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3: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篇(1)

【关键词】城市酒店业 经济发展 关系分析 协调发展

在房地产盲目助推大量高星级酒店诞生的情况下,“十二五”末已出现酒店布局不均、需求过剩、经营业绩下滑、部分酒店面临拍卖或转型,为此,及时科学指导城市酒店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防止过度发展或发展不足而损害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为此,科学指导城市酒店的发展规模及其分布在“十三五”建设期间显得尤其重要。

一、国内外文献及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区域酒店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的不多,因世界前10酒店管理集团中有7个在美国,为此重点关注了美国在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学者Smith分析美国从1990年到1998年这段时期,洒店业构成比例、规模增长和收益变化,他的分析是很有意义的,能对投资者降低酒店投资的风险。学者JanA Deroos的研究主要基于NOR指标,即理论住房率,他研究分析这个指标的重要意义,是实现对美国酒店业的供求情况进行平衡。学者Jeong-Gil Choi根据美国近30年的酒店增长率情况以及对美国酒店业的未来发展周期和转折点进行预测。强调通过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多因素的角度对区域酒店业布局等进行系统的研究。

国内酒店管理方面的学者专家也在不断完善相关的理论体系,瞿富强对酒店项目与区域经济建设可行性研究进行了比较与分析。马智亮、邓子瑜等提出了酒店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集成化辅助系统的模型。葛良文结合以往宏观行业调控研究成果,论述了酒店业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框架及作用。王勇评述了酒店发展与地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系统性地归纳了酒店业与地区经济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重点关注区域。杨永堂研究了酒店规模发展与地区GDP与CPI数据的关系,从基准收益率、现金流、影响因素等方面细致地作了财务评价研究。

本文尝试通过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体系给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将地区经济发展与酒店业发展进行关联分析,构建两者之间协调关系的模型,并运用重庆市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二、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的彼此影响动因

(一)城市酒店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酒店业的发展本身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资源和发展定位的区别,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占比也就不同,如以旅游度假定位的三亚等,酒店的收入与利润对城市GDP的影响占比较大,而以中心城市定位的重庆等酒店对城市GDP的影响占比目前在10%-15%之间,且呈上升态势。主要影响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酒店业的发展会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发展资金;二是高星级酒店能提升城市形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增加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和税收;四是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建筑业、商业、交通业等;五是酒店I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强,酒店业的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的就业率。

(二)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酒店业的发展

酒店业的发展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且总是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主要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本逐利的本性会吸引财团在城市经济发展较好城市投资建造酒店;二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商务和旅游人数增多、流动加快,促使解决餐饮、住宿问题的酒店业出现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三是政府部门会创造良好的投资政策,特别是银行资金的支持、税收的支持及土地费用的支持等;四是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交通、通讯和市政设施等的提升改造,为酒店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环境;五是在城镇化及房地产引领城市经济发展中,近5年新建的高星级酒店约90%是以房地产集团为背景的酒店。

三、关联性及协调性分析

(一)酒店业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取了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的投资额、第三产业的收入、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国内游客人次和收入、国外游客人次和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外资利用额等9个与酒店业紧密相关的经济发展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选取酒店数量、客房数量、床位数量、酒店员工数量等4个指标,及在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国有和私有酒店各一个,平均其总收入、总利润、可售房价格、可售房利润、客房收入、客房出租率等6个反映经营质量的发展指标来衡量酒店业的发展水平。数据来自《重庆旅游统计公报》、《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重庆劲力、万友康年大酒店。

表1 重庆市2000年---2015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及酒店发展指标数据

(二)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数测算

本文采用主分量分析方法来评价经济发展水平。步骤如下:首先,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标准化的数据;然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分量分析,得到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将各主分量贡献率占选取主分量的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计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计算公式为:

F=■wk*fk (1)

其中,F表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wk为权重,wk=λk/■λk*λk,λk为第k个主分量的贡献率,fk为地区第k个主分量得分。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11个指标的数据做KMO和Bartlett检验,运算结果为KMO=0.62,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值为209.23,其相位的伴随概率P值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值0.01,表明变量指标之间存在复杂的统计相关关系,样本数据可做因子分析。对地区的相关指标数据做主成分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入选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5.065、1.255,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0.45%,由此可以判断这两个主分量能够很好地代表所有指标的信息,能够较好地反映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地区在两个主分量上相应的得分和主分量的权重代入到公式(1)中,即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数-0.42,酒店业发展指数0.25。

(三)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酒店业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皮尔松相关系数为0.875(显著性水平在0.01的双尾检验),表明酒店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高度正相关,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为了进一步验证酒店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酒店业发展水平的回归模型。建立回归模型:Y=a1+b1X+e1 (2)

经计算,回归系数b1=0.855,可决系数为0.756,回归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

(四)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协调度y算

协调发展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是多系统或要素在协调基础上的综合发展。由于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系统内部要素或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调整,通过协调度来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协调状况。设酒店业发展指数和地区经济发展指数分别为X 与Y,参考有关协调度研究的文献,定义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系数公式为:

SXY=(X+Y)/■ (3)

式中,SXY代表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协调系数。协调系数SXY的大小与系统发展的协调性呈正相关,SXY越大,系统的协调性越高,反之,则协调性越低;SXY的取值介于-1.322和1.322之间。为了清楚地反映两者协调发展的程度,根据SXY值的变化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将协调度分为六个等级:1≤SXY

四、结论及意见补充

(一)结论

本文对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②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地域资源差异及城市发展定位的影响;③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还受宏观政策的影响;④城市经济发展必然会带动酒店业的发展,酒店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二)建议

酒店业是地区经济发展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协调好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酒店业与地区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实证分析表明重庆地区酒店业与地区经济的协调度是轻度失调,为了使两者更好地协调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是不对称的,对当前酒店产能过剩,建议政府部门控制指导酒店建设的合理布局和总体建设规模;②对目前酒店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适当采取减税等政策支持酒店的良性经营,调整两者发展的失调。③城镇化建设中,房地产企业为规避资产经营风险而利用政策投资建造酒店,政府部门应逐步退出对房地产企业的政策引导,同时也有利于当前对房地产的调控;④在酒店服务与管理人才方面,政府、酒店、学校要三方联动搭建平台,解决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问题;⑤建议行业协会加强对酒店之间无序竞争的干预,规范市场价格,确保员工薪酬,确保服务品质,与地区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

(三)不足

以上分析主要是建立在高星级酒店层面,今后还需对城市酒店业中的特色酒店、主题酒店、民宿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等进行主成因素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魏锋,曹中.我国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7.

[2]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9.

[3]吴建楠等.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9.

[4]臧华.国际酒店集团经营策略比较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0,(11).

[5]曹晶.我国饭店业发展区域差异及对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2010.

[6] 薛秀芬;尹晓华中外经济型酒店比较与启示[J].商业经济,2006.

篇(2)

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河北省;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3—0060—03

近年来河北省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其所包含的11个设区市的发展水平并不均衡。河北省虽然邻近北京、天津这两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但整体上受其带动作用并不显著,河北省自身经济的发展仍然相对缓慢[1]。为了使河北省各设区市对自身经济的发展有准确的认识,相关部门对河北省整体经济状况有清晰的了解,笔者根据地区综合实力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地区综合实力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很多学者就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

在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研究中,常用的评价方法很多,如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集对分析法[2]、聚类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GIS方法等。当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维数较大时,使用上述各方法均存在评价工作效率低下的缺点。笔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实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能够在保持原指标的主要信息量的基础上,减少评价工作量,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客观生成的指标权重能够区分各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构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根据2006—2010年的数据,对近5年河北省各设区市的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分析,清晰地展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为客观而准确地衡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依据。

一、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准确、客观地反映河北省各市经济的发展水平,笔者根据代表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可比性以及可获得性的原则,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1个指标[3],其中包括部分总量指标和部分平均指标。这些指标如下:X1为GDP(亿元),X2为人均GDP(元),X3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4为地方财政收入(亿元),X5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X6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7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X8为进出口总额(亿美元),X9为外商直接投资额(万美元),X10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X11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这些指标集中反映了各地的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开放程度、居民生活水平的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4]。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北省各设区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由Hotelling于1933年提出的,该方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其主要原理是将原有的数量较多且存在相关关系的指标变量,经过变换转化为原指标变量线性组合的新指标变量,新指标变量数量较少并且相互无关,保持了原指标变量的主要信息量,将新指标变量称为原指标变量的主成分。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骤[5]:

设有m个指标,n个评价对象。

(二)河北省各设区市经济发展水平实例分析

根据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应用SAS软件的princomp过程对数据进行分析,得特征值?姿j和方差贡献率Ej,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0.57%,即前3个主成分包含了原11个指标90.57%的信息。因此确定主成分的个数为3比较合理。前3个主成分的表达式为:

f1=0.3408x1+0.245x2+0.3155x3+0.3517x4+0.3442x5+0.015x6+0.3224x7+0.3312x8+0.2832x9+0.3166x10+0.2965x11

f2=—0.126x1+0.347x2—0.195x3+0.0161x4—0.1634x5+0.7642x6—0.3031x7—0.0564x8+0.1367x9+0.1935x10+0.2526x11

f3=0.2012x1+0.2397x2+0.4074x3+0.0571x4+0.1179x5+0.3893x6+0.0246x7+0.1483x8—0.478x9—0.4124x10—0.3825x11

其中,xj(j=1,2,?撰,11)为数据标准化后的指标变量。

由此,可计算出前三个主成分f1、f2、f3的得分,如表2所示。用主成分贡献率进行加权可得综合得分,结果如表2所示。

三、河北省各设区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与评价

(一)2010年河北省各设区市经济分析

由表2可知,唐山市以绝对的优势占据了第一名。唐山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好,经济综合实力也最强,主要因为唐山是工业城市,形成了以钢铁、煤炭、电力、化工等为主的十大产业支柱。省会石家庄的排名第二,邯郸、廊坊、保定紧随其后。邯郸虽处于河北省最南部,但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发达的工业为整个经济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廊坊毗邻北京和天津,交通便利,知识信息流充足,接受到两个直辖市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其发展迅速。然而秦皇岛作为港口城市排名并不十分理想,其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与秦皇岛作为旅游城市的定位有关。张家口、承德、衡水排在了第九、十、十一的位置,这三个城市知识信息流不充足,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篇(3)

关键词:西部经济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国家政策倾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受到地域差别,资源禀赋有别,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也在加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十多年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给西部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以经济增长为主要导向的评价考核机制下,西部地区工业发展也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的沉重代价,因此,对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西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全面系统反映,分析其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共性和差异,引导和强化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进一步有力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就显得十分重要。

1.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数体系的构建

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且这一系统是由若干多元参量组成。可以将反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解成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这些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多元性的指标体系,涉及到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各个方面。

(1) 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a.经济总量指标

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该指标主要描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规模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反映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b.结构变动指标

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以及外贸结构,其中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以乡村从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来衡量就业结构的变动;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来衡量消费结构的变动,该指标主要用于描述工业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对工业经济的依赖程度,客观反映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以及富裕程度。计算公式为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总额占居民收入总额的比重;以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外贸结构。

c.城镇化水平

即城镇化率,它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工业经济结构水平指标

a.工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

b.主要反映工业化水平。

c.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主要反映规模结构。

d.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主要反映工业技术进步水平。

(3) 工业经济发展综合效益指标

a.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人数×12÷累计月数

b.成本费用利润率

该指标反映工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c.总资产贡献率

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工业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也是评价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

工业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2÷累计月数×100%

d.流动资产周转率

该指标既反映工业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反映资金利用效果和再生产循环的速度,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产品销售收入÷全部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2÷累计月数

e.产品销售率

该指标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100%。

(4)发展潜力指标

a.科技进步水平

科技进步水平指标主要包括R&D研究人员数、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规模以上企业专利技术数量水平以及新产品产值率。其中R&D研究人员和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这两项指标均反映西部地区科技实力和基础,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持。规模以上企业专利技术数量水平:主要用人均专利申请数来衡量,公式为:专业申请数/行业平均就业人数,该指标用于体现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和活跃程度。新产品产值率指标,是一定报告期内新产品产值占企业产品总产值的比率,该指标用于体现西部地区科技产出及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

b.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主要包括教育经费占GDP比重、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数、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校数等。教育经费占GDP比重、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数、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校数都用于反映西部地区教育实力和基础,是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持。

(5)生态环境水平指标:

a.万元GDP综合能耗

该指标是一定时期标准能源消耗与GDP之比,以能源消耗强度来反映资源利用率。

b.环境保护指标

主要从环境治理水平、环保投资水平等角度来反映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因此,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固体环境质量等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单值废气排放量。该指标反映大气环境质量,计算公式为:

单值废气排放量=废气排放总量/工业总产值×100%

单值废水排放量。该指标反映水环境质量,计算公式为:

单值废水排放量=废水排放总量/工业总产值×100%

固体环境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单值固体废物产生量(千克/元)。其中,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是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百分率;单值固体废物产生量也是反映固体废物排放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单值固体废物产生量=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总产值×100%

c.其他指标

主要包括:治理工业污染项目投资额占GDP比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构建

对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公式核心问题,因此选择适当方法,科学合理地确定指标权重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关于权重确定的方法有很多,如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以及人工神经网络评判法等。考虑到认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作为综合评测的方法。

(1)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假设有n个地理样本,每个样本共有p个原始变量,表示为X1,…,Xp。这P个变量构成的N维随机向量为X=(X1,…,XP)。对X进行线性变化,考虑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

Z1=l11X1+l12X2+l1pXp

Z2=l21X1+l22X2+l2pXp

……

Zp=lp1X1+lp2X2+lppXp

主成分是不相关的线性组合Z1,…,Zp,并且Z1是X1,…,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2是与Z1不相关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p是与Z1,Z2,…Zp-1都不相关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2)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步骤一:设原始矩阵为X=(Xij)n×p,其中Xij表示西部地区中第i个省市区的第j项指标数据。为了消除各项指标之间在量纲化和数量级上的差别,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矩阵。

步骤二: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R=

r11r12…r1p

r21r22…r2p

……

rp1rp2…rpp

其中rij(i,j=1,2,…,p)为原变量xi和xj的相关系数,rij=rji,其计算公式为:

rij=∑nk=1(xki-xi)(xkj-xj)∑nk=1(xki-xi)2∑nk=1(xkj-xj)2

步骤三: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求解特征方程|λI-R|=0,求出特征值λi,并使其按大小顺序排列

λ1≥λ2≥……,≥λp≥0;并分别求出对应于特征值λi的特征向量ei(i=1,2,…p),并要求||ei||=1。

步骤四: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主成分的贡献率为λi/∑pk=1λi(i=1,2…,p),累计贡献率为∑ik=1λi/∑pk=1λi(i=1,2,…,p)。根据选取主成分个数的原则,特征值要求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特征值λ1,λ2,…,λp所对应的的1,2,……,m(m≤p),其中整数m就是抽取的前m个主成分,即Z1,Z2,…Zm。

步骤五:计算主成分荷载:

主成分荷载是反映主成分Zi与原变量xj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原始变量xj(j=1,2,…,p)在诸主成分Zi(i=1,2,…,m)上的荷载lij(i=1,2,…,m;j=1,2,…,p)。

lij=p(zi,xj)=λieij(i=1,2,…,p)

步骤六:计算主成分得分:

Fm=W1Z1+W2Z2+…WiZi

3.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测算

(1)样本选取 本项目拟选取西部地区十一个省市区(除)2010年至2011年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相关统计数据,进行西部十一个省市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数据均来自西部各地区统计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2)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的测算结果

运用所选取的样本以及所构建的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算得出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结果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西部是十一个省市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在2010至2011年的两年内,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从总体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十一个省区市只有重庆、四川、陕西、广西四省区市工业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为正值,而其他七个省区均为负值,形势不容乐观。按指标值来排名,重庆最高,达到1.5031分值,宁夏最低,为-0.8514,排名如下:重庆、四川、陕西、广西贵州、内蒙、新疆、云南、甘肃、青海、宁夏。

第二,从横向比较来看,西部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存在局部波动,如重庆和四川的综合评价指数2011年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1.1653和0.0455,陕西、内蒙古以及广西的综合评价指数2011年较2010年则分别上升了0.6574、0.7210以及0.2962,其余省市区则出现下降的趋势。综合评价指数的波动性反映出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性特征,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西部各地区由于选取的发展战略不同以及根据资源禀赋选取相应的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从而可能成为综合评价指数在不同时点上出现局部波动的原因之一。

第三,从纵向维度来看,贵州、甘肃由2010年的正值变为2011年的负值,广西则由负值转为正值。并且,西部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2010年综合评价指数分布在-0.9379-1.0290之间;2011年综合评价指数分布在-0.8514-1.5031之间,地区性差异显著,这也验证了我国西部地区内部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现状。我国西部各省市区之间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以及工业基础水平本身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从而使得区域工业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性,并有可能使得区域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进一步拉大西部各省市区内部差距以及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KRICHELDOFH R.Syntheses and application of poly-lactides[J].Chemosphere,2001,43: 49-54.

[2]汪晓昀,吴纪宁.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6):122-124.

[3]李同宁.我国及各省市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监测分析[J].软科学,2006(2):40-42.

[4]陈元江.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与质量分析指标体系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5(6):819-823.

[5]任保平.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新型工业化及其创新支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21-24.

篇(4)

关键词:民族经济;制约因素;策略

0.前言

我国是56个民族相聚的大家庭,少数民族人数比较少,在全国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仅为8.4%。为了便于少数民族当地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发展,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制度。在少数民族比较集中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仍然不是十分理想,在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甚至还没有达到9.5%。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还处于较低阶段,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1.简析制约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自然环境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多是在我国生态比较脆弱的石山岩溶、黄土、荒漠化、干旱半干旱以及高原边缘化风沙化等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地区。而且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气候较为多变,是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地区,经常会发生风沙、地震、滑坡、泥石流、雪灾以及风暴等。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再加上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使得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量的开垦土地,极大地加快了水土流失的速度,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极大。

1.2 基础设施因素

很多民族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大多位于大山深处以及草原腹地,对于相关基础设施的修建和完善十分有限,很多基础设施仅仅能够对当地民族的基本生活需求进行维持,难以更多的为当地民族所服务,并且服务的项目十分有限。据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调查表明,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然有没有通电的村落,没有电话以及邮政的等通讯工具的地区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公路与外界相通,也不能对有线广播以及电视节目进行接收,甚至还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竟然没有安全的水进行饮用,条件极为艰苦,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十分困难去解决,更谈不上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了。这使得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和外界及时进行联系和沟通,很多有效信息和自愿并不能及时的获取,导致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对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和限制作用。

1.3 经济环境因素

据相关数据和资料显示,我国的成长性中小型企业比较集中在沿海地区,仅仅广东省的成长性中小型企业就占有很大的比例,大约为14.77%,然而,我国近十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成长性中小型企业却仅仅只占10%不到。并且,在经济环境中,国有经济所占的比例最大,非国有性的企业比重相对较小。很多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国家更加加大了对东部地区经济的重视,而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却予以忽视,使得东西部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西部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投入,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地限制。

2.提高我国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策略

少数民族作为我国民族的大家庭,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积极地意义。因此,必须不断提高我国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第一,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资金的投入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财政收入较低,因此,国家可以适当的加大和扩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范围和标准,对财政收入进行及时且合理的转移和支付,对一般性转移支付加以重视,并加大其在转移支付中的比重,促进财政转移支付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行必要的法律监督和制度化管理,提高少数民族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且对于民族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产业和项目更应该加强扶持力度,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提高民族产业的竞争力。另外,还应该不断改善和提高和完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并且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对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进行积极的帮助,利用全国人民的力量促进西部建设和发展。第二,合理开发和建设民族地区的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措施加大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并适当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另外,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时,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革,不断与国际经济相接轨也是十分重要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才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断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实现社会稳定,走向共同富裕,加强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马秀萍.论制约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02):125-126

篇(5)

关键词:金融发展;投资;门槛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53

1前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此后,我国中央决策层面对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式,制定了“四万亿计划”。政府一方面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用以扩大内需,另一方面也实施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金融、信贷等的发展力度。“四万亿计划”使投资规模快速扩大,但是投资“质量”有待商榷。投资“质量”是关于投资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传统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业发展能够使储蓄率以及投资效率得到提高,从而对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将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对地区投资进行研究,以发掘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对投资质量的影响。

2研究综述

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驾马车”的拉动。投资则起到辅扩大内需的作用。“三驾马车”之中,政府于经济调控最常用的是“投资”,通过投资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20世纪70年代,Ronakl Mckimio指出:金融机构发展程度与国家经济水平间关系紧密,且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地区金融水平低下,使经济发展受到抑制。Levine也认为金融发展对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升投资效率具有促进作用。Bencivenga (1995)认为:金融市场使投资成本降低,有利于投资效率的提升。潘文卿(2003)也发现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投资效率呈不均衡发展现象,且金融发展与资本配置呈现弱相关关系。蒋晨达(2009)通过对中国工业投资以及资本配置效率研究发现,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各个行业的投资效率各有差异,这种差异难以用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直接解释。王永剑(2012)通过对金融发展与资本配置效率间的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资本配置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作用针对不同的区域差距较大。李青原(2013)研究发现:金融发展促进实体资本配置效率提升,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通过前人的研究可以发现,金融业的发展可以用过提高资本投资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发展,但由于中国地区之间的差异,导致这种影响呈现出不均匀的分布。金融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资本积累和改善资本的配置效率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地区之间参差不齐的金融发展水平,导致了其投资效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3方法简介

本文依据相关理论拟建立如下方程:

lnY=β1lnC+β2lnEX+β3lnI(lnjr

其中,lnY表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替代;lnC表示消费,在方程中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lnEX表示出口,用出口总额表示;lnI表示投资,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表示;lnjr为金融实力,用金融相关比率(FIR)进行表示。模型中将金融实力作为门槛变量。

本文选择1989―2012年间29个省份(排除澳门、香港、台湾及,将重庆与四川合并)进行分析。指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及各省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并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处理。

4门槛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首先进行门槛值的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从检验结果可知金融发展水平门槛效应显著,有三个门槛值,分别为:一门槛值=6.201、二门槛值=7299、三门槛值=8.489。其次通过系数回归计算出门槛模型的具体参数。回归结果见表2。

从回归结果可知,三个门槛值将数据划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因为其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对投资产生相应的门槛效应。在方程中,消费、出口贸易对各省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当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小于6201时,投资对于地区经济作用程度为0.168;当金融发展水平介于6.201~7.299时,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度为0.188,相比于上一门槛值提高11.8%;金融发展水平介于7.2990~8.489时,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度提升为0.202;当金融水平突破第三门槛值的时候,投资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程度再次提升为0.206。

5结论与政策启示

5.1研究结论

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越过一定门槛值后,会出现地区投资对经济发展作用水平跃升。金融发展水平门槛效应对投资的作用呈现递减增强趋势。主要因为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具有更好的潜能使原本不合理的资金投入向更有效率领域。而一旦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突破一定程度以后,金融业对于地区投资进一步优化就会受到约束,投资效率提升也受到限制。

5.2政策启示

首先,要促进各个地区现有的金融体系功能的完善,促进股票、银行体系以及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功能完善的金融体系是金融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如果金融体系功能残缺,那么对于投资的配置效率当然也会大打折扣,资本功能的发挥也会受到影响。同时,政府也要发挥其正确的作用,促进金融市场向法律规范化、市场竞争化以及产权多样化方向转变。对于金融机构中不良资产进行剥离,促进股票、银行、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不断改善融资环境。其次,要逐步消除地方金融抑制,并构建预防政府强力干预的银行机制。最后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资本向中小企业流动,积极稳妥促进非国有银行贷款与投资行为。

参考文献

[1]郭霏.山东省金融发展与区域投资效率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1.

[2]李树.环境治理、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门槛回归模型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05):4149.

[3]高鸿业.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R.I. McKinnon.Money and captial in econ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4):5657.

[5]Levine,R.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688726.

[6]Bencivenga V.R.,Bruce D. Smith,Ross M. Starr.Transaction Costs,Technological Choice,and Endogenous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5,(1):153177.

[7]潘文卿,张伟.中国资本配置效率与金融发展相关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3,(08):1623.

[8]蒋晨达.金融发展与中国资本配置效率相关性研究19992007[D].上海:复旦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非均衡发展模式;公共服务差距;义务教育

一、引言

早在20世纪50年代,佩鲁等西方经济学家就提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初期需要经历非均衡发展的“二元模式”,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低层次的“二元经济”必将走向高层次的“一元经济”,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在非均衡发展基础上的区域规划和集中开发,一直贯穿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始终,全国经济总量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区域经济和公共服务差距却较为明显。以2011年为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极值比达5.19,人均一般预算支出极值比达5.52。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因此,在我国继续深化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时期,如何缩小区域公共服务差距尤其是义务教育发展差距,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相关文献来看,针对如何缩小公共服务差距的研究较多,但由于公共服务供给主要取决于财政支出,大多数学者都将其归结为财政问题,如Buchanam认为通过完善财政制度可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BodIIs&Rosenfeld通过加拿大和德国的案例证明了财政转移支付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刘尚希也将公共服务均等化归结为财政能力均等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公共服务虽然直接取决于财政支出,但更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所创造的财政收入,经济发展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两者的差距并非不存在关系,尤其采取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的国家会更加明显。国内学者对此问题也有论述,冉光和等就公共服务供给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从区域差异的角度进行实证研究。马慧强等构建了我国286个市级以上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测度体系,研究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丁菊红从经济增长与公共服务一般关系理论出发,建立公共服务供给、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模型,揭示了公共服务差距与经济发展差距的倒U型关系。

本文将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进行拓展,即在我国实施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下,以义务教育为例对我国区域公共服务差距进行测度,并从不同的视角解释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以此探索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对策建议。

二、区域公共服务差距产生:理论路径

假设将一个区域分为两类,发达地区(A)和落后地区(B),并相应存在两个地方政府以及一个中央政府。同时,设第i地区的经济水平为Ei,财政水平为Fi,公共服务水平为Si,i=A,B。由于公共服务水平直接取决于财政水平,同时也会受到财政管理制度、公共支出成本等外生因素μi的影响,公共服务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Si=S(Fi,μi) (1)

从地方财政支出来源看,一是取决于地方经济发展所创造的财政收入;二是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取决于中央对各地方的净转移等。公共服务供给函数可以表示为:

S=S[Fi(Ei,TRi,vi),μi]=S(Ei,TRi,vi,μi) (2)

其中:TRi表示中央通过税收分享、转移支付等财政体制形成对地方的净转移,vi代表除经济水平和财政体制外对地方财政支出影响的其它因素。

对公式(2)两边变量进行差异化处理,比如计算极差、极商等,得出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影响的因素函数:

我国区域公共服务的差距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差距,收入分享、转移支付在内的财政管理体制差距,公共事业发展成本等其它方面的差距(见上图)。其中:收入分享、转移支付等财政体制对缩小公共服务差距的作用在国内外研究中已经得到共识,即以中央政府为主体直接调节地区间的可支配财政收入,满足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支出需要,属于“外部调节”过程;通过提高各地区经济水平来提升各地财政自给率,进而增强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则属于地区“自我发展”过程。在我国实施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初期,就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二元格局”,从而也导致区域公共服务差距。从理论上可以判断,区域间公共服务差距和经济发展差距相伴随,而包括收入分享、转移支付等在内的财政调节仅是短期内控制差距扩大的再分配手段。因此,在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的深化阶段,更需要从区域协调发展来缩小公共服务差距,但该结论还需要得到实证检验。

三、我国区域公共服务差距测度:以义务教育为例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就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而言,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其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但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相关评价研究看,基本还停滞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期的低标准指标,如入学率、升学率、在校生数、毕业生人数等,这些指标在后“普九”时期将难以反映义务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的真实差异,而本文主要围绕教学条件展开评价,主要选择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方面的指标,并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抽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表1)。

(二)义务教育发展差距测度

在构建义务教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按照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义务教育发展差距进行综合评价。

1.可行性检验。师资条件因子分析的KMO值为0.728,同时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观测值为59.76,相应的P值接近于O;办学条件因子分析的KMO值为0.629,同时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观测值为428.26,相应的P值接近于0。两组数据均适合做因子分析。

2.确定公因子。在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因子分析中,按照累计方差贡献达到75%的原则,分别选取两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分别为88.08%和78.88%,完全能够反映原始指标的信息量(表2)。

3.识别公因子。为了便于识别公因子和界定公因子的经济内涵,在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因子分析中,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得变量在某公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值,而在其余公因子上有较小的载荷值(表3)。

在师资条件评价中提取出两个公因子,公因子1主要反映师资学历水平,其方差贡献率高达44.56%;公因子2主要反映师资数量规模,其方差贡献率达43.52%。在办学条件评价中提取出两个公因子,公因子l主要反映办学设施条件,其方差贡献率高达54.82%;公因子2主要反映办学用房条件,其方差贡献率为24.09%。

4.计算因子得分。设师资条件中的公因子1为Fs1i,公因子2为Fs2i,办学条件中的公因子1为Fb1i,公因子2为Fs2i,其中i=1,2,…,30表示30个省(市、自治区)。分别以各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计算师资条件得分(Fsi)和办学条件得分(Fbi),将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得分按平均赋权加总得到义务教育发展的综合得分(表4)。

四、基于Tobit模型的区域公共服务差异解释

在明确我国区域间公共服务差异状态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采用计量方法检验我国区域公共服务存在差距的影响因素。以下分别以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得分为被解释变量,围绕理论分析,分别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权系数、财政支出分权系数和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系数4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以此构建我国区域公共服务差异解释模型。

首先,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公共服务产出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该指标主要从综合的角度来衡量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高,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基础就越强。其次,基于财政体制影响财政水平进而影响公共服务产出的主要因素包括财政收入分权系数和财政支出分权系数,该指标计算主要参考陈硕、高琳的研究,其中,财政收入分权系数采用省级预算内人均财政收入与中央级预算内人均财政收入的比值来反映,财政收入分权系数越高,各地区用于公共服务支出的资金就越充足;财政支出分权系数采用省级预算内人均财政支出与中央级预算内人均财政支出的比值来反映,财政支出分权系数越高,地方自主支出能力越大。最后,由于各地区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存在差异,不同地区提供相同水平的公共服务支出成本不同,因此,从成本等影响公共服务产出的角度选取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系数作为影响因素,该指标主要参考伏润民等的测算结果。除此之外,为避免指标在年份间波动,以上解释变量分别取2006-2010年的平均数,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1)和《中国财政年鉴》(2007-2011)。

由于这些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直接使用会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在构建计量解释模型之前,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将4个具有内在联系的解释变量转化为几个具有独立关系的综合因子。通过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得到,KMO的值为0.702,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给出的伴随概率为0,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主成分法作为因子提取方法提取出3个公因子,对样本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9.26%,代表了绝大部分信息。其中:公因子在财政支出分权系数和财政收入分权系数上具有较高的载荷系数(0.926和0.681),反映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体制关系;公因子在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系数上具有较高的载荷系数(-0.915),反映各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成本;公因子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上具有较高的载荷系数(0.654),反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以上变量关系,构建我国地区间公共服务差异的解释模型:

θi=α+β1F1i+β2F2i+β3F3i+μi (5)

其中,i=1,2,…,30表示除外的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α为截距项,β1、β2和β3分别表示政府间财政体制关系、公共支出成本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公共服务产出的边际影响系数,μ2表示随机误差项。由于被解释变量是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反映,其取值来源于因子分析得分,若直接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会导致有偏且不一致。因此,本文首先采用最大最小正向控制公式将被解释变量控制到0-1之间,再采用Tobit模型来进行估计(表5)。

在模型1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公共服务产出存在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1440,反映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形成较强的财力基础,从而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在模型2中,加入政府间财政体制关系作为解释变量,得出政府间财政体制关系对公共服务产出存在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1102,即地方收入和支出分权程度越高,公共服务产出水平越高,同时也表现为地方政府分权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效应的带动,影响系数从原来的0.1440提升到0.1470。在模型3中,再加入公共支出成本差异作为解释变量,得出公共支出成本差异对公共产品供给具有负向作用,影响系数为-0.1895,即各地区公共支出边际成本越高,在相同财力水平下提供的公共服务数量越低,同时,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的引入也削弱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间财政体制关系对公共服务产出的促进效应、影响系数分别从原来的0.1470下降到0.1063,从原来的0.1102下降到0.0974。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篇(7)

摘要:本文以江苏省13个省市为研究对象,构建7个指标描述各省市的经济综合实力,运用系统聚类法,将江苏省13个省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聚类分析,进而提出了江苏各省市经济综合实力的不平衡发展现状,为江苏省经济综合实力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江苏省;综合经济实力;系统聚类分析

1、前言

江苏省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发达省份之一,2013年江苏省GDP达到59161.75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二,全省人均GDP为74699.36元,高于全国水平。但是江苏省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一个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好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客观、公平和科学的评价江苏省各市的经济综合实力成为迫切的问题。

2、地区综合实力和系统聚类分析

2.1地区综合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江苏省各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2.2系统聚类分析

系统聚类分析是聚类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系统聚类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将各样品个作为一类,并计算他们两两之间的分类统计量;其次按类间距离度量准则将两类合并成为新类,并计算新类与其他类的距离;最后再按类间距离度量准则合并类。这个并类过程可以用谱系聚类图清楚地表达出来。

3、江苏省经济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搜集

3.1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数据搜集和实证分析的需要,依据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并力求较完善地、全面地和真实地反映各市的经济实力。本文选取了反映江苏省各市地区经济实力的7项统计指标,并构成指标体系,具体如下:1、地区国内生产总值X1(亿元);2、工业总产值X2(亿元);3、第三产业值X3(亿元);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X4(亿元);5、固定资产投资X5(亿元);6、对外贸易X6(亿元);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7(亿元)。

3.2样本及数据来源

江苏省位于中国国东部,地居长江、淮海下游,北接山东,南连上海和浙江,西邻安徽,东滨黄海。在习惯上按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苏南和苏北,其区域主要划分为13个省市。表1给出了江苏省内13个省辖市2012年的7项主要经济指标数据。

4、江苏省各市经济综合实力的系统聚类分析

4.1聚类分析

本文运用SPSS16.0对以上指标进行分析。

11-扬州;12-镇江;13-泰州;14-宿迁

上图给出了聚类分析树状图,直观地显示了样品逐步合并的过程。13个省市分为4类:

第一类:苏州: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经济指标都较高,该类城市经济实力强,产业结构合理,是江苏省经济实力最强的一类。

第二类:南京、无锡。该类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但是人均水平及综合实力居中。

第三类:徐州、常州、南通:该类城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人均经济、生活指标较高,综合经济实力居中,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四类:镇江、泰州、盐城、扬州、连云港、宿迁、淮安:该类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均经济、生活指标都比较低,经济实力较弱。

5.结论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比较明显,这既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制约,又是江苏省经济整合、协调发展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南北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明显。苏中、苏北的缓慢发展已成为江苏省经济新跨越的障碍。苏南发展得更快更好,可以进一步带动苏中、苏北的发展;而苏中、苏北作为苏南的延伸地带发展过慢,也会影响苏南的发展。因此要通过资源在南北间的优化配置,达到南北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