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4: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危机的应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越南 国际金融炒家 急功近利 思维僵化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陆地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人口7650万,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水稻品质上乘,产量大,年出口量占世界第三位,在结束多年的战争后,1986年越南开始确立“革新开放”的发展战略,政策的引导使越南在吸引外资投资方面呈快速增长态势。在外资疯狂涌入越南的同时,越南资本项目也大开门户。其12项服务贸易领域中的11个项目已经对外开放,其中包括通信、保险、银行等领域。1994—2005年,越南的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平均增长率为30%。1986—2006年间,越南政府建立了24个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集中发展高新电子产业。特别是在近十年以来,越南经济飞速发展,年均经济增长率在7.4%左右。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8.4%,是亚洲经济增速第二快的国家,增速仅仅落后中国。2006年底,越南加入WTO,成为第150个成员国。之后的2007年,增长率进一步飞至8.5%。外国对于越南的直接投资额由2005年的40亿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76亿美元,2007年越南吸引的外资总额竟高达203亿美元。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2007年甚至预言越南会成为“顶尖的软件外包国家”,而韩国三星公司也表示未来将把部分的组装工厂从中国搬迁至越南。
过度的开放与经验的相对不足,为高速运转的越南经济深深的埋下了隐患。2008年3月份以来,越南经济一连串厄运接踵而来:越南盾大幅贬值,楼市和股市暴跌,出现大米抢购风潮,通胀率升至25.2%,至此,越南陷入到了深深的危机之中。
一、导致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危机的发生源自于不可抑制的通货膨胀。越南通胀率一度高达25%,这意味着在获得100元收入的同时,100元本身已经贬值25元。所以越南人开始大量抛售本国货币,到国际市场上买进美元、欧元等外币。当无法购买到外币时,越南民众便在全国各地大肆抢购民生必需品,例如大米、油、盐、酱、醋、茶等物品。
美元贬值,直接造成了国际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国际粮食价格的暴涨,直接导致石油和粮食现货价格大幅提高,进而表现为国际性的通货膨胀。这严重危及到了像越南这样高度依赖能源进口和粮食出口的新型经济体,最终引起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由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冲击,能源价格大涨,使得大量外汇流出越南,进而造成同样严重的贸易赤字。越南证券交易所胡志明指数从2003年10月的133点上涨到2007年的1170点,涨幅高达780%。但是,从2007年10月3日到2008年6月4日在这短短的8个月,指数从1106点暴跌至396点,跌幅达60%。胡志明市商业中心滨湖市场商铺价格两年内上涨了40%,2006年时该商铺每平米的售价高达17万美元。如果按照当时黄金价格折算,则是每平米售价价值230两黄金,几乎到了寸土寸金的地步。到2008年6月,胡志明市房地产价格跌幅达到50%。
二、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外资
1、国际金融炒家是这次危机的幕后推手
在150年前,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东印度公司这样的集团为前导,以军舰为后盾,用武力胁迫落后国家打开国门;如今,发达国家以跨国公司为前导,金融工具为后盾,目的都是让落后国家开放门户,以便于他们的资本能够进入。越南与中国相比,越南的开放程度要深得多,所以在前几年,由国际金融炒家控制的热钱大量涌入越南。热钱开始进入越南这样的新型经济体类型的国家的时候,表面上,越南似乎进入了某种程度的繁华。但是当热钱操控了越南金融市场,席卷巨额利润全身而退之后,便是越南经济噩梦的开始。
2、极为高明的操作手段
国际金融炒家是如何对付越南的呢?首先,国家金融炒家们凭借着自己手中对于世界大宗物资产品的定价权,将国际市场上大米的价格抬高。像泰国和越南这样的传统大米出口国在发现国际市场大米的价格上涨之后,这些大米的出口国便立即停止了大米的出口。它们担心倘若继续出口,便会严重影响到本国大米的供应,甚至可能会发生因缺粮而带来的政治海啸,这是它们不希望看到的极端局面。但是在大米禁止出口之后,大米的价格依然持续上涨。而对于菲律宾这样长期依赖大米进口,并且购买力又相对有限的国家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它们则更加负担不起这样高额的大米价格了。至此,不断飙升的国际大米价格反而迫使原来的大米出口国倾举国之财力到国际市场上以市场最高价购进大米,借此来缓解和巩固国内的粮食供应问题。而此时,粮食出口国所付出的“粮食最高价”,摇身一变成为了事实上的市场价。到这里,国际金融炒家们通过极其巧妙的手段,成功地炒高了国际大米的价格,取得了完全违反市场供求规律的定价权。
国际金融炒家通过期货市场操纵世界石油、粮食等大宗物资的价格。以炒股为例,某人购买了H公司的股票之后,其必须保证在将来会有人拉抬H股票,而且参与拉抬这支股票的人最好是多多益善。对于H股票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支股票才会上涨;反之,如果H股票没有股民购买,那么这支股票的价格甚至会不升反降。因此,某人购买H股票的目的,就是要保证H股票有人来买和炒作这支股票。所以说,某人购买的H股票之所以能够在股市上盈利,是因为在其购买之后,有更多的股民购买了同样的股票,这样其才能够从这一支股票中盈利。借用这样简单的理论,大家站在国际金融炒家的立场思考一下,国际金融炒家在国际期货市场上,他们在大幅拉抬石油和粮食等物资价格后,必定要确保将来有人会去购买。例如像中国这样一个对矿产能源需求量极大的国家,必定会在国际期货市场上经常买进大量的矿产资源,这样一来,国际金融炒家就会在中国购买之前大幅抬升大宗矿产资源价格,借此不断地攫取巨额利润。
三、越南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1、急功近利的开放思想危害深远
马克思辩证唯物理论中提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着一定客观规律的,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采取揠苗助长的方式进行发展,必定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越南的经济发展遭遇到今天这种困境,正是由于急功近利式的过度开放政策而导致的。
越南在实行“革新开放”政策以及加入WTO之后,外资大量涌入越南各行各业,但越南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建设却依然不完备,其法制化进程的滞后和对世贸组织游戏规则了解的匮乏,成为了外资在越南为所欲为的温床,加速了越南这次的危机。表面上看,在外资涌入的初期确实给越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所谓的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们却忽视了一个核心问题:外资的本质就是不择手段的在投资国获得巨大利益。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认清外资的本质了。
或许某些人会引用“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谚语去展望越南复苏的前景。其实这样的谚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逻辑问题,通过失败的不断叠加并不一定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还需要深究失败背后的原因。再者,任何一个创举的开始,在其实践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反复,这也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理论关于事物发展的论述。但是出现这样的反复并不可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这样的反复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达到在以后的实践中少走和不走弯路的目的。
2、僵化的思维导致消极后果
越南政府在应对通货膨胀和贸易赤字时,犯了和1997年泰国政府同样的错误:提高利率。2008年1月30日,越南央行把银行利率从7.25%提高至8.75%;5月17日,为了抑制通胀率螺旋式的上升,将利率从8.75%提高至12%;6月10日,进一步将利率调高至14%。这一系列提高利率的措施,在外资撤离越南前后的这一小段时间,反复打击了本国的股市和楼市,导致楼价跌去了50%,最终引发了越南的金融危机。
现在在极少数人的潜意识中,还存在着一种不和谐的认识,他们认为水平就是做出来的事情是完美的,对于工作的要求同样也是如此。这少部分人追求完美的思维,很可能与从小到大在每次考试中都想获得满分的绝对完美心态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他们认为对于加强错误的测试与验证的过程就会被视为一种资源浪费;而在西方人的理念中,完成的工作必然存在错误,而且工作的高科技含量越高,错误和误差也随之增多,而这并不是西方人水平低下所造成的。所以,西方人认为,加强错误的测试与验证是成功的有效保证。西方人接受错误的这种思维很可能也是与西方考试制度不同所导致的,西方教育是以曲线评分,只要你位列全班前30%,即可获得A。虽然你在考试中也犯了一些错误,但相比较而言,你依然是属于优秀学生中的一员。因此,西方人接受错误思维的这种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理念表现在科研上便形成了西方人重视改正测试中错误的良好习惯。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之下,某些高科技企业在新产品的研发中都追求以最低的成本获得高额的利润,寄希望于小概率事件,这种破坏规律的生产方式比比皆是。例如,这些企业宣传和奖励一些条件不具备(如资金、设备或环境)、储备不充分(如技术积累和经验)、过程超常规(不按程序和规范进行)的生产活动。但获得成功的项目和个人极少,而这些项目风险较大,且成功率却难以保证。
少数高科技企业科研投入很高,研发人员层次也很高,但是其研发效率不高,科研产品也寥寥无几。拥有博士、硕士的科研团队,发明创造却比较匮乏。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被调研的企业在技术发展方面以博士为专业技术带头人的占30%,以硕士为带头人的占45%,以本科生为带头人的占20%。由此可见,高新企业专业技术带头人的学历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当。而70%公司的研发队伍九成以上的科研人员均为本科以上学历,但是每万人的专利产出却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企业将大量的科研人员和经费的投入都反复消耗在低水平产品的生产上,而不是用在技术的积累和传递上。例如国内对“山寨机”质量优劣的讨论,根本脱离了手机产业的行业本质,其中的关键便是是否把人才和资金用在了科研的积累、传递上。
【参考文献】
[1] 孙兆东、张志前、涂俊:越南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国际市场中主观性、随意性的因素,使得我国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与更多国家的企业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外贸企业必须敏锐地把握市场契机,抓住市场发展趋势,立足本身管理、技术等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创造物有所值的顾客价值。
经济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全球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我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对外贸易大国,所受的冲击尤为明显。外贸企业作为我国参与国际贸易市场的主导产业,其经营与管理中潜在的各类风险不仅来自国内市场,同时也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从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首先,许多国外企业选择降低进口量,有的企业甚至倒闭,导致我国外贸企业外部需求的大幅萎缩,订单量急剧下降。其次,经济危机致使部分中小企业难以在有效时间内筹措到必要的流转资金,一旦出现融资困难,会出现倒闭或破产的危险。再次,许多国家在遭受金融风暴的重创以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纷纷出台政策限制或者限量进口国外产品,有20多个国家都为此提高了进口税,让国民选择购买本国生产的产品,这样来抵御一部分经济危机的影响。另外,由于受到人民币不断升值,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大部分处于略有贬值的状态,这就客观造成我国外贸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处境,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和阻力。汇率风险的加剧也增加了我国外贸企业出口量的不确定性,由于外贸企业难以准确把握汇率的升降,而对于国际贸易中的盈亏性缺乏信心,进而导致外贸企业不敢接合同期较长的订单。
经济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应对战略
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风暴,使我国大量中小型外贸企业无法独善其身,纷纷“感冒”。海外市场萎缩造成的订单减少甚至零订单,让很多出口企业面临亏损,苦不堪言,而受累于出口趋缓,很多企业的进口也出现了迅速萎缩。迫于生计,很多进出口企业的经营策略己经由过去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调整为勉强维持生存,我国外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应抓住国家刺激国内需求的机会,采取新的应对措施。
在近期操作上,一是企业要用好流动资金,忌盲目扩张,收缩远期投入、慎接远期定单尤其是欠款定单。二是企业需要管理好应收帐款,紧密监控那些货款不能及时回笼的客户,忌形成呆、坏、烂账。三是企业需做好客户服务,最好做到全程跟踪反馈,确保客服的及时到位。四是要严把质量关,加强产品的创新,积极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五是在内部团队建设方面,企业要将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合理的筛选及调配,让人员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安抚好被裁员或减薪的员工,避免因人心不安而降低生产效率,影响公司稳定性。
在长远战略上,一是企业市场开拓要分层次、分结构、分区域逐步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认识到多格局、多元化的市场是降低经济危机影响的主要方式,新型市场出口业务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原市场下降带来的损失,摆脱长期对出口过分的依赖,还能走出一条“内外结合”的健康发展道路。二是企业需要进行产业升级,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上游的市场竞争,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三是对于企业市值被低估、营销网络与研发实力成熟的国外知名企业,可开展跨国收购。危机使得美国政府以及当地的民众不像以前那样排斥外资的并购,从政治风险来讲也得到了降低。此外,加上人民币的升值,这都是并购比较好的条件和机会。四是对企业经营策略进行调整,实现了由外到内市场的转换。五是通过企业需建设起自主运营的电子商务平台,结合先进的网络营销理念,整合资源将产品乃至整个企业进行海外推广,帮助企业更好的树立品牌形象,赢得竞争优势。六是企业需建立完善的财务监控体系,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重视对于出口结算方式的合理选择。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企业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规避信用及汇率风险,应尽量采用全额或部分资金的即期信用证和即期托收,保证在收取对方付款后,采取银行保函或国际保理等现代化的结算方式。为了有效缓解我国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问题,必须实施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制度及逾期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七是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注重对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财务管理人员需全面学习新企业所得税法、增值税转型及中央支持外经贸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强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提前预测、分析,建立科学、灵敏的反应机制,有针对性地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平台,把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八是在企业风险防范中要坚持综合防控与专项防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要注意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基本职能,其中主要包括对于经营、管理、财务、汇率、信用风险的全面控制,并且深刻认识到各类风险综合防控的重要性。
结论
关键词:避税 反避税 应对措施
2013年9月份第一次在国家元首级的国际峰会(G20圣彼得堡峰会)上将税收问题作为重要议题,显示出税收问题以及反避税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核心话题。从法学的角度看,避税行为虽不直接违法,但它违反税法的立法原理,是与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相悖的,各国政府有必要采取各种积极手段,对避税行为加以防范和制止。中国政府一直对反避税工作非常重视,尤其自2008年内外资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实施之后更是从完善立法、制度安排、强化管理、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等各个方面积极推进,成果显著。
由于跨国纳税人多采取转让定价、国际避税地、资本弱化等多种方法进行避税安排,本文就重点介绍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性措施和实务操作重点。
一、针对转让定价避税的应对措施
(一)事后进行特别纳税调整
1.转让定价调整原则
(1)独立交易原则。
中国税法规定了关联方交易如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
税法明确了关联交易需要进行税务调整的前提:一是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二是造成了税收后果,即减少了企业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如果某项交易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但是没有减少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就不具有任何税收意义,更谈不上进行税收调整的问题。
(2)具体执法依据。
除遵循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上位法以外, 实务中还需遵循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2号)(以下简称国税发【2009】2号文件)和《关于加强转让定价跟踪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88号)、《特别纳税调整内部工作规程(试行) 》(国税发【2012】13号)以及《特别纳税调整重要案件会审工作规程(试行)》(国税发【2012】16号)等规范性文件的具体要求。
2.转让定价调整方法
(1)传统的调整方法
传统方法包括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成法、交易净利润法和利润分割法。
(2)中国政府的创新方法
据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领导介绍,自2005年中国税务总局建立起反避税立、结案系统后,加大了反避税调查力度,很好的震慑了企业。同时应对中国经济发展,税务当局也在积极研究如何有效创新特别纳税调整方法,例如单一功能企业不允许亏损、利润分割和成本分摊时考虑成本节约和市场溢价等中国市场特有因素。随着调查力度加大和调整方法的创新,近年来中国反避税案件的查补税额、重大案件数量及补税金额呈现不断扩大的明显趋势。
(二)事前进行预约定价安排
1.预约定价制度
中国税法规定,企业可以向税务机关提出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税务机关与企业协商、确认后,达成预约定价安排。 预约定价对企业最大的好处就是免除事后税务机关对其进行转让定价调整,增加未来期间纳税的确定性,减少税收风险。
2.适用企业条件
国税发【2009】2号文件规定只有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企业方适用预约定价安排,即年度发生的关联交易金额在4000 万元人民币以上、依法履行关联申报义务、按规定准备、保存和提供同期资料。
3.取得的成效
自2005年~2012年我国共签署85个预约定价安排。其中,单边56个,双边29个。2012年我国签署了9个双边预约定价安排,数量超过以往任何年度,也远超过同年单边签署数量,说明纳税人和中国税务当局都更加重视双边预约定价安排,希望通过双边协议解决在两个国家的转让定价问题,防止和避免国际双重征税。
二、针对避税地避税的应对措施
(一)对避税地的界定
中国税法规定,由居民企业,或者由居民企业和中国居民控制的设立在实际税负明显低于本法规定税率水平的国家(地区)的企业,并非由于合理的经营需要而对利润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配的,上述利润中应归属于该居民企业的部分,应当计入该居民企业的当期收入。
其中,税法所称控制是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判定,实际税负明显低于本法规定税率水平是指低于中国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一半税率的国家和地区,实际工作中可依上述规定加以判定。
(二)例外条款
中国税法规定,如中国居民企业股东能提供证明其控制的外国企业非设置在避税地地区或主要从事生产经营等积极经营所得或年度会计利润较低则可免于反避税调整。
为了避免列示避税地“黑名单”所导致的列举不全或引起不必要的一些争议,中国税务当局采取了列举“白名单”的做法,在《关于简化判定中国居民股东控制外国企业所在国实际税负的通知》(国税函[2009]37号)文件中明确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中国税法规定税率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诸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包括印度、南非等金砖国家,中国居民企业或居民个人提供资料证明其控制的外国企业设立在名单所列国家或地区的,可免于将该外国企业不作分配或减少分配的利润视同股息分配额,归属为中国居民企业的当期所得。同时财税【2009】125号文件附件中也列举了部分法定税率明显高于中国的境外所得来源国(地区)名单,以方便企业所得税征管工作。
三、针对资本弱化的应对措施
各国的资本弱化税制一般都在所得税或公司税法中,比较通行的预防措施有两个:一是对支付的利息运用“正常交易原则”,二是实行固定比率方法,即对债务资本对权益资本的最高比率加以限制。中国国税总局 在《关于企业投资者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9]312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了企业股东注册资本未缴足部分对应的企业贷款利息额不得税前扣除,就是防范企业利用资本弱化避税的一种反避税措施。
(一)独立交易规则
企业向关联方收支的利息,应按照没有关联关系、非受控和独立的企业间的正常利率水平支付利息。凡不按照独立企业原则提高利率、多支付利息、转移利润的,税务机关将把利息视为股息,按照股息的规定征收所得税。
(二)固定比率方法(安全港规则)
各国一般都在税收上对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进行限制,如果公司债务对股本的比率在税法规定的固定比率之内,则债务的利息支出允许在税前扣除;如果公司债务对股本的比率超过税法规定的固定比率,则超过固定比率部分的债务利息支出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并将超过固定比率部分的债务利息视同股息征收所得税。
据总局国际税务司介绍,各国规定的固定比率有高有低,法国、美国规定为1.5:l;葡萄牙、澳大利亚规定为2:1;德国、日本、加拿大、南非、新西兰、韩国、西班牙等国规定为3:1;荷兰规定为6:1。中国税法规定的固定比例是金融企业为5:1,其他企业为2:1,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年度扣除。
当然,如果企业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四、一般反避税应对措施
中国税法规定的“企业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 这一条款给予了税务机关执行税收管理的必要法律依据,今后只要企业在运作上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税务机关就有权发起反避税调查。
(一)理解“不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
主要指违背立法意图,“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一般说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必须存在一个或一系列人为规划的安排。二是企业从该安排中获取了“税收利益”,即减少了企业的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三是企业将获取税收利益作为其从事某安排的唯一或主要目的。
(二)理解“合理商业目的”
像美国这样反避税比较先进的国家采用的是判例法,合理商业目的可以通过以前的案例来判断。中国还不具备这样的法律条件和实践经验,如何认定合理商业目的只能有待税务机关在今后执法中进一步具体分析。
因此,针对存在滥用税收优惠、滥用税收协定、滥用公司组织形式、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等形式避税安排的企业,中国税务机关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审核,相应启动一般反避税调查。
参考文献:
[1]黄立新 陈 孙红梅,中国税务报,2013年10月9日B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岗位 就业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7年开始到2008年,世界经济出现不景气并逐渐演变为经济危机,美国和欧洲一些大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破产,陆续波及到其他产业,全球性的经济建设步幅变缓,许多企业为了减少经济危机的影响,开始裁员,减少岗位。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毕业面临着找不到工作,工作报酬大幅度减少等窘境,如何克服就业难,报酬低的局面,是摆在毕业和面临毕业的大学生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经济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据中科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没找到工作,2008年高校毕业生约592万人,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造成就业岗位的减少,未就业率将高于2007年。我国近年来每年GDP的增长都在8%左右,能提供新增就业550一650万个工作机会,而我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个就业机会预估,岗位的增加远远落后于劳动力数量的迅速扩张。2008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变缓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将给本来就紧张的就业岗位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大学生具有文化知识的优势,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使得其在就业过程中不受青睐。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政府应积极出台大学生就业政策
11月初,伴随着国务院公布的两年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还有10大刺激措施: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我国政府采取上述措施,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就业利好消息。“4万亿投资如果用得好,经济困难会得到妥善解决。如果GDP能够保住9%的增长,每年就能增加1000万人就业。”
2.留校学习或出国深造
在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时,可以选择攻读研究生,继续在校学习,充实自己,躲过经济危机。还可以选择去国外留学,即可增加学历,又可拓宽视野,增长阅历,毕业回国也好找工作。通过留学海外与国内目前的就业高峰相错开,就业环境相对好些时再参加工作。
3.选择大的国企
大学毕业生去国企就业也不乏是一个明智之举。想去国企的学生由2007年的14.6%增加到今年的19.2%,表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企的效益和收入已经大幅度提高,同时国企在就业机会和再发展发面也给大学生带来不少的吸引。
4.考取公务员
公务员具有工作环境较好,收入稳定的优点,一直是毕业大学生向往的职业选择,虽然公务员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而录取的比例一直在减少,如中央国家机关今年招录公务员的职位约为1.35万个,已通过认证的考生超过77.5万,录取率约1.75%,也就说百名考生中,最多录用2人。即使如此,对于立志在公务员职位上做出一番贡献的大学生,报考公务员不乏是一种好的选择。
5.面向私企和乡村企业
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对大学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广大的乡村企业正在发展之中,大学生有必要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选择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做出一番事业来。
6.自由创业
自由创业形式是传统正规部门就业的有效补充,大学生具有较高科技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潜在生产力,具有创业优势。发挥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可以创造自身的就业机会,也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7.利用假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
大学生就业的不利之处之一就是缺乏经验和动手能力,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及早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时间到一些企业或工厂实习、见习,通过实际工作,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四、大学生择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
当今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的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行各业,特别是企业单位,人员流动比较普遍,能力强的人往更好的企业跳槽,不能胜任的人会遭到的辞退。不要让初次就业的失意束缚了整个职业生涯。
2.提高自身素质
注重提高自身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培养环境适应、人际交往、运用知识、独立生活和工作、心理承受、团结协作、动手操作、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3.不要眼睛只盯着报酬
不要首先想到的是索取和回报,要认真思考自身对社会的贡献。只有你对国家、对企业的贡献大了,你的收获才能更大。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应对;经济危机;方法
众所周知,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刺激经济,增加投资,拉动需求,以防止经济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但全球的经济减速或衰退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单元,命运似乎完全由外部大环境所掌控,大多数企业,只能被动接受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
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危机?对不同企业而言,因自身能力、所处行业、外围区域及宏观环境、内部条件等要素不同,应对措施也就因企而异。对于现行的中小企业而言,本人认为其应对经济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稳定经营规模,实施科学发展
2008年以前,全球经济形势喜人,中国经济更是一枝独秀,改革开放30年间,GDP平均增速近10%。但就一般情况而言,企业由于快速发展而缺乏足够的资源储备,很容易受到经济危机侵害,资源投入减少,市场需求萎缩,这不仅仅会遏制甚至可能会枯竭企业的生命。其实,很多企业在经济危机中无法应对,就是因为平时没有储备,根据当时形势盲目扩张,一旦环境改变又无法迅速调整。面对危机,管理者必须提高企业经营的稳定性,避免过渡扩张,从而优化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稳定经营规模,实施科学发展,首先是对投资项目重新进行可行性评估,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发生变化,重新评估是非常必要的,对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可以提高过程决策弹性,以应对变化,对风险与收益极不对称的项目,应果断刹车。按照波士顿矩阵的分析方法,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培育明星业务,对现金牛业务往往采取维持策略,但当宏观经济出现衰退时,现金牛业务应成为经营核心,这需要企业管理者从经营思路、资源供给、组织优化等方面调整和改变。从而实现转变观念、优化资源、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
2 充实现金流量,强化财务管理
充实现金流量,一要压缩库存产品,我们说金融系统为整个经济体系提供血液,企业现金流也是企业系统的血液,企业破产的根本原因就是现金流断裂。资不抵债一样可以生存,只要有现金流量,只不过是财务风险大而已。处于经济危机中的企业首先就是适度提高资产流动性,尤其是库存物资和各类帐款,以提高抗击风险能力。二要降低应收账款。降低应收帐款的最直接办法是优化企业销售管理系统,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提高与信誉高的客户的销售份额,逐步淘汰信誉差的客户;通过帐款回收优惠和激励计划促进货款回收,把优惠给客户,同时激励收款人员;对应付帐款部分,大部分中小企业都采用延迟支付期限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现金量,其实这是一把双刃剑,经常会伤害到自己,所以我建议中小企业把商誉放在首位。三要盘活闲置资产。对企业的闲置资产,尤其是价值较高的固定资产,应尽可能盘活或变现。盘活可以提高使用率,也能带来收益,处置闲置资产也不失为强化财务管理的好方法。
3 收缩部分业务,实施重组策略
企业的首要任务是生存,何况是抗风险能力极小的中小企业,因此,当面临经济危机时,对部分业务实施收缩策略有时候不失为正确的选择。首先是瘦狗和问题类业务,未来发展还不明朗,同时又需要不断地进行资源投入,对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业务可以保留,看不到前景的直接采取出售或其它方式予以剥离;对于明星类业务,判断其生命周期、风险程度、收益率等指标,结合自身业务发展方向,可以保留的继续运作,但不宜再进行大规模投入,因为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这也说明为什么经济危机来临时,不仅仅是整体经济衰退,也使得科学技术发展停滞不前。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其次才是发展问题。 另外,有些业务可能处于危机的重灾区,或者本身就有缺陷,即使能够渡过危机,也不会有大的发展,对此类业务建议企业趁早撤离,不能死盯着一点不放。因此,对处于受危机影响大的行业的业务应收缩甚至关闭,大企业在危机时期往往会展开业务重组,中小企业其实也一样,业务重组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4 强化企业管理,发挥竞争优势
一般来说,能够度过危机的企业都有其特有的竞争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垄断者和行业或细分市场资源垄断者,与多数竞争者相比较,中小企业通过强化自身竞争优势,以其稀缺性或特有性应对危机是最为理想的。
企业竞争优势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培养并建立起来的一种或一组能力,具有稀缺性、价值性、难以模仿、不可复制等特征。对经营管理者而言,必须明确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自己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哪些?是不是核心竞争能力?面对经济不景气,企业管理者需要进一步突出自己在技术研发、采购、运营、市场、销售、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和能力,同时利用该优势去占领有限的市场区间。
5 建立战略联盟,分散经营风险
企业通过构建战略联盟以应对经济危机至关重要,战略联盟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基于供求关系的产业联盟,另一类是基于资源或能力共享与互补的专业联盟。企业建立供应商联盟,可以有效组织生产运作,在保证供应物资质量的前提下,还可以形成便捷的供应体系,减少库存成本。但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增长时期的这些联盟作用与经济危机期有着本质不同,增长时期大家关注点是效率和利益分配,而危机时期更应该强调的是稳定与风险分担,只有明确这一点,合力才能够有效发挥出来。
专业联盟在跨国公司已经存在了许多年,这也是一种社会劳动分工,可以大大提升运作效率。资本所有者提供资本或者资源,双方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联盟。专业技能所有者提供专业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技术开发或产品设计等服务,企业通过专业联盟可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运营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无论是产业联盟,还是专业联盟,甚至是以前的竞争对手,当面临外部环境恶化、经济、金融危机蔓延的时候,都能够成为真诚的朋友,大家通过联盟契约方式,成为一个默契的整体,分工协作,资源与能力共享,风险分摊,这样更容易形成合力,以共同应对危机。
关键词:经济危机、物流企业、战略匹配
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放缓,中国也受到冲击,虽然政府提出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但2009年经济的增长仍不容乐观。
物流需求与宏观经济环境紧密相联,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深刻影响物流企业的发展。鉴于此,物流企业总体利润下滑,有的出现了亏损。
面对经济危机,物流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此前制定的企业战略和战术,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战略。根据企业的规模、市场定位和资源的不同,物流企业可以选择性地应用以下战略和匹配战术来应对当前经济危机,详见表1。
1 优化内部流程,提高服务水准
越是经济危机时期,越是企业练内功的时机。通过全员参与,提出合理化建议,利用流程优化的工具和方法论(如精益和6 sigma等)来协助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企业内部流程的优化不但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并且有利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准,保持现有客户并吸引新的客户。
2 物流企业抱团取暖,策略性加强业界合作
物流领域其实就是一个内部相互依存的供应链。在经济萧条和经济前景不明朗时,物流企业要以客户认可的价值为导向,加强战略联盟。同时,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和交易成本,从追求规模型向价值型转变。这将有助于物流企业改善现金流度过经济危机,并积蓄力量在经济转暖时加快发展。
3 保留住核心关键员工
由于经济萧条,大部分物流企业将面临薪酬减缓,这对保留关键人员并不可怕,因为关键人才往往更加关注职业发展等非物质的因素。企业可以通过表彰、与关键人才保持良好沟通、轮岗和晋升等手段来激励和留住关键员工。企业主管不要为形式的员工流动率所蒙蔽,对关键人才的流失视而不见,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物流企业的核心员工是企业渡过难关和发展壮大的关键。
4 加强风险防范
经济危机将给物流企业带来许多风险,如应收账款、融资、投资等风险,物流企业要及时加以防范。加强企业监管。
5 与现有客户深化合作
物流企业的大部分客户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因此更需要物流企业的合作和支持。物流企业要与客户共度难关,优化客户的物流战略规划和物流运作。事实上,现在是物流企业加深客户信任和体现自身价值的难得机会。
6 严格控制支出,保证充足的过冬资金
此次经济危机何时结束无人能给出明确答案,危机的深度和波及范围都超出预料,一些高负债的物流企业倒闭或被兼并,还将有更多的物流企业在2009年由于资金链的断裂被市场淘汰。因此,物流企业一定要加强成本控制,改善现金流,保证充足的过冬资金。
7 谨用裁员和减薪手段
企业裁员和减薪要有详细的方案,并做好与员工的沟通,使员工与企业形成共同远景,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不能因裁员而使员工士气低下,伤及企业文化。
8 加大营销力度,赢取更多客户
由于经济危机,物流企业的客户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将面临资金短缺,从而进一步压缩物流成本,同时又迫切需要更高的物流服务水准来维护和争夺新的客户。更多的企业将引进有竞争力的物流供应商,原来自营物流的企业可能考虑物流外包,这样就出现了新的市场机会。物流企业应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营销,用有限的投入达到预期目标。
9 全力开发新的服务产品
经济萧条时,往往客户也会有空闲,物流企业可以主动拜访客户,倾听他们的希望和意见,并加以研究,据此进行新的服务产品的开发。物流服务的创新产品将使企业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与客户实现双赢。
10 针对需求变化调整产品布局
经济危机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同。如汽车、高科技、奢侈品等需求下降明显,但医药保健品、连锁超市、快速消费品等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物流企业应及时对不同行业进行研究。有侧重地投入资源。
11 对于资金充裕有实力的物流企业,战略性兼并的时机已到来
关键词:经济危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应对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127-02
1 经济危机下的人力成本控制策略
2008年以来,我国的很多企业纷纷减薪或裁员,不仅一些中小企业采取此类措施,许多大型国企也在酝酿减薪,甚至掀起了国企高管减薪风暴。减薪裁员已经波及房地产、航空、石化、电力、IT、证券、金融、印刷等许多行业。
1.1 裁员
经济危机下的裁员多为经济性裁员,即企业在其经营状况恶化、盈利能力下降、生存和发展面临挑战的情况下,为降低运营成本、缓解经济压力而被迫采取的裁员行为。企业进行裁员是为了优化组织结构,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国外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研究。
(1)裁员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的裁员决策与公司价值密切相关。Oded Palmon、Huey-Lian Sun和Alex P.Tang的研究表明,由市场状况恶化导致的被动裁员常会造成销售和利润率下降的后果。如果裁员决策传递的是这类不利的信息,那么就会导致公司价值下降,Charlie&Anthony的研究表明裁员幅度和主动离职率正相关,裁员幅度越大,主动离职的人就会越多。
(2)裁员对员工的影响。
裁员的主要受害者是那些失去工作的员工。以往的研究已经一致表明,裁员会对员工的心理和生理产生立刻的、强烈的、负性的影响,而且Daniel C.Feldman、Carrie R.Leana和Mark C.Bolino的研究发现这种影响会持续到找到另一份工作之后,在这个研究中以在过去12个月中被裁掉的高级经理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经理重新找到工作之后,如果薪水减少、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则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更低,更可能继续寻找工作。
裁员不仅影响被裁掉的员工,留下来的员工同样也深受影响。与没有裁员或采用比较灵活多样的方式裁员的企业相比,采用单一,被动的方式裁员的企业,其留岗员工的离职倾向和归属感更低。
研究表明心理契约会调节危机下组织采用的应对策略和员工的公平知觉之间的关系,当心理契约倾向于交易型时,公司更少地采取消减生产,市场和财务实践的策略;当社会契约倾向于关系型时,公司更少地采取消减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策略,当组织中的员工是高交易型契约时,消减生产,市场和财务实践的策略会导致低的程序公平;而当组织中的员工是高的关系型契约时,消减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将导致更低的分配公平(Zeynep Ayean&Hayat Ka-basakal,2006)。
虽然改革的深入使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所以很多时候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交易,还有很多情感成分,心理契约更偏向于关系型,如果采取裁员等消减人力成本的策略,必然会影响员工的公平知觉,进而影响工作满意度。绩效等。有此可见,企业应该慎重对待裁员,不能简单地将裁员看作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手段,必须认识到裁员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危害,不要轻易采用裁员的策略,如果要采用,也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支持体系,遵循快速主动,公开透明的原则,进行充分沟通,必要时要为员工提供心理辅导。
1.2 减薪
减薪也是经济危机下企业可能采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有的研究者认为企业采取集体减薪而不是裁员,大家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将会提高企业团队凝聚力,有效改善企业的劳资关系,但另一方面,如果减薪只是单个企业的行为,而不是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那么员工可能会觉得不公平,如果对企业没有强烈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就有可能会离职,或者工作满意度降低,如果减薪导致优秀的员工离开,留下能力一般的员工,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减薪是否能达到企业预期的目的,它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有待将来进一步研究。
2 经济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本扩展策略
2.1 培训开发
培训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在经济危机下,许多企业却首先砍掉了培训成本。从长期来看,经济危机必然会过去,企业应该未雨绸缪,为经济繁荣时期的经营做准备。王琛将企业的人才按能级分为三类:核心人才,具有一定替代性的人才和替代性较强的人才。根据2/8原则,企业80)
2.2 增员
尽管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席卷全球,但对中国的一些企业来说,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据报道金融危机严重打乱了世界大银行的市值排名,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和瑞士银行等从前占据主导地位的银行排名纷纷下滑,而中国银行业的领头羊则进一步提升了它们的榜上位置。在全球银行的排名榜上,第一次有四家中资银行一同跻身前十,而排在首位的工行的市值已经相当于9个花旗银行,对于这类企业,在经济危机下,不仅不需要裁员减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应该根据战略发展的需要招聘和储备需要的人才,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经济的“寒冬”中,可以看到有些企业并不是因为当前业务发展的需要增员,一部分企业是出于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国家与社会责任,加大招聘力度。例如,中广核集团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继秋季招聘和冬季招聘后又开展的校园招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春季校园招聘,据称招聘人数将达到900多人。除了国企之外,一些私营企业也宣称要逆市招聘,为解决目前的就业难题做一份自己的贡献,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不忘承担社会责任,这无疑会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形象,值得称赞,不过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招聘人,还要开发人、激励人和利用人,如何合理安排扩招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如果没有预先的规划,只是盲目招聘,对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浪费和损失,可能会造成更恶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