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简述思想政治教育

简述思想政治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3: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简述思想政治教育

篇(1)

关键词:现代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积极作用;有效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现代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环节,发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也是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现阶段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一)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涵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在政治思考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独特见解和看法,同时也是全部观念和看法的汇总,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是对现代企业制度和现象的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方案,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

(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首先,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企业职工,对其进行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此增强企业职工的岗位责任意识和主人翁地位,从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其次,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方法,它的目标就是通过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其能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完善企业资源管理制度。最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具体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沟通和交流,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对企业员工进行因材施教[3]。

二、开展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分为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以及发展奖励三种管理方法,其中精神奖励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我国关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件中曾明确指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影响员工的经济和政治能力以及行为,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协调企业和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杠杆[4]。”由此可见,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使其热爱自己的岗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起到塑造人、教化人的积极作用,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员工的意志品质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强调人力价值资源方面的管理,企业员工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价值,更重视要的是其爱岗敬业的意志品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对员工思想的教化,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利益的需求,能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使企业员工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岗位责任意识和主人翁地位,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涉及到企业的人事调整、奖励福利管理,这些内容都是企业中的敏感话题,如果管理实施的不恰当,势必会引起员工的消极抵制情绪,不利于企业的平稳发展。基于此,将企业政治思想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缓解员工的负面心理和情绪,化解企业内部无法解决的矛盾,企业要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企业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去,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

三、目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基本形成,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确定了一定的成效,收到了实质性的突破,但在发展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形式,很多企业往往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认为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并且不能直接获得经济利益,得不偿失,往往忽视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二,很多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模式,发几本关于企业发展目标的书籍,没有进行系统化的教育,导致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衔接不到位,导致员工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出现思想断层的情况,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了集体利益。第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不能对企业员工进行正确的思想指导,教学内容方法落后、单一,企业员工没有形成责任意识和集体观念,认识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工作效率低下[5]。

四、利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力资源(下转第21页)(上接第19页)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个企业要想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认识到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和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4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概述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就业动态和行情、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从而制定出一份切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最终成为一名有价值、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二、简析职业生涯规划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职业生涯规划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高层次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政治教育;中间层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最基础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健康、审美和人文科学教育等。职业生涯教育有效地将思想教育的三个层次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探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对职业规划教育缺乏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笼统。长期以来,高校只是关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其就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重视,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全面发展。多数高校由于受到资金、人才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部分高校简单地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只是象征性地举行几次形式上的就业指导报告,并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质上的帮助。部分高校只看重学生的就业率,并未考虑到学生的长远的职业生涯。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随意性较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力的支撑。大多数高校开设课程的目的是站在学校发展的角度考虑的,即提高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对策、职业道德及求职技能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及职业生涯的长期性规划,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高校职业规划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上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教学目标在设计上只关注短期的就业率,忽视了长远的就业生涯规划。

(三)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职业生涯规划落实不到位。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当前,部分高校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很多高校都是临时的聘请一些学者在学生毕业前夕做报告,笼统地灌输就业技能、就业政策及职业道德。

四、以生涯规划为载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以生涯规划为平台,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例如,在大一阶段: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激发学生成才欲望,树立正确的人生口标,规划大学生涯;大二阶段:巩固学生成才意识,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其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大三阶段:培养学生自觉成才的意识,锻炼学生各种职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进一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开展各种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一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口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如在学科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劳动活动、集会、集体活动等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的任务和要求;二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专题活动。如参观成功的中小企业,访问某个职场成功人士,请他介绍个人成长、奋斗一的历程;三是建立职业规划园类学生社团,加强对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引导他们通过发挥社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以社团为依托,提高职业生涯意识和职业能力;四是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简历设计比赛、模拟而试等。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认识职业世界,拓展职业素质。切实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在校期间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

(四)通过课程建设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职业生涯管理技育旨。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教育内容,如在进行人生价值教育时可以强调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普及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课堂是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理论、继而引导实践的良好平台。

(五)通过网络平台,构建职业生涯教育平台。信息化时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作平台。利用网络优势,建立“红色摇篮”、“思政园地”、“职业规划”、“生涯设计”、“心理在线”等网站,通过网络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用健康、向上的网络信息陶冶大学生的灵魂;同时引入人才测评和心理测评系统,用科学的测评技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开发自身潜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高校应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知识传授的同时,应采取各种可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前认识和了解就业相关的问题。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提高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更应该将目光定位在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J]教育评论,2005(2):33

[2]张春香.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理论观察,2007;(2):128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建议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等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衍生而出,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转变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工作理念,改革创新工作的模式和方式,使其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学生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实施的主体,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行为上的干预和思想上的教育及引导。当前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融合了教育、管理、服务三个方面的内容,内涵更加丰富。但是由于长期受到我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我国高校的实际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体现出一种“社会本位”的思想,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受到压制。同时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实行的是党政共管的体制,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长主管,然后层层分布下去。管理的层级较多,管理流程冗杂,信息传递速度较慢,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且由于学生的人数远大于辅导员的人数,因此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和负担加大,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亟待提高,辅导员队伍有待扩充。

一、学生事务管理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学生事务管理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同一性

在当前情况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学生事务工作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不论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施教的主体均是学生工作者。因此,学生事务管理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主体相同,两者之间具有主体同一性的关系。

从学生事务管理的角度来说,学生工作者作为学生事务管理的实施主体,在实际的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其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法,包含学学习方面、生活方面、身体方面、思想和心理方面,学生个人成长方面以及学生与集体组织关系方面等诸多内容。且学生工作者在整个日常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准则、个人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精神的培养养成有极大的影响,是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和管理向主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克制、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过渡的桥梁,因此学生工作者也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而从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学生工作者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主体,他们主动教育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通常在我国高校会设置辅导员以及班主任来负责班级和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且他们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为便捷的学生工作者,由他们负责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是最好不过的,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既是学生事务管理的实施主体,又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对学生的学生和生活有同等的指导作用。

(二)学生事务管理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同一性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学生事务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上来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和法制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道德素养,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使其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努力和前进。其次从学生事务管理的角度上来看,坚持科学发展的观念,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管理和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服务和教育的职能,从这三个主要方面给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以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帮助,想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促进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担起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传承的责任。因此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同样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虽然其各自侧重的内容不同,但是其对学生主体的价值是一样的,因此学生事务管理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同一性的关系。

(三)学生事务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首先,学生事务管理承载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等信息。学生事务管理涵盖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非学术性事物,且涉及的领域较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内容和目的。其次,学生的事务管理工作是按照一定的规章和制度而运行的,且两者之间存在主体同一性的关系,因此以学生事务管理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利于学生工作者更为便捷和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后由于两者都是围绕大学生而展开的,在学生事务的管理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学生和学生工作者都是学生事务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学生事务管理能够自然的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相联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思想价值观念。基于这三点可以得知学生事务管理不仅承担了事务管理工作,同时也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关系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通过对我国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关系的探讨,笔者认为厘清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范畴,实行职责明确的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对提高学生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工作专业化进程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要确立正确的工作理念,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联系,清楚认识到两者既是两个个体的存在,同时也是相互交叉并存,相互辅助的共同体,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其次,各高校要将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要对学生工作的组织结构做适当的调整,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确保权责分明。同时加强对学生工作者的岗位培训,确保学生工作队伍能够适应和满足学生不断发展和变换的需求。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关系密切,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平等的对待每一项学生工作,要及时转变自己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更好地实现学生工作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篇(4)

【关键词】:团体辅导;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教育方法,不仅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也将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1. 团体辅导可以提辅导员工作的效率,省时省力

个别谈心是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常用方式,与学生一对一的谈话,给予帮助和指导,每次面谈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而团体辅导是将有共同需求的人或共同特征的人聚合在一起,以团体的方式实施辅导,既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2. 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互相模仿学习

团体辅导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团体咨询技巧,如多媒体效果、身体接触、角色扮演、人际沟通、娱乐活动等,烘托出易于接受的交友氛围,构建了一个温馨和谐的真实情景,为成员提供了模仿、学习训练自己行为的机会。因此成员更容易将在团体辅导中学习到的良好行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辅导效果更容易得到巩固。

3. 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更好的接纳自己

在团体中,尤其是同质性团体中,当成员发现别人与自己有着相似的经历,面临同样的问题时,会减少孤单、不满等不良情绪,改变过于消极的自我评价,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提高抗挫折能力,从而更勇敢更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4. 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助人、助己

成员在团体中有很多机会彼此帮助、彼此支持、相互建议和提出个人的见解。每个团体成员不但可以在团体中学习接受他人的帮助,也能学习如何帮助他人。

5. 团体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当团体成员聚到一起时,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场,这种能量感染着团体中每一个人的心灵,可能一个平时很难动情的人在这个能量场中也会潸然泪下,从而产生心灵感悟。

二、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团体辅导可以广泛应用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比如新生入学后的新环境适应、寝室关系辅导、班级凝聚力建设、恋爱情感辅导、择业指导、毕业生文明离校等。

本人以入学新生对新的人际环境适应问题为例对团体辅导在实践中的应用做一简述。

1. 团体辅导主题:我们是最棒的

2. 团体辅导目的

通过活动使班级学生相识、并相互了解,并通过一些肢体接触活动拉近彼此心理距离,通过带有竞技性的活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3. 团体活动的实施

(1)团体的组建

以一个新入学的班级为辅导对象。

内容: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各组队员相互介绍,然后商讨本队的队名、队训、队歌、摆造型,最后各队将上述内容展示出来。

时间:15分钟

意义:促进同学间相识和了解。

(2)热身小游戏:找零钱

活动规则:男生代表1元钱,女生代表5毛钱。由老师说出具体价格数目,由男女生自由组合,最快组合完毕的即为获胜者,落单或者组合错误的则视为失败。

时间:10分钟

活动意义:让大家感受归属于团体的幸福感和流落到团体之外的失落感,从而懂得互相珍惜,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3)解手链

活动规则:请大家围成一个圈,将自己的两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握着你旁边同学的手,然后大家想办法把手链解开。注意,在解的过程中,任何人的手不能松开。

时间:20分钟

活动意义:同学有肢体接触,减少生疏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传球

活动规则:将一个乒乓球放在特定的塑料槽中,在10个人依次的传递过程中送到指定的位置。两组比赛,看哪个组用时最少。

时间:20分钟

活动意义: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5)我们是最棒的

活动规则:按照指定的规则大家一边动,一边齐喊:“我们是最棒的,oh,ye!”

时间:5分钟

活动意义:感受团队的力量。

(6)活动分享:让学生谈自己对整个活动的感受和体会

时间:30分钟

4. 学生谈感受举例

绝大多数学生在分享时都说感受到了“原来我的班级是如此的团结,向上,充满活力,”大家对这个集体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一个女生在谈感受时说道:“改变不了的东西,就要改变心态,积极总比消极好!”

三、运用团体辅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加强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

在团体辅导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质、较好的心理方面的专业素质和伦理道德。这就需要辅导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还应接受系统化、专业化的心理知识培训。在教育方法和效果上从“灌输”、“强制接受”向以学生为本转变,促使学生通过互动、反思,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2.注意团体辅导项目的设计

设计团体辅导项目首先要有针对性,能体现学生面临的共性问题。只有具有共性的问题,才便于组成团体,学生在团体中才有认同感。所以辅导员在确定选题之前应充分调查研究,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选择共性的问题,而不是个别问题或是学生一时的心理冲突。

3. 提高对活动分享环节的重视

篇(5)

关键词:思政教育 内在心理微环境 认知规律 主体尊严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Analysis in Laws of

Cogni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I Jin

(School of Marxism,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The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is relate to that how maturity does the rational individuals have. It is not worked to make a healthful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by only Improve the technical level of teaching when you face the college studen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must meet the logical of rational cogni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cognitive logical; subject dignity

勿庸讳言,当前在我国高校中开展的思政教育十分不理想,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被尊为“国课”,学生却普遍漠视乃至藐视“两课”,称之为“洗脑课”、 “忽悠课”,积极性、主动性非常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跟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关的,其中,学生群体的内在心理微环境状况值得深究。

1 内在心理微环境简述

任何实践行为都是以一定的背景环境为依托的。环境可笼统地分为两类,外在宏观环境以及内在微观环境。后者主要指主体的内在心理状态,表现为主体的态度、动机、目的等,并最终在主体的行为实践中予以体现。健康的内在心理微环境是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性的前提和保障。

内在微环境的形成过程是与主体理性成熟程度相关的。当主体处于理性成熟度较低的阶段或状态时,内在心理微环境主要受直观情感性因素的影响,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心理持续性低,专注度低。这种状态在幼儿或患有精神的人群中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微环境是极易改变的,对外在的感性刺激十分敏感。在这个阶段或状态下,健康的心理微环境将使个体体会到感官的愉悦,并最终转化为积极的态度、明确的目的和强烈的动机。当个体的理性成熟度逐步加强时,理性思辨因素逐步代替直观情感性因素,成为影响内在心理微环境的主要变量。此时的个体表现出冷静、专注、持久等心理状态。此时,个体心理微环境的塑造将主要依赖理性思辨能力的发挥,如果个体的理性思辨能力在实践中能获得充分的发挥空间,那么,基于理性本性的个体便能够产生一种“主体尊严感”的心理体验。在这种心理体验的趋势下,认知主体将会用一种主动负责的态度对待认知过程并最终自觉践行,这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也将转化为针对外在行为的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动机。

在具体的认知(教育)实践过程中,理性思辨能力的发挥过程表现为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鲜明的规律性。当然,直观的感性因素并非完全被排斥,但是,理性思辨在这个阶段应该且必须占主导地位。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已经处于上述的第二个阶段,是一群具有充分的自由意志和理性能力的认知主体。所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行为,都必须要符合理性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塑造一个内在的健康的心理微环境,从而保证在学习中的积极态度和持久动力。

2 理性认知规律

自现代文明肇始以来,在认知领域,科学精神、理性主义逐步成为普遍的基本的原则。哲学用“主观辩证法”来描述人类认知过程中体现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具体表现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主要体现为在认知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以下几个环节: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这几个环节在逻辑上有着严格的前后顺序。前文所述的“内在心理微环境”将通过这种认知的规律性而形成,并最终由内而外地决定认知主体的认知行为。自由意志和理性运用是认知主体的两个主要特征,在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需要体验到一种尊严感。这种尊严感来自于认知能力的充分发挥,并在具体的认知行为中转化为愉悦感、成就感等。如果在认知过程中“偏离了个体成长规律的轨道,片面强调个体的服从,忽视了个体的主体性”,上述的基于主体特征的主体尊严便被剥夺,便会产生消极、被动等心理体验,在具体的认知行为中体现为抵触、冷漠等行为倾向。这种倾向会因认知主体自我意识的强弱而有所区别,但总体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思辨能力的成熟,这种基于主体尊严的认知效应会有显著的强化,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种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

3 对当前思政教育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涉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系统过程,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符合理性认识过程基本的逻辑性。根据前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内容决定了它在逻辑上需要涵盖整个认知过程,它既承担着对抽象理论进行解读、传授的使命(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又要体现出显著的实践引导作用(需要回答“应如何”、“如何做”的问题)。“思政课”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最大的独特性便在于此。目前高校中开展的“两课”是由性质不同的几门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它需要在各个环节中都遵循理性认知的基本逻辑,这样才能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塑造健康的内在心理微环境。然而,由于在认知逻辑上的混乱,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不能够促进上述的内在心理微环境的形成,而这恐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下降的深层原因。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来说,树立的世界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主要通过《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具体实施。将整个理论体系用一门课程加以概括的确有利于理论的完整性,但是,从教学实践上来看,并不十分理想。哲学部分是的理论基石,它的诞生却是建立在整个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基础上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增加以哲学的产生渊源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简史内容,会对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这将有助于全面了解的理论渊源,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理性思辨能力,从而体现出大学里的思政课应有的理论深度和广度。

哲学的学习在逻辑上相当于概念的形成阶段,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确立的前提。这种逻辑上的优先性应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上加以体现。笔者浅见,思想政治教育应将重点放在“世界观”的塑造上,充分体现“两课”的知识性。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对各种意识形态进行透彻的解读,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的发挥,实现多种价值观之间的比较、甄别,最终突显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塑造了学生的价值观。至于人生观的确立,应让广大青年学生群体在已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结合对自我的充分认知,去确立属于自己的人生选择。

其次,从教材内容来说,在微观层面的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同样要遵循和体现上述的认知规律。对理论的阐述在总体上要按照三段论的基本逻辑展开,也即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要怎样?”这样的逻辑顺序。其中的“为什么?”环节最需要认知主体理性思辨能力的充分发挥,从而是最能体现主体尊严的认知的环节。根据上文的分析,这个部分应该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令人遗憾的是,在目前使用的教科书中,恰恰在这个环节上强调得不够。在涉及到一些具体的知识点时,大多是简单归纳定义后,直接地渲染“应该这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最困惑的、最能激发求知欲的正是“为什么”的问题。中小学生的理智思辨能力尚未充分发育成熟,所以这个问题在中小学阶段不是很显著,往往也没有成为认知环节的重点,但进入大学阶段后,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强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已经进入前文中所说的第二个阶段。也正是对这个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才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大学中的思政课与高中的政治课没有两样,这不仅仅是指内容上的重复,更是指一种心理体验上的重复。

最后,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上来说,课堂讲授还是目前的“两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并贯彻上述的认知规律,创造一个能够体现主题尊严的认知(教育)环境。举例来说,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在阐述“应然”性的理论问题时,需要提供这个理论的“解释力”。这种理论上的“解释力”与特定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便决定了该理论的说服力。在教学实践中,“国情”、“中国特色”等成了应付该问题的“终极法宝”。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赋予理论的解释力,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不仅不能彻底解读理论,也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问题的存疑。基本国情、基本道路不能简单地当作规避问题、否定危机的理由。在教学技术层面,所有新颖的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都应是理性认知规律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班主任;定位;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高校班主任引导学生成长

大学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高校班主任指导和带领大学生成长,要努力传承大学精神,体现大学精神,弘扬大学精神,创新大学精神,让大学精神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得以感染并得到成长。

2.高校班主任是学生做人的榜样

学生言行、举止、服饰、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工作作风等在与高校班主任频繁接触中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班主任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使自己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自己的道德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更加完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得以班主任的引导并渐渐形成高尚的品质、完善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为将来的立身处世做好准备。

二、高校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目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自主意识很强,叛逆心理与享乐主义逐渐蔓延,导致做出很多的不良行为。因此,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是全面了解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1.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是高校班主任

班主任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例如生活教育,“90后”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比较平等、宽容的社会环境中,真理在他们眼里更加具有说服力。班主任相比较其他教师来说更容易走进学生生活,可以由管理逐渐转变为引导,用道理说服、引导学生。

关于课程的教育,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以人格、智慧、道德为基础的学习理念。同时通过使学生参与大学生的礼仪养成、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等,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对自己 的老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可以使老师从多个层面来引导自己的学生,保证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的正确性。

2.高校班主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高校班主任在学校的教师队伍中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可以对学生的教学与管理给予有效的帮助。正确利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影响力与生成力,培养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3.处理好各种关系是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高校班主任在家长、学生与学校三方的沟通中也有着很大的枢纽作用。学校与学生之间、学院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班集体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要协调好,保证在矛盾、冲突、危机出现时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高校班主任要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难处,及时化解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得以平衡,校园的稳定和谐得以维护,并和学校一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高校班主任为学校与学生间进行信息传递

高校班主任直接执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要将学校、学院的有关规定、通知、要求,尤其是涉及学生利益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及时给学院和学校有关部门反馈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有关意见,使得学院、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得畅通。

三、结语

高校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细致而且十分繁杂,因为高等教育不断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班主任的工作也要随着各种因素变化而变化。在新时代的要求下,高校班主任的工作进行了更加准确的规划,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工作任务被科学确定,工作载体得到扩展,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工作内容也得到深化,班主任应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更贴心的服务,服务于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服务于建立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就业 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48-01

一 大学辅导员制度简述

我国大学辅导员制度萌芽于1930年,于20世纪50年代初正式确立下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历经各个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与规制,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制度逐渐得到完善。但由于我国近年来国内形势的变化非常迅猛,社会现实形势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与以前不同,这使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仍然面临着改进、完善、发展的迫切要求,需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

大学辅导员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除了要向大学生传递就业信息,宣传国家相关政策法令,帮助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技能培训,讲授求职技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择业观,保证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就业心态,这对于辅导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

二 大学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实际效果仍不理想,大学生对辅导员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较低。笔者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即将毕业的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及辅导员的就业指导确实对学生实现就业有所助益,但找工作主要还是要看自己,要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其中,大多数人对学生就业指导的信心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导致我国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1.就业指导的观念与内容滞后

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显得观念落后,缺少创新精神,方法、手段程式化,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辅导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首先,缺乏较强的服务意识,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缺乏服务全局观念,缺乏科研热情。最后,就业指导的方法、手段程式化,缺少创新和突破。

2.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第一,角色定位模糊,缺乏合理分工,职责划分不够科学。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根本职责,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必须落实到为学生办实事中。就业指导对于辅导员而言实际上只能是诸多职责之一。

第二,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一些学校为辅导员设置了不合理的考核标准,如考查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是只看就业率,这就是意味着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无论实际上多么到位,但是只要学生就业率上不去就会被予以差评;相反,只要就业率上去了,即便这项工作实际上存在多少疏漏,也可以获得好评。

第三,培训机制不完善。当前各高校对辅导员有关就业指导方面的专门培训较少,而且形式单一,深度也非常有限,且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往往只有大学四年级的辅导员才会被安排参与这类培训,要现学现用,辅导员能够从中得到的学识和启发非常有限。

三 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1.提高服务意识,树立服务大局观念

作为一名当代的辅导员,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向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作为努力的目标,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从思想上根本转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为此,辅导员必须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强烈的求真务实精神,还要有敢于突破不合理的习惯思维的勇气和敢于创新的魄力,以及对学生工作的赤诚热爱。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校内以至校外的许多部门和机构。辅导员在整个就业指导体系中,应同时充当好三个角色:就业指导工作的基层执行者;相关部门、相关领导的助手和参谋;政府、社会、学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的纽带。因此辅导员要从全局出发,树立全局观,以大局为重。

2.构建能调动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环境

第一,应借鉴国外经验,在辅导员队伍内部建立合理分工体系,走专业化之路。在美国等一些国家,辅导员是有很专业性的岗位,辅导员内部建立有明确合理的分工。一方面,辅导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学生提供辅导服务;另一方面,辅导员都有各自的科研方向,能够实践和科研两不耽搁。如对于需要就业指导服务的学生,可以向专门的职业辅导员寻求帮助;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可以找学习辅导员;社会心理问题,可以找心理咨询辅导员。因此,我国也应该合理借鉴国外之长,在辅导员内部建立合理的分工体系,明确不同专业辅导员的岗位职责。

第二,对于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应设立专门针对性的考核激励制度,设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化、人性化,能够全面反映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考核指标体系。除就业率以外,就业质量和就业能力等,均应划入考核内容之中。

第三,应提高辅导员的福利薪酬待遇,健全辅导员发展机制。应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把辅导员的薪酬福利提高到一个与其学历、劳动强度、岗位重要性等相匹配的合理水平。此外,还应通过不断健全辅导员职称评定体系,出台鼓励辅导员经常、主动地参与科研的政策,完善“高进优出”制度等措施,为辅导员打造光明的职业前景,使之能够安心从事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杜向民、黎开谊.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