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3: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智慧教育优秀案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 要】可根据教师需要用多种培训方式。培训理论与当前所教“新课程”的实践相结合,应是培训主基调。教育目标在学校主要是通过每节课和学生的每项课内外活动实现的,那么培训就要从研究每节课的教学和学生的每项课内外活动抓起。教育培训部门充分挖掘教师集体智慧潜能、创造力,开发优秀的教育、教学课件。建立国家教育、教学课件资源库。帮助一线教师提高并参考搞好教育、教学,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教师培训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培训方式 ;创新 ;案例课件 ; 教育、教学课件; 课件资源库
作为 培训者,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教师培训方式创新?对此我谈下自己的认识:
我认为,培训者应围绕这样的宗旨:培训要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能力得到实际提升。让教师会教、教会、教好;让学生会学、学会、学好。
培训者应增强一个意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培训关键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深入挖掘他们的潜能。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交流,合作完成某些研究课题,在共同实践中探索提高。培训者起参与、合作、引领、总结和指导作用。
培训者应提高一个认识:一个好的培训源于一个好的开端。培训开始十分重要的工作是搞好需求调研。真对一线教师的需求,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我认为国培项目专题设置了这个讨论问题“作为中小学教师,您最欢迎什么方面的培训课程”就是搞需求调研。这个调研非常好,能了解中小学教师和培训者对培训课程的需求。
培训者要严禁一个错误:培训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形式主义是劳民伤财的。培训工作应扎扎实实地做。这样培训者,尤其是培训者的管理者需要增加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感。教师培训工作,培养地是教师,受益地是学生。这关系到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富强;关系到每个培训者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培训者要突出一个中心:理论教学应与中小学的“新课程”相联系;与课堂教育教学、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因为当前很多地区,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所以应根据“新课程”,引导教师共同探究如何“让教师会教、教会、教好;让学生会学、学会、学好”。
我考虑,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发展情况多样,水平参差不齐。新教师、中年教师、老教师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知识、能力各有不足。。培训应教师缺什么补什么,可根据教师需要用多种培训方式。培训可以实行分岗、分层、分学科、分专题,分主题培训。组织培训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如全脱产培训、混合式培训、远程项目培训、送教到校到课堂培训、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可以专题讲座、示范课观摩、师徒结对、小课题研究、合作式的校本研修的新模式(IE-S教师研修模式)等。
教师的成熟是学习理论――应用――实践――反思――理论水平提高――再应用――再实践――再反思――理论水平新的提高――再应用――再实践――再反思――熟练掌握理论或发展理论的过程。他们的开端可能不同,但本身就是交互的、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那么我们培训者就要与他们一起学习、实践,反思,一起成长;或学习在先,或实践在先,反思在先。教师培训就要组织一些理论水平高,业务成熟、精湛的优秀教师,培训指导理论水平不高,业务不成熟的、发展中的教师。培训者就是要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军。
作为培训者,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教师培训方式创新?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培训者深思。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大多数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渴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师培训不能只注重系统理论地讲解,也不能割裂理论谈应用。理论与当前所教“新课程”的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应该是培训主基调。
教育目标在学校主要是通过每节课和学生的每项课内外活动实现的,那么,培训就要从研究每节课的教学和学生的每项课内外活动抓起。只有帮助教师把各科教学的每节课上好,把学生的每项课内外活动搞好,才能把教育教学质量抓上去。每节课,每项活动的质量搞好了,积少成多,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就提高了。这样培训就要在帮助教师们教好每节课和搞好每项课内外活动上下功夫。培训要突出指导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让教师会教、教会、教好;让学生会学、学会、学好”。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帮助教师总结教学规律、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如何从每节课教学抓起?我做过中学数学教师和班主任。我感觉,同仁们很希望能有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资源可供参考。这样节约了一些备课时间,能尽快掌握每节课,每项活动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利用一些已经开发好的图像,声音等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所以培训工作开发与“新课程”相配套的优秀教育教学课件,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新课程”应该是非常好的培训方式之一。
优秀的教育教学课件资源哪里来?我想,目前教师可共享的“新课程”教育教学资源比较少,可以开发一些的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课件。培训的资源可取之于一线中小学校优秀教师上“新课程”课和组织课内外活动的教学案例课件。教学一线有那么多有教育教学经验、理论、能力和智慧的教师。而每个教师都有他的智慧和独到之处。
如何将培训的资源取之于教学一线?培训机构和培训者,可以引导教师校本学习,依据“新课程”,利用情境教学和多元智能等理论,搞好校本课例研修。发挥培训者与一线教师大团队协作备课、课例研修的作用,以文本或光盘的形式把研究成果保存下来,开发些优秀的教育资源,优秀的教学案例课件。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教学案例课件做为资料保存下来,供本校教师共享教学资源。这样教学会收到好的效果,受本校教师们欢迎。
市、县、区培训机构可以向所属中小学教师征集这一学年“新课程”的各学科一些课的优秀教学案例课件,并征集其它课内外活动的优秀教育案例课件资源,研究评比出一些有价值的。然后编辑成册或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求,制作成光盘,供本市、县、区的教师资源共享。这样有利于本市、县、区教师互相学习交流,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以此类推,逐级征集。各省、自治区、建设兵团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向所属市、县、区培训机构征集些所属中小学,这一学年的“新课程”各学科一些课的优秀的教学案例课件,并征集课内外活动的优秀教育案例课件,研究评比出一些更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案例课件。然后编辑成册或制作成光盘。让本省、自治区、建设兵团的教师们资源共享。这样有利本省、自治区、建设兵团教师互相学习交流,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中央委托的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向各省、自治区、建设兵团教育培训机构征集这一学年“新课程”的各学科一些课的优秀的教学案例课件,课内外活动的优秀教育案例课件资源,研究评比出一些更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案例课件。然后编辑成册或制作成光盘。让全国的教师们分享。全国教师互相学习交流,促进全国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这样逐年累积,最好新课程的各科,每课都有优质教学案例资源,各项活动也都有可以参考的教育案例课件资源。教育教学课件有周期性地根据情况更新,不断提高课件的水平质量。
我认为:通过教育教学案例课件的征集活动,这样做有利发挥全国教师集体智慧,帮助中小学教师上好“新课程”的课;有利于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教师培训。也有利于收集优质的教育资源,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年轻教师更会极大地受益。这样做地过程本身就是对教师们的培训。选拔优秀教育教学教案例课件的过程,实际也调动了教师们教、学、研的内在积极性,挖掘了他们的智慧潜能。这样优中选优的、范例多样的教育教学案例课件凝聚全国教师的集体智慧,一定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最后还可以把同一课的若干个优秀教育资源的课件取其精华,进行整合。编辑出更优质的课件。
通过教育教学案例课件的征集活动,不仅让全国教师互相学习交流, 分享这个教育资源,帮助教师搞好教育、教学,促进全国教育均衡发展。也可以同时通过这个方式,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制定适当的奖励政策,对做教育教学案例课件有贡献的单位、集体与个人予以奖励。这样就更可以调动教师们学习、教学和研修的积极性。
一、学贵为师
1.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
导师的《陶养生命智慧:社会转型期的一种价值追求》一书立足于当代人类社会转型期,对教育如何变革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她跳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范式之争,回到生命本身、生存本身来理解教育,阐明生命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变革的—种可能性、一种价值追求。正如导师认为的那样:以生命论宇宙观、非线性的复杂思维方式,审视现代教育,有可能为跳出机械论宇宙观、线性思维方式的羁绊,跳出科学与人文纷争,使教育走向整合与统合,寻找一种出路。
2.深入浅出的写作模式
《陶养生命智慧:社会转型期的一种价值追求》一书共有7章:智慧及其相关问题;生命智慧及其源泉;生命智慧的显现与价值;智慧教育的时代呼唤;生命智慧教育的基本主张;生命智慧的早期开发;生命智慧教育的教师。无论是从整本书的构成还是从每一章的构成来看,成书内容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做支撑,也有活泼阅读生动的案例做补充,阅读起来不至于晦涩难懂。阅读的过程中总有与导师相识的感觉。以第一章为例,导师用了大篇幅来介绍“智慧”。首先以师生讨论“智慧”所展示的问题为引子,从“智慧”的字词含义,从智慧与聪明、明智、智力、智能、经验等多关系的角度,特别是智慧与知识的关系,来揭示智慧内涵的多样与丰富。突然想到了“文如其人”这个词,我认为在导师身上十分贴切。导师是个严谨的人,对于关键概念的理论工作令人钦佩。
3.关于“智慧”的三个维度
阅读全书,可以看出老师从智慧、生命智慧、智慧教育三个维度展开,而侧重点则是探讨生命智慧的内涵、特质,生命智慧的泉源及其显现。阅读中我领悟到:生命智慧不是外在于生命的,而是就在生命之中,生命智慧不是找到的,而是生命智慧潜能的适时的生长与显现。因而当我们对待生命智慧的基本态度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相信生命、“殷勤”等待、虚怀若谷。另外,生命智慧教育的基本原则是:第一,遵循生命的特征。首先,是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其次,是尊重个体生命的现实存在的状态;再次,是给生命成长以时间;最后面对个体成长中的“噪音”,应“创造性地等待”。第二,遵循左右脑工作原理。教育要同时注意左脑和右脑的开发,使其均衡发展。第三,关注身体。身体不仅是个体生命的载体,而且是生命智慧的源泉之一,是生命智慧的“居所”。因此,生命智慧教育不仅不能不关注身体,而且还应将其作为—项基本原则。
二、亦贵得友
1.鞭策之友
阅读书中的文字,无时无刻都有一种受“智慧源”的感染,虽然现在自己还没有真正成为一名教师,但是读到以下文字,内心更明确了师范教育中我要去努力和提升的方向:凡是优秀的教师无不是自主成长型的教师,自主成长是教师职业人最好的生存方式。教师要实现自主成长,就需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心胸、提升境界、陶冶情操,成为一个既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又有专精的学科知识的教师;此外,教师还需要学习哲学、学习教育史,了解中外教育的思想精华以及教育的经验,并且在教育职场的实践中逐渐地用这些哲学的、历史的知识来充盈自己、丰富自己,使之变成个人化的教育哲学的信念、理想和情操。忽然想起了导师的另一部著作《生命德育论》中提到的“优质的自己”,当我把“教师”、“优质自己”这两词慢慢品味,在内心书写着自己‘馓白”后的思考,这一份情感,应该说是“小智慧”让我欣喜,让我无以言表。
2.为师之友
朱小蔓导师在总序中写道:“教育要挖掘、培植和开启人的道德智慧,而道德智慧的教育是靠教师来落实完成的。价值,教师是要在做中学习,在做中做人、成人,在做中转化人,所以教师必须是一个有道德智慧的人。”在这本书中导师用一个章节的内容潺潺细流般地向我们道出了如何成为一个生命智慧教育的教师。“生命智慧教育离不开教师,但只有智慧型教师才有可能陶冶学生的生命智慧。”导师在对魏书生、刘彭芝、杨瑞清、郑汉文四位老师的点滴事例来探讨智慧型教师的内涵和特征。基本观点是智慧型教师本身是充满生命智慧之人,是生命智慧的陶养“源”。智慧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有善良、美好的人性信念,有强烈的生命感,是生命关怀者;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具有积极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自我激励、自我超越意识与能力;充满教育智慧与教学机智,是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的“一体者”。智慧型教师那临场的天赋、即席的创作、完美的应答以及润物细无声的绝妙,是孩子们成长的福音,是人们对教育、对好教师永远的景仰。
3.治学之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从导师完成这本书的历程来看,是需要一种执著与勇气的。从选题来看,导师着眼于“生命德育”,是因为基于博士期间对于生命道德教育的研究。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与一些中小学校长、教师接触处,他们对当代学校教育现状的反思,让导师更明确地意识到研究生命智慧的必要性。这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功夫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从文本完成的过程看,无论是从她的合作博士田正平的叙述中:她一次次到浙江、南京、北京等地的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一次次到浙江、北京、沈阳、陕西等地的学校调查研究;还是从成书的内容上,《我就是要上去》《郑汉文:“体验”现象学》等,这些老师在观察中、记录中完成的案例撰写,都凝聚着导师治学的一份严谨与用心。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把“面向全体、培养青年、发展骨干、推出名师”作为教师培养的工作思路,重视青年教师的教育与培养。在机遇与竞争并存的大体制下,学校的许多教师在活动中迅速成长了起来。近十年来,学校已有一百多人次在全国、省市教学教研活动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学校现有特级教师5人,在职“小中高”职称教师14人,有72位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8位教师荣获福建省中青年教师学科教学带头人:18位教师荣获泉州市中青年教师学科教学带头人。荣誉固然让人欣喜,但面对荣誉我们学校更多的是在思考着:如何开发本校的优质教师资源,让更多的教师汲取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灵动的经验。我们同时更深层次地思考着:如何帮助优秀教师群体突破“高原现象”,让他们常有一池的清水、活水,让他们的教学水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最终使学校获得不尽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近几年来,学校通过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小中高”职称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国家及省市级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浓郁的“展示风采、共享成果”的校本教研氛围,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群体对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扶掖作用,开展了“学习走近名师,感悟真谛”展示活动,举办了高级职称教师和省市学科带头人的专题讲座,举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教学开放周活动,特别是举行了“赛课舞台的启示”、“将温暖艺术进行到底――班主任培训”、“有效教学,有效策略”、“综合实践与运用沙龙研讨”等优秀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发挥了优秀教师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创建了以充分发挥校本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的“校本研训”的创新形式。
一、提出“校本名师”引领战略,建立相关培训制度
学校提出了“校本名师引领,帮促青年教师成长”的培训思路,即以本校名师为龙头,引领青年教师提高师德修养、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素质全面,具有学者风范、充满人格魅力的专家型教师队伍,形成学校教育教学的标志性人才群体。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的“校本研训”领导小组,确定名师组成员,明确“名师引领”的职责权利,完善了相关的活动考勤、过程督查、资料建档、表彰激励等制度。
二、设立“名师成长工作室”,实现名师资源共享最大化
为了更好地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和名师效应,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建立起名师与青年教师合作互动的培养人才新机制,促使其专业发展,学校设立了“名师成长工作室”。
“名师成长工作室”是由名师引领下的基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团队组成,它是行动研究组织,同时也是学习型的合作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以解决教育教学重大的课题研究为载体,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学习和研究中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指导和带动作用,并以教学研讨、教学沙龙、讲课评课、示范课、公开课、“名师诊断课”、专题讲座、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带队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指导、能力培养。
“名师成长工作室”要研究探讨教育教学改革前沿动态,积极参与新课程实验,发挥本学科“专业引领”作用,为青年教师提供备课咨询与指导:要研究探讨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索实施课堂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结合素质教育的推进,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要督导教学,并经常听课、评课、提出意见、建议,指导青年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要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达到在任期内“带一支队伍、抓一批项目、出一批成果”的目标。
三、开设“名师沙龙”,从名师成长经历中体验借鉴
“校本研训”新颖形式――“名师沙龙”让本校已经成长起来,在某一方面或领域有所建树或正在展现实力的名师面向本校教师进行别具一格的“校本研训”――这一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训”形式自创建以来大受广大教师的欢迎。此举来源于一次和老师们的“交心会”,在会上,老师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每次参加各级各类校外培训或学习时总觉得“听的时候很激动,回来一动不动”,原因是“专家的距离太远,教授的位置太高,名师的魅力又无法炮制,想要突破自我难度太大”,到哪里寻求可以参考的榜样?老师们觉得困惑和无助:自己的工作态度不可谓不认真,工作热情不可谓不高涨,可是对学生苦口婆心、费尽心思,却收效甚微,学生甚至滴水不进,结果适得其反。
老师们的困扰给学校的“校本研训”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教书与育人是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校本研训”的根本着力点就是提高受培训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为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质量奠定基础。多年来,在机遇与竞争并存的大体制下,学校的许多教师迅速成长了起来,他们以雄厚的实力,过硬的功底,机敏的思维,机智的应变,在赛课的舞台上赢得了专家和同行们的一致认可。而在班级管理方面同样有着一群爱心可嘉、精于管理的优秀班主任,他们有着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艺术的沟通方式、温暖的关爱形式,可以也能够为其他老师做出表率,他们的经历更可以给正在努力探索和不断成长的年青班主任以感性的启迪。
(一)“校本研训”新角度――关注教学与管理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建设步伐,扎实稳固致力于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的构建和优秀青年教师群体的培育,为学校的不断发展创新蓄足马力,针对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两大方面,学校充分发挥校本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开展了两场别开生面的“校本研训”活动:“赛课舞台的启示”和“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将温暖的艺术进行到底”。两场培训以其轻松随和、亲切自然的“名师沙龙”式特点深入人心。其中,“赛课舞台的启示”重在“启示”,在培训活动中大力发挥赛课名师资源优势,透视赛课对青年教师成长的独特启迪,培训侧重于课堂教学改革,致力于教师的一线教学,对青年教师的业务提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名师向教师们讲述自己的教学成长经历,青年教师向名师请教自己专业成长中的困惑,互动中,青年教师拉近了与名师的心理距离,汲取了名师们的教学智慧和灵动的经验,从他们赛课的经历得到了感受和借鉴,从而获得专业的启示。“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将温暖的艺术进行到底”则重在强化学生管理是“一门温暖的艺术”的现代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管理艺术的技巧水平,发挥优秀班主任的资源优势,通过经验分享让优秀班主任之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年青班主任在交流中汲取营养。活动中,培训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及心得体会对“赛课”及“班主任工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诠释,他们具体鲜活的教学案例和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引起了老师们的共鸣。校本名师们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与大家分享了宝贵的教育管理经验,他们时而激情满怀,侃侃而谈:时而轻声细语,娓娓道来。有的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有的现身说法,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在赛课中的成长历程:有的将自己的经验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让人信服。一位老师回忆了她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的数学优质课比赛的赛课历程,感言自从那次比赛后,在自我审视中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在文化底蕴、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教学艺术、课堂的激情、幽默、机智等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于是在不断发现差距和缩短差距中让自己成长起来。有的老师则把每一堂常态课都当成磨研自己的“公开课”,把身边每一位老师都当成可以学习的对象,把每一次比赛都当成历练成长的舞台,于是胆识和能力在磨练中越发成熟了起来。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以案例为切入口,揭示了“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开拓心”对教育的重要影响,提出“班主任不仅是领头雁,还是主持人、是教父、是知心朋友、是策划师”的个性观点,发表“该袖手时则袖手,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管理之道,强调“与家长成为挚友,携手为孩子的成长导航、护航”……
(二)“校本研训”好效果――互动良好起共鸣
他们鲜活的经验,灵动的创造性,深厚的文学底蕴,诙谐幽默又富含哲理的语言,激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在专题发言后,进入了“现场提问”的环节,参训教师把自己在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存在的困惑经过深思熟虑,提炼成一个个精彩且富有代表性的问题请教,更有老师针对自己班里的个案,特别指名请教台上的某个校本名师。如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性格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教师的性格决定风格?教师应怎样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扬长避短,形成好的教学风格?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是“沉默”的,你对这个“沉默”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沉默的课堂”?当你面对这种“沉默”的局面,你会怎样去扭转它?……参训者的提问或巧妙或尖锐,培训者的解答或庄或谐,形成了一道严谨与幽默并存,智慧与快乐同在的风景线。在专题发言和互动交流的期间,不乏妙语连珠,闪动着与会者智慧的光芒,会议室里常常爆发出欢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在和优秀班主任的零距离的接触中,大家透过“名师”的光环看到了一个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教师成长的甜酸苦辣,看到了名师对人生价值的行动表现和精神感召。在这样的“校本研训”活动中,老师们感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立体的人,而不是不可高攀的偶像。而面对面推心置腹的沟通让青年教师充分体验了名师不懈追求的成长轨迹,激发了青年教师强烈的学习愿望,使他们对人生的坐标开始了新的定位,促进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需和动力。
(三)“校本研训”有收获――交流碰撞共提高
收获一:培训者得到自我确认与提升。培训者又是参训者,他们在梳理经验与培训年青班主任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培训活动的一大亮点,二度提升了培训者的综合素质。首先,培训者为了完成自己承担的培训任务,必须回忆自己“赛课”或从事班主任的心路历程,重新梳理、总结其中的心得感受,甚至有的老师还会去翻阅曾经写下的教育随笔或教学案例,然后进行总结提炼,以期对参训者有所帮助或是让其受到启迪。这个梳理、总结的过程就是培训者的自我培训过程。许多培训者曾坦言:“从一开始‘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担忧,到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的确有一种‘拨开迷雾见明月’的自信满怀和豁然开朗……”其实这个煎熬的过程正是教师在自我锤炼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其次,培训者可以在听取其他老师经验的同时进行反思与对比: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是怎么处理的,这样的处理与我的处理有什么区别,哪一种更好?我该如何改进自己在这方面的方法?再次,在参训者提问的环节里,培训者面对各种相关的教学问题,从自己已知的经验世界出发,糅合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参训者直面交流,这种即兴式的问答交流培养了自己面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在安顺市举行的为期两天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的学习活动。虽然培训时间很短只有两天,但也使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在学习中使我对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班主任这个岗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这次培训学习中。有一位专家、班主任老师作了报告。德育核心专家张国宏作了《让班级因我而精彩》的报告;全国优秀教师桂贤娣作了题为《用情用智享受班主任的幸福人生》的专题讲座;全国优秀班主任王文英老师作了题为《阳光教育》的报告;在这次培训活动中,专家们所阐述的教育观点,风格平实,语言或幽默风趣、或朴素真挚,列举了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些新的班主任工作理念。我们所学、所领悟到的也只是些点滴的皮毛、冰山的一角。在这里,也只能将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想,做一下粗略的梳理介绍,供大家探讨、学习。以下就是我在学习中的几点主要体会:
张国宏先生的讲座语言平和亲切、内容博采众长、案例真实感人、讲授方式诙谐风趣,三个半小时的讲座让教师们受益匪浅。在经过教研组内交流心得后教研室组织年级组间交流。本次座谈会的目的是:听讲座后就要反思,学经验后就要实践,用方法后就要交流。并向老师们提议,希望结合自己的发现和切身感想,谈张国宏先生讲座所感所获,并能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桂贤娣老师就是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的一名优秀教师。她娓娓道来的一段段故事,是她真实的生活写照,是她走过的人生历程,让我们深深的内心震撼。
桂老师是在苦难中长大的,面对人生中的苦难与辛酸,桂老师充满了幸福与感动,让我看到了一个大家的风范。在演讲过程中,桂老师一直强调自己童年的幸福,并说“我有幸福的童年,所以我要给孩子童年的幸福”,让我感慨颇深。
快乐的工作,阳光的生活是桂老师对我们的深情期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学生的回报而痛苦,常常为自己的奉献得不到领导的认可而痛苦,就这样在痛苦中蹉跎岁月一事无成,须知我们是为自己而工作,在工作中应做到无愧自己的良心,教育是良心活,它在平凡中彰显着人性的伟大。
王文英老师以鲜活的案例、丰富的知识内涵、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诙谐的语言深深的感染了我,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次难忘的学习交流,真是受益匪浅。
关键词:学困生;智慧;爱心
我们只能让学生选择教育,而不能让教育选择学生。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面向每一个孩子,教师的职业规定更不是只教几个优秀学生。客观事实表明,只要教育存在,就必然有学困生。他将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及教师的工作带来许多烦心的事,但我们不可能置若罔闻、袖手旁观,也不可能就束手无策。教育者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以智者的头脑去反观教育现象的背后,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出现的根源,并实施不同的教育策略,理性地思考解决的办法。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切忌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师生间的关系,教师在学生中就会失去威信,失去人格魅力。
两年前,一位在偏远山村教书的朋友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老教师,工作任劳任怨,但性情倔强急躁、脾气火暴。他经常和同事讲:“严师出高徒。”“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农村家神上供写的是:‘天地君亲师位’或‘天地国亲师位’。”“教师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由于深受这种封建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他无论在课堂上、在处理师生关系上、与人结交上,都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毫无一点谦逊礼让的风格。学生犯了错误除了“戒尺”外,还有独特新颖的处罚模式,搞得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惊恐万分。该教师就在一次新颖的处罚上得到了一次沉痛的教训。
由于他超度的严格,激起了全班学生的愤慨。一次,学生一起步入课堂时,忘记了是他的课,一学生还高喊着进入教室。当学生发现他就在后面时,一个个惊呆了,慌忙进入教室,坐在位置上,不敢抬头。他见学生敢在他面前如此放肆,简直是气疯了,除痛骂高喊的那个学生外,还让他跪在教室内。此情此景被一闲游家长发现,急忙告知了罚跪学生的家长。该生家长来到学校后,含着泪水找到校长,一起观看了处罚学生的现场,家长要找教师拼命,要学校评理。这件事给学校和教师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从以上案例看出,教师由于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没有理性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失去了理智,毫无一点包容之心,而影响了学校、家庭、师生、社会等一系列关系,同时也说明教师无耐心和智慧,就不能真正地实施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策略。
常言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能像关心子女一样地关爱、保护学困生,如果我们能对学困生的不良习惯或过激行为多一分宽容和责任,如果我们能在因学困生的错误自己即将火山爆发时学会忍耐再忍耐,从而给学困生解释的理由和宣泄的借口,我们就会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境界。
爱,是一种胸怀,一种智慧,更是一门艺术。我认为,给学困生关爱,就是化“哥们”为一整体。教师应站在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嬉戏玩耍,一起摸爬滚打,共同享受大自然,畅想未来世界,这就要首先拥有一颗童心。其次,我们还要能走进学生的心间,拥有一颗爱心,既能蹲下来,更能走进去,平等地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融与对话,不只做“经师”,更做“人师”。走进学生的心田,就是要多一分呵护,多一分鼓励,就是要给他们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自由、生命的自由,给他们一个自然舒展的平台,让一个个甜美的梦想变成现实。
教师离不开教研。有人说,当前有些老师不搞教研不同样教好书吗?《切磋:教师如何做教研》给我们作了回答:教研并不是教师一个人闭门造车,更不等同于写论文。一位不搞教研的教师就一定不能上好课,即使能上课,也一定不会上得太精彩。对那些媒体报道的只会上课“优秀”的教师。其实,大都存在认识误区:我们忽视了这些优秀教师教研的隐性工作,论文只是教师教育科研活动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日志、评课交流、教育课件、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都应该是与“教学”“科研”结合在一起的智慧。这当然就都应该是教育科研。因此,我们教师应努力做到教和研“并蒂莲”,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理想的追求。
教研就在我身边。教研伴随着教师教学的始终,教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的教研内容必然是十分丰富的。我们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要学会“教研”:一要会教“思”。即事事反思,如教学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失败的教训;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没有过关;没有过关是什么原因,采取哪些措施补救;二要会研“思”。即处处研究,对教学每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学生进行研究,如何借签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过去教学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东西,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获得最优教学质量。
教研要有智慧之心。我们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学校生活就是一个舞台,到处是思想的火花: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我们也会在课内外教学组织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难题,在与同事和学校管理者交往中有时会应对自如,有时也难免会束手无策。实际上这些小事只要我们去擦亮它!它们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反思的形式“写”出来,虽然有时是一点感动,是一丝酸楚,是一阵狂喜,是一片失落,但及时地用笔捡拾起却都是颗颗珍珠。