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会计学课程体系

会计学课程体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4: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会计学课程体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会计学课程体系

篇(1)

(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基于目前会计学专业本科“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编排,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思路、逻辑架构、学习效率等角度对财产清查、金融资产、应收账款与应收票据、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 :会计学;本科;“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编排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2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58—02

收稿日期:2014—11—01

作者简介:叶宏(1973— ),女,云南江川人。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学教学。

目前,会计学专业本科“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材版本非常多,其体系基本按传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及利润六大要素进行排序,六大要素之后再加上财务报告的编制与分析,有的再加上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两章。在六大要素的内容安排上,资产、负债要素内容按其流动性的强弱进行排列,所有者权益按其永久性进行安排,收入、费用与利润按其勾稽关系进行安排。这样的课程内容体系具有长期性,既能体现六大要素之间的勾稽关系,还能反映会计静态与动态恒等式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便于学习者理解与把握知识的渐进关系,可谓一举多得。

笔者长期从事会计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经过反复的摸索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对现行“中级财务会计”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其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关系把握更加深入。

一、财产清查内容合并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为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账实相符,企业应定期、不定期地对财产物资进行清查盘点,要求在每年编制财务报告之前进行财产物资的全面清查盘点。根据规定,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体系中,涉及库存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要对发生的账实不符情况进行处理,除固定资产的盘盈要求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外,其余的盘盈、盘亏均应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并根据审核意见进行结转。

目前的课程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这几项财产物资清查盘点的处理内容被分散到了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章节。这样的安排使得各项具体资产的核算体系较为完整,但分散讲解比较相似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对相同业务处理方法的理解与总结。同时,由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知识点多、内容庞大,因此,没有必要在相似业务的处理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将所涉及到的财产清查内容合并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金融资产排序的优化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所涉及的金融资产种类较多,在教材中除各项货币资金、应收项目外,单独作为一章讲解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把另一类金融资产即持有至到期投资与长期股权投资作为一章放在金融资产后一章进行讲解。这样的排序方式主要是考虑到资产的流动性,按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编排。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涉及权益性工具与债权性工具两类,其中债权性工具的核算方法与持有至到期投资比较接近。可供出售权益性金融资产初始投资的计算与处理、持有期间各资产负债表日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投资收益及溢折价的摊销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要求按公允价值计量,所以期末应该对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与会计处理。这部分内容是课程的难点,学生在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按课本的顺序进行讲解,涉及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要同时学习债权性工具的处理,又要涉及股权性工具的处理,难度就会更大,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了。但把持有至到期投资提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前进行学习,在持有至到期投资中全面、细致地学习实际利率法,由于仅涉及债券的处理内容,就相对容易掌握了。有了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的基础,再学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就比较容易了。当然,如果这样处理,那么在讲解之前应该明确说明此类资产流动性的强弱。

三、应收账款与应收票据

应收账款与应收票据都属于应收项目,两者均要求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才能确认。在“中级财务会计”中,按应收票据、应收账款排序。对于两项流动资产的安排,可以把应收票据理解为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通过签发、承兑票据进行信用的加强。在讲完应收账款后,提出“为了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减少资金占用及机会成本、降低坏账率”,要求债务人承兑票据,从而引出应收票据。这样的安排逻辑性更强,且应收账款的会计处理为应收票据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笔者认为仅凭应收票据有明确到期日来判断其流动性超过应收账款不尽合理。我国的商业汇票期限最长为六个月,属于流动资产中流动性较强的资产。而提供了期限小于六个月信用期的应收账款,或者没有信用期限的应收账款,其流动性更强。

与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相对应的应付票据、应付账款也可以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思考,在讲解流动负债时,先讲解应付账款,再讲解应付票据。

四、存货内容适当扩充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对存货项目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包括存货的初始计量、计价、主要存货的会计核算、后续计量(期末计价,存货减值的核算)、清查盘点等内容。存货初始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存货的计价,包括存货收入的计价与发出的计价,存货发出的计价等于存货发出的数量与发出单价的乘积。这里的发出单价可以是计划成本,也可以是按某一种方法计算的实际成本。关于发出单价的确定,教材一般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但对存货数量的确定基本上没有涉及。

虽然在“基础会计学”中对确定存货数量的实地盘存制与永续盘存制两种方法都有内容安排,但“中级财务会计”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也应当适当地对这两种方法进行简单的讲解。

五、投资性房地产的反映

投资性房地产是我国2006版会计准则新命名的一项资产,是投资者持有的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的房地产。在“中级财务会计”教材中,把投资性房地产与无形资产合并为一章,放在资产的最后一项。若完全按照资产的流动性来考虑的话,说明该资产的流动性是最差的。教材编者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投资性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等,从范围来看主要包括因特种目的而持有的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所以放在资产的最后一项。

但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明确了该资产的属性就是投资,是会计主体为了获取租金或资产保值增值而投资的一项资产。既然投资性房地产的性质属于投资,属于长期投资,那么其与长期股权投资在性质上是相近的,且比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变现能力强,所以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应该在长期股权投资之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之前,这样更能体现其投资的基本属性,也符合其流动性的划分。

六、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

非流动负债比流动负债金额大、期限长,一般都是由于某一特殊用途或目的而发生的。无论是向银行获得的长期借款、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债券产生的应付债券,还是长期应付款,都存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共性问题。教材把非流动负债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处理放在该章的最后一节似有不妥,笔者认为共性的内容应放在本部分的前面讲解(本章第二节),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调整,教学效率更高,教学逻辑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更有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戴德明,林钢,赵西卜.财务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刘永泽.会计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2)

会计学专业硕士是指大学本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后经考试录取,在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关学习、研究的攻读会计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就是按照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对被录取攻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进行系统地教育和训练,旨在使其成为具有较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会计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职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有着造船行业背景的工科学校,作为国内少数几个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近年来,正在实施的由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向世界第一造船强国转变的国家战略给学校的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因此,结合江苏科技大学会计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设,开展工科院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这不仅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江苏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可以为其他培养单位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分析依据。

二、与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参考性培养方案的比较

为指导和协调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活动,保障教学质量,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在2004年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考性培养方案中构建了课程体系框架及内容,2011年教指委对上述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并对相关课程体系做了调整。为了清晰地了解江苏科技大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指委提供的参考性方案的异同点,现将其进行相应的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从比较结果来看,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以下方面的差异与共同点:

(一)课程类别设置的方式不同,但实质内容相同

教指委设置的课程类别包括核心课、方向必修课和任选课,在2011年的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实践课,进一步突出了会计专业硕士的应用型特点。江苏科技大学设置的课程包括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实践课,并将学位课进一步分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小类,虽然与教指委设置的课程类别名称上不同,但从其实质性内容来看,并无太大区别。教指委设置的核心课即为该校的学位课,方向必修课和任选课即为该校的非学位课。主要的差别体现在任选课的选择范围上,教指委允许在全校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含方向课中未选过的课程)中选修,而该校只允许在非学位课的专业课中进行选修,选修面较窄。

(二)总体学分数量的要求不同,但结构基本相同

结合教指委2004与2011版培养方案来看,目前对总体学分的要求有所下降,从原来的45学分降至40学分;从学分的构成来看,核心课从25学分降至20学分,方向课从14学分降至8学分,并对实践课单独提出了6学分的要求。江苏科技大学的学分要求为42学分,与教指委2011版培养方案相比,符合其总体学分要求;从学分构成情况来看,学位课学分比教指委要求的核心课多2学分,非学位课与教指委要求的方向课、任选课学分要求相当;同时也单独对实践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教指委的学分(6学分)及时间(半年)要求相当。但该校针对就读会计学专业硕士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提出了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时间要求,这较好地突出了对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硕士需加强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特点。

(三)课程选择设置的项目不同,但核心课程相同

对比教指委2004与2011版培养方案来看,核心课程中只有《政治课》、《外语课》和《管理经济学》没有变化,其余都有所调整。其中将《管理信息系统》、《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两门课程放置在了方向课中,成为选修课程内容,其他4门会计类专业课均去掉了高级两字,这应该与2012年管理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中实行综合能力考试的试点扩大到了会计专业学位有关。2011年教育部的《关于做好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深入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推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等要求,并在2012年管理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中实行综合能力考试的试点扩大到了会计专业学位,在初试中只考核英语和管理类综合能力,不考会计学专业知识,这使得许多非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有条件转考会计学专业硕士。因此,考虑到不少学校在招生时招进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在核心课程教学中不能只强调高级会计类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对这部分学生适当考虑会计学一般性知识点的普及性教学。江苏科技大学课程设置的选择上基本保留了教指委2004版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2011版培养方案中新增的课程均没有开设,这些课程多为审计、评估及税务类课程,考虑到该校以制造业为专业背景,这些课程不开设有一定的合理性。同理,与教指委要求不同的是该校开设了《工程经济学》课程,这也体现出工科院校办学的专业特色。另外,学校将《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仍保留在必修课程中,这在当下会计造假及舞弊案件不断出现,迫切需要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级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的要求相一致的,因此,将该课程继续保留在必修课中有其现实意义。

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

从上述课程体系框架及内容的比较来看,江苏科技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基本与教指委的指导方案相同,但乏有自身行业背景和专业培养特色,为此,我们认为应根据社会需求以及本单位的办学特色及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单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之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突出工科院校应用型会计硕士培养特色。

(一)调整核心课程内容,适应当前生源变化

将学位课中《高级财务管理》、《高级审计》、《高级管理会计》等会计类专业课程均去掉高级两字,按照教指委提议的课程名称来设置,即调整成《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以适应当前生源变化情况及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重组方向课程项目,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1.将方向课中的《高级应用统计学》调整成《数量分析方法》。

在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与管理的实践活动中,经常要处理大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便于为生产和经营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因此,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应该具有获取、处理和应用统计数据的能力,以及利用获取数据和基本数量方法分析实际管理问题,并将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课程内容中只学习高级应用统计学相关知识仍略显不够,还应掌握运筹学等其他数量分析知识。

2.将方向课中的《战略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合并为《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均是以强化公司层面的管理为切入点,在阐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公司战略的整体实施过程和财务战略的相关内容,以及风险管理的实务及具体内容。且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这两门课程也是做为一门考核,将其合并既有利于授课内容及知识点的完整,也有利于学生结合会计证书类考试要求进行学习。

3.将方向课中的《工程经济学》调整为《船舶工程经济学》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工程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具有对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经济分析及对工程项目技术方案进行经济决策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掌握船舶工程项目方案的财务分析、船舶设备更新分析、船舶工程投资的决策和风险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计算船舶投资方案经济效益的能力,突出本校船舶行业背景及为船舶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的特色。

(三)拓展选修课程外延,凸显工科专业特色

在非学位课中除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外,也同时设置公共性质的选修课程。允许学生在专业方向课之外,可以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即鼓励学生在学校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中进行课程的选修,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后,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及未来就业的趋向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基于江苏科技大学为工科院校办会计专业,毕业生应成为既会处理会计实务,又懂生产基本知识,尤其是船舶行业生产知识,拥有良好素质和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在选修课程设置上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除了学习一系列专业课程知识外,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就业方向及研究内容来选择一些非专业性质的课程进行学习研究,如《船舶概论》、《现代制造技术理论》、《现代造船工业管理》等具有工科及行业特色知识内容的课程。

(四)设置模块课程架构,优化专业研究方向

篇(3)

    会计学专业硕士是指大学本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后经考试录取,在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关学习、研究的攻读会计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就是按照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对被录取攻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进行系统地教育和训练,旨在使其成为具有较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会计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职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有着造船行业背景的工科学校,作为国内少数几个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近年来,正在实施的由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向世界第一造船强国转变的国家战略给学校的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因此,结合江苏科技大学会计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设,开展工科院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这不仅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江苏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可以为其他培养单位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分析依据。

    二、与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参考性培养方案的比较

    为指导和协调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活动,保障教学质量,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在2004年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考性培养方案中构建了课程体系框架及内容,2011年教指委对上述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并对相关课程体系做了调整。为了清晰地了解江苏科技大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指委提供的参考性方案的异同点,现将其进行相应的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从比较结果来看,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以下方面的差异与共同点:

    (一)课程类别设置的方式不同,但实质内容相同

    教指委设置的课程类别包括核心课、方向必修课和任选课,在2011年的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实践课,进一步突出了会计专业硕士的应用型特点。江苏科技大学设置的课程包括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实践课,并将学位课进一步分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小类,虽然与教指委设置的课程类别名称上不同,但从其实质性内容来看,并无太大区别。教指委设置的核心课即为该校的学位课,方向必修课和任选课即为该校的非学位课。主要的差别体现在任选课的选择范围上,教指委允许在全校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含方向课中未选过的课程)中选修,而该校只允许在非学位课的专业课中进行选修,选修面较窄。

    (二)总体学分数量的要求不同,但结构基本相同

    结合教指委2004与2011版培养方案来看,目前对总体学分的要求有所下降,从原来的45学分降至40学分;从学分的构成来看,核心课从25学分降至20学分,方向课从14学分降至8学分,并对实践课单独提出了6学分的要求。江苏科技大学的学分要求为42学分,与教指委2011版培养方案相比,符合其总体学分要求;从学分构成情况来看,学位课学分比教指委要求的核心课多2学分,非学位课与教指委要求的方向课、任选课学分要求相当;同时也单独对实践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教指委的学分(6学分)及时间(半年)要求相当。但该校针对就读会计学专业硕士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提出了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时间要求,这较好地突出了对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硕士需加强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特点。

    (三)课程选择设置的项目不同,但核心课程相同

    对比教指委2004与2011版培养方案来看,核心课程中只有《政治课》、《外语课》和《管理经济学》没有变化,其余都有所调整。其中将《管理信息系统》、《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两门课程放置在了方向课中,成为选修课程内容,其他4门会计类专业课均去掉了“高级”两字,这应该与2012年管理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中实行综合能力考试的试点扩大到了会计专业学位有关。2011年教育部的《关于做好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深入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推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等要求,并在2012年管理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中实行综合能力考试的试点扩大到了会计专业学位,在初试中只考核英语和管理类综合能力,不考会计学专业知识,这使得许多非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有条件转考会计学专业硕士。因此,考虑到不少学校在招生时招进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在核心课程教学中不能只强调高级会计类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对这部分学生适当考虑会计学一般性知识点的普及性教学。江苏科技大学课程设置的选择上基本保留了教指委2004版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2011版培养方案中新增的课程均没有开设,这些课程多为审计、评估及税务类课程,考虑到该校以制造业为专业背景,这些课程不开设有一定的合理性。同理,与教指委要求不同的是该校开设了《工程经济学》课程,这也体现出工科院校办学的专业特色。另外,学校将《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仍保留在必修课程中,这在当下会计造假及舞弊案件不断出现,迫切需要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级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的要求相一致的,因此,将该课程继续保留在必修课中有其现实意义。

    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

    从上述课程体系框架及内容的比较来看,江苏科技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基本与教指委的指导方案相同,但乏有自身行业背景和专业培养特色,为此,我们认为应根据社会需求以及本单位的办学特色及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单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之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突出工科院校应用型会计硕士培养特色。

    (一)调整核心课程内容,适应当前生源变化

    将学位课中《高级财务管理》、《高级审计》、《高级管理会计》等会计类专业课程均去掉“高级”两字,按照教指委提议的课程名称来设置,即调整成《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以适应当前生源变化情况及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重组方向课程项目,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1.将方向课中的《高级应用统计学》调整成《数量分析方法》。

    在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与管理的实践活动中,经常要处理大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便于为生产和经营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因此,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应该具有获取、处理和应用统计数据的能力,以及利用获取数据和基本数量方法分析实际管理问题,并将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课程内容中只学习高级应用统计学相关知识仍略显不够,还应掌握运筹学等其他数量分析知识。

    2.将方向课中的《战略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合并为《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均是以强化公司层面的管理为切入点,在阐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公司战略的整体实施过程和财务战略的相关内容,以及风险管理的实务及具体内容。且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这两门课程也是做为一门考核,将其合并既有利于授课内容及知识点的完整,也有利于学生结合会计证书类考试要求进行学习。

    3.将方向课中的《工程经济学》调整为《船舶工程经济学》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工程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具有对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经济分析及对工程项目技术方案进行经济决策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掌握船舶工程项目方案的财务分析、船舶设备更新分析、船舶工程投资的决策和风险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计算船舶投资方案经济效益的能力,突出本校船舶行业背景及为船舶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的特色。

    (三)拓展选修课程外延,凸显工科专业特色

    在非学位课中除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外,也同时设置公共性质的选修课程。允许学生在专业方向课之外,可以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即鼓励学生在学校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中进行课程的选修,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后,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及未来就业的趋向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基于江苏科技大学为工科院校办会计专业,毕业生应成为既会处理会计实务,又懂生产基本知识,尤其是船舶行业生产知识,拥有良好素质和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在选修课程设置上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除了学习一系列专业课程知识外,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就业方向及研究内容来选择一些非专业性质的课程进行学习研究,如《船舶概论》、《现代制造技术理论》、《现代造船工业管理》等具有工科及行业特色知识内容的课程。

    (四)设置模块课程架构,优化专业研究方向

篇(4)

1.1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不合理,实践项目不成体系。会计学实践教学大多采用工业制造企业作为实践项目,其他类型的会计主体,如服务业、商品流通企业等很少涉及。各实践性教学活动之间衔接性和连续性差,不成体系。

(2)校内实践教学缺乏现场感,校外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目前,多数民办院校的会计模拟实践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脱节的问题,但与真实的企业业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实践教学缺乏现场感。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对于校外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只看不干”的现象。所以,校外的会计学实践教学有些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质的作用。

(3)会计学实践教学内容简单,操作程序不规范。在模拟实践教学中,往往给学生一套某企业某会计期间的经济资料及原始凭证,要求学生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完成基本的会计循环,整个过程中缺少相关的“审核、监督”等环节。此外,民办高校开设的大部分实践环节课程由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全部业务,这种实践操作流程与实际中会计工作必须按岗位分工来进行相背离。

(4)会计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虽然拥有较娴熟、丰富的会计学专业知识,但在实践教学中,有些教师无法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案例进行生动的讲授。其原因在于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大部分直接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很多人缺乏实践经验。

1.2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方面,大部分民办高校对管理类学科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导致实践经费短缺、资源匮乏;另一方面,对教学过程和考核过程不严格,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理论课程,很多学生抱着应付的态度。此外,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是以“填鸭式”的刚性教学为主,这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学能力均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2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柔性化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应注意的问题

2.1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柔性化实践课程的设置民办高校会计学柔性化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基础实践阶段和开放实践阶段。

(1)基础实践阶段。基础实践阶段可以分为必修实践课程和选修实践课程两个部分。必修实践课程培养的是学生专业基本操作能力,要求每名学生必须参加。必修实践课程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柔性教育,教师在该教学过程中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动手能力,为选修实践课程做准备。选修实践是在必修实践课程的基础上,为能力高、时间充足的学生开设的,其内容是对必修实践课程的深入和强化,难度也有所增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能力和喜好自由决定是否进行选修实践。这种课程设置体现了柔性化教育的思想。

(2)开放实践阶段。开放实践可以开设商品流通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纳税实务与税收筹划和审计等方向的实践课程。开放实践课程应该按照每个方向分别建立模块,以专业限选的方式开展。学生根据将来的求职方向以及自身兴趣爱好至少应选择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对于时间充足、能力高的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多个模块进行学习。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可以成立代账公司,开展相关记账业务。学生在进入高年级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之后,可以在代账公司进行实际业务的处理。条件成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进行不同企业类型的账务处理实践。

2.2民办高校柔性化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应以学生为主体,尽量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充分体现柔性化的教学模式要求。

(2)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民办高校应以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来规范自己的实践教学,加强实践育人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到社会部门进行挂职锻炼等手段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3)建设有特色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学校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其他学校会计学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特别是民办高校不能照搬母体学校的课程体系,而应该针对本校学生情况,设置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

篇(5)

摘要:科学的课程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充分的保障作用,本文探讨了基于双创能力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优化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实施,提高学生双创能力,并能提高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水平。

关键词:教学质量 会计学专业 实践课程体系 持续渐进

一、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界定

(一)双创能力的含义

双创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双创能力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之上,不断有新的认识,能够求疑难和存异,总结和归纳,使成果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创业是指学生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之上,能够具备从事工商企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创造者的活动。创新是实现创业的重要基础和技能素质。

(二)基于双创能力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内涵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把双创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让实践教育与理论课充分融合和渗透,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以合理性、可行性为原则,把实践教学课程按难易程度和职业技能的递进性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双创和发展能力四个阶段来设置实践课程;让各门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并保证做到内容真实、情境真实、评价与考核全面、监督严格而又具弹性,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把双创教育植根于专业课程之中,让双创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为充分就业奠定基础。

(三)构建基于双创能力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意义

1.提高会计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并有效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而非只是理论化的感观认识。

2.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更是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源泉。

3.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符合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尽快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

二、当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实践课程内容少。一般学校会计专业设置的实训课程往往只有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这些实践课程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仅仅只是会计专业技能的一部分,不能涵盖会计专业技能的全部,而不经过综合性的实训课程的训练,学生将很难树立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能力。二是课程内容和模式仿真效果差。多数实训课程只是把书本和练习册上的练习题拿来做,实践内容多是以简单案例的文字形式出现,无实践基础,缺少形象化感知,不能真实展现企业情境和具体业务。三是实践课程之间缺少联系,系统性不够。实践教学应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现有的实践课程设置,仅局限于几门课程且大都安排在本门课程的理论课结束以后的最后几个学时里(课内实验),而且课程之间孤立、无交叉,这违背了会计学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四是不能突出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岗位和双创能力需要在专业条件和环境下练习,流于形式不能提高。五是实践课程安排“班型大,人数多”。由于应用型院校近几年扩招,会计专业学生人数激多,按大班型、大群体开课和实施,影响实习效果。六是实践课程实施效果不明显。原因有三:学生人数多,差别大,难协调;缺乏实施方案;缺乏稳定的指导和有效监控,涉及主体配合不够,实践教学走过场。七是评价和考核方式过于教条,多半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而企业、学生、实习团队不参与。

三、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

(一)“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既强调专业性又强调创新性,是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发展技能的综合体现,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设置和实施,贯穿于全部学年。具体如图1所示。实践课程体系构成呈阶梯渐进式向前推进,按大学四年,每一年培养能力和目标不同,分为四个阶段:基于岗位需求的基础技能(第一年,包括基本会计技术、熟悉会计岗位分工、企业管理和财务流程认识、计算机操作、撰写与交流能力等)、基于专业知识的核心技能(第二年,包括中级财务知识与实务技能、各专业方向技能、单项强化能力、发现与发挥特长等)、基于行业特征的综合技能(第三年,包括专业综合技能、创新与拓展能力、熟知创业法规等)、基于社会环境“双创能力”(第四年,包括论文撰写能力、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综合就业能力、实现就业目标);每个阶段的课程活动均在表中列示。双创教育不能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而是各项专业课程的应用、拓展、创新等,并服务于社会活动。

(二)会计学专业持续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的“八个”特征

1.实践实训的目标清晰。把培养“双创能力”作为提高职业能力的重点,把专业实践课程与双创能力融通。双创能力作为就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应予重点培养。

2.以“循环渐进”的形式贯穿于专业实践全过程。从专业教学第一门课开始,实训即介入其中。各项训练持续推进,根据各阶段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目标不同,设置不同的实践实习内容和实施步骤、方法,直至全部学习阶段结束。

3.实践形式多样。根据实践实训内容及其教学要求灵活安排,实训项目可以是某门课程的一部分、单独一项讲座、单项或综合竞赛、一门课程、一项考核等,可以在课堂、校内实训实验室、校外企业,也可把企业专业人才请进课堂等。

4.实践过程具有层次性。即注重阶段性,从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由浅入深进行,去制定计划和目标、内容和进程。

5.注重实施的有效性。每个阶段的实践实训项目都有明细目标、详细内容、考核标准、实施方法,并与相关专业技能鉴定标准或与企业认证接轨,保证实践活动与实际融通。

6.情境真实。实验实训的环境要加强仿真性,如实验室财务处室化布置、纳税大厅建设、模拟银行等,努力达到企业和相关部门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激发兴趣。

7.内容真实。指学生的实训材料都必须取材于真实的经济业务,使用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学生只有接触到真实材料,才会在未来工作中得心应手,树立业务处理和职业判断的思维和习惯、做法。

8.考核和评价立体、全面。要求教师和相关主体(企业、实训组长、部门领导等)多个评价主体给出学生成绩,包括操作结果考核、工作态度考核、协作与表达能力考核、创新能力的考核,更体现实践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监督过程严格而且灵活。

四、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

(一)采取“师导生创”制

确立“师”和“生”的双主体地位,“师”在于导,“生”在创。每个实践实训课程都安排指导教师,且教师要具备双师能力,也可让企业管理者担任,把教师安排在实训室、校内外实践基地等,和学生一同实习和调研、实践,并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使师生在双创氛围中学习和研究,师生的双创能力共同提高。

(二)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主要有课、赛、讲、仿、企、写、思、考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实训活动。(1)校内专项模式: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成本与审计实训、创业论坛、会计上岗证、会计师职称考试培训等;(2)会计实验实训室模式: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专业实习、会计软件应用、企业沙盘等;(3)校内公司模式:基础会计与财务流程实训、 办税与税收实务等;(4)校外企业:创业计划书和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社会实践、资本筹划等;(5)校内与校外结合:出纳业务、单项学科竞赛、综合学科竞赛、会计综合实验、创新创业项目大赛、ERP软件应用、就业指导训练等。

(三)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1)设立校内外“大学生创业政策”商务与咨询免费平台(网站)。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创业就业信息,熟悉政策法规。(2)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引入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模式与制度引入学校,营造企业的职业文化氛围,做到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3)建立校内“创业园”。要充分利用应用型院校场地优势,把闲置的校园厂房、教室利用起来,提供场地及仿真岗位锻炼,让那些有着强烈愿望、有一定创业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有用武之地,通过实践,熟悉工商税务知识,寻找项目,同时,邀请投资者进入创业园,帮助学生寻找投资人和创业机会,形成一个产业链模式,即便不会立刻成功,也为将来创业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时间

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模式实习、社会实践、企业调研、企业沙盘模拟等的时间安排为1周左右(或6―12学时);创业计划书和撰写报告、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创业资本筹划等时间为2―3周;计算机操作技术、ERP软件应用等时间为3―5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为14―16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建账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工作上岗证20学时;出纳业务、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就业指导训练、职业生涯规划、成本会计实训、审计实训等6―12学时;其他可利用业余时间机动安排。

(五)学生接受双创教育的辐射面和受益面要广

保证80%的学生成为双创教育的孵化对象,60%的学生在大三中至少参加过双创活动,30%的学生成为双创活动的骨干,至少20%的学生在大四时,具备独立创业或与他人合作创业的能力与条件,或创业成功,或有创新项目受企业认可和应用。

(六)推行“全方位”人才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

积极推行“职业化导向”的考核,要对不同的实践项目赋予不同的成绩权重。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校内外导师、部门和团队领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考评内容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操作、撰写与总结、参与协作、质疑与创新能力等,“以评促建”不仅保证日常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取得实践课程建设的长足发展。合理的考评方式必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教学质量的提高置身于不断改进和更新的循环体系之中,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实践课程体系,逐层搭建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双创能力的持续改进式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能够摆脱会计专业枯燥的理论学习,让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和实践化,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小廷.论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02).

2.刘金斌,胡世强,杨明娜.基于能力导向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以成都市“会计学”特色专业为例[J].商业会计,2014,(08).

篇(6)

[关键词]管理会计学企业核心能力作业链价值链

管理会计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并随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实践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但是基于管理实践而产生和发展的管理会计学一直存在许多重大而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管理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及课程体系应如何架构等一直妨碍着对管理会计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管理会计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争议,主要在于其管理对象和目标的不明确。不同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内容体系。

目前在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课程体系;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作为企业会计两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在当代会计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管理会计学纳入到高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成为必然,如何设计和构建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会计的内涵并能够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从学生学习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大军老师、牛彦秀等老师编著的《管理会计》

(一)背景资资料

管理会计的产生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标准成本系统是成本会计向管理会计过度的分界点,成本性态分析则是管理会计的起点,因此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余绪婴)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更为重要,作为对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学对成本的分析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内容体系

全书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阐明以企业为主体,密切联系现代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等职能,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操作技术。本书第一部分交待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传统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讨论了管理会计各项职能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序与具体操作方法。最后集中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

(三)我认为本教材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在内容的组织、体系的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而且本书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教材新增加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站在前沿的角度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应该说是传统教学型管理会计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会计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胡玉明老师编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从环境入手,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了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一)背景资料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崭新的经济环境,21世纪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宏观上看具有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的特点;从微观上看,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有三种力量,它们或者独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驱使今天的企业越来越深的陷入令多数大董事和经理惊恐的陌生境地。”(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1998)。这三种力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C,即顾客化(Customers)、竞争化(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面对这样的宏微观环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分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即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

(二)内容体系

胡玉明老师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培植和提升,构架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在第一部分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本管理会计的新发展,讨论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会计主题的转变,构造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构架,并以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依托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企业管理上的重大开拓性;第二部分对质量成本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人力资本管理会计、企业激励机制与经理人激励报酬设计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展示了中国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制度的变迁及特色。

(三)这种课程体系应该说以环境作为论述的起点,突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全面阐述了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服务的方法,即采用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并从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介绍。有助于促进企业竭尽全力,鼓足干劲,沿着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塑造企业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21世纪的高级管理会计来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要求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采取差异化战略。孙茂竹老师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了管理会计体系。

(一)背景资料

横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所有在一组相互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潜在关系的链条。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交叉点。它是提供给顾客的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对该价值链形成的认识使企业的管理深入到作业这一层次,使企业能够在所有环节上对资源的耗费进行控制,提高价值增值水平,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目标。

(二)内容体系

首先将管理会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把管理会计分为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企业管理会计和只对特殊情况适用的的高级管理会计。第二层是按价值链结构把企业管理会计分为战略管理会计和战术管理会计两部分,其中将企业纵向和横向价值链分析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内部价值链分析作为战术管理会计内容。第三层是战术管理会计部分将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并体现不同企业的特点和要求。

在章节上可以分成理论部分包括理论框架和价值链分析原理、价值链分析包括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决策分析包括品种决策分析、生产组织的决策分析、营销管理决策分析、服务管理决策分析、人力资本的决策分析。预算的编制和控制、管理会计报告和业绩评价。

篇(7)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渐进式三维双轨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研究

一、前言

会计专业是集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对于高校会计教学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有其学科背景的要求,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尤为重要。实践教学是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主体教学手段之一。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综合性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立足教学经验,分析当前会计实践教学存在不足,对会计实践教学可完善处做出创新设计与改良,促进我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日渐重要。

(二)国内现状与分析

1、关于我国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均设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缺少全面研究和系统设计,存在诸多缺陷。学者针对我国会计实践教学现状给予了不同理解。

邓亦文,易冰娜(2011)指出实践教学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及实践动手能力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而我国目前师资队伍整体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王素玲,高天惠(2014)基于现实环境背景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交融程度进行考量和研究的成果极其匮乏。

3、关于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κ导教学的不同理解,不同学者对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各自方案。

徐静(2013)提出以从业能力为导向构建“三轨三线”会计实践教学体系,重在将原有的、传统的互不相关的单项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系统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实现前后环节的衔接与沿用,培养学生综合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从业能力。

陈容(2014)提出构建“四模块”、“五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构建由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和创新能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传统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设置与安排问题

囿于教学计划的规定,实践教学课时少,层次单一。

(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专职的实践教学教师数量少,部分会计学专业的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差。

(三)实践教材、实验室以及实践基地建设问题

1.实践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面对会计准则的不断变更、面对新的经济事物与经济业务、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兴产业,实践教材不能及时反应;实践教学教材层次单一,只涉及课程体系实验层,且集中在财务会计分支领域,缺少其他课程体系的实验教材以及综合实验层的教材。

2.现有实验室主要针对财务会计实验而设计,缺少其他会计分支诸如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的实验室。同时综合实验室的建设也需加强。

3.实践基地涉及的行业、企业类别少,且与有些实践基地不能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有些实践基地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会计学专业渐进式三维双轨实践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依据布卢姆理论,本文构建了会计学专业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核心是将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本科教学目标阶段性展开,将实践教学过程按照梯度,分为基础实验层、课程体系实验层、综合实验层和校外实践层四个层面,每个层面均包括教、学、考三个维度,每个层面均以手工和电算化处理的“双轨”操作形式作为手段,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渐进达到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建立“三维双轨”模式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基础实验层主要是指单门课程进行过程中的课堂实验环节。课程体系实验层是指某个会计分支课程全部讲授完毕,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的实验环节,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实验、成本管理会计实验、财务管理实验、审计实验、相关法律事务实验等,课程体系实验层所包含的实验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具有开设上的顺序性、资料共享性和知识的承接性。综合实验层是在完成课程体系实验层后,针对会计学专业整个知识体系所设计,实现学生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下按照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分岗实验并定期轮换岗位。综合实验层的设计应该包括企业会计综合实验和事业单位会计综合实验,其中企业可以按照行业进行划分、按所有权性质进行划分、按照是否上市进行划分,设计不同种类的综合实验课程。校外实践层是指学校依托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校外会计实践基地,联合培养人才。

图1 会计学专业渐进式三维双轨实践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每个层次“教授”的维度分别研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组织、教学手段、教学工具(包括教材、案例、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学习”的维度分别研究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手段、学习的形式、学习应达到的效果及培养的能力;“考核”的维度分别研究考核的方式、考核的组织与实施等内容。

每个实践层次均采用手工和电算化两种操作形式,两种形式各有优势,各有不足,相互补充,都是实践教学中必修的环节,本项目研究在不同层次两种形式的具体应用。

五、渐进式三维双轨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

我们之所以提倡推广渐进式三维双轨实践教学模式,是希望通过此教学模式,增强会计学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达到创新实践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与此同时,提升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改善学校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完善现有实践教学模式

渐进式三维双轨实践教学模式的流程全面、完整地反映了会计实践教学过程,弥补传统实践教学流程的不完整性,同时实践教学所涉及的三个维度、两种操作方式所包含的内容繁杂,本项目对这些内容进行细化研究,提供可行方案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