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字技术培训

数字技术培训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4: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字技术培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数字技术培训

篇(1)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需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7-0018-03 

21世纪是信息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利用信息化手段培养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1]。因此,建设一支适应时展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任何的教育改革都是外在的,只有教师的积极有效参与,才能够将外在的教育改革目标内化为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活动[2]。因此,我国于2013年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旨在通过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但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以201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探讨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培训需求,以使新一轮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本手段[3]。目前,大多数教师比较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阻碍了学校乃至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为此,笔者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主要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及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三方面了解城市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培训需求,希望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提升培训中,切实提升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地理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2.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所用问卷是在分析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基础上,参考大量文献后编制的。问卷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教师个人基本情况、学校基本情况、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培训需求,最后是一道开放题“在信息技术培训中,您最希望提升哪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对前面调查内容的补充。 

3.问卷的实施 

笔者于2014年11月-12月主要对洛阳市和开封市的城市中学地理教师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18份,回收118份,有效问卷112份,问卷有效率为94.92%。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对多媒体教学常用设备操作比较熟练,需求度较低 

由调查可知,地理教师对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投影仪、幻灯机、触控电视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六种常见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现状方面,操作较为熟练的是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和投影仪,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而在所列多媒体设备的培训需求方面,排在前两位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触控电视,需求度分别是32.61%、26.52%。 

2.检索获取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较强,对优秀数字资源的需求也较高 

据调查可知,经常下载地理数字教育资源的教师比例最高,达到了60.71%;想尝试但不会和从不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地理教师仅有10人。可看出,大多数地理教师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也具备搜索和下载地理教育资源的能力。但现有网络资源存在商业化较强、共享度较低的问题影响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因此,高达97.33%的中学地理教师希望在信息技术培训中了解一些获取优秀地理数字教育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以帮助其提升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地理教学的能力。 

3.教学通用软件的掌握状况不太乐观,但其需求度较高 

问卷主要调查了文档处理、动画制作、音频与视频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六种通用软件的掌握情况。统计结果表明,地理教师普遍对文档处理显示软件(如PPT、Word)操作较为熟练,比例高达91.87%,而对其余软件使用现状并不乐观,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如flash、AuthorWare等)和动画制作软件,一半以上的教师几乎不会使用。 

关于地理教师对上述软件的培训需求情况,按照需求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动画制作、音视频编辑、图片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及文档处理显示软件。此外,在访谈过程中,地理教师认为,他们目前对Word文档的操作水平能满足其教学需求,无需加强培训,而对于信息化教学使用最多的PPT,他们希望能进行较深程度的培训,如插入动画、超文本等,提高其制作高质量课件的能力。 

4.地理学科专用软件的掌握状况很不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如图1教师常用地理教学软件的情况调查可知,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最多的地理学科专用软件是谷歌地图,应用频率达到了30.42%。谷歌地图因简单易学、上手快得到了大部分地理教师的青睐,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得较多。其次是Word(绘图功能)、Google Earth和Photoshop(绘图功能)。而在地理教学中使用较少的是GIS、3Dworldmap和Marble,所占比例之和仅为9.16%。从整体来看,地理教师对地理学科软件的应用现状很不乐观,缺乏主动使用地理学科软件的意识。 图1 教师常用地理教学软件的情况调查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91.96%的地理教师希望信息技术培训能够提高其操作地理学科专用软件的能力。而少数地理教师选择不需要培训地理学科专用教学软件的原因,主要是受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影响。 

5.简易多媒体环境下地理教师教学能力较强,需求度也较高 

在访谈过程中,大多数地理教师认为,他们能够在简易多媒体环境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仅有部分教师认为其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方面。但由进一步调查得知,高达91.96%的地理教师仍然希望自己进一步提升简易多媒体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能力。 

6.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能力较差,但需求度较高 

调查得知,在教学中能较熟练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基本功能的地理教师所占比例为20.53%,而79.47%的地理教师不能熟练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表明地理教师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能力普遍偏低。此外,大多数地理教师不能熟练操作交互式白板的交互功能,更不熟悉白板的内置资源与地理学科软件。而教育信息化越来越重视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运用,大多数地理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高达90.17%的地理教师希望加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相关培训。 

7.教学各环节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良好,需求度高低不一 

对地理教师在各教学环节使用信息技术情况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所有地理教师都有在教学各环节使用过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其中,课件制作和课堂讲授环节使用信息技术频率最高,所占比例分别为21.52%、19.07%;而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较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评价与反思。经调查可知,地理教师对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课堂讲授、总结与复习、教学评价以及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培训需求层次不一,其中,对信息技术支持课堂讲授的需求度最高,达到了96.43%。 

8.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状况不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61.61%的地理教师不了解“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的概念和功能,仅有10.71%的教师对其比较了解,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地理教师不具备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有关培训需求的调查中,82.14%的地理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自己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能力,但由于学校不具备相关教学条件和多数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他们仅想对其基本的操作功能做些许了解。 

9.数字化环境下构建新型教学活动的现状不太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数字化环境主要指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从调查的数据可看出,地理教师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现状很不乐观,63%以上的地理教师没有组织过相关的教学活动。又经分析可知,地理教师对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中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需求度均较高,所占比例分别为81.25%、77.68%。 

10.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不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是支持教师进行学习、研讨、交流等活动的网络平台,保障了教师开展常态化研修。调查可知,完全不了解两者概念和功能的地理教师有86人,占总人数的76.79%,而对其了解的地理教师仅占总人数的7.14%,可看出,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并没有引起大多数教师的关注。统计发现,地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需求较高,83.03%的地理教师认为需要加强这方面的信息技术培训。 

三、调查结论与反思 

在上述具体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城市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和对信息技术培训的需求,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从整体来看,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现状不太乐观 

对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大部分地理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比较匮乏,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尤其是应用地理学科软件进行地理教学的能力、教学通用软件的熟练操作程度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等方面。 

2.地理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面需求较高 

总结与分析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知识需求情况发现,信息技术知识需求度排在前两位的是优秀地理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而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的需求度普遍较低,如:网络学习空间、数字化环境下新型教学活动的构建等。 

3.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未深入人心 

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是目前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大部分地理教师对其不了解,也很少有人参与。这表明教师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教师常态化的专业发展手段仍停留在了传统的继续教育方式上。 

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执行者,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培训机构需坚持以受训教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为导向,分析不同学科教师的不同学习需求,才能使培训达到预期目标[4][5]。关于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研究还需要系统的分析所有的地理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而构建适合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内容体系,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的意见[Z].教师厅[2013]13号文件. 

[2] Armstrong, P. Teacher pay in South Africa: How attractive is the teaching profession[R]. Maitland: South Africa,2009,15- 18. 

[3] World Bank.ICT in School Educa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Education in India and South Asia[R].Washington, DC: info Dev/World Bank,2010. 

篇(2)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局网络信息化建设,加强基层建设和队伍建设,打造“电子工商”,实行数字化管理,提高办公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在全市系统开展网络技术培训。现结合我局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推进网络信息化建设,加强基层建设和队伍建设,打造“电子工商”,实行数字化管理,提高办公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实行公文网上传输、网上审批和个体执照网上办理,提高微机操作实际能力,达到公文处理无纸化、办公自动化和管理网络信息化的目的。

二、组织领导

按照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成立分管局长为组长,人教科、办公室、信息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技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实施。

1、培训事务组。

由人教科组成。负责制定培训方案,制定培训日程,负责签到和考勤,通知参训人员,负责培训资料的发放,负责培训的其它组织工作。

2、资料和宣传报道组

由办公室、信息中心组成。负责起草主持词和领导讲话,负责相关资料的编辑印刷、装订整理和装袋,负责将授课内容形成讲义和制成投影,负责培训后资料装订成册保存,负责培训的录相、照相和宣传报道,信息中心负责人负责授课。

3、后勤组

由财务科、后勤服务中心组成。负责条幅的制作、悬挂和场地的布置,负责培训预算、生活、住宿、经费保障和后勤保障。

三、培训事项

培训分二期进行。

1、第一期培训

(1)培训对象:各工商分局、所的微机员;

(2)培训时间:11月6日至11月7日,为期2天;

(3)培训内容:文档、表格排版;文件的排版;文件的压缩和解压;个体模块的运用;电脑收费软件的运用;电子邮件的收发;网上资料的查找和下载。

2、第二期培训版权所有

(1)培训对象:局党组成员,机关全体人员。

(2)培训时间:待定;

(3)培训内容:办公自动化软件。

3、培训地点

局多媒体会议室。

4、培训方式

这次网络技术培训在市局培训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采取个人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网络信息技术培训是打造素质型工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我局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和基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工作专班要高度重视,切实履行职责,既要分工明确,又要齐心协作,确保此次培训工作圆满完成。

2、确保学习效果。各学员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听课,做好笔记,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微机操作实际能力,确保学习效果。培训领导小组将从培训资料、培训环境、培训师资上统一安排,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培训的正常进行。

3、严格奖惩兑现。在集中培训期间,各学员要自觉遵守学习纪律和课堂纪律,按时上课。对无故迟到、早退、旷课者和培训达不到要求的,市局将予以通报批评。

第一期培训日程安排

时间

培训内容

授课人

11月6日

8:00-9:00

局长培训开学讲话

11月6日

9:00-11:30

文档、表格排版;文件的排版;文件的压缩和解压;

11月6日

2:30-5:30

个体模块的运用;

11月7日

8:00-11:30

电脑收费软件的运用;

11月7日

2:30-4:30

电子邮件的收发;网上资料的查找和下载。

11月7日

篇(3)

2018年,台头成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各项工作获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一年来,完成各类培训4500多人次。现就一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扩大培训范围,拓宽培训思路。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我们同镇农科站和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等部门联系合作,开展联合培训。第二,进行了调查和摸底,按照农民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和内容。第三,根据地方产业情况及企业生产经营需求,依托服装实训基地,开拓思路,运用多种办法培训等。

(二)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成人学校的组织方面的作用,具体做到:一是与镇相关部门协作,积极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家庭和个人,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二是与台头镇“淀土文学社”合作组织了第三届台头镇农民书画展。三是整合社区各教育、文化团体,开展广场文化等各类活动,丰富社区成员文化娱乐生活。

(三)积极开展实验示范项目的推广工作,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我校主持的农科教结合示范推广――小工棚西瓜栽培种植技术的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推广了1000余亩。今年,我们在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从西瓜品种的选择到平时的培训,自始至终和基地农户走在一起,充分发挥成校自身的功能和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农民致富为根本,以培训示范为抓手,突出蔬菜种植和西瓜栽培的实用技术培训,注重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不断探索农科教结合的新途径,把专家请到农户家中、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技术指导,通过专家手把手的示范、讲解,解决了农户种殖技术上的难题,了解了市场发展的前景,同时使各种先进技术由基地不断向四周辐射,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做好实验示范工作,学校积极争取到了镇政府的支持,在镇农委和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与静海县桃缘情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台头西瓜种植合作社合作,利用实验的大棚继续进行 “墨童”、“麒麟”“ 园艺32”等系列新品种试验和冷棚甜瓜种植新技术两项实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新上市的新品种麒麟西瓜比普通西瓜市场价高出一倍。

(五) 加强成校教育信息网站建设,搭建在线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专人负责维护学校主页,及时丰富、充实和更新网站的内容,扩充其服务功能,争创一流网站,使之成为全镇人民了解成教工作和参与终身学习的窗口与门户,今年上半年,了多条销售信息,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了一条新的销售渠道。

(六)开展联合办学,今年我校招收中专学历生53人,承担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150人450人次,已经完成培训。

(七)加强数字化中心建设,今年增加了数字化学员600人,并对每位学员进行了一次培训。

以上是我校2018年的工作情况总结。

为了全力做好2019年工作,结合本镇特点,2019年我们将进行以下工作。

一、继续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特别是针对困难村农民的培训工作,计划再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对困难村农民进行2-3次实用技术培训。

二、加强实验示范基地建设,同时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写好实验报告。

三、加强村成校的建设,对各村成校联络员和兼职教师开展一次系统的培训,同时协助村成校做好各类培训工作。

四、提早准备,开展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各项活动。

四、做好社区教育课题的研究,做好结题工作。

五、做好档案的整理工作。

篇(4)

【关键词】数字化;测量技术;矿山测量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矿业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间接地对我国矿山建设和生产中的测量技术的要求也在提高,因为这不仅关系着矿山中员工的安全问题,也关系着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在矿山作业中应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矿山测量的准确度,任何测量上的疏忽不论是对工作人员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是不利的,应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性,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间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积极运用现代测量技术提高矿山测量精度已经成为矿山测量质量提高的关键技术,在矿山测量中应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一、数字化矿山测量技术概述

现代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矿产品的需求,矿山测量的准确度越来越影响矿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它不仅影响到矿山开采和生产的科学性,更影响矿山生产的安全性。将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于矿山测量工作中能够有效提高矿山测量精度,提高矿山产品的质量,为矿业企业发展指明方向,提高矿业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效果。数字化矿山测量技术中的三维数字化软件技术、数字化地形图技术、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等技术应用于矿山测量中很大程度上降低矿山测量人员的工作量,相反的提高矿山测量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为矿山企业安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数字化的应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矿山测量的技术水平。由于数字化测量技术对矿山测量工作的重要促进作用,矿业企业管理者必须清晰的认识到运用现代测量技术开展矿山测量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大测量工作投入、提高矿产品的质量,为矿业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矿山测量中数字化测量技术优势分析

各种类型的数字测量技术应用于矿山测量中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使矿山企业安全发展。具体的来说,在矿测量中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对矿山的地形地貌进行准确的勘探,在电脑上获得有效数据,制定开采方案;同时数字化测量效率高,能在短时间内获取有效的数据,快速制图,在工作中还可以对工作进度实时监测,给管理者提供工作指导依据;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范围较广,矿山测量精度较高,重要的是,数字化测量技术涵盖了空间信息技术、内外业一体化测量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数字化地形图测绘以及变形监测技术等内容,因此涵盖范围非常广,不仅可以降低矿山测量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够保证测量的精度与准确度。

三、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1、提高对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重要性的认识

如果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在矿上测量中顺利的进行,必须使矿山企业管理者深刻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样数字化测量技术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很高,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增加矿山测量技术的资金投入量,建立技术培训机构,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品,促进测量技术在矿山企业中应用。从长远意义来看,数字化测量技术正逐渐成为矿山测量的主要发展方向。企业应重点引进和开发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以增强企业矿山测量的数字化,提高测量的精确程度和测量的速度。

2、矿山测量中的数字化测量应用技术

数字化测量技术包括三维可视化技术、空间信息技术、测量数据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技术、数字化绘图等技术,大大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够清晰地描述地面以及地下众多地质现象,采集矿山有效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建立数据管理平台,帮助工作人员全面了解矿山信息,为工作提供指导依据;由GPS\RS和GIS技术组成空间信息技术,对矿山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以及全天候的检测,获取信息,通过RS技术对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对矿山完成地形图测绘和模型制作,应用GIS技术对模型分析防范,提供空间及动态地理数据资料,充实企业的数据库;作为数字化测量体系中重要组成技术的测量数据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将AutoCAD、VB或者是C++等软件进行二次改造,建立完善及功能多样化的数据处理系统,对文字、图形、图标及模型等多种形式资料进行分析,为数字化测量以及数字化制图提供全面的基础数据服务;数字化绘图技术就是将已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绘制矿山分析图,通过计算机画图可以避免尺寸影响,随时修改,节省时间。

3、以数字矿山为基础开展数字化测量工作

数字矿山是以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带动矿业企业改造与发展的重要理念,其科学实施有助于实现矿业资源绿色开发与利用、实现矿业企业新兴路线的实施。综合全面的应用数字矿山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员工进一步认识数字化技术,认识数字化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重要性,同样能使矿业企业管理者们认识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引进数字化测量仪器,加大设备和技术培训的资金投入,促进企业数字化测量工作的开展,这些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能正确指导企业矿物质资源合理运用,明确矿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指出了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矿山生产安全保障的重要性,这都为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现代矿山测量的发展。

四、结束语

当下,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测量技术逐步被矿业企业所引用,以成为矿业企业测量技术中的主流技术,通过一些企业的生产效果可以看出,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矿山测量效率和体改了产品的质量,重要的是提供了矿业的安全性,保证员工的安全,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了使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在矿业企业中更好的应用,相关企业应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员工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按照自动化水平高、智能化程度高以及精确度高的要求,完善数字化测量体系建设,运用数字化测量技术进行矿山地理分析,并且对产品生产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动态信息监测,及时做到资料收集和应对各种突然出现的不利情况,保证矿山生产工作健康顺利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洪顺.矿现代矿山测量工作中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应用[J].建矿业资讯,20056.1.

[2]杨佳.GPS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分析[J].矿业工程,2009.12.

篇(5)

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提升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总体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大力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抓好面广量大、社区居民普遍欢迎的各类短期培训活动。常年开展各类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老年人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生存技能培训、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等。积极开展时事政策、法律法规、公民道德、知识技能、文化艺术、卫生保健、科普常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紧紧围绕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加强培训课程和教材建设,推进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丰富和拓展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需求。创新培训方式,吸引社区居民广泛参与,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率。

积极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建立较高水平农村人才队伍。以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人才工程、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着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创业致富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重点培训农村村组干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镇村涉农专业服务人员、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对象,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守法纪、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职业农民。各镇牵头组织实施区域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结合本地产业特色,采取集中授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发放相应资格证书和合格证书。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对各镇培训工作全力提供支持,真正把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合理确定培训内容,灵活安排培训时间,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取得良好效果。同时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民学习需求,精心编写新型农民培训系列读本。

加快构建数字化学习网络,提高社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充分发挥各类传统教育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数字化学习平台。注重数字化学习手段在社区教育中的推广应用,推动社区教育的创新发展。加快构建数字化学习网络,建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学习在线”网和各镇社区教育网等各类学习型网站。实现与市内外相关学习网站的互联互通,促进社区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拓展社区居民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启动镇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依托各镇社区教育中心计算机教室建立数字化学习中心,引进和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面向居民免费开放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加强“学习在线”的推广和应用,引导广大居民注册学习。大力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帮助城乡居民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居民对技术、信息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篇(6)

基本概况

星村镇位于武夷山市西南部,距市区22公里,辖1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25218人。农业总人口20905人,占83.23%,非农业人口3213人,占16.77%。土地总面积686.7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积3.8万亩、林地面积48万亩、竹山面积9.3万亩,茶园面积5.3万亩,森林覆盖率71.9%。星村镇是武夷山市旅游重镇、生态重镇和茶叶重镇。最高处是享有“华东屋脊”之称的黄岗山,海拔2158米。辖区内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是九曲溪漂流竹筏码头所在地,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的武夷山自然与文化遗产地近60%处在星村镇行政区域内。

主要做法

1、建立了三个服务中心。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能”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际,我镇分别建立了农业服务中心(分别有农技、农机、茶叶、烤烟、动物防疫服务组、科委、科协);综治服务中心(司法、、调解、315中心、见义勇为工作);计生服务中心(计生服务所)三个服务中心。突出“三农服务中心”的服务职能:把涉农服务的职能全部纳入中心的范畴,开展便民服务、承诺服务、文明服务,开通便民联系电话,开设服务联动。服务联动具体做到八项职责:设立农户服务热线电话;组织科技人员上门服务;受理群众农业技术咨询;培训乡土人才;制作网页,收集“三农”信息;推广、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总结典型经验,促进相互交流;做好各专业组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

2、建立专业服务队。以专业类别为主,成立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林业技术、茶叶技术、动物防疫、计划生育、医疗卫生、劳动保障、沼气能源服务等服务队。各服务队由镇直各专业站办所负责人员任队长,人员由各专业站办所人员和从各村优秀“六大员”中抽调组成。主要工作任务是根据镇里总体安排及时深入各村、组、户开展技术服务,解决村民生产技术难题,村民遇到生产技术问题,在村级无法解决的,只要一个电话,专业服务队马上派员深入农户家中指导,确保问题能及时快速地解决,建立服务人员便民联系卡,24小时畅通服务联系。建立科技赶墟活动日。确定了每年的技术培训计划和方案。实施“阳光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每年邀请省上科研院所、市有关业务部门高级以上职称人员来我镇上课,做好培训工作。

3、建立工作服务日。以镇为单位,建立服务日制度,分批次、分专业抽调各村“六大员”开展服务日工作,如动物防疫日、计生服务日、安全生产服务日等,突出重点开展农业技术指导、综治法律宣传、计生政策宣传、劳动就业转移等服务,将具体的“服务日”时间提前向村民公布,切实提高农村“六大员”的综合服务功能,在村民相对集中的重要节假日和星村、曹墩、黎源墟日,加派人员到乡村提供服务,满足广大村民多方面的需求。

4、建立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利用“数字武夷”电子信息平台,把镇三农”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通过“数字武夷”网络延伸到全镇15个行政村开展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从产业的发展形势、技术服务、农产品的流通、科技示范、政务服务等服务联动网络,提高服务水平。

5、建立健全服务机制。“三农”服务中心实行综合服务制,首问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明确岗位责任制,办事限时制,受理农业的工作谁接手谁一揽子负责(引导、指导和督办)到底。做到态度和蔼、工作热情、认真负责、群众满意。建立了定期检查制度、会议制度、考评制度、奖惩制度等规章制度。半年、年终考评,表彰奖励。

6、加强服务设施建设。三个中心(包含各个专业服务组)都位于镇主要街道上,方便农业群众来办事和咨询。综治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和计生服务中心都有办公场所,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和服务设施、设备。配套的服务设施都有做到“八个有”:即有办公设备、有便民设施、有服务台帐、有群众意见箱、有服务热线电话、有服务资料、有服务监督台、有LED电子信息平台。

主要成效

我镇“三农服务中心”建设以来,从利益共同体建设、项目开发、科普宣传、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入手,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努力推进农科教结合,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三农服务中心作用日益显现,深受基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全镇农业经济发展迅速,成效明显。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加快了农村结构调整步伐。近年来,我镇推出了水稻6266,两优2186等,烟草“控氮降碱”,生态养鸡,建立有机茶园,治无核柿落果等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抓镇院合作。我镇先后与省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建立合作关系。永生岩茶厂与省农大、农科院建立技术服务关系;聘请省上专家教授为技术顾问,建设省农林大学武夷岩茶科教基地。实现了“高位嫁接”。抓典型示范。建设了武夷岩茶有机茶示范推广基地;黄村有机茶生产合作社等示范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示范引导,使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农村得到推广应用。使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科技特派员好比科技的“播火者”,在农村大地已呈燎原之势。

篇(7)

关键词:TPACK;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4-0045-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4.007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教师专业化的持续发展等都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院校中的推广和应用仍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等问题,提高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快速、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这就亟须在高校范围内对专任教师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开展近十余年来,虽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培训目标、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目前仍需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模式和方案展开有效的探索。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是2006年密西根州立大学的Punya Mishra教授和Matthew Koheler教授在教师知识(PCK)的基础上,将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而正式提出的,近年来受到了国外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并展开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目前已逐渐成为最有效、最受欢迎的一种整合模式,同时也是国外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与最新成果。虽然国内开展关于TPACK的研究相对较晚,但近几年也越来越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青睐,同时研究范围从师范生教育不断扩展。但目前TPACK在高校教师培训中的应用还比较少,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几乎没有。本研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设计研究的思想,对基于TPACK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型进行了构建,并将制订的培训方案进行实践验证,以期能促进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理论基础及研究界定

1.理论基础

(1)成人学习理论

成人学习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起的行为上的改变。其目的性较强,即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在制订及实施培训方案的过程中,要以学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强调多样化的学习,充分考虑成人的学习特点、遵循成人学习的规律和法则,安排适当的学习环境、营造非正式的学习氛围、结合实际需求、采取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促进成人的全面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社会个体从新任教师或非专任教师,成长为成熟的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是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培训过程在专业知识的传授、应用引导的基础上,培养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本身优势,促进其专业化的发展。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培训过程中,从简单、传统的知识传授转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师生角色,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构建新旧知识链接,注重协作和交流,培养学员自主、合作学习,提升创新能力,以期能真正指导其教学实践。

2.相关研究界定

(1)TPACK的内涵

TPACK由3个核心元素(TK、PK和CK)和4个复合元素(TPK、TCK、PCK和TPACK)组成。关于技术的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TK),是传统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总和。同时也是TPACK框架中最具变化性的成分,总是处于一种变化不定的状态。因此,需要足够宽泛地了解并能持续地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PK),是关于教与学的过程、实践或方法的深层次知识,是基本的、普遍适用的知识。学科知识(ContentKnowledge,CK),是实际被学习或教授的学科内容知识,同时也是教师从事特定学科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TPK),由技术和一般教学法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对具体技术应用时教与学如何改变的一种理解。从现代教育技术的角度,可以设定为教学设计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CK),一般由技术与特定的学科内容知识双向互动产生,指教师对新技术的学科影响和使用技术合理表征内容的相关知识。从现代教育技术的角度,可以设定为教学资源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and Content Knowledge,PCK),由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及其相应的情境综合而成,是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化”,PCK可以设定为学科教学知识。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同时整合技术、教学法和学科知识,由以上各元素的知识综合而成。在现代教育技术领域,可以看作是教育技术知识。

(2)教育干预

教育干预是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应用中的重要内容,而干预系统设计是设计开发教育干预的核心环节。本研究在设计研究一般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TPACK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型,而干预系统设计是依据此模型实施设计研究的基础和关键。本研究限定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因而教育干预系统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干预系统,但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系统不同。

(3)TPACK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在TPACK中,TPK可以认为是教学设计知识,TCK为教学资源知识,PCK为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教学设计知识和教学资源知识的总和,可以看作是教育技术知识,分别对应强调的是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综合能力。这也是TPACK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契合点,因而可以将TPACK引入到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升高校专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其TPACK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本研究基于二者的契合点,主要从TPACK角度设计和实施培训,进而促进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TPACK的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设计

1.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者结合高校特点,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参与本校第2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60名专任教师为研究对象,从TPACK角度出发,运用设计研究的理念展开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以期能进一步强化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及有效提升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又称设计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DBR)。它是一种系统而灵活的方法体系,注重学习环境设计,通过反复循环以促进教育实践,并提炼对现实情境的设计原理和理论,在研究者和实践者合作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发展。

2.基于TPACK的培训模型构建

Koehler和Mishra于2005年认为,TPACK可以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得到适度的发展。研究者基于设计研究的一般过程,参考借鉴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研究框架,结合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实践,设计出基于TPACK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将培训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广博考察、设计开发、实施验证、分析评价、完善优化。广博考察阶段是本研究的基础环节,又细化为需求分析、TPACK境脉考察和绩效问题分析,通过前期调研,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设计开发阶段是重要环节,在实际问题的驱动和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多方共同参与干预系统的设计和保障措施的制订;实施验证阶段是培训的关键环节,细化为真卖隋景实施和典型问题分析,同时实施微型循环,通过设计、修改、再设计等不断对初始设计完善;分析评价阶段是第四个环节,分为多样化评价和设计研究专题库,通过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及整理设计研究的产出,保证了培训的有效性、完整性;完善优化阶段是该轮培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新一轮研究的起点和依据,细化为修改完善干预、TPACK境脉革新和优化推广。这五个阶段存在于同一个系统内部,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制约设计研究的最终成效。

3.干预系统设计

在设计干预系统之前,研究者首先从适应国家政策需要和解决实际问题需要两个层面对培训的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次在前一期培训的基础上,针对本次培训的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其TPACK相关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等TPACK境脉进行了考察设计,从而对培训对象有了较深层次地了解;再次,针对该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与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期望要求,通过绩效问题分析,得出该校引起绩效差距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不足、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薄弱、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缺乏、缺少激励措施和支持系统等方面,为后期设计干预系统提供了参考。

由于TPACK的三个核心元素之间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当情景发生变化时就需要重建该平衡,而在此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师知识的融合性和学习情境的创设。TPACK发展的关键是教师的创造性,即教师形成技术知识融入内容教学知识的意识、思维、能力的创造性。正如Mishra和Koehler所建议,在帮助教师发展TPACK时,应该将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应用整合到他们实际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实践中,使TPACK各部分协调发展,这正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理念相吻合,同时也凸显了TPACK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相关理论的驱动下,研究者构建了一个包含培训内容设计、培训过程设计、培训支持设计、培训方法选择、培训教师选聘、培训时间规划和培训评价设计共七个组成要素的培训干预系统,如图2所示。

培训内容设计思想是结合培训目标,并将目标细化为内容单元,以专题形式呈现。大境脉是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分为四个专题,即数字化资源获取与处理专题、多媒体课件制作专题、网络教育应用专题、信息化教学设计专题,分别对应TPACK框架中的TCK、TPK、PCK、TPCK;培训过程是针对不同的角色进行设计的,根据培训流程设计,面对培训教师、培训学员和培训辅助者分别设计任务,在活动中以认知、接受、抉择、探究、优化五个环节来促进培训学员的TPACK发展;在数字化培训环境中,培训支持提供了以Moodle平台和远程交互系统为主的平台辅助和以内容资源、思维导图和任务单为主的策略支持,以促进深层次的互动交流;培训总体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并灵活运用多种培训方法;为保证培训的质量,选聘同时具备教育技术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培训教师;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培训共30个课时,5周内结束,采取集中学习3课时/周和课外巩固、强化相结合;培训设计了包含参与度评价、任务评价、后测问卷调查、考核量表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的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将所设计开发的培训模型和干预系统在真实的培训环境中实施。实施前期用Moodle开发了培训辅助的网络教学平台,并结合飞视美远程交互系统,做好辅助准备工作,强化网络培训的互动与交流。培训按照院系和前测将学员随机分为1班、2班,各30人,基本保证学员的初始水平相当。其中,1班实施本研究所设计的模型和干预系统,作为实验班;2班按照原有方案实施,其他条件与1班保持一致,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数据分析

从参与度角度来看,培训的出勤率和小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员的积极性和措施的有效性,实验班分别高出对照班6.66%、10%。

从任务角度来看,两个班级提交作业均为100%,教学技能和作品展评都在一般水平之上,其中实验班的优秀率明显较高,基本反映了学员对培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情况。

从后测的问卷调查来看,培训学员对现代教育技术及TPACK各元素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升,并能辩证地看待技术问题。其中,学员的课件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提高的较为明显。结果显示,培训后有63.33%的学员将按照教学设计的思想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课件,30%的学员会在教研和管理中应用技术来进行呈现,80%的学员准备在教育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开发自己的网络课程,有89%的学员准备或者已经使用自己专业相关软件来促进教学、科研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了此次培训的效果。

从量表考核的角度来看,笔者结合在职教师的具体情况,参考国际上较为权威的Schmidt、Archambault和Cripen等人的量表,设计了针对在职教师的TPACK测量量表,针对其七个元素分为七个部分,共32题,其中每个部分的平均得分为该部分的成绩值,七个值的和为TPACK的成绩值,并采用SPSS软件将实验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整体TPACK水平分析

用G11、G21与G12、G22分别代表前、后测中实验和对照班的平均成绩,结果如表1。由于均值可以反映整体水平,前测中两班TPACK水平几乎相当,而后测中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标准差体现个体的离散程度,实验班标准差减小趋势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培训的有效性。

(2)局部TPACK水平分析

笔者将两个班中七个元素的值进行成对T检验,如表2和表3所示。可以看出,在前测中两个班级的七个元素的均值几乎相当,可以认为学员初始的各项水平处于同一级别;而后测中,CK、PK、TPK、TCK、PCK、TPCK均值都大于对照班,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由以往简单的技术传授为主的培训向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转变。由表2可知,实验班的各项均值都有所上升,说明了各项的水平均有所提升;而对应的标准差有所下降,则体现了培训的整体性。

由于Sig.(双侧)值可以表示统计的显著性,本研究中小于0.05认为该项变化显著。在对照班中,变化显著的只有TK,其他元素虽有提升,但是变化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传统教育技术培训对教师的整体发展还不够重视。而在实验班中,变化显著的元素为TK、TCK、PCK、TPK、TPCK,变化不显著的为CK和PK。但CK、PK的前测值与其他元素相比较高,可以看出在职教师已经具备了较高水平的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同时这也符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初衷,即从技术的角度促进教师TPACK的提升。

另外,笔者结合培训的内容和特点,对本研究的产出情况进行了汇总,形成一个专题研究案例库。该专题库一方面可以用于持续本地境脉的革新,另一方面也可以给新境脉中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新一轮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2.研究讨论

由上面的数据分析可知,针对在职教师,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特点,TPACK是一种有效的培训设计理念。将前沿理论TPACK引入到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可以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在培训中与在职教师的学科内容、教学法知识进行深层次地融合,从而达到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在实践中促进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而本研究构建的培训模型,在干预系统的支持下能够在实践中顺利地执行、效果显著,并结合设计研究的产出情况,汇集成专题案例库,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研究者也发现诸如部分学员积极性不高、培训内容与学员具体学科实践运用的融合程度仍有待深入等问题。另外,研究的取样范围也可能使研究结果受到限制。研究者将结合本次培训存在的问题,在后续研究与培训中从深化理论研究、调整培训方案、增加培训时间和扩大培训范围四个角度深入实践,以促进高校教师的TPACK持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继续提升,进而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