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3: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古典文学的价值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 融入古典文学的内容与学情, 挖掘传统文化瑰宝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较多, 古典文学、 现代文学等。其中学生觉得学习难度较大的就是古典文学作品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古典文学的理解建立在全面掌握古典文学相关背景和作者背景的基础上, 在久远的年代里, 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典文学, 在表达上载体各异, 形式多样, 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内容, 这些都需要在语文课堂上深度挖掘。高中生在古典文学的学习上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依然存在许多的困境, 在理解上还是比较吃力的。鉴于这样的学情, 教师在讲授古典文学内容的时候, 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能力, 否则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合学情和古典文学教学有助于他们深入地学习, 有助于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 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优质的价值观念。 《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鸿门宴》 《离骚》 《孔雀东南飞》 《劝学》 《过秦论》 《师说》 等等, 这些古典文学作品含有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对其进行挖掘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让其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比如《离骚》 和 《登高》 中的浓厚爱国主义情怀, 忧国忧民, 怀揣天下的胸襟; 《山居秋暝》 和 《归园田居》 中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 《劝学》 与 《师说》 中学贵得法, 尊师重教的风尚等等。这些传递出传统文化价值观, 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 开展有效的古典文学阅读, 感悟深厚的传统文化
对于高中语文古典文学教学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 已成为众多教师探究的课题之一。新形势下,挖掘文化资源, 传承传统文化, 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课程讲授, 可以是学生阅读等等。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 开展广泛的古典文学阅读有助于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对于高中生来说, 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 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也不会陌生, 虽然在学习内容上有所不同, 但是在文章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所以开展广泛的古典文学阅读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也有助于学生深层次、 多角度地去感悟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经过时间的淘洗, 证明是值得挖掘的。阅读古典文学的过程, 就是感悟传统文化, 了解作者主旨大意的过程, 也是思想碰撞和文化融合同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强化传统文化的渗透, 更有助于他们被优秀的传统文化所内化, 进而促进高中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比如拿 《史记》 来说, 鲁迅曾经说过 《史记》 是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 《史记》 中包含着丰富的文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 其中涉及的成语故事高达几百个, 在传统文化的表现中, 对荣辱观、 价值观、 历史观都有一定的分析和思考。例如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一也。 ” 这些都可以向学生传递相关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知识, 熏陶学生的价值观念, 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 有课内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 也可以适当地拓展课外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
三、 让学生动起来, 发挥写的功效
韩愈说: “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 ” 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 除了学习现有的古典文学作品之外, 还可以通过写,包括抄写和创作, 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 一直以来, 高中古典文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 多数教师在 “教” 上是毫无问题的, 但是往往忽略了学生的 “学” 。对于古典文学来说, 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学习的目的贵在应用。引导学生学会创作, 更有利于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古典文学的写作, 包括在作文写作中的引用, 也包括直接创作。引用是否恰当, 创作是否合理, 都是考验学生对古典文学的了解, 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运用和掌握。如 《劝学》 可作为 “借助外物,实现理想” 的论据, 亦可作为 “成功在于持之以恒” 的例证; 《师说》 可作为 “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 的论据; 《烛之武退秦师》 可作为 “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 的论据。
游戏是文化在生活娱乐上的一种反映,游戏与传统文化之间是血浓于水的关系,仔细品味游戏的背景与文化,体会古典文学的内涵和背景,对古典文学之美进行欣赏和体味,就会发现游戏同样深深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和永久的魅力在游戏之中可见一斑。
体味仁德,推崇爱国情怀
儒家推崇仁者爱人、行仁为乐,孔孟认为由“行仁”而做志士仁人是人生的崇高目的,“里仁为美”要求人们把追求仁德作为自身存在的终极目标。“仁德”作为内心世界的最高原则,至高无上。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这种圣贤的理想人格是以天下为己任,以自我牺牲精神来维护宗族以至国家民族的利益,做事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诗人陆游唱道:“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他们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心无疑让后人为之动容和折服。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等人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词,永远都是激励人心的优秀作品。
当然,重仁德的社会心理,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人们高尚其志、净化心灵,有着积极的意义。像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等,曾起到了激奋人心,唤起正义感的作用,这样的伦理观念逐渐熔铸成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共同信念,是民族得以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因而,仁义也便成了游戏人物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比如三国题材系列游戏,不论是《三国志》《猛将》还是《三国online》《傲视》,这些游戏中最正面的人物始终都是代表蜀汉的以仁义治民的刘备,这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仁德的一种深深体味。至于爱国,也可以看出每每乱世,都会有英雄人物站出来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这类游戏的典型代表是《大唐豪侠》。
浑厚的民族精神
古典文学所蕴含的浑厚的民族精神,也是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国古典文学披露的正是华夏民族的精神,一个有着强大的民族自信、民族尊严和精神凝聚力的民族,才是真正具有现代化动力的主体性民族,这一点更加深刻地体现在游戏当中,凡涉及到古代题材的游戏,无不蕴涵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无论是《秦殇》《大唐》抑或者是《少林传奇》《郑和》,古典文学融会了民族思想与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充分浓缩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价值资源在先秦文学中,屈原以其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不仅为游戏塑造了精神主线,也为游戏提供了直接的素材。另外,中国文学又体现了人间的真善美,人与人之间的真挚与友爱,千载之后,读之仍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不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现出民族精神中富于人性、温良与美好的心灵价值。行健不息的生命精神、坚韧不拔的君子人格、积极有为的人生取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品质等等,对于当今的素质教育、品德教育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游戏中体现出来的便是对正义、善良、美好的追求和对虚假、丑陋、邪恶的唾弃,无数玩家会踏着正义的足迹前进,这也正是中国古典文学所歌颂精神的一种传承。
古典文学的悲剧意识和隐喻的使用
中国古典文学悲剧意识的这一基本特征是和中国文化注重现时现世,追求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相吻合的,也和执着与超越统一,此岸与彼岸统一的传统哲学相吻合。《登幽州台歌》先是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呐喊暴露了人的价值困境,然后指出了融入“悠悠”天道的出路,而融入天道的方式就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感受天道,这正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而体现在游戏之中,凡是以中国为背景的游戏,绝大多数都要涉及到复杂的文化背景,反映的都是一种统一体,超越与执着的统一体,在游戏之中探询茫茫之路。
受儒家中庸平和、温柔敦厚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含蓄写意的美学风格,主张要有节制地宣泄情感,委婉曲折、隽永深沉,体现出温和、含蓄、偏重理性的民族文化性格。特别是在古典诗歌当中,几乎没有大喜大悲、狂风暴雨式的情感描写,而是多用隐喻意象来表现蕴蓄深厚的激烈感情。
这一点上和武侠类RPG游戏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凡这类游戏的主人公都是身兼重任,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以含蓄内敛的性格学得一身武功,锄强扶弱,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无论是《仙剑奇侠传》还是《剑侠情缘传》体现的都是这种隐喻的意象。
而这种隐喻在另一方面也为游戏场景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思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它在我们眼前立时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们仿佛真的看见一位乘风破浪,高挂云帆横渡沧海,去济时救世的大侠。
彰显乐观知足的民族
文化心理
乐观知足的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基本特色。古代文学的这一乐观精神的文化根源在于深受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这种世界观的影响下,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关系往往被描写成一种亲切融合的关系,很少像古希腊文学那样表现出一种人的自由意志与自然、与命运、与社会整体的对立和抗争。所以中国古代文学几乎没有古希腊文学中我们见到的那种以悲壮的毁灭为结局的英雄史诗和悲剧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我们见到的通常是知天乐命的达观态度。这一传统从孔子主张的安贫乐道开始一直延续和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
1古典文学作品为传统医学提供传播载体
上古之人,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的认识,还没有形成理性意识,文化呈现原始综合态势,这种态势成为古代孕育各门知识最初的摇篮,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的融通关系就是在这种原始态势的影响下孕育起来的。当传统医学还没有从原始综合文化体分离出之前,最早的文学样式民歌、民谣,就已经成为医学的重要文字传播载体。成书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可谓是一部以诗传医的早期佳作。《诗经》汇有诗歌305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也较广泛地记录了阴阳、五行、脏腑、疾病、药物、治疗、保健等医学内容。《诗经》记录各种花草约有149种,可以作为药物的约60种,如芣苢,即车前子;蝱,即贝母。其中木本药物约20种,如桐、柏、梨、槐等;虫类药物约90种,如蟾蜍、虿(全蝎)、蛇等。《诗经》对疾病也有了广泛的认识和记录。如《国风•卷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2],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采用歌赋体裁用以解说中医药知识,使诗歌和医理互融,于是枯燥的医学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历史上许多医学古籍本身就是有重要文学价值的作品。当我们阅读这些中医古籍时,体验到的是林间漫步的怡然,以及与智慧和自然对话的深邃。譬如现存中国古代第一部经典医著《黄帝内经》就是以对话文学为体裁编撰的,其开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用古典文学浪漫主义手法陈述了传统医学天人感应,阴阳合一的医道。
2古典文学作品蕴涵传统医学知识
自《诗经》以来,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涉医内容丰富,几乎涉及中医药各方面的知识。举凡疾病诊疗、中草药知识、针灸,乃至气功、养生之道等等,无一不在古代文学中得到充分的描写。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文人大多通晓医道,有些人还亲身从事过医药实践。由于具备医药的知识背景和人生经历,因此他们创作的作品中的医药内容,往往有科学或经验的依据,真实可信。先秦时期《左传》、《庄子》、《吕氏春秋》等书都可见到不少医药寓言故事。在《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醒世姻缘传》、《老残游记》等名著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医学思想更是举世罕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曾多次借用书中人物之口,描写了刘备的痢疾,姜维的心绞痛,司马昭的中风,曹操的头疼等等。文学对医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映出不同时期医学思想在市井的普及情况,也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再现了生活的真实性。小说《镜花缘》写了17个医方,或为作者李汝珍所自拟,或为民间验方,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清代医家陆以湉《冷庐杂识》[3]尝谓:“《镜花缘》说部征引浩博,所载单方,以之治病辄效。”有人作过统计[4],《红楼梦》涉及疾病114种,方剂45个,药物约120种,书中用大量笔墨描述了弱不禁风的林黛玉的病情和诊断过程,“两弯似蹙非蹙柳叶眉,一双似情非情含情目”的林妹妹在中医看来就是肺肾阴虚。这些有关疾病医疗的描写,不仅从一个侧面着实形象地反映了黛玉的性格和命运,也生动阐述了大量的医理,推动着性格与情节的发展。有的情节甚至直接表达出了作者的医学观点和见解。书中八十三回描述了贾府保健医生王太医给林黛玉的诊疗过程:“六脉弦迟,素由积郁。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定受其殃。”一部《红楼梦》就有如此丰富的医药内容,由一斑而窥全豹,可见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医学知识之宏富了。传统医药素材丰富了古典文学的内涵,为古典文学注入了活力,提升了古典文学的社会价值,成为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融织的结晶。与此同时,中国古典文学所反映的丰富的医学素材,实质也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传统医学的丰富内容,可以看到传统医学对人们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兴盛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体现了传统医学广泛地浸透到不同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心理、行为和风尚。
3传统医学作品承载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学是医学的基础,是习医者必备的文化素养,历代名医无不运用文学来编纂和撰著,以阐明医理。中医学很多宝藏,都保存在历代文献里,通过书面语言保留下来。医学家没有一定的文学水平便不能很好地把它继承下来,更谈不到整理、提高、发扬。可以说凡医学之有成者,无不娴熟于文学,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优美的文字语言,促进医学的发展。中医家历来将文、史、哲作为治学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是很难深刻领悟医道的。清代医家陆以湉[5]说:“医非博物不能治疑难之症。”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习医规格》写道:“盖医出于儒”,正说明文学为医学家构筑文化底蕴,文学可以帮助医学家加深对“人”的体验,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医儒不分,由儒而医,是中国古代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纵观中医发展史上,不少著名医家是从饱读经书的秀才走上医学道路的,在中医史上,医学家兼通医学与文学是十分普遍的事情,而集医、文、史、哲之大成者,不乏其人,如被称为“中医针灸学之祖”的魏晋著名学者皇甫谧,在文史方面很有成就,写有《帝王世纪》、《高士传》等文史著作,后因病中年瘫痪,愤而学医,所撰《针灸甲乙经》成为针灸学奠基作之一。在这样一部医学巨著里,我们可以窥视到他的哲学观点,他在《针灸甲乙经•精神五脏论》[6]中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也。”体现了气是构成万物生命的根源这一哲学观点。东晋著名医学家葛洪精通文学和哲学,他的文学代表作古记小说集《西京杂记》被鲁迅先生称为“意绪秀异,文笔客观”。而他的著名理论著作《抱朴子》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这部著作不仅论述了神仙、炼丹、符箓等道家思想,其中如《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更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北宋范仲淹倡导“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人生理想,曾对一部分文人的人生观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事实上有不少文人学士皆通医道。如白居易、苏轼、司马光、沈括、陆游、元好问、蒲松龄、刘鹗等文学家虽不以医名世,他们皆有关于医学的论作。以博学和才情著称的苏轼,就曾写有《人参》[8]一诗:“上党天下脊,辽东真井底。玄泉倾海腴,白露洒天醴。灵苗此孕毓,肩股或具体。移根到罗浮,越水灌清泚。地殊风雨隔,臭味终祖祢。青桠缀紫萼,圆实堕红米。穷年生意足,黄土手自启。上药无炮制,龁齧尽根柢。开心定魂魄,忧恚何足洗?糜身辅吾生,既食首重稽。”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它的形态、特性,介绍其服法和功用。文、医皆通的东坡居士,将诗兴与学识及人生感悟熔为一炉。文学家把在文学中关注生命,崇尚生命的思想转向对医学思想的审视。医学家通过文学艺术来体验病痛、孤寂和疾病的可怕,通过文学作品了解诸如人们抵抗病痛时个人和社会的反应,了解不同的人以及他们在不同的背景下的心理、思想和情绪,从而加深对人的认识。可以说古典文学奠定了医学家坚实的生活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使得传统的医学著作有不少都具有相当高的文学性。
(1)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多种定义。威廉斯认为流行音乐“1)意味着为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2)处在高级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比较之中。3)用于描述一种人们自身自定的文化。4)意味着大众媒介通过商业利益对人们的强力”。《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认为流行音乐的形式在于“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综合以上界定,我们认为流行音乐,专指那些在我们当今生活中广泛流传、内容通俗、贴近生活,主要为青年人所喜欢,且伴有较强商业目的的音乐作品。(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指的是吸收、借鉴和利用了古典文学、古典文化元素,具有意境美、语言美特点,高雅含蓄的流行音乐歌词。
2新时期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
(1)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产生与发展。古典美歌词是伴随着流行歌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新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较早的有20世纪80年代邓丽君的个人专辑《淡淡幽情》(1983),收录的12首歌曲的歌词全部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唐诗宋词里的名作。此外,还有香港的词作家黄霑的作品《沧海一声笑》和《梁祝》等。20世纪90年代有陈小奇的《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和黄安作的词作《新鸳鸯蝴蝶梦》等。随着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词作家方文山、陶喆、王力宏等新一代音乐人也创作了大量的具有古典美的歌词,如《千里之外》《东风破》《青花瓷》等。最近又出现了霍尊的《卷珠帘》,被刘欢誉为“具备大家闺秀风范的中国风”。(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特点。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汲取了古典文化的长处,语言考究化、意象精致化、意境整体化、人文精神大众化,给人带来独特的美感享受。与很多流行音乐的歌词毫无意义,创作低俗、浮躁、无病、没有逻辑、无聊烦琐,意义表达模糊、感情表达直白低下,缺乏意境美形成鲜明对比。(3)流行音乐歌词与古典文学、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形式。在流行音乐歌词的创作中,不少词作者尝试着将古典文学、古典文化运用于歌词的创作中,不仅提高了歌曲的艺术欣赏价值,也从侧面间接地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流行音乐歌词与古典文学、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有以下三种形式:1)直接运用古典文学诗词。这类形式以邓丽君为代表,如《但愿人长久》的歌词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独上西楼》的歌词出自《相见欢》等。在这之后,又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歌曲,如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诗词谱写的歌曲。这些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散发着浓厚的古典文学的清雅意境,最终成为经典歌曲而广为流传。2)化用古典文学诗句。作词家在创作中,将古典文学中的美词妙句穿插其中,使得歌曲意境优美,更符合时代特点。例如,陈小奇的《涛声依旧》,借用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化用了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3)采用古典文学的形式或意境。词作家直接采用古典文学的形式意境进行创作,把中国文学含蓄、委婉的特点,巧妙地用于现代的白话文中,增加了歌曲的意境美。例如,由黄霑作词的《沧海一声笑》《上海滩》等,都模仿了古典文学的形式与意境;此外如以方文山为代表的“中国风”歌词,《发如雪》《千里之外》《台》《青花瓷》《东风破》等。这类歌词通过词中的意境或情境,体现了流行音乐歌词与古典文学的关联所在。
3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研究现状
根据掌握的文献,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邓丽君的歌曲和以方文山为代表的“中国风”歌曲上。由于研究点处于文学和音乐的交叉领域,研究者们有从音乐学角度出发,有从文学角度出发,还有从文化学或社会学角度出发来研究的。而对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研究,研究者们大多从文学角度来加以研究。对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到的文章分类后,可以得到关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曲的研究现状。对于邓丽君歌曲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音乐方面的研究,如杨艳丽《从城市民族音乐学视角看“邓丽君现象”——关于邓丽君歌曲在大陆、台湾和日本的流行原因研究》,黄金蝉、揭冰《邓丽君音乐形象的建构与塑造探析——以古典专辑<淡淡幽情>为例》、陈奕虹《邓丽君音乐中的美学研究》、彭英姿的硕士论文《邓丽君音乐对中国内地流行乐坛的影响研究》等。二是文学方面的研究,如陈湘辉《淡淡幽情声律兼美——邓丽君与张晓农古典诗词歌曲专辑演唱风格之比较研究》、庄宏道《一缕芬芳,几丝情愁——聆听<邓丽君歌曲精选80首>的随想》等。具有古典美的“中国风”歌曲的研究性论文,有以下几类:(1)音乐学研究。例如,潘存奎《“中国风”——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相遇》和李娜娜《“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的民族化研究》。(2)文学研究。例如,宋秋敏《试论周杰伦专辑中歌词意象的古典化倾向》、赵澜涛《日月潭洗青瓷——浅析周杰伦歌词对古典诗歌的传承》、罗涵的《从文学与语言的角度分析周杰伦成功的原因》、段丽的《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艺术质感》等文章从古典诗词出发,阐释中国古典诗词对以“中国风”为代表的现代流行音乐歌词创作的影响,以及“中国风”歌词如何继承古典诗词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3)文化学研究。例如,黄彩萍《返回古典与文化乡愁——方文山歌词的文化阐释》、曹军英《论方文山歌词中的文化意蕴》等论文认为方文山创作“中国风”歌曲是一种文化上的“寻根”。(4)社会学研究。例如,马珺的《“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文化研究》、赵[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 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dylw.net]朴的《从“西北风”到“中国风”——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影响刍议》等论文,主要从社会文化经济和文化环境、传媒、明星影响力、听众的审美趣味、创作者的观念以及音乐方面分析“中国风”产生和流行的原因。
综合以上,从文学角度对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研究文献还很缺乏,尚存在较多的研究空间。参考文献:
雷蒙·威廉斯.文化社会的词汇山.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356.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蔡音颖.略论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中的古典文学元素.艺术评论,2007(7).
晨枫.中国当代歌词史.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刘芳智.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研究.湘潭大学,2011.
关键词:日本古典文学选读 课程建设 实践
一.日语专业《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
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是外语类人才培养的两大目标。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日语组制定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对日本文学课开设的目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通过文学课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还要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素质和气质。另外,还应使学生初步掌握文艺批评的方法,为将来从事日本文学研究、教学或撰写文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
其中,作为日本文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大学日语专业普遍设有《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授课对象多为具备一定日语水平的高年级日语专业的学生,一般开设于本科阶段的第五或第六学期,是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建立日本文学知识体系,扩大知识面,提高实际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实践
解读非母语的外国文学作品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古代日语更加深了鉴赏的难度,学生会因为其晦涩难懂而觉得枯燥。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典文学的现实意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有所收获,是上好这门课程的关键。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致力于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旨在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做到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日语运用能力。
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根本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文学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选择性,对一些知识、古典语法点进行详细讲解,以便对考研和准备过八级的学生有所帮助;一方面,会找一些有趣的、和课本知识、时事等相关的、大家感兴趣的内容;做到难易兼顾,让参与的学生都感受到学习古典文学的乐趣,感觉上这门课有意义。
改革教学模式:采取Seminar“演习”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小组按 “文献检索自主定题主题发表教师补充讲解师生讨论总结讲稿”的步骤完成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进行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对日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读,写,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学生考核与评价方式:学生在完成课堂发表之后,根据讨论辩论的结果和教师的建议,在原有发表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正式的书面报告提交,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期末学生在学期发表内容的基础上,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以此来替代传统的卷面考试。另外,对讨论中提出独特见解和对课程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可酌情加分。
通过《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使学生更加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日本文化,并用开阔的视角比较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异同,加深对两国文学、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教师、学生)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作为高年级的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等方面也得到一定的锻炼,可以为其写好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关于《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的思考
首先,作为以鉴赏为主要内容的《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需要结合日本文学史的相关知识展开。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对作品的解读和鉴赏不能脱离文学史知识而独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历史和文学史知识,就作品周边(时代背景、文学概观、文学史地位)等方面展开调研,只有当学生了解了文学作品的背景、意义和动机,才能从宏观的角度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作品。同时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例如,介绍《竹取物语》、《伊势物语》等平安时代的作品时,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就汉文学的隆盛,和歌及女性文学的兴盛等时代文学特征,以及平安时代的政治经济特色等方面进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第二,扩展课堂知识,引导学生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进行鉴赏学习。众所周知,中日文学间存在着极深的渊源,这点在古代文学阶段体现的尤为明显。从上代、中古,至中世、近世,日本古典文学深受中国文学影响,很多作品中都有中国六朝、唐代、直至元朝时代作品的影子。基于课程内容的这个特点,在《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的学生发表环节,除了作品本身的介绍,同时设置“中国文学とのがり(与中国文学关系考证)”一项,使学生在了解日本古代文学的同时,加深对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在讲解上代和歌集《万叶集》时,引导学生从题材、作品风格等方面着手,对《万叶集》与《诗经》、《文选》等中国诗集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一方面有益于学生从宏观上对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和把握,同时可以敦促学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本国古典文学作品。在“国学热”升温,古典文学价值重新被人们重视的今天,这种形式的研究性教学显然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在鉴赏过程中对常用的古典文法做适当的介绍和讲解。日本学者阪仓笃义认为,文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指导学习者关注一个问题,即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运用句子与句子的搭配或措辞的选择等表现方式而创作出来的,并使学习者有意识地去理解其效果。由此可见语言基本功对能否正确理解作品具有重要意义。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经过前期基础日语的学习,虽已具备阅读日语原文文学作品的能力,但是,由于还未学会和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以及日本古典语法,致使在阅读过程中,还无法解读出作者是借助什么样的艺术形象和技巧,来传达出其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因此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在对作品内容及相应时代背景的介绍的基础上,可以就经常出现的常用古典语法进行普及和说明,一方面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另一方面,也可对高年级学生顺利通过日语专业八级考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士超.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思路新探[J].文学教育,2013(6):92-93
[2]刘劲松.日本大学本科Seminar课程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9):105-108
[3]韩春红,甄琦.试析比较研究在日本文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J].语文学刊,2013(1):89-90
[4]占才成.跨文化视野下的日本文学课程教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3(1):135-136
[5]苏萍.反思性教学下的日本文学教学模式试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71-73
将古典文学中的色彩搭配和色调应用与现代设计联系起来,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地产类海报似乎是做得最好的。大型地产商在推广自己的楼盘时,时常提及空间的文化涵养,这样的广告预案就是一种项目的设定。好的产品必定包含文化因素、文化背景以及文化体验,处处体现对人的本位思考。为了让古典文学不仅仅是隔着强化玻璃的文物古迹,而是实实在在地贴近人们的生活,渗透到设计的风格中,笔者以古典巨作《红楼梦》为例,借助其文学内容阐述古典文学中的色彩对传统包装设计的参考价值。
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历经十载,作者以全知视角看待空间、人物的对应关系,“随美赋彩”,文中每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色彩感知力。随着电脑设计中色板图谱的使用,传统色彩应用越发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很多色彩名词已不知其颜色所指,如炎、绾、缥等。《红楼梦》中多处提及了色彩的应用和布料编制的使用,我们熟悉的三大色调红、黄、蓝在文中各有10多种,如松花绿、秋香色、碧玉红、藕荷等色彩名词在电脑的色谱中已经找寻不到。色谱的标准是由西方人制定的,时至今日,人们仍能时时接触到中华大地上的传统色彩,如每逢佳节时的传统月饼包装等。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想鉴别商品间的差异实在很难,人们对传统的色彩仅仅停留在红配绿、红配金的浅显认识上,其余颜色似乎都淡出了色表。在贾宝玉的角色设定中,曹雪芹在塑造人物时注重高度的个性化、贵族化、女性化。设计源于生活,让人觉得角色真实可信,是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影响下的生命体。大观园内空间色彩的搭配以贾宝玉所居住的“怡红院”中的“红”“绿”为主色调。男主角的每次出现也都带有特定的亮度、彩度,如“黑色的小短辫,红丝结束“”黑亮如漆“”金八角坠角”等,如此考究的装扮现如今仅能演绎于戏曲舞台上。
从《红楼梦》反观现今的包装设计,如月饼等传统食物的包装缺少那份精致纤巧之美,万千款的包装在充斥着货架的同时却少了那份厚重和个性。现代包装中提倡的环保和循环利用的理念在被落实时往往摆脱不了机械设计的影响,与传统包装那份遥寄相思、礼轻情重的理念也相去甚远,而草绳、纸袋用以包装捆扎可谓简约到极致,体现出原始质朴之美,那份庄重、沉稳更能体现匠心独运的设计之美。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教育;本质;功能
一、引言
文学是虚构的艺术,是想象的殿堂;文学是人类灵魂的守护神,是精神得以寄托与憩息的殿堂。无论什么时代,文学都是对于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的象征性的解答,因此而成为生活的教科书,从古至今在教育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文学教育就是一种通过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赏析等,使人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丰富知识、发展能力、提升道德、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过程。文学教育更主要的是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熏陶。当前社会大力倡扬以人为本的文学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广袤的时空之中,感受博大、丰富、深邃。培养真正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达到教育的真正价值。
二、文学教育的现状和本质
这些年来,我国学校文学教育有着逐渐走向“知识框架论”和“制度政治化”的倾向。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喜欢相信一系列缺乏文学美感的宏大理论体系,喜欢建构一个个脱离现实的知识视野,喜欢把文学教育围绕思想政治来进行,缺少开放意识和平和的心态。文学中固有的智慧、感性、经验、个性、想象力、道德感、原创力、审美意识、生命理想都日渐丧失。在这种教条枯燥的文本教育下,学生思维方式和言语方式甚至对世界的感悟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学生学到的是褊狭的文学,必然造成思想情感的贫血,无法拥有丰富的精神空间,思维方式只能是简单而单向的,言语方式也就会失去鲜明的个性特征,最终无法真正形成学生的深厚情感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真正的文学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吟诗诵曲,参与文学赏析活动,可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但天长日久人人会变得谈吐高雅,精神爽朗,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具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文学教育对人的成长的影响具有全面性。因文学本身的情感性、哲理性、历史性、审美性和语言艺术性特质使得文学教育能够提升人的道德、增进人的智慧、培养人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人语言更文雅、知识更全面、情感更丰富、意志更坚强、行动更有力。文学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人生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调节个人情感,培养想象力、促进创新思维,形成高雅气质和健全人格,而且这些功用可在生动的文学教育中自然地完成,为其他课程教育所难以替代。此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文学的审美意识、思想承载以及它的浪漫情怀都是人类生命智慧最综合、最神奇的表达,文学的这种伟大之处可以帮助抑制存在于我们社会的种种暗流振奋国民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新时期文学的教育功能
1.中华名族古典文学的教育功能
文学首先是民族的,因语言、文化传统的差异,各民族的文学无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文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理解祖国语言,去欣赏祖国语言,去热爱祖国语言,引导他们去爱祖国的山河大地,热爱祖国的文化遗产。我国历史悠久,古典文学发展源远流长,那些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精华。四书五经、司马迁的《史记》、唐宋家的散文、唐诗宋词、王实甫的《西厢记》和四大名著等等都已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大观园中里永不凋谢的花朵,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为之倾倒。这些流传千古的优秀作品,不仅仅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产生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与依恋,从而培养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更能从中汲取思想和力量,培养并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这些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学、人物传记,虽然并不能直接地参与世界的改造,但它们却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渴望改造世界的冲动和欲望,能唤起人之所以为人的自豪感受,能唤起一个人坚信自己内在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信念,这些古典文学中的精神和价值观广泛渗透着中国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文化传统。在新时期的文学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让学生从历史中、从伟大人物的传记中、从文学作品中,去感悟生命的伟大,去感悟人性的美好,去感悟人生的创造之美、奋斗之美,去激发和推动他们追求比生活本身更高远的东西,这就是我国古典文学教育应有的教育价值。
2.世界各国优秀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超越民族界限而属于全人类的。文学教育只有既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同时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养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在世界加快走向全球化、各国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通过世界各国文学这扇窗户,我们才能够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借鉴他国的经验与精华,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有裨益。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全人类的,不同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教学和交流和有助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通过外国文学,我们是学人生、习教养、长知识、阔眼界。在思想意识、人生理想、处世方法、道德观念、行为准则、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外国文学今后还必将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影响年轻的一代。如同哲学、历史、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一样,外国文学是一门“致知”的学问,它是陶冶情趣、提高素养、开阔视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人的洞察力、推理力、判断力和思辨分析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外国文学在广泛涉猎、表达悟识和再现生活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它是一处蕴蓄丰富的精神矿藏,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地去开发。在外国文学的教学日常教学中,教育工作者除要求学生背诵一些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短小精悍的美文,增加学生基本的文学素养以外,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透彻的分析与讲解,把文学作品研读与人生问题,世界各国历史背景等结合起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的哲理、提升人生的境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阅读世界各国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优美语言的同时深刻领悟世界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
3.文学教育的情感审美熏陶
雅斯贝尔斯说:“我们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我们怀有一颗崇敬之心,并且让精神的内涵充斥于我们的想象力、思想以及活力的空间。”文学具有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文学所表达的情感也有邪正之分、高下之别,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大凡富有强烈的高尚道德情感的文学作品都是道德情感高尚的文学家心血的结晶,学习这样的文学作品,对于唤起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怀,培养其高尚道德人格是极为有利的。实施文学鉴赏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自然本身无所谓美与不美,自然是因人的感受而美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本是一幅穷困潦倒、愁苦不堪的画面,可是一旦把它作为客观的形象、作为审美的对象表现出来,拉开了现实环境与主观感受的距离,就成了审美的对象而意境深远。精神内涵通过诗歌和艺术作品所特有的把握方式。文学教育还具有激奋人的情绪,进行宣传、鼓动的作用,使人们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提高斗志,为理想而拼搏,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战文学”。我国古代文学经典也十分崇尚尊师重教。《荀子》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并把它看成是“与天地同理,与万物同久”的亘古不变的法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证明了古人对师长的尊重。总之,中外文学教育都十分注重对人的情感审美熏陶,也许这也是文学最大的魅力所在。
4 .新兴网络文学教育的合理扬弃
文学原本是生命,生命力受到压抑而要换用象征方式来实现自身的产物,是生命力借助象征来拓展自身的产物。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上的一些格调不高、缺乏审美情趣的文本很容易在大学生中传播,影响他们的人生信念以及价值选择。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看到,网络文学强调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满足,是“私人化”作品,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抛开顾虑,随心所欲,写我所想。网络成了唯一可以奢望的真实,然而这唯一的真实能够彻底摒弃当前种种束缚学生身心的弊端,从文学的特性出发,让心灵自由、思维自由。网络文学充分尊重每一个阅读主体的阅读体验, 尊重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力, 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与探索,容忍学生的“异端”思想,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见仁见智。当前,如何摒弃网络文学的糟粕,让优秀的网络文学课程走进高校是一个需要大力研究的教育热点问题。总之,网络文学是一门面向“现实”的课,它需要更多建设性的道德支持,道德的规范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是网络文学事业中的重中之重。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支持和鼓励学生的网络创作,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要从虚无缥缈的网上走下来,去感受现实生活,充实学习生活,增加社会实践与体验。只有在这种有现实社会支持的网络文学创作、传播,才能够真正实现道德审美主体的自律,并内化为主体的自觉,从而表现出不凡的有着鲜明主体生活色彩的网络文化。
五、总结
文学教育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使学生提升素质,修身养性,提高艺术思维能力为根本目的,对人的发展起重大影响。在今后的文学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尽量解放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和素质修养的不断提升,从而体现出文学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许静.浅谈古典文学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J].现代语文.2006,(8).
[2]肖川.教育永恒的支柱:历史和文学[J].辽宁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