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4: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语文文化常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高考语文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在整体上呈现的倾向是弱化处理,知识动态性、能力上的考查逐渐形成。根据笔者对几届高考学生语文分数的比较分析,凡是超过120分的同学,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项上丢分较少至多丢6分,凡基础知识项丢分超过50%的同学,其总分很难到达110分。目前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安排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多结合教学内容拓展知识,学生对这种繁琐的基础知识没有系统化的认识,往往是学一点记一点、在整体分类和系统化总结归纳上很难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且,许多基层高中把高考基础知识的积累放到高三上学期中,利用一个月就复习完了,这就是蜻蜓点水,学生理解不透、积累不足,考试中学生多数是碰运气,分数自然高不了。当下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在题型、内容、形式上不断改革,稳中求变,是对学生发展的时代变化的调整,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基础知识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学习中提高基础知识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之一。

二、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现状

语文基础知识从内涵上来说,具有工具性、传承性、个体性、稳定性特征,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帮助学习者在思维、交流、工作学习中更好地完成相关活动内容,这也是语文作为工具性载体的重要因素。语文基础知识中多是从传统文化中积累下来的,在文化传承、弘扬的过程中,基础知识是主要的内容基础,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也将成为未来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目前高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基础知识教学的重点多是围绕高考考纲考点要求展开,基础知识的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是当前教学中以高考命题标准为参考的重要因素。语文教材知识零散,在基础知识总结上多是通过单元导语和小结串联较为全面的知识点,这种形式在系统化知识构建上还有很大差距。在教材的练习思考中存在一些比较内隐化的知识点,通过问题思考呈现,这种知识往往需要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积累总结,对这种知识很容易忽略。课程改革在教材编写上也出现很多变化,这种内隐的知识增多,直观展现出来的知识点逐渐减少,对学生探究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教师知识系统化高效教学的难度。教师在语文基础知识素养上的不足也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积累中,偏重知识的针对性,在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泛度上没有较全面的系统的积累,对学生知识运用引导也会有所局限。

三、基于高考基础知识考查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对策

1.改进教学理念,注重实际运用

语文基础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相对隐性的特点,传统教学中的内容逐渐积累成越来越多的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也会不断增加。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集中在成语、古诗文名篇名句、文化常识性考查、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等内容上,相对稳定。针对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进行专题教学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会进行的一项内容,这种教学主要是在题型、内容范围、解题技巧上进行,对基础知识的文化价值教学没有深刻的体现。改进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下的遗留影响,在认识上明确基础知识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将语文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真正落实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构建更为先进的教学体系。例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第19小题,考点是表达得体,该题的出现就要求一线教师把基础知识的积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加强积累方法的引导

在教与学的问题上,要改变过度依赖高考基础知识考查要求的教学指导,切实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辩证看待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教师在教学引导上给予重视,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善于观察、归纳总结收获,比如引导学生们在看新闻、读报刊和新媒体时,要注意其中语言基础知识运用是否得当。语文教学本身是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是应是学生根据学习兴趣指引积极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认识上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及时更新,不能一味针对高考灌输大量的基础知识积累方法和要求,努力构建师生价值观的共同导向。如在文化常识性知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的教学方法上,一般结合具体文本阅读进行,古诗文的学习首先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翻译文本,其后再做题,在这一形式上应给予重视,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一定的积累,很难实现综合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对文化常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在文本中的应用,应进行适当结合实际教学安排进行专题教学,提高基础知识的系统化。

3.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注入课堂教学新元素

除了利用传统的早晚读、课前读等积累方式外,还要探索新的方式,比如翻转课堂,网络微课、智能手机积累等。语文基础知识在经典文本阅读中的运用较多,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进,融入新的元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基础知识学习现状。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需要深入挖掘文本,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当下热点文学时政话题,高效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实践。教育立足长远,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体系庞杂,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需要不断更新,为基础知识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篇(2)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培养兴趣 教学方式 文言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54-01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很多文言经典篇目,这些文言文承载着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言文的教学和学习,不仅关系到思想的传承,也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而且,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察是高考试题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基于以上原因,一线语文教师都非常注重文言文的教学。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一直是语文教师探讨的热点。通过多年的教学摸索,笔者认为培养文言兴趣,变革教学方式,夯实文言基础是实现文言文高效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一、培养文言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教学来说,若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能让学生‘乐之’就难免走向失败。只有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有生气,有效率。那么,我们如何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诵读法。我们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因此接触它们的时候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尤其是文言散文和赋等文学性比较强的文言文如《赤壁赋》、《阿房宫赋》更要多读。有了诵读,课堂上便少了沉闷,多了热闹,多了情趣,多了活力。

2.拓展法。开发文言教学资源,开拓文言学习途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过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材是一个根据地,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是远为不够的,应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就是尽力扩大文言学习的根据地。由此让学生走向历史,走向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而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我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探索,开设了《说文解字》、《中华成语典故》等课程。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拓展了文言文教学的空间,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多媒体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的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

二、变革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合作和分享。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学习模式,小组合作、知识抢答、我来做老师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都会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例如在学习一些故事性比较强,难度相对小的文言文时,可以尝试着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可以先招募试讲者,给予一定的教学指导,然后放开手让他去发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乐于去尝试,听得更认真,而且记忆深刻。

三、夯实文言基础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我们还要从基础做起,登高自卑,高中的语文教学要落到实处。

在落实文言知识时,一定要注意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高中文言文的字词讲解,侧重点不只在于积累,字词无需多讲,学生完全有能力看课下注释,并根据已有知识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重点字词知识强调落实即可。

高中文言文的字词讲解应该侧重在辨析,包括字形、字义、词性等方面的辨析,每节课只需重点落实几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字词即可。 以《张衡传》为例。本文出现的表示举荐、任用、提拔某人做官的字特别多,包括“举”、“辟”、“召”、“征”、“拜”、“除”、“迁”等字,这些字之间的细微差别,就是鲜活的文化常识,需要教师的特别指点。对于重点字词还要让学生学会梳理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这也是在为高考夯实基础,更是一种比较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于文言文句式的解读,除了传统教学中更注重倒装句的讲解之外,常见的省略句也不要忽视。因为它是出现频率极高、影响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特殊句式。句式的讲解切忌零打碎敲,要在学生积累到一定量后,一次讲解明白、讲解透彻,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特殊句式形成的原因。这样会增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任重而道远。要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深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需不断探索。只有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才会更好地完成历史、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谭颖.高中新课程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8)

篇(3)

在“考试目标”的表述中,借鉴了美国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方法,直截了当地提出高考语文从“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述应用”等方面测量考生能力,把语文能力从低到高,分成四个层级若干能力点。打破了以往“阅读”、“写作”两个板块表述的方式,使“能力立意”的主线更加突出明了,充分地体现了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和精神。

考点落实的要求更明确

以往笼统、模糊的考点,在此次修订中作了较为清晰的表述,让考生一目了然、心中有底,主要有如下几个:

①原来的“认读与理解”改为“识记与理解”,使“认读”的内涵更加明确,“识记”更符合能力的训练要求。

②著名作家作品等文学文化常识,限定为“课文中涉及到的”,考查的范围明显缩小。

③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限定为“常用词语”,不常见的显然排除在外。

④拓展题明确提出三个要求:一是“根据作品内容”,二是“通过合理推断和想象”,三是“适当拓展”。这一考点明确地告诉考生:那些脱离文本,任意散发的答案是徒劳的。

⑤鉴赏能力的考查对象中,再一次作了修改:从最早的“人物形象”到“文学形象”,到这一次的“艺术形象”,这一考点变化的外延在逐步扩大,“艺术形象”的鉴赏,不仅仅限于文学艺术,还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和文化积淀。

考核语文基础更具体

尽管语文基础知识没有单独命题,但此次考点中有三处第一次提出了要求:一是理解文章内容前加上了限定要求“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在近几年的考试要求中是没有的。所谓“基本语法知识”是指最常见的知识,比如句子的结构分析、句组的层意划分等。二是在书写规范的要求中提出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以前乱用标点或一逗到底的现象将得到遏制。三是提出了文言文300个常见实词的要求,其中初中140个,高中160个。

作文文风更提倡务实

以往作文一类卷的要求一般是两个力求:力求有新意、力求有文采。此次语言表达的要求中删去了“力求有文采”,取而代之的是“准确、生动”,这样让那些“华而不实”的文章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篇(4)

【关键词】语文阅读;四段式教学法

一段:诵读课文,选词造段(课外完成)

学生用普通话放声朗读课文两遍以上,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选取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最好的或最精妙的8-10个词语,然后利用注释或工具书,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再围绕一个中心,用这些词语写一个150字左右的语段。

设计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

第一,语文学习不能仅靠课堂。新课程实施后,语文学科的周课时数明显减少,高一、高二只有4课时,这还包括作文在内,教学时间捉襟见肘。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语文很有必要。

第二,朗读能力要加强训练。高中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水平达不到这个要求,必须加强训练。

第三,解词、造句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就不可能恰当地运用词语;不能准确地用词造句,就不可能连词成段;不能写好语段,想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就是空谈。

二段:交流选词,欣赏语段(8-10分钟)

这一环节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所选择的8-10个词语,并简要解说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语文学习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学生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和提高,且在交流中,懂得与他人分享所得。

第二,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欣赏各自围绕中心用所选词语写成的150字左右的语段。这样做,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第三,教师指定或小组推荐优秀语段全班交流,教师精要点评。交流的过程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现实状况的过程,这是教学的起点,学生做到了哪一步、习得了多少,教师如果不能真正了解这些,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然有折扣。通过教师点评,学生可以认识自己或同学的选词和语段写作的优劣,从而提高鉴别欣赏词语和语段的能力。

第四,教师展示自己所选词语和所写语段。语文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教师的示范,就是把教师的选词标准告知学生,并通过语段的展示,让教师对学生起到榜样和引领的作用。

三段:多重对话,赏析文本(25分钟左右)

学生各自浏览课文,选择自己体会或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文本赏析。之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交流赏析内容,分享赏析所得。

对文本的赏析,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和规范:

第一,语言赏析。语文姓“语”,文本的任何价值都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实现的。因此,文本赏析首先应该从语言赏析开始。语言赏析,主要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字、词、句等语言要素加以理解和揣摩,体会语言运用的精妙。语言赏析是现代文文本赏析的重要依托,脱离语言赏析,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上成思想观念话题的讨论课等,都是不正确的。

第二,整体赏析。学生面对的文本,通常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整体,离开了这个整体,赏析活动就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本赏析应该以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为前提,在对文本的基本内容、情感和立意等方面有了初步、综合的印象后,再进行写作思路的梳理,课文要点的概括,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理解等。否则,文本赏析只能是苍白、干瘪的。

第三,探究赏析。高中学生对现代文文本的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疑问和特有的分析判断,会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中相互碰撞,这就产生了理解的开放性、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文本赏析也就是对理解的开放、丰富和不确定的探究。

四段:尝试表达,万虑归诗(10分钟左右)

以现代文文本内容或师生的个人理解为依托,以诗歌为表达形式,师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并交流。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阅读和表达。

就表达内容来说,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对文本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以文本内容或自己的阅读理解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学生有话可说。所写内容,可以是文本内容的再现,或者是文本的一种解读;也可以是文本内容的延伸,或者是个人阅读的思考和感悟等等。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以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和鉴赏目的。

篇(5)

一、立足诵读,加深理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范读、自读、品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学会质疑、感悟、品位、吟诵,从而进一步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1.教师范读

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起到正音的作用,还能够通过声音的高低、停顿、语气的抑扬、舒缓,甚至情态、动作的瞬间变化初步地梳理出课文内容,充分表现出作品蕴含的艺术魅力。也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中,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震荡并与作家形成共鸣。在听范读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对文章最直观的印象,达到了理解词句含义和作品内容的目的。

2.学生自读

范读过后,学生自身诵读文章的欲望被诱发出来。这时,学生可通过三种方法来自读、自学文言文。

(1)预习性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或求助工具书来给文中生字、词注音;了解相关常识;结合自读提示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抄画性自读。画出文中生僻的字、词及名言警句、难句,记录下阅读时产生的疑问。

(3)理解性自读。根据语境及句子结构去深入理解难字、词、句的含义,分析特殊语言现象,翻译重点片段,以求深入把握文章。

3.学生品读

学生将课文熟读之后,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品读可以让学生从中理解人物、感受景物,读出富有个性特色的疑问和见解。语文课堂本就是学生的一方乐土,把朗读引进我们的课堂并使之成为一种美,就能释放出学生内心的情感,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人文精神。

4.学生诵读

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可以加深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背诵对培养语感、直觉、顿悟、积累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读懂读通文言文。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以诵读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读中疑、读中品、读中诵、读中悟,从而逐步感知、体会、领悟文言文的魅力。

二、着眼兴趣,提高效率。

兴趣是一种较为直接的学习动机,也是一种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情绪饱满、精神愉悦、热情高涨、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状态中去获取一定的知识,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

1.重视积累,培养兴趣。

许多高中生之所以觉得文言文枯燥、乏味,几乎跟天书一样,其实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扎实的文言功底。久而久之,文言文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团迷雾,就更不用谈什么兴趣了。但仅在课堂上填鸭式的灌输、讲解文言作品是很难增加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的。因此,我们想让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任务由被动变为主动就要教会他们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广泛的讨论,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和积极性,指引学生从古今异义、多词一义、一词多义、活用、通假几方面加以整理、积累,知识储备增加了,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就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注重情节,激发兴趣。

由于思维定势,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淡而无味,其实并不是这样。要想改变这种传统的看法,我们只有鼓励学生自己先去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著作。比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篇目内容故事性强,比较生动。大多数学生以前就已知晓这些故事,这时让他们把课文当作小说来阅读,易于理清故事情节,抓住文中人物的言行。在弄清大意之后,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欣赏一些精彩语句,梳理疑难词句,进一步探讨人物形象。这使得学生的兴趣加倍,思维也格外活跃,对文言文的学习也变得异常轻松。

3.看重检测,强化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