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心理健康的小知识

心理健康的小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3: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心理健康的小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心理健康的小知识

篇(1)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辅导员工作;思想沟通;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04-03 收稿日期:2016-05-10

课题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1年校级课题(XYS11Z16)。

作者简介:文 红(1966―),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工作和心理工作的主力军,也就是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2010年湖南省各高校都进行了“心理沟通平台建设”的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10年申报了省级科研项目“心理沟通平台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双元结构’的实践探索”,我作为我校一名专职辅导员,于2011年也申报了校级课题“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辅导员工作探悉”,探讨新时期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手段。近几年来我校的教育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当重视,配备心理专干一名,成立了心理健康协会,定期开展了很多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和讲座活动,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动员全体辅导员和班级心育委员大面积跟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心理交流,解决了在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交友不慎、世界观人生观交友观有偏差的学生的认知问题、思想偏差和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化解了由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矛盾,良好地处理了学生突发事件,连续几年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院部。现将我院2013―2014年学年度采取的措施、方法、手段介绍给大家,以期与各位学者、各位从事学生管理事物的领导、同行们商榷。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和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结合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以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和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包括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少数有行为障碍的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初级目标――化解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

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发现并科学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掌握有关避免和消除心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正确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扰,保持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心态。

2中级目标――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各高校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内心冲突,消除人际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3最高目标――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这一目标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吸收和借鉴一些开发心理潜能的经验,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有独立意识、智力充分发展、人格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高校心理健康的内容

1三个层次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使其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识别心理异常现象,透析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科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2)传授心理调适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及时调节负性心理和情绪,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开发心理潜能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秀人格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自觉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四大领域

(1)学业发展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考试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其目标是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以及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帮助大学生克服不利于学业发展的因素,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2)生活适应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养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个性品质。

(3)生涯发展教育。通过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具备生涯发展意识,客观分析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倾向、职业兴趣,做好升学、择业的心理准备。

(4)生命质量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进而欣赏、热爱并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二、学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采取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大学辅导员要能自觉地参与我院心理沟通平台的工作;通过培训掌握心理沟通的基本要求,熟练运用有效心理沟通的方式方法,能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创新,不断总结对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行之有效的方法。

(1)辅导员利用院部建立的“心理沟通室”,并充分实现其功能的延伸,通过网络、电话、面谈等形式,与所有学生建立起全方位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从而全面带动班级其他工作的开展。经常性地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把大多数的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争取杜绝严重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的发生。

联络班级心育委员、团支书和寝室长,通过朋辈辅导助人、自助,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心理弹性得到增强,使他们能够有效应对各种现实困境,从而保证班级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完成学校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

(2)一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与学生比例是1∶3000~1∶5000,专职人员远远不能直接面对全体学生,辅导员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是对学生进行一种专业的“心理咨询”。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心理疾病,只是在学习、交往或者家庭问题上出现一些纠结,需要找人劝解,或者是一种郁闷和负情绪的宣泄,甚至只是需要一种他人的关注和认同,即“心理沟通”。在其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运用“无条件关注”“倾听/关怀”“(让学生)宣泄”“心理支持”“交互式沟通”等方式(见下图),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困扰。

三、2013―2014年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工作措施

1继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本学期,将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宣传工具、机会以及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常规宣传工作,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利用新生入学的心理筛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月、世界精神卫生日、毕业生的心理测试、评先评优、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大规模的普查机会,开展相关调研,理清班级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关联性,以学校德育学科研究基地作为依托,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交互结合的工作模式、工作途径和手段,以开放式的问卷方式和面谈,从每个班选拔部分合作意识强、善于学习和为他人服务的大学生参与到前期的调研中。

2提升班级心理沟通人员的知识能力,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向

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向,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以矫治为辅。因此我们在重视对全院学生开展发展性辅导工作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一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个体心理咨询和案例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院学生,并使自己在实际和研究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行习惯

良好的心行习惯是学生正常生活、有效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行习惯是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我院在2014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注意给学生加强了心理健康小知识方面的宣传工作,对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一定的作用。

4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特点,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

心理健康不是单方面地从以政治思想道德角度为出发点进行指示与说教,而是对学生心理状况、心理过程、心理机制的帮助与辅导,运用“关注”“倾听”等沟通技术,让学生的情绪和心情得到慰藉,感到被关心、被重视、被理解,并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帮助和指导,达到能主动疏导自己情绪的效果。

5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

如“心理成长咨询室的大力推广”“心理健康调查表、心育报告”“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宣传栏”等。

6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因此教育科学学院在2013年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开展次数,覆盖爱情、人际交往、压力释放等方面,让学生们学会一定的心理健康小知识,充分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四、2013年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1心理健康教育在系统、规范、有序中顺利进行

我们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考察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借鉴已有教育资料,举办了多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2扎实工作,拓宽渠道,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学生心理咨询室(又称心理沟通成长室)在工作日始终向全院学生免费开放,个体咨询与辅导的案例也随着学生求助意识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学生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能够较好地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及时释放心理压力。

(2)2013年举办第一届“遇见明年的自己”活动,面向全系学生征集一封写给明年的自己的书信,以文字的方式记录自己对明年的期望,从中发掘积极意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努力方向与改进措施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我院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渠道,也是素质教育的保证。

(2)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和文化活动来推进我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比如表演心理剧、心理小报、心理小论文、团队心理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3)继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关心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我院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了探索:每个班选拔了部分合作意识强、善于学习和为他人服务的大学生参与到前期调研工作中,各个班普及心理沟通的内容;对学生干部,则以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提高朋辈辅导能力为目标,进行不断轮训,注意朋辈沟通、热线电话、网络博客、创办手抄报、宣传画、知识展版、征文、广播稿等多种形式;在全院形成一种重视心理卫生,加强心理问题的防范和介入的良好氛围,广泛发动学生积极投入心理沟通之中。这样,院部学生的管理工作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郑少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方法研究大连:大连海事学院出版社,2006.

篇(2)

我是xxx。本次竞选我申请的职位是心理部副部、档案管理与活动督查部副部以及社联秘书处副部。

大一一年我在文艺部担任干事,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积攒了一些工作经验。

大一一年,组织参与了不少校级活动,校级朗诵比赛、校级礼仪比赛、校级新生才艺大赛的决赛等。其中在校级礼仪比赛中,所带领的两支团队获得了校级第一名和第三名。

组织承办了院级大型元旦晚会,晚会圆满成功,并获得了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

大一在部内也参与撰写了多项活动的策划,如,院级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策划案、“以艺战疫”线上活动策划案、五四云朗诵比赛策划案;校级五四朗读比赛策划案等

在文艺部曾参与多项活动的主持工作,如,研究生返校报告会、书香讲座、云毕业典礼等活动的主持

在部内工作期间也锻炼了我的协作沟通能力,需要多部门协作的活动我也有能力能够协调沟通好

本次竞选我最心仪的职位是心理部的副部。在申报职位前,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了心

理部心理部的工作,主要是心理普测、开展周末影院、举办健康心理讲座以及撰写文案等工作。对心理部的工作非常感兴趣,十分想加入心理部。心理部的工作和我之前的工作有很多重合之处,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快速掌握心理部的工作,有信心能够担任好心理部的副部。

如果我加入心理部,首先做为副部我会发挥到桥梁作用,承上启下,完成好部长交代的任务,根据干事的个人优势分配的工作,使个人特长得到施展,也可让部内工作效率和成果达到最优。

其次,,从活动着手准备,进展到完结。能独立带领干事完成。周末影院活动精心挑选好电影给同学们放映,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测,根据测试结果有问题的同学联系研究生学长学姐进行一对一约谈;联系研究生学长学姐开展心理讲座,而且我有主持的经验,在心理讲座的活动中能贡献一份力量。还有完成部内文案工作。并且在这期间也会注重培养干事组织承办活动的能力、撰写文案的能力。让每位干事都能承担起部内的一份责任。

再者,我也想创新一些心理部的活动。可以通过一课下关于注重心理健康的娱乐活动,在

此类活动中学习到关于心理健康的小知识。

如果我没有竞选成功,我也会努力积极配合学生会的工作,积极参加院级校级的活动。也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 现状 对策

学生进入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课程内容的加深以及今后就业压力的与日俱增和父母对子女过高的期盼,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若不及时加以调整,则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因此,认真分析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对中职生茁壮成长、完善自我意义重大。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人生价值取向有偏差。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中职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缺失。他们过分追求享乐主义,超现实主义,摆阔气、搞攀比、高消费,学习不求上进,思想不求进步,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2.是非分辨能力欠缺。部分学生自身修养不高,在大是大非面前,缺乏辨别假、恶、丑,真、善、美的能力。我行我素,对人没礼貌,不尊重、体谅父母,对父母提一些非分要求。“出口成脏”,恶语攻击他人,意识不到自己的言行会给他人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影响和后果。举止言行与中职生行为规范要求格格不入,缺乏作为一名中职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3.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个别学生目标不够远大,前进方向不明确,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差,信心不足,厌学情绪严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感到吃力,导致对学习不感兴趣,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应付学习,游戏人生。

4.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自信心缺失。进入职校的学生,大部分在初中阶段就被师生冷漠和歧视,导致这些学生缺乏上进心,往往表现为精神不振,思想消极,学习不求进步。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思考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师的队伍建设。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只有拥有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善于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富有爱心的师资队伍,才能有效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富有成效的展开。为此,笔者认为:一是要稳定专业指导教师队伍,选配专业素质较强的教师担任学生心理问题咨询教师;二是加强心理指导教师的培训。采取多种模式,促使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的基本方法,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和沟通协调能力。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教师应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人和事,深入浅出地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最基本的心理保健常识,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的形式,学校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专业心理指导教师分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如一年级的"适应"教育,二年级的"立志"教育,三年级"理想"教育等。

通过这些讲座和活动,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并恰当处理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三)开放心理咨询室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

针对个别化的心理问题,可在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指导。学校心理咨询室应配齐配足心理专业辅导教师,针对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心理困惑问题、情绪波动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以及今后面临的升学就业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心理教师无论是对主动上门求助还是被家长或教师带来的学生都以朋友式的态度对待,认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还应对个案进行跟踪,及时消除轻微的心理障碍,属于加以矫治的转介到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和治疗。对于咨询者的个人隐私问题,辅导教师要当面向学生做出一定为其保密的承诺,以便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敞开心扉,向教师真实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进行心理辅导。

(四)全校教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善于深入学生实际,开展访谈活动。通过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其存在的心理偏差。在和学生交谈过程中,教师态度要真诚、友善,要耐心、细致,一定要讲究教育艺术和技巧,坚持以正面教育、说服教育为主,多鼓励、少批评,要注意批评的艺术性。同时,教师要以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影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努力成为一名人格健全,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学生。

(五)成立心理健康活动社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心理健康社团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行组织起来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组织,是学生校园生活的有益补充。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类健康的社团活动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正常的课堂教育教学外,还应特别注重发挥非正规教育作用,通过丰富和优化课外活动,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多种机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校心理健康社团在校心理咨询室、团委和学生会的指导和帮助下,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和黑板报、手抄报定期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小知识,使学生学会及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当出现自身难以解决的心理和情绪问题时能主动寻求帮助,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氛围

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学校可通过校园文化墙、文化长廊、报栏架、文化橱窗,温馨寝室等文化载体,在“润物细无声”中熏陶、影响学生的成长。其次,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做到自觉维护自己的心理,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七)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密切配合,需要多次反复强化方能见效。所以,仅仅依靠学校方面单打独斗,或许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充分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将家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结合起来,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可通过多种方式,如家访、家长会、学生社团活动,顶岗实习、军训等教育机会,加强家校沟通、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锻炼,从而形成既能发挥各自特长又能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136-03

一、问题的提出

构建和谐社会,大学担当着培养和谐人才的重大责任。和谐人才的标准是德、智、体、美全方位的和谐发展,而和谐心理是和谐人才的基础。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人内在的体验稳定感、主观幸福感和价值获得感。

一方面,大学承担着为国家培养、输送和谐人才重大责任的机构,这一性质决定了在高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治疗心理疾病,而是促进青年学生形成和谐的心理状态。这就意味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不是心理疾病治疗工作,而是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另一方面,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在校本科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率约为15%。这就是说,进入高校就读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健康人群。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兰州大学为例,近年来我们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深入的约谈普查,发现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非来源于心智发展扭曲之后产生的疾病,而是学生内在人格发展不够完善引起的一系列消极现象,学生面对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是适应性和发展性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定位于对学生健康完善人格发展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从心理与环境、心理与行为、内在人格等三个方面,促使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心理和谐发展。这种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的自我和谐,表现在对人对己对事上达到的良好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平衡状态。而这种对内协调、对外适应的心理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方面: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人格完整、反应适度、行为协调、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三五”模式构建

培养大学生成为和谐人才是一个需要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一)一个主阵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

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课程体系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主课堂、主渠道作用不容忽视。课程体系应包括三个模块:

1.主干课程模块――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程为主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包括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恋爱心理、职业生涯规划、新生生活适应等普遍困扰学生的问题,旨在通过传播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使学生认识自身,树立健康意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通过这种课堂教学形式,有效解决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及隐患,指导学生自我调适或解决一般的心理困扰,激发学生的心理自助自救能力,预防心理问题障碍化发展。

2.活动课程模块――以专题活动类课程为补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自主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积极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拓展训练、自信心训练、压力管理、人际关系训练等团体活动,既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使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达到课程效果的延伸和巩固,从而推进课程教育从广度到深度的发展。

3.支撑课程模块――以专题网站知识普及为支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者可以个人博客、学生论坛等网络平台为载体,建立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网站和网络咨询平台,全方位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交流心理自助经验,打破心理健康课程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广泛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这三大模块互为对应:有机联系、各具特色,全方位落实了“教育为主、面向全体”的原则,有效构建以学生为主阵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三大模块”的运作中,必须遵循“三大注重”的工作原则。一是注重理论的实际操作性――让学生真正理解心理学理论知识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二是注重改善学生的行为――努力激发、充分调动学生改善自我的强烈愿望和动机,继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发展自我。“三大模块”的充分结合,能够实现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由此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形成课程和团体训练活动相配套的、覆盖所有年级和学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三级大平台:学校领导、教师指导、学生自助成长的三大平台

高等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成才成长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要达到这样教育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班级三级工作网络的效能,建立三大工作平台,有效整合全校资源。

一级工作平台:坚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教师及院(系)心理健康教育专干(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构成,统筹规划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政策指导、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和督导检查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各项工作具体落实和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求所有相关工作人员及时上报问题学生资料,建立问题学生动态档案,并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指导工作,指导、鼓励辅导员、班主任认真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从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级工作平台:坚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干部工作的中介作用。院(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干部应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学科背景,接受心理咨询的相关专业培训,并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指导。在学习提高心理问题的辨别能力和矛盾化解能力的前提下,具体组织学院班级心理联络员开展工作。同时,在宏观层面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中观层面上开展有关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活动,满足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兴趣;在微观层面上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充分维护学院“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有效运转。

三级工作平台:坚持学生自助组织的基础地位。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包括班级心理联络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处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地位。班级心理联络员由班级和学院推荐,一般任期为四年。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组织严格的培训。其主要职责是宣传有关知识,关注重点人群,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组织学生自由研讨学习生活中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明晰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在学生当中有效营造“感悟生活、珍爱人生”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由感兴趣的在校学生自愿组成。一般情况下,其活动组织接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指导,以提高自身素质、开展各类宣传服务活动为宗旨。其活动开展可以是多样的,可通过邀请校内外心理健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心理电影赏析、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型心理知识宣传,为营造全校健康、团结、活泼、进取的学生生活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效应。

学校调控、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三级工作平台管理,有利于各部门相互协调、各有归属、各负其责。在全校范围内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的教师和管理队伍,以及相对稳定、工作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大学生骨干队伍,能有效保证人员的全过程参与、管理的全方位覆盖、工作的全环节展开。

(三)五大通道:宣传教育、团体辅导、个别咨询、测量建档、跟踪转介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把握好障碍性指导、适应性指导和发展性指导三个层次,即突出发展性指导的中心地位,又及时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解决好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机制应包含五大通道:宣传教育、团体辅导、个别咨询、测量建档、跟踪转介。

1.宣传教育。首先,通过在校报中开设心理健康专栏或独立发行心理健康教育专刊等,及时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其次,开展心理知识宣传活动等专项活动,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兴趣;再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阵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依托个人博客、校园论坛等平台,建立心理知识普及专题网站,在网上开设现场答疑、在线咨询、小知识宣传、心理测试等多个栏目,既打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方便了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管理。另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全面开通手机、QQ、E-mail等导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平台,及时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网络等手段,解答学生的疑问,开展心理咨询。

2.团体辅导。近年来,团体辅导在高校受到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推进。相对于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对障碍性、适应性和发展性三个层次的指导均可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高校中的团体辅导应以为学生发展服务为主要原则,分别从拓展训练、自信心训练、压力管理、人际关系训练、价值选择等方面对学生给予辅导帮助。

3.个别咨询。个别咨询是高等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常用手段,主要采用一对一的面谈、信件往来、电话交流等方式进行,是当前解决学生问题最有效和必然的方式之一。值得关注的是,高校的学生个别咨询工作,其主力军并非只有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4.测量建档。辅导的前提在于了解学生,正如医生诊断病患,首先要翻阅的是病患的病例,再探询目前的病情,然后再加以综合分析,学校辅导工作也是一样。因此,学校在广泛普查咨询的基础之上,应积极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特别是利用月排查和周报等制度,从每个学生的基本资料、成长环境分析、成长过程的心理表现、心理压力在身躯的自然反应等内容人手,将学校所有存在问题的学生资料归档建库,及时跟踪记录发展情况,形成一个动态档案库。这一举措可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篇(5)

关键词 学习心理问题 实践研究 素质教育

一、研究背景

1999年,我校进行了“农村小学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只是少数学生,未能关注大多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其次,小学生的大量心理问题都与学习心理问题有关,可我们的心理咨询仍然停留在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教导式”的心理咨询上,与传统的德育区别并不大,对那些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仍感到束手无策。

为此,十一五期间,我校确定了“培养小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研究的界定

什么是学习?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持久变化。认知心理学家则将学习定义为:学习是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能产生持久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个规定情况中的重复经验引起的,对那个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为此,我们理解的学习应该有三个要点:一是,学习的变化可以是外显的行为,也可以是内隐的心理过程;二是,学习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三是,学习产生于经验,而不是来自成熟。

什么是学习心理?学习心理是指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心理状态(包括认知、动机、情绪、行为等方面)。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设想:本课题的实验研究重点只针对小学生学习心理中的学习动机、注意力、学习焦虑、学习策略、学习兴趣、习惯、意志、毅力等方面。试图通过吸纳国内外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我校的实际,探索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最佳互动模式,构建起区域性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系统,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地发展。

三、研究的实施

㈠美化校园,提高环境的教育性。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我校本着“育人育心,以 心育人,育心成人”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以“爱心、诚心、信心、恒心、细心”为内容的五心教育特色,在学习上着重培养学生的信心、恒心、细心,并在“开心墙”“开心苑”“开心角”、连廊走道、花坛景点布置相关格言警句、典范故事,使学生时时刻刻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耳闻目染的熏陶。

㈡强化课堂,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1.激发正确动机,主动学习。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我校地处边远,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到学校读书漫无目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糊糊涂涂地打发时光,学习上松松垮垮,敷衍应付,毫无上进心。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专心听讲,细究原因就是缺乏明确长远的学习动机。因此,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和培养,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的主阵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⑴教学起始。精彩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科学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无疑为学生铺设了一条通向知识宝库的大道。我们通过对教材深入钻研,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或新知识的切入点,或生活实际的经验,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比一比、试一试、看一看(多媒体)”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在课堂教学的开篇就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注意,让学生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的全过程。

⑵教学展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现象,当学完新的知识,兴奋点开始消退时,我们紧接着给予新的刺激,主要通过:①课间操。让低年级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如拍手操,唱童谣等,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适当休息与调整,轻轻松松进入下一轮学习;②学习竞赛。巩固知识时,变简单的操练为竞赛,以小组与小组、男生与女生、个体与个体等组织形式,使学生的兴奋点得到进一步强化,完成对新知识的迁移。③激励强化。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渴求被肯定、被赞扬、被称颂的欲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惜运用赞美之辞,赞美学生的每一个精彩发言,赞美学生的点滴进步,哪怕是不起眼的进步,同时伴以点头等表示鼓励,亲和地拍拍学生的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调动,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⑶教学总结。一堂课结束了,但学习活动不能到此为止。课外延伸既能使课堂教学“余音未了”,更好地连接下一次学习活动,又能唤起学生新的学习欲望,在教师的有意刺激下始终处于学习状态。因此,对每堂课的总结我们都进行精心设计,逐步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①趣味题。尤其是数学课,留一些有难度、有关联的趣味题,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②实践题。如翻译一份英文使用说明书;上网查询资料;写一封信消除同学间的误会等。当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时,对学习活动将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③阅读题。这在语文课上最为常用。推荐与本课有关的内容,略告知一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欲知详情,请看……”。④仿作题。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强,模仿画画、模仿作文、模仿解题……不仅巩固了知识,也在模仿中获得了成就感。

2.辅导有效方法,善于学习。学习动机再强,如果学生在问题面前束手无策,仍然不能进行有效学习。因此,作为教师,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实践中,我们从两方面入手:

⑴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①快乐教育模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教学是乐教与乐学、会学的统一。它能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支撑积极学习的状态,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愉快与压抑、成功与挫折是小学生学习进程中常有的情绪体验。对少年儿童来说,愉快、成功的情绪体验尤为重要。因而我们追求快乐教学,以激发小学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情绪作为教学的起点,以活泼的师生共同活动培植教学所需要的气氛,以学生所获得的愉快情绪或学习成功作为不断强化学习需要的保证。其主要做法是:创设自由活泼的情感情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模仿表演等方式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里造成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状态,首先解决小学生负担过重导致厌学的问题,进而使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在愉悦的心境下得到提高,从而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②自主探究模式。新课程的教学模式要求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体现“以人为本”。自主探究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理念,主要操作是: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自主合作探究――拓展运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施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旨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及有效的学习方法。

⑵坚持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是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实践中创立的,它反映了教育教学自身的客观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搞“一刀切”, 就会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教师费力不讨好”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着重做了两方面的工作:①学优生提高。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使其学会质疑、提问,鼓励求异、求变、求新,善于学习、勤于总结、勇于创新。对学优生把真挚的爱与严格的要求统一起来。一方面提供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另一方面当学优生出现问题时,要及时、严肃地指出影响他们进步的原因,以及这些错误的严重后果、改正的方法等。②学困生转化:坚持正面教育。制订周密可行的转化工作计划,遵循“小步目标,及时反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合理实施,做到满腔热情地关怀,循循善诱地疏导。

3.培养良好习惯,终身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同样,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成为有效学习的“鼓风机”。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磨刀不误砍柴工”,致力于学习习惯的强化训练:⑴认真听课的习惯。对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首先要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使学生做到会听、会看、会想、会说。⑵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存在个别差异,学力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要帮助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抓好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其在课堂上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⑶及时复习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记忆分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上课时认真听课把知识从人的大脑中由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⑷善于提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辅导孩子学习时,多启发、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着急。 ⑸认真作业的习惯。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做到书写认真,卷面整洁,格式规范。布置家庭作业要少而精,学生作业要有条理快节奏。由于作业少学生感到不难,就乐于动脑并快速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⑹与人合作的习惯。现在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培养合作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我们注重唤起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学生的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鼓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地听,不嘲笑同学的错误等。

㈢优化活动,丰富学习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是学习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学习的“助力车”。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既能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又能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积极竞争的健康学习心理品质。这几年来,我们坚持开展下列几项常规性的学科竞赛活动:

1.优秀作业展览。即时的:每天评比优秀作业当场挂入优秀作业栏;短期的:定期评比优秀作业,展出在班级展板上;长效的:每学期评比优秀作业,展出在学校画廊、走廊等公共场所。通过增强荣誉感,激发学习动机。

2.数学竞赛。举办不同规模的口算题竞赛、计算题竞赛、简便运算题竞赛、应用题竞赛、操作题竞赛、奥数竞赛等。

3.语文竞赛。背诵古诗文、生字词过关、阅读与理解、作文竞赛等。

4.英语竞赛。口语竞赛、听力竞赛、单词和短语竞赛。

通过竞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㈣固化阵地,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学习的个体又存在着千差万别,在集体成长的同时,个体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需求:困惑要解决,不快要发泄,疑虑要消除,快乐欲分享……“开心吧”正是解决这些心理需求的阵地。

1.增加设施,为学生的快乐心情设宴建站。把心理咨询室命名为“开心吧”,更让学生喜欢和接受,“吧”既表示一个地方,也可以理解为是叹词,“开心吧”给人的第一个信息就是开心起来吧!其次,进入“开心吧”,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区域获得各自的心理需求。

“书吧”――读一读,生活学习多感悟。书架上陈列着各种书籍,有名人成长的故事、少年文学,也有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读物。再配以舒适的沙发,在宽松的环境下,与文本的交流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洗涤、感化和升华。

“网吧”――聊一聊,七彩生活真美好。登录心理咨询网站,网上交友、聊天,开阔视野,让自己的心理困惑得到消除。

“动吧”――动一动,轻轻松松乐开怀。涂鸦墙、不倒翁、蹦蹦球……通过运动,使郁闷得到发泄,心情重新变得轻松。

“笑吧”――乐一乐,忘却忧愁与烦恼。照照哈哈镜、读读小笑话……笑声回到身边,笑容回到脸上,忧愁和烦恼离我而去。

“心灵驿站”――“我愿是一缕阳光,温暖你受伤的心灵;我愿是一棵小草,带给你绿色的心情;我愿……这里是心灵驿站,煲一份心灵鸡汤,送给你,快乐一生。”一段心语就是一份心灵鸡汤,每一份心灵鸡汤即是一种心理疏导。

“悄悄话室”――“把你的烦恼告诉我,一个烦恼成半个;把你的欢乐告诉我,一份快乐成两份。”坐上地毯,抱着枕垫,没有忌讳,不必遮掩,与老师,与同学,叙叙家常,说说委屈,侃侃快乐,如细雨润物,如春风拂面。

2.开展活动,为学生的快乐学习保驾护航。⑴开设知心姐姐信箱。“你的问题我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疑虑、烦恼以及成功等都乐意跟知心姐姐倾诉;知心姐姐也及时给予答复,或辅导学习方法,或消除心理困惑,或分享成功的快乐。⑵开通“开心列车”,“ZHU你开心”。每一位教师都是“开心”姐姐,每一位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搭上“列车”,倾诉、交流、发泄……获得快乐的心情。⑶开办“心苑”心理小报。开辟“怡心苑”“交心苑”“养心苑”栏目。“怡心苑”介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的故事,正面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交心苑”答复学生信件,选取典型与学生交朋友;“养心苑”介绍健康的生活小知识,教育学生从身体方面健康成长。⑷开通“心灵之声”红领巾广播。表扬学校的好人好事,倡导文明新风;宣传心育小知识,培养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享受一次心育快餐。⑸开发校本心理课程。学校相继出台了《做一个快乐读书人》《我心飞扬》《净心坚志》3本校本教材,要求教师以此为借托,有心于身边的小事,有感于教学中的平凡事,丰富心理课程的内容,使心理教育真正服务学生,服务教学。

四、研究的成效

1.形成了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研究,逐步形成了“激发正确动机――辅导学习方法――课外拓展延伸”的快乐教育模式。

2.促进了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的形成。通过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了健康的竞争意识,磨炼了不怕困难的耐挫意志,初步形成了热爱学习的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

3.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了心育意识与能力。通过研究,广大教师确立了教育与心育并重的观念,在培养学生健康学习心理品质的同时,心理教育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4.取得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效应。心理教育的研究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支持。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们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家庭教育轻松多了;教师们觉得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教学如虎添翼;学生表现得更为健康、活泼、文明、上进。

五、研究的初步结论和存在问题

篇(6)

关键词:幼儿 家园合作 网络资源 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儿园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教育指导的责任,与家长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家庭和幼儿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在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合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幼儿发展的成败。因此,家园合作已成为幼儿园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受到各方面的极大关注。

一、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是提高保教质量的后盾。家长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关系。他们是家园共育中一笔无形和巨大的资本,是一批宝贵的教育资源财富,对促进幼儿园的教育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教师与家长要建立平等的关系,彼此要以诚相待,相互尊重和信任,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幼儿园教师每天除了面对几十个幼儿外,还要同时和几十个幼儿的家长打交道,除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外,更要处理好与各类家长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家长工作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师、幼、家三者关系有传统也有创新,更有新的要求。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是各行各业、形形、老老少少的各类家长,与这些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寻找教育孩子最佳切入点,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幼儿个性,显得非常重要。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家长提供的资源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去家长开的蛋糕房体验做蛋糕的过程;去消防队参观,了解消防员出警的过程;观看叔叔演习,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国防教育和消防教育;去果园农庄摘杏、桑葚……各种各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而且组织形式也是更加活跃和贴近孩子的生活。

也可以邀请“家长进课堂”,考虑到幼儿园男教师较少,可以特邀请爸爸们走进幼儿园的课堂。根据爸爸们的工作时间安排好“讲学时间表”,再统一到班进行授课。这不仅为孩子带来了新鲜感,满足了孩子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开启了家园合作的新途径,使家园合作不让爸爸缺席。幼儿在体检时总会担心,怕打针、怕疼。可以请护士妈妈为他们讲解护士的工作,帮助幼儿了解预防疾病的基础知识,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打针,减少对打针陌生感和恐惧感。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和管理家长资源,我们可以建立“家长资源库”。首先,将家长资源建立成库,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从而形成全校共享、随时更新这些资源信息。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涉及的领域,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资源库,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家长参与授课,形成教育联盟,实现家园合作的互动。最后,将家长资源进行分类。例如,行业类,可以包括医生、警察、厨师等;技能类,可包括运动技能、艺术技能、手工技能等;还有道德启蒙类,可包括自己的求学经历、开创企业的奋斗史,培养幼儿健康的情感与品德,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由此可见,家长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发挥弥补了教师知识技能的不足,丰富课程内容,更能促进幼儿园教育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新的跨越。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完成家园合作的双向互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连接了千家万户。实践中我们发现,与家长沟通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面谈。但可以面谈的时间只有早上和晚上几分钟的时间。家长多、教师少,沟通太少成了家庭与学校合作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因此,利用“博客”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及时沟通和交流的空间,这种快捷方便的家园共育的新模式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和特色,也为家园直接形成教育合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我们的博客设置了“班级相册、家长留言、精彩瞬间(视频)、健康小知识等栏目,家长只要动一动鼠标就能轻松进入班级博客的网页,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还可以在网上与教师对话,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动态、教育教学近况、家长热点话题等。在班级博客中,教师尽可能地收集能够吸引家长眼球的图像资源,如:手工作品、玩耍瞬间、升旗、劳动等场面,还有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消防队、邮局等等。照片中快乐的笑脸,真实的瞬间,拉近了家庭与学校的距离,让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有了全面的理解和认识。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我们和家长各取所需,实现了快速双向无制约的沟通。

博客提高了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与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教研互动,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孩子的“个人博客”这一平台,将幼儿的成长足迹记录下来,使其成为一扇窗口。“班级博客”让幼儿园走进家庭,让家庭走进幼儿园,家园合作的双向互动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现在,“班级博客”成了教师和家长每天必到的站点,正如一位一位家长所言:“网络里的嬉笑怒骂,你言我语,好不热闹!不管你我是否相识,能够相会也是一种缘分,别忘了,这份缘,源自我们的孩子。”博客不仅是交流层面的工具,还是深层次反映幼儿主体意识、心理健康的“窗口”。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1927年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需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三、发挥社区的教育资源优势,与社区联合开展早教活动

要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资源优势,与社区联合开展联合教育活动。社区资源如:“环保大行动”,可以带领孩子们进入社区清理草地上的垃圾杂物,撕树上、墙上粘贴的小广告、长期在社区树上悬挂废旧电池回收筒等,废旧电池收满了,社区的工作人员会通知幼儿园的孩子们取回妥善处理;“家教宣传进社区”“早期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进社区”“营养膳食和幼儿心理教育咨询进社区”等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幼儿园教师、保健医、营养师的资源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早教服务,家长的参与率很高,活动效果很好。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宣传幼儿园教育,营造教育氛围;另一方面也是幼儿园幼儿服务社区、回馈社会、帮助家长和孩子成长的途径,让孩子在爱的教育中健康、和谐、快乐成长。

篇(7)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

一、要改变教学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学校体育也从竞技体育中走了出来,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也改为《体育与健康》课,《新课标》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制定产生的。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为: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了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因此,我们要有全新的课程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二、要转换教师角色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师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一言九鼎的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我们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利、合作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看作是朋友,一切从学生出发,放下教师的“尊容”,深入到学生中去,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即让自己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引导者。同时,还要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我们要真情关心、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或有奇思妙想的学生,更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使他们有个性意识的觉醒,有个性潜能释放的机会,让他们在民主的氛围中得到尊重,有发言权、自,积极进取性,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去做练习,完成目标,从而达到殊途同归,培养学生个性的目的。除此以外,我们更要成为学生的真诚常识者和知识渊博的评述者。新标准里注重对学生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育教师也应关注赏识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既要关注和赏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新标准还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我们体育教师更应加强自身的综合知识能力,形成知识专业化、网络化、综合化。现代教育形势下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小知识库,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会奇花异放,这时就需要我们用渊博的知识去解决那些突如其来的问题,随机应变,力争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三、要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把体育教学当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 的理念。而不是看做一种目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