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3: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自然环境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小学科学;户外教学;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087-02
科学户外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程序地指导学生在户外(包括校园、社区、社会、野外等),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或社会环境资源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的科学活动必须跨出科学教室,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乃至所在城镇的资源可以而且应该用作学生学习科学的活的实验室。与发生在教室内的科学课堂教学相比,科学户外教学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更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从知识领域看,科学户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印证科学课堂中的学习所得,拓宽科学知识和学习领域,增强对自然界的了解。从过程领域看,科学户外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户外探究技能和探究能力,进一步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从情意领域看,科学户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家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兴趣,在体验自然之美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如敬畏自然、保护环境),促进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的养成,并增进师生和同伴之间的关系。综观小学科学教材,有许多适合开展户外教学活动的单元和内容,比如三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动物》单元,三年级下册的《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四年级上册的《天气》单元,四年级下册的《新的生命》单元、《岩石和矿物》单元,五年级上册的《生物与环境》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五年级下册的《地球的运动》单元,六年级上册的《形状与结构》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单元,六年级下册的《宇宙》单元、《环境和我们》单元,占小学科学教材32个学习单元中的40%以上。这些不同的科学教学内容,有的适合在田野、山林等自然环境中进行实地观察、考察、探究,比如岩石和土壤的观察、星空的观察、水体和植被的考察等;有的适合在动物园、垃圾处理厂等社会公共场所中进行参观、走访、调查,比如参观博物馆和气象站、调查访问水处理的方法和生活垃圾的处理。科学户外教学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其形式大致区分为以下五种。
一、欣赏自然之美
橙黄橘绿、层林尽染,绚丽的色彩展现着季节变化;蛙鸣悠扬、蝉歌嘹亮,幻化的声音谱写着生命的延续,自然界的事物或许都在以一种特定形式展现其独特的美。孩子们可能领略过蓝天的深邃、白云的飘逸、高山的峻拔、大海的澎湃,却未必能关注发生在咫尺之间的自然变化,比如静寂夜空中慢慢西坠的那弯明月、悬铃木树叶在秋风中逐渐凋零、紫茉莉花开时散发的淡淡幽香、栀子花上瓢虫与蚜虫之间的战争、墙角边那支行进中的蚂蚁大军。或许,身陷各种课外培训班的大多数孩子们的好奇心正随着这些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的自然现象而慢慢消逝。当季节变迁、生物变化、特殊天象来临时,组织孩子进行近距离的野外游步、徒步旅行,甚至是登山、露营。在活动中,教师用“慢节奏”“慢镜头”来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动植物的生命活动、留意大自然中的种种变化。欣赏自然之美的科学户外教学,旨在让孩子通过体验自然界的瑰丽和伟大来培养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情感,并唤回孩子们日渐逝去的好奇心。
二、参观基础设施
对孩子而言,参观农场是一次令人惊奇的科学户外活动。如果教师并不认识农场主人,也不必担心,可以在报纸或互联网上找一找他们的联系方式。参观活动可以考虑奶牛场,也可以是蔬菜种植基地、家禽饲养场、养猪场和林场。参观农场能让孩子了解小牛、小母牛和母牛之间的差异,观察母牛产奶,看农场的设备,提一些诸如有关拖拉机怎样工作的问题。如果孩子们参观的是一个蔬菜种植基地,那么可以鼓励孩子观察农作物,并提出一些有关农作物如何生长的问题。除此之外,资源回收站、垃圾填埋场、自来水厂或污水处理厂等存在于周边的那些工农业基础设施也可以成为孩子们科学户外学习的场所。通过参观基础设施,参与其中的某些实际操作过程,孩子们可以了解现实的社会运作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三、访问社科机构
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我们周围有许多社会机构和科学机构都为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作了充分准备,比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气象馆、天文台、科技馆等。在动物园里,教师利用猜谜游戏帮助孩子了解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为什么海豹会有鳍状肢”“为什么蛇的体色要变成与周围环境相同的颜色”,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了解这些问题的复杂答案。如今的博物馆无论在场景布置还是参与式项目设计上都很受孩子的喜欢,在博物馆里,孩子们可以拉动一下杠杆、按动一下开关、轻抚一下动物、做一下实验。许多博物馆会提供科学放映厅,它能让参观者在巨大的屏幕前欣赏生活在湿地中的鸟兽如何猎食、如何伪装的主题电影。这些社科机构中的绝大多数,都会有系统主题式的展示,可能是图片、模型、实物或者可动手操作的设施,使得科学课堂学习变得具体化,以加深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因此,邀请社科机构的专业人员参与户外科学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十分必要的做法,因为他们可以让孩子们顺利地看懂那些深奥的专业术语、了解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愉快地完成某项操作活动。另外,带领孩子们拜访药剂师、化学家、工程师或实验技术人员,可以让孩子了解许多科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拜访之前,要先引导孩子了解这些工作,这样他们就能在拜访期间提出一些好的问题。
四、调查环境现状
众所周知,人们的生活乃至生存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诸如学校门前缓缓流淌的小河、附近森林公园里生长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小区旁边人头攒动的菜市场。对于小学生而言,从事一些简单的环境现状调查,用感官甚至借助器材来细心观察和探索周围环境中存在的诸多信息,发现其中的某些现象或问题,不仅能帮助孩子将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同时有助于培养孩子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环境现状的调查主要以实地考察为主,可分为自然环境现状的调查和人文环境现状的调查两种。植被分布调查是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环境调查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从指导孩子们开展相对简单的校园乔木植被分布调查开始,逐渐扩展到对小区乔木植被的分布调查,以及乔灌木植被的分布调查,最后有可能发展到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形式的森林公园植被分布的长周期调查。另外,附近河流的水质状况调查、土壤状况调查、岩石状况考察等也时常被教师作为自然环境调查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了《保护听力》一课之后,有些教师会引导孩子们从事生活区周围的噪声污染调查;看到报纸上有关塑料袋使用状况的报道后,有些教师引导孩子们开展了“不同购物场所塑料袋使用现状调查”活动……诸如此类的调查活动,可以纳入到人文环境现状调查的范畴。活动结束后,除了展示孩子们的调查成果,交流探索的感受和感想,还可以继续开展一些相关的环保体验活动,比如环保宣传活动、环保志愿者行动、科学志愿者行动等等。
五、探寻历史变迁
孩子们时常会从家长的口中了解到周围环境变化,以及环境变化对他们的影响。比如,听爷爷诉说他在运河里游泳摸鱼的快乐时光、听爸爸讲述运河曾经水质浑浊臭不可闻的糟糕场面。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社区人们的迁移、环境的改变、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或者大自然本身的时空变化,对于孩子来说,这些任务确实是比较困难的,然而这种科学历史观的从小培养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些活动往往会告诉孩子,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所作所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是长期之后才会产生效果的。孩子们在从事探寻历史变迁的户外科学学习时,大多运用分工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比如一部分孩子去调查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的现状、一部分孩子去访问相关人士以了解这些环境在过去几年或几十年甚至更久以前的状况、可能还有一部分孩子会利用互联网来收集这些环境在现在或过去的相关资料。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伟强.户外教育课程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0,(12):16-18.
[3]谢鸿儒.户外教学初探[EB/OL].,2009-05-22.
[4]李昆山.户外环境教学理念之突破与实践[EB/OL].,2009-06-08.
[5]刘世和.户外教学与环境教育[EB/OL].http://tmue.edu.tw/~envir2/students/9103-1.pdf.2006-09-13.
【论文关键词】旅游资源;竞合分析;定位;北京市;南窖乡
南窖乡位于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北部山区,乡中心距108国道8km。总面积40km2,全乡所辖8个行政村,现有耕地521.33hm2,粮食总产量130t。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材、石灰石,同时还有果树、旅游、山场和牧草等资源。有各种果树40万株,主要品种有良乡板栗、柿子、核桃等,干鲜果品历史最高产量达2440t。南窖乡东南部为石灰系岩石山地,西北部为石灰岩山地。土质以山地褐土和黄褐土为主,土壤中性微酸。平均海拔754.9m,大部分地区处在203~700m,适宜板栗、柿子、核桃等果树生长。其中板栗是名特优品种,是“良乡板栗”的主产地。现有板栗树10.7万株,种植面积185hm2,年产量220t,市场销售广阔,产品供不应求。现对南窖乡旅游资源进行分析。
1竞合分析
南窖乡旅游产业发展初期,主要的竞争对象为南窖乡周边、房山区的其他旅游资源,如十渡、琉璃河、周口店遗址等,竞争的主要方面是对客源的争夺,因此首先明确客源至关重要[1]。京郊旅游的大部分客源为北京和河北的双休日旅游或小长假出游的游人,以旅游团、家庭自驾游、学生或同事的团体出游为主。游人主要目的是为从日常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改换心情,主要游玩活动为欣赏京郊山区的美景以及体验以景色为依托开发的一些游乐项目,观看一些文化历史的遗址,体验农家乐和采摘活动等[2]。
南窖乡主要竞争对象都有主要旅游景观,如十渡镇——主要以优美景色为主,有漂流、蹦极等活动,竞争力强;周口店镇——周口店遗址,历史悠久;琉璃河镇——琉璃河大桥和琉璃河遗址等自然以及文物遗址资源等。周边旅游的优势:起步较早,名气较大,文物资源有些历史悠久,交通可达性强;劣势:有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同一个地方旅游资源指向单一,难以引起游客的再度旅游兴趣。
南窖乡优势以及建设方向:特色资源丰富,有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古建资源等,可以享受到多方面的文化和娱乐活动;充分发展基础设施,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吸引游客;生态环境保存好,遭受破坏小;由于去过的人少,对游人有神秘的吸引力;南窖乡的遗址可以让游人进行体验式旅游,不只是观光;发展生态农村[3],体验更高级别的农家乐;南窖乡现状资源丰富,涵盖了各色旅游资源,需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同时应做好重点景观的突出,使每个村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重点,并将其整合起来,形成南窖乡的京郊农村旅游链。要充分发挥并扩大每个村的资源和优势,利用道路互通的方式将几个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整体。并且在每个村现有的范围上扩大其影响范围,例如可将村周边的自然环境有效利用,修建林中小屋或增加游乐项目等,将相邻的村资源整合联系起来。为提高与周边的竞争力,整个南窖乡要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环境,充分发展“体验式旅游”,并建立生态村。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并起到保护环境和古建的作用。南窖乡的旅游业发展也存在着劣势,如知名度较小、交通不便利等。
2南窖乡旅游资源分析与定位
明确南窖乡的总体定位,以生态农村为主的体验式旅游,突出各个村自身的特色,从而让游人体验到多种活动,并可以加强其合作关系,减弱村之间的竞争[4]。
2.1花港村—生态门户
现状:在建设一条方便出入的道路;盛产桃子。
建设方向:作为进入南窖乡的门户,必须做好基础设施工作和门面工作,以游客接待住宿和生态观光园为主要特色,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加大桃种植的规模和品种,每年春季举办桃花节,夏季举办采桃节,并以一些独特的活动增加氛围,扩大突出桃子的资源优势,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一系列的产业链。
2.2中窖村——栗香金山
现状:曾产煤矿,但现已勒令停产;栗子资源丰富。
建设方向:进行采矿区的生态恢复和改造,形成自身独特的景观,并可以介绍采矿的历史、流程,以此作为一个吸引游人的项目;充分打造栗子产业链,举办栗子节,进行招商引资完善栗子产业链,形成栗子相关制品,带动旅游的同时推进自身的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2.3大西沟——果林飘香
现状:水果、山羊、坚果、石材等资源丰富。
建设方向:充分恢复利用采石坑,形成独特景观,并且发扬页岩的历史、文化及用途;建立生态园采摘水果节,丰富种植的水果种类和面积,形成一定规模,可以采取招商引资的策略。此处不仅可以进行生态采摘,同时也可依傍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加大农家乐和采摘园对游人的吸引。
2.4水峪村——古韵犹存
现状:自然环境优美,被评为“2008北京最美村落”;有古建筑、中幡队、碾子等。
建设方向:由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人文气息,水峪村是南窖乡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村之一。以古建为重点,依托美丽的自然环境,并适当调整水系。对比周边的资源,水峪村古建的优势在于可以作为开发为住宿的客栈,可以让游客们进行体验式旅游,旅馆和餐厅都可以参照古代的客栈和小店的样式,并提供与之匹配的餐饮和服务,以此来作为特色吸引游人。充分发挥此地美丽的自然景色的优质,建设相关的游乐项目,扩大水峪村的影响范围,将周边一定面积的山水都划入规划范围。与十渡相比,又多了份人文特色并且其自然环境保留较好,只要扩大知名度,其竞争力很有可能超过十渡。
2.5三合村——生态之村
现状:小型水库;小煤窑。
建设方向:对小煤窑进行生态恢复,可适当保留几个作为遗址,结合明清时期能源供应的问题,向游客讲述历史文化。充分利用扩建水坝,以三合村为例建立生态示范村。改造街道和房屋,建立收集雨水系统,增加村内绿地面积,将雨水收集、居民生活废水排放以及农业灌溉用水和水坝集合成一条系统,建成房山区第1个生态村。
2.6南窖村——古道西风
现状:南窖乡最大村落;拥有遗留的古建筑、古商道和集市。
建设方向:主打京西古道这个历史文化,将古集市的作用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出来,重现昔日古道丰富繁华的场面,参考北京烟袋斜街的做法,将南窖村打造成房山区的烟袋斜街;修复部分受损的有藏传佛教意义的古桥,加大对游人的宣传普及力度。
3结语
京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一直是京城人短途出游的首选。因此,京郊旅游业的竞争也显得尤为激烈,其中旅游资源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明确自身的地位和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通过对南窖乡旅游资源及其竞合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要明确自身资源的优势和劣势,由客源、地域、资源特征等方面明确竞合关系,从而更合理的进行规划来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竞争力,开发特色资源。当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建设的同时还有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古建筑的修复留存,实现可持续发展[5]。
4参考文献
[1]史春云,张捷,沈正平,等.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9):86-89.
[2]王云才,郭焕成.略论大都市的郊区游憩地的配置——以北京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0(2):54-58.
[3]王冰一.大都市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D].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地球曾美丽迷人,充满着青春活力。然而,由于人类贪婪地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已是人类刻不容缓的任务。“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学校环境教育,有“教育一代,影响几代”之效。加强中学环境教育是国际环境教育发展与研究的重要命题,结合课程开展环境教育是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的艰巨任务,地理学科以环境和人类活动双方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是中小学所有课程中唯一系统地介绍环境各要素的形成分布及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利用的学科,于是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成为加强中学环境教育的突破口。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是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恶劣的环境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环境教育必不可少。当前,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到空前破坏,温室效应、淡水资源枯竭、森林面积减少、沙尘暴频发、雾霾肆虐、白色污染泛滥……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其次,是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宿。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环境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再次,是地理学科的本质使命。地理课程本身就是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是该课程的内在要求和必须完成的教学使命,以人的关系为主线的高中地理课一定要把环境教育落到实处。
二、渗透环境教育的对策
1.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提升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地理教育中部分知识中包含环境知识,但是在传统的教育中,部分教师难以深度地挖掘教材中的内涵,继而无法对学生实行环境教育。因此,地理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环境教育因素,从而提升地理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如在高中地理教学讲述全球气候变化时,可以结合电影《后天》来讲述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教学视频,提升自身对气候环境变化的认知,继而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如利用讨论的形式指导学生掌握气候变暖的因素,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提升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扮演生态环境中的角色。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必然会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对环境的保护过程中,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将环境教学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将环境教学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可以开展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电等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大气环境检测等活动,将环境教育充分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另外,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家长宣传环境保护内容,从多方面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3.以实际案例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在正确认识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做到有目的的学习才能对地理知识有更好的把握和了解才会使地理教学生动化和形象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带动课堂教学用生活的环境再现地理。如用空气质量大幅度下降为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们在讨论研究的同时联系实际环境。这样切入实际的案例是学生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能融入到真实环境中来。另外通过这样的问题研究会让学生对其相关的地理知识产生好奇,因而能更好的把握和学习。这样河以使得环境引起学生学习地理掌生学习地理又能用于环境。经过学生的思考还能对相关的环境问题提出一些有见解和可实行的解决措施。
4.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渗透环境教育
关键词:档案管理;环保工作;作用
环保工作的相关记录档案能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反映和记录着环保事业发展的变化历史与现状,所以环保工作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但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使得我国的环保工作档案管理水平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对环保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作为新形势下的环保部门必须加强环保档案管理与建设,并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从而为环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一、档案管理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一)能够为环保工作提供历史依据
一是档案具有着反映和记录人类发展历史与现状的作用,人类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通过档案,我们能够得知古往今来的历史与现状,还能够得知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利益危害关系,并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对这一利益危害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
二是档案能够让我们得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利益危害关系,所以,进行档案管理则能够有助于加深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研究与认识,使人类清楚认识到是哪些生产活动或其他方面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影响程度大小?档案作为反映和记录人类发展历史与现状所存在的一种工具,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我们就能够得到上述两点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有利于环保工作的开展,还能够为人类自身创造一个更加安稳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是自然在人类的生产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人类离开、破坏自然就是在自取灭亡。所以,人类在生存发展的同时,必须竭尽所能的去保护自然,使自然生态环境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从而确保自然资源的自然资源。通过档案,我们知道了人类对自然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历史,历史中人类对自然进行开发和利用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正是这样才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发展,这种开发利用具有积极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通过多种手段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虽然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现代化社会的实现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却在这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例如各种工业废气、有毒气体的排放;水土资源的流失、污染等,这种开发利用所起到的作用是消极的,对于自然生态环境能够可持续发展性、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通过对环保档案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纠正我们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的理念,让我们吸取古人的智慧,学习和继承古人在进行自然开发利用时所表现出的那种积极的宝贵思想遗产。
(二)能够为环保工作提供现实依据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了满足社会、人民群众以及环保工作发展的需求,环保档案管理工作也应实现信息化,通过建立环保档案信息服务系统,来丰富档案的服务形式,通过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同时努力借鉴、学习和引进各种先进的环保理念、技术、设备、材料,并将这些应用到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中去,以此来优化环保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为环保工作提供现实依据,为环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开发利用自然的档案资料进行研究,对特定时期档案资料进行整合分析,这样能够帮助我国环保部门通过唯物史观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危害关系,从而为我国现今的自然开发利用、环保工作的进行以及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一方面,我们确定了人能够反作用于自然界的事实;另一方面,我们应清楚认识并牢记住,我们虽然有能力统治着自然界,但是并不表示我们可以对自然界为所欲为,随意破坏自然界,仅仅只是根据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来合理运用自然规律。档案就是有力的证明,通过对我国环保方面的档案进行研究,我们得知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使得我国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据记载仅1997年我国就发生了超过百余次的大范围洪涝灾害,由此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和带来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步入21世纪,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防洪抗涝水利工程的投入建设,洪涝灾害所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小,但是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呈现。21世纪以来,由于我国北方沙漠化情况严重,导致频频出现强沙尘暴,这对我国北方的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惨痛、沉重的教训告诫了人类: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时,应严格遵循自然规律,若是违背自然规律,那么必将遭受自然的无情惩罚。那种所谓人定胜天的观念和例子,仅仅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时期下才能够得以出现,并不意味着人类随意或者只要愿意就能够违反自然规律。在人类生存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做到人与自然共同和谐发展,将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和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做到相互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保档案管理工作未来发展趋势
环保档案管理工作未来发展趋势应将重点放在如何有效反映生态特色上面,以此来加强生态品牌效应,从而充分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环保档案能够有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环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和重点,应放在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积极培养生态文明、大力发展社会经济这些方面,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档案管理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以及环保档案管理工作未来发展趋势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提高环保档案管理水平,还有助于促进我国环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以便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作者单位:吉林省辽源市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 杨丽波.浅谈档案管理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7,03:32-33.
关键词:生态环境;地质学;地球系统科学
生态环境地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将生态学、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不仅研究用于研究自然环境自身的变化,也用于研究人类活动作用与环境周围的相关变化,从地质学的角度发现生物的多样性,将生态学扩展到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在研究的过程中仍旧存在部分问题,因此需要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让环境地质学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一、生态环境地质学的发展现状
在国内专门研究生态环境学的文章其实并不常见,尤其是对于地质生态学的研究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特征判定。探索的主要内容是环境,将生物体作为研究主体,却忽视了其中的地质学部分。生物环境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地质学作为一个非独立的生物系统,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影响的作用下,将其中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对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分析作出总结性的变化,合理利用地球上的水与土地以及其他的能源资源,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对水与土地以及其他资源进行保护。
二、生态环境地质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具有人为性
人力社会与自然环境彼此之间存在的关系是相互探索。环境科学与生态环境地质学等多个领域永远是人类值得不断探索与发现的新知识。生态环境地质的变化除了由自身环境演变而成的基础上,还存在人为破坏的因素,由自然因素演变而成的称之为自然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而人在其中起到了间接性的作用。为创造经济价值,人不断地勘探新的环境资源,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缺乏有效的管理的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无疑增添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
(二)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具有滞后性与不可逆性
由于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内部结构与外在因素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但是当人为的作用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时,自然的自我调节功能也会逐渐降低,则难以维持生态地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部分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就是在环境进行维持稳定的过程中,所受到的人類活动愈加频繁,这使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不可逆性。
(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具有地质环境变化的差异性
区域性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有着明显的地质原因,以冰岛火山喷发为例。冰岛地表有冰雪覆盖,火山爆发导致岩浆影响区域温度升高,大面积冰雪快速融化超出河流排水能力,导致洪灾泛滥。而火山喷发所带来的大量二氧化硫和大气中水分充分作用后形成酸雨进入海洋造成海水酸碱度变化,严重影响海洋地质生态环境。再比如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青藏高原冻土面积减少或大量冰雪融化。冰雪融化为水,冰川的储水减少而使得长江、澜长江等河流上游径流量和水位在短时间大量增加,引起洪涝或泥石流灾害;冻土的减少则会使得高原覆盖的植被发生变化,植被对水分的调节作用降低会造大量成水土流失。
三、开展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建议
(一)注重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关系
地质环境与地壳内作用的强度和质量制约着生态环境的演变,而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着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例如地震、泥石流等,为了国家的稳定发展与人们的生命健康,建议决策机构在对灾害研究之前就应该做出具体的、前瞻性的战略调整。既要使得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受到较小的灾害影响,又要大力整治可能会造成地质灾害的工程。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进行有效调整。
(二)加强对生态地质环境管理和调节控制
由于生态环境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要想使其在良性的发展,就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与调节。所以生态环境地质研究应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模式化的理论方法,建立优化的模型,为生态地质环境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尽可能地预防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而不是在蒙受巨大损失后再进行整治。
(三)对陆地水以及土地资源退化的重视
陆地水环境的变化对淡水资源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与国民经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各种水资源都干涸就会为人们的生活和生物的多样带来严重的影响,直接结果就是淡水资源的缺乏。因此,从地质学的角度出发,重视陆地水的变化情况,对保障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比如监控青藏高原冰川的含量的变化就是一项重要的工程。
四、结束语
现代人类对环境的思考不再仅仅停留在曾经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者更应该是去了解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规律,然后做出合适的预判,并更好地去适应,且利用科学原理管理人类自己的行为,以防损害自然环境进而危害人类社会。了解生态环境地质的变化规律和人类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合理调整和管理人类自身的行为是这门科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教育;自然教育;影响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接触到的除了周围人赋予他们的文化知识之外,还有自然环境。在很多人眼里,自然环境没有什么可观赏的,它们那么平淡无奇,不值得留恋。但是,对于幼儿来说,自然环境就是天堂,就是一片纯净的乐土。他们喜欢在这片乐土上嬉戏、玩乐,并找寻自己的快乐。同时,自然环境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开始,他们的眼界会从自然环境的学习中开拓,并形成了深切的启蒙教育。幼儿对自然有着莫名的情感,喜欢与自然进行交流,教师不妨合理利用这一特点,根据幼儿的兴趣创设最为合理的自然教育活动,促使幼儿得到深层次的思想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幼儿教育的开展,使得孩子接受到最有效的教育。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自然教育在幼儿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开展自然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许多教师对自然教育的理解并不深刻,他们认为自然环境只是孩子们玩乐的一个场所而已,并不能实质性地对幼儿产生深层次的教育作用,更别说把幼儿教学中的一些内容贯穿到自然教育中。但是,孩子出生后接触最多的就是自然环境,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进行着交流与沟通,而且幼儿对于自然的探究兴趣很大,经常会问一句为什么。许多的自然现象不需要大人引导,早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幼儿的脑海中,并切实地促进着幼儿教育的发展。为此,幼儿教师应该实时开展自然教育,以综合性地培养幼儿的多方面素质。同时,幼儿教师必须切实认识到自然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1.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阶段是我们人生的起步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所具有的认知水平是很低的,但学习起来又是最快的,能够迅速地掌握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而他们的认知一方面来源于幼儿园和家庭的知识引导教育,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自然教育。幼儿能通过仔细观察自然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产生强烈的反映,并渴求实质性地了解这个陌生环境中的事物,对于自然环境的好奇心往往比幼儿园所传授的知识更加强烈。同时,经过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开展,幼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与自然形成切实的交流,并从中发现乐趣,进而有效培育高效的探究心理,便于以后长时间地学习成长。
2.实时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切实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修养,而审美能力也是当前需要着重培养的内容之一。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能接触的美的事物很多,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自然环境。在幼儿眼里,自然环境中的花虫鸟兽、山川草木都是特别美的,而且每一件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独特之处,幼儿能够从中体会到很多,这样的教育效果远远高于课堂,能够最为直接而切实地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二、自然教育在幼儿启蒙过程中的开展
1.积极引导幼儿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现阶段的幼儿启蒙教育,几乎都是从游戏教学开始的,通过游戏的开展,幼儿不仅能从中找到较多的学习乐趣,提升学习的动力,还能适时给予幼儿表现自身的机会,促使他们获得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空间。而幼儿主要的游戏场所一般是幼儿园,长期地禁锢在校园内,很容易使幼儿失去新鲜感,进而降低教育成效。教师可以实时地引导幼儿走进自然,以自然环境为主要场所进行游戏活动。一方面能够为幼儿带来新鲜感,提升游戏教育的活力;另一方面,幼儿能够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体会和感知,提高启蒙教育的效率。
2.释放幼儿的天性,提高他们对自然的认知自然教育的很大一部分功能在于能够全面释放幼儿的天性。在实际的自然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幼儿充分的学习时间,鼓励幼儿进行大胆地玩乐和涂鸦,去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积极地释放天性,将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同时,由于幼儿对于自然环境中的很多事物不甚了解,在游戏活动中很容易出现许多问题,教师应当对他们进行指导,及时为幼儿解决内心的疑惑,给他们细致地描述一些自然环境中的生物,提高他们对自然的认知,优化自然教育,促使幼儿的综合素质得到科学的提升。总而言之,自然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实际的引导作用,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地开展自然教育,引领孩子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同时释放幼儿的天性,加强对他们的指导,最终全面优化自然教育,推动幼儿接受到最为切实有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晓菲.幼儿园课程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1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随着城市中工厂的增加、交通工具种类的增多以及石化燃料的燃烧,产生了各种废气,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硫等等。这些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就会使得大气受到污染,城市出现雾霾等严重的天气状况。而且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引发温室效应,二氧化硫也会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从而增加紫外线的辐射,形成酸雨,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
2水体污染严重
我国是人口大国,城市中的人口数量相当巨大,加之经济进步带动的工业化发展,使得城市中的企业工厂逐渐增多,大量的污水出现,这些污水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在排入江河湖泊后,对自然水体的破坏非常严重。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监测范围内的1200多条江河湖泊,被污染的达到了850多条,这一数字相当惊人。
3土地植被破外严重
过量采伐、过度放牧等自然资源利用不当的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致使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灾害加剧等。环境的人为污染和破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经济建设以及人类的生存。
4噪声污染加剧
城市中各种建筑施工产生的噪音、车辆鸣笛的声音以及其他工业运作的声音,都是噪音的一种,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
二城市规划领域中应采用的对策
城市环境问题,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危机,我国城市的污染逐年加重,土地资源日益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短缺,使得城市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近几年,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逐渐加深,人们了解到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逐渐将生态化融入到城市发展中,并且利用科学的手段指导城市建设。就目前我国城市环境问题的现状来看,如何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实现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是城市建设首要探讨的课题。城市规划中,针对环境保护问题,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规划
中应充分考虑到环境、人口、城市性质以及城市规模等方面的因素,协调统一布局,为城市建设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优化城市中的各项自然资源,在进行城市规划之前要注重考查城市的自然环境状况,对城市的社会及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针对这些方面进行生态环境分析,从而在城市建设中减少污染源的释放,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城市规划建设中要注重治理水、空气和固体污染物的治理
对水资源进行统查,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制定科学系统的用水治理方案,从而减少污水的排放,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在进行大气污染治理时,要注意结合城市的能源结构以及交通状况进行统筹考虑,制定出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减少废气的排放,净化城市空气。针对固体废弃物的治理,要在综合考虑环境的承载力基础上,对各种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的处理和填埋,采取合理的治理对策,实现废物的再利用。
3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
统筹考虑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以现实的技术手段综合考虑,实现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以将整体环境进行区域的划分,针对区域中的环境情况,进行区域的规划建设,从局部区域进行环境的优化,从而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质量。在城市总体规划层次上,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并通过对主要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有分析,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选择合适的用地和人口分布及交通方案。在改造和城区整治规划中,尽可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降低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完善用地城市布局,如工业区与居住区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问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