将规划、设计、建造、营运等各阶段的数据资料,全部包含在3D模型之中,让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中任何阶段的工作人员在使用该模型时,都能拥有精确完整的数据,是一种虚拟现实技术。目前BIM核心建模软件主要有Autodesk公司的Revit系列 (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领域)。

二、revit系列软件简介

Revit是Autodesk公司一套系列软件的名称。Revit系列软件是专为建筑信息模型(BIM)构建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一)revit的Architecture模块。

主要用于建筑外形方面的设计,包括体量模型,地形场地构建,建筑墙体、门、窗、楼板、楼梯、屋顶等基本构件的三维设计,支持渲染及动画展示。

(二)revit的Structure模块。

主要用于建筑结构方面的设计,包括基础、柱、梁、板、钢筋等基本构件的三维设计及动画展示。

(三)revit的MEP模块。

主要用于建筑设备方面的设计,包括暖通空调设备,电气设备及给排水设备的三维设计及动画展示。

revit不仅是三维设计软件,同样也支持平面图纸的出图要求,可以完成平面图纸上的标注、大样等功能。目前已升级到2014版本。

三、在课堂教学中revit系列软件的优缺点

(一)revit系列软件展示上的优势

1.三维动画演示比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在传统的建筑专业课堂教学中,大部分还是通过板书及图片PPT进行演示的形式。学生通过文字和简单静态图片的描述很难形成印象。通过revit系列软件,对整个建筑进行虚拟模拟,全方位展示建筑的虚拟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建筑的认识。

2.可以用revit进行展示的建筑专业课程

(1)《建筑制图》课程,包括土建、电气、给排水等的制图课程。通过对三维模型和平面图纸上的一一对应,使学生更加明确在平面图纸上的各种符号及图例的意义。

(2)《工程预算》课程,包括土建、设备安装的预算课程。通过三维模型的展示,使学生明确工程量计算的实物及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对应关系。

(3)《建筑设计》课程,包括建筑学,结构设计,电气、给排水、暖通空调的专业课程,通过形象的三维全方位演示,使学生有空间上的认识。

(4)《工程施工管理》课程。revit软件和AutodeskNavisworks软件搭配,进行建筑构件的四维模拟,形成施工过程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对于施工顺序,操作工艺等方面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5)其他相关CAD实训课程。在高校的建筑CAD实训课程中,传统是进行AutoCAD软件的平面绘制,可以增加三维设计的软件实训操作。

3.revit在课堂的应用实例

在学校建筑电气专业开设的《建筑概论》课程,通过revit软件进行建筑的三维模拟演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建筑的外形、功能及相关技术要求。在讲解建筑的平面及剖面设计方面,可以进行动态的设计及三维演示观察。相关的案例图片如下:

图1 建筑概论课程演示建筑整体效果

图2 建筑概论课程演示楼梯部分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在学校多媒体演示硬件上的不足

目前多数学校均已配置电脑和投影仪进行多媒体教学,但三维设计软件对硬件的要求比较高,如果电脑配置过低,则会出现运行缓慢等问题,但随着电脑行业的快速发展,会逐渐解决这个问题。

2.在学校多媒体演示其他相关问题

目前学校师资力量有所不足,大部分的教师属于专业教学,对这一款偏向设计方向的软件没有掌握,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培训,这对一部分电脑操作不熟悉的教师来说是个问题。

目前使用revit绘制的模型设计院视为知识产权,不会轻易拿出。所以课程的案例来源及素材也比较紧缺。

四、小结

在设计领域,三维设计软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BIM同样影响着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在现实生活或者现场实训才能看到的东西,直接虚拟显示讲解。使学生脱离无法把纸面与实际一一对应的传统课堂教学。这将会是教学模式的一种巨大的变化。

篇(5)

BIM的优点业内人士皆知,也认识到是未来建筑业信息化的核心推动力。但在中国建筑行业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技术标准相对滞后,软件本土化程度不高,建设应用成本过大,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其中人才匮乏是关键问题,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的高校,在BIM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举步维艰。文章从BIM课程特点、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产学结合解决高校院校BIM课程建设困境等方面进行论证,提出解决BIM课程建设有效途径――产学结合。

1 BIM课程特点

1.1 BIM课程与专业的关系

BIM技术出现改变了传统建筑专业群课程设计模式,不再是单一考虑专业内的课程关联性。BIM技术教学始于建筑设计,核心是建筑专业群的“协同管理”。课程贯穿多门核心技能,包括:建筑、结构、MEP(设备电气和给排水)的模型,总平面图,成本控制,进度计划和质量控制,还有项目动画演示等相关知识(见图1)。只有将多门课程融会贯通,才能领悟到BIM的真谛――“协同管理”。

1.2 BIM技术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BIM可以帮助建筑专业群的学生更好理解各个专业的协调和合作,使学生能更好了解建筑要素与系统是如何作用的,让学生与专业群的相关人员互动学习做好准备。[1]比如对于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而言,BIM技术将成本、进度和质量控制与可视化参数模型结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建筑设计;将概念设计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能让学生更完整地考虑成本、可行性和环境因素。如图2所示,BIM技术与建筑学多门专业课建立了联系。

2 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

通过高校调研发现,很多高校已经将BIM课程安排到建筑专业群的相关专业中,目前排成专业选修课的居多。也有部分高校为了解决技术、资金和师资问题,尝试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室、建设课程等。但是高校在建设BIM课程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

2.1 教师培训拘于形式

目前高校师资培训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软件供应商,一类是考证机构。前者的目的是说服参加培训的教师购买产品,后者更多是为考证培训师资。这两类培训的性质决定了培训的内容很肤浅,受训老师也很难学到BIM技术的本质。

2.2 校企合作很难实现双赢

由于师资短缺,投资过大等困境,与企业合作似乎成了高校BIM课程建设的出路。调查发现,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与BIM咨询服务企业合作。企业提供设备、软件和师资,对学生进行培训;学校提供场地、组织学生参加培训。培训后能达到要求的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为企业减少人力成本。这种模式下,企业带入的项目是实际项目,但是授予学生的更多是BIM技术流程的前段――建模阶段,很难将BIM的核心――协同传授给学生。学校很难利用企业资源培训师资,更谈不上课程开发了。另外一种是与BIM软件供应商合作,软件供应商提供BIM软件、师资培训和讲实际项目引入课堂,高校提供软件购置费用。这种模式由于软件公司有自己的培训教材,对合作开发课程的积极性不够高。同时过高的软件和硬件投入,往往让合作“无疾而终”。

2.3 对BIM技术重视程度有待验证

在欧美、新加坡、港台等BIM技术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和行业协会对建筑行业使用BIM技术有硬性规定并颁布BIM应用标准,比如新加坡于2011年了BIM发展路线规划,明确2015年前建筑行业规范使用BIM技术;香港房屋署与2009年了BIM应用标准,提出2014年―2015年BIM技术覆盖香港房屋总署的所有项目。[2]

相对于BIM技术成熟的国家和地区,而我国《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自2017年7月1日起才开始实施,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对BIM技术重视度有待验证,也导致市场对人才需求还处于观望状态,后果就是高校主管部门对投资高、人才匮乏的BIM课程开发和实训建设仍处于观望状态。

3 产学结合解决高校BIM课程建设困境

3.1 产学结合建设BIM课程的优势

BIM技术核心是“协同管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学习和理解BIM技术,便于后期更好的专业群协同,不同专业建模精度和建模技巧尤为重要。“产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优势尽显,行业人士拥有专业知识,掌握了BIM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最新软件及行业动态;学校教师则可以通过专业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以达到让学生真正领悟BIM技术。

引入业内人士的参与,教学资料更具真实性、代表性,确保知识与时俱进,并能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教学内容更加关注BIM核心的教学理念而非软件操作。[3]

在实际课程建设时,建议改变传统的课程设计思路,课程以“讲授核心概念、辅助动手实践和行业拓展讲座”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设计。这样,两条腿走路,让想学专业的同学关注专业学习,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选修主动参与到BIM技术学习中来。

3.2 产学结合解决目前BIM课程建设的困境

由于国内对BIM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而通过引入与海外和港台市场联系紧密的软件供应商,通过软件企业的咨询公司,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利用BIM技术成熟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指导学习。这样可以很大程度推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而且还能开拓学生的就业市场。

篇(6)

关键词: 高职高专建工专业 岗位能力 联动实训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功,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向“平民化”方向发展,较好地满足了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高职培养的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中实训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的实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机械的,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灌输式教学中实训内容的确定,实训方法、实训步骤的制定,实训场地的选择,实训准备等都由学校或教师完成,实训时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操作即可。

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实训以建筑材料试验、单项技能实训(课程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仿真实训为主,缺乏系统性、真实性,和施工现场差距较大,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帮助不大,不能满足高职学生零距离就业的要求,名为实训,其实还是停留在实习的阶段。训的程度、内容和深度都达不到就业单位的要求,企业缺乏认同感,更谈不上感兴趣了。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高专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包括偏离企业实际、忽略岗位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就业心理落差较大、企业岗位责任不清、团队意识不强等特点。

1.高职高专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分析

建筑工程专业的就业岗位可分为内业和外业,内业岗位主要包括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设计员等,外业岗位主要包括测量员、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监理员等。根据高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专家访谈和社会调研,可以将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划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1.1一般职业的能力

一般职业的能力是指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认识社会,判别真伪、美丑与善恶的基本能力,较好的团结协作、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及其他从事职业活动普遍需要的各项能力。一般职业能力可以通过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教育与管理、公选课、课程教学实施、实践性教学、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培养。

1.2专业的能力

专业的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具备现代工程核心意识,能将工程实际问题置于科学、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伦理道德和自然环境下仔细思考和缜密处理;具备熟悉和审核建筑工程施工图纸和施工技术相关文件,组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和指导现场施工的初步专业能力;能够编制施工阻止技术方案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能力;能够编制建筑工程概预算和施工现场的预算、决算、具备工程项目招投标报价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预防、分析处理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能力;具备管理工程施工合同、编制工程招标方案投标文件和施工索赔的能力;具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具备建筑工程建筑与结构设计的初步能力;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和用计算机处理文字表格的能力。专业能力培养主要通过课程的一般教学、课内实训、现场操作及校外的生产实训等环节进行。

1.3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指目前国际上注重培养的“关键能力”,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培养、方法能力培养、社会能力培养和个人能力培养等。

职业综合能力无法通过单纯的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实现,主要通过日常的思想教育和管理、良好的班风校风建设、丰富的课外社团活动、适宜的心理辅导、三育人活动的开展,结合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觉促进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通过改革考评方法,特别是日常行为和思想品德实践的量化考核,对综合职业能力进行量化测评,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

2.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训联动模式的构建

实践课程是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制订实践课程时应充分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前建筑行业相关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对从业人员的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实践课程,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笔者从三大课堂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多方位联动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即第一课堂指以教师授课的形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二课堂主要指以学生课外活动为载体所进行的各项比赛竞赛等;而第三课堂主要是指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实践为主的实习活动。

2.1第一实践课堂

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指配合理论授课展开的一系列实践训练,包括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汇报、情景模拟及借助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的实训,还包括课程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该课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同时,通过前面对该专业职业岗位和核心能力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课堂的任务包含对学生分项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两部分。根据在建筑施工企业调研反馈的信息,建设行业涉及的相关规范、手册等内容很多,企业多数以此作为施工质量监控、技术管理的依据。但在实际的理论体系课程教学中,学生很少接触这方面的内容,理论知识偏多,可操作性知识偏少,学生在实际顶岗实习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应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增加适用性内容的讲授,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课程体系中适当安排实践环节,充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使用工具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第二实践课堂

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学生社团、学生会、学科技能竞赛与科技活动,各类考证指导及培训及校内实践等部分组成。这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这给学生将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学以致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这个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策划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体,但要求教师也参与进来。

就学科技能竞赛而言,教师可以以帮助学生联系项目、赛前指导、比赛活动点评等形式参与其中,既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能使比赛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第二课堂的专业比赛和竞赛等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建筑施工一线岗位中操作性环节较多,要求入岗人员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强化实践环节,多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

2.3第三实践课堂

第三课堂则主要指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实践为主的实习活动,包括学生到企业见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也包括校企合作开展的订单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形式。该课堂是提高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业务技能的重要实践环节。其中,企业见习是学生到企业实际观摩工作的业务流程,可以对工作岗位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顶岗实习是指让学生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实际操作,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提高和锻炼专业技能;而毕业实习则是一段比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是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一个过渡。

高职院校应满足建筑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和学校发展的第三实践课堂体系,建立单项和综合联动实训模块。抓好单项实训,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如建筑材料实验、材料力学实验、测量实习、建筑制图(包括CAD绘图)、施工现场操作工艺等。重视综合实训,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后,进行施工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通过到企业生产实习,使学生熟悉了建筑施工的过程,并感受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流程,为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认知实践开始了解建筑企业,增加感性认识;校内实训时边学边练,掌握基本技能;跟踪实践时逐步熟悉工程,掌握工作过程;仿真实践时综合模拟,全面提升岗位能力;顶岗实习时真实体验职业。高职院校应重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认知实践、校内实训、跟踪实践、仿真实践、顶岗实习环节,建立认知实践时的学校主导,到校内实训、跟踪实践时的工学交替,仿真实践时的校企共管,顶岗实习时的企业主导的多层次联动实训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全面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存文.就业导向下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2]史美东.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建工特色专业建设[J].科技信息,2012,14.

[3]张云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4]邵英秀.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0.

篇(7)

关键词:BIM技术 高职教育 土建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12-02

“建筑信息化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技术系统,又是一种数据化工具,被国际工程界公认为建筑业生产力革命性技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等五大特点。它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并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在项目全寿命周期过程中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传递,为项目各个参与者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为项目投资建设中各项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BIM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应用领域贯穿整个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建成后的维护和管理阶段。美国、日本、新加坡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政府公建项目上要求必须使用BIM技术。世界各国都在推广BIM技术,因为BIM技术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然而,BIM技术人才的缺乏已经较大程度地阻碍了BI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市场上BIM人才的缺口还是挺大的,这就需要学校输送更多的BIM人才。

学生是BIM技术的后备军、未来的生力军,是BIM技术推广应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只有在大学教育中设置BIM课程并创新BIM教学内容和方式才能实现大规模的BIM教育和培训,从而实现BIM人才的量级突破,促进BIM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一、传统土建专业教学模式的弊端

当前高职院校土建专业的教学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CAD二维设计方法,难以很好地表现出三维真实效果,当需要深入到细部时,学生难以对建筑内部构造形成理性的认识。

为了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土建类课程中采用课堂教学与施工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学生往往只能对建筑施工过程形成分裂的、片段性的感性认识,涉及到结构构造等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时,难以形成整体认识,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土建类专业教师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借助图片、动画、音频、视频、PPT、投影仪等软硬件进行辅助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助学和助教的作用,也提升了教学的直观性,但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传统的土建类课程教学模式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土建专业BIM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与国外高职院校积极将BIM技术引入土建类课程体系并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研究相比,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将BIM技术理念纳入课程体系,BIM软件的使用也比较少。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深入介绍BIM技术理念和相关技术方面还需加大努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BIM课程的设置

在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中,注重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具有土建类专业特色的BIM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有课程进行综合化,并将BIM技术融入相应的专业课程,重新构建土建类课程体系。

根据BIM在不同阶段所涉及的专业内容不同来设置纯BIM课程和融入型BIM课程。纯BIM课程主要学习BIM软件的操作,融入型BIM课程是以专业内容为主,采用BIM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或实训,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BIM建模阶段,可将BIM技术融入进《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构造》、《房屋建筑学》等课程当中,在运营管理阶段,可利用BIM软件对《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进行辅助教学。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企业需求,借助BIM技术,构建更加接近实际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将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BIM实训室建设

基于BIM的项目化和信息化教学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和较大的开放性,能够提供灵活多样的工作场景。与企业密切合作,打造更多更真实的工作场景有助于学生技能的掌握,也是对实训条件的极大改善。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BIM实训室的建设,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加前沿的知识,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BIM实训室应以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为依托,促进相关专业的融合,突出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科的特色。利用实训室相关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进行BIM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BIM实训室的建设不仅能提高BIM课程的教学效果,还能提高高职院校的建筑信息化水平。

3.BIM师资培训

教师是实行教学改革的主体,要有一批懂BIM且有志于教学改革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起到积极作用。以笔者所在的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为例,为了新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需要,系里先派出两位老师参加广州秉木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的BIM师资班培训,然后是与深圳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为大二学生进行初级的BIM建模培训,几位老师也参加了此次培训。后续阶段还会继续加强与深圳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共建BIM实训室。BIM师资培训为后续BIM课程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基于BIM的项目化和信息化教学模式

基于BIM的项目化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由“情景导入”、“项目准备”、“制定计划”、“项目实施”、“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项目展示与评价”六个环节组成。下面介绍该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1.在“情景导入”环节,教师可采用图片、视频、动画等传统手段进行多方位的情景导入。还可利用谷歌地球里的卫星图片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

2.在“项目准备”环节,任课教师的活动包括三个内容:

2.1通过师生互动,明确项目任务及目标、展示项目结果,让学生对项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再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

2.2让学生明确自己应当完成的具体任务和完成任务后可以得到哪些知识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2.3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按照适合协作学习的分组办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安排具体的完成时间和成果的评价方式等。

3.在“制定计划”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对该项目的任务目标进行分析,确定任务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充分应用已掌握的前序知识,在充分利用BIM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确定任务的实施步骤,为任务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4.在“项目实施”环节,学生利用相关的BIM软件按照已制定好的计划逐步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可现场对学生进行指导,实现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通过应用已学习的知识完成工作任务,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职业岗位能力。

5.在“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环节,学生可将自己已完成的项目信息共享和传递给其他组员,各小组成员按照各自的分工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6.在“项目展示与评价”环节,学生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然后接受他人的评价和教师的反馈。同时,学生在汇报和听取同学汇报的过程中,通过对比自己与其他同学的成果,查找不足,反思其成败。

该实施方案只是一个初步的思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

通过采用基于BIM的项目化和信息化教学模式,传统建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得到更直观的表述。学生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下,利用BIM模型参与设计,从场地平整到基坑到建成的施工流程,完成工程进度、质量控制、造价控制,真正做到做中教、做中学。采用项目化和信息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完成一个典型建筑物的虚拟建造过程,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练”的一体化,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必然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在传统的土建类课程中充分利用BIM技术,建设平台一体化、多专业协作的BIM课程体系,加大BIM实训室建设,进行相关教师的BIM培训,创新BIM教学方法,能大大地促进高职院校土建专业关于BIM技术的教学改革,从而能更好地提高BIM人才的质量,促进BIM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鹤.基于BIM的建筑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4,(6)

[2]闫积刚.基于BIM技术高职院校课程的开发研究[J].山西建筑,2015.

[3]刘红勇,何维涛,黄秋爽.普通高等院校BIM实践教学路径探索[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5)

[4]张尚,任宏.BIM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问题[J].建筑经济,2015,(2)

[5]崔建华,夏珊,丁克伟.将BIM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安徽建筑,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