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前景
时间:2023-09-18 17:03: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GIS;教学;实验课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社会对土地规划、资源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掌握GIS技能已经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GIS技能也已经成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做好理论教学工作,还要关注实践领域,提高学生的GIS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这门现代化技术,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土地资源管理业务中。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引入GIS课程的必要性
1.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综合性特点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众多学科的集成体,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要想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学生掌握测量、制图等专业技能。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该专业也呈现出“信息化”的特点,在土地资源规划和建设方面,越来越重视GIS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说GIS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基于信息大环境的影响,教学育人工作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时代要求,适应时代的变迁,重视GIS课程的引进和发展。
1.2GIS课程的应用性特点
GIS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也是技术性课程,它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除此之外,GIS还应用于其他行业领域,可见GIS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现代化技术。总之,人类社会上一切与处理、分析空间数据相关的学科,都在试图找到一种能够收集、加工、整理、存储、检索和显示输出多种多样数据的工具,这些数据都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实践活动,而这种工具的归结点就是GIS。尽管GIS应用前景较好,但是当前我国的人才输送还满足不了GIS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GIS技能,不仅可以促进该专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满足GIS对社会人才的需求。
1.3GIS实验教材的不适用性
当前GIS实验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都是针对GIS专业的,对于其它专业则没有通用的教材。专门的GIS实验教材无论在教材内容还是实验设计,都无法较好地适应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因此采用当前的GIS教材会有一些弊端,也会影响到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为了增强GIS实验教材与所用专业的契合度,我们要从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专业内容编写实验项目,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完善教材的设计体系,从而使GIS实验教材更好地满足专业的发展要求,促进实践教学工作的进展。
2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具体应用
2.1GIS技术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土地调查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进行管理的首要工作,通过土地调查我们可以得到相关土地资源信息,从而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所需的资料。这项工作是离不开GIS的,需要GIS技术的极大支撑,主要表现在:GIS可以采集和输入相关数据,建立地籍库,并且还可以对数据及时进行更新。但是在地籍库的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例如:如何使地籍库的录取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等。我们应当对其加强管理,以便给后续的管理工作提供相关资料。
2.2GIS技术在调查土地利用情况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实时性工作,为了明确土地利用情况,我们需要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情况、应用情况及其变化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此阶段,GIS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GIS来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并对数据进行转换,测定田坎系数,调绘成果转绘以及绘制相关图表,最后对图表信息和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输出关键情报,从而了解目前的土地利用现状,实现调查的目的,为土地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出可靠地决策。
2.3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规划工作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要想做好规划工作,达到规划后的利用目的,必须对土地的所有情况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了解土地管理的所有信息,只有做到全面详细,才有可能不出任何规划错误。除此之外,还应结合土地管理的客观规律,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合理科学地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GIS在土地资源规划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利用GIS综合分析土地情况后,进一步对土地资源制定大体的规划方案,并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估研究,建立空间预测模型,从而满足规划管理工作的需求,提供规划方案所需要的数据,保证数据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不仅如此,还可以进一步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来输入和分析数据,对规划对象进行GIS专题图叠加分析,进而提供多种规划方案,以便做出科学的规划决策。
2.4GIS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
GIS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GIS来构建土地整理专门使用的电子图件,明确并建立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以便对这些空间数据进行更科学的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GIS来对原始数据单元进行分析统计,进而绘制相关图表和地图,例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图、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图以及利用潜力分析图等,以便精确地了解土地整治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定义地图关键要素,顺利进行图形变换。
2.5GIS技术在土地地价评估中的应用
空间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工作是土地地价评估中一项重要的任务,而要做好此项工作,离不开GIS技术的辅助和支撑。LPS系统是地价评估中的应用系统,GIS能够把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空间数据叠加分析,再加上评估模型作用的发挥,最终使得土地地价评估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如何把LPS系统和GIS技术较好地结合起来关系着地价评估工作的成败,是土地地价评估工作的关键要素。通过两者的结合,不仅可以对土地地价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而且还能够大大节省用户的评估时间,加快其工作效率。
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GIS技能培养的措施
3.1加大设备投入,满足教学要求
GIS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实验教学,当前有些院校为了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已经购置了相关设备,并建立了实验室,以供科学研究。但是仍有部分院校仪器缺乏,实验条件不达标,影响了GIS的实验教学,而教学工作直接与学生的GIS技能培养相联系,因此GIS实验教学不到位,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也自然达不到要求。为此,各院校应当加大对GIS软件相关设备的投入,使用科研经费购入实验设备器材,如扫描仪、正版的GIS软件、中地公司国土系列软件等。以前的学生可能只在教室里通过PPT来认识相关的GIS实验设备,从来没有亲自利用仪器进行实验,对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的标识也没有切身体会过,通过增置实验设备,建立实验室,学生能够很好地认识各种GIS设备标识,掌握设备标准参数,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GIS技能,对知识有更好地运用能力。
3.2完善GIS教学体系,使其系统化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GIS技能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教学任务和重点教学工作;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掌握GIS技能是学生就业的重大优势,是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而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做好教学工作能够为培养学生的GIS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强调教学工作,不断完善GIS教学体系,实现GIS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和专业化,为此,我们需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角度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一方面,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并设置合理的理论课时数,夯实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注重基础,例如开设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VisualC++程序设计课程、CAD软件课程、制图课程等。同时,实践教学内容也不容忽视,通常来说,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各为24小时,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后外加一周的实习课程,尽可能早地联系相关企业和机构,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方位地掌握GIS基础知识和技能。
3.3合理设计实验项目,优化其内容
设计合理的实验项目关系着GIS实验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结合本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科学设计实验项目,不断调整实验内容,使其符合当前实际领域的要求,避免教学工作与实际现状相脱节的情况发生,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保证。首先,明确GIS实验课程内容。在内容构建时,要着重突出数据收集、整理、加工、图形变换、输出等项目的设计,培养学生这些基础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例如影像地图制作能力等,熟练掌握GIS的各个操作环节。其次,构建以GIS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实践内容。土地资源管理教学一般使用土地利用数据库,为了培养学生的GIS技能,我们应当结合课程大纲,找到与GIS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尽可能地以GIS技术的运用为核心来设计实验项目,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和GIS技术课程的无缝结合,在项目中充分运用GIS软件和GIS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4提高教师GIS技能,增强师资力量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工作,注重产学研一体化,这就要求无论是在理论教学领域还是在实践教学领域,教师们都要重视对学生GIS知识的巩固和GIS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GIS应用的各个操作环节。对于没有GIS专业背景的教师而言,学校应当鼓励教师进修,不断学习,增强自身GIS专业知识与技能。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大技术培训投入,定期举办讲座,或者借助网上资源平台,使教师可以自主进行学习,并对自己的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因此,教师也应当拥有一定的GIS技能,确保自身就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应用GIS技术。
4结语
为了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GIS技能,我们要首先要认识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用GIS技术的必要性,同时还要明确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最后还要加大设备投入,不断完善GIS教学体系,合理设计实验项目,调整优化实验内容,注重教师GIS技能的提高,增强师资力量,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GIS技术解决土地资源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GIS技能。
参考文献:
[1]王承武,马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5:66~69.
[2]鲍文东.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济南:山东科技大学,2007.
[3]王淑晴.“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5,03:99~101.
关键词: 人才培养方案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 专业优化与特色
一、专业分析
1.行业背景分析。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国土、测绘、地勘的基层单位及土地规划咨询公司等,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国土资源权籍调查与测绘、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设计、土地复垦设计、土地管理等技术工作。同时也面向地质勘测部门、林业管理部门、工程勘察与设计、铁道勘察规划部门等,从事工程测量、土地评估等工作。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全国土地利用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各项管理工作对土地数据提出新的需求,现有的土地详查成果、土地信息已难以满足当前新形势下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土地管理及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这些工作的进行,依赖于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者。尤其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后,自2010年起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土地更新调查,这些都需要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人员。现在国土部正在谋划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土地调查更接近于经济普查工作,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16年全面实施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执行落实职能也归并至国土资源部,因此,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良好。
2.岗位需求分析。
本专业是涉及学科较多的边缘交叉专业,就业面非常广。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规划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土地规划设计公司、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房地产评估公司、测绘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村庄综合整治、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地籍管理、房地产价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及房地a开发经营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和行政管理工作。
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是农村的最大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农村土地,实现农村土地的财产价值,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尤其是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查、农村居民宅基地调查、不动产统一登记等,都需要大量的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外业和内业工作者。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行业刚性需求大,尤其是需要大量能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在城市土地开发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二、目标体系
1.培养理念。
围绕“德技共举、知行合一”的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线,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等知识为载体,以土地利用与综合整治、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科学精神、思维方式,满足文化传承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国土资源、土地、测绘、房产、建设等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整理与规划设计、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专题制图、工程测量等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健全的体魄,能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不动产测绘、土地整理与复垦、土地管理、工程测量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国土资源、土地、测绘、房产、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土地调查与发证、不动产估价、数字化地形地籍测量、专题制图及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岗位的工作。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
4.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三、教学体系
1.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①充分调研,使教改和教学与市场接轨,更有的放矢。
国土部门是一个由地矿部门、测绘部门及以前的土地管理部门共同组建的大国土资源部门,因此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不仅要立足于我们的实际(隶属于国土部门),更要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岗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特别是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了解各行业对人才的职业需要,同时密切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多向专业办得好、就业率高、教学有特色的学校学习,加强与其合作与交流,使教学改革尽快适应市场,满足职业技能和岗位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多调研,加强学习,能提高专业教学,了解市场动态,对于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培养更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型人才更有指导意义。
②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跟踪行业、企业对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首先摸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定准目标。
一是针对市场的需求,走进企业,深入生产一线,弄清楚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什么。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法,组成专业调查小组,多次深入用人单位进行专业调查,并聘请多家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作为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的成员,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生产一线专家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建议,收集有关信息。根据岗位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要针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进一步分析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科学的归类分析,明确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达到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构建以“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为突出特点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2)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分析
2.教学学时学分比例表。
3.教学组织与运行。
(1)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山水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山水育人”的实质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山水”是本专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实践场所。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作为两条主链。职业能力体系从基本素质能力递进到专项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的体系从土地的构成基本要素初步认识(如野外性、艰苦性),土地规划行业基本认识(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求是的工作作风等),形成“敬业、爱业、创业、乐业”的职业文化素养。横向上,职业能力和国土资源文化相互交融;纵向上,彼此连贯,螺旋递进。每一阶段其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实践,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2)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课教学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以项目引领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
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革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做法,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基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进行相应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过程考核,积极推行P试、机试、作品、课程设计、调查报告、实结、企业评价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与优化
1.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山水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山水育人”的实质即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山水”是本专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实践场所。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作为两条主链。职业能力体系从基本素质能力递进到专项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的体系从土地的构成基本要素初步认识(如野外性、艰苦性),土地规划行业基本认识(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求是的工作作风等),形成“敬业、爱业、创业、乐业”的职业文化素养。横向上,职业能力和国土资源文化相互交融;纵向上,彼此连贯,螺旋递进。每一阶段其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实践,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2.革新了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课教学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以项目引领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
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革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做法,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情景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新建并完善了教学条件,重视实践教学。
本专业新建了多个专业学训室和综合(专项)实训基地,与多家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可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引进了新的教学软件,如K9,ARCGIS等新的GIS软件;风雨实训场是进行“课堂工地化”教学改革,以情境教学区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新增普通地质实训和地理信息数据分析综合实训,加大不动产测绘实训、GIS技术应用技术和土地规划设计综合实训课时,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完善了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课程评价与考核采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包括:社会评价和学校考核评价两部分。
社会评价由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评价、市场调研、毕业生自我评价。
学校考核主体有:教师、学、学生;考核标准有:平时成绩、课内实践成绩、理论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周伟,袁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4(4):78-80.
[2]赵中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科教文汇,2013(10):37-38.
[3]卢新海,张继道.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2):30-33.
[4]袁春,钱铭杰,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23-125.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土地管理;GIS;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1.1、地理信息系统简述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依托电脑软件和硬件设备,通过野外观测或其他途径对采集到的数据源进行操作、存储、转换和显示的空间信息系统,它能够利用地理数据信息和空间图像信息对管理对象的位置、结构属性进行提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数据库实现了不同空间分散化数据信息在计算机软硬件上的融合。数据采集工作的目的在于调整地类信息与空间属性信息,令其一一对应;数据存储则是通过计算机软件、硬件、数据和用户等环节来实现不同来源和空间属性数据的录入、修改和保存;数据操作与显示则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输入输出数据、图表、文字、报告等来实现空间数据库的管理,并绘制带有不同空间属性的专题图件。
1.2、GIS技术的重要性
GIS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比较晚,其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因为其是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各种高新技术系统的合成体,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实现了数据采集、分析以及处理方面的能力。同时,其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对地理学、测绘学、卫星定位技术以及遥感技术都进行了很好的利用,其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库进行很好的利用,同时,建立相应的空间模型,利用空间模型的分析法,能够为工程测绘提供相关的信息,同时,在其他领域中也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测绘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GIS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作为非常特殊的信息系统,在运用方面能够对统计信息和空间地理特征进行很好的利用,同时,也能在其他方面发挥很好的效果。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量出现了不断增加的情况,同时,人和资源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开展科学保护工作非常必要,在资源利用方面要做到合理利用,同时,对规划方面出现的矛盾要进行很好的解决,对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利。
2、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其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上,因此,能够利用其进行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以及输入,然后建立初步的数据库,同时,也能进行长期的储存,这样在进行数据分析以及整理方面效果非常好。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数字化时代来临的过程中,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现在,地理信息系统在运用过程中在很多的领域中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使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3.1、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在确定地理信息时,地籍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对地籍的通俗理解就是一片土地的归属以及土地面积。土地所属的地理位置,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和记录,这就好像是一个小孩子出生需要知道他的姓名。出生地。祖籍。家长等等的信息数据作户籍的整理是一样的。整理地籍的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就是对所属自己记录范围的土地做完整的记录,包括土地最初的所属权,以及之后的土地各项的变更的信息,在我国不论是国家、政府,还是其他的一些企业想要开发一片土地都是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过程的,其中包括这片土地的开发价值,甚至是土地的地籍所属的变更的信息,这就在实际中给开发过程增加了难度。但是地理信息体统发明至今,它为地籍的相关难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它是地籍管理问题中的辅工具,但是却是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地籍管理体统的高效率的运作,不仅如此,也是高质量的完成了相关工作,为这项工作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地理信息体统通过自身的定位功能,能够随时的对土地数据进行监控,也能够根据监测得来的数据信息划分土地利用率的高低水平,为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3.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状态是在不断不变化的,因此在进行土地管理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土地的变更。在以往工作中没有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土地情况的跟踪是一个难题,工作量大,而且储存和调阅不方便,造成土地管理人员往往不能很好的掌握土地的变化状态。依靠地理信息系统,能将产生变化的土地图片化、数字化,拿来与数据库中的图片进行比对,一目了然,能清楚的发现变化情况,并将变化部分与原有图片进行合并操作,通过合并分割土地的图片可获取变更后的地理信息图片,最后再将土地变更图片输入数据库,完成信息更新。通过专业分析,能直接作为土地利用的决策依据。这种管理方法因有原始数据进行对照,不但对比和分析效率高,而且能完善信息的整理工作,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还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3.3、在数据工作中的应用
在数据更新上的应用,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在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之后所体现出来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在数据浏览中实现真正的快速无缝浏览模式;在数据查询中的应用,首先,图像等信息查询上,我们可以采取点查询、缓冲区查询、行政区查询和多边形查询这样的多种方式进行操作。其次,针对文字数据类型,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关键字查询、模糊查询等多种查询方式。最后,我们的查询历史和查询的结果还能够得到一定的保存,方便我们下次的快捷检索;在信息数据统计中的应用,就是通过分开来制作了很多的表格,很好的对于现行的土地资源进行可很好地统计管理;在数据更新上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进行实时的更新,并且能够结合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把土地资源管理系统转换成一种动态的模式,对于我们用到的土地资源进行实时的监测,从而确保了系统中数据的时效性,避免了因为更新不及时所导致的一些工作问题。
4.地理信息系统在未来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等多个方面,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不断优化,已经研发了一批业务化的运行系统,比较突出的有国务院政府办公厅的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深圳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办公系统等。
从现阶段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来看,地理信息系统在未来土地整理工作中的主要应用前景有:
(1)发展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合理确定系统应用目标,迎合土地整理业务需求,发展实用的土地整理功能,并建立相关的制度规划,从而满足专业化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需求。
(2)建立多尺度、高技术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土地整理过程中,技术在不断更新,因此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不同尺度下土地整理项目形态、结构和细节的关注,融合不同层次空间数据的内容,这需要更好的技术性和更高的专业性,因此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在土地整理工作的未来发展前景将更多依赖高难度的信息处理技术。
5、结束语
总言之,如今,国内很多GIS软件都在地区土地管理中加以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得益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于传统的土地管理模式有着显著的优点。其一,地理信息系统收集大量信息,站在宏观的角度上进行决策;其二,在土地管理中不再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多次采集数据。分析统计,土地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其三,信息分析的正确性也得到提高;其四,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系统的优化使得土地管理更加的合理。相信,日新月异的科技必定可以使GIS技术与土地管理工作更加相得益彰。不仅如此,GIS对人文。环境和交通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使GIS技术不止步于只应用于土地管理的工作当中,而走向社会的各方各面。所以,在未来的GIS的研发过程当中,应该放长眼光,突破部门界限,各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共享资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GIS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慧敏,王翠娟.关于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1:297.
[2]董德胜.浅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7:153.
[3]陈艳丽.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19:236.
摘要: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演变过程进行梳理,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渠道,总结出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所存在的问题。切实结合当下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对于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的情况,密切联系学校治学特色,提出重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课程培养;人才需求;特色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16-0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下文简称“我校”)本科生教学培养方案每四年调整一次,2015年迎硇乱宦纸萄Ъ苹调整,这次调整将在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优势,重新明确培养何种人才、向何处输送人才等问题,使我校培养的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技能,从而与其他学校的公共管理类人才相区别。因此,本文所做研究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建设现状
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学院兼备理、工、管、法四大学科,资源管理特色突出。公共管理类专业涵盖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3个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授予权。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中,我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8位,列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并在《2014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专业。比较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近三次修订的培养方案后发现,学校尤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体现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同类别课程学分比例趋势分析中的实践环节课程学分比例明显增长,尤其是相比较于2003版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学分要求增幅很大。与此同时,公共管理类学生通过在秭归基地、洪山区人民政府、黄冈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就业实习来提高实践能力。在趋势分析还发现,相比较于2003版培养方案,2007版、2011版培养方案的总学分要求有明显增加且趋于稳定,浮动不大。尽管实践环节学分增长较多,但纵观整个课程设置还是体现着重理论轻实践这一特点。在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资料的整理过程中,考虑到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变化以及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2010年中途提出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社会管理)教学计划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计划并实施至今。通过2011―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其培养效果,可以简单归纳,2011―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以企业为主,继续深造次之,最后才是公共管理部门――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建设困境
1.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①与其他高校课程设置同质化。在综合对比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7所高校在内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后发现除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核心课程外,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的课程中与其他高校相同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课程相似度较高。例如,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的《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在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的教学方案中也能找到。同时,笔者横向对比了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华中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前者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有19门课程是和后者相同或相似的,占总课程数量的50%以上;同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趋同现象就更严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基本都涵盖在其他高校的教学方案中。②二级学科课程设置同质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2011版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培养方案上,通过比较发现这这两个专业在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上的课程设置是完全一致的,而在近15门主干课中,有12门是完全相同的,而对于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则出现课程交叉,具体表现在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成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在二级学科的课程内容上也出现同质化。例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与《地方政府学》这两门课程所授知识点重合之处颇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听到的是不同教材中对于行政区划、地方自治的复述,是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对于此知识点的赘述。
2.专业特殊性不强。①办学特色体现不明显。通过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和其他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是没有区别的。众所周知,我校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高校,但很难通过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去看到这一办学特色,尤其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能在教学方案上找到资源与环境管理(2个学分)和土地资源管理(2个学分)两门课程。这对于近200多个学分要求的课程设置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种现象无疑淡化甚至失去了区别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特殊性。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目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在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本科专业前50名中无法找到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存在,而在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排名第7位。通过研究自2014年9月以来我校大学生就业中心主办的大型招聘会,发现招聘单位多为地矿核企业,但由于同质化现状,公共管理类专业输出的毕业生不具备在本专业领域的专长和优势,在就业市场和就业岗位上也未呈现出明显的不可替代性。这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毕业生应有的竞争力,同时这一点在2015届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也可以看出来,鲜有通过大型招聘会顺利就业的。
3.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培养目标有偏差。综合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其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其次才是企业。但是结合上面2011―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实际上其毕业生主要单位流向还是企业,党政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占比很小,这无疑说明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偏差。随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凡进必考,公共管理类毕业生选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为就业目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通过近几年的公务员招考数据统计发现无论是可报考职位数还是招考人数,比例均有所下降,这无疑也会对“适应在公共管理部门单位从事实际管理工作”这一培养目标造成偏差。与此同时,根据《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发现本科毕业社会需求量大且受毕业生青睐的职业是更倾向于一些低技术含量且可替代性很强的工作,如人事、助理、文职等。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毕I生都感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困难。在每年超过20%多的升学毕业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跨专业求学,有的出于就业考虑,有的完全兴趣使然,有的考研保研接受专业调剂,更甚者纯粹为了升学而升学等。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都能反应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环节出现问题,如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学生职业教育不成功等。
三、重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
1.设定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首先必须要确定的是,我校公共管理类毕业生仍然要坚持以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为主,只有守住这一培养目标,我校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才能与相近专业,如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区别开来。其次,根据我校的治学特色,建议将培养出口锁定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中国现行各级各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员招录实行“凡进必考”和“凡晋必考”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公共管理类各专业要着重研究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2003年人事部将公务员的通用能力分为9种: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因此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整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将之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要善于利用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强化学生的国土资源理论知识能力。这一点在各省、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人才招聘要求上都是重中之重。能否与实践部门建立起良性互动直接关系着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否能够寻到理论之源,也直接影响着专业学科能否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角度看,如果该类专业不能为其培养的学生提供一个经常、持续地进入公共管理部门观摩、实践的平台,那么这个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差异性将大打折扣。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里,可依托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光谷发展研究院、土地工程实验室、公共经济研究所等平台建立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心、公务员考试与培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改变学校与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的“距离远”、教学活动中实践课程少、实习环节走过场等现状,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环节紧密联系,以促进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2.根据办学条件及培养方向强化专业差异性。根据我校治学特色,首先要强化的是与国内其他高校同一专业的差异性。只有突出了专业特色才能使专业建设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学校必须以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为核心,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专业群和学科群。例如,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资源环境管理方向),以此来拓宽学生在资源环境等行业的就业渠道,以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助力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强化专业差异性。其次笔者认为要强化的是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差异性,在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设置上要严格区别开来,重视“专才”培养,以增强其培养的学生在各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3.设置足够体现本校本专业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将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与资源管理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地矿资源等优势学科为支撑,融合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来进行课程设置。在研究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时,笔者也能找出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方向来设置课程的实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着重偏重于矿业工程技术类课程,这给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启发――可以增添类似资源与环境管理、环境政治学、国土资源概论等课程,拓宽学生在国土资源环境的知识面。而在上文,笔者对我校主办的大型招聘会进行了整理,可以看出来校招聘的地矿企业、资源类企业是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的,一旦公共管理类专业注重提高学生在这些领域知识面,将直接影响着毕业生作为该领域的后备管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可以避免毕业生多流向银行、快递等行业的尴尬局面。
4.教学环节更注重学生发展需求。公共管理类专业不能如愿按照培养目标向公共管理部门输送人才,大量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这势必会对公共管理类未来学生的专业信心度造成影响,表现在对专业定位、就业前景以及职业潜力的疑虑与迷惘,从而对专业的兴趣度降低,进而导致转专业、辅修双学位人数递增。建议公共管理类专业要开设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必备的辩论和谈判类等训练语言表达的课程,要加强各类办公软件及办公设备使用、各类公文的写作等实际技能的培训,培养环节要鼓励学生间、师生间多发生思维碰撞,能够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而非局限于课堂教学讲授与图片演示,要重视教学环节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尽管我校在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诸如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的可喜成绩,但笔者在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培养目标与培养结果不一致、就业预期与就业渠道不一致、人才需求与人才输出不一致等问题,这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之际是要重点关注并亟待解决的。本文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及优势资源,提出设定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等重构公共管理类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议。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认识到,这里还存在很多约束条件,比如一个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是庞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要充分考虑到配套设施的建立、师资力量的匹配、实践部门的有效回应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锋正.我国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机理:嵌入性视角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Z].2003-11-18.
[3]李军超.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08,(20).
[4]赵瑞峰.中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J].高教论坛,2003,(01).
[5]王河江,巫丽君,何晓柯.公共事业管理多元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思考[J].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
[6]中国校友会大学研究团队.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公共管理;制约;教科书
一、公共管理学科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开设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根据我国的国情,公共管理主要有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些内容。
行政管理是专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学科,关于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是每一个公务员和在公共部门工作的人员必备的知识。在发达国家,行政管理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广泛研究。我国的行政管理在研究方面也得到了发展。
社会保障是培养社会保障部门高级专业人才的学科,它还包括社会保障学、社会政策、保险、保障基金、社会救济与福利、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员工福利与企业年金、中国社会保障政策分析,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内容。它是一门关系着千万劳动者福利,以及社会稳定的学科。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人们对自身的劳动权益保障也越来越重视,因此社会保障学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经过了几次改革。因为医疗卫生关系着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每一次改革都会引发无数群众的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在医疗福利方面也做了大量符合群众利益的改革,像目前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让全国千千万万的农民享受到了国家给予的医疗福利,杜绝了“小病不看,大病等死”的农村医疗卫生存在的弊端。
医疗卫生改革,出现了公立医院并购、民营医院的崛起以及外来资本的投入等现象,这些现象既有利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在管理上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国家一边要发展医疗事业,一边要尽量减轻广大群众的医疗负担,这种情况下,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这门学科也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学科。
土地资源管理包括土地经济、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政策与法规、地产评估与地产市场、地籍管理与土地信息系统、城市经营与管理等。这几年,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在飞速发展,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有限,因此土地资源管理就是兼顾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双重责任的管理工作。
教育经济与管理包括: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教育财政学、教育政策学、教育投资选择、高等教育学等。它是管理教学、教育和未来发展的一门学科,也是国家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管理。
从当前我国的国情来看,这些公共管理对于国家发展和国家稳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公共学科发展受到的制约
虽然我国的公共管理在发展前景上一片光明,但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却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从客观条件来看,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由于起步较晚,在我国的教育史上,由于这门学科的历史短暂,存在着不成熟和不完善的现象。这门学科的兴起至今也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开设这门学科只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因此存在着不完善的现象也在情理之中,这种现象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于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也使学生认为这种课程学了没多大用处,远不如那些应用型的课程实在,走出校门就能找到岗位。
公共管理教学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相背离,一些人在学校学到的管理知识,走上社会没法在现实中运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的教材,在理论上是照搬西方的教学理论,而我国的国情和西方又有很大差距,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和西方存在着距离。
公共管理学科受制约的原因和我国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也有较大的关系。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上,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方是政府部门,而政府部门在招聘时,并没有对公共管理知识提出要求。在招录人才时是面对所有人才,进行考核。一些学习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由于害怕在竞争中落榜,这样所学专业反而影响他们的就业,因此对于公共管理专业抱着戒备的态度,不太踊跃。这样也影响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在主观方面,我国的高校中,由于对公共管理学科缺少符合社会需要的理论,一直在探索。这样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有系统的教学理论,学生学起来也感到乏味。更重要的是,我国的高校在公共管理教学中,也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重视课堂上的理论灌输,忽视了将理论在社会实践中消化。
三、对我国公共管理教育的设想
从目前形势看,公共管理教育对于社会需求来说是迫切需要的,为了使国家在公共管理上趋向平和稳定,各高校应该要将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当作首要任务。
要提高我国公共管理教育的教学水平,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人才的关键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由于公共管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跨专业的社会学知识。要将社会学、法律、政治经济学集于一身,这样才能编写好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课本知识,还要投身到编写教材的工作中,因为社会在不断变化,原有的教材并不符合当前的社会需要,需要教师不断对教材进行更新。
(二)根据我国的国情来编写教材。公共管理学科起源于西方,而西方的政治和经济与我国有较大的差距,照搬西方的教学理论,在中国的社会中发挥不了管理的效果。因此在教材编写上,要根据我国的传统道德理论,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及当前的道德素养来进行编写。像对于公共秩序的维持,我国普通大众的诚信观念、自觉观念和西方相差几十年,西方人对于闯红灯这样的小事都和人的诚信挂钩,但我国就缺少这种素养。
除了道德观念之外,我国的法律法规也不及西方国家健全。很多在西方要受到严惩的事件,在我国却成为小事。这样的差距也影响着公共管理的实施,因此,在编订公共管理教科书时也要同中国的法律法规相结合。
(三)改善教学方式。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学习和生活严重背离,一方面是教材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教学的关系。我国的高等教育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社会实践。尤其是公共管理这样要和社会各方面的人打交道的学科,就应该要将社会实践当作教学方式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消化理论知识。
(四)对公共管理人才的招聘。目前,我国公共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专业人才短缺的现象,一些部门就招来一些没有专业素质的临时工代替,结果“临时工”成为犯错的代名词。而同时,我国大多数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只好舍弃所学专业改作他行。这样的市场失衡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在政府部门招聘公共管理人才时,应该要适当向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倾斜,这样才能提高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积极性,便于该专业稳定发展。
总之,社会的稳定离不开公共管理,因此培养公共管理人才,重视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和社会都要重视这门学科的发展。(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竺乾威.公共管理研究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领域[J].中国行政管理.2012(04)
关键词:遥感技术;矿山;资源管理
在当前的矿山资源管理中,遥感技术必不可少,遥感技术能够在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提供全面、准确、丰富的资料。矿山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矿山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丰富的资源,所以人类便大量地对矿山进行开采。以往的开采方式比较落后,由于采取比较落后以及不合理的开采方式,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资源,不能实现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最终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伴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增加,为了便于更好地对矿山资源进行资源管理,遥感技术便渐渐地应用于矿山资源管理中。遥感技术的原理是先通过专业设备采集具体的遥感影像,这些遥感影像能够提供丰富的、准确的信息,能够对于矿山的后续开发工作提供便捷,然后再进一步对区域进行分析,制定详细的资源利用方案,这样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极易形成的问题会得到预防,然后借助宏观的动态监测,实时分析获取的信息,然后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最终实现矿山资源管理的合理应用。近些年来,遥感技术的商业化不断深入,遥感技术更是突飞猛进,目前的遥感技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对矿山进行收集信息,然后把收集到的信息反馈到总部,然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对矿山资源进行实时的全面的监测。通过合理的在矿山资源管理中运用遥感技术,能够最大化地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1遥感技术在矿山资源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遥感技术是一门集合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和生物、地学、通信科学等众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技术。遥感技术在我国的矿山生产和管理领域已经应用的相当广泛了。在矿山生产的过程中,会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矿山的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其长久发展,切不可只图眼前利益,要注重保护矿山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遥感技术对矿山的环境进行监测,然后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当前的卫星遥感技术已经渐渐地走向成熟,目前的卫星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已经能够达到对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的要求。通过收集通过空间站传回的遥感影像,然后对其进行图像处理和数字分析,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生成环境现状污染报告及相关分析,得出生态污染具体区域,然后分析相关因素,获得全面的信息。随后依据遥感影像得到的实际信息,分析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及污染物是通过什么途径扩散的。其中,对于水的遥感是通过水体在一定的遥感波段上不同的光谱特征(反射率、亮度、颜色等),从而得到关于水的污染情况;对于地表的信息判断是通过观看遥感影像的颜色、纹理、亮度等来判断矿山的坍塌情况和地表情况等;根据本地区主要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并且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就得到了关于污染扩散的实际情况了。遥感技术主要针对矿石开采时寻找地域、采矿周边环境的监测、绘制矿山具体方案等一系列工作进行技术上的支持,并且提供收集信息的技术支持。此外,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针对矿山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然后进行决策,并且可以随时对其开采环境进行监测,保障施工的安全,卫星遥感技术通过提供上述一系列服务,提高了采矿的科学性,大大增加了采矿的安全性,提高了采矿效率。到现在为止,遥感数据源的种类比较多,并且不同数据的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以及它们的定价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选择数据源的时候,在能够保证监测精度和矿山要求的情况下,要尽量地选用比较便宜的遥感器,不用要求分辨率达到最高,能够符合要求即可。比如,中等分辨率的遥感图像便能够准确地显示露天开采矿山等工程;比较高的分辨率的遥感图像一般用于观测矿山中的具体细节以及小型土地等细节内容。
2矿山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要想能够监测矿山的具体环境如何,需要对相应的环境进行遥感影像的拍摄工作,并且遥感影像的分辨率还要符合规定,随后进行图像处理来实现图像数据的转化,结合矿山周边的实际情况,得到矿山环境变化的直接信息。加工处理遥感图像后,然后根据需要,研究区可以划分为植被、废石堆、住宅区、工矿用地等等。之后在遥感图像上对所研究矿山的这些类别进行确定,确定样本感兴趣区进行灰度值统计,得到子样本的特征。最后根据子样的特征进行分类处理。
3遥感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缺少数据源矿山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多时相和分辨率较高的遥感信息源,然而当前能够提供如此大范围的多时相遥感数据卫星源还特别的稀少。虽然国家正在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但是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多时相遥感数据卫星源稀少的问题。当前的解决办法是收购国外的多时相遥感数据卫星源,但是遥感数据的接收受到天气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便出现了在大范围内接收的困难可能性比较少,虽然说雷达数据不受天气影响,但是雷达的相关技术相当的不成熟,离实用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遥感技术还是比较适宜应用于矿山资源管理中。3.2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信息自动化提取水平较低尚不具备核心技术,自动提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水平还不高。现阶段,遥感影像数据的自动分类算法及其计算的适用范围还有限,依据纹理的自动分类和提取信息技术的水平还不高,尚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并且当前遥感技术对土地的监测工作,依据的遥感数据必须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只有这样才能提取出满足生产和管理需要的土地信息精度。
4遥感技术在矿山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出现了一种叫做高光谱遥感技术,该技术推动了遥感技术在勘察矿产资源和开发应用方面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光谱使用成像谱仪能够同时得到地物空间信息、光谱信息和辐射信息,并且该图像具有层次丰富多样的光谱信息,并且信息变化量随着波段的不同而变化。由此可知看到,高光谱遥感技术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并将发展成为该行业主要的监测手段。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矿山的生产和管理中的许多方面,遥感技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遥感技术主要针对矿石开采时寻找地域、采矿周边环境的监测、绘制矿山具体方案等一系列工作进行技术上的支持,并且提供收集信息的技术支持。因此当前应该加大遥感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便于矿山的开采。
参考文献:
[1]汪金花,李玉凤.遥感技术在矿山资源管理中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9):25-26,41,47.
[2]王文卿.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测绘通报,2009(6):38-40.
[3]褚进海,彭鹏,李郑,贾丽萍.遥感技术在矿山遥感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J].安徽地质,2009(3):194-199.
[4]王瑾.浅谈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应用和发展[J].吉林农业,2011(9):61-69.
[5]钱丽萍.遥感技术在矿山环境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8(4):5-9.
关键词:GPS 技术;遥感技术;摄影测量技术;地籍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开展,各地国土资源部门地籍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资源整合、深化应用的新阶段。然而,在地籍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地籍管理工作的各项业务成果,有其科学性、现势性、权威性。我们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了土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等成果,在实际工作应用中已充分发挥他的优越性,但更新维护难度较大,况且它的优势仅体现在图件和报表的输出上,地籍其它业务在信息化方面无从体现。所以以权属管理为核心的土地登记工作深入开展;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地籍统计台帐的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管理等工作正在全面推进。在地籍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地籍部门积累了大量的地籍数据、资料和图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地籍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也成为推动地籍信息化建设的绝佳契机,使国土资源管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全面可靠的基础保障。
1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1.1GPS 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GPS 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成功应用将减少人力费用,定位精度高,测站间无需通视,在没有现成基准控制点的遥远地区能进行高精度的定位计算,且定位不受人眼视线的限制。该技术操作简便,容易使用。随着 GPS 接收机不断改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由于 GPS 接收机的自动化程度高,操作非常方便,因而减低了野外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精确地三维系统,24 小时免费使用,全天候作业。因控制点之间无通视的要求,省去大量建造标志的费用,同时野外实测时间短,人员少,大大降低了测量成本。
1.2遥感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随着航空航天影像信息获取手段朝着多平台、多时相、多传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谱和快速机动的方向发展,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将成为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的主要数据源,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变更调查,及时准确地获取变更信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遥感的出现,扩展了人类对于其生存环境的认识能力,增加了数据的准确性,遥感技术增大了观测范围;能够提供大范围的瞬间静态图像,用于监测动态变化的现象;能够进行大面积重复观测;大大“加宽”了人眼所能观察的光谱范围,遥感使用的电磁波波段从 x 光到微波,远远出了可见光范围;而雷达遥感由于使用微波,可以不受制于昼夜、天气变化,进行全天候的观测;详细程度高,航空像片的空间分辨率可以高达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与航空遥感相比,航天遥感能够进行连续的、全天候的工作,提供更大范围的数据,其成本更低,是获取数据的主要方式,而航空遥感主要应用于临时性的、紧急的观测任务以获得高精度数据。然而,就目前而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遥感技术尚存在一系列难题。难以准确获取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较低,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等等,遥感技术虽已受到普遍关注,但因受财力投入条件的制约,我国目前仍没能力形成数据更新的周期。
1.3摄影测量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数字摄影测量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高效率、自动化程度高、低成本、周期短、作业方式简单以及不受气候和季节的限制,这能为我国大比例尺土地信息调查提供测绘的基础。同时能为我国现阶段城镇建设提供快速的测绘数据更新成果。所以,在地籍测量中,运用摄影测量的方法测绘地籍图具有质量高、速度快、精度均匀、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并提供了精确的数字化地籍数据,实现自动化成图。
2地籍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国土资源管理手段粗放的局面难以扭转,而且若干年后,终因资料和数据库缺乏现势性而失去应用价值,由此而造成的损失是可想而知的,随着“3S”技术在“两库”建设中的应用,使“两库”具备了更强的自动处理和空间决策分析功能,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的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性数据支持和多方面的技术服务。我们将要全面建设的“两库”,是土地利用信息和有关专题信息的空间载体,是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系统建设的定位框架,“两库”中 的地籍信息数据,通用性强,使用面广,将来一定是国土资源部门最宝贵的财富,切实把它维护好,管理好,开发好和应用好。
3现代信息技术下地籍信息工作的主要任务
为了加快实现地籍管理系统化、信息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目标,目前各地地籍基础业务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3.1 在完成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和城区城镇土地调查工作的同时,同步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当前必须遵循的步骤是:首先进行基础数据的录入建库工作,其次在规范的数据库基础上加快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地籍信息化系统建成后,再陆续进行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最后实现地籍信息数据库的同步变更,确保数据库数据、图件表格与实地四者一致,以实现数据库的延续性和准确性的目的。
3.2 实现地籍成果变更的日常化和维护的自身化。随着高新技术在地籍管理中广泛应用,加强地籍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的同时,也要适时引进计算机专业、测量专业等技术人才,充实到地籍管理也要适时引进计算机专业、测量专业等技术人才,充实到地籍管理 队伍。设立测绘、信息中心机构,从事地籍基础图件、资料和数据成果的日常变更和维护工作,确保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
3.3地籍信息化建设工作步伐加快,尽快完成并发挥地籍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工作中的重要基础作用。地籍信息系统将成为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信息平台,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成后,将首先使土地登记(从窗口受理、资料扫描录入、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打印缮证、资料归档、窗口发证等各个环节)实现办公自动化、一条龙服务。同时,还可实现“日日登记、时时更新”的工作模式,显著提高地籍管理的审批效率,促进地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建设,增加办公透明度,通过规范的数据库建设,日后可以实现与其他系统集成、整合,满足如规划、土地评估、统计等等,以及数字城市的应用。今后,地籍信息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均可充分共享地籍成果。
4 结束语
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区别,其主要标志在于技术是否高度集成和数据流是否连续。测绘仪器的智能化和内置软件的高度集成以及数据的无线传输,促进了测绘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对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多种测量模式的分析,比较地籍测量同“数字国土”之间的关系,总结地籍测量的基本框架.将测绘技术合理地运用到地籍测量中已经势在必行,并且随着 GPS 卫星的拓展和 Galile划的全面实施,各种航空航天设备的精度不断提高,利用卫星定位与 PDA 组合模式和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将是地籍测量手段中 最具有广泛前景的技术。
参考文献
[1]马春秋.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宿州学院学 报,2009 年 0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