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3: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销售业务
一、引言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把人类发展史化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主要财富是信息,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获得更多的信息,也就能掌握更多的财富[1]。信息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企业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撑,信息技术的使用推动了信息在企业中的高速运转,简化了企业经营业务的流程,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财富。虽然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如果信息技术利用不当也会给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广东标致汽车公司投入巨资促进企业信息网的发展,但是主系统中的十几个功能模块中,启用的不到软件内涵的10%,巨资的投入并没有发挥网络效益;河南许继集团由于企业经营结构的重大调整未考虑到对ERP项目的调整,使得企业信息化的宏伟目标夭折。信息技术的不当使用给企业带来上述问题的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信息风险,以及内部控制负担。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的两个重要子系统,内部控制系统为信息系统注入理念和内容,信息系统为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信息和载体[2]。本文从内部控制角度入手,分析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内部控制问题,并为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国内外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
由于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相关机构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BIT)是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联合会(ISACA)制定的面向过程的信息系统审计和评价的标准,为目前国际公认的权威安全与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标准[3]。该标准辅助企业进行IT治理,自1996年问世以来,不断更新升级,2012年已经发行第五个版本。COBIT清除了管理层、IT与审计之间的沟通障碍,并且加强了管理层对控制的认识和支持,依据COBIT出具的审计报告更容易得到管理层的认可[4]。我国内部控制委员会也十分重视企业信息化中的内部控制问题,《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强调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同时也应当防范风险,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尤其是《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的颁布,强调企业应当重视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
三、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简化流程、方便管理的同时,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骆良彬等[4]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指出内部控制的问题主要有控制环境更加复杂、风险评估难度加大、控制活动容易出现漏洞、信息沟通不顺畅以及缺乏适当的监督。本文以销售业务为例,从事物发展过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角度对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销售业务涉及销售、发货、收款等多个环节,信息技术的使用简化了企业销售业务的流程,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但是给企业也带来了内部控制的诸多风险。
(一)事前控制更加复杂
1.内部环境的复杂多变销售业务的发生需要良好的内部环境,企业信息化增加了企业内部销售环境的复杂性,企业内部销售环境存在安全隐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对于企业的价值越来越大,由于网络的无形性以及匿名性,滋生了内部管理人员可能将企业的重要销售政策、策略以及对市场的预测情况等重要销售信息变卖给竞争对手的不正当行为,也可能促使企业信息管理人员收受贿赂,发生篡改客户信息等行为,给企业造成财产损失。由于互联网的大众化以及网络风险的存在,登录者只需一个登录的密码就可以进入企业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的易操作性和不留痕迹的特点,为恶意访问者提供了方便,他们可能通过入侵网络系统,窃取企业的重要销售渠道等信息,或者是对企业重要的客户信息等进行修改,干扰企业的信息系统。2.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企业信息化拓宽了销售业务风险评估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销售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和辨认,传统销售业务的风险评估行为主要针对企业的销售政策和策略是否恰当,市场预测是否准确,销售渠道的管理以及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等风险进行评估。但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结合之后,企业风险评估增加了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评估的问题。从企业信息的初始化问题,信息安全访问的控制等环节,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信息系统对企业资源的协调分配、整理能力等都要进行评估分析,而这些风险评估过程是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才能完成的,这无疑加大了企业风险评估的难度和复杂性。
(二)事中控制风险加大
1.具体业务流程易出漏洞信息技术在简化企业业务处理流程,方便员工进行数据操作时,也给企业带来了相应的风险。在信息化的环境下,除了初始信息需要员工进行录入之外,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自行处理财务报表的生成等多个环节,简化了财务处理流程。然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加大了业务处理的风险,如果信息的初始输入存在错误,错误将很难被发现,并且会影响后续业务处理环节的正确性,影响企业的收入及利润,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虚假财务报表的产生。信息技术的使用也会增加员工的惰性,比如在记账凭证审核时,存在“批审核”功能,这一功能虽然会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但是也可能诱导员工在并未审核凭证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功能。由于在信息化环境下,并不能够反映出员工的操作痕迹,因此诸如此类的错误并不能够被发现。2.信息沟通的不顺畅企业信息化存在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信息孤岛”的问题。由于ERP系统是采用几个模块进行设计的,各个模块启用时间不同、使用人员不同,同一数据由不同部门录入也可能各不相同,造成信息的混乱。不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相关部门人员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工作量比较大,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数据的不统一、信息的不一致会影响整个企业的有效沟通,造成信息沟通不顺畅。
(三)事后控制需要加强
销售业务完成后,还要进行相应的事后完善和处理,这主要指的是相关数据信息的整理和保存。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数据的备份和保存应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企业的数据信息特别繁杂,备份企业数据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与纸质信息有所不同,由于电子信息的存储介质不稳定,一旦操作失误就会丧失企业的重要商业信息,比如在导出企业销售业务信息时,可能由于错点“删除”等按钮,导致企业流失客户档案、应收账款等重要资源。同时由于存储介质比较小巧,特别容易被复制或者窃取,因此容易引起商业机密的泄露,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完善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的建议
如前所述,企业信息化会产生许多不同于传统经营环境的内部控制问题,本部分将针对前一部分所提出的内部控制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加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企业信息化需要良好的内部环境作为支撑,企业应该建立诚信的企业文化氛围、恰当可行的奖惩政策。加强企业成员的价值观念、诚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建设,缓解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由于内部环境造成内控缺陷的负面影响。以经典“胡萝卜加大棒”的措施对企业员工进行鼓励和约束,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于精简企业流程、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或财务人员以及举报企业舞弊人员等进行相应的激励,对于利用信息技术的漏洞牟取私利损害企业经济利益的人员进行严惩,并且要求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完善企业风险评估机制
企业信息化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难度,既要评估传统经营业务的风险,还要评估信息系统的风险,以及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整合风险。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风险评估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配合,因此企业应组建风险评估部门,完善部门人员知识构成,进行企业的风险评估工作,建立企业信息化基础上的风险评估机制。不仅要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制度和政策,而且要定期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以及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结合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加强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管理和控制,评估企业面临的整体风险。
(三)完善控制活动的环节控制
建立良好的控制系统,确保数据的初始输入准确无误;重视信息技术的控制,加强软件的应用管理。企业应该参与到软件的开发阶段,将信息系统与企业总体战略,信息系统与企业的业务处理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软件开发之初,引入稽核监督机制,对于员工的数据操作记录和痕迹进行后台的记录与备份,防止员工利用信息化环境下无法反映业务痕迹这一特点简化必要的业务流程。同时应在软件开发阶段,进行不同员工的权限设置,建立双重身份审核制度,防止私自利用信息系统的漏洞进行会计处理,篡改财务数据的行为。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
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促使企业信息化战略与总战略协调一致,推进各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很多企业仅把信息化作为一种数据处理的工具,追求如何通过技术更快捷地处理业务,忽略了企业的管理思想,使得企业的信息化与管理脱节。信息化应该与企业的管理协调发展,企业各部门的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因此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应该和企业的整体战略一致。企业各部门应该按照业务需要识别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处理,进行数据共享,使得其他部门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使用信息,避免重复录入信息,或者录入信息口径不一致。
(五)规范监督管理机制
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和发展离不开监督管理机制的约束,规范监督管理机制不仅需要企业的配合,也需要政府部门及专业审计机构的支持。企业内部应该设有针对企业信息化的监督部门,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规章制度,定期检查企业信息化进程,监督检查企业信息化的成果。政府部门需要完善相关审计法规,在原有审计规范的基础上,出台企业信息技术管理相关规范。目前我国的网站审计比较落后,应该建立切实可行的网站审计规范,促进网站审计的发展。注册会计师等审计人员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对信息化环境下的电子凭证等会计信息的审计。
五、总结
信息技术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风险。本文以销售业务为例,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角度对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企业信息化使企业的事前控制更加复杂,事中控制风险加大,事后控制需要更加完善。企业信息化虽然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内部控制风险,但是并不能舍弃信息化,舍弃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应该针对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使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完美结合,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前文提出的问题,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提出完善建议:企业应当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和控制活动的环节控制;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规范监督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新华.关于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管理世界,1997(2):113-118,125.
[2]韩晓梅.朱国泓,徐相伟,内控信息化的动态演进——苏州高新1994—2011年纵向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15(1):76-81,97.
[3]陈婉玲,袁若宾.COBIT及其在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中的应用[J].审计研究,2006(S1):93-96,104.
[4]骆良彬,张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8(5):69-75.
关键词: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教学目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95-03
“管工融合”指的是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相互迁移与互补共进,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创新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快速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要求。管工融合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文科学生而言,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虽同为知识传授的一种方式,却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管类教学中引入实验环节,可以弥补当前实践教学环节上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理论创新能力。传统的实践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多以理工科为主,一谈起实践教学,言必称某工程技术专业,忽略了以社会对象和精神对象为探索客体的文科实践。实验教学也面临相同的问题,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却非常缓慢。这些质疑声的存在,反映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目的不明确,功能定位不够清晰。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进一步影响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本文将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与传统理工学科实验特点的比较,结合理工学科实验教学的功能定位,研究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目的,进而提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理工类学科实验教学目的比较
实验的研究方法起源于物理化学等理科,实验教学的培养方法也是理工科常用的培养方法,因此笔者首先研究了物理、轻化等传统理工科的实验教学项目内容和目的,整理如下:
从上表看出,理工科实验教学的目的多是为了验证原理,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如材料学院的《点蚀实验》,验证点蚀的形成机理。还有的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实验方法(技能)。当然多数实验同时兼具以上两个目的。虽然现在的实验教学也具备培养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但都是以掌握并运用实验技术为基础的。
二、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目的
管理实验是研究如何在可控的实验环境下对某一管理现象或管理问题,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者行为和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管理理论或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为了验证原理,管理实验需要大量人的参与,其成本较高。如经典的霍桑实验,不仅需要大量员工的参与,而且实验历时九年,这样的实验在本科教学当中根本无法完成。另外一个经典的啤酒游戏实验,虽然成本相对较低,只需要几十个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但是在虚拟的环境下,被试者不需要担心决策失误带来的经营损失,因而其决策行为与真实环境下是否一致不得而知,所以实验信度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相反理工科实验对条件要求较低,具备一定的实验设备就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如表1所示实验均为在我校实验室当中由学生操作完成的实验。理工科实验教学另外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实验设备的操作技能或者工作方法,这些方法专业性较强,不经过学校实验教学和老师的指导,学生自己难以掌握。而管理实验则不需要什么专用实验设备和工作方法,实验所需方法主要来自于研究者根据自己对待研究问题的理解来自行设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理工科实验的验证原理、培养技能的两大目的在管理类学科中均难以通过实验教学实现。那么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目的究竟是什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包括理论知识、通用知识和职业知识。理论知识是概括性强、抽象度高的知识体系,具有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快速构建起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对于个别难于理解的原理、概念,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学生理解。职业知识是围绕理论知识在具体职业岗位运用而形成的实践知识,针对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与职业岗位群发展密切相关。工管融合背景下管理类专业职业知识主要是围绕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及为工业企业提供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中,各种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流程,这些知识比较琐碎,理论教学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因此,管理类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将企业的管理业务流程信息化运作,构建企业实际业务流程的虚拟环境,让学生亲身参与虚拟企业运作,加深对企业具体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并能够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工管融合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建设思路
在厘清实验教学目的后,我们认为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要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软件建设。谈起实验室建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机房等硬件设备。而工管融合背景下管理类实验需要学生对工业企业相关的管理活动的内容尽量多的了解,因此,实验室建设应将更多精力、资金放在软件开发、采购上,以建设更多的模拟环境供学生使用,并提高软件的实用性。
[美]杰克・韦尔奇著,扈喜林译 中信出版社
管理学大师杰克・韦尔奇的最新力作。两年前《赢》出版后,在美国上市仅一周即跃居亚马逊经管类排行榜第一名,中文版销售至今已逾50万册,作为《赢》的姐妹篇,此次韦尔奇更是在前作基础上再推新作,探索《赢》没有谈及的有关企业经营、事业发展的新话题。在《赢的答案》中韦尔奇亲自解答了74个商业难题,包括先前被忽略的互联网和Web 2.0下的新商业模式,特别是关于全球竞争、创新、中国市场、政府关系、欧洲经济、外包业务、竞争力和管理权的探训,为读者找出了那些在《赢》中没有给出的答案,告诉你赢和输是不能量化的,它们只是一种心境。比尔・盖茨看过此书后就评价说,“杰克・韦尔奇给人家带来了一本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的意义深远的作品。”一切只为赢,总之,只有认输,你才会输。
《2.0时代的赢利模式》
高建华 著 京华出版社
2006年底,美国《时代周刊》将2006年度人物颁给了“YOU”,代表了千千万万的个人,昭示了“个性化消费时代”的来临。从2006年底以来,国内的主流则经媒体纷纷将视角聚焦在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上,商业2.0、Web2.0、营销2.0等冠上2.0的名词充斥于耳,这说明大家已经开始意识到一个新的经济时代,2.0时代已经来临。作者高建华,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之一。他曾在中国惠普公司工作15年,从助理工程师做起,先后担任市场总监、战略规划总监、华北区总经理、助理总裁、首席知识官(CKO)、中国惠普公司决策委员会成员。书中的前言中,他这样写道,希望大家静下心来,以一颗平常心来深刻理解丰饶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到底是怎么回事,用谦卑的心态去学习,把产品创新当作新时代市场营销的核心工作,从而实现革命性的突破。
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创新是科学,不是艺术,正因为是科学,才可以复制,可以学习,可以掌握。换句话说,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仅仅依靠头脑风暴就奏效的,创新必须来自于准确的市场定位,对目标市场的充分了解。产品创新只有上升到科学的流程,企业才能像流水线一样源源不断地给客户提供独特价值的新产品。
《局限》
苏小和 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为什么德隆会死于一种过分放大的梦想?顺驰铺天盖地的圈地运动几乎超越了所有理性的底线后,孙宏斌却陷入了困境?红豆集团的MBO是是否实现了从乡镇企业到民营企业的伟大转型?拿来主义的百度为何能够成为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一切的答案就在这本《局限》中。当2004年,中国企业界曾经狂热地炒作“全球竞争力之父”迈克尔・波特,凡是听过波特演讲、看过波特著作的人都明白,波特的宏大理论其实是在构建一套普适性的道理,在这些道理面前,我们只有遵循、模仿、学习。但今天,我们惊讶的发现,波特的普适性道理在中国竟然面临着严重的水土不服。中国企业的战略模式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企业战略的一个异数。《局限》一书的作者苏小和、北京和唐财经企业发展研究机构首席研究员,清华大学首届财经媒体EMBA学员,在一个个经典的中国企业案例中解读着中国本土企业的命运。从不同角度对民营石油企业、金健米业、湖南电广、德隆、顺驰、百度等本土企业进行了深度的剖析,揭示了今天中国本土企业的诸多现象背后的实质。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战上,此书都不愧为一本守住了经济学底线的商业经典读本,为正在挣扎和困惑的中国本土企业管理者们带来了新的启迪。
《SOA&Web2.0新商业语言》
[美]卡特(carter,S)著,袁月杨,麻丽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当今的企业尤其是快速成长的中国企业,快速反应和快速变化越来越变成了成功的关键因素,“灵活性”越来越成为CIO和企业用户需要从IT系统那里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流程、人员、信息实时连接起来,灵活快速地响应变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目标,而SOA(面向服务架构)正是帮助企业实现这一目标的IT架构和方法。
本质上SOA是一种思想,一种新的构建IT系统的思想。SOA的意义在于让IT变得更有弹性,使业务与IT保持同步,从而更好驾驭变化。SOA的核心价值在于组织能力服务化,通过服务编排实现灵活的业务流程,推动商业创新。SOA是以业务为导向的,是未来企业用来提高敏捷度、灵活性的关键。
回首李宁公司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在这样一个短暂而又高速的发展史中,一切皆有可能的企业理念背后,信息化的印迹处处皆是。
吃螃蟹第一人
16年前,李宁公司正式成立。在最初的几年内,一如许多刚成立企业一样,李宁公司借助品牌优势,经历了创建、高速发展的阶段。但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任何高速发展的事物都必会经历一个发展减速的自我调整期,“李宁”同样也不例外,企业管理模式与业务发展的不协调成为企业高速发展5年以后呈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于是从1996年开始,李宁公司进入了经营调整阶段。就在这个对于李宁公司来说是具有二次创业意义的新时期。信息化成为亮眼的词汇。
在李宁公司早期的IT应用中,存在两套单项独立应用的系统,他们分别是企业“进销存”业务管理系统和一套实施财务管理的财务软件。随着公司运作不断规模化、成熟化后,这种业务与财务各自为政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李宁公司的战略发展需要。1998年,业务发展驱动公司领导开始考虑全面应用企业资源规划软件,于是第二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家实施ERP及AFS服装与鞋业解决方案的体育用品企业。
但在李宁公司努力走向ERP与AFS综合应用之时,作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不轻松。因为当时整个李宁公司基本没有什么IT相关人才,企业的信息技术主要由三位员工负责。在实施目时,这三人甚至还仍然属于销售部的职员,这种状况直到2003年信息技术部正式组建之后才得到彻底改观。
但项目具体实施中,项目组创造性地采用了木桶原理,将公司各部门能力d的长短分别找出来,对症下药。随后结合公司OEM生产特性,将企业各种资源、各部门的关系完整地疏理一遍,从而将它们真正整和起来,支撑公司的持续性发展与提高。
2000年6月份,李宁公司的ERP及AFS项目正式上线,这时距离项目开始建设已经过去整整一年半的时间。就是在这一年半的时间内,项目组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李宁公司的ERP项目实施打造成为一个经典案例,并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收录为MBA案例。
国际化背后的英雄
从1999年起,李宁公司就将“品牌国际化”提到了战略议程上,并将“国际化”看作是一种有明确方向的内在行为过程,而非一个简简单单的目标或标志性符号。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李宁人一直在孳孳不倦地探索前进。1999年8月,李宁公司代表中国体育用品行业,首次参加在德国举办的世界体育用品博览会,开始以品牌切入的方式突入欧洲市场;2000年,“李宁” 已在西班牙、希腊、法国等欧洲的九个国家拓展了自己的特许经销商;同年6月,“李宁”赞助法国体操协会成功;2001年7月,“李宁”签约意大利及法国顶尖设计师……
在“李宁”向着品牌国际化快速迈进之时,信息化成为企业国际化背后的重要支撑。李宁公司ERP项目主管刘源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从2000年ERP系统正式上线算起,当年,李宁公司的销售额约7亿元;2001年,约为7.34亿元;而在2002年,李宁公司营业额达到了约9.58亿元;2003年则突破了10亿元,达到12.76亿元。公司业务增长率连续3年保持递增状态。而在2004年,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了18.78亿元的历史新高,也就是在这一年,李宁公司在香港联交主板成功上市(股票编号:2331),成为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内地体育用品公司。
当然,如果把这些成绩全归功于ERP的实施,可能会有失偏颇。但如果没有企业信息化的及时运行,李宁公司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由于服装市场流行趋势变化非常快,其生产销售也呈现出非常强烈的季节性和期货性的特点。针对这种特性,ERP有效加强了李宁公司对销售订单的信用管理。
此外,作为服装行业特定的解决方案,AFS极大地加强了李宁公司对本行业特点的价格和期货制度的整体控制。在年销售额连年递增20%多的情况下,公司负责订单管理的销售内勤却从1999年的15个人逐渐减少到现在的7个人。系统让每一位销售内勤轻松实现管理50个客户左右。
步入终端掌控时代
走出公司之后,产品如何从分公司、经销商卖到消费者手中,以什么样的价格、什么样的方式卖掉,在2004年以前是李宁公司一直无法准确看到的,但是这些终端数据和销售状况却直接影响着“李宁”品牌层如何为每一季新产品的推广和促销活动做策划。
由于无法看到终端数据,不能根据各地的不同需求正确分析销售状况,李宁公司品牌层针对产品所作的推广和促销活动有时就像是“无头苍蝇”,工作辛苦却看不到实际效果。一些不需要做市场推广的产品,活动却不断;那些急需市场推广的产品,却无人问津。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公司遭遇库存挑战。
2002年,公司意识到:零售业务必须在品牌层和决策层的视野范围之内。并由此决定建设一个E时代电子化的、快速响应的零售管理系统。由于系统是以销售点POS为基础,该项目当时被命名为“E-POS”。通过对公司业务架构近半年的反复认证,及随后几个月的开发。2003年底E-POS产品初露端倪。
产品随即在北京和武汉进行试点,2004年初的3个月内,公司完成了对其余11家分公司和300多家门店的上线。为了确保终端的数据统计准确,制定了相关机制和运作流程来规范每一个门店的运用。
每天,在这套系统里运行的门店销售终端POS系统,在规定时间将每天的各项销售指标通过数据通信传到分公司的MIS系统,也同时传到总公司的MIS系统,所有的销售数据及时、准确,一目了然,真正实现了从下而上的数据关联。
“如果你们有问题,一定是自己的问题!”厂商对用户说。
这句话现在成了国内ERP(企业资源规划)失败案例的经典对白。
“我们发现,ERP失败通常缘自于参与各方固执地从自身利益看问题。”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瑞”)CIO王卫列说,善于把握主流需求,并尊重合作伙伴是双赢的基础。
“厂商既要尊重产品、市场、商业运营的客观规律,也要紧抓信息化之于用户的核心价值,比如如何获得核心竞争力。合作是一面镜子,厂商能够为用户带来多少价值,厂商就能够获得多少价值,从长远看,这是一个定律。”浪潮之所以把行业ERP的落脚点放在“健康应用”上,是因为“健康应用”是实现与用户长期双赢的基础,也是浪潮ERP追求的理想目标。浪潮通过象征着“健康”和业已实现应用实践成功复制的医药企业作为行业ERP的标杆。一方面突出“健康应用”主题;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浪潮专注行业、标准应用、快速复制的产品化、规模化的目标诉求。
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兴山认为,很多时候,忽视用户的本质需求是彼此矛盾不可调和的根源。
王卫列、王兴山都是在参加一场主题为“专注行业、健康应用”的活动中发表上述观点的。二人把这些观点归纳为ERP“健康论”:国内ERP距离“健康应用”看上去很遥远,实际上只是一堵薄墙。这堵墙需要用户、厂商双方的共识,更需要彼此的努力。
恒瑞的关键“药方”
像大多数医药企业一样,恒瑞发展速度很快,但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管理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2001年,江苏省经贸委信息化方面的专家组和与王卫列在全国考察了十几家医药企业,同时与国内外软件厂商进行广泛的接触。但考察结果是“三多三少”:失败的教训多,成功的企业少;部分系统实施多,整体实施少;半途而废的多,坚持到底的少。在当地省、市经贸委的支持与指导下,2002年5月,恒瑞医药在信息产业部和江苏省有关院所、省信息化专家组的帮助下,完成了《信息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十五发展规划》,并通过了省经贸委、信息产业厅组织的论证。最终恒瑞医药整体信息化项目确定浪潮作为合作伙伴。
恒瑞医药是一家集医药生产、销售一体的连续型医药企业。在制造和销售方面,分别有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两个认证的规范要求。GMP与ERP结合是必须实现的。实施之初,浪潮就注重解决ERP对GMP的支持。ERP与GMP的有机结合能保证医药行业ERP软件的完整性,是这个项目最大的亮点之一。
对于恒瑞而言,上ERP系统是一件大事,恒瑞领导班子的基本思想是,财务、进销存是常规问题,不具有医药企业的行业针对性,是治标不治本。而对恒瑞最有价值的却是行业化特色问题,比如医药行业特有的复杂的物料控制、产品销售、质量跟踪、生产计划、销售费用的控制以及考核体系的建立;业务符合GSP、GMP规范;在物料流动的所有环节,必须强调药品质量控制;对批次的跟踪必须精确无误;设备管理的体系必须严密完整等。“这些方面是医药企业的生命线,是恒瑞的关键‘药方’,是核心问题。”王卫列认为,在医药企业管理者看来,这些关键问题解决好了,其他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对于ERP厂商而言,缺乏深厚的行业管理积淀,不可能产生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
王卫列介绍,下一步恒瑞要实现ERP与PLC(制剂生产自控系统)的结合,不仅可以通过SCADA(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完成对关键工序、关键工艺参数的自动采集工作,而且可以将这些关键的生产数据按照不同的用途,通过数据转换系统准确无误地传递到ERP生产管理各系统中去,经过各种数据整理和分析,为各级企业管理者所用,使得恒瑞公司的整体管理效率和药品质量大大得到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恒瑞医药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信息化的核心价值
恒瑞与浪潮成功合作的案例体现了共建双赢、健康应用的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恒瑞对于自身管理的认识。恒瑞董事长孙飘扬多次强调,公司的管理必须要围绕着核心业务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开展。这便意味着,恒瑞的信息化也必须要围绕着核心业务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开展。
“恒瑞理解的核心业务是,作为医药企业,行业规范是基础,产品质量是生命,销售管理是核心。”王卫列说:“只有信息化触及到企业核心了,才能够被领导真正关注。”王卫列认为,通用的产品必然是通用的管理思想,而公司更迫切需要的是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这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当前,医药企业的突出特点有:对专利(配方)有较强的依赖;严格的GMP、GSP、GAP管理要求;销售范围广,销售情况难以从总体上把握;药品定价影响因素多且复杂,销售终端资源(医院、药店、超市等)难以控制,发货、退货频繁,营销费用居高不下;物料管理有严格的货位、产地、状态、批号、小批号、效期控制;药品品种多、更新快,但新品的研发周期长。
这些特点是医药企业管理的核心点,也是ERP的难点和突破点。这些难点和突破点给浪潮带来了机遇。“解决行业的复杂应用是浪潮的优势,也是浪潮获得核心竞争力和建立业务壁垒的切入点。”王兴山表示,这也是浪潮ERP提出专注行业,聚焦行业特色化、差异化应用的深层原因。
“从管理的角度和信息化的核心价值看,企业信息化是为了得到成熟、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而非简单的业务电算化。”王兴山认为,在国内外企业基本管理思想趋同以及体系成熟的态势下,有价值的管理创新通常来自于行业管理特色和管理差异化,因此,行业管理特色和管理差异化知识
的沉淀将直接影响到ERP的成熟度、价值含量。
“健康ERP”的距离
浪潮提出的ERP健康应用的6个标志:先进的技术、成熟的产品;健康的客户协同研发体系;健康的应用模式(631X);健康的双赢价值观体系;健康的合作伙伴生态链系统(咨询公司、行业伙伴、渠道);健康的客户服务体系。
王兴山认为,ERP健康应用模式的直接体现是厂商与用户的双赢,这个“双赢”不仅体现在合作项目的成功上,还有在合作中所产生的经验和管理知识的沉淀。“这是浪潮长期坚持CCD(研发前移)、建立健康的客户协同研发体系的结果”。并不意味着片面客户化,还要遵行普遍商业规则,比如,浪潮ERP的目标是实现高价值部分的行业化、差异化,却必须坚持以标准化、平台化为基础,即631X“ERP工业标准”,其中的“6”是基础,“1”是创新,而“3”是核心,整体比例多一分则多,少一分则少――这套模式也得到了国内广大行业用户的普遍认可。
“对于浪潮以及浪潮的行业用户而言,631X不是简单的应用模式,而是双赢的价值观体系。提到健康的双赢价值观体系,其实就是为了在彼此谅解和妥协中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而浪潮和用户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熟。”健康的核心在于“赢”,既有经济利益上的,也有经济利益之外的。现在看来,浪潮最大的“赢”,就是希望对锁定的行业吃得最深、最透。
此外,王兴山还特别强调了行业应用实践的快速复制能力。他认为,行业应用实践的快速复制能力是检阅行业ERP成熟度、行业管理知识沉淀度的重要标准,也是ERP健康应用的重要标志,缺乏行业复制能力的ERP不是健康的ERP。而获得行业复制能力就必须要建立健康的合作伙伴(咨询公司、行业伙伴、渠道)生态系统。
恒瑞CIO王卫列则从另一个角度理解ERP健康应用。他认为目前多数ERP距离健康应用都很有距离,这个距离体现在技术、产品、实施、服务等各个方面,而归根结底却是价值观分歧以及缺乏管理知识的深厚积累。
关键词:建筑工业工程;物流;应用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建筑工业工程作为一门应用型和综合交叉型科学。建筑工业工程在进入我国后,逐渐被高校、企业认识和接受,并开始应用于实践,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笔者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发现,建筑工业工程在我国往往还局限于制造业,在第三产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刚刚起步,范围非常有限。而物流行业作为服务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已经通过供应链思想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建筑工业工程是综合运用各种实用的知识和方法,对一个由人力、物资、信息、设备等组成的系统进行规划、设计、预测和评价活动。
建筑工业工程起步时,是以现场为中心,作业者为对象,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进行时间及动作研究、工作简化、质量控制、物料搬运等工作,以提高单项作业的效率和降低作业成本。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逐步转向以工厂为中心,管理者为对象,采用综合的管理以及运筹学的思想,进行生产过程的分析、规划、改进、完善等工作,并提供系统最优化的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向以企业整体为中心,经营者为对象,用系统战略进行管理的阶段转变,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系统性和综合性,强调的企业整体效益最佳。
二、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物流行业中的应用设想
1、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其实也有相当长的应用。先后以“工业管理法”、“实业工程”、“建筑工业工程”的名字向国内的教育和管理界做了深入的介绍,并已经开始局部应用于上海等当时工业发达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机制的过度,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成为社会与企业的客观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工程学科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建筑工业工程的一些技术也被有意识地应用到工业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评估和改进方面。
2、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物流行业的应用还过分狭隘
物流这一概念最早形成于美国,货物配送。20世纪90年代末,物流的概念被进一步发展,与生产过程结合更加紧密,成为“供应链”中的一部分。应该说“物流”这一概念从诞生起,就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准能运输,而是俾昼作夜了运输、保管、信息在内的系统问题,用以提高整个生产环节中物资传递效率。这一特点与建筑工业工程提高效率、追求效益的目标有着天然的一致。国内也有相当多的学者应用与建筑工业工程相同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物流系统和物流动作,例如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存储论、埃运筹学、系统分析等。
但是,从笔者的实践中发现,目前国内的物流的研究和分析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首先,对物流的研究集中于宏观层面,过于关注物流园选址、配送节点和道路设置等企业战略层面问题,较少关注微观的操作环节,例如配载、仓储管理、搬运效率、流程优化等。其次,物流研究大多集中于硬件设计,例如选址、道路、运输工具、仓储和搬运设备,较少研究如何建立有效和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岗位设置、人员配置、动作合理化、岗位分工、排班等的研究就更加匮乏。再次,许多物流有研究与实际动作情况脱节,有许多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被大量学者研究和发展,但甚少应用于企业的实际操作,大部分企业还是凭经验和处人意愿行事,通过作业人员的个人行为的改进操作,而不是遵从和应用科学方法。
总体来说,无论是建筑工业工程还是物流系统的研究,我国都已经逐步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但在实践中,物流行业应用建筑工业工程技术的水痘还凸显不足。
3、应加强经典建筑工业工程在物流行业的应用
回顾国外建筑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局部优化―整体优化―全局优化”的发展道路,押这对于我国在物流行业应用建筑工业工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1)设立专业的建筑工业工程职位
将流程规划和改进的职能从管理者职能中剥离出来,聘用专业的人员进行建筑工业工程研究。这是因为应用建筑工业工程需要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而这部分专业知识不需要管理者掌握,也难以被管理者掌握。同时,建筑工业工程的实际应用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观察、记录、分析动作,需要大量的时间,而管理者往往没有如此充分的时间跟踪整个作业流程,分析每个作业动作。
(2)应用标准化的动作研究、时间研究、规范人员配置和班组设置。
物流行业往往需要24小时保持运作,同时又会在运输工具到达或者离开时出击作业高峰。因此,通过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确保企业在好写的时间段内,运用最合理的人员安排,到达作业效率的最大化。是建筑工业工程在物流企业应用的最期末、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上述对于建筑工业工程在物流企业应用的建议,其实都 属于20世纪初练习曲建筑工业工程时期的典型方式,虽然看起来似乎和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我国现有在物流钻凿的建筑工业工程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如果没有一套好的、稳定的、经得起考验的基础标准,将会使一现代建筑工业工程技术方法和先进的物流技术如同建立的沙滩上的空中阁楼,即浪费了资金、花费了时间,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束语
建筑工业工程主要是通过优化和重新组织企业系统的各种资源,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是一种投资少甚至不需投资就能提高收效的方法,是符合节约型和效益型社会的重要工业技术。虽然我国目前的欧美发达国家以至于日本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笔者希望通过写出个人实践的体会,抛砖引玉,和广大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探讨适用我国实际情况的建筑工业工程应用方式。
作者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智亮,莫方彬,陈娟. 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面向对象建模[J].土木工程学报 2003,(3):34-56.
[2]刘克选. 信息高速公路与信息社会[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8:12-19.
[3]马智亮,陈娟. 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J]. 施工技术,1998 ,(5):23-3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210-02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是介于管理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一个综合性、边缘性、系统性的交叉学科。MIS运用这些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炼组成一套新的体系和方法。从事MIS的工作,应有一些基本知识的训练、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应有一些基本素质和修养的训练。
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实现任何期望和梦想,实现任何新战略,没有MIS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一家跨国公司不重视企业的MIS建设。在这一时展背景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已经成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里的经管类专业主要指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旅游等偏重经济和管理的非计算机或非类计算机专业,比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类计算机专业)。要完全系统地掌握MIS的知识,需要先具备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经济、管理的基本常识。所以在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时候,对于一些抽象理论性强的知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能很容易理解,而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系统学习,便难于理解,进而缺乏学习的兴趣,跟不上教学进度,完全处于被动学习。对教授这些专业的教师来讲,所要具备的知识面广,学生又不能与之更好地互动,教学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教学效果需进一步改善。为了提高经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需要系统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根据笔者对经管类专业多年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经验,结合同行的交流,对该课程的教学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1 明确教学目标
MIS的最终目的是为管理和决策服务。但是很多高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没有因材施教地考虑,对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实行统一标准,对不懂软件开发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也要求掌握系统开发的技能,其结果是部分教学内容形同虚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经济和管理相关的工作,而非计算机技术工作。由于工作经历缺乏,经管类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所从事的还只是底层的基础性经济管理工作,因而对经管类专业本科学生来说,不可能把他们培养成为程序设计员、信息系统开发者、计算机专家,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成为企业战略管理者,而应该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能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优秀经济管理专门人才。
因此,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要细分定位,结合专业培养的要求来制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比如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讲解使学生清楚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对于MIS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应发挥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MIS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2 按专业设计教学内容
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就制定不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明确各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后,应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经管类专业的职业目标是综合经济管理人员,学习这门课的侧重点是学会应用MIS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因此对于经管类学生的授课重点是探讨信息技术如何支持管理活动来实现管理现代化,以及怎样利用MIS来培养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要弱化信息技术原理的讲解,对于MIS系统的开发只限于介绍常用开发方法的和系统开发的组织设施,而不要详细讲授系统开发技术和实现细节。
比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主要讲解MIS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思想;讲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式、方法和组织管理,讲解系统的维护和信息的采集、处理、分类、管理、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在解决管理问题的作用;讲解MIS与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变革的关系,以及MIS对提升企亚竞争力的支持。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信息时代的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MIS的相关知识,能从宏观上了解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的功能,必须意识到MIS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只有具备这种知识,才可能在管理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战略结合,才能在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3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中有相当大的篇幅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系统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以及系统开发与设计等计算机专业相关的知识,因而让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一看到教材目录就误认为该课程是计算机类课程,打开书本更是见到许多抽象难懂的理论,于是一开始就对该课程产生抵触厌学情绪。对于教师来讲,MIS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学科,并且理论性强,相关理论速度更新快,既要花费大量时间更新知识点,还要承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带来的课题压力,讲解该课程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实践证明该课程如果仅用传统教学方法,会使教学过程变得呆板、抽象和无趣。因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应根据教材各部分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下是几种在教学中探索的教学形式:
(1)课堂讨论。经常组织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每次讲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并且每次课程结束时布置下次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准备。例如,在讲到ERP系统概念时,先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再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讨论的题目不急于公布,而是在讨论课时才公布,这样多次实施后,学生为了下次讨论时准备充分,掌握发言主动性,就会在查阅资料时作一定的归纳整理,形成主动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讨论的题目可以设置为“ERP的概念简述(可以举例说明)”、“ERP系统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ERP系统设施的失败原因”等。讨论过程中要适当地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激活学生的讨论热情,控制学生讨论时的发言时间,确保大多数学生有发言机会,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
(2)案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案例教学的作用十分重要。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主动性学习热情的培养,注重学生对于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培养。例如,在讲解ERP系统前,组织一次“情人啤酒游戏”的案例(情人啤酒游戏是哈佛大学的经典管理学案例),让学生自由分组扮演司机、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角色,并将如何分组的实施交给班干部执行。为了游戏能顺利进行,游戏规则事先在课堂上介绍,并给一周的时间进行准备。通过该案例教学,让学生理解供应链管理的意义,理解沟通与信息畅通对供应链管理重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通过该游戏的案例教学后,再在实验课中进行ERP软件的模拟,就加深了学生对ERP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懂得ERP管理思想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实验课效果也提高了。
(3)合作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对促进教学效果会有积极作用。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将自己的经验和才能与其他同学分享,共同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实践表明:通过同学间互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并且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能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善同学关系、启发集体智慧,产生更好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更牢固的掌握知识。比如“情人啤酒游戏”案例教学中,通过分组参与游戏和讨论,更容易和更快掌握游戏规则和相关知识点,并提出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法。
(4)角色换位教学。角色换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与教师角色互换,进行换位思考。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一些知识点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试行解决问题,并且鼓励学生上讲台以教师的角色给大家讲解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问题的思路。通过师生角色互换,鼓励学生上讲台不仅培养了学生独当一面的胆识,提高交际能力和工作面试能力,还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同时,对一个问题上让多个学生在台上讲解,给予学生多角度对比分析问题的机会,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在角色换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在讲台上的表现作出客观的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4 科学、透明的考核方法
学生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但人都是有懒惰的,也是人之本性,这就不能太相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要控制他们的有限自由学习安排。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是有必要的,设置考核标准,可以减少惰性,提高学习效果。但只有考核,没有激励,再好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
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客观部分,即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二是主观部分,即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对于客观部分的考核,在试卷题目上应倾向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上,尽力不出客观题,主观题要紧扣专业培育目标,并且不设置标准答案,有利于引导学生注重创造能力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对于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敢于质疑和探索。
由于主观部分的考核是平时教学中进行,就需要在学期开始时明确告诉学生考核标准,做到考核标准科学、透明,并且在设施中做到赏罚分明,才能取信于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科学、透明的考核标准建立和实施后,才能支持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开展。比如课堂讨论教学法,如果不给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不对参与的学生给予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减退,没有一定数量的参与者,课堂讨论就形同虚设。
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民主性。只有学生参与制定的标准,才会乐意执行,只有学生认可的标准,才会主动配合执行。比如对课堂讨论的评价,因为往往会以小组讨论后再由小组推荐发言人表述讨论结果的形式来进行,其中不乏小组成员搭便车的情况,没有参与出谋划策,却要享受成果。这种情况就需要一套有效、灵活的小组内部考核机制,来规范这种行为。可以先由学生自主设计所需的考核制度,教师也可以给出一定的参考意见,然后综合全班的方案来执行。因为考核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他们为了能有好的平时成绩,一定会团结合作,积极思考,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薜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恒民,翟丹妮,洪小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探索[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