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3: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

篇(1)

关键词: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农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必须要加强对农作物生产技术的研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能力,进而带动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

1农作物种植及病虫害防治存在的不足之处

1.1缺乏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

农户在栽培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由于其本身专业素质比较差,所以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所了解和掌握的专业知识并不丰富。另外,农户在种植农作物的同时还抱有一定的侥幸心态,对病虫害的预防工作严重缺乏重视,通常情况下只有当问题出现以后,才会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解决。除此之外,农户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所采取的防治方式和手段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缺乏对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要的治理手段。

1.2不合理的使用农药

从事农业种植和生产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受教育水平不高,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农作物病虫害出现的原因,因此也很难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和防治手段,通常情况下是根据长期的种植经验来进行判断,对于农药的使用也较为随意。农户认为农作物只要出现了不正常的发育,就是由病虫害导致的,所以进行了一系列不合理的农药施放,不但不能对症下药,还会对农作物本身带来严重的伤害。

2农作物科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的相关对策

2.1加强对种植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整体的素质能力

为了进一步实现农作物的科学种植,首先需要从种植人员入手,加强对种植人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在对种植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将部分种植人员分配在一个团队当中,使他们能有机会一起学习、交流和研究,这样也能大大地节省培训资源。另外,还可以聘请相关的种植专家,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解决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农作物种植技术,为农作物增产做出贡献。

2.2加强对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手段的运用

针对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所能采用的防治手段多种多样,其中生物防治手段是一种较为安全的一个防治方式。加强病虫害生物防治手段的运用,要求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利用天敌昆虫的保护作用,二是施放生物农药,三是转基因技术抗虫抗病等。病虫害生物防治属于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由于其发展的时间晚,容易被外在因素所影响,但其所能发挥的效果比较好,时间比较长,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不会给农作物的产品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3结语

篇(2)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231-01

前言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国家,农业生产占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但我国也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作物病虫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为保证农作物的生产,防治病虫害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原因

就目前而言,导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现象日益加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为了确保农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而长期过量的使用磷肥,导致土壤出现大面积的板结、盐碱现象;农药使用的方法的不规范,导致病虫害抗药性的不断增强,从而破坏了土壤内部结构的平衡;连年的重茬种植使得土地没有足够的时间恢复,也是造成病虫害危害上升的主要因素。

二、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认识

大多数农民对全面、综合防治的认识是比较狭义的,仅仅是认为采用多种的防治技术与手段就行了。但是现在对全面、综合防治的定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农作的生长规律、农作物的耕作制度、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等等,从而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进行全面而有效地防治工作,以达到保护农作物安全生长,实现农民增收的效果。

所以,在进行全面、综合的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时候,必须要从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全局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还要注意各种措施与手段之间的协调,确保各自的有效性。

三、 新时期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几个重要措施

1、制定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方案

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方案的制定关系到工作的全局,首先要明确责任,召开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的乡(镇)分管领导、农业中心主任等参加工作会议,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农业主管部门成立防治病虫工作领导小组,分区分片进行督察防治,小组领导应定期到各个乡(镇)检查病虫是否施药以及防治效果,了解信息反馈,解决防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植保站负责病虫测报、技术培训、药剂配方、机器操作使用与维修、防治效果调查等;乡(镇)负责组织、发动、宣传,落实直补配套药剂到村、社;村、社负责登记、造册、公示、收机防费和把药剂直补到农户手中。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环境、农作物自身生长的特点以及病虫害的特点,在农作物种植之前以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定期的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如对种子进行提前的药物浸泡以及对田地进行提前的种植清理等,以此确保种植环境的卫生,预防虫害的滋生。与此同时,在每年的秋天定时的对耕地进行翻新,不仅可以有效增强耕地的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的活性,还可以加快落叶枯枝在土壤中的腐烂速度,有效降低病虫害的成活率,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在农药的使用上,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注意事项、病虫害特点、农作物特点以及土壤性质等进行喷洒,在确保农作物安全的情况下,有效杀死病虫害。

3、科学使用农药,有节制地合理用药

多讲究防治策略;修改偏严的防治指标,贯彻达标用药;合理安排农药,采用对天敌影响少的选择性农药,提倡有效低剂量,抓好挑治、兼治,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通过综合防治技术的组装,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保护天敌促平衡的作用。最小限度地使用化学农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天敌作用,把病虫危害损失降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并使病虫发生量维持在低水平的生态平衡中。

4、推广非化学防治

4.1 推广有效的农业防治法

对环境的合理利用,土地的合理轮作种植,是预防土壤病态的有效方法。例如土传病害大豆疫霉根腐病、小麦纹枯病、炭疽病等,同一农作物的多年栽种是对土壤的过度使用,导致农作物病害的频频发生,对于这种病虫害用药施肥的效果是不理想的。轮作种植的方式,能够达到在短时有效的控制的目的。种植大豆的土地改种植花生、玉米;种植小麦的土地改为种植油菜豌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实行水旱轮作,土地深翻、休耕来抑制病虫害。比如对水稻螟虫的防治,可以在下一季耕作的时候深耕灭茬灌水,p少越冬虫源的存活率,也可以在冬季休耕淹冬水田几个月,将水稻茬内的越冬源淹死大部分,减少来年虫口密度。对于间作套种进行科学合理种植,农作物种植区域化,减少种植区域的种类,合理搭配间作作物的品种,对病虫害集中防治管理,精细化管理农田。

4.2 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借助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通过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然后综合使用各种基因产品,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以达到防治目的。

(1)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病虫害的天敌

在农业病虫害的治理过程中,要对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天敌加以保护,利用它们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力度。在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前期防治时,可以使用药性较强的化学药剂,这是为了从根源上杀死有害生物。在农作物生长一段时间后,就要改变策略和施药手段,对一些仍然有病虫害威胁的局部地方施药,不能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实施隐蔽施药。

(2)加强使用各种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小的农药,要加强生物农药的使用力度,同时也可以使用各种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这种方式由于比较科学,所以也在日渐普及。在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通过使用生物农药,例如阿维菌素、BT农药等,也使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得以提高。农民通过养殖青蛙、专吃害虫的小鸟,或者在稻田中养鸭来治虫,也能够减少病虫害对农业的危害。

5、增强应急防治病虫害的能力

农民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应该秉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另外也应该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治系统作物虫害防治的依据。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应该根据作物生长的区域条件,不断扩大专业队伍建设,充实物质储备,将防治病虫害工作逐步提升到专业化的水平,尽量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与频率,增强对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的重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还可以降低作物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作物品质的效果。

6、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近几年,在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及技术推广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综合措施,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确保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保证向市场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四、 结语

综上,在实际的种植生产中,及时进行耕地卫生的处理、适当选用抗病性的作物品种以及对作物实行一系列的防治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机地结合,建立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性品种、科学研制高效生物制剂以及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生物防治技术;农业;病虫害防治;策略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时,主要是通过运用植物性农药与天敌昆虫的防治等生物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充分利用有益生物与植物的抗性基因相互配合,符合生态保护的原则。农作物具有较好的绿色性,生物防治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较为科学的治理方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

1.1利用天敌精准防治害虫

在利用天敌防治害虫过程中,需要根据害虫不同生长阶段存在的不同天敌,大量引进和繁殖害虫天敌,实现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准确掌握天敌的最适防治时期和有效防治种群量,这样才能提高防治的效果,进一步降低防治成本,实现天敌防治害虫方法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1.2利用杀虫活性植物

作物抗虫性是其自身具备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利用杀虫活性植物进行病虫害防治,使害虫无法在寄主作物体内进行栖息、产卵、取食和正常发育,也可利用害虫嗜食有毒植物来对害虫进行诱杀。目前在生物技术支持下,可以将杀虫活性植物的基因导入多种作物中,培育出转基因抗虫品种,以此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1.3利用微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具体可以采用人工方法来培养病原微生物,并制成微生物农药制剂,将其在田间喷施,能够防范害虫。目前研制的多种防治害虫的生物制剂在田间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部分制剂能够在田间自然繁殖,起到长期保持防治效果的目的[1]。

1.4特异性昆虫控制剂的利用

具体利用昆虫性引诱剂或是昆虫生长调节剂来进行害虫防治,但此方法只能防治害虫种群的特殊群体,无法达到全面防治,还需与化学防治方法相结合。

1.5微孢子虫的利用

微孢子虫作为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其能够感染所有动物,利用微孢子的特性使其在害虫种群中传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为害的效果。利用微孢子虫进行害虫防治,具有持续、低耗、环保等优点,不会对环境带来污染,而且人畜无毒。

2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

2.1运用生态微系统防治病虫害

农业害虫种类较多,且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需要针对农作物种植方式进行合理改变,摒弃传统的种植方式,通过合理布局,基于品种之间的内在联系来采取有效的种植措施,提高农业病虫害防治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提高植被覆盖面积,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病虫害防治能力的提升,且通过引入多种微生态系统,进一步增强抗虫害水平[2]。针对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间距进行有效调整,增强农田抗虫害的能力,避免病虫害传播,通过合理布局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另外,还要科学对农作物进行组合种植,能够对病虫害的产生和传播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2.2多品种混种或间套种植

采用农作物多品种混种、间作和套作的种植方式,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防止农作物病虫害,保证农业生态的稳定性。具体制定农作物混种、间作和套作的技术指标,宜在同一田块上分行或是分带种植2种以上农作物,且为了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中播种后季农作物,可以实现生态空间的集约利用。另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农作物存在的主要虫害、昆虫、寄生虫和天敌制约病虫害繁育的因素,科学把控农作物生长,促进低层农作物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生态的稳定性,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3]。

2.3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

该项目是目前较为新型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具体可以通过运用农业生物遗传技术,将能够杀死病虫的基因移入到农作物原生质体内,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杂草生物防治技术,其是利用植物病原菌来对农业病虫害进行防治。在具体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可以通过微生物、生物遗传、移入抗病基因等方法来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性。

2.4综合运用生物防治技术优化生态体系

在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针对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全方面和多角度进行考量,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过程中,针对害虫、环境和温度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考虑,还需要考虑到农产品生存条件,从而综合运用各种生物防治技术,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全面调查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以此为依据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宜选择适宜的土壤种植农作物,采取有效的治理方式来改善土质问题。具体还应根据不同区域来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以此来实现农田生态系统平衡。

篇(4)

关键词:气候;农作物;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80-1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据调查,最近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0.18)℃,最近50年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了1.1℃,明显高于全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我国的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差,气候变暖将对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本文针对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预防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及早开展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1 我国主要病虫害概况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农业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作物病虫害大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加,病虫害的种类也随之变化。水稻、小麦、棉花是我国常见的农作物,近几十年其病虫害发生状况如下。

水稻的病虫害在20世纪50年代以螟虫和稻瘟病为主;60年代螟虫的为害逐渐减弱,稻纵卷叶螟为害较重,病害方面以纹枯病为主;70年代稻纵卷叶螟进一步猖撅,螟虫回升,稻飞虱也上升为主要害虫,病害方面以白叶枯病为主;80年代稻飞虱和纹枯病大量发生;自90年代以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纹枯病、稻瘟病成为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病虫害。

小麦的病虫害在20世纪50年代以吸浆虫、粘虫、锈病为主;60年代吸浆虫和锈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粘虫出现先减弱后回升的情况;到70年代粘虫的发生频率增加,赤霉病和锈病成为主要病虫害;80年代粘虫的为害势减弱,麦蚜成为重要害虫,赤霉病、锈病、丛矮病成为3大主要病害;90年代以来,吸浆虫、麦蚜、麦红蜘蛛、蝗虫、赤霉病、锈病成为小麦的主要病虫害。

棉花的病虫害在20世纪50年代以棉蚜、红铃虫、黄矮病为主;60年代棉蚜、红铃虫得到控制,黄萎病为害加重;70年代棉铃虫、棉蚜危害加重,黄枯萎病流行;80年代棉铃虫、棉蚜、红铃虫、红蜘蛛4大害虫严重威胁棉花生产;90年代以来,棉铃虫、柿蚜等成为主要虫害。

2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2.1 暖冬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暖冬延长了农作物病虫害在越冬前的发展时间,有利于其繁殖,增加了越冬的病虫害数量,降低越冬死亡率,造成次年病虫害发生加重,并且发生期提前,为害期延长。

2.2 气候变暖是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界限、越冬北界北移

由于气候变暖,我国各地10℃积温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增幅为500-900℃。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生存和发育的温度条件变优,扩大其越冬范围。

2.3 气候变暖增加了农作物虫害的繁殖代数

虫害的发生需要一定的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气候变暖使各地区的有效积温逐渐增加,这就缩短了各虫态的历期,进而缩短了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繁殖速度加快,繁殖代数增加,对农作物的伤害也随之加重。

2.4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害虫迁飞的影响

气候变暖使农作物害虫向北迁入期提早,向南迁回去推迟,延长农作物受害时间,伤害加重。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病虫监测,健全预警系统

病虫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暴发病虫害之前都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建立预警系统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工作,实施病虫监测,准确掌握其发生动态,同时建立病虫害数据库,对病虫害进行趋势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3.2 开展综合防治,减轻危害损失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以农业措施为基础,药剂防治为关键。

3.2.1 农业防治措施 选择抗(耐)病虫害能力强的作物和品种;耕翻灭茬,提高害虫(越冬)死亡率;及时清除田边杂草,注意田园卫生,清除田边周围杂草营造不利于病虫害生存的环境;合理施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增强植株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3.2.2 药剂防治 选准用药时期和药品种类,提高防治效果;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3 加强组织发动,确保技术到位

各部门要把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与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一样重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途径,宣传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信息与防治技术。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为农民进行讲解,使农民真正掌握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率。

4 小结

气候变暖将会更有利于某些病虫害的发生流行,使一些原来属于次要种群的害虫有加重危害的趋势,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控机制,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从整体上研究与设计集约持续农业结构,加强长期和超长期预测,尽可能预见农田有害生物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就可以及时进行调控,变成灾因素为防治因素,就能遏制病虫灾害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 白慧,梁平,杨胜忠.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5).

[2]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五十年中国大陆近地面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6):942-956.

篇(5)

一、大力提升农艺技术水平的意义

1、科学施肥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科学合理的施肥能够改善农作物营养不良,起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对农作物施肥时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不同微量元素来施肥。人们应切忌盲目施肥造成资源浪费,另外,要实现有机肥和化肥的平衡使用。我国传统的农民百姓普遍更愿意使用化肥,但化肥过度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缺乏有机质极微量元素。因此,农艺技术人员根据农作物的具体生长情况采用合理科学的施肥方法,实现了农作物的丰收。

2、适当种植间隙促进了农作物生长。农作物栽培期间,农艺技术人员对农作物的栽种间隙进行了合理规划。间隙太宽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野草疯长以及农作物之间授粉困难,影响作物的产量。间隙太密又会阻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影响它们的生长。因此,农艺技术师通常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充分考虑农作物采光以及空气流通等问题对种植间隙做出规划。

3、改善外部环境增加了作物产量。为了实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水分及土壤等外部环境因素。比如温室大棚技术,它改变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时长、温湿度要求以及土壤中有机物及微量元素的成分实施控制,使外部环境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另外,通过适当的延长光照作用,能促进农作物的光合吸收,增加作物产量。

4、对病虫害的防治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病虫害的发生往往会对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造成影响。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绿色食品的偏爱也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人们还对绿色食品的外在质量条件有要求。因此,农艺技术人员采取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应建立在保护农作物质量的基础上开展。化学防治手段是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手段,其驱虫效果显著但副作用也十分明显,农作物上残留的化学剂会对土壤及人体造成二次伤害。目前,农艺技术人员联合生物防治、物理器械防治和化学防治三种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其防治效果明显,不仅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还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二、着力加强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的同步发展

农艺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农业机械的实施,而农业机械的发展又会带动农业技术水平的上升,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机械水平的进步能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率,但要建立起农艺技术与农机之间的密切联系,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要实现农艺与农机的密切联系应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种植环境要求、地理地貌来开展农业机械研发工作。这样一来,农机的应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比如:我国南方地形地貌跟北方地形地貌有很大的差异,南方主要为丘陵地带,而北方更多的是平原地带,如果把北方的农机应用到南方农作物种植中,就显然失去了它的应用价值。

2、农机研发工作的开展由于受限于资金、技术等因素导致不能满足农艺的要求,那么,农艺技术人员则可培育出适宜农业机械操作的农作物品种,以满足农业机械操作的可能性。

三、全面提高农艺技术水平的策略

1、培养农艺技术人员水平。农艺技术人员是农艺技术的直接实施者,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对农艺技术发展、改进和推进等工作开展的深入程度。由于人们对农艺技术专业带有一定偏见,很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应该去大城市就业,而不是扎根于农村进行农艺技术研究,这就导致我国农艺技术人员相对缺乏。而且,我国还缺乏相应的农艺技术培训体系。那么,想要提高农艺技术水平,我们必须要吸引愿意扎根于农村潜心研究农艺技术的高素质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而政府也可以给予农艺技术人员给予相应奖励政策,鼓励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深入基层开展研究工作。

2、实现农艺技术各方面工作的最优化。农艺技术涉及的内容包括农作物的选种、栽培、育苗、土壤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机应用等方面。因此,在选苗的时候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以及地理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品种,在施肥的过程中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营养,采用有机肥与化肥联合使用的施肥方式。另外,还要根据农作物的特性来规划它的种植间隙。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应联合使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等防治方法。

3、促进农机和农艺的高效结合。农机的应用是农艺技术重要的一部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程度反映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为了提高生产率,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校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我们必须因地制宜的采用农业器械,当技术水平满足不了实际农艺技术开展的时候,应配合农机的使用培育和改良新的农作物品种。

总之,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土地种植面积的缩小、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对粮食需求量的扩大对农作物的产量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只有提高农艺技术水平,着力加强农艺技术促进农业大发展,才能有效提升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进而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助力和谐的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段跃刚.农艺节水保肥技术在花生种植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3,(12).

篇(6)

[关键词]主要农作物 病虫防治 药剂发展

[中图分类号]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86―01

1影响农作物种植产量的因素分析

对于种植农作物的发展来说,它的发展风险是来自于很多不同的方面,首要的就是它经常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病虫害的影响。在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时候,一般会由于各种问题而使农作物出现虫害的威胁,这样就会使农民的经济发展受到损害,还有来自于市场供求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就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因此他们对于农作物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种植者为了防治虫害,一般会在农作物上喷洒一定的农药,这就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再加上当前食品安全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人们在购买农作物产品时就会更加谨慎,这也使得种植农作物的农民的经济发展受到波动。还有来自于他们自身的种植技术,还有其他各种风险等的影响,以下我们就来具体作出阐述。

1.1自然风险

来自于自然的风险,它是农作物种植时出现的最大的风险,由于各种天气的变化就会使农作物出现病虫害的威胁,它也是养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它是无形的也是最致命的,一旦出现病虫害,就会使整个土地的农作物受到影响。种植过程中,农作物经常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引发各种病虫害,它们会在整片土地中传染,这就使得大片的作物受到感染,越多作物受到病虫害侵害,作物种植者就会损失越多。此外,突然的降温升温等自然环境都会使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受到改变,这就给害虫有了可趁之机,它们就会在作物中肆虐,而这些也是很难进行人为控制的。

1.2市场风险

农作物制品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市场的影响,如果它拥有一个好的市场需求,那么它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再加上由于农作物产品一直以来就是人们的主要食物,所以它一直以来的发展情况比较乐观,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作坊承包土地,使得整个市场竞争局面非常严重,这就对农作物的质量要求提高了,好的产品才能更好的被大家所接受。有竞争才能有发展,这也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风险。

1.3技术风险

与其他风险相比,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技术风险,而技术风险包括几个方面。它对于农作物产品的经济发展影响是十分大的,第一点就是,农民所引进的农作物的品种,它们要想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首先就必须引进优良的农作物品种,让他们可以更好的抵抗病虫害。第二点就是要很好的控制病虫害对于农作物的影响,人们必须对农作物的生活环境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有部分农作物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就必须提高警惕,把这片农作物进行隔离看护。当然了还得聘请专门的农产品种植专家对作物病虫害疾病的预防作出及时的防护,定期给作物喷洒农药。病虫害是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它是受自然因素影响的,但同时它也受人们种植技术的影响,农民要想更好的发展自己的经济,就必须与相关发展农产品药剂的厂商进行合作,及时对病虫害进行健康的防治。这就给药剂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剂厂必须尽可能的研发出对人体有利又能防治作物病虫害的药剂产品,这样就能在保证人们健康的情况下提高作物质量。

2对于主要农作物病虫防治的风险管理以及药剂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提出的一系列风险,接下来我们将提出几点风险管理对策来帮助主要农作物种植者更好的进行农产品经济的发展。

2.1树立病虫害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必须首先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建立一定的风险管理机制,就比如说可以给自己的土地生长的农作物购买一定的农业保险,这样在受到自然灾害的时候就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同时也是舍小取大的做法。

2.2强化风险分析研究,提高避免风险的能力

对自己的土地农作物的种植聘请专人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从而对所存在病虫害的风险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出现风险的时候进行最快速有效的管理,就比如可以对作物生活的环境进行好的改造,并且定期给作物喷洒适合它们生长的药剂,从而避免病虫害疾病的发生。

2.3建立风险应急措施,防范风险发生

定期对农作物进行检查,聘请专门的药剂师对作物生长状况进行看护,一旦发现它们存在被病虫侵害的症状立刻对其进行隔离防护,从而避免周围农作物受到感染。此外,也应该做好公司保险,建立相应的应急措施,时刻防范风险的发生。

篇(7)

关键词:绿色植保;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24

1 提高绿色植保理念的认识

绿色植保理念即绿色植物保护,顾名思义,其宗旨在于建造绿色生产环境,在保障农产品产量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在优质高产的农产品的保障下保护植物,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绿色植保理念下的农作物防治策略

2.1 加强规模化种植的政策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环境

由于传统小农农业的种植规模的制约,家庭种植的模式对于绿色植保理念的推广和实施难以全面落实,在原有的土地承包制的政策下,政府要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促进适合当地生产力的土地经营模式的发展,实现农业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模式,采取有效措施,营造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的大环境,为保证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奠定基础,落实绿色植保理念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2.2 规划农业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

乡镇政府对于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行整体的统筹规划,对于政府下拨的农业生产补助款统一规划,对于涉农补助款要确保专款专用严格监管,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

2.3 化学防治科学化

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中,要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种植,落实防治要用农药的用量和效果等具体的指标。从预防开始,对播种的土壤进行早期的消毒处理,选取优良抗病虫害品种,并对种子进行浸种或杀菌剂拌种的处理来进行灭菌,消灭病虫害的发生环境。加强定期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科学使用化学药剂,控制用量。例如春夏之交的烟粉虱的控点保面和压前防后的防治策略,大容量的远程高压喷药技术,都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提高了防治的效果。尽量推广生物农药或者植物源农药,提高化学防治技术,减少环境污染。比如对难以防治的玉米螟、玉米穗蚜,推广使用非常规的烟雾剂防治方法,有效控制虫害蔓延和危害。控制病虫害的发展,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应维持在85%左右,这样是为了给虫害的天敌保留足够的食物。实现化学防治的专业化、科学化。

2.4 推广非化学防治

由于化学防治的弊端,非化学防治的推广势在必行。

2.4.1 推广有效的农业防治法

对环境的合理利用,土地的合理轮作种植,是预防土壤病态的有效方法。例如土传病害大豆疫霉根腐病、小麦纹枯病、炭疽病等,同一农作物的多年栽种是对土壤的过度使用,导致农作物病害的频频发生,对于这种病虫害用药施肥的效果是不理想的。轮作种植的方式,能够达到在短时有效的控制的目的。种植大豆的土地改种植花生、玉米;种植小麦的土地改为种植油菜豌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实行水旱轮作,土地深翻、休耕来抑制病虫害。比如对水稻螟虫的防治,可以在下一季耕作的时候深耕灭茬灌水,减少越冬虫源的存活率,也可以在冬季休耕淹冬水田几个月,将水稻茬内的越冬源淹死大部分,减少来年虫口密度。对于间作套种进行科学合理种植,农作物种植区域化,减少种植区域的种类,合理搭配间作作物的品种,对病虫害集中防治管理,精细化管理农田。

2.4.2 加强农作物的物理、生物防治

利用生态系统环环相扣的生物链,引进并保护害虫的天敌,利用虫害的天敌进行治理,长期有效的抑制虫害的发展,达到了防治病虫害目的的同时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例如利用性诱剂诱杀鳞翅目类(如玉米螟)和食心虫类(如梨小食心虫)害虫,利用黄板诱杀飞虱、蚜虫等。推广新型绿色防控产品消灭害虫,开展绿色防控模式,建造绿色农作物示范基地。

3 结语

对于绿色植保理念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方向,在其理念下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研发是一个漫长的周期,要增加投入,促进绿色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价格优势,在时效和便利性上做突破,让农民群众加强接受主动性。政府部门也要加强推广力度,出台有力的保护措施,落实绿色植保理念下的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