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3: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关于素质教育的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这个论题把素质教育和应试看成了对立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体,非此即彼。要么应试,你就不是素质教育;要么素质教育,你就不能有应试。以我愚见,这个论题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提出的:目前的情况下,应试不对,但它是无可奈何无法改变的现实,素质教育对,但它没法适应现在的应试。素质教育和应试是让教师烦恼的一对矛盾。所以,无奈之下,请你找一条“既能实施素质教育,又能适应现在的考试”的最佳途径吧!
2.以我之体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青少年一代整体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应试教育则是单纯以提高学生应试能力而毫不顾及其他的片面教育(其实这已经不能叫教育,只能叫着考试训练)。素质教育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和选拔教育;二是面向学生德智体美心(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而不是只训练学生怎样应试。素质教育也要而且应该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但它不单纯以此为目的。它要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追求更多学生升学的同时,更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法制纪律、心理人格、意志品质、健全体魄、生活技能、适应环境、交往共处等等素质的锻炼培养。其中,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未知世界(即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
3.在全民声讨应试教育,仿佛我们当今中国的教育已经全部陷入应试教育的大海之中的时候,我想提出我个人的观点: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其实就是正在实施素质教育。不错,我们的确是想追求升学率,让更多的学生考上高中,升上大学,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深造的机会,也满足广大家长望子成材的迫切愿望。所以,我们教师尽职尽责地教,学生刻苦认真地学,甚至让老师和学生加班加点抓紧时间,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训练其应试能力。但我们更注意学生成人,成一个品行良好,有责任心,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锻炼习惯的人,成为一个懂得纪律,畏惧法律,不怕困难,争取上进的人;成为一个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学习方法的人。我们没有追求人人都去考重高,升大学。对于很多没有升大学潜质的学生,我们并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我们让他们多学到一些基础的知识,多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我相信,绝大多数学校都在这样做着。只是,有的地方做得不够,做得不好,必须不断地探索如何更好地更科学地更有效地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南能地区;高职学生;环境素质;调查;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37-03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人口、环境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构成了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加强环境素质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素质。环境素质不仅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高职教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技术工人的主体,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其环境素质的高低将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为此,笔者对南通地区的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环境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研究提供客观依据,增强环境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的院校有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职业大学、紫琅职业技术学院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高职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行为、对环境素质教育的需求以及学校环境素质教育开展情况,调查问卷共计22题。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82份,回收576份,总回收率为99.0%,剔除无效问卷16份,有效样本为560份。为保证调查结果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本次调查涵盖了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在校高职学生。
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职学生环境意识分析
环境意识是学生学习环境知识、参与保护环境的动机和基础,将直接影响学生探求环境知识的愿望、环境价值的判断及良好环境行为的形成。本次调查从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对所在地区环境质量的敏感程度两方面考察高职学生的环境意识。
调查发现,有88.6%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问题很关注或较为关注,仅有11.4%的学生不太关注或从不关注环境问题,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对于南通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10.3%的学生认为南通地区环境质量很好,60.1%的学生认为南通地区环境质量尚可,学生所做出的判断基本符合当地环境质量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南通市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问卷设计了7个可能导致环境恶化的因素,让被调查者选择一个他所认为的最严重的环境影响因素,统计结果见图1。学生认为,南通市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水污染,其次是大气污染及噪声污染。显然,学生对日常生活环境较为关注,认为应当优先解决的都是经常在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
为了考察学生的环境态度,调查问卷中请学生选择对“高职院校学生应当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掌握一定的环境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学习与工作中”这一观点的看法,有70.1%的学生选择了“完全同意”,12.7%的学生选择了“基本同意”。
(二)高职学生环境知识分析
环境知识是指人们对有关环境、环境问题、环保事物的了解及把握程度,是环境素质教育的基础构成部分。
在环境知识方面,本次调查设计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包括世界环境日、温室效应和蓝藻形成的原因等相关内容。每一个内容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是否听说过这些概念,第二个层次为是否了解相关概念的具体内容。
统计表明,有86.5%的学生听说过世界环境日,95.2%的学生听说过温室效应,87.8%的学生听说过蓝藻事件;而对第二个层次,只有51.2%的学生确切知道世界环境日为6月5日,72.9%的学生知道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碳,而对于蓝藻形成的原因,回答正确率只有38.6%。可见,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缺乏深入性和全面性,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
从学生获取环保知识的途径上看(如图2所示),广播电视所占比例最高,为26.9%,其次是网络及课堂教学,分别占22.6%和16.1%。当今社会各种媒体传播途径多,时效性强,信息量丰富,对普及环境知识是非常有利的。而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主要渠道,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调查显示,仅有5.4%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获取环保知识的主要途径,认为家庭教育是获取环境知识的主要途径的仅占1.1%。
(三)高职学生环境行为分析
环境行为是综合环境素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环境素质高低的最直观指标。本次调查从学生日常环保习惯和参与环保行动的愿望两个方面对学生的环境行为进行了调查。
对学生日常环保习惯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六种日常环保习惯中,学生习惯倾向最强的是“随手关紧水龙头”,这一行为已成为绝大多数人能经常保持的习惯行为。与之相比,能经常做到“将废电池投入专门的回收桶”及“使用节能产品”的人数仅占被调查人数的30%左右,而经常做到“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购物时尽量不使用塑料袋”的人所占比例不足被调查人数的20%。由此可见,在高职学生中,能真正将环境保护行为作为一种习惯行为的人数偏低。
关于高职学生环保行动的参与愿望,调查显示,有89.1%的学生表示积极参加或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公益活动,说明高职院校学生环保参与愿望较强。
(四)高职学生对环境素质教育的需求状况分析
对环境素质教育的需求,反映了高职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主观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能否对学生顺利实施环境素质教育。本次调查分别从学生对学校开展环境素质教育的认识及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两个方面考察学生对环境素质教育的需求。
对“环境素质教育是否是实现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一问题,有91.6%的学生答案为“是”,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已充分认识到加强环境素质教育、提高环境素质在实现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对“高职院校是否应该开展环境素质教育及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的问题,有87.1%的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开展环境素质教育,有81.2%的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可见学生接受环境素质教育的积极性较高。
关于“学生最乐于接受的环境素质教育方式”,有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课堂讲授的方式学习环境教育课程,说明高职学生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环境知识,学校环境素质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化。
(五)学校环境素质教育开展情况分析
对学校环境素质教育开展的情况,笔者主要从学校开展环境素质教育的频繁程度、主要形式及环保知识在各专业学科中的渗透状况等方面加以考察。
关于“学校是否经常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有28.3%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开展这类活动,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学校较少开展这类活动。学校开展环保教育活动主要集中在校园内,校内媒体的宣传居于首位,其次是校内活动和课堂教学,而社会实践活动所占比例较少(如图3所示)。
关于环保知识在各专业学科中的渗透状况,调查发现,尽管在各专业学科教学中均会包含一定的环境素质教育内容,但情况并不理想,只有27.8%的教师上课时会穿插讲解与专业及课程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
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可得到如下基本结论:
1.高职学生总体环境意识较强,具备积极的环境态度,对环境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环境问题较为关注。
2.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知识,但在知识的全面性及对深层次问题的认识上明显不足,获取环境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社会媒体,其次是学校教育,而社会实践及家庭教育所占的比例很小。学生具备较强的参与环保行动的愿望,但良好的环境行为远未养成,环保自觉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从对环境素质教育的需求状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已认识到加强环境素质教育的作用,认为有必要在高职院校开展环境素质教育及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学生接受环境素质教育的积极性较高,为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对于单一的课堂教育,学生更愿意通过社会实践等形式接受环境素质教育。
4.从学校环境素质教育开展情况来看,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学校较少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在已有的活动中,主要是校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大多数教师还不能做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知识的渗透。
针对本次调查所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完善学生的环境知识结构。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缺乏深入性和全面性,因此,高职院校应将环境素质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学校可结合专业实际,从各专业选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合并成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专业选修课。同时,作为学生获取环境知识主要途径的课堂教学,应选取合适的教学形式完善学生的环境知识结构。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找到环境素质教育的最佳渗透点,将环境素质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环境素质教育。
2.注重学生良好环境行为的养成,引导学生实现从环境态度向环境行为的转化。环境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行为规范教育,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的生活及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针对调查显示的高职学生中存在的“环境意识、态度超前,环境行为滞后”现象,在环境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正确环境行为习惯的引导,促使学生完成从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向良好环境行为的转化,从而实现环境素质教育的目的。
3.拓展实践活动的途径。实践性是环境素质教育的基本特性,最有效的环境教育实施途径是在环境中的教育。调查显示,实践活动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环境素质教育方式,在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途径中,实践活动所占比例极少。因此,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如组建大学生环保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组织学生对所在地区的生活污染、工业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4.协调各方力量,发挥学校、家庭及社会的联动作用。学校作为环境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营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氛围,将环境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家庭教育是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要加强家庭对高职学生环境素质教育的配合和支持。社会是环境素质教育的延伸和归宿,学校环境素质教育需要社会力量的配合和支持,同时,学生在校所学的环境知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向能力的转化,体现环境素质教育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刘伟辉.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8):37-38.
[2]邵凤娈,王永贵,王慧.济南市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9):152-157.
[3]姚红,肖雪琴.非环境专业在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1):32-34.
[4]杨方.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状况调查[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2):37-40.
[5]王芳,杨雄.上海市民的环境意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1(1):1-11.
[6]张秋根,魏立安,魏洽.江西省部分高校环境教育现状调查[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52-56.
[7]刘建伟,郭桂平.高校大学生环境教育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3):21-23.
【深度剖析】
解读一:加强对成年人的素质教育。
公民素质的问题,特别是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的公民文明素质问题,首先是成年人的问题。那些在国外丢脸的事,大多数是成年人所为。即使中国小孩子有不够文明的行为,外国人大都表示宽容,唯独对于那些因有几个臭钱而趾高气扬的大人的不良行为,人家着实难以谅解。因此,素质教育首先应该面向广大成年人,不要动辄把矛头指向孩子。
解读二:重视家庭在养成儿童文明素质中的作用。
对青少年儿童,当然存在素质教育的问题。这首先是家庭的责任,不能全交给学校。家庭是儿童最早的学校,家长是儿童最早的老师。中国的家长历来重视儿童教育,在古代的家庭教育中,洒扫庭除、出入应对的教育占很大比例。现在的中国家庭,一如既往地重视孩子的教育,程度甚至超过了古代。有的家长放弃工作,全职投入。但是,在这种家庭教育中,受重视的还是科学知识一类的学习以及某些弹琴唱歌之类的特长培养,目的都是为了应对升学竞争。至于普通的文明素养的培育,则严重缺位。有的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把毛病传给孩子;有的家长因怕孩子“吃亏”,故意灌输给他们一些不良的观念。
解读三:应重视青少年基本文明行为的养成。
我们的中小学德育,注重思想灌输,对行为养成重视不够。其实,小学阶段以及学前阶段,更应重视文明行为的熏陶和养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思想上会逐步成熟,行为自觉性也在提高,对社会规范也有更好的理解。
加强督政工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1.做好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准备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的
通知》要求,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自查自评,做好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质量等相关数据的统计、监测,指导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工作职责,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做好准备工作。
2.迎接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复查。根据省教育工作示范区评估标准,指导督查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和中小学、幼儿园落实整改任务,确保顺利通过复查。
3.迎接省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市教育目标绩效考核。督导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普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指标要求,做好准备工作。
4.强化各街道办事处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考核。根据区委、区政府综合考核要求,结合全区教育年度工作重点,研究制定街道办事处教育工作考核办法,加强过程监督和年终考核,推进街道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5.抓好区普通教育、职成教育、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督查。联合区政府督查室督查各单位责任目标落实情况,并重点督查学前教育目标完成情况,确保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加强督学工作,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6.开展学校发展社会化评价。制定实施《关于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学校发展社会化评价的意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发展社会化评价机制,多方位、多层面了解、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7.抓好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做好创建工作的宣传、自评和申报,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8.做好局属各单位、各街道教委办教育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研究制定局属各单位、各街道教委办教育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意见及考核细则,实行工作目标进展情况过程性检查督导与年终实地测评考核相结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做好办学(园)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继续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办学(园)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充分调动学校、幼儿园依法办学(园)、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保障学校、幼儿园三年发展规划落实和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实施,推动区域内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对2013年办学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导。
10.加强办学行为经常性督导。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加强办学行为经常和随机性督导,及时通报督查结果,全面规范办学行为。
11.做好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对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阳光亮眼”计划进行专项督导。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教育督导工作能力
12.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职能。出台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意见》,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的区教育督导委员会,研究和协调解决教育督导工作的重大问题;制定督导委员会工作制度和《政府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自评方案》,建立完善政府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自评和报告制度。
一、充分认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育难点热点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我市教育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
近年来,我市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办学条件极大改善,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进入了从外延型发展向内涵型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但总体来看,我市基础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尤其是个别地方和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当务之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把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基础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着力解决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中的突出问题
省教育厅在《关于贯彻<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七个重点,即规范教学行为、规范招生行为、规范办校办班行为、规范考试评价行为、规范教材使用、规范教师行为、规范收费行为。各地要按照上述七个方面的规范要求,标本兼治,狠抓落实。当前尤其要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围绕“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和参与社会收费培训”、“占用学生节假日集体补课和上新课”、“下达升学指标并以考试成绩排名排位”三个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整治,确保今年底前对这“三个突出问题”整改规范到位。
三、明确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实施步骤
全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取得初步成效。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制定方案(12月前)。主要任务:①各地各校把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相关文件印发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并组织学习讨论,领会精神实质,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业绩观;②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③市、县(区)教育局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自查自纠,集中整治(12月—2010年1月)。主要任务:①各地各校对照国家、省、市的规定和要求,找问题、查原因;②针对查找出的主要问题确定整改重点,对重点问题和重点单位进行重点整治,力争在短期内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检查督促,处理问题(2010年春季开学—4月)。市里将组织专项工作督查组进行抽查,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
第四阶段:总结经验,巩固成果(2010年5月—10月)。主要任务是对规范办学行为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深入研究分析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清理完善相关制度,宣传推广成功经验,建立规范办学行为长效机制。
四、强化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区)政府是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责任主体,要把此项工作作为当前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事,落实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督促检查本行政区域内规范办学行为的各项工作。市教育局要负责抓好全市规范办学行为工作的指导、督查等工作,部署开展集中专项整治行动,重点督查县(区)教育局履行管理职责落实情况和市教育直属学校的违规办学行为。县(区)教育局要提出区域内整体推进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认真排查和解决突出问题,严肃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市、县(区)监察、物价、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要主动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抓好乱办班、乱补课、乱发资料、违规招生、违规办学等行为的查处,确保我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扎实推进,收到实效。
一、认识两个概念
(一)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回答应该是清楚的。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层次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一种规定,这一规定把素质教育与其他种种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区分开来。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第一、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人格养成专家叶长强先生总结出人格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大成模型是对往圣先贤人格发展的总结与提升,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息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九个部分,以生命进化为前提,在外和内谐的格局内呈螺旋状平衡向道接近成长模型。 第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产生过较大影响。这一模式在今天已暴露出某些不足。
(二)关于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据此可以给人文教育作如下尝试性界定: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这一界定把人文教育视为人性教育,是使人"成人"的教育。事实上,关于"成人"的教育有着不同的要求,最低要求是使人成为人;较高要求是使人成为较完整的人,即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最高要求是使人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当然是一种理想追求。夸美纽斯早就指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本来,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但是,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灵魂。我们应当把被肢解成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两部分的教育整合起来,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否则我们的专业教育很难成功,人的教育也就只能成为一件虚无的东西或一种用以点缀的装饰品。
二、素质教育的不足
(一)素质教育神圣化,庸俗化。
素质教育神圣化、庸俗化是教育研究中的典型现象。提起“应试教育”就罪责无穷,提到素质教育就柳暗花明。把素质教育理想化,一是把他作为解决当今教育的灵丹妙药,以为只要推行素质教育,就可以一劳永逸;二是把现有的教育中所有合理的一起都归功于素质教育,最终的原因还是归结于对素质教育的界定不清。
(二)素质教育的取向不清晰,目标模糊。
素质教育是什么?似乎谁也说不清,却又好像能说上几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于是素质教育成了万用的标签,实验、尝试、口号等都可以贴上这个标签,和素质教育发生关系。加上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明,导致什么都可以纳入素质教育。我们从素质教育中追求什么?我们期望学生具有哪些素质?什么样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哪些素质教育可以实现,哪些不能实现?对这些问题,人们还不明确,更不用说教育策略指导的可操作性了。
(三)素质教育的实践偏差。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最终导致实践的偏差,长期以来,我们把百分制、考试等作为素质教育的标准。同时还坚持“一手抓应试教育,一手抓素质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至今仍然还可以见到“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于是乎对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渐行渐远,更不用说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人”的发展和诉求了。
三、走向人文教育的历史必然
素质教育实行多年来,所谓的素质教育下培养的一批人的所作所为却让人为之大跌眼镜,不敢妄自恭维。望子成龙的博士父母亲残忍地死在儿子的手里;三个年轻力壮的西安小伙子沐浴着素质教育的阳光面对着一个已经饿了几天的母亲乞丐不仅没有一点点怜惜,反而残忍地猥亵母亲乞丐致死;一个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是大学生而口口声声声称自己是上海大学生的女生在网上堂而皇之地为日本人歌功颂德,为一个曾经创造出了为人类所不齿的“慰安妇”、“”等“伟大创造”而不敢正面历史的民族阿谀逢迎、暗送秋波。面对着这样的一幕幕,我们又该作何感想呢?
古人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更为重要的是传道,而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所授业解惑的不仅仅只应当是专业知识,人文教育或者说是完善的人格教育更应当成为我们的重中之重。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国人变得越来越功利性,我们的素质教育也身不由己地烙上了功利的印记。于是我们的教育已经越来越仅重视那些有利于孩子们升学考试,有利于将来孩子能够谋到一分职业的专业知识教育,把教育完全变成了一种谋生的工具,这几乎就是本末倒置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教育应该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的素质教育首先应当是更多地告诉孩子们如何去善待他周围的人,如何去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而后才是各种将来赖于谋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我们的国民应当有恻隐之心,应当培养丰富我们的善良情感,因为如何作人远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一个高科技武装着却又毫无道德毫无善良情感的人远比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来的可怕和危险,后者最多只能是使人类原地踏步,而前者则会让人类退步甚至灭亡,这决非危人耸听。
一、提高认识,明确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文化建设提高到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特别是今年五四期间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迅速进步的历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迅速改革的历程,更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不断明确化、细致化的历程。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文化素质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有深刻意义和重要影响,并身逢其事作出奉献,获得新的定位。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核心内涵,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统一的。
与会者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教育系统的崇高使命,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职责。从根本上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素质教育是高度统一的,素质教育回答“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也回答这一问题。正如同志指出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有学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重要目标,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应当以此为契机,来研究高等教育如何立德树人和文化育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这是今后我们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要求。
二、立足根本,把握文化素质教育深入
发展的好时机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指南。与会者指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应依循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优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新贡献。
同志五四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给我们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指引,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抓住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处理好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与会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对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起了很大作用,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文化,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文化育人,文化育人要以文化为根本。从2011年同志在清华大学的讲话到最近同志在北京大学的讲话,突显出同一个主题,即中华文化的时代性新建设。在讲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时,同志明确指出“这三个自信根本就是文化自信”,他鼓励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也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掀起新的拉开了序幕。
有学者指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已进入深化发展的好时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需要进一步被植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使大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充分构建这一根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结合,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有学者指出,在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西方先进的文化、文化等三种主要资源。当代中国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把这三种资源内在地整合起来,把握文化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大好时机。
三、直面挑战,探索文化素质教育拓展与深化的新路径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全球高等教育正进行着新的变革,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使得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拓展与深化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1)宏观而言,价值多元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与冲击是最大挑战。(2)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刻的转型,在现代大学制度中,我们的文化、文化育人、立德树人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3)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思想认识不均衡、不统一、不到位。(4)进一步健全与加强组织机构建设。(5)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路、方法和形式老套。(6)文化素质教育如何走进八零末九零后的大学生。(7)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
与会者指出,面对“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确保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日益重要。在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新方向之后,应认真检视文化素质教育拓展与深化面临的现实困难与挑战,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优势,在创新教育方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上狠下功夫。同时加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和基地建设,构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更加有效的指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文化素质教育思想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有学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停留在传播知识局面上,要通过传承融合,升华、跃迁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前重要的是,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按照同志近一、两年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系列讲话的精神,遵照同志关于教育方面的指示,确保提高教育质量,反思与总结这些年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问题。还要进一步针对割裂文化内涵整体(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的教育,即割裂文化形而下层面(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的知识教育与文化形而上层面(精神)的价值教育,把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这两者相融合,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到非文化素质教育的专业课程,从具体课程到课程体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到校园氛围与活动,从校内活动到社会实践,从干部队伍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从组织机构到制度措施,从每个单位的实际出发,既较全面又有重点地做好几件工作,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之一来抓。进而把文化素质教育推向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四、创新实践,开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事业新的辉煌
全面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与会者指出,除继续推进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多年来已开展的各项工作外,今后未来将以迎接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二十周年全面展开工作,持续加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基地建设,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创新实践,破解难题,努力开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有学者指出,各基地高校要把推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创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投入、创新方式方法、创造新鲜经验、形成教育特色,充分发挥好基地应有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当前,各基地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尤其要把握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和本校特点,积极借鉴、大胆创新,进一步探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衔接机制。并在创新实践中完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成果,促进相互学习交流借鉴。
有学者指出,教指委应积极地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建立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与规范基地年报制度,积极对各基地年报进行总结,并将年报结果在基地学校内部进行通报,对基地建设成效突出的学校提出表彰,同时对工作不到位的基地学校提出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