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闽南文化研究论文

闽南文化研究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3: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闽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闽南文化研究论文

篇(1)

关键词: 闽南传统文化 传承 漫画 核心价值

《以漫画形式诠释晋江乡土文化的研究》是全国课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实践与研究》的子课题。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期间,本课题组以“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为理念,立足校情、学情、师情实际,注重教育教学实践,力求课题研究实效性。课题组发动全组老师和全校基础年段学生广泛参与,开展务实精细的研究工作。

本课题以教育部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的要求“艺术教育对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及“充分开发利用地方和社区的艺术教育资源,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鼓励、支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教育资源”为依据,以“益德漫画,漫画益德”为突破口,落实本校“一核心,二基点,四特生”的管理哲学,探索漫画特色教学与闽南传统文化的交集点,尝试以漫画形式传承和发展晋江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科学化、自主化,培养学生核心人文素养,丰富本校美术学科内涵和德育载体,有力助推本校漫画特色项目更快更好地发展。

马克思说:“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课题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以激励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教学理论为指导。借助科学研究方法,以学校提出的“高质量,有特色”为工作标准,通过对漫画的绘制技法;漫画的创意方法;晋江乡土文化的内容及核心价值;晋江乡土漫画进社区、进校园的活动方式;乡土美术教材开发和应用等一系列内容研究,依托美术课堂、石鼓动漫社、漫画特色兴趣班等平台进行实际训练,让学生走入乡土、融入社会,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幽默品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环境,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体现课程趣味化、乡土化、生活化等特点。课题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一、理论成果

1.教育理念的提升。本课题研究尝试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探索乡土文化中核心价值,提高学生艺术技能,开阔文化视野和提升人文品质。

2.教研能力的提升。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把课题研究和学校哲学研究课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美术教学工作有机整合,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实现由集约型教学向科研型教学的转变。

3.综合实践活动整体能力的提升。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推动石鼓动漫社、漫画特色兴趣班及多个综合实践活动有序开展,有效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让同学、家人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师生均得到艺术体验和能力提升。譬如,有的学生将在课题实验课所学的“核心价值观”闽南四句和晋江歇后语带回家与家人分享,活跃家庭和谐气氛。

二、实践成果

1.出现精品课程。课题组以《美术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课本,从美术教材中《卡通故事》、《幽默与智慧》等文本中拓展而出,编写教学设计。杨银平老师从《幽默与智慧》拓展开发出精品课题实验课《漫画闽南四句》、《漫画晋江歇后语》;张克雄老师从《卡通故事》拓展开发出精品课题实验课《闽南童谣漫画》。卢金火老师巧妙地结合学校“五店市寻根”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开发出精品课题实验课《闽南古厝》。课题组老师坚持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科哲学为导图,围绕课题研究内容,不断探索课堂教学。

2.形成校本教材。通过课题研究,杨银平老师编写的《漫画创意训练》校本教材富有趣味性和启发借鉴价值,深得同行、学生的喜爱。卢金火老师编写的《五店市寻根》校本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具有较高参考指导价值。

3.促进教学相长。课题组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乡土漫画创作。完成一批具有晋江乡土文化特征的漫画作品,体现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其中有60多幅漫画作品在本市及全国各级漫画比赛中获奖或发表在《幽默大师》、《儿童漫画》、《晋江经济报》等报刊上,出版漫画成果集《石鼓动漫社》和教师作品集《杨银平漫画集》及校本教材《漫画创意训练》等。2015年6月,本校被福建省漫画研究会授予“福建省漫画教学实验学校”。课题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了一批研究型美术教师,从而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实现了教与学相长。

4.收获教育写作。课题组不仅积累了一定量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在教育写作上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卢金火老师撰写的《乡土漫画教学反思》;张克雄老师撰写的《用漫画图解闽南童谣的教学反思》;杨银平老师撰写的课题研究论文《闽南乡土文化在校园漫画综合实践活动中绽放光彩》等。

5.发挥辐射作用。研究之后,本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乡土美术教学资源,并开始发挥辐射引领作用,课题组积极搭载当地市政府、文化部门开展的活动。先后将课题实验成果“晋江歇后语漫画”、“闽南四句”等成果深入毓英小学、灵水社区、苏安社区、曾井社区、阳光社区、育德小学、五店市传统街区等社区学校,以漫画形式传播晋江乡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市民带去了一次次鲜活生动的乡土文化体验。2015年11月,福建漫画研究会会刊《海峡漫画》第十期展示本校漫画特色教学成果,起到省内辐射引领作用。

本课题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完善的地方,进一步提高学生漫画质量。完善校本教材,增强实用性,利于教师教学、学生实践学习,提高教与学效率,把课题研究拓展延伸到校本课程研究领域。下阶段以本课题研究为龙头示范作用,推广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研究漫画特色教学与乡土文化、美术课堂的深度结合,使之成为基础美术教育有效的补充,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实验。

参考文献:

[1]杨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涂慷.闽文化民间艺术探美.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篇(2)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联合举办,广西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民族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承办的“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2月9~13日在广西南宁举行。本次年会是继1981年在桂林举办的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后16年,在广西的考古学、民族学调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收获的背景下,再次回到西瓯、骆越故地广西。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湖北等十多个省(市、区)和香港、台湾等地,以及美国、越南等国家的92名专家、学者与会,除了会前收到论文中精选50篇编辑成67万余字的论文集《百越研究》(第一辑),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10月正式出版外,会议期间还有十多位境内外的学者向大会提交了精彩的民族考古调查研究新发现。老、中、青三代学者共聚一堂,缅怀百越先民,重温东南历史,大兴学术争鸣。这些成果既有百越民族文化的总体研究,更多的是百越各支系文化的深入探讨,还有百越民族与其他系统民族文化关系、百越与当代华南民族文化关系的探讨等专题,将百越民族史的学术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

一、百越民族的总体或跨地域研究

近10篇论文是从全局或跨地域的角度对华南、东南百越文化的总体研究,不乏创新之作。如江瑜在《古代铜鼓社会功用再考察》中,认为古代铜鼓上的太阳纹和青蛙装饰,并不代表对太阳神和青蛙的崇拜,太阳纹的作用是分散铜鼓受敲击的力度和传播的声音的,青蛙是人们对农业丰收的向往,是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观察思考,而且不同时空的铜鼓涵义、功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很有新意。周幼涛《论地域文化视野中的越文化研究》主张百越虽支系繁多,但又存在四个相对集中的地域文化系统,即江浙地区句吴、于越所在的“北系”,闽台地区东瓯、闽越所在的“东系”,两广地区杨越、西瓯、骆越等所在的“南系”,云贵地区夜郎、滇所在的“西系”,体现了对百越文化谱系结构的深入思考。钟《吴越水乡地域古城形态之“夹城作河”构造初探――东南百越地域原生文化型式探索之一叶》,从淹城、苏州、绍兴、嘉定等城市平面中外濠、内堑两重河道的“夹城作河”构造,不同于中原城市规划传统,是百越水乡原生态的筑城形式。黄启臣《先秦岭南古越族土邦小国的社会性质》一文,全面钩沉历史文献记载中存在于岭南地区的骧头国、缚娄国、阳禹国、儋耳国、雕题国、西呕国、骆越国、伯虑国、苍梧国等九个土邦小国社会,主张它们多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多无君的部落社会。Barry Rolett在《中国东南与南岛语族航海术的出现》一文中,认为东南史前航海术的出现、史前人类移民太平洋的主要原因,是全新世中期的海平面上升、沿海农耕地的较少所致。此外,高蒙河在《百越民族考古遗存考辨》、吴春明《东南汉民人文的百越文化基础》、陈山漫《吴越竹文化述论》、盘立《百越文化区域中的“道缘”文化》等文也都有类似的全局角度。

二、百越各支系文化的调查与探索

西瓯、骆越、夜郎、滇、南越、闽越、东瓯、于越、句吴、干越等百越各支系的民族文化与考古发现、研究,占本次年会提交论文的半壁江山,其中西瓯、骆越及相关的广西考古研究自然是重头戏,有不少新的观点。

在西瓯、骆越的关系与性质上,覃圣敏《西瓯骆越新考》系统回顾西瓯骆越研究中“同支说”、“异支说”之学术史的基础上,主张两说没有矛盾,先秦时期两族各自独立,秦汉时期结成联盟,他还把武鸣马头作为骆越古都、瓯骆联盟的中心,把越南河内的“古螺城”作为败退南迁的新都。蓝日勇的《骆越无国论》则从历史文献记载、元龙坡和安等秧山等墓地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城防设施的缺乏等角度,论证骆越族还没有建立起国家组织。

在西瓯、骆越的文化方面,蒋廷瑜《西瓯骆越青铜文化比较研究》首次以青铜器资料为据,系统论述“西瓯文化”、“骆越文化”的内涵特征、两支青铜文化的异同,反映了广西青铜文化研究的新高度。李珍在《贝丘、大石铲、岩洞葬――南宁及其附近地区先秦骆越文化的变迁》研究中,主张8000~5500年前的贝丘遗址、起于5000年前左右的大石铲文化、起源4300年前左右的岩洞葬-文化,是一个文化系统的不同阶段,是骆越人文化的三个阶段。陈远璋、熊昭明《广西贺县河东高寨四号墓及其文化因素分析》则运用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分析了河东高寨四号墓所出的陶器、铜器、玉器等所反映的秦、中原、越等文化因素组合。梁旭达《广西瓯骆文化浅析》系统描述了骆越的大石铲、稻作、干栏建筑、铜鼓文化、图腾崇拜等文化内涵。此外,谢日万、何安益《桂南大石铲应是骆越先民的文化遗存》、韦江、杨清平《广西武鸣河流域先秦墓葬的初步研究》、林强《广西都安北大岭遗址出土的玉器及其族属的初步探讨》也就考古资料中骆越的大石铲、墓葬、玉器等文化分别展开论述。

在西瓯、骆越的社会习俗与经济上,覃芳《广西新石器时代葬制与古越族食人埋骨的关系》则根据广西新石器时代屈肢葬、二次葬、肢解葬中的资料,结合文献与民族复原古越人的食人埋骨习俗。彭书琳《广西古代拨牙风俗》则收集研究了广西岩洞葬的人骨标本,分析了起源商周时期、盛于宋元明清时期的广西古代拔牙习俗的源流、分布与性质。陈桂芬《秦汉时期瓯骆社会经济发展述论》一文,阐述了文献记载的秦始皇统一岭南后,瓯骆道路建设、郡县设置、军人与移民实边、城市与商贸发展等。杨清平《略论东周时期岭南越人的农业经济》则更多从考古出土实物来说明类似的课题。

此外,也有一批论文涉及百越的其他支系。彭长林《滇文化族属再探》运用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深刻分析了滇文化中濮、越、氐羌三大因素的构成,是迄今研究云贵高原越文化最深入、清晰的成果。郑超雄《夜郎国的文化渊源及社会文明》一文,也以考古材料出发,分析夜郎国的文化渊源,主张濮就是越,并研究了夜郎的王权政治与社会文明。邱立诚《香港早期历史――百越族群中的地缘与文化关系》,分析了上起万年前后的打制石器时代,下迄秦汉南越与南海郡时期,香港考古文化与珠江三角洲的同源一体关系。蒋炳钊在《闽越的都城与“冶”》中,论证了史、汉所记闽越“二王二都”分别在崇安汉城和福州北郊汉城,而余善所都崇安汉城就是无诸王城“冶”。是闽越都城研究中的一个新看法。王炜在《试析虎林山遗址的文明因素》一文中,依据虎林山墓地出现的高等级墓葬、牙璋礼器、戈、矛武器、刻划符号等,分析外力作用下的闽南早期文明进程。陆建芳在《江苏无锡鸿山越国大墓发现的玉器》中,介绍了吴国地域范围发现的越国大墓玉器内涵。

陈元甫《汉代东瓯国的发现与研究》则介绍了浙南温岭塘山大墓及大溪古城的考古新发现,主张大溪古城就是东瓯国都。徐长青在《江西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墓葬》中,首次披露了这座重要的干越墓葬的考古新发现。张崇根《台湾大坌坑文化来源初探》则提出了台湾大坌坑文化来源于黄河流域大汶口文化的新看法。连照美在《从考古学论古代百越时空分布上的台湾》,在总结台湾史前文化与大陆关系之研究史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台湾新石器文化谱系中东南沿海的卑南文化内涵及其与大陆史前文化的异同关系。

三、百越民族与周边民族的文化关系

楚越关系历来是百越民族周邻文化关系研究的重要方面,朱燕英的《楚文化对江南百越文化的影响和融合》一文,运用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楚文化对湘资流域杨越、长江下游吴越、赣鄱流域干越、闽江流域闽越、岭南的南越与瓯骆等百越文化的影响。丁兰《纪南城周边楚墓地出土青铜越式鼎现象初探》则谈到了越文化融入楚文化、成为楚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考古证据。此外,石奕龙《两周时期句吴与邻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则从传世文献、铜器铭文、考古器物的角度,分析了句吴与邻族的产品交换、技术交流与文化互动关系。熊传善《论中原民族与南方民族的战争与融合》依据文献记载,比较全面描述了五帝、三代、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南方民族间的和战关系。漆招进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洞庭湖农业文化的南传》中,分析了湖南洞庭湖地区稻作农业文化通过越城岭山区及湘桂谷地传播到广西地区的考古证据。

也有学者分析了百越文化的跨界(国)关系,如蒋远金在《史前日本列岛与百越先民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考古学观察》一文中,提出新本列岛的旧石器、细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与农耕源于华南百越地区的看法,从而证明两地的海洋文化交流。西村昌也《从民族史的观点来理解越南北部的铜鼓》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越南北部出土铜鼓的类型、年代与使用民族,并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民族间战争、馈赠、交易等民族关系史问题。邓聪在《岭南与北越弓形格铜剑文化圈》中,提出了弓形格青铜剑的时空分布所反映的岭南地区与越南北部的先秦汉初文化交流。

四、百越后裔及现代南方族群的文化变迁

现代南方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南方汉人族群是百越的后裔或与百越源流关系密切的族群,是百越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冯孟钦在《广东俚人遗存的考古学观察》中,以洛湛铁路沿线、高州、信宜、电白、廉江、遂溪、海南等地墓葬考古资料为据,讨论东汉至唐代广东、海南的越人后裔――俚人的陶器、铁器、铜鼓、居址、墓葬等文化内涵。王献军在《黎族早期的物质文化》中,通过考古与文献资料,论述了黎族的食物形态与饮食器具,服饰、耳饰与文身文化,船形脚屋等居室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李勃《黎族来源新探》、王逍《畲族传统文化禀赋述论――兼论畲族经济转型》,董建辉、林宏杰《族群认同与民族身份的确认――以金竹畲族乡的成立为例》,也属于类似的研究。

蛋民形成也与古代百越民族的海洋文化活动有关。黄向春在《福建闽江口“蛋民”研究――兼论百越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阐述了闽江口越人后裔蛋民的分布、姓氏、生态与生计、习俗与社会组织、神灵庙宇、口传记忆等,并提出闽越物质文化的民族考古学研究与蛋民认同“闽越”的符号意义之认知考古学研究同等重要。兰达居在《百越海洋人文与福建区域人文模式》一文,在论述百越海洋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综合了两广、福建、浙江、海南、台湾等沿海作为百越海洋人文传承者的水上蛋民文化,并提出福建百越海洋人文在当代传承的三种模式――福州模式、湄洲模式、惠东模式。

此外,还有学者重视百越与南方汉人文化的传承研究。吴春明《东南汉民人文的百越文化基础》着力钩沉当代东南汉民人文中的土著文化因素积淀,如海洋文化精神、土著宗教与惯习、越式聚落与丧葬、原始制陶与无纺树皮布、汉语方言的越语底层等,并从文献与考古资料中所见的越人汉化、汉人越化中寻找民族考古学的解释。彭维斌《闽南民间信仰的文化分层与汉越文化融合》一文,将历史层位分析法引入闽南民间社会文化研究中,探讨了以天公、土地、星辰、龟、蛇、狗、虎等自然崇拜为代表的百越先民“万物有灵”崇拜的底层特征,以吴本、妈祖、临水夫人、清水祖师、三平祖师、王爷等救生神灵为代表的百越土著巫鬼信仰的核心,汉式佛道为代表的表层特征,并从民间信仰层位的形成过程研究汉越文化融合。林汀水则在《也谈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变化》中,提出闽方言源于江浙的吴方言、吴方言与古楚语是闽方言的底层、唐宋以后随着中原汉人的南迁又重叠着上古中古汉语,这是现代汉语方言研究上的全新观点。

五、多学科协作、多层面探讨与国际性视野的学术盛会

在这次学术会议上,与会学者围绕百越史研究的不同专题,从多学科、多层面和国际性的角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表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 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参与、协作。考古学是百越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知识源泉,考古学者的大量参与、考古资料和方法的全面运用是本次会议的重要特点。多数与会考古学者不再是简单列举考古文物资料,对历史问题作出粗浅的说明和解释,而能通过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百越族群文化的谱系、关系、性质,甚至还将考古类型学方法运用到当代民族文化的分析、研究中,体现了考古学研究在百越史研究中的深入和提高,象西瓯与骆越青铜文化的区分、滇族的三种文化因素构成等研究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作品。百越史的研究离不开历史学,传统百越史研究主要仰仗史、汉的若干篇章,这次会议上纯粹历史学的研究不多,但也不乏深度,如对先秦岭南古越族九个“土邦小国”的历史钩沉,就是代表。民族学的研究成果是本次会议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壮侗语族的民族文化的调查研究成果有限,但也有突破,尤其是将南方汉人的社会文化纳入百越史的研究范畴,就是一个新的尝试和亮点。在历史地理学方面,从江南城市布局的地理变迁中,找寻吴越城市的“外濠内堑”的底层特征,很有新意。语言学方面,关于南方汉语的越语底层、闽方言的吴语特征等,都是对传统语言学理论的挑战。

2 多方面、多层面的探讨。本次会议除了民族与文化性质、族群源流、文化谱系、文化因素分析与区域文化关系等基础性时空关系研究外,还有百越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多层面的探讨。在物质文化层面上,吴越城址、建筑聚落、崖洞墓葬、航海舟筏、铜鼓、大石铲、竹器与玉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专题论述。在精神文化层面,百越的海洋精神、万物有灵与巫鬼神灵等、图腾崇拜、南方汉语方言与语言、婚姻习俗、拔牙习俗、食人埋骨习俗等内容,都有学者涉及。在社会与经济层面,骆越的建国、南越的土邦小国、商代闽中的文明因素等国家文明问题,百越同秦汉王朝、荆楚文化的战争与融合问题,以及农业生产与经济生活等问题,也都有争论或讨论。

篇(3)

关键词: 官式大厝 特色成因 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泉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以来,泉州就是闽南最繁盛的地区,曾有“海滨邹鲁”之雅称。漫步泉州,随处可见的皇 宫殿阁式建筑—官式大厝,作为璀璨历史文化的回声,泉州古建筑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建筑理念和风格,又融汇了多种宗教和外域文化,直到今日,仍然以独特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

对于所有传统民居来说它们的的特征在建筑上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 平面布局和环境特征。它是社会制度、家庭组织、习俗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体现。2) 结构和外形特征。它反映了气候、地理和材料、构造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3) 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它是文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的表现。[1]

以下将从这三方面来阐释福建泉州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以及成因。

2背景

泉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处于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汇点上。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千年来随着往来的商旅和行客各种思想文化在此碰撞,交流,融合与传播。在当地民居上留下了自己的烙印,形成了自己的强烈个性——红砖白石、飞檐翘然、色彩艳丽、装饰精美、中西合璧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多元化为特征的建筑风格。

3建筑平面格局与成因(图1)

官式大厝又称为“皇宫起”, 在泉州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闽王王审知因皇后黄惠姑,家乡滨海风烈,因此特意恩赐黄皇后“汝母厝皇宫起”。由于在泉州话中,“你母”和“你府”的发音是相同的,于是整个泉州府,特别是达官、豪绅和富商等,便仿效王府的样子造起了房子。

所以说它的平面在文化内涵上,吸收了中原文化帝王宫殿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沿中轴左右对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尚礼氛围。[2]

官式大厝的建筑格局可以用“护厝式”来概括。以主厝为核心,在主厝一侧或者两侧向外扩张出一个带小天井的护厝进而围合出一个“院落单元”。一般间数以“三间张”,“五间张”为主。向纵、横或纵横结合发展起来的,此类民居布局大多由下落、顶落、榉头、后落、护厝、深井、埕等数个建筑单体及外部空间组成合院式建筑。

官式大厝的布局,具有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主厝居中,两侧护厝护之,充分反映了主厝与护厝之间的从属关系。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其间数取奇数,一般作三开间或五开间,有的加双护厝,进深有一进(一落)、二进(二落)、三进(三落)、乃至四进、五进大门左右各有一间下房,合称下落。下落之后为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间厢房(或称崎头)。过了天井就是主屋正厝,中间是厅堂和后轩,它的左右各有前后房四间(俗称大房、后房),是住室和起居间,合称上落。[3]间也有讲究,兄弟分家时,以东大房为尊,其余类推。光厅暗房是泉州传统民居的特点。厅堂是祭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宽敞明亮。而卧室房门悬挂布帘或竹帘,房顶天窗很小,房内幽暗。有的大厝前面加门庭(俗称大埕),东西两侧和后轩外面加护厝,有单护厝、双护厝、环护厝之分,作卧室或杂物储藏间用,并且在门庭四周筑起围墙,成为一个封闭型规整独立的建筑群。为了避免外人窥视院内活动,大门只有逢大事时才开启,入门处正中又置有木板壁或屏风,平时都由两侧边门进出。

官式大厝建筑形制(图1)

4结构外形特征

建筑的外部材料以红砖、白石为多,内部材料以木构架为主,建筑中精巧的雕刻,丰富生动的屋面形式,墙体砌筑形式等也很有特色。本地所特有的橘红色贴面砖和层面瓦,使建筑呈现了统一的暖色调,色感异常强烈,形成最具特色的红砖文化区

虽然官式大厝在平面布局上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具有宗法等级的院落布局,墙面的红砖拼贴和镶嵌等建筑风格,却又与其地处沿海的开放性有关。它们与欧洲起源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处理十分类似,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其特征是"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石”。

4.1红砖材料

印象中的中国古代民居都是一片青砖灰瓦,如同静默的黑白世界,而泉州人创造的红砖大厝为中国传统民居的水墨意境添加了一笔亮色。

成因:说法1:泉州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港口城市,对外交流频繁。众多闽南人与菲律宾有商业往来,甚至远赴菲律宾,而当时西班牙人侵占了菲律宾,在菲律宾留下了大量使用石材和红砖红瓦的建筑,给闽南商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遂回乡仿建

说法2:红砖采用敞口窑烧制,砖培和氧气充分接触后就会呈现红色。由于泉州一带土壤中的三氧化铁含量高,所以烧制出来的红砖更为纯正,更为鲜艳。当地人们就采用这种带有吉祥喜气的红砖来建造自己的房屋,以达到人们所祈求的平安,幸福。

4.2“出砖入石”的砌筑方法

“出砖入石”是闽南红砖区建筑中一种十分独特的砌墙方式。相传,明末闽南地区发生大地震,将兴盛的泉州府夷为一片平地,震后重建时,老百姓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来构筑墙体,并由此传承下来。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混砌,石为竖砌,砖为横砌。事实上红砖多近桔,石白而带灰,这些红砖包裹着白石的独特墙体,色彩对比明快和谐。用这种方法砌成的墙不仅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

5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

5.1燕尾脊

燕尾脊是屋顶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形成美丽的燕尾状,使厝顶形象夸张而生动别致,正是这种“双燕归脊”的设计,让“古大厝”利用屋顶形式和屋脊变化丰富了建筑的天际轮廓线,灰塑雀鸟的屋脊装饰也有如真鸟栖息,十分生动有趣,呈现出汉家建筑的装饰特征。其“斯翼如飞”的形象引人无限遐想,被专家学者们誉为“翘脊文化”。

5.2灯号

在很多建筑上可以看到“忠孝传芳”“渤海传芳”“颍川衍派”等镌刻文字,这便是闽南建筑上特有的文化产物——灯号。灯号为匾额中的一种内容:灯为传宗接代,血统繁衍,号为记号,是泉州特有的文化产物。一般安置在民居建筑正大门的门楣上方,镌刻这主人的姓氏所属郡都。而这种习俗的来源是古人会将自家府第大门挂写姓氏、大灯笼,红白喜事也有举姓氏灯的习俗,而闽南人正是把这种习俗安置在住宅上方,便称之为“灯号”。

5.3大门

“皇宫起”民居的大门都装饰得华丽精美,用各种形式及图案装饰正门的两边。常见的有砖雕,青石雕,泥雕,影雕,彩雕。雕镂的常是花卉,山水,动物,人物,书法等传统图案。不同的图案常常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例如:图案上有喜鹊,梅花鹿,蜂窝,猴子组成,就喻为“喜禄封侯”。

5.4筒瓦

筒瓦是中间凸起呈半拱形的瓦片。这种富丽堂皇的瓦片在旧时只能出现在宫殿和寺庙建筑上,当地人模仿闽王府建造官式大厝,体现富贵奢华。

泉州石雕技术有悠久历史传统。泉州盛产花岗岩,有南安石砻“砻白石”,惠安青斗石“辉绿石”,砻白石历史最悠久,最为著名,被称之为“泉州白”。泉州古建筑石雕工艺技法多采用线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等几种,工匠们以精湛的工艺、流畅的线条、别出心裁的勾勒意境,充分体现当地建筑艺术的巧、类、秀、雅的风格木雕工艺是我国古代建筑长期运用的一种装饰手法。泉州传统建筑的木雕喜用樟木,一是不易开裂,且木纹细密容易雕刻。木雕花饰多以团鹤、虎、蝙蝠、云龙、万字锦、卷草、荷花,人物等吉祥图案为主,极其丰富。砖雕工艺精湛,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体现闽南雕刻工艺的高超。

5.6墙饰

闽南墙饰细部形象方面有楼台人物、巾帼人物、吉寿文字、海棠花、相思树等,这些图象都有它本身的一些象征和隐喻意义,或有驱邪镇恶的作用 ,或寄托一些美好的愿望。通过图案或纹样的双关是闽南砖石墙的特色之一。

6结语

泉州民居文化源远流长,是几千年来各种文化在海港泉州融合碰撞,泉州人民世世代代智慧的结晶。既承继了由晋朝士族衣冠南渡所带来的皇室威仪和贵族气派,同时又糅合海派的动感变化和洋风的繁饰点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当代建筑很有参考意义。其本身不仅是当地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的印记,本身也是一项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在保护传统民居的时候不仅要保存其形式,而且要保护其文化的内涵,学习其对自然地尊重。

References(参考文献)

[1]陆元鼎. 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与特征[ A] . 民居史论与文化[ C] .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2]梁振学编著.建筑入口形态与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论文摘要优质幼儿园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有着示范和带头作用,在这个社区发展迅速与不断完善的今天,实现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优质幼儿园与社区双方的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不断地探索资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开发与利用,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断地丰富与拓展。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给教育资源下的定义为:教育资源亦称“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总和。从宽泛的社会学意义上看,教育资源是指维持、组成、参与并服务于教育系统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时空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权力资源、制度资源等等,这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资源系统。

目前我国各水平幼儿园的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优质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优质性是优质幼儿园的重要内涵, 是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高水平要求。优质幼儿园是经过评估小组与各级领导按照评估检验与层层筛选进行评定,是以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为指导的, 具有独特的文化模式、经营特点和个性特征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在优质幼儿园中能获得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优质教育。优质幼儿园具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每所幼儿园都有活动室、运动场、自然角、教玩具以及花圃、道路等独特的教学、生活及环境设施,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设施体现了幼儿园独有的文化特征,影响着教职工和幼儿的思想、观念与行为。

社区是孩子们生活的大环境,其中设施、设备、工作人员及居民都被孩子们所熟悉、所关注,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又指出 “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由此可见,社区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

“社区资源”是指社区内外足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使社区居民问题获得解决的所有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力量之总和。由居民依当地的人文景观或民俗风情发展出自己社区特色,为社区带入一股新的气象与生命力。社区因为发展出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在社区的组织体系运作的同时,也不断的发展其“资源网络”,使社区资源网络将更紧密、更活络,而社区中的幼儿园可运用的资源也将更充沛。

从教育的角度说,社区资源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分为物质环境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三个方面,这三类资源有其各自的构成状况,彼此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了社区范围内丰富的幼儿教育资源。(1)社区物质环境资源。社区物质环境资源主要包括社区内的山川河流、动植物以及博物馆、图书馆、企业工厂、信息中心、电教馆等。从幼儿园的角度说,常用到社区的物质环境资源主要有超市、医院、邮局、银行、书店、居委会、老人活动中心等与幼儿生活较为密切相关的物质环境资源。(2)社区文化资源。这里的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一些当地的文化特征,如风俗习惯、自然景观等等。例如:福州市花巷幼儿园,位于三坊七巷内,幼儿园设计主题活动认识三坊七巷的古代建筑,让幼儿接受古代历史文化的熏陶。(3)社区人力资源。社区的人力资源主要来源于社区教育的队伍和社区居民,社区教育队伍包括社区专干、社区志愿者、社区退休老干部等等,另外,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居民或者能够为幼儿园教育提供帮助的家长都是社区中宝贵的人力资源。

一、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特点

优质幼儿园作为办园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的幼儿园,与社区的接触相对而言较为密切,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远远高于其他一些较小规模的幼儿园。

(一)双向性与互补性

优质幼儿园更能体现与社区之间的双向互动,二者的教育资源达到合理、优化的共享。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幼儿的个性化得到全面发展,需要打破以往高结构化与高控制性的教学模式,构筑一种真正开放互动的教与学的机制。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领域的活动都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很多时候需要用到周边的社区物质环境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等。例如,让幼儿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时,就可以带幼儿参观社区内的垃圾处理厂,更真实地让幼儿体验到环保与自身的密切关系。又如,在大班的幼小衔接主题活动中,可以带幼儿参观小学,或请小学老师到幼儿园给幼儿讲讲关于入小学该注意的地方。

同时,社区也需要幼儿园资源的大力协助。例如:社区在需要举办一些文娱活动时,也会经常请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表演节目;在宣传普及学前教育阶段育儿知识时,由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性,社区常常会请幼儿教师开讲座或座谈会、咨询活动等等。在这种资源共享中体现了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的双向性与互动性。

(二)大教育性

幼儿教育并不单单指幼儿园内的教育,真正广泛的教育资源存在于大环境之中,幼儿园课程范围内的教学活动并不能满足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 幼儿园须打破围墙的限制,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共同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样,整个社区教育也不仅仅指专门的社区教育,还包含各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业余学习等等。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倡导终身教育的同时,还应树立起大教育的观念,不把幼儿教育囿于幼儿园教育,实现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有效性

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实现共享时还体现有效性的特点,优质幼儿园在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时,充分考虑到社区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同时能够分析自身的教育资源为社区服务。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无法与儿童的生活脱节,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以活动的方式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幼儿园只能依托社区这个对于幼儿来说熟悉的大环境,优质幼儿园能做到挖掘社区内儿童所熟悉的一切教育资源,为儿童打造最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并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在幼儿园现有条件不足的情况下, 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让儿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来提高身体、智力、语言、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满足了儿童多方面的需求, 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社区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在服务社区上,由于幼儿园本身的特点使得园所能够获得一些新的幼儿教育信息,优质幼儿园能够将信息向社区开放,达到资源全面有效地共享。

二、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途径

(一)整合与优化教育资源

从目前优质幼儿园的经营现状来分析,优质幼儿园一般在周边社区中具有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在幼教专业领域中的影响力较大,往往可以影响到周边的居民对于幼教知识的认识。因此,优质幼儿园在整合与优化所有可利用到的教育资源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优质幼儿园的管理者应利用其作为管理者的身份,协调好各组织、部分充分挖掘幼儿园与社区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加强联系,引导社区在获得新资源时主动与幼儿园联系。其次,优质幼儿园的教师应合理设计其课程设置与安排,关注身边可利用到的社区教育资源,并对这些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及时做出管理与规划。第三,社区也应对本社区的幼儿园教育资源做调查与分析,统筹所有教育资源。

(二)开发利用社区特色教育资源

优质幼儿园已经能够基本上达到与社区资源之间的互动共享,在此基础上,优质幼儿园应开发利用社区特色教育资源,这同时满足幼儿发展的特殊要求,符合现代教育趋势。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下, 为了引导幼儿从身边的事物学起, 主动地与环境发生互动, 开发利用本地区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就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优质幼儿园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从幼儿园所在社区的特色教育资源出发,开发身边现有的、幼儿所熟悉的且富含本地特色的教育资源。例如,以厦门市第九幼儿园为例,该园从园本实际出发,以闽南文化为蓝本,经过三年的研究实践,目前已初步建构了具有闽南本土文化教育特色的园本课程实施体系。幼儿园的布置环境充满着浓郁的闽南风情,在园内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诸如面泥馆、木偶馆、陶艺馆、童谣室、服饰室、剪纸室、影雕室、珠绣区、戏曲南音角、织网角、闽南小吃一条街等的闽南特色布置。

(三)塑造学习型社区大环境

随着社区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区逐渐朝着学习型社区发展,这也有利于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之间的共享。幼儿要获得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仅仅依靠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够的,社区在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社会,在这里,幼儿的社会性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优质幼儿园需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将社区看成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大环境,社区将其获得的信息、价值传递给优质幼儿园,优质幼儿园又将其教育活动与效果推向社区,通过向社区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

示范性幼儿园具备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的专业优势,应该从所处的社区环境出发,探索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的策略和途径,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是城市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专业机构,而示范性幼儿园实施学前教育的软、硬件更属上乘。示范性幼儿园应该从所处的社区环境出发,积极地探索开展0~3岁社区早教服务活动的途径和策略,并为其他幼儿园进行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动周边其他园所为,社区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因此,切实发挥示范性幼儿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并带动社区中其他园所共同为建设社区早教中心,把一批办学思想端正、管理水平高和保教质量好的示范性幼儿园建设成为优秀的社区早教中心基地,使其成为较为成熟的社区早教服务活动中心。示范性幼儿园在为社区开展早教服务活动的同时也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程度。

参考文献:

[1]黄尧.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叶谦,靳玉乐.对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

篇(5)

永春仓满幼儿园课题组执笔 方莉梅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追求。美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潜在力量,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民族音乐,它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并且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接受的内容。开发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中有鲜明民族特色,内容健康向上的精品对幼儿进行熏陶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永春地处闽南中部,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丰富,如:鼓队舞、高甲戏、南音、木偶戏、布袋戏、山歌等。 然而,当前幼儿园对具有乡土特色音乐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缺乏对周围生活与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造,以至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渐渐失去流传……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以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为主线,对弘扬民族文化,萌发幼儿爱国意识,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践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育内容,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现实的。而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还注重形成园本化音乐课程。

二、理论依据

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法、陈鹤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精神。

三、研究目标、内容:

1、挖掘、整理和研究适合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内容。

2、探索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效、操作性强的园本化音乐教材。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3.1-2003.3)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曹冰洁、李晋媛音乐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观。

2、制定课题计划,确定研究小组成员并进行分工。

3、研究小组成员搜集材料并进行研讨。

4、课题组成员共同制定前测的测量指标。

(二)具体实施阶段(2003.4—2005.5)

1、对实验班进行前测。

2、进一步收集有关本地区民间音乐的教育资料,学习许卓娅的音乐教育理论。

3、制定教育目标,根据目标选择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4、探索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5、针对幼儿水平设计记录表并进行跟踪记录。

6、能大胆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7、请高甲戏团、木偶剧团的演员来园表演。

8、建立学园小戏团、木偶团。

(三)总结阶段(2005.5-6)

1、整理成果资料,分析相关数据。

2、汇编成果集(反思记录、活动设计、民间音乐教材、主题活动方案、自编儿歌等)。

3、参加撰写课题报告,课题组研究成果交流。

六、研究成果

调查结果

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研究调查统计表(单位:人)

项 目

指 标

能跟随音乐节奏节拍协调地手舞足蹈

对各种本土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幼儿看电视、录像等对其中的本土音乐很敏感?

能听辩出几种民族

音乐?

不能

基本可以

兴趣

比较兴趣

兴趣

不太敏感

基本敏感

很敏感

1-2种

3种

4种以上

前测

26

5

4

20

10

5

16

11

8

29

6

后测

5

30

1

6

28

4

6

25

5

30

注:基本可以:对1-2小节的音乐节奏能协调地手舞足蹈。

对本地音乐的典型节奏能拍对1-2小节。

比较兴趣:对1-2种本土音乐表现出的兴趣时间30秒左右。

基本敏感:听到本土音乐能做出反应。

项 目

指 标

能听辩出本土音乐

能拍出本地音乐的

典 型 节 奏

能哼唱出几种本土

音乐?

会用几种乐器演奏

简单的本土音乐

不会

1-2种

3种以上

不能

基本可以

不会

1-2种

3种

不可以

基本可以

可以

前测

22

10

3

35

17

11

7

25

6

4

后测

2

5

28

3

3

29

1

34

1

3

31

《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社会资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和乡土意识,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以上列表中可以看出有62.9%的幼儿不能听辩出本土音乐、100%的幼儿不能拍出本地音乐的典型节奏、72%的幼儿不会用乐器演奏简单的本土音乐、82.8%的幼儿只能听辩出一种民族音乐。经过两年的时间,大部分幼儿对本土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了解到本土音乐有高甲戏、南音、布袋戏、木偶戏、鼓队舞、游戏童谣等,高甲戏、南音是我们闽南最具有特色的戏曲,深受大家的喜爱,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82.9%的幼儿能拍出本地音乐的典型节奏、97.3%的幼儿能演唱3—5首的永春民间童谣,如《打铁哥》、《掩乌鸡》和《抓啄歌》等,91%的幼儿能跟随音乐节奏节拍协调地手舞足蹈,如《天黑黑》、《一只鸟仔》、《老鼠嫁女》、《群丑献艺》、《碰球舞》。93.9%的幼儿会用两种乐器演奏简单的本土音乐、90.9%的幼儿能听辩出三种以上民族音乐。在游戏中学习,身心愉快,并初步感受并喜爱家乡民间艺术中的美。我园将本土音乐引入到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不仅开拓了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还增强了对本土音乐的审美敏感性,体验了创造与表现的快乐,激发了幼儿热爱乡土文化、爱家乡的情感。

实践成果

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我们把幼儿与老师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给了教师、幼儿一个非常自由、自主的空间,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从查找资料、主动发问、参与环境创设、参观访问等都能看到老师和孩子忙碌而愉快的身影,幼儿与老师成了活动的主体。2003年4月,民间舞蹈欣赏《碰球舞》参加省音乐课题组观摩活动,2003年5月节奏活动《采茶扑蝶》园课题组观摩活动,获得专家的好评;2004年10月艺术活动《小小新娘》获马来西亚幼教考察团的高度赞赏;2003年12月艺术体验《群丑献艺》参加县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2004年1月《幼儿园开展本土音乐欣赏新视点》一文获泉州市幼教年会论文评比优秀奖。学园汇编了两本教师反思集、活动设计和经验总结,取得了一些成果。

教学上的收获

1、营造浓郁的氛围,对幼儿进行本土音乐的熏陶。

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成长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注重设计环境,丰富环境,变化环境,利用环境对幼儿的熏陶,使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美。您正浏览的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首先将本土音乐融入到各年段的早操、午间操中;利用晨间、下午起床、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播放闽南歌曲、童谣 、乐曲、戏曲等,教师引导幼儿在本土音乐萦绕的环境中心情愉悦地自由游戏、活动。

其次教师在各种活动区增设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的玩具材料,如体育角的两人三足、竹高跷、滚铁环;动手角的“东西南北中”;音乐角的拍子响拳、压脚鼓;表演角的高甲戏、惠安服饰、木偶表演;阅读角的家乡小传、自制民谣小图书等,便于幼儿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了解本地民俗音乐文化。

此外根据主题开展的不同时间,通过布置临时性的墙饰,对幼儿进行本土音乐文化熏陶。如:在开展《服装设计师》活动时,将收集到的高甲戏、梨园戏等照片、戏服和头饰等挂在“曲苑杂坛”舞台四周,使幼儿真切感受到地方剧种的精华所在;在“精彩十分” 设计、动手制作高甲戏服、教师与幼儿共同制作闽南地方剧种中各种人物的脸谱;在表演角中进行自编自演。又如:春节、元宵节传统节日活动中,在活动室周围布置永春鼓队舞、碰球舞、拍胸舞图片、幼儿制作的花灯等,并在节日中利用中国结、纸、灯笼、红绸等别具民族风味的工艺品进行装饰,让幼儿置身于民族工艺的海洋中,体会到家乡的美,先人的和,传统的乐。

2、选择适合的素材,激发幼儿探索本土音乐的兴趣。

本土音乐虽然来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音乐都是适合幼儿,关键在于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要鲜明、生动,所描写的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兴趣的事物,思想感情要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唤起他们欣赏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联想和想象。

首先,挑选浅显易懂,幼儿兴趣的素材。如南音——《正月点灯红》《直入花园》《春节良宵》;永春民歌——《手巾歌》《园内开花》《心花怒放幸福来》;永春游戏童谣——《天黑黑》《掩乌鸡》《鸡角公》《祛啄歌》《楸楸鸡》《打铁歌》;高甲戏——《新娘上轿》《群丑献艺》等等。《天黑黑》这首用方言朗读的民谣,诙谐有趣,朗朗上口,字里行间透露出民间艺人在文字编排上的深厚造诣。可以在朗诵上配上了闽南地区南音表演中常用的响掌、拍子、压脚鼓等民间乐器,家乡的味道更浓了。这些歌曲的内容生动、有角色、有情节、艺术形象特点鲜明,受到幼儿的喜爱。又如高甲戏《群丑献艺》的舞美独特、新颖,表情诙谐有趣,采用了唱、念、逗的不同艺术形式、表现手法,歌词浅显易懂、节奏明快,民乐配上响盏活泼韵律,幼儿朗朗上口,易学便记,幼儿体验了欣赏——感动——体验——表现——创造的学习过程,幼儿在欢歌笑语中领略了人生生活的真谛、美好,产生对音乐活动较为持久的兴趣和向往,使幼儿获得更多的体验审美愉悦的机会。

其次,挑选具有教育作用,幼儿兴趣的素材。音乐教育是用音乐打动和熏陶幼儿的心灵,引导幼儿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我们在选取教材时注重选择健康向上的内容,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多方面协调发展,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为一生打好基础。例如木偶戏的传统曲目《石敢当》、《沉香救母》、《火焰山》等都是宏扬民族正气,激发人们勇敢、善良、勤奋等良好的品质。又如童谣《楸楸鸡》中,押韵的儿歌与手指游戏相结合,潜移默化地教育幼儿多吃蔬菜;《鸡角公》是教育孩子要自觉的读书,还会帮妈妈做事。这些资源即蕴涵着许多文化艺术知识,又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其融入到幼儿生活中,整合各个学科的知识经验让幼儿感受、体验活动的乐趣。

3、渗透创新教育,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的源泉。”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又是创造的前提,如果在音乐活动中,注重运用形式的多样化,不仅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创造能力,让幼儿在本土音乐艺术活动中体验到了快乐。

?? ?首先,巧妙结合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引导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说出自己对音乐的真实感受,,使感受与想象融为一体。如欣赏南音《正月点灯红》时,教师在活动的开始先播放一段音乐,让幼儿闭目想象,引导幼儿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画音乐,借助简笔画把听到的和想到的画出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接着教师再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产生了很大的自由想象空间;然后进行体态律动,创编出各具特色的动作:有的走起圆场步、小碎步、花旦的步子;有的在做亮相动作;有的拿着长条插塑(当灯笼)跟着音乐舞起来-----表现出他们的天真活泼的一面,幼儿在感受音乐情绪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想象和创造力。

其次,提供丰富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地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在让幼儿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还需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不断自主探索,才能更好的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在区角活动中,经常可以见到创作的影子,如在“精彩十分”中,他们运用铁线、毛线等来制作胡须,用碗面盒制作帽子,用石头、各种颜色的纸、油漆等制作生、旦、净、丑的脸谱,有的直接在T恤上画上脸;“曲苑杂谈”中,女孩子就盖上用丝巾做的红盖头、穿上皱纹纸做的水袖、戏服;男孩子带上自己做的胡须、帽子,穿上自制的小丑、公子服装,跟着音乐唱起来、舞起来;在“动感世界”中听到《碰球舞》的音乐他们跟着老师舞动的彩球创编出许多动作:用头来碰、用后踢脚来碰、用膝盖、脚尖来碰、用肩膀、手掌来碰……由于孩子们参加了一系列的活动,在他们欣赏、了解这些人物特征后,交流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加深了对本土音乐的体验和理解,孩子们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大胆的表现自己。

第三,以想带动,注重培养幼儿尝试、创新。童谣节奏鲜明,富有韵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幼儿为儿歌配上流畅、朴实的旋律,将儿歌与音乐有机结合,不仅让幼儿有更多机会接受音乐的熏陶,而且能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拉勾勾》活动中,教师逐步引导幼儿寻找与“拉勾勾”歌谣相吻合的歌曲,让幼儿进行一小节的编唱练习,师给予指导调整,经过不断引导、培养,幼儿完全有可能为熟悉的童谣创编曲调表现自己的情感。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又让幼儿在本土音乐与艺术活动中获得快乐的体验。

两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利用了乡土音乐资源,并建构了以歌、舞、乐三位一体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具有趣味性的本土音乐融入幼儿的活动中,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不仅对本地区的节日、民俗、文化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而且还会创编唱儿童歌谣、民歌。因此,对本土优质资源进行重新组织,灵活运用,创新发展,将民俗文化与幼儿的学习相融合,不仅可以让幼儿植根于民俗文化这一丰富的文化土壤,了解其内涵,继承其精华,萌发热爱家乡、民族的意识,又能提高幼儿的人文素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八、存在的问题

篇(6)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节能技术探析

福建九地市和谐社会构建的量化分析

福建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及就业相关性分析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对福建高等教育的启示

Cr原子链的几何结构与电子性质研究

鱼眼镜头的光学系统设计

MOCVDGaN/InN/GaN量子阱的应变表征

双向超越离合器星轮成形工艺分析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速磨削磨削力预测研究

厦门环东海域规划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遥感分析

智能型宽电压交流接触器控制器的研制

基于CC2530的电流及温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交流特高压并联高抗无功补偿的暂态过程研究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研究

侗族南部方言区择偶婚俗价值观的嬗变研究

盈余持续性综合指标体系的测度研究——以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

转换成本对顾客感知价值与忠诚度的调节作用

投资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探究

汉日合成词构词方式的比较分析

英语时态一致性认知机制探析

论记体文文体观念的演进

希思克利夫的“替罪羊”形象探究——《呼啸山庄》男主人公新解

福建省高校学报关于联合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声明

福建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研究

厦门市集美区第三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退火处理对镨离子掺杂钨酸铅晶体的光谱影响

正交试验法优化四针状纳米ZnO的制备参数及场发射性能

亚克力大把手注塑成形工艺优化及模具设计

轻型电动汽车电子差速器设计

基于LabVIEW软件的磨削力信号采集与提取程序设计

MatlabGUI技术在小球振动实验可视化中的应用

遗传算法在排课系统中的应用

基于PSPICE的声表面波器件仿真研究

基于双重不确定性理论的水资源决策系统研究

风暴潮叠加天文大潮下的沙滩循环与海岸侵蚀

闽江河口区由淤积转为冲刷的演变及其原因

公司股权性质对其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研究

我国创业板退市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区域人口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基于超循环的供应链网络仿生协同演化

陶瓷装饰图案设计的创新途径探略

对我国职业足球若干热点问题的思考

体育强国视野下民族体育发展的思考——以脚斗士运动为例

MSAA四维螺旋循环认知模式的构建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试论《升官图》的狂欢化特征

寻根文学的文学形态论——基于寻根文学文化立场的思考

我校数字创意学院隆重揭牌成立

2010年《厦门理工学院学报》论文索引

我校承办第17届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国际学术会议

数百名专家学者汇聚我校交流探讨模具技术

厦门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鼓浪屿诗歌节的品牌营销

城乡统筹下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探索——以厦门市三个试点村为例

快速原型网络协同系统的研究

基于构件的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温度测控系统研究

篇(7)

关键词:侨刊;期刊;经营

中图分类号:Z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30-01

福建省目前有《闽南》、《环球客家》、《中华妈祖》等90多家侨刊乡讯[1],自创办以来,在传递乡情、联络乡谊,团结海外乡亲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建省作为中国的著名侨乡之一,是侨刊乡讯发展的良好土壤,新时代侨刊乡讯应该在更高的起点上,创新性地改革规划,使之真正成为侨务部门联系海外乡亲的桥梁纽带,成为外宣工作有力的阵地平台。

一.海西区独特背景和新时代侨刊定位

海西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是具有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因此,当前福建本土侨刊乡讯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海西区域经济文化的进行全面的报道,介绍家乡投资环境、会展和产品信息,对海西优良的投资环境进行宣传促进交流、促进投资。

此外,当前海外侨情发生了重大变化。有浓厚爱乡情结的老一辈华侨华人减少,新移民增多并且力量增大,华裔新生代成为华社的主体。现今侨刊乡讯的作用已经不只局限于简单的讯息传达,而是要成为促进交流、带动经济、促进投资的纽带。致力于将侨刊办成促进交流、促进投资的重要载体。

二.侨刊侨报网络化和经营市场化

互联网的出现,使地球变成一个“平面”。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也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侨刊乡讯如能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长期存在的读者面窄、时效性差的软肋都将得到较好改善。如《福清侨报》《鹭风报》等都创建了自己的网站,实现了报纸的网络化,其中属《鹭风报》做的作为精美,可以点击仿真版报纸,还可以自由切换简繁体字,并有新闻搜索等完善的功能。[2]

目前侨刊普遍存在经费不足、人员老化、稿件质量不高、编辑手法老套、未能跟上网络时代步伐、不能适应海外读者新的需求等一系列问题。许多百年侨刊都纷纷面临着生存的大考验。而经营的问题首先是内容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广告形式,增加和创造新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要加强刊物内容的选题策划工作,在杂志的版面设计上做足功夫。

三.加强选题策划工作,做足版面设计功夫――以《时代列车》为例

《时代列车》杂志公开发行于海西区域、全国铁路系统及港澳台地区,是一本发行量大、受众数量较多的渠道媒体刊物。作为福建本土侨刊其定位为宣传海西和铁路文化,引导消费与休闲,力求为港澳台同胞提供一个了解家乡的窗口。

(一)报道新鲜资讯,促进两岸多方交流

《时代列车》杂志开辟“闽台资讯”版块,专门报道该月内闽台两地的重大新闻,以及两地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的交流活动。如《时代列车》2011年10月刊中针对2011年厦门9・8投洽会的专题系列报道、2011年11月刊中国庆闽台欢乐游的报道等。这些报道都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福建与港澳台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闽台两地的经贸往来。

(二)展现两岸经济文化,促进旅游产业

《时代列车》的宣传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台湾经济、文化的宣传;二是对福建本省各项资源的宣传。《时代列车》杂志中的“深度报道”、“旅游”等栏目都是基于这一定位进行选题。如2011年10月刊旅游版块中的《洗汤,很快活》,“洗汤”是福州方言直译而来,有舒服、惬意的成分。文章用乡土平实的语言将“温泉古都”――福州的特色用生动、极富乡情的语言表达出来,向海外同胞推介福州,希望能带动更多的港澳台同胞来闽旅游探亲。

(三)溯源闽台民俗,推广华人文化

侨刊乡讯的文化功能最主要体现在文化教育的功能上。以福建为例,虽然台湾同胞祖籍多数来自福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华侨、华人对家乡的了解和情感都远不及上一代移民。[3]因此寻根溯源的华文教育、华人文化普及不可或缺。《时代列车》2011年11月刊中对湄洲祖庙举行的海峡两岸海上祭妈祖大典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湄洲岛作为妈祖的故乡代表着独特的民俗文化,能够唤起华人对文化、民族的认同感,对普及华文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增进海峡乡情,发挥“五缘”优势

乡情功能是侨刊乡讯特有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沟通乡亲、维系乡情、联络乡谊。台湾同胞中80%祖籍来自福建,闽台关系源远流长,闽台之间还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

《时代列车》2011年6月至9月刊中的《忆龙岩》《话武夷》《品厦门》就是针对福建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策划报道。报道中所提及的客家风情、闽南语歌、蚝仔煎、沙茶面……这些地域风情、传统美食是福建与台湾居民熟悉的“共同话题”。系列报道立足于“日常生活”,报道普通但却亲近,最能引发认同感,打动人心。

(五)以图说话,充分发挥设计功能

“读图时代”受众阅读习惯已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文字与图片的比例上应加大图片所占的比重。使用更加活泼、明快的主色调,改变侨刊一贯太过沉重的黑白形象。《时代列车》在旅游、美食等栏目中刊载了大量精美的配图,增加刊物的时尚感、设计感,以求给予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觉体验。旅游版块中采用的大幅图片,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现海峡两岸城市的迷人风貌。

侨刊乡讯类刊物,缘起于海外侨胞怀乡思亲的情感需要,这种产生与特殊时代的刊物想要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必然要走上创新的变革之路。但革新不意味着放弃自身的“侨”味。“乡情”永远是侨刊乡讯最鲜明最动人的特色。以务实、创新的姿态,积极探索健康发展新路,应当是侨刊乡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清.侨刊乡讯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J].福建理论学习,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