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营管理风险分析

经营管理风险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4: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营管理风险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营管理风险分析

篇(1)

经营策划的理论依据

项目的经营策划本质上是进行项目成本风险控制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理论依据是风险控制原理。基本原理是:首先进行风险辨识,判定风险出现的概率、可能造成的损失,针对风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或降低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或降低可能造成的损失,达到降低风险等级的目的。

具体实施过程是,第一步,罗列所有的经营活动过程,针对每一个经营活动过程再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全部罗列出来,再分析各个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风险发生的概率,确定风险等级。针对每一个风险采取控制措施,最后,分析采取控制措施后的风险等级,当风险等级降至企业可接受的范围时,不再进行分析。对降低等级后仍不能接受的风险,进行第下一轮的分析、控制循环,直至达到目的。如发现采取任何措施后仍存在不可接受风险,则可考虑承担违约损失,终止合同。

经营策划的必要性

经营策划的目的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企业的预期收入,并制定采取的控制措施,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工程项目的最终产品一般是生产装置、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系统、通讯系统等工程实体,其特点是:投资总额大、施工过程复杂、受外部环境影响大、持续时间长等。工程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其施工经营风险较大,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风险。

工程项目的复杂多变同时也给能力较强的企业提供了利润增长的机遇,如赚取材料价差等机会,经过策划,在机会出现时,则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多的收益。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的前期经营策划十分必要,策划的水平高低将决定整个工程项目的总体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

经营策划的内容

经营策划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工程概况

说明本工程的地理位置、工程承包范围、工期要求、涵盖的专业内容、工程实物量、工程特点、工程难点、工程相关方(包括业主、监理、联营单位等)情况。

经营总体方案

工程经营总体方案包括以下内容:工程分包范围、分包方式、项目目标成本、目标利润、经营管理的主要控制措施、拟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成本、效益预测、主要施工技术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

项目经营风险分析

项目风险分析主要是罗列全部的项目经营风险,并分析其可能发生的概率、造成的损失等,确定经营风险的等级。风险分析包括以下内容:

合同风险分析:垫资风险、材料价格风险、业主反索赔风险、合同不确定内容的风险;

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气候风险、外部社会环境风险(窝工、工期延误等可能性);

组织模式风险:分析拟采用的工程项目组织机构、经营模式可能产生的风险

作业风险:各专业工程的施工工序可能发生的质量、安全问题及不良后果。本项内容繁杂、分析工作量较大。

经营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可接受的风险,一般风险等级较低,出现的概率较小,即便发生风险,造成的损失较小可忽略不计, 而消除此类风险,企业消耗的成本将大于可能出现的损失,因此,对此类风险仅需辨识,不采取控制措施。

对企业不能接受的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等级,或转移风险。

对合同风险、环境风险、组织模式风险,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措施,消除风险产生的条件,规避风险或转移风险,或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减少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

对作业风险,需在专业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的协助下,针对风险发生的原因,采取技术保障措施、安全保障措施,降低风险等级。如采取架设、隔离等安全措施;加大预制深度,减少高处作业,降低风险等。

经营风险控制的分析、对比工作量较大,且需要进行二至三轮的循环,不断降低风险等级,直至全部风险达到企业可接受的等级。如仍有风险等级较高,企业无法接受,则需要与业主进行协商,终止合同,并承担违约损失。

利润增长点分析

在进行风险分析的同时,一般会发现可能出现利润增长的方面,对此应进行充分的研究,并做好制度、措施方面的准备,争取效益的最大化。

利润增长点应包括以下内容:

合同利润:工程量变化、材料价差、索赔等;

组织措施降耗:合理组织,消减人工峰值;加强管理,合理降低材料损耗等;

先进技术运用:运用先进技术,如自动焊接技术、电动倒链技术等降低成本;

市场开拓:利用现有资源,承揽额外的工程任务。例如,利用大型吊车就近承揽吊装任务,以最低的成本增加获取较大的营业收入,达到摊薄工程项目成本的目的。或利用保运人员承接短期的零星工程等。

市场开拓需要熟悉周边环境,预测潜在市场,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

工程项目经营策划的要点

经营策划是超前管理的手段之一,其可操作性、准确性,取决于经营策划的水平。工程项目经营策划应细化至作业工序,以加强策划的可操作性;应进行充分的调查、收集基础信息,提高策划的准确性。

总体方案策划要点:

总体方案是经营策划的总体框架,决定了策划的总体定位高度,因此应慎重选择总体方案。确定总体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主要注意核实项目的主要工程实物量,保证策划分析的基础数据准确、细致,从而保证策划的可操作性、准确性。

重点进行项目特点分析,根据项目的地理位置、周边资源情况、施工的技术质量难点、HSE控制难点、极端天气的影响、项目生产工艺对施工的特殊要求等,充分分析工程的各方面特点,为抓住重点进行管理做好准备。

分包范围

---如分包单位的成本+总包单位的管理成本,小于自行施工成本+管理成本,则应考虑分包,并分析分包可能存在的风险、风险控制措施;

---如工程涉及专有技术,自行施工困难,则考虑分包,并考虑分包风险。

---受资源限制自行无法完成的工程量,考虑分包,并考虑分包风险。

---将风险较大的工程与较小的工程搭配分包,使分包单位的总体风险降低,便于分包风险控制。

经营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般经营管理的主要措施容易照搬公司的管理规定,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注意结合本工程项目的特点,针对每个工程特点提出管理措施,突出管理的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风险分析要点

风险分析的主要工作量集中在作业风险分析上,全部工程按专业分解至工序,再分析每道工序的风险,罗列出的风险数成千上万,然后对每个风险进行分析、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确定风险等级,此过程可能循环二至三次,需要消耗较多的资源和精力。

如作业风险分析水平较高,则总体工程的风险可实现真正的预控,防止出现大量的事后补救现象,对成本的节约作用不言而喻。但如风险分析时分解不够细致,则可能遗漏重大风险,使风险策划化为空中楼阁。

合同风险、环境风险、组织风险的分析,需要组织人员进行基础的调查工作,再组织专家组进行全面的讨论、分析,本项分析需要综合知识、能力较强的人员完成,一般人员难以达到要求。

风险控制措施要点

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强调针对性,任何措施必须针对于某一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出,风险分析中列明的风险成千上万,而每个控制措施一般不止一项,因此,控制措施的数量庞大,非一己之力所能承担,需要将控制措施落实到职能部门,传达到作业层的岗组,发动全体人员落实控制措施,充分依靠团队力量完成控制。

为提高主动进行风险控制的积极性,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控制的实际效果。

充分利用管理软件、先进技术,提升控制能力。管理软件课利用微机和软件系统消除大量人为波动影响、减少大量的简单重复计算,将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解放出来,用于事前的控制、分析,可极大的提高管理效果。先进技术可大大降低操作难度,降低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降低作业风险、提高功效,从本质上实现风险控制,提升风险控制的总体水平。

利润增长点分析要点

利润增长点分析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员、机具、材料,实现额外的营业收入。

先进技术的运用,可提高功效,降低成本利润增长点应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运用;

先进的管理软件、理念,可提高施工组织效率、加强材料控制,对降低成本有较大帮助。

其他可能出现的机会是:市场扩展、合同效益增加等,在经营策划中应进行充分的预测,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一旦机会到来,立即紧紧抓住机遇,创造最大的收益。

篇(2)

一、企业经营管理内涵

经营管理是指企业在经营中为了使各项活动都能够按照计划或者目的顺利推进而采取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之和,经营管理具体包括经营以及管理两个基本概念,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加上二者之间的渗透,一般都将经营管理放在一起来进行分析,但是经营与管理依然存在一些区别,其主要区别在于经营更多的是对外,企业进行市场活动,获取资源,提升知名度;管理更多的是对内,强调理顺内部管理流程,建立起来规范的秩序。企业经营管理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且其内涵还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发展而不断拓展,目前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范围进行确定;进行市场分析预测,编制年度发展规划;建立规章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完善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做好市场营销活动安排;开展企业财务管理,做好利润分配;开展企业全面诊断。

二、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经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对于企业经营具有重要作用,这些作用主要集中在战略制定、决策分析、财务管理、资源开发等几个层面,具体阐述如下。

1.战略制定作用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最高纲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营环境中,企业唯有明确战略,才能够始终坚定发展方向,进而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战略制定是企业经营管理最主要的作用,企业战略制定要求经营管理者能够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经营管理在战略制定方面的作用主要就是进行战略环境的全面分析,主题包括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等;制定战略目标,在战略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制定出来与战略环境要求相适应的战略目标;进行战略目标分解,制定详细的战略实施规划。

2.决策分析作用

决策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可以说企业经营管理就是决策,面对复杂经营管理环境,需要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生存发展,反之如果决策失误则会将企业拖入危险的深渊。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分析作用主要集中在效益分析以及风险分析两个方面,效益分析方面就是综合评估分析不同决策方案的成本以及效益,力求决策方案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风险分析方面就是要分析决策方案的潜在风险,准确把握风险种类以及风险大小,力争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3.财务管理作用

财务管理本身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决策,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于资金筹集、使用、管理、分配等,从而确保企业财务健康,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财务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以及利润分配管理,从筹资管理来说就是要通过合理筹资,实现筹资成本最小,同时还能够较好的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投资管理主要就是给企业的投资提供财务支持,进行财务风险分析,确保企业投资风险的可控性。营运资金管理是对于企业经营中的现金流进行管理,合理持有现金,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利润分配管理主要就是合理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科学确定利润分配以及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企业当前发展以及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

4.资源开发作用

企业经营管理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资源开发,资源开发涉及到市场开发、产品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开发等等,资源开发对于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构筑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资源开发是否高效将会直接左右企业竞争的成败,只有良好的资源开发水平,才能够保证企业拥有领先对手的卓越产品,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拥有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人才队伍,拥有核心技术等等,这将会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最坚实保障。总之,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资源开发范围非常广泛,需要企业统筹好各种资源开发之间的协同关系。

三、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具体策略

鉴于经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需要企业高度重视经营管理的完善以及提升,重点在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环境分析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不断努力。

1.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方面,重中之重就是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开展的主体,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关键是要树立起来正确的管理理念,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工作积极性,改善人力资源的综合素养,提升员工的岗位胜任力,尤其是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以及开发,为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2.注重经营环境分析

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在于经营管理环境的分析,通过摸清企业经营管理环境,来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详实的资料。经营管理环境分析方面需要企业引入PEST、SWOT、五力分析、企业诊断等工具,从而全面的把握好企业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等等,根据经营管理环境的分析来给企业决策、财务管理、流程优化等等提供基本的资料,然后提升经营管理策略准确性,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

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风险 非财务指标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7-0047-03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在银行贷款总额中所占比重甚低。据统计,在1000多万家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24%。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难以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进行准确把握。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不规范、财务制度的不健全,造成商业银行主要依据财务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失灵”,无法完成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准确判断。因此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中,必须加入多种非财务指标的定性分析。

一、 非财务指标的重要作用

非财务指标是指那些不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不一定与财务状况相关,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类指标。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中,加强非财务指标的运用有助于信贷人员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提升贷款判断、决策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判断企业的还款能力。在分析企业的还款能力时,商业银行习惯于分析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但财务分析只是对企业的历史还款能力进行分析,且是建立在持续、稳定经营,财务报表真实、准确反映企业经营的假设上。事实上,中小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多为“家族型”企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核算不规范,财务报表的编制随意性较大,可信度相对较低,主要通过财务指标计算难以准确掌握企业的未来经营变化情况。而且,企业的经营状况受其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水平、主要经营者素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中,非财务指标的分析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是判断企业的信用。一笔贷款能否按期偿还,除企业的还款能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还款意愿。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贷款形成不良的原因不是企业没有还款能力,而是“有钱不还”,恶意套取银行贷款。而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做出贷款决策时,仅靠财务指标分析难以获取企业还款意愿信息,必须综合分析企业信用等非财务指标才能得出判断。

三是判断企业真实信息。中小企业的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制定了几项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未得到认真执行,这导致企业外部监督困难重重,企业信息透明度低。商业银行在贷款调查中要掌握企业的真实信息,往往需要通过对非财务指标的收集、监测、分析和利用,来补充还原企业的财务指标,从而判断企业的真实经营发展状况。

二、非财务指标设定原则

(一)突出重点原则

中小企业非财务指标涉及各个方面,在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中把各种因素都涵盖在内,不大可能,而且评估成本也很高。所以对非财务指标的设定要坚持突出重点原则,主要考虑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二)针对性原则

确定非财务指标时,要深入了解和分析中小企业运行特点以及所属经济区域特征,考虑其所适用的经济政策和监管要求,合理确定。

(三)可操作性原则

非财务指标的设定,要选择那些便于理解、便于获取,普通适用,实用性强的信息,否则会产生误导,容易引起评价结果失真。

三、非财务指标的设定

中小企业多具有经营决策、管理、财务权力集中于企业少数管理层,甚至企业主一人身上的特点,换句话说“法人”和“私人”在中小企业身上几乎重叠,难以区分。企业经营之外的因素即企业主或企业核心人员自身的因素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按照非财务指标的设定原则,基于目前企业信用风险分析的非财务指标体系和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将中小企业非财务指分为与企业经营相关的非财务指标和与企业主相关的非财务指标两类进行具体设定。

(一)与企业经营相关的非财务指标

1.企业所在行业:不同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潜力、竞争的激烈程度,受到的政策支持程度都不尽相同。企业所处行业发展前景的好坏、政策支持力度的高低,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企业偿债能力。

2.企业所处行业地位:虽然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与大企业相比在很多方面不占优势,但并不代表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就弱。若企业在本行业中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技术水平、生产工艺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则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相对较强。

3.企业主经验:企业在本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从业年限,取得的业绩和具有的影响力,以及企业主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持续稳定经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企业经营管理安全措施:中小企业大多生产条件简陋,作业环境差、从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加之企业个别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只追求利润而忽视安全,造成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资金实力弱,因安全措施不得当,引起的工伤、火灾、产品事故等,极易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拖垮整个企业。

5.企业融资渠道:在中小企业非财务指标分析中,商业银行要特别关注企业的高利贷借款。因高利贷利率相对较高,一年期利率能够达到50%的水平,利润率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难以长期维持如此高息的借贷,易造成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引发企业危机。

(二)与企业主相关的非财务指标

1.企业主接受贷款调查的诚意:商业银行在进行调查时,企业主是否愿意真实披露相关情况,所提供口头、书面材料是否真实可信,是否存在刻意隐瞒或欺骗的情况。如果在调查中企业主不予配合或提供虚假信息,将直接影响调查结果,也说明存在套取银行贷款的可能。

2.企业主信用状况:历史数据和实践经验表明,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与其所有者或主要经营者的信用水平具有极大的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中小企业贷款视同对其企业主个人的贷款,因此,从中小企业主个人的信用历史,就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期中小企业未来的还款表现。

3.企业主个人品质:重点考查企业主或企业核心人员有无不良嗜好、是否稳健踏实、社会各界评价如何。在多数中小企业中,企业主即是企业,两者难以分割。如企业主有赌博等不良嗜好,很容易造成挪用企业资金归还赌债等事情的发生,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4.企业主家庭状况:该项非财务指标的分析与“企业主品质”分析基于同样的原因。企业主的家庭成员包括配偶、子女,若发生重大变故,一方面会造成企业主的无心经营,另一方面若涉及财产纠纷,很可能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特别是在贷后信用风险分析中要将该指标作为重要的风险预警信号。

5.企业主社会关系:通过了解企业主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与竞争对手的关系,能够判断企业的生存能力。因为企业主社会公共关系好,与上下游业务伙伴合作关系融洽,具备良好的口碑,不仅在遇到临时性困难时容易得到各方支持,还能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促进企业经营的稳健运行。

四、商业银行非财务指标分析面临的障碍

虽然非财务指标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商业银行也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由于历史和社会大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上述非财务指标收集、分析、运用上,仍面临着较大的障碍。

一是非财务指标获取成本较高。非财务指标分析,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尽可能多的收集信息,并且需要对多方信息进行验证才能确认信息的可靠性。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非财务指标获得、分析上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二是非财务指标判断主观随意性大。目前许多非财务指标的量化没有公认的准则,商业银行也没有针对非财务指标的评估体系,而且,还有一些非财务指标是无法量化的,全凭信贷人员的主观判断,个体差异性较大。三是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相对于财务指标分析,非财务指标分析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非财务指标分析的复杂性要求信贷人员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从国家政策到行业规范、从企业管理到专业技术、从企业营销到财务会计最好无所不知;而且非财务指标分析还要求信贷人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度的敏感,能够洞悉企业的细微变化。但就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贷人员为数很少。

五、结论

非财务指标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的指标设定、准确地判断分析,有助于信贷人员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企业状况,进而作出科学、合理的贷款决策。但非财务指标在收集、分析和利用上仍存在一些困难,有些至关重要的指标,如“企业主个人品质”,其有效性主要取决于信息收集的范围和准确性以及调查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因此,商业银行与社会各界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共同努力,不断完善非财务指标分析,充分发挥其作用。

首先是要加快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步伐,充分整合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源,如对企业的工商登记信息、依法纳税情况、借贷信用记录、企业主的个人信用信息等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一个全面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降低银行收集此类信息的成本。其次是加强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分析方法研究,尽快建立规范公认的非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再次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信贷队伍建设,采用培训、考核、引进等一系列措施,尽快建立起具备专业素质、业务经验丰富的中小企业信贷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顾晓安、卢蕾,《问题贷款―成因、识别、监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糜仲春、申义、张学农,《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金融论坛》,2007年第3期。

[3]沈蕾,《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构建》,《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第28卷第4期。

[4]李霄鹏,《加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势在必行》,《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5月。

[5]彭彤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中非财务指标的设计》,《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年第11期。

篇(4)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会计控制;控制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2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与企业成败息息相关。形同虚设的内部控制可以毁掉一个企业,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把一个企业推向成功。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和意义

1.内部控制的内涵与特点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

(1)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它持续地流动于企业之中,并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新情况、新要求适时改进。

(2)内部控制由企业中各个层级的人员共同实施,从企业负责人到各个业务分部、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直至企业每一个普通员工,都对实施内部控制负有责任。

(3)内部控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连接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这些方法、措施和程序有助于及时识别和处理风险,促进企业实现发展目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信息报告质量、资产管理水平和法律遵循能力。

(4)内部控制能够向企业管理层实现前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由于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管理层的逾越和串通舞弊等原因,难以确保每一个企业必定成功。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

内部控制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要作好管理,首先得做好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可以说是一座座大厦的地基,如果内部控制不健全,企业大厦的根基也就不稳。

(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正确可靠的会计数据是企业管理者了解过去、掌握现在、预测未来、制定决策的必要条件。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高效率经营。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如果能很好地加强内部控制,合理地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注重职责分明和人员素质教育,以内部控制加强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以人的主动和被动思想加强对工作认识的促进,形成一种惯性,则能明显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迅速提升企业外在形象。

(3)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各个环节,采取各种控制手段,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避免和纠正浪费等不良现象。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原则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1)促进遵循国家法律法规

守法和诚信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逾越法律的短期发展终将付出沉重代价。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必须将发展置于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在守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

(2)促进维护资产安全

资产安全完整是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内部控制,应当为资产安全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

(3)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

可靠的信息报告能够为企业管理层提供适合其既定目的的准确而完整的信息、支持管理层的决策和对营运活动及业绩的监控;同时,保证对外披露的信息报告的真实、完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维护企业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4)促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该目标要求企业结合自身所处的特定的经营、行业和经济环境,通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断提高营运活动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

(5)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这是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它要求企业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努力做出符合战略要求、有利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的策略选择。

内部控制原则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基本指针。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5项原则,即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原则。

三、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与对策

1.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1)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存在的缺陷

控制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员工的道德行为和所处的工作环境,包括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董事会、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政策与程序。首先,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作为能够控制公司的大股东在缺乏有效约束的控制下,更容易出现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而有利于个人自身利益发展的短期行为。其次,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备而实不至”,尤其是董事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监督管理的作用。海尔集团通过实践,制定出了一套合理的员工聘用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其用人的原则是:“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内部竞争和市场竞争的压力,而且还能自觉将压力转化为竞争的动力。”因此,在制度创新的同时营造优良的控制环境,从而优化控制环境,这是内部控制的迫切要求,也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长期任务。

(2)市场发育不完善,对内部控制信息缺乏接受力

我国市场运行机制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都不健全,交易不规范,非法谋利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这种环境下,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可能引起投资者的不安,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每年两次企业财务信息,但由于其时效性差,无法反映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使投资者无法对公司的发展前景做出正确判断。

(3)投资风险意识薄弱,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是按公司规定的经营战略,采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并采取恰当的方法降低风险。只关注眼前利益而对公司的长远发展置之不理,内部控制也就没有意义可言了。

2.健全有效内部控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做好: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环境规定企业的纪律与架构,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企业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2)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险应对策略。

(3)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

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检查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常见的控制措施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4)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信息与沟通的要件主要包括:信息质量、沟通制度、信息系统、反舞弊机制。

(5)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企业如何走向成功,由低谷走向光明,如何发挥内部控制在经营管理中的微妙作用,已成为我国企业必须要认真并且积极面对的问题。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制定一套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有效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才能成为一个长寿型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翟志华.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资产与产权,2003(03).

篇(5)

(一)不良贷款多,存在“超贷”的现象

当前我国大多银行因为政策性的任务而肩负沉重的包袱,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易发生国企经营亏损利用信贷关系转嫁于银行的现象,这种情形下,就加重了资金的流动及优化配置难问题,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导致在后续的银行经营中,风险会随着银行贷款对存款比例的增大而增大,久而久之,便出现了“超贷”现象。

(二)盈利水平低

当前我国银行获取利润的最主要途径便是贷款,而有效利用这一途径的前提则是做好存款业务,有些银行就采取虚增存款的方法来拓展自身的规模,最终形成的局面便是实际存款没有提升,而贷款业务增加了,这部分贷款便是虚假存款,使得存贷比率严重失衡,银行被迫面临经营风险。(四)循环贴现风险所谓的循环贴现,就是指银行存进的保证金、开出承兑汇票进而进行银行贴现以及不断放大贴现产生的信用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一种金融的恶性循环,其实质是利用很少的资金支撑着巨大的资金流动,一旦中间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循环的资金链便会沦为泡沫,对于银行的经营及发展来说,将是致命性的灾难[1]。

二、当前银行强化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防及管理意识

当前的银行发展中,任然存在着员工认为非风险的管理是风险控制部门的责任这一错误观念,针对此,银行应当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使银行内的每位员工认识到对风险的管理与每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是每个人的职责,进而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与水平,对银行所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和利用,实现风险在银行的常规经营管理化,使其作为银行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并重视管理人员的引导作用,将风险管理纳入银行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和奖惩措施,来实现员工参与银行风险管理的积极性的提高。

(二)全面构建风险控制体系

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对其风险的管理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而不仅仅体现在资金管理方面,银行首先要加强各级银行法人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应对流动风险的内部控制系统,主要的控制内容包括预警、决策、实施以及事后监控等,完善银行的控制系统;其次,要出台详细的风险操作标准,使得内部的工作人员在风险处理方面有一定的规范可参考;再次,应实现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经过政府参与等措施,强化资金在各行全系统调拨,对有限的资金实行充分高效的使用,使得其产生的效益最大化,增强系统内资金的效益性和流动性,实现银行配置资金的最优化管理。

(三)创新中间业务

银行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经营管理经验与实施创新的过程,应学会在其设计和发行的金融产品中增加相应的风险中介,增强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对中间业务的科学合理创新和收费,增强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流动水平,此外,新时期的银行也应针对我国富裕金融资产的客户开展各种咨询需求服务,为其传授规风险的理财及咨询等服务,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新时期的银行也应积极与证券公司及保险公司联合开发投资组合产品,吸引有多余资金的客户进行投资,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2]。

(四)重视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新时期的各类竞争追根究底是人才的竞争,基于当前大多数银行缺乏具备经验丰富及风险管理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现状,银行应积极调整自己的招聘范围及标准,拓展自身的招聘途径,通过猎头公司等引入更多更优秀的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并积极为银行内部的有潜力人才进行积极的培训与深造,进而为银行经营管理,尤其是对风险的经营管理方面创建一支优秀、高效、综合的人才队伍,让其专业的风险意识与风险管理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施展,有效对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风险进行防范和应对,并通过后续不断地培训与加强,使得风险管理团队的成员不断掌握风险管理技术,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银行的更快、更好、更高效发展。

三、结束语

篇(6)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念及形成的原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由于不确定性因素使借款人不能按合同规定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导致信贷资产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如图1所示。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1)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性原因。例如银行信贷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的信贷管理与防范体系,信贷资产质量监管制度与偿债的约束机制的执行不严格,经营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等造成了信贷风险;(2)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没有对信贷风险准确全面的评估,导致风险防控滞后;(3)信贷营销理念偏差。盲目相信企业集团,增大了信贷风险忧患;许多商业银行争抢大集团客户,对企业集团盲目跟进,对其多头授信、过度授信,放宽了信贷条件和监控。从成都市信贷统计数据看,前10户商业银行贷款在全市各项贷款中的所占比例呈现逐年走高的态势,2005年末为28.4%,2006年末31.5%,2007年末为41.3%,说明了各行的贷款投向高度集中,增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隐患。(4)对国家经济,产业及行业政策研究欠缺。个别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未能遵从产业政策的有效引导,盲目跟风,造成信贷资金的过度集中投入,加剧了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进一步失衡。(5)信贷风险的产生还会由于国家行政干预,企业经营管理不完善及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不可抗拒的外界因素造成。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我国金融行业改革之后,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业务办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但依然存在资产质量普遍差,不良贷款逐年增多,评估预警制度不完善等状况。主要表现为:

1.信贷风险防范流程存在缺陷。其中包括客户初选和信评阶段存在缺陷;贷款审报、审批及发放阶段存在缺陷;贷后管理中存在缺陷等方面。例如,广州某商业银行没根据风险状况制定贷款的最低价格,报批材料缺少,只认定为口碑良好的企业集团,结果造成大数额贷款无法回收。

2.信贷风险控制的组织机构和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过分注重存贷款的数量,对存贷款质量和客户关系的维持程度没有详细准确分析,因而不利于信贷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和稳定发展。

3.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技术落后。我国商业银行依然使用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主观性过强,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不够明显,与国际先进银行的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防范技术显得落后。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使用的信贷信息系统(CMIS)所体现的数据质量欠佳,难以建立准确的历史数据。如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LGD)以及VAR模式参数的确定都需要5年以上信贷信息数据。此外,数据的准确率,利用率都有待提高。

4.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价和处理方式不尽合理,不良资产总量的认定不应该取决于对不良资产的处理方式。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价和处置方式主要是有财政出资冲销呆账,或者由国家出面成立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其结果将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动机更加倾向于将自己的不良资产的严重情况夸大,摆脱包袱,造成银行改善经营现状的动力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些基层信贷市场部门缺乏对各类信用风险的预测和足够的驾驭能力,甚至对风险持漠视的态度。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对蓝田集团信贷的案件中,由于在信贷流程中缺乏自动有效的风险预警分析机制,在信贷部门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方式下,不但没发现蓝田集团已经存在的问题,反而盲目加大对该公司的贷款支持力度,造成巨额信贷资金无法回收。

因此,建立健全银行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体系,加强信贷风险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确保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构建完善科学有效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预警体系的措施分析

信贷风险预警主要是对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银行资产损失和金融体系遭受破坏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测,为银行安全运行提供对策建议。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主要由反映信贷风险的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指标体系和预测方法等构成,它以银行信贷统计资料为依据,以信贷信息技术为载体,是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借鉴国内外对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具体状况出发,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由预警信息系统,指标系统,评估系统,决策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它通过对指标的分析、筛选、赋予权重等一系列工作,得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综合风险预警指数,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建立起健全科学的信贷风险安全预警、监管体系。

1.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数据分析方法,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信息系统。通过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对有关市场风险信息进行收集和存储,根据客户的信用历史资料和实况,利用一定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数据分析方法,建立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客户信息系统及信贷风险监控信息系统,设立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客户信用等级等,从中综合统计得到不同等级的信用分数,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信用分数,分析客户按时还款的可能性和风险系数,决定是否予以授信以及授信的额度和利率。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建立完善信贷风险防范的指标系统

(1)利用企业在这些指标上的统计资料,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对企业的监测,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发出预警。这个指标体系通常包括如下方面:

①企业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又称营运资金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速动比率,又称酸性测试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资产负债比率,是指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净值之比。

②企业盈利能力指标。资产收益率,又称投资收益率。它是用来衡量企业有效利用所有资产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润/(资产总额-无形资产)

销售利润率,是指企业税后利润与销售收入之比。

③企业营运能力指标。存货周转率,是指销货成本与平均存货之比。其中,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应收账款周转率,又称为收账比率,是指赊销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之比。

(2)对信贷各项指标综合分析,确定信贷风险权重和等级。及时有效识别预警信号,对信贷各项预警指标的分析和识别预警信号是构建信贷风险系统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一般使用的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对信贷风险分类并对其单项指标加权平均后进行计分,可通过计算目标层综合风险指数来反映客户信贷风险总体情况及预警状态,计算公式为

根据预警模型风险指数可将客户信贷风险等级及预警状态设置为5级。客户信贷风险指数、风险等级和预警状态对照如表2所示。

表中不但可以得出客户信贷风险总体风险及预警状态,还可以根据准则风险指标风险指数确定其各自风险及预警状态。

因此,商业银行要集中全行对预警指标体系、计算机技术、财务管理、风险分析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以他们丰富的经验,运用有效的分析方法,对信贷风险进行归纳分析,及时发现预警信号。通过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有助于发现和预测贷款的现有问题和发展趋势,来确定贷款的按期足额偿还的可能程度。例如:2007年金龙股份公司向工商银行提出巨额贷款以购买原料的申请,在2008年初,工商银行通过调查了解,发现该公司财务状况不良,资金利用率不科学,于是及时停止贷款项目的实行,后来金龙集团因经营管理问题造成倒闭,工商银行及时采取措施由此避免了巨大损失。可见,银行管理者要时刻关注和把握,客观冷静地判断和分析早期预警信号,以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3.从实际出发,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

风险的评估是指对信贷过程出现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其目的是为了明确对风险的管理,能针对风险的存在采取有效的信贷控制管理措施,防范或减低风险。对银行信贷风险的评估方法可以有定性的和定量的。定性的分析可以利用一些国际或国内惯用的银行风险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估。例如《巴塞尔协议》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以资本对风险加权总资产之比来衡量,该比率不低于8%等。定量化分析的模式运用比较广泛,如投资组合风险分析、收益的分析模式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等。利用定量分析可以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分析。

在对信贷风险的评估过程中,除了银行信贷专家外,还应该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专家、财务专家,证券公司理财专家等银行内外部的人员对贷款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并定期对贷款企业进行检查,帮助客户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使贷款风险得到有效抑制,防患于未然。

4.建立快速预警纠偏机制并健全预警决策系统

篇(7)

【关键词】预警机制;财务风险;防范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问题在近些年才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导致破产的频率越来越高,因而,在我国企业的财务基本状况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监测和预警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企业财务风险的一般理论

1.1 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

1.2 财务风险的种类及特征

财务风险在不同的环境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类别,也分别有着自己不同的特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风险按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可以分为:

1.2.1 投资风险

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

1.2.2 筹资风险

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企业利润(股东收益)的可变性。这部分风险在企业筹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3 资金回收风险

企业产品是否实现销售,取决于资金的两个转变过程,一个是从成品资金转变为结算资金的过程,另一个是由结算资金转变为货币资金的过程。这两个转变过程在时间和金额方面的不确定性,就被称为资金回收风险。

1.2.4 收益风险

指只会产生收益而不会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通常可以通过几种量化的手段来进行预测与分析。

财务风险的分类还有很多种,例如,按风险的可控程度,可分为可控与非可控财务风险,按可能产生的结果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按风险设计的层次和范围分为微观风险和宏观风险。但是,他们有着财务风险共有的几点特征:客观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几点特征是不同的且同时存在的,在不同的客观和主观条件下带来的损失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对财务风险预测与分析显得极为重要。

2 财务预警系统的作用及健全

2.1 企业财务预警的一般概念

财务预警系统指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简单的讲,财务预警系统就是指对公司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预测的一种系统,并且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来完成。

2.2 财务预警系统的作用

相对于财务危机成本来说,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一种成本相对低廉的诊断工具,其灵敏度越高,就能越早地发现财务中的问题并告知企业经营者,就能越有效地防范和解决问题,回避财务危机的发生。它不断的通过对财务数据等信息的分析,预知财务风险,进而更好的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

2.3 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2.3.1 加强信息的有效管理

大量的准确而及时的数据是有效财务预警系统的前提,因此需要抓住每个相关的财务风险信息。根据所考察财务目标的内容和侧重点,明确信息收集目标,根据收集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建立一系列高效的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机制。将财务风险信息转化为可以量化进行分析判断的指标,整理出衡量财务风险的指标体系。同时,建立以计算机为中心的,高速传递和处理信息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保证数据在系统之间实现共享,保证信息使用者及时有效地筛选、分析所需的信息,为财务预警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以便及时向财务风险反应者及其潜在受害者及时采取措施减少风险。

2.3.2 健全财务风险分析与处理机制

高效的财务风险分析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和关键。预警分析系统一般有两个要素:扳机点和预警指标。扳机点是指控制变动指标的临界点。预警指标是指用于早期测评运营不佳状况的变动财务指标;一旦预警指标超过预定的界限点,则应变计划要随之启动。当信息传递到风险分析组后,企业内部大量信息分析人员要用科学预警分析技术和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分析指标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并将结果迅速传递到危机处理小组。可见,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应急措施、补救方法和改进方案。

2.3.3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和公司各项制度建设相结合

在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工作中,还需要管理当局参与风险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是全员参与的,可以说公司的每个部门、每项制度都与财务预警系统有着紧密联系。在确立了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之后,企业会对财务风险信号进行监测,例如库存积压,现金流减少,坏账准备增多等问题会与公司的各项制度相挂钩。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与公司的各项制度互为前提,互相影响,共同致力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尽可能降低风险,减少损失,提高收益。

2.3.4 树立牢固风险防范意识

树立风险意识,健全内控程序。企业领导层要在思想上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对或有负债的潜在风险的警惕,把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相结合起来,思想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对员工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合理建议应给予重视和采纳,而且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对于经营相对不稳定的企业,现金流量净额等于甚至小于净利润,此时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就不得不提高。

3 结论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在准确理解财务风险内涵及外延的基础上。通过财务风险控制和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破产的命运。总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只有树立风险意识,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才能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防范财务危机,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才能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控制,进而加强资产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宋剑茹.企业财务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创业者,2008-11.

[2]任海丽.企业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预警[J].经济师,2006(11).

[3]杨.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6).

[4]王双龙,周海华.企业财务风险监测的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经济,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