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时间:2023-09-18 17:04: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原则 方法
一、引言
党和国家一贯强调学校要把德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各学科教学领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恰当地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
一是紧密性原则。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找准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它既要与学生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又要与不同的学生的实际密切相关;既不能只讲知识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不能只顾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知识的传授。教师为完成在知识传授中渗透德育的任务,要深入钻研语文教材,逐一列出每一章节的德育渗透点,以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
二是规范性原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依据国家教委规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依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另外,语文教学大纲对思想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也作了具体规定,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综合德育大纲,各科教学大纲及教材,找出他们的最佳结合点,使之成为语文常规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使这种德育渗透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适宜性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因而要注意提高渗透的适宜性。在德育渗透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对教育产生的综合作用,采取适宜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渗透,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与需要来渗透。教师要注意德育过程之间的联系,选择最适宜学生接受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及使德育渗透取得最佳效果。
四是适度性原则。任何事情都要讲适度,德育渗透亦然。在学科教学中,只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符合教学最优化的基本要求;只顾思想教育,不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把语文教学变成纯粹德育课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意德育因素的渗透,又不可冲淡和忽略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使二者默契配合,相得益彰。
五是适时性原则。除了渗透点外,渗透时机也很重要。如果德育渗透不是在必要而必需的时候进行,就会削弱德育渗透的效果,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选准德育渗透的时机,抓住德育渗透的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巧妙地启发学生理解语文教材内容的某些实质,自然地促进学生思想感悟的升华和自我认识的完善。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一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德育教育。如果说思想内容是内核的话,语言文字就是它的外壳。作者的思想、立场、观点、态度都寓于语言文字中,尤其是思想很强的政论、杂文、散文等,其思想内容大多是通过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揣摩、使学生真正做到字求其义,句求其旨,深刻领会文章内容,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是运用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艺术形象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人手,分析挖掘艺术形象的价值并通过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把学生引入艺术境界,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
三是通过分析主题思想进行德育教育。提炼和概括文章主题思想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训练项目,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因为它是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相互作用呈现出来的社会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思想评价。因此,应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来龙去脉,掌握作者思路,写作意图,从而领悟主题内涵。
四是用情景教育来引起学生共鸣。情景化教育是学生乐于也易于接受的方式。要使学生“心动”而产生情感,教师可选择一些感彩强烈的文章,先理解把握作者的感情,朗读时完全进入境界,绘声绘声地把学生吸引到课文里来,使他们在特殊的情境下受到感染熏陶。
五是用自我教育来深化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一般可通过两个途径:第一、通过作文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应注意选择有利于进行德育的命题让学生写作,引导学生正确的构思立意。第二、运用演讲进行自我教育。许多教师坚持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这不但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更重要地是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六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尽管语文教学不是政治课,但是任何一个教育者都应明白身教的作用。只有教师政治方向端正,对社会主义信念坚定,教师素质过硬,师德高尚,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出更好的人才。当然,语文课毕竟不是“第二政治课”。在进行德育时,不能不顾及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语文课的德育应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应象细雨润物一样,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进行德育活动。
四、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如水融似的难以分割。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武汉: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徐广智,王梅.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学习,2011,(07).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策略
正其身,端其行,必先净其心。一个人要有好的素养,必先有好的思想,“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的宝贵经验,语文教学活动中既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加强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注重学生美德的培养。因此,《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德育
21世纪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更大胜利的世纪,培养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一项重要工程。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广大青少年发扬传统美德及牢固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承载了大量思想性、教育性极强的重要内容,这对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重要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如:在教学雨巷诗人――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时,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有感情地诵读,深入介绍诗的写作背景,剖析诗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要努力学习,不断奋斗,为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而不懈努力。再如: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在引导学生有良好学习品性的同时,在“尊师”方面同样可给学生以教益:余立侍左右,援疑置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礼数之恭敬是今天的学生所不能比拟的,我们虽不要求学生完全模仿古人,但平常对老师起码的尊重是应该的,遇见老师,主动问好,不在老师背后乱评价,出教室请老师先行,等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通过语言载体诉诸感情,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的感情共鸣,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所编教材课文的思想内容,积极贯彻德育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于教学之中,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在作文指导中彰显美德
“先学做人,后学做文,文如其人”,我认为美的文章不仅在语言与结构,而且在于它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取向。因此,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语文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重视作文方法的指导而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事实证明作文是学生心灵的写照,是认识事物的再现,是感知的流露。文品如人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加强美德的引导意义重大。通常写文章先要确定一个中心,也叫立意,就是指在审题立意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弄清写什么,表现什么:是赞扬一种精神,歌颂一种美德,还是说明一个道理,吸取一个教训,给人一种启迪。教师在指导中的坚定、鲜明的政治态度及正确的德育导向对学生的价值观与美德观影响极大。例如作文题目《?摇?摇 ?摇?摇,我想对你说》,题目要求补充完整,关于这个题,无论学生选择哪些人,都可进行德育渗透,如学生选父母,可从孝敬父母、尊重父母、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等方面入题;如选老师,可从尊敬师长、感恩老师、赞其敬业、无私、奉献等方面入题:如选同学,可从乐于助人、相互尊重理解、同学真情等方面入题。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我们在教学中要把作文教学打造成为德育渗透的重要平台,努力把中华传承美德、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在言行举止中示范德行
语文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外都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我的儿时记忆中,有一位老师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说话粗俗不雅,他教的学生也时常犯这个错,可见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真大。因此,作为师者,我们的言行举止更应注意美德,才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诱导作用。首先,无论表扬还是批评学生,师者之“言”要文明尊重、委婉贴切、真诚善意,对学生更不能讥讽挖苦、鄙视嘲弄。常言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温暖体贴的话常会给学生心灵以滋润,使学生能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这更有利于引导和纠正学生的思想态度。其次,师者之“行”要文明和谐、端庄大度、严肃认真、表里如一、爱憎分明,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处处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为学生展现高尚师魂。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我们培养的是新世纪的接班人,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现代型人才,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摘要】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完成教学任务、履行教学职责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课堂教学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两种语体,各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规律,二者不能互相代替。本文浅谈一下语文教学口语表达艺术。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口语 表达艺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课是核心。讲课效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口语表达技艺的水平。因此,许多学者、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已不满足对教学语言的内涵和本质的研究,而开始对教学语言的外延,即教学语言的类型、特征和技艺进行探讨。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口头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口头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口头语言时有哪些艺术呢?
1.言之有情,情理交融。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2.言之有韵,抑扬顿挫。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3.言之有体,丝丝入扣。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4.言之有辅,生动形象。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或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睨,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教学中运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渲染环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使之进入课文所烘托的氛围,更容易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意境。如有一位教师在上《两个朋友》的时候,学生一开始对当时的危险情况没有切身体验,所以对中心的理解也就发生了困难。这时候,这位教师对熊吃人的本质进行了描述,对当时胖子所处的境况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运用语言的表现功能,让学生马上有了危险的感受,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篇课文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5.言之有物,每举中的。“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能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渗透 人格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62-01
初中语文教学在塑造学生人格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和优势。它可以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情操陶冶和道德培养于一体,采用相应的理论灌输、情感感染、耐心疏导和榜样树立等形式多样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获取了相应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净化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 在初中语文思想教育中鼓励学生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塑造出健康的人格
初中生的语文素质通常情况下包括三方面:即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这三个方面会从不同程度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多语文课文就具有比较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政治性,这些都是政治教材所无法替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效利用语文教育独有的情感性、形象性、生动性等,在自然的状态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例如,在教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时候,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留取丹青照汗青”,并体会其高尚的民族气节;又如,《冯婉贞》率领众人痛击法国联军的场面,可以有效激起学生们的民族豪情;再如,《最后一课》更能激励学生学好母语,文中充满了浓郁的爱国之情。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赞美党和革命事业的内容,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和学习机会,进而更加热爱党和革命事业。例如,学习《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为了保存火种而牺牲自己的时候,学生就会充分体会到在党和国家的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二 在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中陶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动之以情”的审美教育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的审美陶冶能力主要体现在除了语文知识能力之外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力和个性心理等。
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就为教师进行相应的审美教育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陶冶作用,有效引导学生体会相应作品的感情、语言、形象,进而培养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美丑、是非的能力。为了有效发挥语文的审美陶冶效果,初中语文教师要更加注重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最好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地描述相应的场景和情感,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而体会文中的情境,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再现文中的美好意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笔者首先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父亲,以及同父亲之间的故事,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并受到感动,纷纷讲述自己的父亲是如何爱自己的故事,整个教室沉浸在一片温馨和感动之中,甚至有几个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此时,笔者再仔细讲解《背影》,让同学们更加感受到不同父亲对孩子同样有深沉的父爱,孝心也自然而然地在同学们心中扎根。学生们对于美好的情感都有追求,教师则要恰当地引导学生追求一种天地间的人性之美。教材中很多叙事性的文章都是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题材。
三 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所吸收的完善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一定的生活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一种信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稳定的性格。在新的教学大纲中,相关内容也明确表示要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组织课外活动,这样才能为学生充分提供人格实践的机会。通常情况下,在过教师节的时候,学校都会鼓励学生向教师献爱心,送一些自己动手制作的小礼物。而2011年的教师节笔者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场演讲比赛,为了写好演讲稿,就在课余时间对各位教师进行了细致的采访,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磨炼了意志,锻炼了思维和写作能力,更增进了同各位教师之间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到尊师重道的内涵。
四 结束语
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根本,而语文教育则除了教授学生相应的语文知识之外,更具有人格塑造的作用。初中生处于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格追求。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做塑造学生人格的导师,通过讲解相应的课文,组织课外语文活动,增加与学生们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早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徐爱香.探讨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渗透[J].学园,2011(16)
[2]张保庆.初探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2(11)
[3]许立辉.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江西教育,2009(27)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课程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德育教学的渗透意义重大。本文将结合当前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并对德育渗透提出几点积极的建议,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0引言
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新课程,具有非常浓厚的人文性特点,可以很好的融入德育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也一样,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学,使得德育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道德品质的影响,既学到了语文知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尤为重要。
1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有语文课程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改革决定的。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里面涉及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性特点[1]。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这符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要求。此外,新课标改革下,也要求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文精神、高尚情怀、道德修养的养成,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逐渐获得情感体验以及道德情操。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具有特殊性,身体上不同类型的缺陷,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学生因为自身的社会身体缺陷备受打击,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需要教师的关心。语文教学是义务阶段的基础性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不仅可以让学生收获基本的语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其审美情操和道德修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对于心理恐惧,或者心理扭曲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2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2.1语文教学内容中引入德育教育:语文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形式很广,有诗歌,也有散文,还有小说等等,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中又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有大好河山、寓言故事、热爱祖国等等,是各种知识的万花筒,是一本百科全书[3]。在众多的内容当中,许多都蕴含着道德方面的有关内容,是一种现成的德育教学素材。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并主动运用德育教学素材运用到教学当中,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比如,语文教师在讲到《到期归还》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入手,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借了黄培炎的字帖来学习,一个月之后按时归还字帖的故事。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发生在身上,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语文教师一定要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给学生传达诚实守信,好学做人的思想品德,教导学生无论是谁,诚实守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够受到他人的欢迎。
2.2借助课外实践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辅之必要的课外实践。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表现在“言”上,还表现在“行”上,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将德育教学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4]。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司马光砸缸》的时候,因为该篇文章涉及到的是救人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该篇文章开展一个助人为乐的主题活动,活动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让全班所有的学生积极去帮助他人,并在下一次课进行的时候主动和大家分享自己助人为乐的事情,每周举行一次班会,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这样一种课外实践的形式,学生逐渐养成了助人为乐、团结他人的品质。
2.3作文选材中进行德育渗透:作文写作当然不仅仅包括的通常意义上的作文,也包括一些段落写作、句子写作等等。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进行德育教育。作文写作一定要有相关材料,教师在选择作文材料的时候应尽可能的选择一些能够体现出优秀道德品质或者高尚情操的材料。例如“揠苗助长”“负荆请罪”体现出的哲理就非常有代表性,语文教师在选择作文素材时尽量选择此类的素材。预与此同时,对于作文主题的要求上,语文教师也要有所要求。主题是作文的灵魂,贯穿作文的始终,包含着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想立意准确,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客观世界有很好认识。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歌颂好人好事、鞭挞恶丑角度出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4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电教设备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特殊学校更加如此。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学生来讲,外界的声音听不大,多媒体的电教设备的出现,可以展示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电教设备辅助教学。比如,在讲解到《桂林山水的时候》,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学生来讲,只能靠看文字的描述去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气势。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壮丽美景,可以向学生播放一段有关桂林山水介绍的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从而体会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多美。这样一来,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道德修养。
3结语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将其视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姜艳萍.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4,15(07):18-18.
[2]阿依仙木•麻木提.浅析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好家长,2016,21(07):209-209.
[3]邵秋香.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12(07):34-35.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课堂气氛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制造活跃、合适的情境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为此,我们要创建一种适合的情境,并将这种情景融会贯通。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法”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在老师有意及针对性的带引下,制造出一种活跃、有声有色的生动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辅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提升学生心境的一种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是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课堂上的小游戏,音乐的使用等来激起学生的兴致,所以激起学生的兴致是情境教学法的重心所在。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一)对话交流,让小学生直接感受意境美
所谓的语言意境,也就是说利用一问一答的形势,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同学在来来回回的答问中,融入到对话的角色中,从而构架出一种交流的意境,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某一种效果。语文有着不同于其他科目的独特之处,它不能仅仅单方面的依靠老师的讲解,而是要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课本之间不断的交流。通过这种师生间的交流,使两者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的思绪紧跟老师的节奏。
(二)扮演角色体会意境
为了将最真实的情境完完全全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老师可以利用扮演这一方法来达到这一效果。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学生融入到书中角色的位置,从而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意境所在。这样的做法不但可以将原本刻板的东西生动化,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自身的理解,而不只是懂得文章讲诉的是什么。比如,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并进行对话,可以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廉颇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于改过,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良好品格;蔺相如勇敢机智,宽容大度,深明大义的胸怀;赵王知人善任,能听取意见的明君人物形象。通过对这种方法的适当运用,就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而且也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带来帮助。
(三)以音乐、图画渲染情境
音乐的作用是非常奇妙的,同时也是剧烈的,通过精短而绝妙的词和旋律、节奏等的融合,给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并将其听者带入音乐的意境之中。比如,《凡卡》一文,在文中当凡卡多次要求他的爷爷带他回乡下,在配上伤感背景音乐的情况下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从而达到学生与凡卡产生心理共鸣的效果。但是在音乐的选择时,要考虑到所选的歌曲在整个基础上的意境和歌曲与文章故事发展的协调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所预想的效果。倘若实在是没有适合的,则可以通过几句相符的歌词的哼唱来引导。绘画是拓展学生想象之门的方法之一,通过绘画描绘出自己在理解这篇文章后自己所想的画面,以此来将文章实体化,变成看得见的东西。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索能力,而且容易激发学生乐趣且产生共鸣。
(四)以语言描绘情境
虽然情境已经展现在了孩童的眼前,但是缺乏老师语言的带引,孩童会因为自己的兴致而只关心自己所喜欢的部分,从而忽视了整个情境。倘若将词和形象分开,就很难让学生收获到更多的知识,更不容易引起学生同课文相符的情境。所以,当情境开始浮出时,老师通过要以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指引学生。通过语言对情境的描绘来带领学生了解整个的情境。例如;当我们在教授《天净沙·秋思》时,就可以通过老师栩栩如生的描绘,将小桥流水人家的况貌描绘,从而将学生带入那种小桥流水的场景中。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
“情境教学法”对于学生开拓大脑,展开想象,提升智慧有着独特之处。作为老师更应该给学生展现自我,充分发挥的条件,或是鼓励学生大胆的展现自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到的“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时,他们对知识才会觉醒起来。”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来源,它能够让我们对一些事物产生好奇,并且因为这种好奇而去探索,探知。而在学习上则是因为兴趣,对摆在自己面前的真理感到震惊,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心理,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激情,鞭策他们的学习,以此来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自主和自觉。在课堂上,学生的高度参与,会将课堂的气氛大大地提升,从而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活跃的气氛便是一堂课好的开始。
(三)有利于适时、和谐地进行思想教育
课程教学的目的中,除了要重视知识的传播,技能的传授以外,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而教师要想在这两方面有所突破,仅靠传统方法讲诉宣传思想教育,往往显得有些不够用。而且传统的宣传法单一,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导致所起效果也不大。但是,倘若我们适当的使用一些创建情境的方法,就能在不经意间,轻松地做到两方面的共同前进。
四、结语
通过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教学中的利用,能大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为情境的创建,能够使得教学生动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愉快。而愉快的心理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消除学习中的各种障碍,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提升学习效果;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减少负重的内在压力带来的困扰,增加身心健康,使学习变得轻松,有助于增加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师生之间的良好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麻建芬.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9).
[2]杨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3,(10).
[3]张红娜.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2014,(03).
[4]刘金凤.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研究[J].中国文房四宝,2014,(0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
目前,素质教育及创新理念的倡导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各个教学工作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整个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培养是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最主要环节。
一、创造舒适的教学氛围
一个舒适的教学氛围的创造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老师的作用,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学生的创造才能。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利用一切条件建立出一个能够发挥创造性的教学氛围。必须营造一个舒适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将课文中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进行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能够使学生真正的形成创造性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提供各种教学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舒适的氛围中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二、强化思想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要强调的最重要的工作在于思想教育工作。一个思想作为正派的人才能够有较高的思想创新意识,因为他的创新意识来自于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崇高理想的追求。所以我们要重视小学思想教育工作的进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要通过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利用著名科学家及身边的人和事来激励他们学习,给他们讲述发明创造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引发他们对于发明创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告诉同学们科学家是如何用蝙蝠在夜间进行活动的原理发明了雷达的故事来激发同学们对于身边事物的思考,比如可以请他们将生活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搜集并就各个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请同学们讨论,经过交流之后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观察能力,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
三、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依赖于开阔的视野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小学语文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视野的开阔及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在学生创造性意识的培养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将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及发散思维的培养上,使学生在各种活动的进行中培养思维的发散性、自由性及独立性,对于学生的奇特的思维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进行联系起来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抽象的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来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对各个学生进行观察和了解,发现他们的特长,可以请具有各种不同特长的学生用自己的特长进行创造性的创作。比如可以将自己知道的与课文意境相符合的诗歌朗诵出来;可以将课文中的景色用画笔描绘出来;也可以将一首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曲子弹奏出来等等。总之教师要创造一切的机会为同学们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基础条件和设备。比如在发明创造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各种发明创造的东西,来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看看他们能想到生活中所需要的发明创造还有那些,并鼓励学生可以进行手工制作来丰富自己的想象。
四、提倡质疑问难,探索求知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进行刨根问底的询问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开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其内在的动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尽力钻研,不压抑他们的独立见解与思考,使学生敢想、敢问、敢答。通过正确引导,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微弱即逝的求知火苗得以燃烧和发展。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还有许多的矿物有待于我们继续的发现,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及其工具去发现它们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小学语文的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和条件,要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意识放在首位来抓。
五、结语
创造性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传统模式的转变,能够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教师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在长期的教学引导过程中,真正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延伸、创新运用等事项进行渗透运用,使学生在掌握住更多的知识的时候,有效的提高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