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2 00:45: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家名言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言必信,行必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激发阅读兴趣。学生如果对学习不反感,乐意学、自觉自愿地学,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教材中的名家名篇研读鉴赏,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教师还可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时感受到课外读物的吸引力,主动进行阅读,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好;教师也可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欣赏、评析,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通过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指导阅读方法。学生如果只有课外阅读的兴趣,而阅读却毫无目的,或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精美语句,吸取写作技巧,这样的读书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同时,还要适当加以指导。阅读的方法有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培养学生自主搜集、选择、整理阅读信息的能力,这样既拓宽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又拓深了学生阅读的深度,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
3、培养阅读习惯。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养成专注、质疑、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通过反复地、有效地课外阅读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独立的阅读能力与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为他们将来适应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阅读交流。当然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教师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及时地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首先要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包括一个学期的阅读数量和篇目,每天定时定量的阅读数目等。其次,可通过一系列活动给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其形式多种多样,如编抄报、编辑电子报、办墙报、阅读笔记展览;还可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经验交流会,等等。当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后,会坚持更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大了,积累丰富了,就不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写作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水涨船高”。当然,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关键词: 学校文化 科学精神 现代化 知识性
学校文化体现着学校的发展内涵和办学品位,良好的学校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优秀品格,实现人生理想;帮助教师创造职业幸福,实现幸福人生;促进学校与时俱进地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建设者。近年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确立学校核心品质:“实”
新乡市实验小学建校50多年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我们对50多年学校发展史进行梳理,认为“实”是实验小学多年积淀出来的文化品质。“实”者:实干、求实,“验”者:探索、创新。“实”表现在实小人不断实践、探索改革的精神;“实”表现在实小人团结实干、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实”表现在实小培养出勤奋好学、品格优良、身心健康的优秀毕业生。
二、树立学校核心精神:“科学精神”
学校将“科学精神”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精神。2008年学校申报了省十一五课题《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在总课题下学校从教师队伍、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少先队活动、校园文化、家长学校、学校管理七方面申报了子课题,研究内容覆盖学校整个工作。学校提出了“给心灵最深切的关怀,予人生最坚实的起步”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培养人格健全发展良好的小学生”的育人目标。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出:建设一支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团队。第一,三年中依托高校完成《人格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四门学科的培训;第二,帮助教师确立研究课题,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第三,教会教师科学规划工作,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学会雷厉风行;第四,开展教育活动,寻求幸福的生活教育;第五,创造幸福工作团队,组织教师野外拓展训练,树立起在生活和工作中双赢和多赢和谐发展的思想;第六,鼓励教师做自己心灵的医生,做幸福的教育者。
在课堂教学教学方面,提出:“落实六度五力,打造理想课堂”。“六度”,即“参与度、愉悦度、亲和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五力”,即“自学力、合作力、表达力、评价力和创新力”。通过开展全员参与的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大赛、教师论坛等活动及研究,建立符合“六度五力”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教学模式。
在学生评价方面,学校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作指导改革学生评价办法,制订了实验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及学生综合素质电子评价体系。从“道德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身体素养”等六个方面,分层确立各项评价指标,比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三、建设现代化、知识型校园
1.现代化的育人环境。
首先,更新教育设备。每个教室配备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校园局域网络、校园视频系统、校园音乐广播系统、多功能画室、多功能会议室等。其次,增设现代教育课程。学校编小学生英语口语校本教材,从一年级开设英语口语课;开设电脑绘画课,经典诵读课等。再次,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最后,推进现代化学校管理。例如:学校建立教师博客论坛圈,将教育上出现的热点难点和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放入论坛,促进教育经验交流。
2.知识性是校园的重要特征,能提升师生道德素养和文化品位。
首先,科学规划,建设与学校办学理念相一致知识型校园。充分利用15条走廊,6个楼梯间,5个楼道墙面建设德育、运动、科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十个方面育人板块。一入学校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给心灵最深切的关怀,予人生最坚实的起步”十八个金色大字的办学理念;南北教学楼墙面上是醒目的“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求实创新”的校训、“学中求真、做中向善、行中现美”的校风和“博学、爱生、严教、善思”的教风、“尊师、守纪、乐学、上进”的学风。校门的左侧建有“润德廊”,“润德廊”两侧花草繁茂,树木葱茏,润德廊右侧廊柱上以厚德载物“德”为首嵌入“德,仁中和乐,俭达静洁,真善美慧”13个大字;左侧廊柱以天道酬勤“勤”为首嵌入“勤,诚慎勇廉,礼信宽谦,敬公孝节”13个大字。这26个字是实小的文化与精神实质所在,成为师生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教学楼的命名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一二年级教学楼命名为启智楼,楼墙面上饰有文明礼仪、神话故事图文版面;三四年级教学楼命名为慧智楼,墙面上饰有祖国名人画像和成语故事等内容;五六年级教学楼命名为明志楼,墙面饰有唐诗宋词、百年人类科技文化发展史、历史知识等内容;园丁楼墙面饰有中外教育家名人画像和教育的名言警句;操场墙面建有奥林匹克墙,奥运知识介绍,运动项目剪影。
其次,充分发挥知识型校园的引领作用。(1)开发常规教育活动。在一二年级进行文明礼仪常规教育,开展讲神话故事比赛;三四年级开展“我崇拜的历史名人演讲比赛”和成语积累活动;五六年级开展经典诗词朗诵比赛。(2)指导特色班队建设。学校开展“常规+特色”班队创建活动,例如:“妙笔生辉”中队,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春晖中队”,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等。(3)开发校本教材。在五六年级开设诗词欣赏课,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感受力和欣赏力。(4)开展研究型学习。学校将利用知识版面帮助学生选择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关键词:声乐艺术;情感特征;声情并茂
一首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非常重要的,每位词曲作者根据自己的所感所悟来完成艺术作品的时候,毕竟只能停留在纸上,但是歌者在演唱的二度创作上非常重要,歌者要在尊重词曲作者的基础上,要对旋律、歌词加上自身的演唱技巧以及文化底蕴的二度创作。要使音乐感染人,艺术作品更加生动就不得不谈谈声乐艺术的情感特征了。
一、情感的特征
声乐演唱艺术的情感运用是歌唱者根据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唤起自身的艺术情感,并通过与听者的共鸣,传达思想与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共鸣现象。声乐演唱是表演的情感艺术,初学的声乐学习应该先注重演唱技巧为主,但是要先兼顾情感,对于已有一定基础的演唱者来说情感与技巧是不可缺少的。歌唱技巧是表现作品的基本,但是情感运用是表达作品的内涵,没有情感就不能打动人,不能引起共鸣。以声带情,许多歌唱家、教育家都强调这一点,也足可以看出艺术表现的情感运用是多么重要。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乐记》,就总结了“声”与“情”的关系,“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许多演唱者在学习演唱的过程中只注重技巧的运用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使之声音没有光彩,技巧变得机械。殊不知,建立在情感运用的基础上与技巧结合会事半功倍,使学习的效果更加显著。唐代诗人白居易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这也充分说明了情感运用的必要性。
二、演唱者是以声音来塑造感情
当听者听到不同的声音色彩,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也不相同。歌者本身是没有任何的艺术形象的,大多是通过自身的声音塑造、情感表现来给听者以想象的空间,从而形成听觉的形象,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谣》这首作品几乎是每个学习者必唱的作品,之所以这样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色彩。
三、创作背景的情感表现
一首作品的创作,首先他有特定的时代背景,《黄水谣》是《黄河大合唱》的独唱曲。爆发以后,全国掀起抗日浪潮,艺术家在此时刻写下了《黄河大合唱》这部经典作品。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所以,这首曲子要以悲愤、哀怨、凄惨的情感来表现。
四、音乐要素的情感体现
声乐艺术中包括要素有节奏、旋律、音高等。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很谨慎他地每个音符、每个节拍、每个小乐句都是经过谨慎思考的,作为演唱者在演绎作品时,要把每个要素都要很准确地演绎进去,在视唱过程中,对作品曲谱的前奏、间奏、尾奏、速度、表情以及力度术语都要做全面地了解。将作品的整个轮廓作完整的理解,是了解歌曲情感运用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传达出来的效果才会更加情真意切。任何一部声乐作品,都有其自身的艺术形象,我们要善于感受和理解作品。利用本身魅力表现作品的情感,这样演唱出的声乐作品才有感染力,声情并茂,感染听者。
通过以上论述,使我们认识到,情感表现对成功演绎作品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有声乐歌唱是崇高的艺术,那是因为歌唱凭借的是最纯洁的沁人心脾的情感。它占据着我们的心灵和思想,令人心驰神往,叫人陶醉。
参考文献:
一、生活环境中的阅读
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和自然生活环境中蕴藏着众多的阅读契机,在教学中就要善于发现,及时调控学生的阅读活动,使阅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1、紧扣社会生活环境
学生生活中的报纸、电视、电脑等信息媒体的大量普及,使得社会舆论宣传与学生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就要利用这些新闻媒体创设的舆论环境,指导学生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在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胜利六十周年时,各大报纸、地方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各大网站等都有庆祝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宣传,这些宣传内容包括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重大战役、战争的后勤保障、涌现的英雄人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及中国的抗战对二战格局的影响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抗战知识包”,在学生的生活周围渲染出了抗战知识宣传氛围。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搜集有关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使看到的抗战影视作品与阅读文本、听到的抗战歌曲与阅读文本一一对应,既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度,又能利用视觉、听觉对阅读的帮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紧扣自然生活环境
广袤的农村是农村孩子成长的摇篮,而大自然也给这些孩子带来了无尽的精神食粮。在学生们眼睛里,春的生机,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纯净,都是一首诗,;嫩绿的麦苗,火红的高粱,金黄的向日葵,粉妆玉砌的万里江山,都是一幅画。利用大自然的丰厚赐予,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和煦的春风里美读朱自清的《春》,在夏日的荫凉里品读老舍的《骆驼祥子》,在秋叶的纷飞里低吟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牧的《山行》,在晶莹的冬雪里诵读的《沁园春·雪》。大自然的美与文学作品的美相得益彰,不但能使学生真正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了情操。
二、学习生活中的阅读
顾黄初老师在《多读多写辨析》一书中曾对“多读”做过这样的阐发:以课堂上熟读了的选文作例子去洞察其他文章的写作规律,这样读得虽“多”,却不会给学生以匆忙草率、稍纵即逝之感。课堂教学中的精读、略读、快速默读、浏览等读书方法,多读多思、主动探究并领悟其奥妙等阅读方法是课外阅读的“引子”和“例子”。从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发散、生发中展开阅读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之功。1、课文内容融入热点问题:如《人造飞船“返家”的本领》各大媒体都有大量的相关报道,学生来到学校后,对此也是津津乐道。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搜集、阅读有关“神舟六号”运载火箭的相关资料,寻找有关航天发展、太空探索等的资料进行阅读。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搜集材料、整理信息的阅读热情,更是他们积极参与阅读,丰富知识储备,主动参与学习的源动力。2、课文内容延至名家名篇: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学习了《草船借箭》后阅读《三国演义》,开展“《三国演义》故事会”活动;学习了《静夜思》后阅读唐诗宋词,开展“唐诗宋词吟诵会”活动;学习了《智取生辰纲》后阅读《水浒传》,介绍自己喜欢的梁山英雄,开展“梁山英雄展播”活动等。促使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阅读原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培养浓厚阅读兴趣
1、创设浓厚阅读氛围
在教室里张贴有关“阅读”的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等,暗示学生人人读书;在黑板上开辟“阅读琐言”专栏,由学生自由抒发阅读感想,提示学生处处读书;在学生中开展阅读竞赛,包括朗诵、表演、画图以及推荐自己的阅读内容等,提醒学生时时读书。同时利用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创设阅读氛围,采用“阅读直通车”、“阅读交流会”、“好书推荐会”、“我的阅读心得”等多种阅读交流形式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关键词:师范院校 校园文化 构建
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引领一所大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所学校所特有的校园文化是它区别于其它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反映着一所学校的特点、面貌和个性。”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师范院校与生俱来的特质已使其校园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师范的烙印。属于校园文化这一范畴的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在与其他校园文化有着共性的同时,师范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教育,又决定了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独特性。
一、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1.师范性。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充满“师范性”的专业文化,在其校园文化中体现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师范院校除基础知识课程外,还必须有大量的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课程,如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学等;在文化活动上,更多的是具有师范特色的文化形式,如专业技能比赛、基本功考核、教育实习等活动。
2.开放性。开放性是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师范院校的专业性特点决定了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开放性。
首先,师范院校校园文化面向中小学的开放性。每年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每周的下中小学开展基地活动等形式都促成了与中小学的文化融合,促进了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其次,表现在师范院校校园文化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教师不仅从事教学与科研,而且深入学校、企事业、社区等社会组织,到实践中去寻找科研和教研课题,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地方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这种开放性促进了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不断充实、发展与创新。
3.实践性。教育实践是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发展的必要手段,这决定了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实践性。
二、转型中的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现状
笔者所在单位由中等师范一路走来,从三级师范过渡到二级师范,在不断提升办学规格中,成为了目前综合类大学的二级学院。多次合并、搬迁、转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校园文化建设问题首当其冲。
1.转型导致校园文化主体对象不稳定
校园文化主体——学院领导、教职工、学生的定位因为学院体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领导的频繁更换,教职工队伍思想不稳定,学生层次丰富等,都给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课题。调查中聚焦点为校园文化活动杂而无序、多而不精,导致校园文化品位无法提升,学生对于校园文化活动失去兴趣,从而消淡了原本活泼、青春的那份热情。
2.校园文化阵地的软硬件设备缺乏
任何一种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用自己的心智构建、积淀而成的,正因如此,才能成为育人过程中的潜在的力量,成为育人过程中宝贵的无形资产,从而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转型中的师范院校,因为学院新的整合,办公教学地理位置的变化,硬件设备的不足等都成为师范文化气息的“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进入综合性大学给“师范生”角色带来打击
面向全院学生的调查显示,仅仅10.4%的学生对目前校园文化非常满意,而有20.2%的学生明确表示出对校园文化的不满意。调查还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合并进入综合大学后,缺少专业的被认同感和身份的被认同感。在综合大学的环境下,师范生的角色变得突兀而又有争议。
三、坚持特色、兼容并包,创建师范特色校园文化
1.明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古至今历来为所有教师的行为道德准绳。作为师范院校,要传承这一主旋律。充分利用新生始业教育、分党校、分团校、学长学导制、“党员带团员”以及各类专题讲座,引导师范生不断实践行。
2.重视师德、师风的“行为文化”引导
行为文化,重在引导,作为师范院校最终是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师范院校应针对行为文化的多变性与可疏导性,从规范人手,开展师范生感恩、礼仪教育,培养公德意识,开展师范特色的社团及文体活动,使学生既知礼守道又活泼洒脱。
3.营造师范性专业性知识性思想性统一的环境文化
在经历合并、搬迁后的师范院校,营造校园环境师范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文化显现。在校园内建立富有教育性的雕塑或标志性建筑物,布置以教育家名人名言、学生书画作品、学生活动照片为主的隐性教育环境。通过环境气氛的熏陶,实现专业性、知识性、思想性的统一。
4.活跃师范技能类活动文化
调研“师范院校应该增设或重点开展何种竞赛类活动”中,排在前四项活动依次是:师范专业技能大赛、器乐歌咏比赛、绘画书法大赛和学科知识竞赛。由此可见师范生所期望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师范性专业性”排在了首位。
对师范院校来讲,要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真正发挥其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除了要不断改进活动形式和方法,使之与学生专业、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更为贴近,更易于接受外;也要重视内容上积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使之更具系统性。
参考文献:
[1]杨新起等.校园文化建设导轮[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龚乐进.素质教育下的教师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英语;自学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习的两个过程获得的:一是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二是在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没有自主,哪有创新?如果学生的知识是通过教师的灌输,而不是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就毫无创新可言。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只重视知识的讲解,不重视由浅入深、形式多样的英语交际活动的创设,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无从谈起。因此,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是“为发展而教育”——为学生的发展而教育,为社会的发展而教育。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语)。
高中学生已不满足于教师的说教,不满足于教师强制性的练习和讲解,不满足于诸如“小组操练”等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他们更多地需要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高中学生通过初中乃至小学的英语学习,已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基础。因此,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只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言学家雅克博维次(Jakobovits)指出,在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主要的学习者因素中,学习动机所占的比重为33%,智力因素占20%,其他因素占14%,可见,英语学习兴趣在培养高中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中的重要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学生也逐渐地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成了一个探究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的投入,有了内在动力的支持,学习已不再是负担,而会变得其乐无穷。
教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避免灌输式的知识传授和面面俱到的讲解,防止其形成依赖心理,凡是学生能做到的,教师绝不插手,凡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的,教师就积极鼓励其独立完成,在开始阶段,学生可能很不习惯,甚至不知所措,教师除适当给予指导外,尽可能鼓励学习者在这一环境中积极地参与小组活动,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共同提高、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即学会搜集有用的学习资料、学会探讨问题、学会阐述观点、学会合作与竞争。实践证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越能得到加强,其独立精神和协作能力也就能得到培养。
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英语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自主创新的成败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关键。为此,老师给以提示和指导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研究能力等,以下是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图:
在探究性英语学习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如阶段性地让学生填写学习策略表格,请优秀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体会,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师及时收集他们探究的学习成果,这就是学生的自主给学习带来的益处——终于有一些知识不用教师去总结与讲解。
语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量有效的语言信息输入,使学生在自然、丰富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英语在我国属于一门外国语,学生离开课堂后自然习得英语的机会目前仍然是较少的。因此,为了让学生认识和掌握英语这样一个庞大的语言体系,除了自然习得外,适当利用语言规则的监控作用来完善语言学习也是必要的。
例如,语法作为语言教学中很关键的一部分,也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我们尝试的高中英语自主性语法教学模式为RGCCA模式——Recalling,Generalization,Consolidation,Creation,Appreciation五个环节。Recalling(回顾)旨在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以旧引新;Generalization(自主学习、观察、分析、归纳)是指教师提供合理素材,体现一定的规律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和分析,归纳并整理出本质性的语法规则;Consolidation(巩固)旨在让学生巩固新知,及时反馈;Creation即运用新知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Appreciation(鉴赏)主要通过提供含有该语法现象或规则的名家名言,让学生鉴赏美文,体会语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