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4: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中小学 教育科研 现状 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也实现了较大的发展,此项工作也成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依旧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问题,亟需作出改进,促使其向推动中小学教学教学的有利方向发展。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现状分析
1.认识理解方面存在偏差。当前,中小学领导作为工作实施的指导者,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科研工作的践行者,两者对教育科研工作均存在认识、理解不足的现象。在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上,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一些不良倾向,比如重视不足,领导不力,很多人仅仅只是停留在计划中、书面上。此外,也有部分中小学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工作是专业研究人员应负责得事情,自己做科研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等等。
2.实施过程方面存在缺陷。在取得项目立项后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题立项、开题、结题等过于关注,而相对忽视了课题的研究过程。一些教师参与课题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其教育理论素养有所欠缺,也未经历过专门的教育科研相关知识培训,对教育科研程序、步骤等掌握不到位,往往导致项目研究流于形式,不够深入。此外,也有一些教师相关知识储备不足或参与目的不纯,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瓶颈。
3.科研成果方面缺失应有作用。部分教师对于教育科研项目要么懒于参与,要么带着投机主义、功利主义参与,要么相关理论知识欠缺, 导致科研成果成为注水化的理论空洞或总结,不具备实践应用价值,要么不少,也获得很多课题结题,但可以在教学中得到真正转化、运用的却少之又少。很多科研成果成为个人评职评优的工具,未能切实解决我国中小学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课题管理方面偏离正确方面。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课题管理工作目前是由两类部门负责, 一是教育部门或科研院所等来负责课题的颁布、评估等,二是学校本人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对课题进度予以指导、监督等。当前, 教育主管部门在中小学科研课题的制定、批复、评估等方面存在管理落后、推广乏力、评估不合理等问题,也导致相关课题立项困难、立项偏差、课题分布严重不平等、成果数量大于成果质量等诸多问题。
二.改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行科学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科学是该项工作有序进行的必要前提。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教育科研是一种促进其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的宝贵经历。中小学教师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参与和实施者,因此,其首先应被定义为一种以师为本的工作。中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研究人员, 其工作的宗旨是教书育人,因此就决定了这项工作应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进行,这项工作应是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而服务的,这项工作应作为一种立足于学校的行动和应用研究。
2.端正科研态度。作为教育科研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中小学领导层应端正思想认识对教育科研工作抱以充分重视,鼓励和号召学校教师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同时不能为处于形式主义的考虑而争夺项目归属,导致正常的教学工作受到消极影响。对于部分存在错误理解的教师也应及早转变错误观念,既要J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价值,让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形成自己的主动认识;也抛弃单纯的出于考虑评职评优晋级才从事此项工作的功利主义理念,坚守教育科研的根本意义。
3.强化培训力度。针对一些中小学教师在科研方面理论素养欠缺、科研知识不足的现状,应不断强化对教师培训力度。应强化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此项工作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此项工作对他们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能力和教学实践水平的重要意义。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育科研的最新方向,选择最适合的切入点,把握住教育发展的最新热点,提高科研成果水平。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分析;问题与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1年国家发改委信息安全专项项目 铁路控制信息网络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产业化 资金支持
【引言】就目前的经济建设过程中,科研工作所承担的工作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是科技兴国中的重要工作内容。要实现良好的科研工作,提升科研工作的工作效率,就需要运用良好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就实际管理工作情况,分析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不仅能够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能够保障科研工作能够处于良好的发展过程中,推动相关行业的良好发展。
一、浅谈科研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当前的科研项目工作而言,实现良好的科研项目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能够促进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能够实现高效率的科研工作进行,通过对于工作人员的综合管理,进而达到对于科研工作中所涉及的科研工作程序,规范科研项目工作行为,实现合理化的工作形式管理。就当前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分析,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够实现良好 稳定的发展趋势,以科技的发展带动国家的发展是最有效的方式。而如何能够提升科学技术,就需要依靠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这也是目前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工作,通过对科研项目的规范,实现科学的管理方式,是能够实现良好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当前对于科研工作必要保障的工作内容。实现良好的科研项目管理,不仅可以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建设的必要,同时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环节。
二、结合当前.基层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介绍
就目前的科研工作而言,不仅需要了解科研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同时需要对于当前在基层的科研项目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整体的了解,这些也是制约科研工作发展的因素,能够结合当前科研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清楚管理中的问题,才能够实现科研项目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1 当前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缺少具体的工作规范制度,缺少实际工作的具体标准。由于目前科研工作中,缺少必要的制度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致使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工作效率比较低,工作质量也难以保证,而科研项目的管理中,由于缺少监管力度,就造成了科杨项目工作难以保障顺利进行。对于科研项目的确立过程之中,对于科研工作的具体职责,没有明确的确定,即使科研项目管理中有明确的责任事故,也无法明确事故出现的原因,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有所防范。对于在科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由于缺少具体的经验记录,不能够实现对于科研工作的良好管理。
2.2 项目评审及验收操作不规范
(1)对于科研项目的确立工作,是需要通过国家项目确立工作组的评审工作之后,才能够实现科研项目的进行工作的,就当前这以一环节的工作程序而言,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评审体系,人为因素在评审过程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很多评审工作人员,甚至对于科研项目并不了解,这样的评审体系,不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2)对于科研工作的验收工作,也是通过验收人员小组进行的,这种小组通常是随着组建的,没有合理的组建方式,也缺少对于人员的专业能力评定,对于科研项目只是停留在表面查看,并不能够真正了解科研工作内容,不能够认识到科研工作的存在问题,验收工作通常只是过场,没有实际意义。
2.3 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费预算规定的支出条款与完成项目的实际支出内容无法完全相符,另一方面表现在科研项目在编制预算时,不能很好的利用财务信息,与财务部门结合不够,主要凭经验估计,绩效预算意识薄弱,导致基层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预算支出结构不合理,小支出、大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一些科研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预算执行意识淡薄,随意调整预算支出结构或不能严格执行预算,导致预算与决算的差异。同时,预算约束力不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财务部门的监督不到位。财务部门只是依照相关财务制度而不是预算批复书管理科研经费,监督和控制经费预算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加强基层科研项目管理的方法介绍
3.1 提高对基层科研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科研单位要提高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加强基层科研项目管理的前提。科研人员要充分发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的作用,强化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研究成果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能否发挥重大作用和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3.2 完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科研项目的管理制度体系包括立项管理制度、评审管理制度、监理制度以及内科制度等,明确各管理主体的权责及管理程序是确保科研眼目按计划实施及科研事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
(1)巩固和深化科研课题制
2002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等四部委《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我国科研计划和科研项目全面实施课题制管理,并与当年5月颁布了《国家科研计划课题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暂行办法》,对科研课题招投标活动和课题评审评估做出了具体规定。科研项目实施课题制管理,有效的提高国家科研课题管理的科学性,优化了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公平竞争,保障国家科技课题招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科学事业发展。鉴于目前我国科研项目存在的立项审批问题,要进一步在科研单位中巩固和深化科研课题制,以完善科研课题管理制度体系,确保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2)落实和强化科研项目的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最基本的制度。制度中明确规定了相关单位的管理权限及管理职能、立项的程序及原则、经费管理计划、专利申请、项目实施、项目检查及项目变更及解除等,科研单位要积极落实内控制度,强化内控制度对科研单位活动的规范性及约束力。
(3)改进科研项目审批管理制度
科技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的审批管理制度,要成立专业化的项目验收小组,选择专长相符、学术地位高、知识面广、思维敏捷、评判公正的科学家,对项目的完成情况作出全方位的评估,及时发展针对性问题。另外,科技项目行政管理人员要扎根科研一线,多参加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与优秀科学家多交流,掌握学科前沿研究方向和最新进展情况。
结束语:结合当前的国家经济建设情况而言,科研工作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对于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是科技兴国中的重要工作内容。要实现良好的科研工作,提升科研工作的工作效率,就需要运用良好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就实际管理工作情况,分析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不仅能够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能够保障科研工作能够处于良好的发展过程中,推动相关行业的良好发展。只有针对于目前在科研项目中的管理问题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应用合理的问题对策方式,推动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带动科研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带动国际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晶晶、.科技发展决定中国的未来[J].广东省基础研究工作动态2011,(6)
高职院校系部科研管理工作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本文针对目前系部科研管理工作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广大科研管理工作者一起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系部;科研管理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系部工作在学校科研管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承接学校科研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对下系统管理系部科研工作,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系部教师之间的桥梁。全校的科研工作要靠全校老师齐心协力去完成,所以系部科研管理工作就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做好系部科研工作管理,对学校整体科研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
1高职院校系部科研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1.1学校科研制度不完善、科研投入明显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院校升级而来,由于历史原因,对科研管理工作并未上升到与教学工作同等地位,没有像本科院校那么重视科研,这样造成大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有偏差;其次,高职院校对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因此,很多自然科学课题的研究等硬件设备不能够为科研提供有力支持,使得教师申报高水平研究课题有局限;再者,高职院校普遍科研氛围不浓,学校强调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的根本,着力打造高水平教学师资队伍,忽视了科研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最后,系部科研管理考核制度有待完善,对教学管理、师资培养等考核体系来说,高职院校对教学系部及教师任务考核指标偏少,指标体系不够全面,并不能反映科研管理的真实水平。
1.2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积极性不高学校科研工作主要由各系部教师去完成,而由于学校教学导向性作用,教师普遍重教学轻科研,积极性不高,一些科研项目也是为了职称晋升发表而开展的;另外,因为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量有规定,许多老师花了大量精力去完成教学任务,原因有二:①完成规定教学工作量;②评职称需要教学质量奖、质量工程奖项等硬性条件,大量精力都花到获得教学奖项上,科研只能让位;最后,教师申请科研项目,由于学校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有限,有些需要学校配套的资金项目很难落实,所以很多时候只能申请指导性项目,那么为了项目结题而发表的文章版面费等大多就得由教师自己出,有时候甚至学校没有课题研究需要实验设备,教师本人得自费去外机构进行试验,这些都打击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师资队伍建设结构问题凸显,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院校升级而来,师资队伍教师年龄偏大,很多老师是后期通过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取得的学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从事科研工作并非易事。
1.3专职科研管理人员缺乏高职院校由于对科研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大多数系部的科研管理工作是由其他岗位兼职,如由行政秘书兼职管理科研工作,并没有专职岗位。由于缺乏一只专业的科研管理人才队伍,难以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有效管理。
1.4科研管理信息化应用薄弱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管理部门、学工管理部门等都在充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相对于这些部门而言,信息技术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薄弱,很多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不足。科研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加大了管理人员对科研信息收集、统计的工作量,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2高职院校系部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2.1系部要提供利于科研发展的政策支持作为学校科研管理的沟通协调的核心部门,一方面,系部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向上提出有利于全校科研发展的建议措施。首先,建议学校需要找准定位,找到适合的科研工作的切入点,不要盲目跟风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应该实事求是根据自身能力,以适合的标准来推进科研工作;其次,系部科研管理部门要根据系部长期的教学工作实践,来核算出教师合理工作量,让教师能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离出来,有精力从事科研工作;最后,要结合系部自身特点,向学校提出完善系部和教师的科研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议。另一方面,系部科研管理部门要在学校科研管理框架下,着眼系部,有前瞻性的布置好工作,鼓励教师申报项目,为教师提供配套支持,在项目资金方面,系部可以从系部创收中拿出部分资金支持教师申报或者配套资金,系部还可以制定一套科研项目奖励办法;在系部硬件条件方面,着眼于未来发展,系部在进行实训室项目建设时,可以结合教师科研需要来进行规划,为教师科研工作提供硬件支持,另外,系部还可以跟企业、机构等建立产学研合作,为教师进行科研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2.2系部要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系部科研管理工作需要提供更为多元的建议,首先,对系部教师队伍结构进行分析,在引进新教师时,偏重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人才;其次,鼓励教师组成团队,发挥个人特长,还可成立平台,依托平台申请科研项目,着力打造一批科研团队;再者,系部可以试点成立转职科研工作岗位,让系部科研骨干教师先试水,制定出相应岗位职责及考核指标;最后,对教师来说,最有效激励教师进行科研的方法是与职称晋升挂钩,在职称评聘条件方面,将对应的科研成果条件写入职称评聘条例。系部要有计划的让教师去高水平的学校、机构去学习、交流。
2.3系部要培养专职科研管理人员对于系部来说,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才必不可少,而目前科研管理工作大多由其他岗位兼任,需要设立专职科研管理岗位,首先思想上要树立“服务”意识,而且服务上需要创新,不仅仅是完成科研项目立项、经费管理、成果统计等常规工作,还需要发挥出本岗位应有组织、协调等作用,为领导对科研工作作出决策提供参考;在管理职能上,能以系统的专业知识,配备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对系部科研管理进行科学化管理。
3结语
随着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系部科研管理作用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其承上启下的地位,成为整个科研管理工作的关键,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摸索出一条切合学校实际的科研管理模式,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田和平,滕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32).
[2]黄木生,胡炼.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3).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教育发展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而必须以提高质量为前提。提高质量的方式不是粗放的,而是走内涵发展之路,立足科研兴教,教育科研是中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
一、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师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要做好任何工作,都要遵循客观规律,教育工作也是这样,必须遵照教育的客观规律,不能搞主观主义。而中小学教师投入教科研,首先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正是这些理论体现了一定的教育规律,于是,参与教科研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对照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一旦中小学教师亲自参加这些教育科学的研究,他们就能更好地、亲身体验到教育科学研究所揭示的教育客观规律,进而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教育的质量。
(二)有利于教师了解教育发展的趋势,为教育发展服务
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来自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它具有时代感、整体观和创造(开拓)性。一个优秀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提出,都存在“适应两个需要”的问题。一是适应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国际教育界目前非常重视知识经济与基础教育关系的研究,这对参加教科研的中小学教师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也要使自己的研究课题同这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相吻合。二是适应我国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当前教育中的问题:“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陈旧,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以教育任务为前提的。如果中小学教师直接参加教育科学研究,从中体会到面对21世纪的挑战,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亲自投身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就能更直接地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权,为教育发展服务。
(三)有利于教师明确教育改革的实质,并为深化教育改革作出贡献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与基础,这就是“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的来由。引导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改革实验的科学研究,这和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改革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这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要加大力度。这里既有感性认识问题,又有理论问题。教育改革的科学研究既能使参与者对教改实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能使他们将一定的理论知识带回到教改实践中作出分析,从而使这些中小学教师不仅掌握教育改革的主动权,而且在教育改革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提高教育改革的自觉性,而且也用科学的态度投入教改,从而提高教育改革的质量。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改变教师的角色
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改革的科学研究,使这个过程中的重大决策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中小学教师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筛选经验、科学论证,实现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这样,这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就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本身角色的模式也由“教书型”转向“专家型”与“学者型”。于是,教师不仅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开拓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按照教育科学意识指导教育,使教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二、克服困难,增强科研兴教意识
当前学校教育科研的现状,迫切需要人们不断更新观念,克服困难。
(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部分教师特别是中年以上的教师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理念未能转化为每个教师的实际行动。教学手段单一,全凭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本书,而且教学上仍然存在“一言堂”、“填鸭式”陋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难开展,学生个性发展受到限制。
(二)教育科研水平不高。当前我市不少学校的教育科研还停留在听听课、评评课的阶段,有的教师在评课时存在“好人主义”,只说优点,不说缺点,没有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上公开课时是一套,自己平时给学生上课又是另一套,就像演戏一样。
(三)学校老师重视不足。有的老师不能把常规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师生交往中都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如何既提高优秀学生的成绩又照顾学生的差异?”等。面对这些“困惑”,教师们只是说说议议,很少去深入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教师当中许多人缺少问题意识,不会把“问题”变成“课题”。教学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如平时总是赞叹某位教师教学口语具有艺术性:一段深刻精辟的阐述,让学生终身难忘;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让学生信心倍增。那么,这样有魅力的教学口语是否值得我们去研究?在不同的学科中它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能否总结出来让大家学习?这样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除了感叹之外很少有人去认真钻研。还有对教育科研实验的原始材料积累不够重视。有的老师知识储备不够,当自己遇到一些对教育教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问题时,想通过研究加以突破,可在研究中不是被某一专业知识卡住了,就是因缺少一定的理论知识或研究方法不当而中途流产。有的教师与同事合作意识差,教学上有困惑时,与“同辈”辩论怕丢面子,与“小辈”辩论怕损权威,与“长辈”辩论怕违师道尊严。有的老师在教学上取得成功时,狭隘的意识使自己保守自己那点可怜的经验,不去推广更不去总结,怕别人笑话也怕别人“偷艺”。如果现在还没有认识到缺乏合作精神的严重性,我们将要因此贻误我们的下一代而成为历史的罪人。一些老师不重视教科研的成果总结,虽然教学成绩不错,但教学论文撰写得很少,没有实现由“学者型”到“科研型”、“专家型”的转变。甚至在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时,有的教师不动脑筋真正把自己的教学心得写下来,而是通过上网下载、抄书摘报等办法一蹴而就,败坏了学术风气。
(四)教育科研缺乏经费保障。近年来,我市在启动课程改革实验的同时,也承担了不少部、省、市以及与高校合作的教育科研课题,一些课题正在研究中。然而,由于经费不足,一些课题无法按计划展开相关研究,一些省部级研究活动我们没有经费参加,一些已有的课改成果不能结集出版,一些应该结题的科研课题无法请专家评估鉴定,致使有些教育科研课题有花无果。
三、教育科研重在实践,贵在激励
(一)对于科研要打破它的神秘感、神圣感,不要把它看得有多难。其实,研究并不是学者们的“专利”,而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无疑是天天泡在课堂上、天天与学生们打交道的教师。丰富的教育生活经历和经验,正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源头活水。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大多亲自办过学或做过教师,有自己的“教育实验场”。如夸美组斯长期担任拉丁学校校长,赫尔巴特创办过实验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在帕甫雷什中学教了20多年书,中国古代的孔子也从20多岁便开始从事教育活动。很多成功的教育家都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做教育科研的方法,就是“教育反思”。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笔记,可以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教育反思”的许多成果,本身就可以以笔记、小品、日记、问题探讨的形式正式发表。而在“教育反思”的过程中或基础上,系统阅读教育科学的理论著作,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用新的视角去审视教育问题,把个别经验上升到一般理论,就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及时、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尤为重要。
(二)开展课堂教学中“真实问题”的课题研究。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必然会发现一些问题。正是这些“疑问”之事和“问题”的事,引发了教育科学研究者的探究心理,从而使问题成为课题的载体。对教师而言,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提升专业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学校坚持立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教师的教学反思为基础,以发展教师、提高教师的能力为目的,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从选题到结题,学校都加强管理。选题方向确立应侧重“三个问题”,即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的问题”,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课题的立项中应做到“五个结合”:一是课题的研究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课题研究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合而为一,体现“教学即研究’’的理念;二是课题的研究与教师教学经验相结合,避免课题的研究脱离经验基础,凭空进行的现象发生;三是课题的研究与研究者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四是研究课题与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难点、困难点相结合;五是研究课题的确立从学校和教师实际出发,与解决学校和教师最迫切的问题相结合。
(三)学校加强对教育科研的管理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共识,这充分说明教育科研工作对整个教育教学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困难都需要利用科研的手段来解决。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发挥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先导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工作。如何加强管理,让广大教师在“研中教”、“教中研”,切实把科研工作纳入到常规教学的轨道,我们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育科研工作要营造氛围
在很多教师看来教育科研是“高不可攀”的,内心常常存在恐惧,认为教育科研工作只是教育专家的事,和普通教师无关,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敢涉足科研的领域,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开展科学研究会影响到班级的教学成绩,即使是搞研究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教师存在对科研工作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着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首先要做的是改变教师的观念。学校要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兄弟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成功经验、召开研讨会、聘请专家讲学等一系列的活动,使教师逐步摆脱对教科研工作的恐惧或淡漠的心理,清醒地认识到科研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源泉,这样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最终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2.教育科研工作要形成网络
建立健全科研组织机构,完善三个层次的科研组织网络。一是决策层,校长、主管教学的业务副校长,负责教育科研工作的指挥;二是管理层,教育科研主任负责,布置教育科研的任务,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具体监督科研课题的实施情况;三是操作层,由课题组组长、任课教师组成,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研讨活动。形成网络的同时更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使教育科研工作产生联动机制。全校范围内由领导到教师,上下一心齐动员,共同参与教科研工作,有利于顺利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3.教育科研工作要建立机制
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只靠个别科研人员的做法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育科研管理进程中去,充分调动每一个教职员工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保持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热情。健全的管理机制让教师把教育科研工作逐步内化为自主行为,教师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如在研究过程中设立优秀课题组奖,科研骨干奖,教师优质课奖,奖等。在刊物上,按照不同的级别给予不同的奖励。制定奖励制度的同时,对于工作滞后,不认真完成研究任务的个人,学校不评优。健全的管理机制,能够保证教科研工作有序实施。
4.校长要做教育科研的示范者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只有身体力行地投入科研,才能召唤广大教师志同道合、真心实意地走到一起来搞科研;只有自己在科研上做出成绩,才能对教师具有真正的说服力和学术魅力,引来更多的人为之奋斗、创新。事实上,现在很多学校的课题都是校长带头做的。
一、是否有运行良好的学校科研组织机构?
实践证明,运行良好的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对中小学校开展校本教育科研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部分学校把教育科研工作的职责归入学校教务处(室)或教导处(室),部分学校成立了教科室。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由于编制紧张的原因,很多学校也很难抽出更多的人员来单独成立一个机构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因此尽管学校在教育科研组织和管理方面有相关的制度条文来支撑,但由于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也较为繁琐,部分学校在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方面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组织不得力、付出没成效的弊端。针对这种“制度健全、机构空设、人员离岗”现象,笔者提出三条建议:
(一)校本教育科研工作包括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和培训等工作。这些需要以制度规章的形式明确归入学校相应部门,不管是教务处(室)或是教导处(室)还是教科室,都需要有明确的部门和人员来承担这些工作;
(二)在目前编制紧张的情况下,在实际工作中,校本教育科研组织和管理的工作可以采取“一岗多责”,将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各部分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并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政策。
(三)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校本教育科研活动,课题组成为学校某一阶段开展校本教育科研活动的主要操作和执行组织。我们发现,一些获得上级部门立项的课题,虽然在课题申报书上有看起来“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课题组,但实际操作中,真正开展调研和执笔写报告的也就是2—3个骨干成员,导致了课题组成员的“空挂”,降低了课题研究促进团队成长的效果。学校层面或科组层面的课题如果作为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抓手。则不应是“个人课题”或“小集体课题”,要充分发挥课题组各成员的力量,分工合理、共同成长,这样的课题研究,成果将不仅仅是几篇报告和论文,而是整个团队的成长。
二、是否正确处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的关系?
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也就是常说的“科研”与“教研”,两者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是有区别也有联系的。在概念层面,“教研”主要指围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开展的研究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探索教与学的规律。改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实际操作层面主要体现在集体或个人备课、说课、听课、课例研讨、教学反思活动中,研究方法主要有讨论法、观察法、调查统计法,等等。而“科研”主要指围绕一切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关问题开展的研究活动。涉及的范围可包括学校管理、德育工作、教学工作、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其主要目的是探索教育规律,建立相关理论体系或应用操作体系,在实际操作层面主要体现在课题研究、专题探讨、校本研究、协作研究、课程开发以及与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等等。教育科研活动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等。因此,可以说“科研”涉及的范围和内容要比“教研”更广泛得多。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研究工作更加注重系统性、规范性,研究成果更加注重创新性。
当前在校本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两种认识或操作上的误区。需要避免和克服。一是把“教研”简单等同于“科研”。以日常的教研工作代替科研工作,只关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漠视师生成长的需要和深层次的问题,这样就难以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和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容易降低了研究工作的价值和效果;二是认为科研比较“虚”、“高深”或“没有什么意义”。在实践中重“教研”轻“科研”甚至不要“科研”,这种误区在短时间内或许能通过强化教研工作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长时间会对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有较大的负面效果。因此,在认识上。要进一步厘清“教研”和“科研”内涵。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不要局限于教研工作,要善于走出教研的圈子,以科研的思维来促进教研工作。在操作层面上,教育科研的初始阶段可以走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以教研带科研,以科研促教研,追求共同发展。在研究基础和条件比较成熟的阶段。则可以探索相对中观或宏观的教育教学问题,以教育科研成果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是否找准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着力点?
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着力点,是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切入点,也是突破点。这个“点”,在认识层面,是指通过这个“点”的研究。可以找到解决学校某方面突出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而找准这个着力点。需要学校方面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深入调研。这个“点”反映在操作层面可以是某个研究领域的问题或某个课题。例如,广州市某小学研究团队认为小学生德育工作要注重日常礼仪习惯的教育,针对该校部分小学生礼仪习惯不好的现状,提出了开展“小学生礼仪习惯养成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的设想。该课题在初始阶段申报了市一级的课题,由于问题诊断准确、研究内容时效性强、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步骤合理,顺利获得了市一级课题立项。通过1—2年的研究,该校以已有研究成果,继续申报省一级课题并顺利获得立项。实践证明。该小学研究团队结合学校实际,找准了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市级和省级课题的接力研究,形成了学校“礼仪教育”的德育工作特色,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提高了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反,一些学校不顾自身的实际,只是想获得某层次课题的立项,不通过充分调研,草率确定研究领域或课题,而忽视了学校目前最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些课题可以说是难以获得立项的。即使课题获得立项,研究工作产生的成果和社会效应对学校的发展意义也将大打折扣。因此,找准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着力点与否,对校本教育科研工作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影响很大。
四、校长是否重视校本教育科研工作?
我国中小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第一负责人。学校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并取得好的效果,与校长的重视和支持是密切联系和分不开的。校长重视和支持校本教育科研工作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从学校制度、组织机构上明确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支持:二是担当好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角色。对于制度建设较好、执行力度较强的学校,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会比较顺利。而在制度建设不完善,执行过程受领导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的学校,校长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就显得非常关键和重要。
一般情况下,校长在校本教育科研工作中主要有三类角色:第一类是“负责并主持”角色,校长作为研究课题的第一负责人,并主持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这类研究活动得到了校长的重视和亲自主持,无论是人力的调配、资源的配置等方面,都能及时获得支持,有助于研究顺利的开展,这种状态是较好并比较理想的。第二种是“负责但部分参与”角色,校长作为研究课题的第一负责人,但只是参与部分工作,主要工作由副校长或业务骨干组织开展,这种状态也能得到校长的支持,但相比第一种角色,在获得支持的力度方面会弱化了一点。第三种是“参与或局外”角色,副校长或业务骨干负责、主持申报并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校长不作为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可能是课题组成员,也可能不是课题组成员,这种状态获得学校的支持力度就要看学校的相关制度、校长的工作作风和对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态度。目前。部分学校既不从制度层面保障校本教育科研工作,学校校长也不积极主持和参与研究活动,是难以保障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的。
五、研究团队是否形成校本教育科研行动共识?
校本教育科研工作需要带头人。需要领导者,也需要具有活力、战斗力和协作精神的研究团队。而要建立一支这样的团队,需要有共同的愿景和行动的共识来引领。相比于明确校本教育科研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来说,这种共同愿景和行动共识将更为具体,它可以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制度层面,主要体现在校本教育科研相关制度上,如明确开展校本教育科研活动将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哪些变化和积极效果;二是项目层面,主要体现在课题的申报书、合同书等相关资料里面关于研究目的和预期成果的表述和要求,这些表述和要求就是研究团队通过项目研究需要实现的目的;三是内化层面,主要体现在团队成员对课题研究工作目的、价值、意义的积极理解并在内心把这种理解转化为对研究团队工作的认同、支持。目前,在校本教育科研活动中。教师的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共享行为相对比较缺乏。在当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繁重的状态下,教育科研工作应进一步发挥团队效应,共同分担。而且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仅靠1—2个人的努力研究是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的,因为研究团队的成长及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身就是校本教育科研的一种成长性成果。因此。学校或研究团队只有形成了共同愿景和行动共识,才能逐步形成“分工合作、协同研究、共同进步”的良好教育科研文化。
六、研究团队是否掌握基本的校本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工作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在内涵式发展建设的关键阶段,很多学校经过了以规模求发展的阶段,正处于以质量求发展之时,向以品牌和文化求发展迈进时期。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其中主要矛盾之一就是教学与科研不能有效的统一。要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科研工作在内涵式发展中的作用,建立有效的科研模式。
一、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作用
1.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柏林大学的创校者洪堡在柏林大学成立起,就确定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全面人文教育的宗旨。教学,即普通教育与专业训练的职能;科研,即发现新知识的职能。其中教学是基础,科研是延伸,两者是当今高校的两大职能,高职院校亦如此。
高职院校是正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生产、建设、服务、治理的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产学研"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来源于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其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出现许多新的高技术含量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提出新要求,促使高职院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开发新的专业,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无疑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科研工作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为满足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加大双师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建设,科研工作是有效的途径。教师通过参加科研工作,原有知识得到补充和更新,及时掌握学科新的发展方向,用以丰富授课内容;同时锻炼了自身的创新能力,为其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开发中起到关键作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科研工作为内容的设计起到基础作用,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视野得到开阔,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研工作服务社会。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服务社会,这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必须面向生产实际,其优势在于拥有一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准确把握理论,有利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因此在技术改造、创新和推广方面、新产品开发和开拓市场方面具有普通高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另一方面,相对于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小型企业,高职院校拥有先进实验条件,是一个理想的实现技术创新的机构。实践证明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能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
1.科研总体水平比较低。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学术氛围不浓,普遍存在师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建校13年,教师队伍具有明显的"两头重"的特点,一头是外聘的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资深老教师,一头是刚迈进教育行业的年轻教师。老教师尽管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但外聘老师来去匆匆,难以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示范;年轻的教师队伍里有些是本科学历,低学历使其理论水平有限,从而制约其科研质量。即使近年大批引进研究生学历毕业生,但因其工作经验少职称低,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没有形成自己明确的研究方向。我校也逐渐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专门成立了科研处,尽量为教工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力图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素质。但从整体上看仍存在缺乏骨干、高层次科研人才,尚未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团队。
2.缺乏必要的科研培训。教师缺乏专门的科研培训,不知如何选题、搜集文献,不知采用何种调查方法,不知如何撰写开题、结题报告。尽管老师们有科研的热情,因缺乏必要的指导而无从下手。笔者所在的工商管理学院还是比较重视科研工作的,为锻炼队伍,组织所有老师进行了院级科研立项,在校科研处的协助下,在校领导的参与下,成功地召开了开题和结题报告会,使老师们对科研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并锻炼了大家的科研能力。
3.科研气氛不浓。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面向企业一线的工作服务人员,因此"以教学为中心"成为许多院校的共识,许多人不认同"以科研为中心"。这是因为很多人把科研工作看作是,是用来评职称的工具;认为科研是本科院校的工作,对科研工作畏惧。另外,科研时间紧张,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其难以抽出时间潜心搞科研;经费不足就不能进行相关的调研,很少机会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甚至为的版面费头疼,这些也制约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三、提高科研水平的措施
综上,高职院校的科研力能力和水平是比较低的,科研工作管理制度还不健全,整体科研气氛不浓,要想调动高职院校老师的科研热情,重新对科研工作进行定位,就要从认识上、制度上、激励上入手:
1.树立正确科研意识。首先认识教学和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切不可只抓教学而冷落科研。第一,科研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学和科研与人才培养是结合在一起的,把研究领域内前沿的知识、技术、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去,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通过学生参与其中也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科研对本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三,科研也是提高师资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准确定位所教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在科研中也锻炼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这样的"双师型"教师对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2.积极发挥科研处的作用。高职院校应成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如科研处,定期组织科研培训,在科研项目申请、专利申报、经费统筹、著作出版、科研成果推广等方面提供管理与服务。各学院在科研处的统领下积极开展各项科研活动。特色办学在于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在于特色的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在于特色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学院应拓展自己融资渠道,为专业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尤其是在改善实训室设施设备方面,要下决心从硬件上改变落后的局面,保证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学院定期安排一线教职工到企业挂职锻练,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横向联合,从兄弟院校中引进学科带头人、骨干科研力量充实教师队伍,或者聘请其做为教研室主任,在其带领下打造一支能讲课、学术水平高的能打硬仗的教师队伍,迅速促进我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3.建立有效的配套激励机制。制度上要完善管理,制定规范有效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教师科研工作考核办法》、《教师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与制度。笔者所在学院将科研工作纳入教师月工作业绩考核和年终考核当中,科研工作突出的教师在晋升、选优以及各类荣誉称号的评选中优先考虑。科研激励机制要落实,结合本校办学的特色,每年开展各级科研立项、评审活动,对于科研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力表彰和奖励,起到应由的示范作用。科研经费要保证,经费是科研的保障,各部门要加大对科研投入的力度,争取立项单位的拨款;加强校企合作,以获得企业资金支持充当科研经费。
小结
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是毋庸置疑的,在向内涵式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科研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视和认识科研工作的价值,是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其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韩成标. 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科技管理研究,2012,(20).
[2] 马昆林. 高职院校中的科研工作[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关键词】高职;科研管理;素质;能力;激励机制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科研能力的强弱反映了高校师资水平的强弱、教学态度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人才的培养速度。对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进行管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高校的科研成果,这对于壮大教学师资力量、加速对于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现状分析
搞好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对于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科研人员作为科研工作的主要管理者和推动者,对于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出现了管理意识落后、科研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影响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科研管理意识相对落后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之一是,科研管理意识相对落后,减缓了科研工作的进程。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它的教学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提高就业率成为了教学的基本使命,而忽视了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视。这就造成很多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科研管理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低下,无法对科研工作起到应有的鼓励和监督作用,影响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研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科研管理队伍素质不高,很难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起到应有的监督和促进作用,降低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科研管理队伍人员的数量不稳定,很多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不是专职的,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仅仅起到对于工作环节和流程的管理工作,并且都是临时性的,根据科研课题的变动而发生角色的变化,降低了工作的稳定性,从而让整个科研管理队伍不太稳定;其次,很多科研管理人员在对待科研项目的认识上有偏颇,他们往往过于重视课题的申报,忽视了科研成果的取得,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过多地将精力放到业务层面,而忽视了科研工作的质量。
(三)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影响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对于目前的科研管理工作来说,科研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不健全,让很多科研人员“有机可乘”、功利化色彩严重,他们往往会将科研工作与个人的业绩和奖励结合起来,如果学校对科研项目有资金上的奖励,他们就会有较高的参与热情。相反,则会对科研项目“无人问津”。这种将激励机制与科研管理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方法,让科研人员产生科研的投机心理,这对于科研效果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
三、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能力与素质
(一)强化服务观念,树立敬业精神
强化科研管理人员的服务观念,树立敬业精神。首先,作为一名科研管理工作者平时要积极主动第去了解学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及科研领域,从而正确把握学校的整体科研发展水平,其次,积极主动去了解和分析国内及国际上研究项目的有关科技动态,从而科学分析学校有关科研项目的研究价值,为高职科研工作打开突破口。最后,积极主动地扩宽课题来源渠道,以便取得横向、纵向多渠道多来源的资金资助,提升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二)重点培训,提升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
重点对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首先,要管理人员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努力为科研人员营造公平、公正、宽松的环境,全心全意为科研人员做好服务工作。其次,应该积极地对高职科研人员进行培训,对于他们的业务素质、业务能力、服务能力、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培训,不断地提升他们对于科研项目的管理和重视,从而不断提升科研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通过科学、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来实现科研管理。建立一套促进科研管理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为了激励科研人员,在一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制定论文奖励制度来提升科研人员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这样会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同时,从中选出少部分质量较高的科研项目,这样以“去粗取精”的方式来对科研项目进行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科研人员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视度,从而提升科研项目的质量。这样的激励机制,能够保证在适时激励的前提下,激发工作者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真正将科研当作一项事业,而不是以获得回报作为目的,这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结语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取得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不断地强化科研管理人员的能力,才能够促进科研的顺利开展。因此,要不断强化服务观念,树立敬业精神;重点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建立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等等,从根本上来促进高职科研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文丽.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实施“能本管理”的思考[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2]张秀广.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