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航空航天的就业方向

航空航天的就业方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3: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航空航天的就业方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航空航天的就业方向

篇(1)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一般由八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学生、专业教育目标、学生成果、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校支持等。其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课程设置,为了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我国各高校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过程中,发现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会规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可达性。因此各高校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要求,提出了各个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做法和经验。西北工业大学的张清江等通过调研我国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发展历程,对我国航空航天专业与其他已获得资格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国际航空航天质量体系认证中的要求,从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专业特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现状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结合现代中国工程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针对航空航天类专业认证的新方式、新方法,并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要注意的特性进行讨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会强等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解析培养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任红卫等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并探讨了在工程教育专业背景下电气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浙江工业大学姜理英等人基于对工程教育专业论证的国际比较,结合环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从培养计划的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强化和师资队伍的提升四个方面,综合系统地提出了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和提升的路径。张秋根等人根据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要求,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对其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两方面进行了优化与规范的探讨。为了重视国际认证的引领作用,加强专业办学品牌建设,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的航空航天办学特色,紧跟国内能动专业人才需要,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竞争力,从而拓宽自身生存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开展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能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南航能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通过对国内外本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分析与研究,利用对中国近几年的专业认证与评估成果的调查与研究,对其进行梳理,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课程设置要求,依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能动专业建设相关内容与特色,以培养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以培养要求为基准,着手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并对本科培养大纲进行相应的修订,从而实现培养目标。确定能源与动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总学分数不能少于180学分。

2.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是指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11学分)、大学物理(6.5学分)、大学英语模块(10学分)、C++语言程序设计(3学分)等方面共六门课程,总共30.5个学分。因此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17%,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

2.2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

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而专业类课程主要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其中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电工技术(5学分)、理论力学(3学分)、材料力学(3学分)、工程图学(4.5学分)以及机械设计基础(3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8.5个学分;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流体力学(3学分)、工程热力学(3学分)、传热学(3学分)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2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1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必须要修满至少29.5个学分。对于专业类课程,由于能源与动力专业具体有两个培养方向:方向一为热能动力方向,主要陪养就业方向为航空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等相关单位;方向二为能源利用方向,主要培养的就业方向为电厂、新能源以及制冷等相关单位。因此其专业类课程既有相同的专业课程,也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其中燃烧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原理与构造(3学分)、热能综合利用(2学分)、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2.5学分)以及热工测量原理与方法(2学分)等,总共12个学分,这些课程为能源与动力专业两个培养方向都必须学习的专业类课程。另外每个培养方向又有其特定的专业类课程必须选修,其中热能动力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叶轮机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控制原理及应用(2学分)、燃烧技术与分析(2学分)、内燃机原理与构造(2学分)、工程传质与应用(2学分)等共9门课程;能源利用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泵与风机(2学分)、供热工程(2学分)、锅炉原理(2学分)、制冷原理与技术(2学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2学分)以及热力发电技术概论(2学分)等共10门课程。无论学生学习哪个方向,共同学习的专业类课程与特定选修的专业课程之和必须要修满至少28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必须要修满的学分数为:29.5+28=57.5学分,因此该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32%,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30%的要求。

2.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

能源与动力专业设计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力与过硬的身体素质;(2)各种课程的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对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际应用能力;(3)工程训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方面的车、磨、铣、刨、铸造以及焊接等金工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4)下厂实习,大三暑假期间,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去中航工业集团下属的企业或电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下厂实习,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的能力;(5)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开设的毕业设计题目一般都来源于实际工程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大四下半年开展为期半年的本科毕业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源与动力专业要求学生在实践能力与毕业设计方面修读的总学分不低于42.5,占总学分的23.6%,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20%的要求。

2.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能源与动力专业在人文社会科学类通适教育课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通适基础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形式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共19.5个学分;(2)国防军事模块,包括航空航天概论、军事高技术概论等,至少修满1.5个学分;(3)文化素质模块,主要包括文化历史、艺术鉴赏、科技基础、哲学社会等课程,至少要修满6个学分;(4)创新创业类模块,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创业基础以及经济管理等课程,共5.5个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总共需修满32.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8%,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2.5航空航天特色类课程的设置

为了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专业的航空航天特色,在开设的课程中,如国防军事模块、专业类课程以及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中,课程教学内容包含浓郁的航空航天特色,由于指导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都是来自于国防工业集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因此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课过程中,所列举的实例都是以航空航天为背景的工程问题,特别是毕业设计和下厂实习,因此在能源与动力专业课程优化过程中,充分突出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特色。

2.6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直观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积极的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1)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类竞赛,如:流体力学大赛、节能减排大赛、开设卓越班等,并且科技竞赛获得奖励的同学在保研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2)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让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好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科研视野。

2.7学习进程

大学生本科期间的各门课程是相互衔接的,因此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匹配与衔接,如图1所示。学习进程主要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等;二是学科基础,包括结构和流体力学、热学和电学方面的课程;三是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了热能动力和能源综合利用两个方向的相关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三条线:第一是流体和热学相关的课程,如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等;第二是结构力学方面,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第三是计算机语言方面的课程。因此在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期上需要考虑上述课程衔接问题,从而最终制定出合理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

3结论

篇(2)

海陆空系――各领域大显神通

在交通运输类专业里,有一些专业因开设院校的不同,培养的人才将适用于不同的交通领域,有的是民航运输,有的是铁道公路,还有的是海洋船舶……虽然这些招生专业名称相同,但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和就业领域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是一个培养具有统筹、管理等方面知识,能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换句话说,交通运输的专业人才,就是要有合理组织运输生产以获得最佳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

交通运输专业具有极强的交叉性,首先体现在学科性质上――既有一般工科特性,又有管理学科特性,还有系统工程学科特性。比如开设的专业课程既有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交通工程学基础,又有运输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其次体现在人才培养上――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不仅掌握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胜任交通运输部门的技术工作,而且具有系统工程师的素质,能在大型的规划设计中担当“总体”的角色。

由于交通的涵盖面极广,在不同的院校,交通运输专业的内涵有所差异。比如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由早期的铁道管理系发展而来,是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一个重要专业。该专业以铁路运输管理为主,同时覆盖了道路(含城市交通)、航空、水运等现代运输方式,具有大交通特色。从西南交通大学该专业毕业后,主要面向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就业。铁路运输方向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铁路局或公司、设计研究院、大型工矿企业、教育院校等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就业;城市轨道交通方向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交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单位、地铁公司、教育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就业。

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却因为学校的学科特色,更倾向于天空,如学校在“交通运输”专业下,分别设有空中交通管理与签派、民航运输管理、民航机务工程、民航电子电气工程、适航技术与管理、机场运行控制与管理六个本科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都与航空有关。那不用多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的学子,就业领域与西南交通大学则大相径庭。

由于不同院校专业方向的不同,也导致了在不同院校学习的课程也有所不同。除了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主干课程相似外,西南交通大学该专业的课程主要围绕行车组织、货物运输组织、旅客运输组织、铁路车站及枢纽等展开,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该专业的课程则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有所不同。因此建议对该专业感兴趣的考生,在了解该专业的基础上,还要到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去查询该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陆地系――飞奔在阳光大道

陆地交通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运输方式,也是目前最常用的交通运输方式,那么与陆地交通运输相关的专业都有着什么特点呢?

【物流工程】

现在电子商务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你的鼠标在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网站轻轻一点,你所购买的物品不久后将由快递人员送到家门口。与对物品的流通进行设计与规划相关的专业就是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工程是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法学等的交叉学科。学习内容偏工程,主要有物流系统仿真、预测原理、电子通讯技术等技术性课程,以及物流设施设备、货物运输组织、物流中心规划与设计等的需要较高专业技术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物流规划的编程设计与运算。该专业需要学习者拥有良好的计算机能力以及制图等工程类基础知识,侧重于技术人员的培养,突出的是技术设计能力。

这个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现代物流学、系统工程、运筹学、数据库等常见的物流作业需要使用的技术和方法,以及采购与供应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生产运作管理、项目管理等侧重于企业内部物流流程方面的知识介绍以及方法,其中涉及专用的物流模型和软件(如FLExsIM),还有一些是如国际物流和物流系统规划等的从大环境出发为企业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课程。

物流人才在全国来说非常缺稀,因此物流专业的就业面很广,生产、运输、仓储都有涉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有铁路局和大型重工企业,以及各汽车企业,后者往往是大多数毕业生偏爱的。还有许多近些年发展快速的专业物流企业、第三万物流企业等对于专业的物流人员的需求量也非常大,而这种企业的待遇相对更好,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会更高。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专业开设和我国高速铁路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而铁路正是陆路交通运载量最大的一种运输方式。本专业要求较系统地掌握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和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子学、光学、信号分析、测量与控制、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光、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当代信息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具有本专业所涉及到的信息系统与技术应用、设计和开发能力,同时要求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本专业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通设备的测试、控制、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应用并重;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并重,掌握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电、算、机、光等技术。

其专业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高速铁路建设提供多学科交叉的高级技术人才,专业方向包括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精密仪器及机械等。主干学科由交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组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车辆构造及原理、计算机软件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控制工程、交通设备控制技术、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振动与噪声测控技术和交通设备动力分析等是必学的课程。

由于专业中设计多个方向的课程,载运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有很多的选择,比如选择继续读研同学既可以选择学习本专业的三个方向,也可以选择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方向、电气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计算机技术方向等。在就业中能适应多个岗位的要求,在许多行业都有本专业的学生,而并不是局限在铁路行业,比如交通运输领域(包括汽车、铁路、航空)的中外各生产和管理部门、电子电器研究和开发部门、测控和仪器仪表研制单位、计算机和网络通讯公司等,也可进入高校从事管理、科研和教学工作,因此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比较稳定。而对于希望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专业的选择将有更大的空间,可以选择EE(Electronic

Engineering)、ME(Mechanical Engineering)、CS(Computer Science),甚至有学生申请成功MFE(Master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

海洋系――欲乘风破浪

水是地球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地球表面积的70%左右都是被水域覆盖的,所以,要实现异地物与物的空间转移,不征服海洋可不行。

【航海技术】

说起航海技术专业,可能很多考生的第一印象就是“开轮船的”,这一习惯思维是由于该专业在我国就是从海洋船舶驾驶转设而来的,比如大连海事大学的航海技术专业的前身就是海洋船舶驾驶专业。但随着该专业的日趋发展成熟,该专业的要求也不仅仅限于海洋船舶的驾驶,还包括对船舶运输的管理、对航海等法规的了解等。

当然,该专业的基础还是技术,这些技术包括能操作海洋船舶驾驶,能设计航线,能识别和运用各种航图、导航仪器仪表和GMDSS通信设备。在此基础上,还要懂得船舶运输管理,组织船舶航行。同时,由于该专业毕业后,所工作的环境是公海和内海,因此还要了解航海和海商法等法规,以免错误操作而引起争端。

由于技术是基础,所以航海技术的专业课程首先就由船舶操纵、电工技术、航海力学、航海仪器、GMDSS设备及通信业务、船舶无线电技术基础等构成。为了对船舶的熟悉,还要学习船舶原理、船舶结构与设备等课程。另外,航海英语会话和阅读是奠定海外沟通的基础,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是安全顺利航海的前提,船舶安全与管理船舶货运、远洋运输业务与海商法、航运经济与航运市场管理等是合法航行和经济价值最,大化航行的参考依据,这些课程也是必学的。

目前国内开设航海技术的院校并不多,一般可将其归为两类,第一类是依靠学校相关优势学科而开设的,如重庆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另一类是结合学科及地域优势而开设的,如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烟台大学等所在地都是我国著名的港口。

考虑到航海技术就业领域的特殊性,目前招生批次大多位于提前批次,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在体检方面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大连海事大学要求报考航海技术专业的考生身高1.65米以上、五官端正、无平足、无口吃、无色盲(弱)、双眼裸眼视力均在4.7及以上,且矫正视力均能达到4.9及以上的身体健康、学习英语的男生。其他院校的标准也并不多,以学校《招生章程》公布的信息为准。

【轮机工程】

如果说航海技术专业还能从名称上大概判断出专业是学什么的,那么轮机工程就往往会让初次接触的学生不知所以然,听起来仿佛很熟悉,但要说明白轮机工程是学什么的却只能摇摇头。

从学校的专业介绍中,轮机工程是培养具备机械原理和轮机系统等方面的知识,符合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sTCW78/95)和我国海船船员适任标准的要求,基本具备A类船舶二管轮任职资格,并能在海洋运输各事业单位从事轮机操纵、维修和船舶监修、监造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更简单地讲,轮机工程培养的学生就是管理船舶所有机电设备和动力装置的技术人员。

该专业在大多开设院校中都设有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分为轮机管理和船机修造两个方向,前者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工程流体力学、电路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轮机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轮机监控技术及应用、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轮机自动化、轮机维护与修理、船舶动力装置技术管理等。后者课程的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轮机工程材料、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电路与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轮机自动化、船机制造工艺、船机检修工艺、船舶检验、船舶动力装置设计、摩擦学、故障诊断技术等。重庆交通大学则设有轮机管理与船舶动力装置设计与制造两个方向,但两者的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和就业领域没有较大的差别。

轮机工程与航海技术是两个紧密联系的专业,因此一般开设了航海技术专业的院校,也开设有轮机工程专业。由于轮机工程专业毕业后所就业的领域与航海技术一样,因此在体检要求方面也与航海技术相似。

从该专业毕业后,找工作基本上是不用愁的,但工作强度比较大,一般靠离码头需要加班(及时对轮船的情况进行检查、维护和修整),环球航行需要倒时差,如果遇到旧船,工作强度会更大。再者,机舱高温、高噪音。虽然有集控室,但平时保养仍需亲临一线。另外,航海还有其特殊性,譬如说,长期远洋不能经常和家人团聚。所以在选择时,考生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就业领域再谨慎填报。

天空系――借我一双翱翔的翅膀

曾几何时,飞上蓝天是人们遥不可及的梦想,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航空运输的发展,坐飞机已经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而载领人们翱翔蓝天的飞机操作员,就是飞行技术专业所培养的人才。

【飞行技术】

飞机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培养飞行员的专业,也就是说培养会开飞机的人的专业。也许有许多人认为该专业只注意培养飞行技术,但事实上还会培养对飞机性能的了解。

飞行技术专业的学习由三大模块组成,其一是理论学习,主要包括陆空对话、民用机飞行原理、航空气象学、空中领航学、机组资源管理、航图、航行情报学、空中交通管制学等对飞机的了解,对飞行气象的了解和一些基础知识。在完成一到两年的理论学习后,就要上飞机进行飞行训练。飞行训练结束后,还要进行毕业设计才算整个学业的完成。一般来说,理论学习和毕业设计是在招生院校进行,飞行训练是由与招生院校联合培养的航空公司指定训练地点。

目前,想报考飞行技术专业,首先要在招生院校报名,再经过院校的体检、面试和背景调查,通过后才能填报志愿。同样,飞行技术专业毕业后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因此对考生的体检要求特别严格,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要求身高170~187厘米,任何一眼裸眼远视力(C字表)不低于O.5,且没有做过视力矫正手术的才具有报考资格。

篇(3)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85年,是中国与德国、日本、西班牙三国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1年3月整体迁入中国天津海河教育园区。近年来,伴随着天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和利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区域优势,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新模式,紧紧围绕天津经济发展和滨海新区建设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国家战略需求,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以国际合作为依托、校企合作为支撑,瞄准引领技术发展的高端产业,重构专业组群,发展形成了9个专业组群40余个专业,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强化了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的专业优势;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了大力度的职业培训,年均培训规模达到1万人次,为天津工业优势支柱产业和滨海新区重大项目提供了大量高技能人才,成为天津产业发展所需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

一、坚持就业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需求,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一)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加快建设适应重大项目和优势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的核心专业组群,强化先进制造业专业领先优势

专业优势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专业设置是否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是学校发展水平的标志。为了适应天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立足已有的制造业专业优势,主动适应工业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支柱产业的发展,调整专业结构,拓展专业方向,完善专业组群。改造了传统专业,新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高的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会展等专业,做优做强了制造业与制造类服务业的专业优势。2010年,新申办专业4个(航天器制造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和物流管理),“十一五”期间专业数增长幅度达到83%。2011年新申办专业2个;2012年新申办专业2个。

一是组织开展天津市工业重大项目人才需求分析专项调研,全面对接产业需求,为专业建设与调整提供依据。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2007年以来,天津紧紧抓住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组织实施了总投资2.27万亿的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1440项,用大项目好项目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水平、做大总量规模。学院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及时组织开展了天津工业重大项目人才需求分析研究,于2010年8月份形成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天津市120项工业重大项目与中德学院专业对接及人才需求情况分析报告》,定量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工业重大项目高技能人才需求总规模、新增规模及其产业分布并作出了预测,为学院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调整与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办学方向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指明了方向,主要意见已经成为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的主要思路和内容。2011年,工业重大项目人才需求分析成功申报了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同时又启动了服务业重大项目专项调研。开展对天津工业和服务业重大项目的调研,对于进一步明确学院改革发展用力方向,做到专业围着产业转,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培育新的核心竞争优势。强化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专业优势,提高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针对性,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原有机电类专业优势,加快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专业组群建设。随着空客A320、中航直升机产业化基地、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天津航空航天产业已经形成了“三机一箭一星一站”的发展格局,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形成。学院抓住机遇,立足原有机电类专业优势,依托重大校企合作项目,加快了航空航天专业组群建设。

随着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的快速增长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天津正在成为世界风能企业聚集地,世界风电主要企业维斯塔斯、歌美飒、苏司兰相继落户天津,汉森传动、广东明阳、东汽叶片、西门子电气传动等一大批风电企业也在天津滨海高新区建立了风电整机厂及研发中心。根据这一需求,学院以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基础,2009年开设了“风能与动力技术”专业。天津还具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光伏产业链,2010年我院又成功申报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为新能源新材料专业组群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配套天津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物联网产业、信息安全等新兴产业的发展,2010年学院成功申报了“物联网应用技术”,加上原有的信息类及通信类专业,信息与通信技术类专业组群框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成。

三是“十二五”期间,学院将继续把服务重大项目建设、服务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满足重大项目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和改革发展方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扬长避短、稳步推进,实现传统优势专业做强、新专业做优。到2015年,构建完成以制造业类专业组群为核心、以制造类服务业专业组群为支撑的总体专业布局;形成以航空航天技术与服务、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汽车技术与服务5个制造业类专业组群为核心,以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语言、经贸管理、文化创意与艺术设计4个制造类服务业专业组群为支撑的专业集群;总体建设9―10个专业组群、45―50个左右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

(二)实施“订单式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为企业培养最需要、最适用的人才

重大项目技术含量高、技术装备先进,对人才要求较高。订单培养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师资、技术、办学条件合作共享、工学交替进行教学,学生毕业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企业避免了人才选择的盲目性,学生就业有了保障,是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非常适合重大项目建设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以来,大火箭、空客和天航等都采取了订单班的方式和学院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他们的实践证明,订单式培养,企业提前介入,学生精心挑选,课程精心设计,实训精心安排,学生感到收获大、进步快。以“火箭订单班”为例,“火箭订单班”是为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大项目专门订制的,学员来自学院相关专业的三年级学生,订单培养周期为一年。从2010年9月开始,我们与天津航天火箭制造公司联合设立“中德―大火箭订单班”,为企业量身打造政治过硬、技能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两年来共培养出两期60多名学员,获得企业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创新合作机制,校企共建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实现用最先进设备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抓住国家示范校建设和搬迁海河教育园区的重大机遇,我们在新校区规划建设了3万平米的工业中心,凭借学院自身吸引力依托校企合作,与德国德马吉、博世、西门子、日本三菱、美国IBM、NI等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投资6800万元建设了数控技术中心(最先进DMG数控加工中心16台套)、液压与气动、电机自动化机械手技术实训中心与体验中心等一批校内实训中心,在新校区全面投入使用。这些实训中心和体验中心都是校企共建、共管、共享,一方面为学生创造出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直接服务于技能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作为企业产品展示中心、培训中心和技术交流中心,实现了产学研结合,走出了以往实训基地建设只是花钱买设备的阶段,即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还可保持技术先进性,真正实现了用最先进设备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四)策划实施重大校企合作项目,为以专业建设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

2010年以来,我们成功实施了与大火箭、空客、天津航空、中广核风电、博世力士乐、麦格纳合作的6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项目,对学院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带来了巨大效益。

二、坚持服务宗旨,紧盯重大项目需求,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我们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学院在技能与管理培训领域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紧紧围绕我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合作”,共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定向、定岗培训,为重大项目建设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储备、员工再提升培训服务,得到了企业广泛认可。“十一五”期间,学院面向空客A320、苏斯兰风能发电有限公司、SIEMENS电气传动有限公司、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夏利、天津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公司等近百余家重点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培训两万余人次。

新一代运载火箭项目落户滨海新区后,我们主动服务项目建设。2010年,我们成功实现了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全面战略合作,并一举实现了与火箭研究院下属天津火箭公司、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十八所等6家大型航天制造骨干企业和研究单位的合作,中德学院成为首个与“中国航天”全面合作的院校;拥有60名学员的两期火箭订单班成功举办,中国航天首批订制高技能人才已经从天津中德出炉;成功申办了“航天器制造技术(运载火箭方向)”新专业,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拥有该专业的高职院校,泰达―大火箭奖学金设立、首都航天机械公司成为“火箭订单班”校外实训基地……一系列不断深化的合作成果,特别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与火箭研究院的合作,层次高、深度大、领域宽、模式新,体现了高水平,为学院发展搭建了一个较高的合作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中德学院品牌影响力和发展实力的提升,必将对我院长远发展产生历史性重要影响。

与空客公司的再度成功合作是我院围绕重大项目开展职业培训的典范。2006年,空客A320项目落户我市伊始,我院成功竞标空客A320天津总装线的技能人才测评中心和技能人才培训中心,为空客公司考核测评人员1344人次,培训一线员工255人,占总装线上首批招募的400多名员工的半数以上。去年,我院与空客公司再度成功合作,以订单培养方式、按照国际标准为其2012年新入职员工实施为期6个月的电工技术培训,主要涉及电工基础(M2)、航空电工基础(M3)和英语(M5)三个模块的培训。抽调教师联合进行教材开发,编制了一套符合空客公司要求和行业规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英文专业培训教材;发挥学院国际合作的优势,专门聘请空客德国汉堡总部培训中心专家为我院特聘教授,对空客项目和航空专业建设予以支持;组建了11人组成的教学团队,全英文教学、考试、评估,培养锻炼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教师队伍;建立了以项目管理为特色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高效快捷地调动资源和组织协调,保障了项目顺利实施。培训项目自2010年12月28日开班以来,进展顺利,我院空客项目团队出色的工作得到了空客公司上下高度认可和赞赏,赢得了空客公司的信任。鉴于行业特性及其对质量和标准的严格要求,鉴于空客公司的影响力和实力,能够成为空客的技术培训供应商,无疑对学院航空专业建设及长远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篇(4)

小贴士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前两年大类培养,后两年进入专业阶段学习的培养模式。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运输运营组织与管理、交通运输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铁路运输、物流运输、港口运输某一专业方向的专门技术。毕业生就业范围涉及铁路、公路、水运政府管理部门,运输企业营运组织部门,现代物流企业,交通运输规划、设计与研究院所。

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道路本文由收集整理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工程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并熟悉公路交通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城市交通工程某一工程领域专门技术。毕业后,学生就业面向铁路、公路行业和城市交通领域。从工作技术性质看,可从事交通系统规划、工程设施设计与建设、基础设施运营阶段的维护与管理,道路交通行政管理,公安交通安全管理等工作。从就业的单位性质看,可以在交通规划设计院(所)、科研院(所)、政府交通管理等部门就业

一句话概括,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营“建设”,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主要应对运输道路以及与运输相关的各种问题以及现象。

篇(5)

改革背景及理念

学校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汇聚各方资源,不断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世纪之初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具有领军和领导潜质的人才”,到 “十一五”末的发展目标:建设“具有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要求,奠定了基础。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精髓在于“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尊重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为此,学校提出了16字本科人才培养方针:“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集中体现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理念。

改革举措

为了探索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在2005年初推出“311工程”改革举措。“311工程”中的“3”是 “顶层设计”的课程体系改革、“两轮式”的实验实践与创新体系改革和“一制三化”的教学模式改革;“1”是建立一系列“试点先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1”是建立一整套“全面有效”的质量监控与激励机制。

1.“顶层设计”的课程体系改革

顶层设计就是要突破以往课程设计中底层设计的顽疾,瞄准今后10年~20年本学科发展中可能形成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构建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学校组织各专业建立以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为首的团队,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协调,有力地克服了课程交叠或过度细分、学时学分臃肿等弊病。2005年和2009年,学校先后两次修订了本科培养方案,压缩了约30%的总学分数,建成了校级、学科与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三级核心课程体系,按照学生所应具有的能力素质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使全校公共选修课结构趋于合理,数量翻两番。

2.“两轮式”的实验实践与创新体系改革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学校全面梳理并重新设计了“两轮式”的实验实践与创新体系:一方面,借沙河新校区建设的契机,把一二年级的基础实验室整合为物理类、信息类、机械类、电类、外语类和化环生类六大基础实验平台,并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自主创新实验、专业实验等递进、融合的基础性实验教学体系;另一方面,以百余个各级科研实验室为中心,结合SRTP等各级各类大学生科研实践训练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毕业设计等向学生全面开放,支持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或实验实践内容,形成多元、开放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3.“一制三化”的教学模式改革

2008年,学校为把本科课程体系、实验实践及创新体系等改革落到实处,以修订本科培养方案为契机,提出了“一制三化”的思路和举措。“导师制”是鼓励并要求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身心成长的全过程,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发现学生的潜能。“国际化”是为提升学生的跨文化国际沟通与交流能力而搭建平台,为学生营造开放、多元的教育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小班化”是通过缩小教学班规模,实现研讨式、探究式等因材施教的教学过程。“个性化”是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建设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建立个性化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4. “试点先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为确保改革质量和办学效益,学校本着试点先行的改革原则,通过改革试点取得经验,辐射全校。10年来,学校先后创办了高等工程学院(2002年)、中法工程师学院(2005年)、华罗庚数学实验班(2009年)、知行文科班(2010年)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培养了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

5.“全面有效”的质量监控与激励机制

质量监控和激励机制建设的关键在于其全面化和有效性。学校建立了“以导为主,以督为辅”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机制,对备课、讲授、答疑辅导、考试、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各教学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充分覆盖教学全过程。对于教师,在职称晋升和岗位评定中采取“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并设立了“教学型教授/副教授岗位”。对于学生,学校通过制度化措施,把专业、课程、实验、实习实践的选择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学业规划。对于各学院,学校将“教学业绩津贴制度”和“KPI”教学考核指标体系相结合,对教学工作的“量”与“质”进行综合评价。

改革效果

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学校新生居各省市高考学生前1,000名的比率从改革之初的30%提升到现在的92%,显示了社会对学校近年来教育改革的认可。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从2004年约30%提升到现在的62%,显示了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处于全国高校前列;就业学生中95%以上进入国家机关、国防行业和主流行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2009年,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领人才培养创新”为特色首批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作为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首席专家单位,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基金。

2.学生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截至2012年,学校在校生367人次获得12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1人为18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的署名获奖人,其中本科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学生27人,4人为3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署名获奖人。例如,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蔡开泉,本硕博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成为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项目的署名获奖人(排名第5)和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民航飞行运行监控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署名获奖人(排名第3)。

3.改革试点成效日渐突出

学校坚持10年进行改革探索,在人才培养改革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改革经验推广到全校,甚至辐射到全国,得到兄弟院校的高度认可。高等工程学院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了一系列经验。例如,总结了“两个为本”“两个转变”“本科人才培养方针”“一制三化”,凝练出强化数理基础和人文素养的三级核心基础课程体系。中法工程师学院在工程教育国际化办学方面取得突破,以“通用工程师”专业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同时作为牵头单位,组建了“中法教育合作联盟”“中法科技合作联盟”和“北京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联盟”。

多年来的前瞻性、探索性改革实践奠定了学校在新时期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竞争基础。目前,学校承担了“探索面向基础科学和重大工程技术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和大学章程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试点学院”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4.学生竞赛成绩屡创新高

近年来,学校学生每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和科技创新竞赛的奖励从2002年的200余人次跃升到2011年的820余人次,其中不乏一批含金量高的大奖:获国际级赛事奖项38项,国家级、省级赛事特等奖及一等奖130项。例如:学校是“挑战杯”大赛中唯一连续十二届捧杯的高校,其中2009年获最高奖“挑战杯”;2012年首次参加SAE世界大学生航空设计比赛,获高级组冠军;2008年获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特等奖,并获“高教社杯”;2009年~ 2011年连续获得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冠军,并屡次打破全国纪录;学生自主研制的“北航1号”和“北航2号”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篇(6)

1+1=2,这一点地球人都知道,但我要说,在材料领域,一加一可能会等于三甚至无穷,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一旦进行复合,就会产生新的材料,这种新的材料在性能上能够避免合成它的材料的缺点,同时也兼具它们的优点,在当今,人们无休止地开采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因此复合材料的研发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材料发展的新趋势之一。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所要解决的就是了解复合材料的发展历程、组成特点、主要应用领域、复合原理、主要制备工艺、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与最新进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以及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过程中的能力,从而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术业有专攻”,复合材料与工程分为复合材料设计与加工和复合材料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这样可以使同学们在成为本专业通才的同时又是某个方向的专才。

本专业毕业生可成为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的工程师,各类体育用品、汽车、建筑、工业用品等涉及复合材料制造企业的设计师与工程师,高分子合成与加工、化工等相关企业的生产研发、营销人员,相关科研院所的研发人员等,总之,本专业就业面比较广,就业前景一片看好,此外,本专业毕业生的薪酬也不会很低,刚

转贴于

刚毕业一年你的月薪就有望达到3000元,即使算上地域、单位等因素,平均薪酬基本上也能在2000~4000元/月。

专业课程

高等数学、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学、复合材料工艺设备、材料学概论、复合材料的实验技术、离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国防、航天航空、汽车、化工、能源等复合材料与工程的相关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推荐院校

重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

篇(7)

什么是热能与动力工程?

我们可以从字面上对本专业名字进行一下拆解,其实就是热能、动力、工程。首先是工程,因此本专业就是一个工科专业,如果你希望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这些理科方面的成就的话,你就不要再把你的眼光停留在这个专业上了。其次就是热能与动力,因此只要工程中涉及到热(或冷)、能量、能源、动力等这些问题时,这个专业几乎都能解决。因此它的就业面非常的广,大到热电厂、核电厂,飞机、船舶、汽车的发动机设计,小到电子设备冷却等,厉害到航天飞行器的热管理、热回收,一般到家用空调、冰箱的设计。我们这专业无处不在。

那你也许有疑问,就业面这么广,是不是学习很累?其实也未必。目前,拥有这个专业的高校有很多,比如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顶尖大学,一般的有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这些“211工程”大学,普通的比如南京工程学院等。不同的高校,学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东南大学侧重的是电力领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侧重的就是航空航天领域,江苏大学侧重的是流体机械领域,还有一些大学侧重的可能是制冷、空调这些领域。但是无论你大学里学的侧重哪个领域,就业时也可以再次选择。比如在大学你学的是侧重制冷领域的,以后就业时你也可以去电力领域,因为本科学到的专业的基础都是一样的。

都要学点什么?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我的八年时间就是在不停上课、自习、实验、写论文中度过的。刚进大学,学校的一些权威教授就会给你讲述一下什么是热能动力工程,其实和我上面说的也差不多。当然你可以通过他们了解到一些细节,不过那时的你估计还并不能完全理解。

在大一一年、大二上半年这段时间内估计接触不到我们专业的很多东西,这一年半,主要就学习外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一些公共基础课,这时候还是高中向大学的过渡阶段,学习也需要认真、需要做题,但不会像高中那么累。这时候的基础需要打牢,但不要和高中一样,尽做难题,应该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要任务。因为这些内容的学习主要是服务后期的专业课学习的,因为我们专业是工科,不需要像理科一样。同时,课余时间可以去参加参加活动,培养一项兴趣爱好,这会使你终身受益。

在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中,还会学习一些机械、弱电方面的基础知识,比如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学等。为什么学习这些课程呢?因为在我们的专业课中经常会出现机械和电子这些领域的一些专业知识。因此作为未来的热能工程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能源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得学会看机械图和知道一些自动化的原理。所以学习还是比较苦的。不过也不要太担心,因为其他专业只要掌握一些原理知识就行了。

无论你在哪个高校学习,无论你将来侧重哪个领域的工作,专业基础课是必须要学好的。虽然不同的高校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上会有些不同,但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这三门大课是大家一致认同的专业基础课。工程热力学这么课相对来说简单,因为在大学物理课上都有所介绍,学起来也不是太累,而且得高分的概率很大。流体力学和传热学是两门新课,学起来也会有点压力,且流体力学又是传热学的基础,因此这两门课都需要认真对待。同时这两门课又对你的就业、考研和将来的科研帮助极大。在专业基础课学完后,就可以学专业课了,比如主要有涡轮机原理、锅炉原理、电厂设备、热力系统等。这些课程的名字虽然比较拗口,但实际上学起来并不太难,因为专业课主要破解的就是一些原理问题。涡轮机是一种原动机,主要通过叶片的转动将气体的热能转换成机械能,从而带动发电机或作为飞机的动力。涡轮机原理这课一直被认为是所有专业课中比较难的一门,因为课程里面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专业基础课。但由于涡轮应用范围广,相应的就业机会大,获得的报酬多,因此受到大部分热能工程师的青睐,因此如果你以后致力于涡轮机方面的工作,基础课的学习绝对不可以偷懒。

工科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有不少的实习需要去完成。去大中型电厂实习,是大三、大四时的主要任务。说是去实习,其实也就是去参观一下而已,从而了解电厂的流程。很多人认为女生去学工科很累,其实也未必。学工科的女生比较少,因此受关注也会多一点,谈恋爱的机会也会大很多。而且女生比较刻苦,获得保送研究生的机会也大。现在的工科已经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了,满脸油污、力大如牛这些词已经不合适了。在电厂,大部分时间你只要按个按钮就行了,因此这些工作同样适合女生。因此热能与动力工程这个专业适合所有人群。

到了研究生阶段,还会有高等工程热力学、高等流体力学、高等传热学、燃烧学、计算热物理等课程,研究手段主要有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计算机模拟,利用这三种研究手段去解决一些工程中的问题,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主要任务。

就业、再升学情景如何?

之前已经提及我们这个专业就业面是非常广的,虽然有时我们也感慨我们是一群“丝”,但我还没听说有失业的,就连四年在网吧度过的哥们都可以找到工作。本科一般都会把我们专业命名为热能与动力工程,虽然也分方向,比如电厂方向、制冷方向等,但就业不受很大影响。到了研究生,我们这个专业的大名就叫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底下又分为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动力机械、流体机械、车辆工程等一些小方向,又根据不同的导师会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但无论怎么细化,专业基础课还是一样的。因此工作时改方向也比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