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3: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程质量管理体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1相关的设计方和监理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工程进展的过程中,设计是施工质量标准的制定者,建立是施工质量标准执行的检查者,在核电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会由于进度或者投资等外界因素,给设计和监理的独立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保证其整个施工过程的规范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2施工企业经验缺乏,没有信息共享平台
目前,我国核电工程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管理模式、体系及制度等方面不太完善,因此务必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再者,国内对于经验的信息反馈也缺少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导致工程施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交流。因此,要实施各方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加强核电工程的质量管理。
2、核电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探究了要提高核电工程的施工管理质量,可以通过以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来提高其管理质量。
2.1建立一种“一级QA、两级QC”的质量管理模式
所谓的“一级QA”主要是指在核电工程的施工现场建立一个和任何相关施工方都没有任何联系的、相对比较独立的质量保证部,简称QA部。建立这个质量保证部的主要目的是负责和建立核电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相关的文件,并定期对施工项目的过程进行审查和验证,监督其能否按照大纲的要求实施进行,也要依据大纲计划对施工过程的质量进行监督,以保证在施工过程各个阶段的质量都能符合大纲的基本规定。同时,该部门对于制定的大纲具有以下的几个职能:其一,对大纲进行管理;其二,对大纲进行监督;其三,对大纲进行监查;以便在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中能够及时发现各种存在的问题及偏差,并能及时的进行解决问题和改正偏差,以保证质保体系能健康、高效的运行。所谓的“两级QC”主要是指公司内部的质检部门和相关施工企业的质检部门,前者的质检部门简称QC2,后者的质检部门简称QC1。QC2的主要职责就是代表公司对各个施工队在施工过程中完成的部分进行检查验收,并对其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工艺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采用这种质量体系能够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合格率,并要保证对施工过程的重要工艺都能进行必须的监督。QC1是施工企业内部设置的、隶属施工企业管理的质量检查部门,主要的职责对施工队的施工质量进行、复合型或者物项接受等工作进行检查,对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从而降低出现质量问题的比例,并能避免信息传递缓慢的情况。在核电工程施工时,实行此种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保证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查和施工验收的质量监查相互独立、互不影响,使得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2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我国核安全局在对于核电厂的施工质量方面,了相应的规定和相关导则,其中要求对于施工方面的土建和安装要各自建立起独立的大纲和程序的质量管理体系。相应的质量管理文件能为工程施工过程提供基本的工作要求和依据,要保证所有和质量有关的工作都能够有可依据的书面文件来进行。以我国的岭澳核电站核岛的工程施工为例,有关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共包括两大部分:土建施工和安装施工的质量与程序管理文件。其中土建方面的程序文件共有416份,包括:土建施工质量保证大纲1份、施工过程的大纲程序28份、相关部门的工作程序62份、工作现场的土建程序、安装程序、试验程序、油漆邓程序总共325份;安装质量管理方面的程序文件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施工质量手册1份,体系程序23份,各种施工程序1123份,不同施工种类的质量跟踪文件319份,不同种类的指示程序260份,各个部门的管理程序和内外接口程序分别为110份及20份,各种工程程序一共69份。
2.3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的质量意识培训
在施工之前,要对所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要求所有人员对相关质量保证的基本知识、大纲、体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培训和考试,只有考试合格以后才能上岗。对于施工部门的各个小组长,在开始施工之前要对其进行专门的本专业的施工质量的标准和检查等知识进行培训与考核,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质量的责任。对于核电项目施工的程序编制与审核人员,也要进行专业的专题培训和考核,提高程序文件的质量。对于参加项目施工过程的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要进行专业安装、施工标准与流程等理论和实际方面的培训和考核,在考核通过后才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3、结束语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建筑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顶级层次,是站在整个国家和公众利益的立场上,依据建筑工程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对参与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和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使用功能的实体质量实施具有权威性的强制性监管,来满足建筑工程的质量的基本要求;在合理的使用寿命内,保证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环境质量;确保使用功能的实体质量;装饰装修的效果应该达到美观、实用;维护国家和集体大众利益。
一、我国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体制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体制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制应运而生,并随之不断发展进步:第一,经历了建筑工程投资主体由国家为主向国家、企业、个人的多元化转变,且投资使用有偿化;第二,建筑工程建设方式实现了由建设单位自我组织向市场化发包的转变;第三,建筑工程施工任务由国家分配转变为企业投标承揽;第四,建筑工程的材料设备由国家计划供应改革为市场供应;第五,建筑工程的建筑物由"产品"变成了"商品"。
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作用
建筑工程质量的形成有着客观的规律性,是按照建筑工程实施建设的基本程序分阶段逐渐形成的。每个阶段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管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三个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质量保证体系、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实现建筑工程质量整体优化的目标。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
该体系是指建筑工程中各责任主体和管理主体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控制的组织实施方式方法。它包括直接参与建设主体的质量审核监督、业主及物业等中介组织对参与建设主体质量行为和活动的督促与监督、代表政府和公众利益的政府质量监督。其中,建筑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督是整个体系的最高层次,其监督的内容涵盖了建筑工程所有参与建设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是最整体最全面的监管。
(二)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该体系是指建筑工程各参与主体或监管机构内部组织系统为保证建筑工程产品质量、建筑工程活动质量和建筑工程服务质量达到客户的要求和期望的标准,所建立起来的并规范实施的具体细化的质量职能和措施。国际建筑行业普遍实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ISOI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对于保证建筑工程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
该体系是指建筑工程的质量的标准化和认证体系。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包括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建筑工程活动质量评价和建筑工程服务质量评价。评价标准是该体系的关键,评价标准随着建筑工程质量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是建筑工程质量需求的具体化和度量化,该体系是基于评价标准的质量评定过程,通过有效的评价,对建筑工程质量给予形象地可识别的描述,促进建筑工程各主体提高质量,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三、发达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的特征
我国已经成功加入了WTO,建筑行业作为第一批开放的行业,毫无疑问将面临国际市场上新的机遇和挑战,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也不例外,必须要遵照国际惯例,实施有效的调控和监督管理,以更好地保证国家和公众的建筑工程质量整体利益。纵观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几个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建筑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践,总结他们在监督管理思想、体制、法制体系3个方面有效运作的共同特点。
(一)思想特征
国外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是基于建筑工程质量形成的本质规律性和质量管理的内在特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运作高效的质量管理制度,以规范的法制化管理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其思想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谁设计谁负责,谁施工谁负责";建立质量观念,提高各责任方主体的质量意识;构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控制管理的思想;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三大体系,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二)体制特征
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对建筑行业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三个建立、两种许可、两个重点。三个建立即建立和完善建筑行业的法规体系和执法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行业市场;建章立法,调整建筑行业发展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两种许可指的是对建筑专业组织和建筑专业人才的注册许可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许可制度。两个重点是指对住宅建设的管理和对政府投资的公共建设项目的管理。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改革方向是集中管理,精简机构,建立环境、交通、建筑集成化的政府建设主管部门。
(三)法制特征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制是指国家制定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秩序的法律制度及其法规体系,是政府实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工作和主要依据,是建筑市场机制得以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一定要做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秩序的法律体系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国际性。法律体系具有完整性才能使建筑工程建设各个环节、所有各方的建设行为都纳入法律规定的轨道,法律体系具有科学性才能适应建筑行业技术进步的需要,法律体系具有国际性才能使得本国企业积极采纳和推进建筑行业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促进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的国际化。
四、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方针
(一)坚持质量第一原则
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安全,是"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就是在建筑工程管理和建设活动中要牢固树立质量观念,增强质量意识,把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放在首位,严格实行质量否决权,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工作在建设活动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作用。
(二)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活动中的核心思想,建筑工程产品质量形成过程是各个阶段的建设参与者的智力劳动和物化劳动积累的全过程。人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把人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发挥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控制思想。
(三)坚持以预防为主
建筑工程质量有较大的隐蔽性和后效性,由于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缺陷和事故带来的损失具有极大的严重性和浪费性,故要以预防为主。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以预防为主就是重点做好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防患于未然。
(四)坚持质量标准
质量监督的关键是评价,就是对其过程和结果的是否符合性给予客观判断,质量标准是评价建筑工程质量的量化尺度,是质量要求的技术反映,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坚持质量标准是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目标的重要保证。
(五)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过程是不断实施 PDCA质量管理的循环①过程,这一递进往复循环有着客观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过程要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客观公正,不持偏见,遵纪守法,坚持原则,严格要求,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过程的有效性。
注释:
关键词:园林建设;绿化管理;管理缺陷;管理体系
当前国内在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乃至园林生态城市等方面方兴未艾。然而,其概念仍然模糊不清。环保部门、建设部门乃至林业和旅游部门都涉及此项工作,但大多数都是从自己管辖的局域范围来认识这项高度综合的复杂系统工程的。
生态城市园林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的可持续维持和发展。城市空间上是多种生态系统的聚合,由于其建筑往往所占的比例最大,完全不同于自然系统的下垫层性质与人为活动所排放的物质能量改变了城市局部环境,使得城市在生态上成为孤岛,朝着不适于人居的方向发展。而近年来,当城市建设进入生态环境建设阶段,绿化成为热门,城市园林建设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势,广场绿地、景观大道、小游园、花园小区层出不穷时,也暴露诸多问题。
从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现状来看,虽然很多城市的园林绿化发展水平在不断得到提高,但是城市园林绿化的效果仍然不如人意,甚至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实践也证明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对于整座城市的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必须逐步加大政府对整座城市园林绿化的经济投入与投资管理,以此来进一步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朝着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将是我们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重要基础。
一、当前园林绿化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体制的落后和不健全
管理体制的落后和不健全主要是由于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特别是政府在扮演着协调经济与社会的重要较色,这样以来就明显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缺乏科学整体规划的指导系统。这是由于城市绿化建设的投资主体现已呈现多元化趋势,而政府主管部门却难以去控制和规范一些绿化的工程。整个开发的工程绿地未经正规设计单位设计,最终导致景观效果差以及品位低下。这种作为实际上就反映出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方面的落后。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监督机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面,很多管理部门都尚未建立起监督和考核的机制,也没有把城市的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纳入到各级相关领导政绩考核的内容上去,甚至有的还未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当中。这样就势必造成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薄弱。最后是城市的园林绿化管理还缺乏一整套比较统一和协调的管理体制。
对于许多地方园林绿化规划以及建设和管理,一般都是各自为政,比如城市的各开发区和各个区政府管辖范围内,各开发商和各企事业单位等,这些部门的园林绿化管理都是自成体系,管理体制上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同时也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各个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最终使得城市整体的绿化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二)规划管理的缺位
首先我们看到我国目前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还缺乏长远性。一般来说,整个城市环境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城市园林绿化的质量好坏,而城市园林绿化的质量好坏又最终取决于该城市园林绿化所进行的规划设计。
通过这样的规划设计,就会使城市的园林绿化地在整个城市建筑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保证有一定的比例,从而最终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和巩固,并且为整个城市的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已编制了适合本城市发展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但由于缺乏长远性和科学性的指导,使得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与整个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不相协调,这样一来就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对生态型城市的要求。
其次我们应该看到不少城市还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由于缺乏这种较为稳定以及长久的规划系统来指导整个城市的绿化规划,这样在进行城市园林的管理时就没有可靠的依据,这样的结果就导致整个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编制与实际规划实施的脱节。就会出现城市园林绿地数量严重不足,也大大滞后于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发展对于园林绿地的要求及以及整个城市生态发展的要求。
(三)绿化管理理念和实践的落后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城市的政府部门对于园林绿化管理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足,尤其是在整个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认识不清。比如城市的整体园林绿化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不相协调。
表现在不少城市在规划建设中,绿地预留面积比例都相对不足,高标准的绿化景观相对较少,而且城市园林的绿化也过分强调草坪的建设,缺乏高大乔木的支持。而且大多数都不从城市建筑功能和市民生活需要出发,在破坏绿色植被上来构建人造景观,不少城市园林规划过分重视城市绿化的景观效益,而且盲目追求覆盖率,却忽视城市绿化的综合生态效益。而且我们也看到由于城市园林绿化不能像其他的商品一样能够在短期内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它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很少被人所认识,最终导致城市绿化管理理念和实践的落后。
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园林建设质量管理的前提。园林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园林绿化工程具有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因而质量控制比一般工程项目更难,要提高园林建设质量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建立质量管理机构
园林施工单位或管理部门在接到建设任务后,要按照工程招标中的施工组织管理要求,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在业主和监理方的指导下及时建立质量管理机构,质量管理机构要由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士组成。
(二)设定质量管理目标
质量管理机构要根据所建设的项目设定质量管理目标,进行目标管理。目标规划工作从根本上决定了项目管理的效能,因此要对管理目标做出详细规划。质量管理目标要以工程招标文件中规定的技术指标为依据,所定的质量管理目标只能高于工程招标文件中规定的技术指标,而不能降低指标。
(三)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
质量管理机构要及时制定各种相关规章制度和规范,从而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管理人员要对规章制度和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督促和效果考核。
(四)以工作质量保证工程质量
园林工程建设质量是由园林职工所创造的,他们的责任感、事业心、质量观、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质量管理机构要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质量观和责任感,牢牢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以优秀的工作质量来创造优质的园林绿化工程质量。
(五)推行园林工程项目监理制度
推行园林工程项目监理制是园林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障。园林工程监理是一种遵循科学准则,以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技术服务工作。园林工程监理方既要维护业主的利益,又要维护施工单位的利益。监理方的中立地位使其能做到守法、诚信、公正、科学,园林工程监理人员应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进行全过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使园林绿化工程每个环节都不出现质量问题,从而保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
三、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必要性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责任制是实现园林质量管理与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目标和岗位责任就是使每一部门和每一个人都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也使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有明确的人承担,同时质量管理责任制还应明确发现问题后的处理程序和方法。
(一)签订目标责任制
园林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管理的幅度和能力匹配的原则,在内部建立以经理为主的分工负责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每一业务岗位的工作职责,将岗位职责具体化、规范化,将各业务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规定清楚,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将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包含质量管理目标、目标责任制等内容的详细施工组织设计,应在开工前报送监理方。
(二)做好现场管理,严格控制各工序质量
做好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关键。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手段和方法及监控措施,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使质量管理目标得到落实,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通常都是由若干个分项工程组成,要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使每一个分项工程都符合质量标准。而每一个分项工程又都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要确保工程质量就必须严格控制各工序质量。对每一道工序质量都必须严格检查,只要每一道工序质量都符合要求,整个工程质量就能得到保证。
(三)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把质量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系统性因素,如使用不合格的园林材料,违反操作程序、操作规程,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达不到设计要求,均会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或工程质量事故。预防为主就是加强对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做好质量的事前、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建设工程的质量也受到了相应程度的重视,建筑工程的质量对其使用时间和安全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在建设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相应的质量监管体系的建立对工程的建设质量影响较大,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创新和发展。下面分析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影响因素从而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措施!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措施
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影响因素1.1 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对相应的工程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关系到相应建设工程的整体建设和实施。部分施工企业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长远利益,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未形成相应的质量控制的责任意识,不仅使相应的建设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也忽视了相应建设施工企业的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的树立,不利于建设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建设行业的整体发展。 省略1.2 建设工程的管理机制建设工程在施工中的质量意识影响到工程管理体制的建立和管理,从而影响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未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那么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规范也难以跟上工程建设的发展,难以从整体上着手对建设工程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管理体制和质量控制意识的缺乏致使相应的建设工程难以达到相应的建设要求,甚至相应的施工团队未按工程图纸进行施工,不按规程进行作业,造成了相应建设工程的质量难以保证。1.3 建设工程的施工材料和相应的人员素质建设工程的施工材料和人员的素质对相应的工程质量以及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的树立影响重大。管理体制的缺失以及相应建筑市场的监管缺失致使相应的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以及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相应的建设工程的施工和管理缺乏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不注重业务培训致使企业相应职工的素质偏低,对建设工程的质量产生了影响。建设工程的施工环境和相应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多种因素造成了建设工程的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建设工程的涉及面较广,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对建设工程的有效发展和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应的企业应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从系统上进行管理和监控,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提高。 二、建立建设市场管理模式,增强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建立在运行良好的建设市场的运行和发展模式之下,以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相应的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从整体上和系统上贯彻相应工程的质量意识,从而奠定建设工程在精神上和主观上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建设行业的新的管理体制,具体建立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的良好结合和重点突出的管理体制,灵活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建设行业的管理和创新建立相应的典范和规范。在促进建设市场的管理过程中,还应从更广的层面上建立建设行业管理的创新秩序,建立统一的市场和监管的管理体制,从而为整个建设行业的发展建立相应的规范。三、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防范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应建立相应的防范管理机制,从而防止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对相应的建设工程的结构和相应的基础质量造成的安全隐患进行一一排除。包括相应的建设工程的地基建设、交通的通道旁等工程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建设技术进行重点关注和检测,明确各工程建设要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对相应的施工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给予其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发挥相应建设企业的建筑优势,强化相应的技术手段,有效集合建设工程中的管理资源,对相应的建设工程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和安全性能以及工程实施的可行性等方面的分析和控制,最大程度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 毕
四、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的具体措施 4.1完善监督检验机构。建章立制是开展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基础。要依据法律法规对业主的建设程序是否规范、各方主体资格与所有承担工程是否相适应、主体各方从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工程建设材料的质量控制和保订F体系的建立是否完善、工程建设资料是否真实和完整、各方主体的职能及其从业人员是否到位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以确保工程质量的全过程受控。完善检验机构,广泛深入地开展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科学方法鉴定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结构构件成品和半成品的质量情况。通过检验,试配合理地使用原材料,推广新技术。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检验基础薄弱,检验机构不全,检验人员数量质量都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检验仪器不足,有些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根本没有检测手段,无法对产品进行严格检验,在施工企业中,有部分企业没有试验等,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为了有效地检测工程质量,近几年,各地、州、市建设局都建立了检测机构,正式开展工作与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检测和质监相互配合,开展监督检验工作。 4.2严格重视材料监督管理。各种材料在施工前必须经过检验,材料的技术性能符合规定的要求后才能使用。各施工单位对原材料必须先检验后使用,违者后果自负。由于建筑行业比较混乱,伪劣建材不时地流向市场,给我们的检测工作带来不少麻烦。然而我们必须连同施工企业,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检测控制,使用前检测,用后放心,打击伪劣建材产品的出现,一经发现通知施工企业和有关部门,对不合格伪劣建材产品进行销毁,保证材料合格,使工程质量不受影响,保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不受损害。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中对材料质量的控制工作主要是:进行市场调研、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进行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正常进行;加强材料检查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防止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加强住宅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应严格控制建材质量,把好质量检测关。要充分发挥建设监理作用,全面治理住宅质量通病。在检查手段上增加科技含量,采用先进检测仪器。要把握好影响住宅工程质量的各个环节。建设(开发商)、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各方责任主体,必须依照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办事,提高质量意识。
4.3加强施工监督管理。在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速度、降低成本。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因此要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如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客观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客观制度等工程技术环境,如劳动组合、劳动工具、工作面等劳动环境。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才能达到确保施工质量的目的。 五、结后语 总的来说,工程质量问题贯穿于土建工程的整个进程,我们必须从国家、社会、人民利益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严格加强工程质量控制与监督,才能真正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全面实现。
关键词:土建施工;措施分析;土建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质量受设计水平、材料好坏、施工方法先进与否、技术措施是否到位、人员素质的高低、工期等多因素的影响。建筑企业只有不断的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控制,才会树立建筑企业良好的社会信誉,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 土建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
1.1 工程设计质量不高,质量管理体制不尽完善
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在旧体制的基础上,逐步改革完善形成的,但在设计和质量监控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工程设计的质量不高质量管理体制不尽完善,还存在着政企不分、政出多门的状况。由此形成的局部封闭管理和内部监督体系,难以实行严格、公正的质量监督,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设计的不完整性,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给施工人员造成了模糊的概念,一些政府部门执法不力,导致行业内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不能得到有效遏止,使工程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1.2 施工过程通病普遍,建筑工程质量粗糙
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是由建设工程本身的特性和建设生产特点决定的。建筑工程及其生产的特点即产品的固定性多样性,生产的流动性单件性,产品形体庞大,生产的外部约束性等等因素给施工的过程带来了阻碍,建筑工程出现了质量粗糙的问题。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是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中对工程的安全、使用、经济、美观等特性所能达到的综合要求。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质量和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违反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
1.3 建筑行业秩序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施工人员质量意识不高,建筑施工行业,从事一线作业的人员大部分质量意识差,也缺乏应有的质量知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他们很多都是凭经验施工,没有有效的质量管理办法;在管理层和技术层的人员,综合素质也不高,对建筑质量方面的有关法规和标准、规范也缺乏了解。目前,建筑行业秩序实际上还比较混乱,不少建筑企业不执行有关的法规,不按建设程序办事。建筑行业秩序不规范,比如,不少工程主承包商中标后,仍将主要工程分包给不具有资质的包工头,而这些包工头接到工程后,有些质量意识不强,有些唯利是图、偷工减料,安全施工难以保证。
2 提高土建施工质量的措施
2.1 健全质量体系,优化工程质量与设计
质量管理通过质量体系持续有效地运作,质量体系是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建筑施工质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要确保建筑施工质量,健全质量体系,优化工程质量与设计,必须采取一定的施工措施,要以宣传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为契机,围绕更新、改造、完善和健全等方面切入,用系统的思想建立和健全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所有的质量活动进行系统分析,要对照标准进行完善、更新、补充和健全。在与企业设计施工的时候,要规划好质量检测的目标,设计和监控做到真正的有效。
2.2 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责任制,推动企业质量管理
将质量目标量化到各个岗位,对高层管理者实施质量目标的要求,是保证质量体系运行、持续改进和实现质量优化目标的有效途径。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企业必须明确规定各个环节应该承担的质量职能和质量责任以及相关的协调、预防和补救措施。在质量管理的活动中,企业负责人要始终通过管理承诺来统一员工思想,从中发挥领导者协调、激励、引导的作用,以自身行为来影响员工为实现企业质量管理而努力,并用企业经营的绩效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工程产品质量的改M,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责任制,推动企业质量管理。
2.3 优化施工秩序,加强施工质量意识,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份,是在明确的质量目标条件下,提高企业有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实技术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尤其要重视优化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结构。从源头抓起,做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尤其是重要技术工种、特殊工种及危险作业等,强化施工项目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形成质量监控的概念,提高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的素质。优化施工秩序,提高施工的人文环境,必须加强建筑施工质量意识,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必须从根本上树立质量意识,并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明确其建筑质量责任,落实相应质量措施,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3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建设过程,要想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应该从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控制。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强化质量的意识提高工程质量的思想基础质量意识是人们对质量认识和态度的综合表现。在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中,需要相关单位共同参与控制的质量管理,提高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激发质量责任感,使职工懂得所从事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企业质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保证施工项目顺利进行,建筑工程单位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为整个建筑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优化和提高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秀芳.浅谈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建筑技术,2012 (01):180.
关键词:市政工程建设;市政工程
一、市政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质量意识不强
市场上,由于承揽工程的承包商鱼龙混杂而且准入门槛过低,导致工程队资质参差不齐,普遍存在短期行为突出,质量意识不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为工程质量埋下了安全隐患。另外,由于城市的特殊性,市政工程施工现场障碍多,施工条件差,施工环境复杂,很多施工单位现场技术人员缺乏施工经验,宏观控制和微观把握能力不强,这直接导致施工组织不合理,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混乱。从承包流程来看,施工单位违法分包和转包现象普遍,借资质投标情况很多,中标单位对现场实际施工质量管理差,甚至形同虚假。
(二)监理机构自身不健全
监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监理人员要具备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品行良好的综合素质。目前建筑市场的繁荣导致监理单位数量逐年增加,数量的增多使市政工程监理面临激烈竞争,致使市场失范,陷于恶性竞争。另外有的业主对监理的工作干涉较多,使监理很难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直接决策,业主把现场质量控制和质量问题的责任全部强压监理承担,混淆了监理的作用只是监督而非代替承包商承担工程质量责任。
(三)建设市场自身规范管理存漏洞
目前市政建设领域存在的体制由工程建设中发生的风险主要由政府来承担而承包单位不担事故责任,在工程质量方面则由监理单位承担质量风险。这一体制问题一方面诱使建设单位重工程进度和工期,而忽视工程质量,另一方面弱化的监理单位的作用,极易滋生腐败等违法活动。
二、加强市政工程管理有效措施
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促使市政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加,市政施工企业也随之大增多。但由于对工程质量缺乏有效管控,导致重大工程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工程质量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如何破解市政工程质量安全难题成了政府和社会各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毕竟城市涉及众多人口的生存权和幸福指数。
(一)强化工程质量意识
首先应该增强工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任何一家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企业良心;二是要学习和运用抓工程质量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质量水平;三是要用反面教材,给建设者们敲质量的警钟,“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应化为参与市政工程建设者们抓质量的自觉行动。多年的实践证明,提高工程质量必须建立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对工程涉及的各个环节负责,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人的头上,出了质量问题,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二)强化市政工程检测手段
加强对市政工程上的原材料抽检、半成品检测及相关技术制定是对市政工程进行技术管控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市政工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检测,不仅要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项目的数量和批次进行自检,而且监理单位要严格要求进行见证取样,确保市政工程原材料、构配件质量和市政工程的使用安全。实施建设监理的关键就是要落实监理。在施工企业自控的基础上,现场监理机构除了按监理规划和有关法规要求进行巡视和平行检验外,要切实做到跟踪旁站监督,对关键工序、重要部位进行严格的工序验收,确保市政工程工序质量。
(三)建立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市政工程管理体制
高效的市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体现责权利相统一、建管相分离、统筹协调与分级负责相衔接、综合管理、专业管理相补充的原则。特别是要请政府牵头,深入调查研究,理顺各管理部门的职责,明确各部门与市政建设部门的职责与关系,以建立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市政管理体制。建立质量责任制,要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按照不同的层次、对象、业务来制订各部门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从而使全公司形成一个职责明确、覆盖全面、纵横有序、层次分明的质量责任制网络;建立质量责任制,一定要从本公司的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力求实效,任务和责任应尽量做到客观合理以及具体化和数量化,以利于执行和考核;应有配套的质量奖惩措施,实行“质量否决制,且一定要落实到位。要根据质量责任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一定要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奖罚分明。
(四)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督 管理
一、工程质量现状和存在问题
1.当前工程质量状况是: 总体工程质量水平有所提高, 不少地区创出了高水平的结构工程和综合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 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广运用。当前新的质量形势下, 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最为突出, 用户对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政府对工程质量责任追查更加严格, 企业对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的保证更加重视。
2.主要问题是: 工程质量参差不齐, 建设各方主体质量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施工单位粗放型管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工序交接验收不严格、施工记录不按时填写、工程阶段验收不按规定进行;有的对实体不按规定要求进行养护, 追时间抢进度, 造成不可弥补的质量缺陷和质量问题。另外, 工程监理不能到岗到位, 不能完全行使监理权力, “三控制一协调”职能不能正常发挥。
二、质量问题分析
工程质量及质量管理在很大空间上仍然存有很多问题, 还存在着不少的设计和施工缺陷及质量管理问题, 质量事故及质量投诉时有发生, 其主要原因是:
1.企业控制。参加建设的各单位, 没有把质量真正放到第一位, 没有完全按相关法律法规履行自己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在投资项目负责制、工程招投标、资料管理、价格标准、设计图纸深度、图纸审查、监理委托、开工许可、工程进度、竣工验收程序和内容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2.材料、环境影响等因素。建筑材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安全及使用功能, 有的建设单位为了降低投资, 压低工程造价招标, 施工单位为了追逐利润, 侵用设计安全系数, 忽略工程质量和企业信誉, 采用劣质建材以达到追逐利润的目的。
3.操作技能不平衡。目前各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基本依靠外雇民工, 技术工人不固定, 流动性强,工人得不到系统的培训, 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 施工水平参差不齐。
4.各方质量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明确及配比等因素的不稳定性。目前的建筑市场是建设单位的市场,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为了保住工程的连续性, 与建设单位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合同履约关系, 使得建设单位的权利不断增大, 质量责任的分配发生变化:一方面建设方不按规定赋予监理应有的权利, 另一方面是监理外聘人员居多, 水平低责任感不强。同时也存在建设、施工、监理三方人际关系和管理体制上的弊端, 造成监理工程师不能正常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
三、加强宏观调控监督力度, 提高工程质量
搞好工程质量是发展的需要,必须下决心改变自己所有粗放的、不规范的问题, 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领导质量第一意识问题; 谁都可以管的问题; 质量与效益关系问题; 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问题等思想观念转换问题; 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 建设各方主体全面了解和掌握并严格执行各自质量行为规范的内容和方法问题。
1.思想观念转换问题。第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定期组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培训班, 提高工程管理人员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第二,树立创优意识, 用户至上意识, 搞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施工队伍完成的每一项工程, 必须经得起考验。规范管理、文明施工不仅对质量有保证, 也会树立起自己的形象。第三、监理单位要树立主人公意识、质量第一意识。工程监理人员作为建设单位聘用的主要技术管理人员, 对所监管的每一项工程要尽职尽责, 敢于负责, 敢于向不良现象作斗争。
2.理顺关系, 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一步, 对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 责任要落实到人, 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质量行为意识; 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包括: 建筑市场管理制度、建设工程报建审批核准制度、投资项目法人制度、工程施工单位管理与准入制度、开工许可制度、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工程竣工验收与档案管理制度等。
3.完善监督管理内容, 规范各方主体行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建立和遵循严格的工程质量监督程序, 明确监督管理任务、内容、范围、职责和权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范围包括: 各类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交通建设项目及其配套、辅助和附属工程; 参加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建设、施工、监理五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 用于建设工程的材料、工程用品、构配件; 工程实体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涉及安全的重要部位和关键工序、使用功能、环境质量。
4.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任务: 制定监督管理工作方案。每个工程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针对工程特点, 明确监督的具体内容、监督方式。在方案中, 对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其他涉及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和关键工序, 做出实施监督的详细计划安排。 检查施工现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行为。检查施工现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及有关人员的资质或资格及到岗到位情况。检查各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落实情况, 检查有关质量文件、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并符合规定; 检查建设工程的实体质量。发现问题责令整改, 重新组织验收。
总之, 搞好工程质量管理关键在领导, 重点是规范各方质量行为, 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严格质量验收, 及时更新知识和管理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企业素质和竞争能力, 才能适应“大发展、快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美云.工程质量问题的概览与思索[J].工程质量,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