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浅谈文言文教学策略

浅谈文言文教学策略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3: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浅谈文言文教学策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浅谈文言文教学策略

篇(1)

一、 启发引导,发现规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找出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并掌握这些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例如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课文时,分析“目吴会于云间”中“目”字用法,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过的《鸿门宴》中的“数目项王”,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两句中“目”字后面跟的都是名词,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句子中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如通过比较分析“雄州雾列,俊采星弛”《滕王阁序》)、“园日涉以成趣”《归去来兮辞》)、“水击三千里”《逍遥游》)中的“雾、星、日、水”等就可以得出“名词放在动词前非主必状”的规律。这样,通过日积月累,学生就可以归纳出课文中常见的名词活用规律。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的“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又前而为歌曰”《荆轲刺秦王》)、“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名词放在‘之、而’前面活用为动词”等。

这里重点讲了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两种情况,此外还有动词、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都有一定规律可循,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这种启发、引导、发现的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熟读精思,把握内容

对于文言知识较多、语句较难理解的文言文应将教学重点放在疏通文意上,对于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应将教学重点立足于鉴赏人文精神和思想性方面。不同的文言文有不同的特点,对文与言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有些文言作品情感充沛,如《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感情真挚,情感丰富,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血浓于水的亲情。从文章情感切入,一下子抓住学生,。那么接下来学习文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了。

有些文言作品文学性较强,教学时要把重心放在品味作者优美的文采,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上。如《滕王阁序》,辞藻华丽,情感充沛,文采斐然。作品体现出唐代文人开阔的胸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生命意识,追求功业,积极入世的时代精神,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联系同时代的诗人,联系同类作品体会所谓的盛唐气象。

有些文言作品文化意义深远,如《老子》、《庄子》、《论语》、《孟子》,如果在教学中弃孔孟博大精深的思想不讲,置老庄超世旷达的情怀于不顾,那么这类文章就变得索然无味。在教学中可以先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激发学生思考和探求的欲望,进而帮助学生解决字词问题。尤其是《论语》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孔子已被高高举起。

有些文言作品思辨性较强,如《六国论》、《过秦论》,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突出思维训练。结合议论文的写作,指导学生如何选取论据,如何进行论证。

又如《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人物形象塑造栩栩如生,应侧重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写作教学,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鸿门宴》、《荆轲刺秦王》情节生动,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可以结合有关小说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构思情节,如何通过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

三、重视诵读,提高感知能力;强化背诵,增强文言积累。

诵读就是培养语感。而我们的学生,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下,仍然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缺少语感,而诵读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潜移默化的形成古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而理解文章。没有诵读,文章情感无从体会,诵读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情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出来的。读有所悟,诵有所感,古今文章,概莫能外。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背诵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传统。背诵是为了积累,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同时,背诵也是为了运用,为了创造性地运用。通过背诵,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也就都记住了;记得越多,越能够触类旁通。

篇(2)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个性化学习;学习策略

文言文是全人类公认的伟大的道德智慧宝库,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古代文学的结晶,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新课标要求小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受文章的深刻道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人生启发。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言文的释义,体会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表达形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阅读起来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随着个性化学习模式的实施,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三环节中,如何才能学好小学文言文,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谈论的焦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对小学文言文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几点认识。

一、个人学习:准确朗读,培养语感

在个人学习的环节中,应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意,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个人学习的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一定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和理解文章内容,做到熟读。

朗读文言文要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正所谓“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朗读还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这样,才有利于读出文言文的感情和韵味。如,在教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论语〉四则》的学习中,笔者就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初步感受凝结在语句中的儒家思想。在个人学习的环节中,教师要做好对个别学生的朗读指导,细心倾听学生在个人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指导,注意梳理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为集体辅导做好准备。

二、小组学习:交流疑惑,达成共识

在小组学习环节中,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形式,交流课前所做的翻译。教师应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进行准确翻译。如,长春版六年级上册中《贾岛推敲》,“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可直译为“在驴上吟诗,举手做推敲的手势”。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如“贾岛初赴举”中的“贾岛”为人名,可不译。又如“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翻译时应在“遂”的后面将省略的“与之”补上。因为老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和熟读课文,所以在小组学习中不必一字一句地翻译。只要把一些重要的字词、特殊的句式、词类的活用现象讲解清楚,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将其疏通,个别不懂的再留待全班学习时解决,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悟性。

三、全班学习:思想碰撞,多元化地理解

在全班学习环节,对于文言文首要的还是朗读的集体练习,但时间不可过多。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观点的碰撞上。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让学生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理解课文也自然水到渠成。如,对《〈论语〉四则》,在加强朗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语句进行多元化地理解,允许学生结合现代生活进行有个性地解读。

此外,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非语言因素”,如人物、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让学生去复述、改写、辩论、写读后感、表演等。如,学习《荆公改字》后,可让学生讲故事;在学习《贾岛推敲》后,可让学生改写成记叙文或表演等。在学生做上述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加进一些课文中没有的因素。这样,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延伸、创新了文言课堂,达到了“古文新教”的效果。

对于个性化学习策略,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这是对“因学而导”的平实概述。个性化学习策略,能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学。根据不同的文言文内容,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掌握了适宜的教学方法,就能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充分引导学生吸收文言文这份珍贵的遗产,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黄兰秀.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法[J].教法研究,2013,32(128).

篇(3)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93-02

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中的三个主体,这三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紧密相连,笔者主要选取了这三个角度来叙述和分析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 教材

教材存在的三大问题,首先有待于教材本身的修订与改进,其次要靠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智慧来解决。

在教材的编写方面,栗洪武(2011)[1]在探讨民国初年由学堂向学校嬗变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断层问题时,提出了在现有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课程的补救方法,比如从小学开始教儿童诵读启蒙经典,注重儿童良好的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到中学和大学学习部分经学课程,形成年轻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童志斌(2009)[2]更是大胆地建议应“不囿于现实因素,专门编写文言课本甚至单独设置文言阅读课程”。

在教材的衔接方面,黄三荣(2010)[3]提出,要想解决好小初高中的衔接问题,语文教材要做到文言低龄化、加大文言比重、选材内容彰显文言知识、开发校本课程与教材扩展经典教育。诚如张志公先生[4]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所说:“要是小学早一点――比如三、四年级,念过一些经过仔细斟酌、严格编选的类似《蒙求》之类的文言文,也许五、六年级就能念点短而浅的文言文,这样到了中学就可以不花过多的时间而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了”。

关于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智慧,我们放在下文针对教师教学问题提出的策略中详谈。

2 教师

针对文言文教学“有言无文”和“有文无言”两极分化的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四点原则入手,改进教学方法。

(1)合理运用教材,补充相关材料。

面对教材内容上的偏误和编写上的不足等问题,教师不能被动地被教材牵着走,而是要能动地选择教学内容,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得出他们认为合理的结论。具体的流程可以是:课堂上进行批判性阅读,学生提出质疑并讨论交流,将其中有价值且仍存争议的问题交给感兴趣且有余力的学生组成的兴趣小组做进一步的探究,然后再回到课堂,由兴趣小组成员汇报探究过程与初步结论,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学习并参与讨论,教师全程予以及时的支持和纠正。

对于初高中衔接不畅的问题,教师也应当有所作为,而不能坐等课程标准或教材的改变。正如黄三荣(2010)[3]所说,语文教师应具备整体观念,树立大语文观,“关注相邻学段的文言要求,主动学习相邻阶段的教材并阅读相配套的教材”,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初中阶段加强课外阅读,培养语感和兴趣,为高中阶段打好基础。

(2)找准教学定位,激发学习兴趣。

进行文言文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应对文言文教学的内核有所了解,即弄明白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何在。将课标在这方面的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传承文化。而无论是工具论一统天下时的唯言独尊,还是当下人文性凸显的以文代言,都忽视了经典文本中“言”与“文”的相融相生和不可分割性,二者不可偏废其一。程永超(2011)[5]将寻求两极间平衡的方法概括为要“在解读文言经典的过程中,通过欣赏‘言’之精确而智慧的组合,来领略汉文字的语言魅力;通过感悟‘文’所赋予文化意蕴的深层内涵,来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语言美和意蕴美,真正在精神层面和知识层面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素质与应试的双赢。

(3)教学由浅入深,准确把握学情。

由于文言文具有不同于白话文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更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情把握不准,是导致教学走向两个极端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极端的教学模式,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录》一书中,看到了刘凤玲老师对扭转这种局面做出的有益尝试。她十分强调要让学生主动参加到文言文的教学情境中,讲《曹刿论战》,她让学生当将军,让学生到古战场去“实践”一番,拉近了学生和曹刿的距离;将《醉翁亭记》,她让学生通过给太守打分,体验作者的醉翁之意,等等。

(4)鼓励自主阅读,重视含英咀华。

钱梦龙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指出,教材中几乎没有过于简古难读的文章,建议教师树立“文言文中的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6]的观念,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笔者认为这确实是文言文教学改进的关键点之一。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学习文言文时虽然会在语言上遇到一些障碍,但绝不会像学外语那样从零开始。因此,教师若用教外语的心态来教学生,必然会导致课堂的低效与枯燥。而教师如果把阅读的自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阅读,就能一箭双雕:一方面锻炼其自主阅读的能力,巩固其文言知识,加深其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从而提升其阅读文言文的兴趣。程永超(2011)[5]探索出的粗读、细读、研读三部曲,钟春晓(2006)[7]提出的创设民主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合作质疑探究等等,都是保护学生阅读自主性的有益尝试。当今的很多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含英咀华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比如黄翠梅[8]所做的文言文朗读教学探究,肖家芸[9]着力于记诵积累、着眼于浸润承传的教学实践,等等。

3 学生

(1)转变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受教师教学方法、考试评价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其主观认识。有些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文言文对其个人的重要意义,有些则是因为觉得文言文太难、怕学不好而放弃。

对以前者,张中行先生[10]有这样的一段话:“接受文化遗产的事相当模棱,怎么样算已经接受了,接受了多少,都不是尺丈升斗可以量出来的。吸收表达方法以充实现代语也是这样,多少,好坏,不容易说清楚。但我们总当承认,读多了,理解了,心理确是多了些什么,有时候这多的什么还会成为至少是加入社会生活的力量”,虽只有寥寥数语,但不乏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之效。

而对于后者,则更要施以有针对性的引导。笔者曾在一次有关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课堂展示上,将展示的标题定为“那些年,我们一起学的文言文”,改编自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儿》。这样“糟改”,不仅是因为笔者回忆并结合了自己初高中学习文言文的经历来谈这个话题,也因为在笔者看来,文言文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与近乎完美的女孩儿有几分相似,美好庄重,也因此难免有些复杂与矜持;而文言文之于学生,也正如女孩儿之于不甚成熟的男孩儿――她的秀外慧中令人仰慕,却也因此让不够自信的仰慕者以为她在可望不可即的远方。由此产生的畏难心理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和积极性,而主观上的怠惰带来的习得性无助感又会反过来拉大学生与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形成又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应当帮助学生转变这种思想:正如最终只有一个人能娶到那个女孩儿一样,不必、也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喜好并且精通文言文。作为普通的学习者,无论是在传统文化、文学素养还是语言知识方面,学生只要能尽自己所能从中有所收获和提升,就算是不辜负所学的文言文和自己的努力。学生放下了心理负担,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品读文章,就更容易建立起自信,这种自信又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扭转此前的恶性循环。

(2)调整学习方法。

有了良好的学习态度,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学为己用的效果。叶圣陶先生在指出文言文教学走两个极端的弊病之后,强调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惟有将讨究与吟诵并重,于吟诵中体会和感悟文章的内容和理法并将其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全而不偏。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文章的内在情味相结合,将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文章的外在语言相衔接,保证诵读的质和量,才能建构属于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语感、思维和习惯。此外,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其他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王长富(2011)[11]提倡的“逆译法”、黄方芳(2010)[12]认知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知识分类学习法、林青(2010)[13]总结的文言文研究性阅读模式等。

参考文献

[1] 栗洪武.民国初年由学堂向学校嬗变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断层及其补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83-89,96.

[2] 童志斌.不同版本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文言文编排的比较思考[J].语文学习,2009(4):12-16.

[3] 黄三荣.浅议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2):13-15.

[4] 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5] 程永超.将文言文教学进行到底――浅谈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困境[J].基础教育研究,2011(1):32-33,36.

[6] 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25-27.

[7] 钟春晓.试谈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10):43-44.

[8] 黄翠梅.文言文朗读教学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09(28):20-21.

[9] 肖家芸.着力于记诵积累、着眼于浸润承传――初中文言文单元的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11).

[10] 张中行.张中行作品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1] 王长富.“逆译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之友,2011(4):15-17.

篇(4)

【关键词】融教于乐 文言文 教学策略

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古文词汇量的积累较少,没有系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培养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文言文,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手段:

一、生动的故事教学法

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对初中的孩子来说更有吸引力。初一文言文多是一些较为浅显、故事性很强的文言短篇,语文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用生动的故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如初一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本身就是一个小故事,陈太丘与好友相约中午相见,不料朋友并未到来,后来朋友到来之后责备陈太丘,陈太丘的儿子元芳进行反驳的故事。元芳的聪慧过人、敏于应对的能力让人不禁惊叹。在讲授该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上书本,然后教师为学生讲解这个小故事,或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指导来讲述这个小故事。初中文言文当中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如《木兰诗》《咏雪》等文章,这些文章的故事情节都非常强,既可以由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也可以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共同讲述这些小故事。

二、灵活的竞争教学法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好胜心较强,凡事总是争强好胜,不肯落人后。教师要灵活的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生通过竞争的方式乐学、爱学。

在讲授《伤仲永》这篇文章时,伤仲永小时候的聪慧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内容,为方仲永后来的“泯然众人矣”作铺垫。教师在讲授这一段落时,要让学生产生和方仲永比一比谁聪慧的念头,同时也要让他们与周围的同学比一比、看一看谁能够更快的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这种“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中奋勇争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通过文章内容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其次,初中文言文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可以不定时的举行文言文诵读比赛,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让他们在竞争中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

三、多彩的联想教学法

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联想能够让人从这件事想到另一件事,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文言文教学也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

文言文较为简短,情节紧凑,这就为教学留下了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文言文的这种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语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补足文言文的空白,然后查找资料,寻找相关的答案。如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夸父逐日》这两篇文章,非常的简短,夸父逐日的缘由文章当中并没有交代,而共工为什么要去触不周山,文章当中也没有交代清楚。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猜测夸父逐日的原因,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山海经・大荒北经》和《列子・汤问》中关于夸父逐日的相关故事,既丰富了所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教一些景物描写精美、故事情节生动的文言文时,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鼓励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设计画面:渔人发现桃花林时“落英缤纷”,进入桃花源后发现“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后离开桃花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艺术之美的熏陶。

四、活泼的表演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提倡创新教学,文言文教学也是如此。而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教师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如《孙权劝学》篇幅短小,可以通篇表演,让学生通过文章的对话来揣摩孙权、吕蒙和鲁肃的心理和神态,将这一个小故事完整的表演出来。其次也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学生的表演,如蒲松龄的文章《狼》,狼的狡猾、屠户的机智都可以让学生当堂揣摩,然后让学生表演。一些文言字词的教学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假寐”“睥睨”等词语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神态来表现,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完某些文言文之后,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合作将所学课文改编为剧本,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同时利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创新,真正喜欢上文言文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华文化国学经典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全人类公认的伟大道德智慧宝库,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古代文学的结晶,是现代汉语的源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小学高年级课本中选入了四篇文言文,分别是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和六年级下册《学弈》《两小儿辩日》。因此,学生学习文言文,既吸收语言精华,又能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了解,充实其文化底蕴,提升其文化品位。新课标要求小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深刻道理,使学生到正确的人生启发。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言文的释,体会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表达形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阅读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教好小学文言文,一直小学语文教师们谈论的焦点,笔者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在教学文言文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准确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意,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但在读的时候,要求学生一定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和理解文章内容,做到熟读。朗读文言文要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正所谓“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朗读还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这样,才有利于读出文言文的感情和韵味。如我在上《伯牙绝弦》中就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默读课文、理解文意、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上完课后让全班齐读,感受伯伢和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进行翻译。如“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直译为“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弈秋”为人名,可不译。又如“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翻译时应在“出”的后面将省略的“去人”补上。因为老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和熟读课文,所以课堂上也不必一字一句的翻译。只要把一些重要的字词、特殊的句式、词类的活用现象讲解清楚,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将其疏通,个别不懂的再举手提问,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悟性。

三、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少学习文言文的枯燥,还能更好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伯伢绝弦》后,补充: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接着给学生讲: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让学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最后小结: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这样的教学活动设置,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也让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教师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理解课文也自然水到渠成。

四、理解文言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

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非语言因素”,如人物、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让学生去复述、改写、辩论、写读后感、表演等。如学习《矛与盾》《郑人买履》后,可让学生讲故事;在学习《学弈》后,可让学生改写成记叙文;在学习《两小儿辩日》后,可让学生表演等。在学生做上述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加进一些课文中没有的因素。这样,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延伸、创新了文言课堂,达到了“古文新教”的效果。

理解每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作者所要阐述的道理。如《弈秋》一文,通过和弈秋学习的两个人的不同表现,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再如学习《两小儿辩日》一文,我们应透过文章的内容,深刻体会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以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以上文言文教学三法正是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而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相信它能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乐学。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掌握了适宜的教学方法,就能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充分引导学生吸收文言文这份珍贵遗产,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兴趣―――化解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2]《谈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问题》.

篇(6)

一、前人关于文言文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

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学习文言文尚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甚至第三语言习得的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的理解难度之大显而易见。截至目前,关于此类的论文并不是很多,其中有三篇相关的论文观点新颖。分别是李泉(2006)《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他提出文言文中的许多字至今沿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贾少宁、张瑞华(2009)《也谈对外汉语文化中的教学导入》中提出留学生应明白一些典故、成语独特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背影,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李博闻(2012)《对外汉语教学文言文课程设置与教学探索》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文言文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分析,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对外汉语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参考价值。

二、《孟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孟子》中“性善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人之初、性本善”这对于大多数外国留学生来说都是极其陌生的,甚至一些信奉基督教的留学生(例如美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留学生)一直以来都是接受“原罪论”的教育,即人性本恶。而孟子的性善论则认为性善是每个人所具备的心理活动,是普遍的、与生俱来的。这种思想是千古以来中国人所一直接受的思想。这就是反应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因此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性善论”的教学是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一步,如有必要,也可适时向学生介绍《荀子》“性恶论”的思想,但要向学生解释“性善论”是影响中国多年的正统思想。

(二)《孟子》中“义”的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是《孟子》中最为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有极大的作用。首先,文章中以鱼和熊掌起兴,从这一点这可以告诉留学生中国人讲究含蓄,就是在一开始通过讲述一些其他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是向很多西方国家那样直抒胸臆。其次,也可以向学生讲解舍生取义这个成语。最后,可结合《孔子》向留学生传播中国“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思想。

(三)《孟子》中的成语与对外汉语教学。参看《发展汉语 高级综合1》(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岑玉珍主编),每篇文章中都涉及大量成语。可见成语教学在高级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仅《孟子》一书中,就包含大量在当今社会中仍广泛使用的成语,例如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一曝十寒、心悦诚服、出尔反尔、一介不取、当务之急等,这些成语虽然从字面理解有一定难度,但又是日常口语中经常使用的,因此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很有必要学习之。如果仅仅学习这个成语而不去理解其历史背景则很难理解和掌握,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孟子》中的这些篇目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习成语,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可见《孟子》对于留学生成语教学也有很大的意义。

(四)《孟子》中的排比句与对外汉语教学。大量句式整齐且富有哲理的辩论语句是《孟子》的一大特色,这些句子对于留学生的音韵和汉语语流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例如《孟子 告子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一段,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让留学生感受汉语之美的同时让音韵和语流得以训练,使口语水平得以提高。因此,让留学生在课余时间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甚至唐诗宋词对他们的语音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以《孟子》为例,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一)故事性教学为主。《孟子》作为先秦散文,其语用与现代汉语相差甚远,因此让留学生大量学习其内容甚至词类用法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讲解宾语前置、通假字、古今字等古汉语语法时,要重点讲解与现代汉语语法仍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点。因此在教材选取时,应选择其中一些较容易理解的文章在高级班进行原文学习,例如《奕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对于难度略大的文章,建议采取翻译成白话进行故事教学的方式,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孟子》的思想文化,又减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毕竟文言文的教学还是以渗透文化为主,学习用法为辅,过多地输入文言文会让留学生认为其难度太大而失去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二)活跃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应贯穿整个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减少灌输的方式,多对学生提问,引领着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在学习到其中的一些成语时,可以让学生将这些成语按照文章排练成小话剧,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加深对该成语的印象。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让课堂活起来。

篇(7)

一、初中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现状

1、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合理

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对学生学习语言至关重要。初中语文教材随着时代的改变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现如今学生的语文教材大都是新课标版。由新课标中“让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来看,虽有要求,却不见实效。学校没有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编排。而是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跟着传统的教学步骤,失去了新课标改革的意义,忽略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教育。陈旧的教学模式和形而上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无法掌握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语言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知识的吸收程度也没有得到提高,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2、学生、家长和老师不重视

其一,学生自身初中阶段的学生比较任性,对学习的态度过于懒散,尤其是汉语言应用的学习,对语言的应用一点也不重视,对自己的要求也不是很严格,随波逐流。在语文的汉字书写上不按规格写字练字,错别字突出。在文章的写作上像流水账一样了无生趣,语言表意不明。这些都是语言应用能力极差的重要表现。其二,家长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无法顾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很好的把握,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呵护,使得学生对自己放任自流。就算有时家长会稍稍注意一下学生的学习状况,但也不能提出有效的学习策略。对学生的语言应用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其三,教师教学方面近年来各大院校的教师力量都偏向年轻化,对于刚刚任教的教师来说,缺乏教学经验不说,还不能改变教学策略,还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生硬死板,学生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另外,教师的引导方式只适合大众的学生,对于个别学生来说根本就不实用,所以造成了严重的等级差异。

二、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1、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初中阶段是我们国家九年制全民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我们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所以教师既要抓住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又要针对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心理上尚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又有待加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心理特,在促进学生独立的思想指导下,把学生“扶上马”,并为学生牵蹬引缰,为他们放开思维自主学习“送一程”。按照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复合的教学基本原则,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进行分项集中训练,努力在初中阶段使学生的写字、口语、应用文写作等实用性语文能力基本过关。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基础上,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和技能。

如在训练学生写字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实用性的原则以硬笔为主,加强对学生进行硬笔书法训练,并为了巩固和复习中华民族的书法精粹,辅之以软笔书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把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定时定量练习相结合,可先通过板演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用笔要领,再让学生像古代学生描红学习书法一样,摹写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然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临写基本笔顺、基本结构。在这个练习阶段,要学生学习小组的互评矫正和教师评价分析相结合。最后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独立背帖练习,逐渐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把写字训练与课文字词教学融会贯通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教材内容的有机联系。

2、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初中语文的最基本目标是教授给学生最基本的语言文字,使其具备基本的读写听说能力,初中语文的所有教材也都是围绕这一基本目标来编写的。教材中所选用的不论是现代的白话文,还是古代的文言文,都是为了推广我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能够学习、理解和运用。然而,毕竟在现代社会中,文言文在社会交际和交流中使用较少,所以,现代的白话文承担起了较多的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责任。与文言文相比,现代白话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较少会遇到学习和理解障碍,也更加易于接受,现当代文学作品较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且教材中所选文章也都是语文知识运用方面的代表作。这些较为现代的课文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丰富的现代语言词汇,了解更多的现代汉语语法应用方式,而且文章的不同形式和体裁,也能够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养成文体意识。教师在讲解现代文的课文时,教学方法要与文言文有所区别,不能单单强调知识的教授,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进行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利于学生培养自身的语文应用能力。以初中语文教材中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为例,该文章在描写父亲时用了一系列词语,因此,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探索,利用替换和比较等方式体会文章用词的精准性,并在完成文章的学习任务后,用词语描绘自己身边的一位同学,在这种较为灵活的学习和训练中掌握词汇的使用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训练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交流能力,从而真正将学生培养成语文素养较高的知识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谈青松.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20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