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信息技术的数字化

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4: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信息技术的数字化

篇(1)

1、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

回顾通信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有过程:1832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它传送的信息是由众所周知的点划码组成的,即人类最早的通信是采用数字方式进行的。以后贝尔又发明了电话,并由此造就一个电信产业。一个多世纪以来,以电话服务为主的电信业走了一条成功之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电信业务也从早期的电报、电话发展到今天多种业务并存的局面,通信的规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又进入了数字时代。20世纪90年代信息革命的浪潮,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号角声,信息和知识爆炸式的增长,特别是因特网商用化后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电信业受到巨大的震动和冲击。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问题的核心在于“信息”。在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基本要素的时代中,人们更加需要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原来点对点的固定电话通信方式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了。人类需要宽带的无线通信技术,来满足多媒体化、普及化、多样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交流。无线通信是指采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早在1897年,马可尼使用800KHZ中波信号进行了从英国至北美纽芬兰的世界上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线无电报通信试验,开创了人类无线通信的新纪元。在无线通信初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大量使用长波及中波进行通信。20世纪20年代初人们发现的短波通信,直到20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兴起前,它一直是远程国际通信的重要手段,并且目前对应急通信和军用通信依然有一定实用价值。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产生了传输频带较宽、性能较稳定的微波通信,成为长距离大容量地面干线无线传输的重要手段。模拟调频传输容量高达2700路,亦可同时传输高质量彩色电视信号;尔号逐步进入中容量至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频率选择性色散衰落对数字微波传输中断影响的发现及一系列自适应衰落对抗技术与高状态调制与检测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微波传输产生了一个革命性变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展起来的一整套高速多状态自适应编码调制解调技术与信息号处理及信号检测技术,对现今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全数字HDTV传输、通用高速有线/无线接入,乃至高质量磁性记录等诸多领域的信号设计与信号处理及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频段扩展至900MHZ~1.9GHZ,而且除公众蜂窝电话通信系统外,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系统、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等各类移动通信手段适应用户市场需求同时兴起并各显神通。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对于第三代移动TMT-2000纷纷参与标准的制定,经多次融合努力在1999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R TG8/1第18次会议上5类RTT技术标准共6种方案成为最终结果。中国的TD-SCDMA方案也已成为其中之一。应该指出,UTRAWCDMA DS及TIA cdma2000MC的相应起步样机已经诞生,包括以GSM、csmaOne后向兼容为基础的第二代半过渡设备(G)EDGE、cdma IS-95B HDR(2.4Mbit/s峰值速率,64QAM调制)及cdma2000-1X等亦已推出。

此外,为接续Internet移动游览应用的无线应用协议(WAP)与无线连接技术蓝牙(Blue tooth)已经产生。从网络的角度来看,接入网可分成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光缆同轴混合接入网、铜线电缆、对绞线、电话(一般为铜线)接入网等等;无线接入技术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领域,它从概念上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飞跃,即不需要缆线类物理传输媒质而采用无线传播手段来代替部分接入网甚至入网的全部,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和扩展传输距离的目的。无线接入网品种繁多,如移动卫生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集群通信系统,一点到多点微波通信系统,微波蜂窝的无线本地接入系统(PHS、PAS、PACS、DECT)等。短距离之内的接入技术主要有蓝牙(Blue tooth)、红外线、DECT、IEEE802.11和共享无线接入协议(SWAP)/HomeRF等系统。继广域网(WAN、Wind、Area Network或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之后,最近人们又提出了“无线个域网”(WPAN、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这一新概念将小范围应用提升至网络理论的高度。在短短的时间,WPAN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新热点,WPAN的研究组成立不到1上,就演变为IEEE的专门工作组IEEE802.5(即WPAN Working Group,于1999年3月成立),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

比较而言,Blue tooth系统更具有代表性,它正根据WPAN的概念向前发展。事实上,Blue tooth和WPAN的概念相辅相成,Blue tooth已经是WPAN的一个雏形。从它最初由Ericsson,IBM,Inter,Nokia和Toshiba公司作为原始发起组织而推出,1年多时间已吸引了近2000个国际上有影响的公司参与。1999年底,美国的4家公司3COM,Lucent,Microsoft和Motorola,与上述5公司一样作为Blue tooth的发起组织,使它在与SWAP、IEEE802.11等类似应用标准的竞争中

脱颖而出,发展前景更加明朗。为了推动Blue tooth的发展,Blue tooth的标准是非专利的,Blue tooth已成为目前通信领域的一个新热点,预计不远的将来就可成为小范围无线多媒体通信的国际标准。总之,无线通信技术前景一片光明。

2、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当前,中国是世界各国通信技术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希望在中国的市场上占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移动通信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中国移动通信的走向一直为世人所瞩目。1987年11月,我国广东正式开通了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移动电话用户“零”的突破。1994年底,广东又首先开通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至1995年,全国已15个省、市也相继开通了GSM移动通信网。迄今为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上都建设了GSM网,实现了国内和国际的全自动温游。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准备在21世纪初期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商用试验。

从1987年至今,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增长很快,尤其是GSM网更是以人们始料不及的速度在迅猛发展。这主要是因为GSM系统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均比TACS系统有较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在GSM运营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促进了GSM网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已超过了8000万,位居世界第二。

近10年来,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科研、设备生产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国产移动通信设备—交换系统、基站和手机等都已经投入生产,并陆续投放市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也正与世界同步。可见,中国无线通信在运营业与制造业上已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

3、今后无线通信技术的趋势

21世纪的电信技术正进主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未来十年将是技术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IP技术的兴起,正深刻的改变着电信网络的面貌以及未来技术发展的走向。未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宽带化、分组化、综合经、个人化、主要特点体现为以上几个方面:

(1)宽带化是通信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光纤传输技术以及高通透量网络节点的进一步发展,有线网络的宽带化正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而无线通信技术也正在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演进,无线传输速率将从第二代系统的9.6Kbit/s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高速率2Mbit/s发展。

(2)核心网络综合化,接入网络多样化。未来信息网络的结构模式将向核心网/接入网转变,网络的分组化和宽带化,使在同一核心网络上综合传送多种业务信息成为可能,网络的综合化以及管制的逐步开放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将进一步推动传统的电信网络与新兴的计算机网络的融合。接入网是通信信息网络中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未来网络可通过固定接入、移动蜂窝接入、无线本地环路入等不同的接入设备,接入核心网实现用户所需的各种业务。在技术上实现固定和移动通信等不同业务的相互融合,尤其是无线应用协议(WAP)的问世,将极大地推动无线数据业务的开展,进一步促进移动业务与IP业务的融合。

(3)信息个人化是下世纪初信息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移动IP正是实现未来信息个人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手机上实现各种IP应用以及移动IP技术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移动智能网技术与IP技术的组合将进一步推动全球个人通信的趋势。

(4)移动通信网络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网络中数据业务量主导地位的形成,现有电路交换网络向IP网络过渡的趋势已不可阻挡,IP技术将成为未来网络的核心关键技术,IP协议将成为电信网的主导通信协议。随着移动通信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的引入,用户将在端到端分组传输模式下发送和接收数据,打破传统的数据接入接式。以IP为基础组网,开始了移动骨干网IP应用的实践。

4、无线通信技术在数字社区中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数字化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社区的特点是信息的交流非常的广泛和方便,无论是实验室、办公室还是家庭,计算机及其外设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社区中的设备也都有电脑控制。如果它们之间的通信仍然采用有线方式的话,这将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Blue tooth技术为我们建立一个全无线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Blue tooth标准已制定了和计算机以及与Internet、PSTN、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LAN、WAN、xDSL(xDigital subscriber loop)等网络的接口协议,其目标是用单一的Blue tooth标准来建立起和众多国际标准的连接。目前它用1Mb/s的速率已完全可以胜认这些工作,将来根据IEEE802.15的发展计划,可以将速率提高到20Mb/s以上。我们可以使用无线电缆来连接办公室和家庭中的电子设备,甚至包括键盘、鼠标等也采用无线传输。我们拥有一个无线公务包,以便携计算机和掌上计算机为代表,采用无线方式和其他设备或网络相连接,使我们拥有一个可流动的办公室。

Internet和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电脑以外的各种数据源和网络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等设备装上Blue tooth系统,既可免去使用电缆的不便,又不可不受内存溢出的困扰,随时随地可将所摄图片或影像通过同样装上Blue tooth系统的手机或其他设备传回指定的计算机中。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装上Blue tooth系统后,采用无线方式收、发E-mail甚至浏览网页将更为方便。Blue tooth的硬件电路可以做到微型化,在Headset上应用非常合适。装上Blue tooth系统的Headset可以使它和手机进行无线连接,也可以使人在小范围内自由走动地打电话、收听音乐,在较大的范围内召开电话会议。微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的特性给Blue tooth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开拓了近乎无限的空间。例如,Blue tooth构成的无线电电子锁比其它非接触式电子锁或IC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各种无线电遥控器(特别是汽车防盗和遥控)比红外线遥控器的功能更强大,在餐馆酒楼用膳时菜单的双向无线传输或招呼服务员提供指定的服务(如添茶、加饮料等)将更为方便等。利用蓝牙做出来的传感器可以随时监视家庭中的冰箱存量的变化,从而随时反映出用户所需要的物品,如果再连接到Internet上的话,可以实现网上购物。

篇(2)

景观设计是现代社会设计中基于点、线、面、体的视觉中一项系统性设计,景观设计是关于区域地理局部系统的设计,它展示的是一个区域色的人文体系和艺术。城市环境艺术的设计需要结合城市景观的特点和文化,所以,现代景观设计也需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来进行。但是,一个环境艺术体系为主的设计往往减弱了景观设计的渲染力度,区域景观设计水平的高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区域的综合实力。所以,在现代化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景观设计课程所服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现代化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是每一位景观设计教师必须要肩负的责任。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认知空间和对形态的把握,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学生景观设计的专业程度。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深入融合在景观设计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如何掌握好信息技术手段为景观设计服务?成为了许多景观设计师和教育专业家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简述了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况,以及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并且为推进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景观设计课程的基本概况

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上学期通常会开设一门课程――景观设计。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一般都是在建筑装饰公司负责施工管理、工程预算、建筑装饰设计或者其他相关的工作。在负责室内设计的工作中,业主常常会要求室内设计师把写字楼的中庭、屋顶和庭院一起设计,所以,为了满足这些业主和社会的需要,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经常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开设景观设计的课程。景观设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强,设计范围较广,包括:公园设计、住房设计、道路路绿化设计等等,此外,景观设计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还需要熟练掌握手绘技术,但是由于这门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仅为一学期的课程,所以授课教师不能完整的讲解所有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自身需要和特点,以及未来就业的方向,将内容进行了删减。景观设计课程主要讲授了屋顶花园、庭院设计等,在植物设计中教师改变了以往园林植物学科属性的系统分类的教学方式,主要要求学生在配置树种的过程中掌握园林植物方面的知识。

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数字化信息技术传播知识具有时效性,极大的扩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数字化信息技术实现了景观设计的构想性和交互性,极大的提升了设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所以,它受到了很多从事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其中,数字化软件是景观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1. 数字化信息技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的积极性

创新对于设计工作者来说极为重要。景观设计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核心。在景观设计课程的课堂中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将自己对景观设计构想、风格、设计过程、构建方式以及对材料使用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是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只会打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造成学生盲目学习的状况和抵触学习的心理。

传统的景观设计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学生在制定设计方向的时候往往会犹豫不决,经常在创作设计的时候只是一味的、单一的从平面到剖立面、到空间效果设计,缺少对设计场地状况和空间的感受,最终达到的设计效果也往往是缺乏主体性和创新性的。但是,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弊端,数字化信息技术依靠自身强大的数据库和具有强烈设计感的系统界面,对学生产生视觉上强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景观设计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库,里面蕴含许多有关景观设计的资料和模型,包括:典型的景观工程、景观材料、设施和景观植物等。学生能够利用这个信息库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直观的了解到已有的景观材料和技术,以便于自己时刻审视自己的设计方案,经过反复研究逐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其提供了一个直观、可靠和操作简单的沟通平台。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个信息技术平台使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具时效性,打破了以往单一依靠图纸交流的模式。在景观设计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设计场地的模型,学生通过对这个模型的理解产生一个属于自己的设计主题,在借助这个设计场地模型在设计场地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展示空间概况常常会使用到动态漫游的方式,学生利用计算机数据展现出空间展示的有关数据,教师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及时和掌握每一位学生设计的方案和进程,更加有利于对学生的指导和建议,进而提升学生对设计过程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进行评价的时候也是可以借助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有一个可视化的功能,学生的每一个设计方案都可以通过这个技术一一展现出来,使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更为方便和直观,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时效性,改变了过去单一无味的交流模式。

3.增强学生设计的专业性

景观设计的根本属性是艺术性,它的设计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就是通过设计打造出的景观艺术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景观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图纸上。但是在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前期,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时间集中和单一、课堂教学先后顺序不合适以及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师和学生影响较大等种种原因,使很多学生对设计缺少一定的严谨性。学生往往缺乏对使用材料、工程管理和造价等方面的了解,使自己设计的方案缺少了多种方面的研究和考虑。所以,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些方面的问题,将教学大纲设计的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才能打造出专业性更强的景观设计者。景观设计工程的完成涉及到诸多的方面,需要诸多方面的配合和协调,消耗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所以需要利用数字化虚拟技术模拟施工的过程,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作出最优化处理,确保景观工程顺利展开,达到理想的质量和效果。

推动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景观设计,所以,教师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去,目前我国跟多高校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已经应用到了数字化信息技术,但是还是处于一个不够成熟的阶段,为了更好的强化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景观设计课堂教学服务,还需要高校逐步推进。

1.全面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数字化虚拟技术是新型的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它的使用范围很广,它最大的应用功效就是能够将多种的学科技术合成一体,通过这种信息技术,学生能够体验到更为真实的景观设计环境。当前,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信息技术手段有,virtools、quest3d、VRP等。为了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为了解到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教师有必要在景观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展示有关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作用,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完成景观设计工程,向同学们展示出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实际设计中的成效。这也是讲解和宣传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过程,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使学生对数字化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将数字化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系统和完整的介绍之后,这个时候教师经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够建立强大的信息库,并且以其自身设计感十足的的系统界面使学生产生了视觉上的共感,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到信息技术具有传统图纸所不具备的效果,学生经常使用到的SKTECH UP 、3DMAX软件制作山河、水流和建筑等场景和模型的时候能够极大的缩短制作时间,并且使场景的画面变得栩栩如生。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展示信息技术强大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

3.让学生们掌握对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师在景观设计的课堂中应该教会学生对Lumion软件的操作和使用,Lumion是当前十分流行的一个软件,它能够实现视图的3D性能,为学生展示出真实的演示成效,高水平的图画,并将其高效的结合在一起。Lumion软件能够使学生创造出虚拟实际的真实效果,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惊人的建筑设计成果。在景观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好Lumion软件的操作方法,实现对设计命令、界面和信息库的建立,这样学生才能使用这个软件为景观设计服务。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将SKTECH UP 、3DMAX软件教授给学生,强化学生对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和景观设计学科的逐步发展,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好,为了满足社会对景观设计更多样化的需求,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和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信息技术对景观设计课堂教学的服务。

篇(3)

    字化车间的建设思路,提出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及相关考虑因素,并对数字化车间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力求为现代企业转型、两化融合的建设提供些许参考。

    1 数字化车间的形成及意义

    1.1 制造业车间应用管理的演化过程

    当今社会不断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管理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工业化以来加工制造行业在技术应用以及管理中得到了几次大的变革,我们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在工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每一次有力的变革都会给工业水平带来较大幅度的提升,笔者经过分析将制造业车间应用管理的演化过程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手工作业、单一生产;第二阶段是工业技术引入、流水线规模生产;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引入、信息化辅助生产;第四阶段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实行两化相互融合。

    1.2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意义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工业发展的长足进步,充分践行两化融合概念的数字化车间也不例外,通过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解决企业核心环节的两化融合问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业技术的优势,使两者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一方面更好的发挥信息化平台优势,发挥信息技术的指导及决策分析作用,改进工业流程,指导并促进工业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各种工业技术对信息化的支撑和基础作用,做好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已逐步成为现代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 比较实际的建设思路

    2.1 建设思路的整体考虑

    数字化车间的整体建设思路,应该从实际出发,以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应用为手段,以改善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建设符合企业实际,切实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数字化车间。

    2.1.1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范围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范围,应当以企业实际业务范围为主,业务涉及的加工制造、物流、管理和维修等环节均应纳入数字化车间的管理范围,即数字化车间应该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需涉及车间业务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发挥各个环节的联动作用,提高整体水平。从数字化车间的整体建设范围及规划上,应当通盘考虑,应用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使车间业务的点、线、面各个层次均纳入管理范围。

    2.1.2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业控制技术的优势,以建设高度自动化和高度智能化,尽可能降低人工参与的自动运转的制造车间为目标。通过智能设备、自动化技术、自动识别技术、AGV 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实体设备的自动控制和运转,通过信息技术的数据采集、信息传递、监控和广播等技术的应用,进而实现将整个车间建设成一台结构合理、动力充沛的自动运转的机器的数字化车间建设目标。

    2.2 可用技术探讨

    2.2.1 数字化车间的网络建设

    数字化车间的网络建设是串联各项业务,使之互相协作的保障,根据目前技术的发展,需要配套建设的网络环境包括工业以太网网络和工业自动化网络,以用于支持工业现场设备、模块、系统等等之间的通讯和关联。

    2.2.2 数字化车间的应用技术考虑

    技术进步是推动企业发展变革的原动力,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也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依托,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而使科学技术为生产服务,将技术进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成果。通过前面对网络建设及硬件支持的分析,综合考虑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可以将建设数字化车间所需的基本技术手段总结如图4 所示。

    2.3 数字化车间建设中需注意问题

    任何事情的全面实施都需要进行全盘考虑,针对问题的多面性需要进行全盘考虑,在进行数字化车间的建设的过程也必当如此,这样面对数字车间的建设过程就能够更加清晰的给予认识,在建设的过程中就不会因为小问题而给整个项目带来损失,笔者针对整体过程中所出现问题进行总体分析,认为在此期间所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在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安全生产问题;②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分析问题,切不可盲目照搬和教条主义;③在项目建设中需要分析技术可行性问题;④发展创新问题。

    3 数字化车间应用展望

    为进一步推 进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通过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在基础的工业单元层面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两化融合的科学发展。可以说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两化融合的发展要求。 从国家两化融合的发展规划可以看出,数字化车间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必

    然产物,是新时期工业化进程中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切入点,数字化车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适用于制造行业,更可因地制宜的推广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助力,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侯闯. “十二五”MIE服务为先——记2010第五届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新年趋势论坛暨2009MIE创新之星风云榜颁奖盛典[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10(04)

    [2] 杨海成,江彦,丁常彦,白云川. 跨国精英关注中国“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大势[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6(02)

    [3] 张艳,于巧稚.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转型期的新思考——“十二五”MIE中国机会高端座谈会纪实[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10(04)

    [4] 黄迪生,张心耘,任海霞,刘炜,赵恒,李晓波,姜剑,杨维明,王可,彭旭,胡玉文,胡其登,张慧,张蕾,江彦,白云川,丁常彦,王征. 创新设计正当时——三维CAD普及与深化应用研讨纪实[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6(10)

篇(4)

各位同仁,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事情。2000年,我们国家开始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当时这项工作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字移民”,也就是要让社会成员能够适应数字时代的生存需要,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当今,我们再次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我们培养的对象与十多年前已大不相同,他们是伴随着数字化工具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一代,他们对新技术、新工具的接受有着天生的优势,甚至他们的操作技能胜过我们。当然,也会由于他们过于依赖数字化工具、盲目追随技术潮流,存在着“沉迷手机、网络上瘾”的现象,甚至由于对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认识的误区导致出现“网络自闭症”的心理问题。

因此,当学习者自身发生了变化、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今天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就不能再像当年培养“数字移民”那样,进行技术操作和应用常识性教育,甚至也不应停留于应用技术工具解决日常问题上,更应该是按“数字土著”成长的需要,培育他们对信息发展与变化的敏锐意识和独特思维方式,提高他们应用信息技术学科方法和技术工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觉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习性,实现从“数字土著”向“数字公民”的发展,让数字时代每一位学生成长为合格的数字公民,也就是说要开展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育。

结合近期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征,信息技术学科强调的核心素养可以归纳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

一、培养信息意识

那么,为什么我们把信息意识作为学生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呢?这取决于信息社会的进步,也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历数这些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它沿着以个人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脉络持续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革新加快了全球信息总量的增长,丰富了社会信息内容,形成了全新的数字化环境。这种环境为人们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也对人们的信息能力提出了挑战。事实上,生存于其中的每位成员既不能无视信息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把个人“封锁”成数字化环境的“套中人”;也不能盲目沉迷虚拟世界,变成与现实空间隔绝的“宅人”。而是要根据个人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价值,实现信息增长与个人发展的完美融合。当然要想达到期望,就要求其中的社会成员能放开心态、拓宽视野,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能敏锐感觉到身边信息的变化与发展,勇于和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与工具判断信息的实质意义,甄别有价值的信息,指导个人的信息行为,将信息转换成能创造价值的知识。

从内涵来看,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人,第一,要能够认识到数据是信息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能主动从数据中理解信息。网络技术和传感设备的普及,使得信息技术从“技术工具的变革(IT)”转向为“信息数据的变革(DT)”。新技术已能将人们在数字化环境中的各类行为转化为可存储的数据,用于提供精准服务。例如,在用户网络购物过程中,网站有选择地获取和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为购物者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可见,有意识、合理地利用数据,分析其中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发现信息的价值。第二,要能够敏锐地感觉到信息的发展与变化。在具体情境下,人们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感知到其中所蕴含的信息。同样,随着数据和情境等因素的变化,信息意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例如,交通数据、天气预报数据、商品贸易数据都只是某一特定时刻的数据,随着时间的变化,信息的实效性也会发生变化。有效地应用信息,就需要根据现实情境和信息载体的改变,敏锐地感觉到信息的发展与变化,而不是简单地盲从信息。第三,要能有依据地判断信息的真伪。信息社会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总量持续增长和快速更新。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关于信息的信息”。如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庞帝所言,“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只有掌握了关于如何获取和分析所需信息的‘信息’,才有可能踏上通向成功的道路。”

可见,为了更好地生存于数字化环境中,信息技术教育就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对信息真伪判断的能力,掌握信息判断的方法和工具,分析信息真实意义,理性地开展信息行为。

二、发展计算思维

大家应该知道生活在不同环境里需要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在数字化环境中就需要用这种环境中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思考问题。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得基于程序驱动的技术工具渗透到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其中内含的计算方法也就潜移默化地嵌入到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毋庸置疑,在这种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环境中,如果盲目排斥新技术、新工具,一味应用传统方法解决新环境中的问题,迟早会被数字化时代所抛弃;同样,如果过于机械使用各种新工具,完全依附于技术工具的程序而活动,也有可能成为技术工具所控制的“奴隶”。

这么看来,人们又想有效地使用数字化工具,而又不被技术工具所“绑架”,信息技术教育就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程序驱动下数字化环境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能够像信息技术专家那样去思考该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模式,根据需要、积极主动选用技术工具去解决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发展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特有的思维方式――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十多年前,这种思维方式主要应用于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领域中,以此来解决专业性的问题;如今,数字化工具几乎成为人们附加的“部件”,人们需要利用数字化工具来解决日常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也就走出了专业领域,成为信息社会成员的一种普适性思维。计算思维主要表现为形式化、模型化、自动化和系统化四个方面。其一,形式化指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来界定问题、抽象关键要素、分析要素间的关系;其二,模型化指能按照事物要素的关系建立信息处理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三,自动化指探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实现解决问题方案的自动化运行;其四,系统化指形成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将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通过计算思维,一方面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化环境,另一方也可以根据需要合理选用数字化工具,突出了使用者的主动地位,避免在数字化环境中被“技术工具所控制”的危险。

三、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今天,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大的信息系统,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某种形式的信息。置身于这样一个大的信息系统中,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天涯若比邻”的诗意。但是,除了能体验古人抒情的诗意外,我们也应注意到,这个大的信息系统把世界变得更加扁平化,并逐步销蚀着各个组织间的物理界限,重构出了一个新的社会发展秩序。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看,为占领国际间数字化核心竞争力的制高点,世界发达国家都纷纷改革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对新一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要求。例如,2016年美国计算机教师协会的《K-12计算机科学教育框架》明确提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不只是要培养信息技术工具的消费者,更要培养在技术环境下的创造者和生产者”。再如,2014年英国新实施的《计算》课程标准强调培养“负责、自信的、创造性的信息技术使用者”。大家深入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当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大的信息系统,我们是培养新一代国民具备合理占用信息系统中“CPU”(核心位置和数据分析)的能力,进而主动理解、掌控和推进整个世界,还是培养他们只能通过“键盘”(输出位置)获得一点他人的信息,被动感知、消费、享受他人的创新成果,这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未来。因此,加强国家信息化人才储备,提高国家数字化竞争实力,提高新时代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当务之急。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其一,在数字化环境中,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和创新活动;其二,能够发挥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有策略地减小数字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其三,能够在数字化环境中协同学习,与学习伙伴分享知识,养成创新的习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过程,它不只局限于某一门课程的学习,更强调多学科的融合创新。2012年英国学校计算工作小组在《计算》课程研究中指出: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典型的STEAM(科学、技术、工程、人文艺术、数学)融合课程,这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洞察综合学科学习的途径,以及可以用于其他学科问题解决的技能和知识。可见,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仅靠单纯的讲授教学是行不通的,改革教学形态,将信息技术学科融入STEAM课程,探究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作品创作、项目开发能力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注点。

四、担负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技术与社会各领域的高度融合加快了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引领人们进入了信息社会。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就可以轻松地享受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各种便利。例如,通过传感设备,大家就可以实时采集所需要的数据,对事实的描述更及时;利用移动终端可全方位交换信息,甚至还可以同时开辟一个网络会场,服务方式更具个性化;借助大数据还能模拟事物发展态势,使预测更加精准。当然,信息技术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引发各类要素关系的变化,引发出潜存的危机。例如,某品牌的手机未经用户允许利用传感设备私自获取个人数据,泄露他人隐私;某网站未被授喾⒉妓人的作品,侵犯他人知识权益;某“黑客”偷用他人网络账户和密码,盗取他人款项等。可见,随着信息环境及产业发展,也必然会产生新的关系、新文化和新问题。因此,为了促进信息社会有序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也需要引领学生正确理解“人、信息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认识到其中可能会存在的社会问题,让每位学生担负起在信息社会中应负的责任。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以大规模智能化信息网络为表征的数字化工具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关系时,也生成了全新的社会文化和社会观念。其中的社会成员需要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更需要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保持良好的信息行为,合法、安全、负责任地利用其中的信息资源,即要具有信息社会责任。从内涵来看,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主要表现为:其一,具有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利用有效的方法保护好个人信息;其二,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其三,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

今天,我们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野下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随着数字化工具的广泛普及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家需要意识到:生存在数字化环境中,具备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比仅仅拥有繁杂的信息知识更为重要。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避免信息技术学习的重复记忆和机械操作,要在学生掌握信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用信息技术学科思维去思考人们生存的信息化社会,理性地进行信息判断,用信息技术学科方法解决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负责任地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创新与发展。

篇(5)

关键词:化校园,特征,原则

1.引言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近年来,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了高等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资源整合与共享能力、高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意义重大。

2.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这项计划以调查和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中的发展状况及促进大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目的,是迄今为止美国持续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教育技术研究项目,被认为是数字化校园的雏形,是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出现[1]。

数字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作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这是我国高校普遍接受的对数字化校园的定义。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网络建设工程,而是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过程,不光是教育设备、教育手段的数字化的过程,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制度、教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化的过程。“数字化校园是系统、数字化校园是工程、数字化校园是标准、数字化校园是文化”的思想已经被普遍认同。

3.数字化校园的特征

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即从环境(教室、实验室、设备等)、资源(讲义、课件、图书等)到各类活动(教、学、科研教研、管理、服务等)的全面数字化,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推动高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形成一个先进的教育环境,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字化校园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特征。仅从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平台网络化:数字化校园以校园网为依托,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互动。(2)资源数字化:所有教学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在数字化校园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可将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形成数字化作业和教案。(3)环境虚拟化:数字化校园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虚拟大学。虚拟大学,通过Internet(CERNET)互联互通,开展网上学习和网上实验,实现资源共享,并且使得学员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学校的景色风貌、教育风格、学校管理等。(4)学习个性化:在网络上,学生完全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教学。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上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个性化是信息技术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而数字化校园又为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开辟了广阔空间。(5)教学智能化:智能化就是自动化,它是通过一系列智能技术,使信息获取和传播部分地具有人的智能,从而能够部分地代替或优化师生劳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灵活性[3]。

4.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本质是将现代教育理念、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对高校现行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及其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渐进性的重组,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至关重要。

4.1.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创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手段,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以新的人才理论、教学理论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4.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了避免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出现偏差和失误,在分析研究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难度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高校内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高校需树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科学发展观,从整体战略的高度,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出发,按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总体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既要从纵向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项工程,又要从横向上处理好校内各个部门之间以及高校和其它校外机构之间的协作,实现各项工程的有序建设和协调发展。

(2)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政策配套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全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需要制订各种规范标准和政策法规,需要重组管理组织结构,需要人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而且可能会导致利益的再分配,这些将会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产生巨大的阻力。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理性、有序、健康地深入发展。为避免重复建设、发展不平衡等现象的出现,高校需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体需求出发,而非个别部门的需求出发,统一领导数字化校园建设,并根据建设的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实施、管理各项工程,防止出现各自为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在高校中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还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使用收费政策、绩效奖励政策等,对于积极投入者,应该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政策配套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3)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原则。规范的制定是数字化校园能否顺利建设的重要前提,这包括硬件的规范、软件的规范、用户的规范、应用的规范、信息的规范、管理的规范等。只有这些标准到位以后,信息化建设才能以比较理想的速度推进。在技术上按照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库、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的要求,制定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和信息标准,构建学校数据平台,实现高校各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和学校统一制定的相关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进行开发,并能实现与应用平台的平滑对接。

(4)完善基础、强化应用、建用结合、以用促建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应重视网络、数据中心、公共应用平台等基础平台的建设,这些平台为高校各类应用的建设提供公共的支撑系统。同时,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心,数字化校园的意义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应用系统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成功的应用能够吸引领导决策层和师生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注,获得广泛的支持,从而强有力地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快速发展。

(5)突出重点、突出效益的原则。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在短期内能实现的、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应用系统为试点,组织力量重点突破,争取早日见效并带动全局。资源开发一定是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在各个层次系统的建设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化的程度反映了各个系统的应用水平,也代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程度。因此需要建立起长期的数字资源集成的体制和机制,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6)重视人才、加强培训的原则。。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人才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数字化校园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不但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要重视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的培训,他们不仅要熟悉信息技术,而且还要充分了解高校的管理业务,包括战略、管理流程、管理方式和高校各项管理业务的细节。他们不仅需要启发需求、了解需求、满足需求,而且还要持续改进、提供贴身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7)强调先进性、实用性、扩展性并举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充分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也应从高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做到够用、能用即可,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大而全或盲目地追究技术的先进性。另外,信息技术和应用都是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保证建设过程中的可扩展、可兼容。

(8)注重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的原则。数字化校园既要考虑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又要注意信息资源的保护和隔离,针对不同的应用和网络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系统管理等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应该选择可管理性、可维护性较好的产品,方便今后对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

5.结束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等带来了巨大变化,数字化校园必将对高校的结构、运作、管理等产生深远影响,数字化将最终带来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对数字化校园的科学认识两方面。高校只有明确自身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遵循正确的建设原则,采取有效的建设策略,才能顺利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信息化社会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布拉戈韦斯特.森多夫. 迈向数字化和通讯时代的全球智慧.教育展望,1998,(3)

[2]万里鹏 陈雅.数字化校园: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情报科学,2004,(2)

篇(6)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既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同时也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本身的要求。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并且在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丰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能够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储量丰富、内容多样的教学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品质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更新速度也是比较快的,仅有的教材内容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点,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能够随时随地的被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阶段,并且能够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巨大的储备空间,在学生信息技术和知识能力水平提升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措施和方法

1、确定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围和类型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首要步骤就是要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难点等确定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围和类型。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就要根据教学计划对需要使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范围进行明确,缩小资源搜集的范围,选择针对性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另外,除了确定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围以外,还要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分类,确定选用资源的类型。例如有的资源是涉及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有的资源是涉及到基础信息技术知识点的等等,教师要根据自身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类划分。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用方面,教师也要做到灵活多变,例如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学习方面,教师可以选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将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学习Office软件操作的时候,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演示操作视频,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软件的应用。

2、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收集

确定好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围和类型之后,教师就要着手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收集。互联网以及相关的教育资源数据库等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将这些教学资源库进行充分的利用,在其中找到符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兴趣特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现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或者是无法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教学资源类型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能力整理和设计出符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特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教材和参考书上的相关内容进行扫描,制成相关的教学视频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3、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平台的构建

篇(7)

关键词: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

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数据、信息以其他重要资料,这些数据信息的管理关系整个电力工程建设,也将影响到未来的电力工程管理,只有强化档案数字化管理,才能最大限度上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实现档案信息的高效化利用,从而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一、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数字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的现代高端科技,实际运行中体现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不仅能妥善地收集、记录、存储以及分析数据,还能实现数据的传输与综合应用。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在数据处理方面体现出高度的快捷性、时效性、网络型、高速性等优势,特别是档案的数字化存储与管理能让与电力工程相关的数据、信息等同电子文档的形式储存,并通过网络系统将数据联系起来,从而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不仅能节省数据管理工作成本,也方便资源的共享、分享与交流,为电力工程的施工、扩装、检修等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从而使电力工程建设施工有所依据、有所依托。现阶段,档案数字管理技术已经形成高端的数字处理软件,能用来生成、处理、归档各类文件,深层次提高了档案数据处理水平,推动并实现档案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电力工程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有利于推动电力工程建设同现代高端信息科技的有效整合与运用。电力工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能更加高效地运行,提高电力工程施工建设效率,为电力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电力工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发展的一大趋势,未来形式的变化与发展,势必会带动整个社会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电力工程建设也必然要融入这一潮流。

二、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1.创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主要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要想实现数字化管理,首先应有一套健全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以这一系统为基础来发挥多重管理功能,实现高效管理。第一步就是信息系统的创建,优选可扩展性良好、方便维护的应用型支撑平台,这其中应积极学习和借鉴一些已经成熟运用的、实践证实了具有实际成效的平台,例如:业务架构平台、系统集成平台等,都属于功能优良的支撑性平台,能有效支持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而且以此支撑平台为基础,还可以实现同其他管理平台的联系、对接,同时要确保所选择的系统或平台能发挥多元化的管理功能,例如:信息的存储、记录、检索、浏览等功能,从而体现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势,为档案信息系统的升级、优化管理以及多种管理功能的完善创造条件,支持档案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地进行。

2.创建完善的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

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为了确保档案数字化建设逐渐走向完善、发展,电力企业必须创建一套专门针对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则制度、规范体系,从目前来看,数字化管理制度远远落后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出现问题时无所依托、无所解答,导致档案管理出现更多问题。对此,电力企业就要建立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规范,让档案数字化管理有所依据,有了健全完善的制度、规范担保,才能确保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效率,例如电力工程电子档案编制操作中,对数据的格式、文件的存储位置等做出统一的规定,才能使后期的电力工程档案信息管控有参照、有依据,也才能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3.提高档案管理数字化水平

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最关键的是要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水平,也就是要掌握先进的现代化数字管理技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电力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吸收引进人才、内部人才培训等方式来想方设法提高档案管理人群的数字化水平、信息技术水平,使他们掌握最先进的数字技术,能熟练、灵活地驾驭信息技术,为企业努力培养出既具备数字信息技术又掌握档案专业技术的综合性人才,不断地丰富、充实、扩大企业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电子工程的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先进的人才力量。由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新型技术不断取代旧技术,这难免对电力企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这样才能真正为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力量。

4.积极吸收引进先进数字技术

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更新,要想实现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高效管理,就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此需要电力企业要积极重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的更新与发展,走在数字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科学地应用数字技术,提高电力工程档案数据化管理水平。

三、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效果分析

1.实现个性化、精细化信息服务

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创新服务方式,逐渐为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提供了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不仅能为电力企业自身提供及时、所需的数据信息,也开始面向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多元化的服务,一些关键性的电力档案文本具备更加完善的信息,例如:数字、照片、视频等,这些信息支持档案的开发与应用,客户与企业之间不分距离、不分时间都能享受到细致、到位的信息服务,提升了客户对供电服务质量的评价,为企业赢得了更好的市场地位。

2.达到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

充分利用电力工程档案信息系统平台,并在此系统上开通集团企业的网站,集团企业针对一项电力工程利用网站上传一些重要的文件,关键信息,各个子公司、职员等都能充分借助其信息来了解和掌握电力工程建设进展,以及自身的工作安排,达到了档案信息的互联互动与互助交流。而且档案数据不分时间远近都能统一存储在信息系统中,方便各部门、各岗位人员检索回顾,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力工程档案数据信息网络系统,为整个电力企业的管理与监督提供参考和依据。同传统的人工档案管理模式相比,数字化档案管理节省了人力、物力等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防止一些珍贵、有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料形成死档,体现了电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四、结语

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技术科学应用的结果,必须强化档案数据信息的科学管理,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数字管理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掌握先进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提高档案信息的使用效率,支持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薛四新,彭荣,陈永生.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梁惠卿.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和数字档案概念辨析[J].档案管理,2013(1):38-40.

[3]王向明.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上海:复旦大学,2010.

[4]张美丽.如何做好电力档案数字化编研工作[J].兰台世界,2012(4):1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