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学科的魅力

生物学科的魅力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3: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学科的魅力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物学科的魅力

篇(1)

关键词:生物教学 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

兴趣是人类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也是人们进行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要想搞好教学工作首先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兴趣教学。生物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由于生物学科不属于中考科目,很多学生总是把这门学科看成是可学可不学的“副科”,再加上很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过于单调、枯燥,对学生采取灌输式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生物学科本身的魅力展现给学生,从而使得很多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缺乏必要的兴趣。在这样既没有考试压力又没有学习兴趣的情况下,生物教学工作要想搞好就显得十分困难了。为此,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我们目前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地去学习这门课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的自然学科,大到一些农业生产、医学发展,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与生物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以细胞工程和遗传工程等为代表的的生物工程技术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从而使得生物科技对于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重要性,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想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绪论课的教学工作,让学生认识生物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以及它未来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把生物学科的意义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总之,就是要想办法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一个为之努力的学习目标,这样,有了目标动力的驱使,自然会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二、重视课前导入技巧的使用

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但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能够带活接下来一整堂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努力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通过有效的课前导入技巧把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用的导入技巧有很多,像是故事导入法、演示实验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承前启后导入法等,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例如,我在上到“计划生育”这部分的内容时,首先就问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多子多福”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这个问题一抛出,很多学生就开始在下面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了,有的说有道理,有的说没有道理,接着我就让学生分别阐述有道理和没有道理的理由是什么,这样很多学生都说出了很多的理由。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整个课堂气氛都被带热了,就连平时不怎么爱学习的学生也不自觉地加入到这个讨论之中。其实,教师也只是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收到了那么好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课前导入技巧对于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三、充分利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生物实验教学也就成为了生物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生物实验的生动性、可操作性、新颖性等特点,使得很多学生都对生物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妨可以利用生物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上到“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单位”这部分内容时,就把学生带进了实验室,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洋葱鳞片表皮细胞的结构。这样,在显微镜下,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让他们感到既新奇又兴奋,从而对这部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再继续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就会容易很多。当然,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尤其是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很多学生一进入到生物实验室就忍不住东摸摸、西看看,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这样既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容易造成实验器材的损坏。因此,教师在上实验课之前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实验纪律的教育工作,并且要制定严格的实验室管理规定,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实验课上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技能。

四、注意把生物理论知识同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工作的时候也要努力把这些理论性的知识同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例如,我在上到“人体生理卫生”这部分的内容时,就结合着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同自己的身体结合起来,让学生首先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器官开始,并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养成一些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良好的走姿、坐姿等。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学生会发现,这些课本上的知识不再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了,而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东西,并且这些知识如果能够善加利用,会对我们自身产生有利的作用,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对这门“有用”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多开展一些生物课外活动

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来自于大自然的学科,因此,我们在上生物课的时候也不能脱离大自然而只是从理论上来学习这些生物知识,而是要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能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物知识诞生的这个活生生的世界。为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一定要想办法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机会,多开展一些生物课外活动,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郊外采集一些植物的样本、制作一些动物标本,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现象等。又或者,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生物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等,让学生学习的课堂不仅仅是局限在封闭的教室之中,而是把课堂搬到教室以外的任何地方,这种学习空间的变换不但可以让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拓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

六、有意识地联系社会热点,增加生物知识的时代性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思考;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96-0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生物实验课是生物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观察,可以发现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物学必不可少也是最重要的"配套"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生物学所处的地位和现状

在发达国家,有许多优秀青年科学家流向生物科学,趋势越来越显著,但我国的情况却相当令人担忧,初中生物学受冷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上至教育系统,下至学生和家长,都一直把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副科,“豆芽科”,学不学都可以,或让非生物专业的教师来任生物教师,所以都不重视初中生物学。这样一来,对于专业素养要求较高的生物实验教学往往却是致命的,非生物专业教师难以企及。这种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敬业精神不足,学科素养缺陷等等现象,使初中生物教学走了倒车路。

2.成因分析

种种问题,也许会激起人们的更大疑问,在新课程改革已有几个年头的今天,下面边远地区的初中生物实验课却迟迟开展不便,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全社会都在呼唤改变低下无效的教学,但是上述问题仍然被视若无睹。所以,以下就这些问题原因进行分析:

2.1 学校和教育领导不够重视生物实验课。没有专职生物学科实验员,仅有一些水平低,缺乏专业知识,又没有长期任教经验的老师来兼任,只满足于应付完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生物实验教学水平很难提高。

2.2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虽然大部分学校具有实验室,但是学校没有购置相关教学必须的设备和实验仪器,再加学校的学生班额大,实验教学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2.3 评价体系的改革举步困难,社会观念根深蒂固。当前高考和中考升学压力很大,社会十分关注,家长和教师都希望学生能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由于中考不考生物,所以有些学校对生物学科不够重视,把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当作副科,担心抓紧了生物课会影响学生中考成绩, 开课只是表面上应付,甚至有个别学校干脆就不开生物课,只是在课程表上排课以应付检查,对学生的评价随意性强,对初中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工作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

2.4 学校教学管理跟不上,教学资料少、信息少、可学习借鉴的东西少。一部分教师口头说的是新观念,实际教学是老方法,经验主义,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

3.方法与策略

3.1 争取领导重视,加强检查指导,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争取各级领导对生物学科的重视,改善生物学科目前所面临的"待遇",提高初中生物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加大检查指导力度,表扬先进。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改进实验教学工作提供方便。

3.2 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多开放,尽量给学生提供方便。不仅在上实验课中给学生使用,也可以让学生课下使用实验室,增加使用的时间。虽然会增加部分教师的工作时间,但可以给学生一个验证所学知识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能力,加强他们的实践。这都跟学校的管理机制有关,把握到了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3.3 加强师资建设,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开展积极丰富的培训学习。组织教师参加实验技能培训,进行帮带学习, 5-6个人一M开展具体的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实验课例观摩等等。把提高教师实验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训的重点,培训如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等专题研讨,使教师对这样的课有共同的认识,同时提供范例给大家参考,从而推动实验教学工作的不断提高。

3.4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传统教学中比较注重实验课的操作过程(按照老师的步骤进行实验),然后得出结论即可。改革创新实验课可以这样:要求学生能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表达,并修正自己的实验结果。 注重探究活动中的表达与交流的环节,利用1、2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一个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把所探究的问题、方案、实验材料、实验结果、结论、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个人体会等与大家一齐来分享。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验后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交流、反思、总结,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3.5 做好实验准备,从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实验教学工作。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愿望,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七、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对实验陌生,又缺乏科学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这都给组织实验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应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分类指导,多关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成长,采取不同的措施和不同的要求,让每位走进实验室的学生能够得到一个生动,有趣,科学的生物实验教学体验。

3.6 注重平时的实验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当实验得不到正确结果时,学生常常是马虎应付,实验课堂一片混乱,铃声一响学生不欢而散;当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他们就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填写实验报告;还有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该做的实验项目,就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

论等等。这样就达不到实验教学目标。

4.总结

总之,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诚然,生物学是"副科",但教师只要努力教学,思考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生物科学知识吸引学生,让学生走进自然、社会这个大的生物课堂,学生会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 徐建英.中学生物学实验探究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3.

[2] 曹刘英.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J].学周刊, 2015(8):124-124.

[3] 吕莜.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J].旅游纵览, 2013(5).

[4] 梅建生.浅谈生物实验课的教学与改进[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3(4)

[5] 王晓勇.论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观点[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1).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科素养培养目标课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研究范围直指各种生命现象与生命运动规律,同时它也是各门自然科学中最有待于人类继续挖掘的知识宝库。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将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定位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生物学教育的根本立足点。

1高中生物学科素养教育的目标

1.1经历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科学的思维逻辑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科理念,探究学习更能体现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学校教育在完成知识教育的基础之上,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提供基础条件。而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自身的一门科学,学生需要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地知识挖掘与探究。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逻辑运用于各种生活问题的解决,并利用科学的思维完成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化。

1.2掌握生物学核心概念,运用核心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生物学科知识关注生命及其规律,是学生认识自己、感知自然的直接途径。能够让学生通过所学分析生命现象,了解生命本质,是生物学最大的魅力所在。但是,生物学知识纷繁,更有太多的未解之谜,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认清主线,不可迷失自我。贯穿生物学的线索就是学科核心概念。“生物与组成生物的结构在不断地进化”、“生物体的结构决定功能”、“生物系统存在着调节和稳态”等基本概念以及作为支撑的各种重要概念都是学生可以通过探究领会于心的,而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或许会忘记生物学的琐碎事实,指导他面对这个世界、解决这个世界问题的都将是学科核心概念[2

]1.3理解生物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认同可持续发展

19世纪,英国引燃了科学技术进步的导火索,随着三次技术革命在世界的蔓延,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粮食危机等问题也日益显著。学生在生活、互联网中接触到的一手信息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呼应和引导,才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客观的价值取向。在聚焦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关系STS(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基础上,衍生出的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理念更能贴近学生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所正在发生的事情,让学生通过切实证据接受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生物学科教育必不可少的责任。

1.4尊重所有生命的发展与演替,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大到地球上所有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物圈,小到没有细胞结构的寄生病毒,涉猎的生命种类纷繁,各种生命体不断地进行着变化、消亡与再生,它们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每一种生命都拥有其存在的价值。学生需要体会刻板的知识之外所内含的深刻哲理,从而尊重每一种生命的价值,无论其对人类本身的利弊。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人类对生命的认知是十分有限的,即使是对人类自己,也有太多无法启迪的疑问。想要解答生命的问题,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求证,乃至终身学习,才能有所建树。

2高中生物学科素养教育的课堂落实途径

2.1推进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构建落实型课堂

自主学习将课堂主体放在学生身上,真正的目的还在于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培训。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基础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而高等教育重在能力的培养。但是,随着时代的演进,面对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学生应该能更早地从新情境中获取、分选信息,这种能力是传统讲授方式无法企及的。随着自主学习的推进,学生能够有机会独立应对陌生的信息,即使这种信息只是教材中的新观点、新方法,但是,却需要学生独立完成阅读、筛选、提取、内化等步骤,达到学习目标。相信学生熟悉这一套流程后,同样可以迁移到教材之外的纷繁信息。但是,自主学习并非将课堂直接抛给学生,教师所尽职责会在自主探究式的课堂上显得更为重大。教师需要将传统意义上的讲授式内容精心安排,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整合,并以轻松的方式呈现出来,实现在课堂上真正“留住”学生。设计切实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既经历自主知识获取的过程,也经历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聚焦于生物学科的核心概念,而非主线以外的细枝末节,该原则是与上述生物学科素养目标相呼应的。案例1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节学习中,学生对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的微观机制不清,为未来学习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与神经元间的传递埋下隐患,教师可以设计聚焦“模拟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的课堂活动[3]。学生利用围棋子模拟引发膜电位变化的钠钾离子,体验在静息与兴奋状态下膜离子通道变化导致的钠钾离子分布变化,从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深入认识引发宏观变化的微观机制。这样一个模拟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困难。

2.2落实个性化教学,放飞每位学生

优质的教育资源,多样化的学生类型,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小班化的教学班级设定更为个性化提供了便捷。“自主学习课堂”之所以能够成为标杆,也是由于其落脚点在个性化上。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加以补充和整理———问题来源于每位学生,每一个孩子都不怕没有解决到自己的问题,充分的讨论机制,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课堂中来。个性化的同时发生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之中融入了个性化理念。课堂上留住学生的注意力是让学生认为学习任务是可完成的,并且是有挑战的。这同样回归于教师对教学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教学过程,对教师富有挑战的是课余对于学生注意力的“占有”和个性化服务。案例2为了解决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环节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自主学习的同时整理出自己的疑惑,以问题条的形式上交。教师可利用批改作业的时间,逐个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再筛选出具有普遍性的核心问题,课上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自主解决。这样便完成了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课堂,而这种课堂能够有效地落实的最大前提是教师课下对问题条的分析、整理与回应。

2.3发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现学科特征

学好生物学的第一要务是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而这种“上层”能力是无法通过教师的形容和比拟来达到的。开展学生真正参与动手操作的实验课程是践行培养学生生物学研究能力的最好方式。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生物学科的培养方向。只有让学生经历操作的过程,从中体悟科学家探究生物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可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5

[2]刘恩山.2011.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中学生物学,(1):3~5

篇(4)

关键词:生物教学;人文素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46-01

生物学科隶属于自然学科,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生物教学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轻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很多生物教师认为,德育教育的渗透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应是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的事情。生物作为一门理科当然应更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支配下,生物课堂教学往往把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截然割裂开来,把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严重对立起来。然而,笔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始终觉得这种理念和做法违背了生物学科的精神实质,也违背了教育的真谛。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生物教学除了从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了解世界基础和先进的生物科学与技术,鼓励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还“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它明确指出,要“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要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要让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激励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还要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可以紧密结合文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拓展课前,关注生活引思考。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主阵地都在课堂,但它的外延绝不局限于课堂。生物教学也是如此。教师的知识传授主要在课堂上,但学生的获得、人文素养的培育有时却在课前。在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讲授新课前,都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准备,或开展社会调查,或搜集有关资料,或初步尝试实验……这不仅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还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社会调查、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把自己融入社会,真切地让自己变成了社会生活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旁观者。这有助于强化生物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助于让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有助于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和思考。

2.立足课堂,结合文本共商讨

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离开了课堂这块主阵地,就犹如水中浮萍失去了根。课堂离开了文本,教学就变成了无本之木、空中楼阁。课堂教学如果是照本宣科、一言堂,不与学生互动,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又会变成死水一潭,毫无生气。这样的课堂还谈什么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培育呢?因此,生物教学必须牢牢立足于课堂,紧紧扣住文本,深入挖掘潜藏于文本之中的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共同商讨的形式来使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例如,学生在学习“人的生殖”这一节内容时,由于我国的国情,许多学生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不肯正视人的生殖系统和生殖问题。怎么办呢?我在教学过程中先抛开这个问题不谈,却出人意料地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两个问题:一是“我是谁”?二是“我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一改过去教学这一内容时的沉闷气氛,学生们变得活跃起来。这好像不是在学习令人“难以启齿”的生殖知识,而是在作自我介绍,在发表演讲。气氛达到一定程度后,我紧接着抛出第三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感恩父母?学生们自然而然就谈到了伟大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那么胎儿是怎样形成的呢?问题到这儿,我觉得已经水到渠成了。再跟学生们讲生殖系统和生命的孕育、诞生时,我发现学生们的神情十分专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很高。从表面上看,生物教学好像与人文精神形同陌路,但通过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在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是可以“人文”搭台,“科学”唱戏的。

篇(5)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德育教育 有效整合 基本原则

德育教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阐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目标,在评价建议中要求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就是遵循生物学科的特点,把初中生物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达到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笔者结合初中生物教学,从目标范畴、基本原则、主要策略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的策略。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范畴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见,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范畴包括: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素养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等七个方面。

二、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整合的基本原则

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渗透性原则

生物学科的德育教育,是与生物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它是一项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系统工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等教育。

(二)针对性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掌握好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提供生动的、典型的、有意义的素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三)适度性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的德育知识不宜过多,多了反而会使学生反感,而且知识点的渗透程度也要深浅适当。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科学性和思想性相互融合,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思想共鸣,愉悦地认同接受。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德育要素的个性化特点,找准德育目标的切入点,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及社区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及途径,因材施教。

三、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整合的主要策略

(一)发挥师表的熏陶作用

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德育渗透的过程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生物学科德育落实的关键在教师,发挥师表的熏陶作用,才能使言传与身教合一,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作用能影响学生、感动学生,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熏陶,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自然地获得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发展自己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的认识,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逐步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

(二)找准有效的结合点

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教训是很沉重的,“制毒专家”樊可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但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式的德育教育,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甚至适得其反。只有建立在生物学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世界观、价值观,才是科学的、稳固的。所以,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点。

例如:在结合“小肠的结构和功能”、“根尖的结构和功能”、“鱼鳃的结构和功能”等教学内容,多次渗透“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后,学生逐步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只有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观点及个人社会经验相结合,才能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德育目标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规范行为准则等。

(三)抓住有利的整合契机

结合社会热点、新闻焦点,如:“H7N9型禽流感”、“镉大米”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生物教学,能有效落实生物学科德育教育。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节水节”、“艾滋病日”等纪念节日,举办手抄报评比、黑板报评比、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学校各种文艺活动如相声、小品、歌舞等形式宣传,让学生在看、听、读、写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可以增强德育渗透效果。

抓住上述有利契机,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关注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树立科学的生物学价值观,实现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等德育教育与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

(四)巧用各种的课程资源

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师不仅要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图书馆、生物园等课程资源,还要善于利用社区课程资源。

社区是学生的生活环境,也是学生的学习环境。社区中存在着很多生物学课程资源,如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官、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等。

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逐步达到课程规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深化生物学科教学与科学素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等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总之,初中生物学科有得天独厚的德育教育资源,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熏陶,学生更易于接受。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将学科德育有机地融入教学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实施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更好地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程教学 教学模式

生物是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高中生物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应该通过系统性的向学生讲授生物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生物课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是特别紧密,这就导致学生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过多的停留在表面,而无法真正的深入其中,灵活的运用生物知识,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新课标背景之下,教师在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知识水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的同时,还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革新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模式,改进学科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应该进一步加深自身对高中生物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改进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步实现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建设,实现以探究为核心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

首先,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物专业知识,不仅是一种理论,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学生认识世界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工具。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及时扭转和加深自身对于生物课程学科属性的理解和把握,认识到高中生物课程学科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生物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在传统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高中生物教材知识的讲解和解析方面,认为只要完成了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就算是完成了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导致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时,只重视其知识的理论性,而忽视了理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任课教师们对于高中生物课程的这种认识和理解,必然会导致学生在进行该门课程的学习时,更多的只是注重对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如各种概念和规律的背诵和记忆上。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仅会使学生对高中生物的课程属性和课程理解出现偏颇,使学生无法理解和体会到高中生物课程的学科魅力和学科内涵,同时纯粹的机械化记忆式的学习方式,还会使高中生物的课堂氛围变得枯燥而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厌学和排斥心理,影响学生学习高中生物课程的积极性和趣味性。长此以往,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高中生物学科成绩,同时也无法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教学现状,高中生物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出发,加深自身对于生物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提升自身的生物学科素养,为高中生物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教学模式上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和约束,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树立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提升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高中生物课程的任课教师习惯于采用单一性的教师讲解的授课方式,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导致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较低,同时也习惯于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看似是一种对于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进行生物课程知识的讲授,完成教学任务,但实际上在这种“满堂灌”式的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吸收的学科知识很少,不仅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还会造成教学时间的严重浪费,使学生无法真正的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有效和及时的消化、吸收,从而影响教师的课程教学和学生的课程学习。

面对这种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转变教师在生物课堂上的教学角色,使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全新教学模式,将教师掌控的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生物课堂之前进行课程的预习和自我知识探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小组教学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相关生物课程知识的探究和分析,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相互指导、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学生和知识、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模式,使学生们能够真正深入去挖掘和分析高中生物课程中出现的各种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高中生物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专业素养。

篇(7)

一、充分调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此,生物教师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好奇心作为学生学习的强大内在驱动力。例如,教师在讲如何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的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观察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由于学生之前没有自己接触过显微镜,这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新奇的事物,让学生分别画出不同放大倍数下细胞的图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使学生领略到生物学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重视实验教学过程

生物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学生在实验课上要独立的设计实验方案和观察实验现象,并能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其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明白实验原理,而且要根据实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步骤,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一个很大考验,不断的对学生进行该方面的训练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实验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S能力,同时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自己掌握的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课堂效率,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还要促使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巩固,在对知识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把书本所学知识与实验相结合。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与生物相关的课外读物,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学生拥有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有目的的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的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提问学生植物向一侧生长的原因是什么,这种逆向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开启联想,使学生得出很多结论,避免思维的僵化。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突破思维的定势,大胆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机械地将课本知识读给学生,而是要巧妙的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问题情境,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五、建立适用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