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学的研究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4: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学的研究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学的研究问题

篇(1)

1.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最新进展

2.论多元方法论框架下的计量经济学观

3.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4.计量经济学局限性研究

5.观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望大数据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

6.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

7.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前景

8.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

9.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

10.计量经济学中的潜变量模型:一个方法论角度的考察

11.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12.计量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的若干新近发展及展望

13.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14.计量经济学精确性研究

15.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

16.中长期负荷预测的计量经济学与系统动力学组合模型

17.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

18.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

19.基于WinBUGS软件的贝叶斯计量经济学

20.再谈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研究

21.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22.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

23.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24.国外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回顾、进展与述评

25.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与局限

26.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教改方案研究

27.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

28.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29.健康计量经济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在我国卫生领域的应用展望

30.关于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1.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

32.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33.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

34.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比较

35.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及其反思

36.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

37.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及小而精案例探讨

38.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39.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40.中国计量经济学发展之路

41.基于计量经济学的陕西省建筑企业经济分析

42.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

43.计量经济学研究范式:批判与超越

44.关于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

45.论PBL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各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

46.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

47.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

48.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

49.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50.本科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51.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研究

52.省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扩展及其决定因素——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

53.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研究

54.国内计量经济学的文献计量分析

55.打破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迷思

56.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57.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58.《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最小二乘法”的教学方案研究

59.应用蒙特卡洛方法辅助理解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基于Eviews程序设计的两个实例

60.本科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建设研究

61.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特性

62.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探讨

63.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的整合

64.财经类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65.注重应用能力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及反思

66.《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三维”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

67.对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68.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以三亚学院国贸专业为例

69.诺贝尔经济学奖、计量经济学与现代贝叶斯方法

70.我国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与探索

71.计量经济学高级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体系研究

72.从本科毕业论文看《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方向

73.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74.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视角下的线性回归模型——再议线性回归模型的设定

75.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汇率预测的综述

76.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77.论大学本科教育中计量经济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78.关于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讨

79.灰色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80.基于“学、拓、化”架构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索

81.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术文献可视化分析看计量经济学的演进

82.《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刍议

83.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衔接问题探讨——以计量经济学为例

84.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非均值模型:一个方法论角度的理论综述

85.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86.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87.计量经济学实证项目的设计与案例分析

88.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教学设计

89.网络环境下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90.合约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

91.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新思考

92.计量经济学在中国服务业生产率测度中的应用

9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94.研究型大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95.简述现代计量经济学及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96.关于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的研究

97.结合应用软件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初探

98.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

篇(2)

目前的煤炭生产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无论从技术上或经济效益上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积极开展煤炭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是当前煤炭系统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本文仅就煤炭技术经济学的研究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煤炭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对象、内容和方法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和配合,研究物质再生产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所创造的财富(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和为此消耗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比例关系,使技术和经济互相适应,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煤炭技术经济学是通过研究煤炭生产力的技术经济问题,揭示煤炭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核心是经济效果问题。煤炭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在组织再生产的过程中,根据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条件,使劳动力、资金、物资和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使科学技术和经济相适应,寻求科学技术和经济合理性的最佳的社会结合。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根据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煤炭生产技术方案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二是结合煤矿生产技术,研究各种具体技术方案的技术经济原理;三是从总的技术经济的分析论证出发,寻找煤矿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围绕物质生产所形成的关系,联系再生产过程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研究与节约和耗费相联系的经济效果问题,则是煤炭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煤炭技术经济问题,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煤炭的开发利用、生产技术及生产经营决策诸方面。既有宏观问题也有微观问题,其中宏观问题更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问题主要是:地质勘探的合理部署及地质成果经济评价,资源地理区域分布及资源需求预测,资源经济区域规划,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布局,矿区最佳建设规模及投资分配结构,矿井最优投资及大、中型井的合理界限,投资效果研究及评价、以及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等。在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中,必须注重调查各种经济活动及经济现象,对经济活动进行动态的考察。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经济数学方法和工具,进行定量的计算以及经济分析论证,从而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技术经济研究具有介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之间的特点。所以其研究方法必然是采取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数学计算和论证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篇(3)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63-03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计量经济学因其综合运用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等知识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特点,在经济学学科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经济类高等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在中国众多高等院校中已经普遍开设,但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提升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仍有相当差距。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1.课程定位不明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目前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既包括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方法,又包括经济学各领域中计量建模的应用研究,实际上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要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初步应用分析。那么,计量经济学课程到底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实际教学中,往往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位,教师通常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来决定授课的内容和要求。

课程定位不明确直接影响授课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赞成是理论课的,由于在教学过程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偏重数学推导和证明,结果使学生以学习数学课的方式来学习计量经济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建模思想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赞成是实践课的,由于过分回避推导和证明的内容,令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和结论,即使讲解了大量例题和案例,但学生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本科教学中,计量经济学应定位为兼具理论和实践的特点但偏重应用的一门课程。理论性要求保证本学科基本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不能回避必要的推导证明,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统计工具在定量分析中的重要性。实践性则要求,不被公式和模型所禁锢,着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软件的操作技能。

2.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不符合培养应用能力的目的。现有的国内教材偏重于理论的严谨性,编写方式基本上是先介绍理论和理论推导,再介绍理论应用,而且重点放在理论部分,例题不够丰富。国外教材的中译版对理论介绍不多,偏重实践应用,有大量案例分析或实际应用实例。但由于是国外经济背景下的应用分析,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热点问题相差较远,所以例题和案例并未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此外,计量经济学教材很少涉及如何设定模型、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改进模型等方面的内容,导致学生只会解习题,而面对实际经济问题却不知如何入手。

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计量经济学综合性较强,需要有初级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为先修课程,但是很多高校通常在第5学期或第6学期才讲授计量经济学。财经类专业学生对数学、统计知识的掌握本来就比较差,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也很少有机会再进行强化和巩固,因此到了学习计量经济学时,大部分统计和数学知识已经遗忘,授课教师不得不再花费相当的课时给学生重新补习。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知识无法有效对接,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课时设置不合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课时通常约为50学时,其中还包括实践课课时,这使得讲授经典计量模型的教学内容更加紧迫,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也无法深入讲解。总课时偏紧的情况下,实践课不可能占用太多课时,所以实践内容基本上也只能用于验证性实验教学,学生无法有效开展综合性、创新型实验。目前的课时安排很难为学生深入学习和强化应用提供足够的时间保证。

3.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导地位不突出。当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手段已大为改善,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单位课时的信息含量,图形、数据、软件操作过程的即时呈现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但是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关注度的问题依然存在,其根本原因还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本质没有改变。

教学过程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例题或案例分析的目的也是为了配合理论知识的讲解,很少考虑与学生知识背景的契合度、能否体现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实验教学安排在时间上滞后于课堂教学,两个教学过程的脱节不仅起不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还经常出现软件操作“先使用、后讲解”的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反而强化了学生对课程的畏难情绪。受到实验课课时的限制,教师通常指定分析任务并提供数据,由学生进行简单的软件操作和分析,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实际上,只有在教学环节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才能彻底改变单调、死板的教学方法,使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得以有效开展。

二、多任务驱动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改革

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基于此,必须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从学的角度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任务模块化分解为: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熟练使用专用软件、提出研究问题和解决研究问题共四个子任务。在教学过程始终贯穿“学生如何高效完成课程任务”这条主线,从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方法三个维度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与优化,从而构建并实施任务驱动型的本科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1)调整理论知识内容。基本理论知识可结合软件应用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从而淡化理论内容的抽象性。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推导,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情况进行取舍,不过分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外,考虑到进一步学习和应用的需要,教师也应从应用的角度向学生适当介绍目前广泛应用的计量经济学知识。(2)构建特色计量经济学案例库。案例是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方法付诸实践的最好展示。本科生、研究生的优秀学位论文、教师的学术成果、专业期刊的学术论文等等,都是案例素材的广泛来源。案例应涉及多个经济学专业的研究领域,并突出区域特色,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经济问题。特别地,优秀的案例应包含复杂、模糊或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编写Eviews软件使用手册。熟练使用Eviews软件是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只能演示基本操作方法,实际运用中的许多细节问题无暇顾及。此外,软件中计量经济学的英文专业词汇也成为学生学习软件的一大障碍。编写的Eviews软件学生使用手册应包括:介绍计量经济软件建模的主要实现步骤、解释输出结果,以问―答的方式说明学生软件操作中容易出错的问题,列出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单词表。使用手册成为学习过程随时可查阅的“字典”,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软件的效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实践教学模式改革。(1)加大实验课比重。较为充足的实验课课时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教学经验表明,在现有教学课时的基础上,再按理论与实践3∶1的比例额外配置实验课,这样既不影响理论知识的授课效果,又给学生足够的应用型学习时间。(2)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可以按2∶1的比例分配验证性实验课与设计性实验课的学时。验证性实验课采取“1+1”(1节理论课+1节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紧密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让学生“即学即用”,及时巩固和强化所学理论知识。对于设计性实验,则要求学生结合本专业自主提出研究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工作小组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解决方案设计、实验过程的操作及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总结,最后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以实验报告或课程小论文的形式上交。(3)提高实验报告质量。验证性实验主要是针对课本中的案例及课后习题,目的是验证课堂教学内容、熟悉软件操作方法,完成验证性实验习题应为学生课后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必再撰写实验报告。实践教学中应重点安排2~3次设计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提交高质量的实验报告,教师则从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探索性、创新性三个方面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并以一定的权重纳入到学生期末的总评成绩中。

3.课程教学方法改革。(1)互动式教学。结合教学内容的改革,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向知识传输模式,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塑造知识与信息的双向传输渠道,教师应积极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时将具有共性和特性的问题纳入课件或讲稿中,从而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能经常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还可结合学生设计性实验的完成情况,专门留出1~2节讨论课,师生角色互换,以学生为主导,演示和讲解工作小组的项目设计和完成情况,教师尽量避免做出简单的、结论性的评判,主要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留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讨论结果。(2)探究式教学。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导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从而指导学生完成“提出研究问题”和“解决研究问题”两项课程学习子任务。教师以计量经济学典型案例启发学生在其专业领域选择拟研究的现实经济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可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视野和想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长为集认知、审视、创造、交流于一体的主体,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究问题,提升计量经济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3)多维度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该门课程的风向标,考核方式应能够较为准确地衡量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所获得的综合知识水平和能力,并引导学生注重动手、应用能力的培养。采用出勤、课题讨论、平时作业、设计性实验(或课程小论文)、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并适当加大设计性实验在综合成绩中的权重。鼓励学生以工作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设计性实验,并给工作小组出成绩。这样既达到了考察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也可避免抄袭现象,还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团队精神。闭卷考试的内容除了体现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推理能力之外,也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可适当安排案例分析的内容。

三、结束语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课题。教学改革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配合,因此需要对学生强化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不怕吃苦、乐于钻研的学习态度,借此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另外,必须认识到财经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提升绝不是只依赖这一门课程。随着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快速发展,财经类各专业的高校教师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计量经济学素养,并且在教授专业课程时有意识地突出计量经济学在本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为学生自觉地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创建一个积极的情境。

参考文献:

[1]彭长生.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6):15-18.

[2]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3]张益丰,周卫民.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77-80.

篇(4)

关键词:经济学;高等代数;策略

高等代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较为常见,如微分、积分、函数、数列等,这些数学方法被应用到经济学的研究中,始于法国经济学家古诺。自古诺之后,大量的经济学家开始纷纷采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学问题,使经济学的研究更加的理性,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经济学的规律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本文分析了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的具体表现,研究了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的策略。

一、经济学中应用高等代数的策略

经济学中应用高等代数,其策略主要是应用高等代数的基本概念、性质、模型、数学思想等,具体则可以分为两类,即直接应用与间接应用两类,分析如下:第一,经济学中直接应用高等代数。高等代数在经济学中的直接应用,往往是着眼于直接计算相应的结果,如微分计算边际成本问题、最优化问题、弹性分析问题,积分计算总函数、函数计算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总成本函数、销售收入函数、总利润函数等,这些经济概念,主要是集中在经济管理中,都是利用高等代数的概念、性质、模型等,从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1]。经济学中直接应用高等代数,这种应用较为普遍,同时也可以看出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现象时对高等代数的依赖,同时,利用高等代数解决经济学中这些问题,也更为的科学、理性,也能够为经济管理提供最正确的决策支持。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高等代数应用在经济学中,使得经济学的研究更加准确,特别是对企业生产来说,更是能够找到理论依据,不至于盲目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如企业对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总成本函数、销售收入函数、总利润函数等使用,举例来说,设某厂准备了生产经费1000元,其可变资本为4元,销售单价为8元,则该商品的总成本、单位成本、销售收入、利润函数是什么[2]。根据题意可得:C(x)=4x+1000C(x)=(1000/x)+4R(x)=8xL(x)=R(x)-C(x)=4x-1000又如积分用来解决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总函数,即计算总函数在一定范围内的该变量,举例来说,某厂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为C=100+2X,固定成本为=1000元,每一个产品的标价为500元,求该厂产品全部销售时,生产量何时利润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润[3]。计算结果为:C(x)=(100+2t)dt+C(0)=100x+x2+100因此,总收益函数为R(x)=500x总利润为L(x)=R(x)-C(x)=400x-x2-1000,即L=400-2x当L=0时,x=200所以,该厂在生产量为200时,利润最大,最大为L(200)=400*200-2002-1000=39000元由以上可以看出,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些函数的直接应用,不仅能够使企业管理者更好的认识到自身生产活动的利与弊,同时还能对日常管理起到指导的作用。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经济学中直接应用高等代数,主要是在微观经济学领域,这是因为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市场中的个体,包括个人、家庭、企业等,而这些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关注的焦点则是保证自身的利益,合理利用手中的资本,因此,这就使得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关注的是结果,只是简单的利用高等代数获得个人行动、企业管理行为相应的支持,在找到合理结果后,就意味着应用的结束,所以,对于经济学直接应用高等代数,关注的点重在结果,可以说,微观经济学领域对高等代数的直接应用较多。第二,经济学中间接应用高等代数。高等代数在经济学中的间接应用,一方面是在经济学中渗透高等代数的思想,如凯恩斯的国民生产计算模型、庭伯根提出的蜘蛛网模型等,都是高等代数思想在经济学中的渗透,这种渗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经济学中较难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把经济学中较为复杂的研究简单化。这种在经济学中间接应用高等代数具有比较典型的特点,即经济学以高等代数为基础,已经从单一的定性分析逐渐转向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一转变,既是对高等代数的更深入应用,同时也超出了高等代数直接应用的范围,因而使得经济学中高等代数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同时也使得经济学可以更加深入的扩展到日常生活中,从而使经济学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的紧密[4]。另一方面,是利用高等代数认识经济活动。这里的经济活动,指的是较为宏观的、复杂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经济活动现象,这些经济活动现象包括国民收入、消费、投资、货币、事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开放经济等,这些经济活动现象比较复杂,不是使用简单的语言就可以概述清楚的,因而在经济学中未应用高等代数之前,国家和政府只能够对此进行合理性的安排,不能通过理性、客观的方式来认识、掌握、制定科学的政策、活动来进行经济活动。在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之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虽然是利用高等代数来阐释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经济活动现象,但是也对人们认识、掌握、制定科学的行为、政策带来了指导,如对货币的认识,国家和政府可以利用货币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如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这种中央银行通过一系列的货币控制措施,就可以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而阐释这个货币政策则可以通过模型来进行,举例来说,MV=Py,这个式子是交易方程,M代表货币供应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价格水平,y代表实际收入水平,因而当国家政府控制M时,就可以影响到价格水平和实际收入水平,从而实现货币政策能得到真正的实行[5]。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经济学间接应用高等代数,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经济活动现象。

二、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的意义

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增强了经济学的适用性、科学性、客观性、规律性等,具体分析如下:第一,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增强了经济学的适用性。经济学在古诺之前,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对经济现象的描述,注重经济现象的分析与归纳,而且往往是对宏观大方向经济现象的研究,并没有对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因此造成了经济学属于形而上的一门学科。而在古诺之后,以高等代数为基础的经济学研究,开始关注经济学中较为常见的现象,研究的问题也不再是描述问题,而是透过问题研究问题的实质,从而为经济学的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同时也增强了经济学的适用性。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经济学家把高等代数应用在微观经济学领域,通过对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的研究,能够使人们更加清楚市场主体如何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如何安排生产活动取得最大的效益等,这不仅有利于市场主体对自身的认识,同时也为更好的管理生产活动奠定了基础。第二,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增强了经济学的科学性。经济学学科从实质上来说,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是,在经济学发展的早期,经济学的科学性并不强,因此,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经济现象时,也只能停留在研究结论上,并不能对实际生产、生活给予正确的指导。因此,当高等代数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工具之后,经济学家们研究出来的结论,建立的经济学模型对实际生活、生产具有了深入的认识,也能够指导人们进行生产,在总结一些经济现象时,人们也能通过经济学分析,寻找到其背后的理论依据,从而使得经济学学科真正的迈入了科学之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经济学家利用高等代数模型来解释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如上文提到的货币政策的解释,这不仅有利于经济学家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国家政府认识到如何制定科学的货币政策,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货币政策奠定基础。第三,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增强了经济学的客观性。经济学的研究,是以研究经济现象为着手点,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解读,特别是在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之后,经济学的研究也从经济学家的主观臆断变成了数据分析,不但增强了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性,也增强了经济学研究的客观性,使得经济学研究的结论更有信服力,也开启了经济学研究的定量分析。这主要是因为高等代数本身的客观性,以往经济学家对经济现象的描述,往往只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来进行定性分析,这不仅掺杂了经济学家个人对经济现象的评价,同时也对经济现象的阐释不够深入具体,难免会让人们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了解、认识误入歧途,从而影响对经济现象的判断。第四,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增强了经济学的规律性。经济学的研究,通过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的努力,经济学研究也越来越有规律性,无论是对经济现象的研究,还是对经济活动的阐释,经济学研究在应用高等代数之后,能够阐释的更为合理,对规律的掌握也越来越准确,从而建立起来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学模型,把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简单化,进而大大加强了人们对经济学的认识,对经济现象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清楚的判断生产的利和弊,达到优化生产的目的。这主要是因为高等代数本身具有极强的规律性,通过利用高等代数研究经济现象,就能透过经济现象认识到其背后隐含的经济规律,在通过经济学家的阐释,从而使经济学的规律性更加明显。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学家应用高等代数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学直接应用高等代数的概念、性质、定理等,直接为经济学研究提供相应的计算公式。另一种则是经济学间接应用高等代数的理念,从而建立起适合解释经济现象的经济学模型。经济学家应用高等代数,意义较为重大,主要表现经济学研究的适用性、科学性、客观性、规律性更加明显,研究结论也更加的具有合理性,从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指导,也使得经济学的研究迈入了科学之门。

参考文献:

[1]黄祖达,向绪言.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数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4,7(6):83-83.

[2]张建林,温建,雷丽娟,等.以案例式学习看最小二乘原理在大学数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4,10(13):87-88.

[3]刘心,李敏.《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课程一体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优化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5,2(3):135-137.

[4]韦程东,周桂升,薛婷婷.在高等代数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5,5(4):28-30.

篇(5)

与科斯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大多主动选择学习经济学以求拯救世界。与他们不同,科斯当年并未选择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他高中时最喜欢的科目是历史,如果依照自己的意愿,科斯可能会成为一名历史学家。由于上高中晚了一年,科斯未能学习拉丁文。而他得知,没有高中的拉丁文课程基础,在大学里是不能主修历史的。化学也是他喜欢的科目,但要想主修化学专业,就需要学习微积分,但科斯对其毫无兴趣。结果,科斯最终获得了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1929年至1931年)的商业学位。

阿诺德·普兰特(Arnold Plant)是第一位让科斯接触到自由市场经济学的老师,普兰特师从埃德温·坎南(Edwin Cannan)。作为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同时代的人,坎南如今以其编辑1904年版的《国富论》(Wealth of Nations)而著称。坎南继承了亚当·斯密(Adam Smith)用于经济分析和经济政策的常用方法,并将其教授给了普兰特,而普兰特又传授给了科斯。在普兰特的讲座上,科斯第一次知道了“看不见的手” 这个概念,并立刻被深深吸引。作为一名商科学生,科斯之前没有学习过经济学课程。在普兰特指出正确方向的同时,科斯主要通过自学以及与其伦敦经济学院同学讨论来学习经济学。

对于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如何运行,科斯一向兴趣浓厚(他的兴趣几乎也仅限于此)。当经济学变得愈加趋向于理论驱动,并且日益脱离现实时,科斯不惮于逆势而动。事实上,他觉得自己的使命是改变和拯救经济学。在他人生的黄金时期( 1964年至1982年 ),科斯致力于编辑《法学与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作为主编,科斯积极寻觅自己有兴趣出版的文章。他出席研讨会、讲座和各种会议,与那些他认为其文章有前景的作者们交谈。在许多场合下,科斯会向同事和朋友们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他与作者进行深入沟通,并对其文章给出详细的意见和建议。他很少采用同行评议,采用时也主要出于技术性原因。他十分欣慰地看到,《法学与经济学杂志》发挥了关键作用,使得法律经济学成为一个成功的研究子域。

篇(6)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 手段 教学效果

《经济学基础》是一些管理类和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利用经济学的知识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分享。

一、要做到了解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现在的高校教学中,无论是大班教学还是小班教学,几乎没有教师能够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但是虽不能做到针对每个人的因材施教,却要能照顾到大部分的同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属于管理学科,但是该专业在我校被设置在信息工程学院,学院的整个学科大环境是偏工科的,总学时为32学时,学生录取批次为本科第三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同学们的数学功底不是太好,很多同学都不爱听大段的数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所以在与教学目标不冲突的情况下,笔者尽量不讲或少讲数学知识,尽可能用文字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另外由于课时所限,不可能将经济学基础中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全部讲全讲透,所以在课时分配上面,应尽可能地拓展每个章节,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继而引导学生在课后学习感兴趣的知识。

二、修炼内功,拓展知识面

(一)要吃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教师只有对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做到不仅宏观上掌握好整体脉络体系,同时微观上熟知每一个知识要点,才能在授课时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也才能让易于学生接受。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搞好课堂教学。

(一)要完善知识结构,加深理论功底

要学习与该课程相关的学科,“ 要给别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只有专业精深、学识广博,在教学中才能居高临下,得心应手。

(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经济学的知识涉及面非常的宽泛,小到生活的点滴,肉价菜价的涨跌,大到宏观经济、世界风云,大量的知识需要任课教师信手拈来,合理的分析与思考,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上课兴趣,又能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业余多关注经济热点话题和新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三、多种手段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促进教学效果

在本科教育中,大多数的经济学教师普遍感觉到这门课上的越深,教学效果反而越差,甚至有人戏言,经济学教师的优劣,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成反比,与课堂教学的沉闷程度成正比。教师们怎样让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促进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

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理论教学,使得课堂教学非常的枯燥,经济学有大量的案例可以值得应用,这些案例的应用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组织好相关案例,课间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案例讨论,课后要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另外,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能够融入讨论过程中,并且很多的见解都很独特,给教师也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日常的考核,让一些优秀的、有思想的学生脱颖而出。

(二)经济热点话题的研讨

当今时代,经济热点频发。教师要能够多关注社会中的经济热点,把这些热点话题带到课程中来,引导学生利用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这些热点话题。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第二可以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力。但同时要求教师对话题的研讨要有控制,做到“形散神不散”,不能漫无边际的随意发挥。

(三)多媒体教学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多媒体课件教学在现代的高校教学中已经成为主流,正成为现代教学的趋势。它能够图文并茂,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知识;它能够极大地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能够做到重复使用,知识共享;它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经济学基础》的课堂教学里面,由于要涉及大量的知识点、案例、热点话题,所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否则一些案例及知识点的呈现单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不易记牢,靠纸质材料,又不环保。

(2)多媒体视频的应用

数字化资源是信息化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视频资源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资源形式,其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已被广为认可,然而,视频资源在课堂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使用出发点看,视频资源作为一种单纯的辅的资源加以应用,表现单一;另外部分高校对视频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反对意见,普通教师对视频教学的应用非常的谨慎,因而,视频资源本身的教育能量没有实现最大化。在《经济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合理的使用一些视频资源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获得一些有益的思考。

四、结束语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学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它的时代性体现的特别明显,在这个经济热点频出的时代,学习好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任何人都是有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党校;研究式教学;经济管理;改革路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深研究式学习

1、对经济学的认识

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十分热门的学科,当前的社会经济现象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根据中央的统一要求和党校自身的运行状况,结合中央各部委机关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经济形势,不断加强和提高党校的管理教学,及时渗入现代培训理念的元素,对党校的全新式研究教学进行了大胆尝试,不断从理念、技术、方法等层面加强对研究式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并在进一步总结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教学研讨会的召开来对在党校开展研究式学习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讨论,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关于组织党校学员开展研究式学习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党校对研究式学习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

2、经济管理教学在党校教育中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党校经济管理教学成为势在必行的举措之一,如何探索和发掘良好的教学方式,促进党校经济管理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掌握相关的经济学的理论,并且能够将正确的管理手段运用到经济管理的进程中去,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之一。

3、对党校经济管理教学课程设置的认识

由于党校经济管理教学相对来说起步晚,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教学资料、硬件设施等方面都还不完善,这很难达到党校正规化教学的要求,并给经济管理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种种困难。另外,学员的教育对象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和层次有很大的不同,据调查显示在党校学习的领导干部,其所从事的实际工作不尽相同,工作层次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因而应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基本出发点,把经济理论与现实工作相结合,设置全新的经济管理教学。教学内容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只有不断根据党校发展现状以及时代的要求提高经济管理教学水平,才能为党的方针以及政策真正地服务于人民提供更多的活力。

因此党校经济管理教学可进行下列两类课程的设置:

(1)经常开设各级党校通用的公共课,传授具有共性的规律性的知识,讲授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管理的职能等。使得各级、各部门、各行业的党政领导干部都能够掌握基本的管理知识。

(2)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开设《宏观经济管理学》、《中观经济管理学》、《微观观经济管理学》等。对高层的领导干部,侧重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学》的教学,使得其能够掌握经济的宏观形势,并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对于中央、省部级的党政领导干部要侧重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对于地市级的党政干部要侧重于中观经济学的学习,对于县级等基层干部则要侧重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因此,各级党校要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要设置不同的经济教学课程,这样会有的放矢,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二、探索全新的培训方式方法,开发新型的研究式学习渠道

探索和开发新的研究式学习渠道并非是完全抛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应该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再对其加以改进与探索,在充分认识传统课堂教学重要性的前提下,理顺研究式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互相借鉴与吸收,做到二者在互补中螺旋式前进。因此,课堂讲授与研究式教学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关系。

1、认识课堂讲授的重要性

课堂讲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要想使传统的课堂讲授真正成为研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就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课堂讲授与其他环节相融合。使课堂讲授与其他教学形式既各司其职,又互相关联,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完善和完整的研究式教学过程;其二是课堂讲授要凸显研究式的要求,体现研究式教学的特点。要做到这些,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以自身所学的知识,结合现身说法与实际问题,用独特的思路与角度深入剖析,以经济教学为蓝本,提高教学的质量,传授给学员正确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让学员觉得老师的课堂讲授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2)变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为学员设置悬疑和悬念,让学员有更多地思考和充分发表自身意见的余地,启发学员的思路,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3)老师提高自身素质,自身魅力去影响学员。老师多用事例鲜活、观点鲜明的身边事例,让学员从中汲取营养,同时应结合当前社会的热门经济话题,把理论知识生活化,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学习与提高,全面提高学员的素质。

2、积极推进全新的研究式教学

研究式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一种学习方式或学习形态,不具备特定的具体学习形式,它需要严谨的教学环节来体现,更需要鲜活的教学内容来保障,更需要丰富的教学手段来保证。例如中央党校在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中,不断传承传统的学习方法,如专题调研、党政论坛、调查报告等,在此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本着现代培训技术化、党校化、具有中国特色化的原则,不断积极引入新的学习方法,来推进研究式教学的发展。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1)积极主动学习法。通过教员各种形式和途经传授的学习方法,提倡学员主动探索,搜集和积累资料,在教员精讲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对经济管理原理进行消化、吸收,进一步培养学员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具有时代气息感,进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全局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